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58例老年人肺血栓栓塞的临床分析

    作者:季建华;曾世京;罗军;张维强;相仕涛

    目的探讨老年人(>70岁)肺血栓栓塞(PTE)的临床特点及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70岁以上老年PTE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结果螺旋CT和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V/Q)扫描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5.7%和62.5%;临床误诊率为46.5%;溶栓+抗凝、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3%、75.8%和0%;治愈率分别为47.8%、17.2%和0%.结论老年人(>70岁)PTE常见危险因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螺旋CT对老年人PTE诊断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溶栓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作者:吴小庆;王强;朱剑秋;薄小萍;羊镇宇

    目的:观察小剂量rt-PA(50m)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患者一旦确定为急性心肌梗塞后,立即给予rt-PA(栓体舒)静脉溶栓,先用8mg静脉推注,余42mg于60分钟内用静脉微泵恒速静注,同时观察APTT,TT,PT变化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核算医疗费用.结果: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发病时间至溶栓时间平均4.5±1.3小时(45分钟8小时).90分钟再通率,根据临床再通指征判断,其中再通22例,6例未通.再通率为79%.22例再通患者平均发病至溶栓时间4.5±0.7小时(45分钟8小时),6例未通患者平均时间为4.3±0.8(3.2 7)小时,显示冠脉再通与溶栓开始的时间无明显的关系.28例患者中仅2例出现口腔牙龈出血,未停止治疗,在密切观察下继续溶栓.22例再通患者于溶栓后30天复查心功能为II级(NYOK).结论:小剂量rt-PA快速静脉输入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费用低,疗效费用比合适.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崔俊友;石源;李伟章;钱惠东;张华;苏伟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方法动态观察42例AMI患者溶栓后24h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和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临床判断42例总再通率83.3%,溶栓过程中未见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rt-PA用于临床治疗AMI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李志荣;袁耀峰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尿激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1例AMI患者随机接受瑞替普酶或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瑞替普酶组距发病时间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溶栓后30分钟、60分钟、120钟的再通率,瑞替普酶组均高于尿激酶组(P<0.01);两组急性期病死率与严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瑞替普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安全的溶栓药物,疗效优于尿激酶.

  •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2例

    作者:王志男;唐建春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 52例,于90min给予rt-PA总量50mg,观察血管再通临床指标、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78.85%,5周住院病死率1.92%.结论:小剂量rt-PA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可降低AMI早期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 头穴透刺配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机理研究

    作者:孟庆刚;高兵兵;孔庆爱;王建明;唐强;于致顺

    本题选择11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和发病时间顺序将其分为8组.采用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评分等为指标,进行治疗前后连续性检测.结果:发现单纯溶栓组溶栓后血管虽然再通,脑血流也得到改善,但常常不能使神经功能等临床状况获得明显的恢复,这可能主要与溶栓再灌注中自由基损害有关.而针刺配合溶栓组的这种现象较少,与单纯溶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而间接证明针刺可能减轻溶栓再灌注损伤,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 四逆汤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再灌注损伤的动态心电图研究

    作者:吴伟康;苏建文;林曙光;陈鲁源;侯灿;陈纪言

    目的:探讨四逆汤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采取随机病例对照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服药前后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患者服用四逆汤后的弓背型ST段抬高持续时间、心肌梗死总负荷、QRS波群记分、Q-T离散度、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比单纯的溶栓治疗显著降低(P<0.05).结论:四逆汤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的再灌注损伤.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吴鹏;冯惠岗;王书新;贺雪萍;陈汉威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病程分期、血栓解剖位置分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型、D-二聚体、置入滤器、治疗方法等因素对患者住院时间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65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52例、截止随访无效或复发13例,平均住院时间(16.2±6.2)d.置入滤器、病程分期、血栓解剖位置分型、治疗方法对住院时间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分期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下肢DVT患者起病早期及时、合适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间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

    作者:林俊敏;梁子敬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和不同时间溶栓对它的影响.方法 55例AMI用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6小时内A组34例及6~12小时B组21例,对比两组再通率、4周死亡率及溶栓副作用.结果 A组再通27例(79.4%),B组再通11例(52.4%),A组再通率高于B组(p<0.05);4周死亡率和出血A组比B组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灌注疗法.

  • 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的Meta分析

    作者:李欣;廖晓星;荆小莉;蔺际龑;马中富;李玉杰

    目的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评价对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1966-01-01-2004-08-01 MEDLINE光盘数据库,检索以心跳骤停后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溶栓与非溶栓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对文献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临床研究文献入选.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24小时存活率、出院率并改善远期神经功能(P<0.01).相比非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显著增加了严重性出血的发生率(P<0.01).结论与非溶栓治疗比较,溶栓治疗增加了的严重性出血的发生率.但从整体而言,心肺复苏术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出院率并改善远期神经功能.

  • 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和PTCA中心肌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敬;付研;李田昌;王建旗;刘杰

    目的对比研究心梗前心绞痛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溶栓及PTCA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117例急性心梗患者,组1(62例)行急诊溶栓治疗,组2(55例)行急诊PTCA和支架置入术,各组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再分两个亚组,各组临床基本情况类似.结果在组1,心梗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其病死率、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酶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组2,心梗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其死亡率、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酶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是溶栓患者发生死亡及泵衰竭的独立因素;对于直接PTCA和支架置入患者其保护作用不显著,可能是因为PTCA和支架置入使冠脉充分有效开通的强大保护作用所致.

  •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

    作者:林进;陈东明;王月碧

    目的 评价尿激酶(UK)对超早期脑梗死(发病6 h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85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给予UK 150万U,在30~40 min内静滴,随后的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通常的治疗方法.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2 h、6 h、24 h、2周、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随访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 (1)治疗后2 h、6 h、24 h、2周、4周时,溶栓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均非常显著(P<0.01);(2)治疗后4周末溶栓组的治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48.9%和82.2%,高于对照组的15%和50%(P<0.01、<0.05);(3)随访6个月,溶栓组ADL,2占64.2%,ADL4、5 4.8%,与对照组的30.6%、27.8%比较差异呈极其显著性和显著性(P<0.01、<0.05);(4)脑实质出血死亡率溶栓组的2%,对照组无一例死于脑实质出血.结论 UK用于超早期脑梗死的治疗比常规治疗起效快、效果好,致残率低,相对安全.

  • 经颈静脉介入治疗不同类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

    作者:张庆桥;祖茂衡;徐浩;顾玉明;李国均;魏宁;许伟;崔艳峰;刘洪涛

    目的 评价经颈静脉介入治疗不同类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的疗效.方法 38例急性IF-VT患者来自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全部经颈静脉插管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左侧IF-VT或伴血栓蔓延至下腔静脉16例;左侧IF-VT伴左髂总静脉闭塞17例;左侧IF-VT合并左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伴血栓蔓延至下腔静脉3例;双侧IF-VT伴左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2例.血栓完全溶解33例,部分溶解5例.20例随访2~18个月,血栓复发2例.结论 经颈静脉介入治疗不同类型急性IF-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兔脑梗死后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影响

    作者:李祥;刘健;杨华;万登济;周石;吴若秋

    目的研究兔脑梗死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尿激酶(UK)溶栓治疗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8只新西兰兔分为4组,对照组(A组,12只):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3 h后生理盐水治疗;UK3h组(B组,12只):MCAO 3h后颈总动脉灌注UK 8 500 U/kg;UK 6 h(C组,12只):MCAO 6h后颈总动脉灌注UK 8 500 U/kg;bFGF+UK组(D组,12只):血栓形成后即耳缘静脉给bFGF 45 μg/kg*h×3,MCAO 6 h后颈总动脉灌注UK 8 500 U/kg.A、B、C、D组溶栓前后分别行脑血管造影,24 h后取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1)DSA结果:A组无一例再通,B组再通率100%,C组83.3%(10/12),D组91.7%(11/12);A、B组无出血性脑梗死,C组发生率25%(3/12),D组8.3%(1/12);(2)脑梗死体积;A组梗死体积(22.65±4.41)%,B组梗死体积(15.51±2.45)%,C组梗死体积(18.04±1.81)%,D组梗死体积(15.73±2.77)%(P<0.05).结论 UK溶栓治疗联合应用bFGF可加强脑梗死溶栓效果,能显著减少脑梗死体积,并可减少出血性脑梗死的并发症.

  •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

    作者:郭舜源;陈波;史宗杰;陈珂楠;耿昱

    目的 观察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连续收集发病时间<4.5h的94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64例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非心房颤动组,30例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心房颤动组,并收集同一时段30例未行溶栓治疗的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3组患者3个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的ICH发生率高于非心房颤动组(26.7%vs.9.4%,P<0.05),而两组之间SIC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vs.6.3%,P>0.05);心房颤动组、非心房颤动和对照组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40.0%、45.3%和16.7%,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的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叭);心房颤动组、非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预后极差的比例分别为20.0%、18.8%和33.3% (P >0.05).结论 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颅内静脉窦血栓急性期治疗策略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旭;刘藏;王月平;李继梅;马骥超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 CVST)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期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分别接受全身抗凝、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结果26例急性期CVST患者中16例患者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接受单纯静脉溶栓,4例接受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其中2例因抗凝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转为血管内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闭塞静脉窦均再通或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随访6~26月,平均18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结论急性期CVST应根据病情程度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

  • 延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脑梗死36例疗效观察

    作者:宋梅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72 h内)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对照组,尿激酶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50万U加入生理盐水50 ml静滴,30 min滴完,连用3 d.结果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溶栓后各时间点与溶栓前比较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纤维蛋白(FIB)无显著差异(P<0.105);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发病6~72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院内延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赵艺皓;吉训明;杨莘

    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手段,但受到时间窗限制.院内延迟会使部分到院时仍在时间窗内的患者失去溶栓治疗的时机.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院内延迟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缩短院内延迟时间提供参考.

  • 太原市中心医院入院至溶栓时间控制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作者:李晓泽;李伟荣;岳红;张艳华;温超;邢晓莲;王秉卿

    目的:探讨太原市中心医院静脉溶栓院内延迟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太原市中心医院启动入院至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 DNT)控制节点项目前、后两组在4.5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点,分析影响院内延迟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入院至得到化验结果和影像学结果时间在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至溶栓(DNT)时间控制节点项目后入院至溶栓较前显著缩短。结论影响太原市中心医院静脉溶栓院内延迟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入院至得到化验结果和影像学结果时间。入院至溶栓时间控制节点项目可显著缩短DNT。

  • 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作者:王斌;丁明超;刘苏健;王鸿;迟国庆

    目的 探讨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 收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7例,其中中央型血栓71例,混合型血栓46例.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对患者行经大腔导管取栓及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对合并Cockett综合征者行支架成形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患肢肿胀、疼痛于术后当日即明显减轻,无肺栓塞发生.110例患者均成功随访12个月,总有效率97.27%(103/110).结论 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1225 条记录 1/62 页 « 12345678...616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