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辉

    目的 探讨并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甲组予以rt-PA溶栓治疗,乙组予以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甲组治疗后mRS评分(2.48±1.69)分、NIHSS评分(9.26±3.87)分,与乙组(2.67±1.24)分、(9.58±3.4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甲组分别为4.76%、2.38%,乙组分别为7.14%、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rt-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接近,且两种药物的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临床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 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研究

    作者:黄明雷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CE)及非心源性脑梗死(NCE)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48例CE患者作为心源性组,选择同期收治的48例NCE患者作为非心源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rt-PA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h、治疗后24h以及治疗后7d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h、治疗后24h以及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h、治疗后24h以及治疗后7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心源性组(56.25%V S 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源性组患者皮肤黏膜牙龈出血以及脑疝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心源性组(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CE及NCE患者取得的临床效果均十分显著.但是,与NCE患者比较,CE患者治疗后皮肤黏膜出血以及脑疝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作者:吴小庆;王强;朱剑秋;薄小萍;羊镇宇

    目的:观察小剂量rt-PA(50m)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患者一旦确定为急性心肌梗塞后,立即给予rt-PA(栓体舒)静脉溶栓,先用8mg静脉推注,余42mg于60分钟内用静脉微泵恒速静注,同时观察APTT,TT,PT变化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核算医疗费用.结果: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选,发病时间至溶栓时间平均4.5±1.3小时(45分钟8小时).90分钟再通率,根据临床再通指征判断,其中再通22例,6例未通.再通率为79%.22例再通患者平均发病至溶栓时间4.5±0.7小时(45分钟8小时),6例未通患者平均时间为4.3±0.8(3.2 7)小时,显示冠脉再通与溶栓开始的时间无明显的关系.28例患者中仅2例出现口腔牙龈出血,未停止治疗,在密切观察下继续溶栓.22例再通患者于溶栓后30天复查心功能为II级(NYOK).结论:小剂量rt-PA快速静脉输入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费用低,疗效费用比合适.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估

    作者:刘芷含;程星;岳婵娟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68名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rt-PA组(45例)和rt-PA+依达拉奉组(23例),分别于治疗后24h及7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4d后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治疗后24h及7d后,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评分,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14d后,两组患者的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2分的两组人数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t-PA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提高患者的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杨宇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纽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率为3.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临床效果显著,出血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2例

    作者:王志男;唐建春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MI 52例,于90min给予rt-PA总量50mg,观察血管再通临床指标、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78.85%,5周住院病死率1.92%.结论:小剂量rt-PA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可降低AMI早期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作者:张红斌

    目的 探讨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且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发病至治疗时间均在6h以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治疗,观察组在早期使用rt-PA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明显大于对照组(77.5%),且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t-P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越早应用效果越好.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作者:熊世才

    目的 探讨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09年6月-2011年6月期间入住该院的60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0例,溶栓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 mg/kg溶栓治疗,24 h后经头颅CT检查无出血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正常对照组自入院24 h开始口服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结果 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1 d时,溶栓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有效的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塞临床分析

    作者:米热芭·艾买提;图尼沙古丽·扎克尔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6 h 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20 例,溶栓组采用rt-PA 0.9mg/kg 静脉溶栓,观察疗效.结果 20例大面积大梗塞患者症状改善达90%以上.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预后,治疗时间越早,溶栓效果越明显.大面积脑梗塞发病6 h内应用rt - PA 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大面积脑梗塞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在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观察

    作者:冯文霞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6年1月鹤壁市淇县中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实施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分为观察组(在按照指南规范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和对照组(按照指南规范常规治疗),每组6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脑梗死灶体积、NIHSS和GOS评分、血管再通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脑梗死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和GO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PA溶栓后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够缩小梗死面积,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

  • 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NIHSS评分的影响

    作者:何雪苹;莫晔;李应宏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0.5~6 h)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0例,A组采用标准剂量(0.9 mg/kg)rt-PA静脉溶栓治疗,B组采用小剂量(0.6 mg/kg)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溶栓1 d、溶栓7d、溶栓30d测定患者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daily living scale,ADL)量表Barthel(Barthel index,BI)指数评分及病变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测定两组溶栓后90 d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的变化,统计治疗不良反应及颅内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ADL量表BI指数评分及颅内血流信号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不同时间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ADL量表BI指数评分上升,颅内血流信号分级上升(P<0.05),但组间溶栓不同时间NIHSS评分、ADL量表BI指数评分、颅内血流信号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治疗总有效率、90 d预后良好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略低于A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6mg/kg、0.9mg/kg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肯定,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颅内血流动力学及短期预后,但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颅内出血风险低,安全性高.

  • 侧支循环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何斌;邵斌霞;张劲松;许晓泉;赵林波;蒋雷;施海彬;刘强晖

    目的 利用头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显示的颅内侧支循环分布状况,研究侧支循环丰富与否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梗死患者溶栓获益和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再通治疗患者,选取其中MCA梗死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患者共49例.根据溶栓前头颅CTA显示的软脑膜吻合支分布状况,分为侧支良好组和侧支不良组,分别为31例和18例.比较两组患者30d病死率,以及两组溶栓后的获益和风险,包括溶栓后24h和30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使用校正X2检验、Fisher's精确检验或t检验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侧支良好组的30d病死率明显低于侧支不良组(0%vs.16.7%,P<0.05);两组间溶栓后24h 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侧支良好组溶栓30d的NIHSS较侧支不良组明显降低(7.2±3.1)vs.(9.6±27),(P<0.05).结论 对于MCA梗死并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良好的侧支代偿可减少其病死率,并在溶栓后期获益更多,但并不减少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病风险.

  • 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研究

    作者:朱仁洋;楼敏;徐敏;严余清;吴继敏;周炯;包颖颖;胡海涛;宋水江;丁关萍

    目的 对比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明确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前瞻性收集的2009.06-2011.04期间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心电图、头颅MRI、颅内外MRA(或CTA)等,按照中国缺血性中风亚型(CISS)标准1予以病因分组.结果 共75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年龄(67.4±12.7)岁,女性25例,占33.3%;溶栓前NIHSS(12.3±6.4)分;发病至溶栓时间:(239.6±97.5)min; 72例(96%)在24 h接受多模式MRI复查.共24例(32%)示溶栓后出血转化,4例(5.3%)为症状性出血.22例(29.3%)患者为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性梗死,仅1例(1.3%)发生出血转化.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明显降低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OR=0.075,95%CI:0.008~0.663; P=0.020).并发现,82%的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患者的1月mRS评分≤2,其神经功能结局较其梗死好(P<0.01).结论 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梗死患者相对于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在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和较好的神经功能结局,故对 此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更积极.

  • rt-PA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置管溶栓引流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钱传云;张玮;王云徽;许汪斌;吴海鹰

    目的 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置管后对血肿溶栓引流的效果.方法 71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23例)采用定向颅内置管装置将导管置入血肿腔内,并持续引流;B组(24例)于术后6 h后注入尿激酶,夹闭导管3 h后开放导管并持续引流,每8 h后重复,共3次;C组(24例)于术后6 h后注入rt-PA,夹闭导管3 h后开放导管并持续引流,每8 h后重复,共3次.用术后一周的CT与术前比较.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两周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与术前比较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C组在血肿引流效果上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使用微创置管引流术加血肿腔内rt-PA溶栓引流安全有效.

  • 血浆PAI-1和TAFI的变化对STE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预测价值

    作者:林珮仪;陈晓辉;江慧琳;陈洁茹;周旭红;冯莹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2小时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探讨两者的变化是否对溶栓后血管再通具有预测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期间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1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前、后0.5,1,1.5,2h的血浆标本,并以1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TAFI和PAI-1的含量.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TEMI患者溶栓前的血浆PAI-1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TAFI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溶栓前相比,溶栓后0.5,1,1.5,2h的血浆TAFI活性较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5,2h的血浆PAI-1显著升高(P<0.01).(3)溶栓后2h冠脉未通组PAI-1水平显著高于再通组(P<0.05);而冠脉未通组和再通组TAFI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升高的血浆PAI-1在溶栓后2h下降可能对溶栓后血管再通具预测价值,TAFI对血管冉通不具预测价值.

  • 低剂量与足量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NIHSS和MRS评分的影响

    作者:吴瑞杰;孙瑾;朱军;刘浩;李夫民

    目的 探讨低剂量与足量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68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使用剂量分为低剂量组(0.6 mg/kg)和足量组(0.9 mg/kg),各3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NIHSS评分、MRS评分、脑出血情况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①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都呈较好趋势,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7 d及治疗后30 d NIH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90 d后,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溶栓后足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纤维蛋白原(Fib)与治疗前比较降低明显(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溶栓后足量组PT上升明显(P<0.05)、Fib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量组患者发生皮肤黏膜出血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足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比较,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伴心房颤动的前循环脑梗死梗死,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作者:李建彬;段伟;陈秀丽

    目的 探讨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9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A;选取同期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9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B,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溶栓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溶栓2 h、24 h、7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均明显呈现下降趋势,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A脑疝(15.56%)、皮肤黏膜出血(13.33%)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B(3.33%,4.44%),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A不良事件发生率(43.33%)明显高于观察组B(17.7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相差不大,但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脑疝、皮肤黏膜出血等并发症方面的几率高于非源性脑梗死患者.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与护理

    作者:王佩瑶;王雪里红;王克英;李斗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39例发病在6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50~75岁,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8mg,随后60min内持续静脉泵入rt-PA 42mg.溶栓后12h开始皮下注射依诺肝素,连续应用7d.溶栓前中后给予相应的护理监测和措施.非溶栓组(B组)39例,不用溶栓剂及依诺肝素(使用川芎嗪160mg静脉滴注,连续应用7d,其余治疗同溶栓组).结果 rt-PA溶栓治疗后39例溶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患肢肌力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显效率达79.4%,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发病6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溶栓治疗,可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效果满意安全.

  • 多模式CT指导的觉醒型卒中rt-PA静脉溶栓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作者:兰俊;李国臣;黄桂梅;张海静;宋典意;刘富林;肖芸丽;高瑞

    目的 多模式CT指导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觉醒型卒中(wake-up strokes,WUS),观察机体内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因拒绝溶栓等原因,行缺血性卒中常规治疗的20例WUS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8例WUS患者,予rt-PA 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作为溶栓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4 h、7d、14 d,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APTT)、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ib、PT、APTT、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7d、14 d,PL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4b,PT、APTT明显延长,PLT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PLT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后14d,Fib、PLT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与对照组相比,溶栓组Fib、PL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治疗后各时点NIHSS评分较治疗前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溶栓组各时点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临床结局评定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多模式CT指导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WUS患者有一定疗效,凝血因子可以作为评估其安全性的指标.

  • rt-PA联合亚低温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的干预研究

    作者:李菁晶;梁德君;陈立云;王春雪;王拥军

    目的 观察缺血3 h时间窗内和超过时间窗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rt-PA联合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出血转化干预的效果.方法 利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3 h和4 h再灌注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rt-PA组、rt-PA+亚低温组,并设立伪手术组对照.rt-PA+亚低温组缺血再灌注后给予3 h亚低温干预.缺血再灌注24 h后处死动物,测定出血量.结果 闭塞3 h模型大鼠中,rt-PA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rt-PA组与rt-PA+亚低温组比较,出血量增加(P<0.05);闭塞4 h模型大鼠中,rt-PA组与生理盐水组、rt-PA组与rt-PA+亚低温组比较,出血量增加(P<0.05);闭塞4 h rt-PA组大鼠与闭塞3 h rt-PA组大鼠比较,出血量增加(P<0.05).结论 rt-PA可以使血管再通后的出血转化量增加;时间窗外使用rt-PA较时间窗内使用rt-PA出血转化量增加;溶栓时联合亚低温治疗可减轻rt-PA出血转化的副作用,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

365 条记录 1/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