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直接冠脉支架术与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作者:李永新;潘征

    目的进一步认识直接冠脉支架术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8项研究直接冠脉支架术和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的对照研究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检验.结果①直接冠脉支架组与rt-PA组两组间梗塞相关动脉(IRA)开通率、出血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对照研究均具有同质性(P均>0.05).②直接冠脉支架组和rt-PA组的IRA开通率分别为99.02%和72.99%.合并效应量的检验;x2=199.94,P<0.001(Peto OR:9.18,95%CI:6.69~12.38).③直接冠脉支架组和rt-PA组再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79%和17.21%.合并效应量的检验;x2=131.58,P<0.001(Peto OR:0.09,95%CI:0.06~0.13).④直接冠脉支架组和rt-PA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38%和8.77%,合并效应量的检验;x2=23.04,P<0.001(Peto OR:0.30,95%CI:0.19~0.49).⑤直接冠脉支架组和rt-PA组的病死率分别为2.25%和6.90%.合并效应量的检验;x2=17.52,P<0.001(Peto OR:0.34,95%CI:0.21~0.57).结论与rt-PA静脉溶栓比较,直接冠脉支架术治疗AMI的IRA开通率高,副反应和并发症少,可作为AMI的首选疗法.

  • 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护理效果观察

    作者:白云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 8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为97.7%,对照组满意度为79.1%,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rt-PA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作者:李祥丽;冷钦;李英芹

    目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护理。方法对95例AMI患者用rt-PA溶栓治疗后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95例AMI患者中好转出院93例,出血死亡1例,低血压休克死亡1例。结论对AMI及早用rt-PA溶栓治疗并进行严密的监护、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与分层研究

    作者:杨勇;许淼;潘小平;成秋生;李泽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估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分为溶栓组33例(其中起病3 h内者25例,3~4.5 h者8例)和对照组18例,溶栓组予 rt-PA 0.9 mg/kg 静脉溶栓,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 d、90 d)的Barthel指数(BI),并将3 h溶栓组按TOAST分型分亚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①3 h溶栓组治疗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7 d、90 d的BI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90 d的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3~4.5 h溶栓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和90 d后BI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24 h、7 d NIHSS评分与90 d 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提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组)治疗后2 h、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源性栓塞组(CE组)治疗后2 h的NIHSS评分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动脉闭塞组(SAA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3 h溶栓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现脑疝、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P>0.05).亚组分析显示CE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LAA组和SAA组(P<0.05).结论 3 h内rt-PA 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出血风险较对照组增加.小样本3~4.5 h溶栓病例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显示LAA组疗效优于CE组,而SAA组疗效欠佳.CE组的出血风险高于LAA组和SAA组.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4例

    作者:赵强;郑俊娥;栾金华

    1995年8月-2000年6月我科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44例,报告如下.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比较

    作者:赵军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危害性极大的心血管急症,尽早实行静脉溶栓是目前国内外治疗AMI使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分析69例AMI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及国产尿激酶(UK)溶栓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注射用瑞替普酶(派通欣)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

    作者:瑞替普酶(派通欣)Ⅱ期临床试验协作组

    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派通欣)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1年11月-2002年5月,共有20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接受瑞替普酶或rt-PA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病死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后90min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TIMI 2级+TIMI 3级)瑞替普酶组为89.66%,rt-PA组为69.39%(P=0.0085).35d时,瑞替普酶组的病死率为6.8%,rt-PA组的病死率为9.0%(P>0.05);脑出血发生率瑞替普酶组为0.97%,rt-PA组为3.00%(P>0.05);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瑞替普酶组为7.76%,rt-PA组为10.00%(P>0.05);冠状动脉再闭塞瑞替普酶组1.94%,rt-PA组4.00%(P>0.05).结论瑞替普酶(派通欣)为国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 静脉溶栓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姚东陂;张锦丽;单志刚;周露露;齐博魁;张润宏;郭金

    目的 探讨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30例发病<4.5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应用rt-PA静脉溶栓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应用注射用血栓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的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 93.3%高于对照组的60.0%.结论 发病<4.5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疗效显著.

  • 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中TC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敏;龙双祁;彭超;谢明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注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溶栓治疗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5-11月收治的脑梗死且符合溶栓标准的患者76例,根据是否应用TCD监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r-tPA溶栓联合TCD检测,对照组单纯给予r-tPA溶栓治疗。检测两组患者血管再通和颅内出血情况,测定两组不同时间段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观察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6.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颅内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7 d和3周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在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不仅能增加血管再通率,减小颅内出血的发生,而且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低剂量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比较

    作者:邹永周

    目的:比较低剂量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静脉溶栓方法,将患者分为低剂量尿激酶组(低剂量UK组,n=40)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rt-PA组,n=40).对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rt-PA组患者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均显著低于低剂量UK组(P<0.05),BI评分显著高于低剂量UK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显著高于低剂量UK组的77.5%(31/40)(P<0.05).rt-P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6/40),低剂量UK组为20.0%(8/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较低剂量尿激酶显著,值得推广.

  • 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作者:丁国平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行rt-PA早期(<6小时)静脉溶栓治疗的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36例常规予肠溶阿司匹林片治疗者纳为对照组。分别比较治疗前、治疗后l、7、2l、90天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质量评分(BI指数)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1天及90天时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90天时观察组患者显效率为72.2%,显著高于对照组(30.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90天观察组患者BI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颅脑脑出血及脑梗死再发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rt-PA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

    作者:苏慧;杨光;董秋艳;陈王晋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AF)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9 例发病<3h 的脑梗死合并AF 患者分为溶栓组16 例和对照组13 例.溶栓组给予rt-PA 总量0.9mg/kg,大剂量90mg 静脉溶栓.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h,24h,7d,21d) 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90d 日常生活能力Barthal 指数(BI) 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变情况,出血风险,死亡率.结果:溶栓组较对照组在治疗后1h,21d 的NIHSS 评分,90dBI 评分均有改善(P<0.05);溶栓组较对照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增加死亡事件.结论:rt-PA 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合并AF 可改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

  • rt-PA导管接触溶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下肢缺血的术中护理

    作者:李桂香

    目的:探讨溶栓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方式.方法:对84例急性或亚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在溶栓介入治疗术中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结果:8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溶栓介入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血管外科专科护士参与溶栓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对手术顺利进行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 不同剂量同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定良;张载潜;曾海兰;郑波;张霆辉;钟培丽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脑出血患者采用不同剂量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治疗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96例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其中48例患者采用标准剂量(0.9mg/kg)rt-PA治疗作为标准量组,另48例患者采用小剂量(0.6mg/kg)rt-PA治疗作为小剂量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生活能力、预后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小剂量组、标准量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8%、9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ADL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ADL以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标准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20.8%,小剂量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 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出血效果与标准剂量效果相似,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荟萃分析

    作者:王建设

    目的 应用荟萃方法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和维普全文电子期刊及ovid (1966至2009)、Medline (1966至2009年)、EMBAS (1994至2009年)、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辅以手工检索发表及未发表的有关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随即对照试验,以Cochrane推荐的RevMan4.3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比值比作为效应合并量.结果 共纳入4个随即对照试验 (RCT),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以治疗后有效率 (静脉造影复查溶栓>50%) 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观测指标,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和对照组相比合并比值比分别是[OR 7.97 95%Cl (2.23,28.44)]和[OR 6.60 95% Cl (1.85,2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本项荟萃分析为基础,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静脉再通率的提高程度所获益处不足以抵消出血率的升高,对其疗效尚不能得出后结论.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薛玉峰;黎敏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45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23例)和非溶栓组(22例)非溶栓组急性期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溶栓组给予rtPA 0.9 mg/kg(大剂量不超过70 mg),先于1 min内静脉推注总量的10%,余量1h内静脉滴注,溶栓后24 h给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对比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和并发症等变化.结果 溶栓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NIHSS评分分别为(8.6±2.6)、(5.2±1.5)分,非溶栓组分别为(11.2±2.9)、(9.5±2.6)分,溶栓组NIHSS评分均低于非溶栓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治疗后第14天Barthel指数分别88±17和67±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 (21/23)和59.1%(13/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安全性.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下腔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作者:贾伟;刘建龙;田轩;蒋鹏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下腔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0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数字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溶栓+抗凝治疗,一组为单纯抗凝治疗.2周后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变化,同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溶栓+抗凝组治疗前D-二聚体、FIB和FDP分别为13.9±8.7、427.4±71.2和18.1±8.7,治疗2周后复查结果分别为3.2±2.0、269.9 ±63.6和5.4±3.5,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单纯抗凝组治疗前D-二聚体、FIB和FDP分别为9.2±7.8、373.8±99.7和23.5±25.9,治疗2周后复查结果分别为7.4±7.1、335.9±85.9和14.8±15.0,治疗前后FIB和FD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化验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溶栓+抗凝组各项指标下降的更为显著(P<0.05).研究中发生大出血1例(溶栓+抗凝组),溶栓+抗凝组发生小出血3例(6.7%),单纯抗凝组1例(2.2%),两组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纯抗凝相比,加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对下腔静脉血栓的治疗更有效,且两种治疗的安全性相近.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50 mg/2 h方案用于国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治疗可获更好风险效益比

    作者:翟振国;杨媛华;王辰

    抗凝和溶栓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主要治疗方法.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01年制定了<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但是指南中的治疗方案多为参考国外经验制定.急性PRE的溶栓治疗中,较为肯定的适应证是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大面积PTE,对于具有右心功能改变的次大面积PTE,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远期预后尚需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证实.

  • 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郭岩;张翠宏;王海洋;林亚楠;王玉;孙晓培

    目的 观察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伴有房颤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分为<3h溶栓组和3~4.5h溶栓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其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观察比较两组出血性梗死(HI)、脑实质出血(PH)、症状性脑出血(sICH)发生率.结果 共10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h溶栓组48例,3~4.5h溶栓组55例.与溶栓前相比,两组溶栓后24h、7dNIHSS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3h溶栓组24 h临床疗效优于3~4.5h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7d、90 d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h溶栓组和3~4.5 h溶栓组PH型出血发生率为8.3% (4/48)和21.8%(12/5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型出血和sICH发生率分别为18.8% (9/48)和32.7%(18/55)、8.3% (4/48)和14.5%(8/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3h内行rt-PA静脉溶栓有助于短期内神经功能改善;3~4.5 h溶栓虽然可增加PH型出血风险,但并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两组患者90 d临床预后无差异,提示对于伴房颤的脑梗死患者3~4.5 h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 急性缺血性卒中高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初步研究

    作者:冯研;张新宇;樊东升;李小刚

    目的 研究国人75岁以上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rt-PA静脉溶栓数据库中选择所有75岁以上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0.6 mg/kg的rt-PA静脉注射,并与国际报道的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试验的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36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比例和90 d时改良Rankin评分的结果.结果 共有32例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例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时改良Rankin评分在O~1分有12例,与NINDS试验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我国审慎选择的75岁以上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0.6 mg/kg体重的rt-PA剂量静脉溶栓治疗可能是安伞、有效的.

365 条记录 5/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