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중국미침습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22X
  • 国内刊号: 44-145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17
  • 曾用名: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王伟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深部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邓国军;徐春华;陈桂美;肖香佐;李东海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深部肿瘤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脑深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纤维示踪图(DTT),观察白质纤维束结构、走行及其与肿瘤的毗邻关系,测量病侧白质纤维束及其对应健侧白质纤维束的FA值、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白质纤维束单纯推移5例,单纯破坏7例,推移并破坏8例.单纯破坏、推移并破坏者.其病侧与健侧FA值、ADC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5);而单纯推移者,其病侧与健侧队值、ADC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12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正常工作、学习8例,生活自理但未参加工作3例,死亡1例.结论 DTI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深部肿瘤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 巨大硬膜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常规分次放射治疗的长期疗效

    作者:邱晓光;李少武;陈怡东;冯瑾

    目的 探讨常规分次放射治疗巨大硬膜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C)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巨大颅中窝底硬膜型CSC的临床资料,均行常规分次放疗,总剂量为50 Gy.分析放疗后肿瘤体积变化,评价放射治疗的长期疗效.结果 随访6-9年,肿瘤体积均呈进行性缩小并长期稳定.放疗后3年,所有病例肿瘤体积缩小达50%;放疗后5年,所有病例肿瘤体积缩小达80%.随访期间脑神经症状均有改善,无晚期放射性损伤.结论 常规分次放射治疗可成为巨大硬膜型CSC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余小祥;龚年春;刘智明;樊城;陈波;徐剑;孟亮

    目的 总结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其中微血管减压术59例,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支切断术9例.结果 术后疼痛完全消失64例,疼痛明显缓解2例,疼痛未减轻2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技巧,术中对责任血管的仔细辨别和对具体病人的相应处理,是提高手术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胶质瘤术中荧光素钠实时显像的应用分析

    作者:余水;马潞;徐鹏;董晓书;毛庆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术中实时显像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术中应用荧光素钠实时显像的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不利手术区域78例,位于有利手术区域50例.根据术中使用荧光素钠后肿瘤是否显色分为染色组和未染色组.结果 在有利手术区域,染色组全切除40例(95%),次全切除2例;未染色组全切除2例(25%),次全切除6例,两组全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在不利手术区域,两组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但染色组术后KP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 0.002),未染色组手术前后KPS评分无显著差异(P= 0.335).染色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较未染色组缩短(P= 0.002和P = 0.001),结论术中荧光素钠实时荧光显像对胶质瘤治疗和预后有意义.

  • 不同类型前置术治疗尺神经肘管卡压综合征

    作者:张文川;李世亭;钟文祥;郑学胜;杨敏;施君

    目的 对比不同类型前置术治疗尺神经肘管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例尺神经肘管卡压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按McGowan法分级后,随机行尺神经皮下前置术(皮下前置术)139例,"Z"字形改良肌下前置术(肌下前置术)139例.检测尺神经横截面积(CSA)、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 )、神经干动作电位(NAP)变化,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 McGowan Ⅰ级病人,术后 CSA,MCV,SCV,NA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但两种术式间各参数和术后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cGowan Ⅱ,Ⅲ级病人术后CSA,MCV,SCV,NA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两种术式间各参数和术后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皮下前置术适于尺神经肘管卡压综合征McGowan Ⅰ级病人,而肌下前置术更适用于McGowan Ⅱ,Ⅲ级病人.

  • 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殷尚炯;刘洪泉;王志明;杜秀玉;程月飞;王立忠

    目的 总结三角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右侧3例,左侧4例,肿瘤大径<3cm3例,采用顶间沟入路;≥3 cm 4例,采用顶上小叶皮质入路.结果 全部病例均达到Simpson Ⅰ级切除.术后并发脑室内少量出血2例,经脑室引流后好转.术前视野缺损1例,术后无明显好转;术后出现视野缺损2例,半年后好转.对侧肢体轻度偏瘫1例,术前感觉性失语1例,手术后好转.7例病人随访半年,均恢复正常工作.结论 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切除效果有赖于详细的术前评估、手术入路的选择、微创技术的应用.

  •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相关并发症

    作者:阮玉山;卢桂花;罗昱;谭源福;张超元;周全;廖兴胜;余良;肖绍文

    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5年10月-2010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68例,其中男77例,女91例;平均年龄55.9岁.破裂动脉瘤136例,未破裂动脉瘤32例.行CTA检查86例,行DSA检查82例;单发性动脉瘤150例,多发性18例,共发现动脉瘤187个;位于后交通动脉段56个,脉络膜前动脉段10个,眼动脉段5个,前交通动脉40个,大脑前动脉4个,大脑中动脉26个,颈内动脉其他部位11个,基底动脉16个,大脑后动脉6个,椎动脉6个,小脑后下动脉5个,小脑前下动脉2个.动脉瘤大直径<5mm39个,5-10 mm 118个,>1025 mm 26个,>25 mm 4个.Hunt-Hess分级:0级32例,Ⅰ级30例,Ⅱ级36例,Ⅲ级50例,Ⅳ级17例,Ⅴ级3例.

  • 脑磁图功能定位在脑功能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坤;刘宏毅;张锐;邹元杰;张岩松;黄庆玖;吴婷

    目的 评价脑磁图(MEG)功能定位在脑功能区肿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肿瘤位于功能区及其附近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行MEG功能定位,术中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实时定位肿瘤及功能区,指导肿瘤切除和功能保护.结果 肿瘤位于功能区6例,与功能区部分重叠6例,功能区边缘5例,功能区外1-2cm7例.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加重6例,持久性功能障碍加重4例.结论 MEG功能定位是术前无创功能定位技术,能够明确肿瘤与功能区位置关系,应用于功能区及附近肿瘤手术,可减少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癎)的研究

    作者:徐波涛;杨开军;王克万;王洪筱;李玉芬;漆松涛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在功能区顽固性癫癎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功能区顽固性癫(癎)85例.根据癫(癎)发作特点、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和定位.采用Brainscan X-刀治疗系统实施治疗,中心剂量12-16Gy.周边剂量9-13Gy.随访3-118个月,平均70个月.结果 脑电图改变在术后12个月达到高峰,28.6%恢复正常,46.8%明显好转;发作频率在术后6个月明显降低,24个月降低达治疗谷峰;疗效在术后24个月达到高峰,有效率89.1%.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放射性脑水肿59例,其中出现症状需处理6例,经治疗后均恢复;短期内一过性癫(癎)发作频率升高8例,无致残和死亡病例.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癎)效果良好,可作为无法手术病人的替代治疗方法.

  • 三叉神经痛显微手术不同术式的疗效比较

    作者:解自行;王岩;陈国强;左焕琮

    目的 为提高三叉神经痛显微手术疗效,探讨不同术式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单纯三叉神经减压组(减压组)19例,三叉神经减压合并切断组(切断组)55例,三叉神经减压合并定位毁损组(定损组)11例.比较3组近期和中期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术后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64例随访6-33个月,疼痛消失率减压组为94.4%,定损组和切断组达10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减压组未遗留面部麻木不适,切断组面部麻木不适占50%,定损组占12.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屯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在三叉神经减压术基础上行定位毁损术,既能保证疗效,又可改善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 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诊治

    作者:张勤;顾建军;刘小星

    目的 总结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颈椎椎管内1例,颅后窝1例,大脑半球4例.临床表现依据肿瘤所在位置而不同,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术前影像学误诊率达67%.结果 手术治疗5例,其中显微镜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放射治疗1例.5例行病理检查显示:恶性黑色素瘤3例,良性2例.随访5例,3例恶性黑色素瘤病人死亡,2例良性黑色素瘤病人存活.结论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黑色素瘤及转移性黑色素瘤预后差,应在手术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疗;而良性黑色素瘤应尽可能全切,术后预后良好.

  •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术后参数的调整

    作者:高歌;牛朝诗;傅先明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DBS)术后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调整.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帕金森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丘脑底核DBS,单侧电极植入45例,双侧电极植入72例;并记录术后刺激参数的调整.结果 刺激参数:双极刺激电压1-4 V,单极刺激电压1-3.6 V;脉宽60-90 μs;频率130 Hz.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的改善率,双侧刺激较单侧刺激明显(P<0.05).治疗后1-6个月,抗帕金森药物用量减少78例(66.7%),维持术前水平39例(33.3%).结论 帕金森病丘脑底核DBS术后采用适当刺激参数可获得安全、可靠的疗效;电压调整对帕金森症状控制作用明显,脉宽及频率调整相对较少;双侧刺激效果优于单侧.

  • 小脑扁桃体下疝的MR分型

    作者:吕学明;袁绍纪;张荣伟;刘子生;陈援朝;吕福林;郁冰冰;彭兆辉;姜庆军;李杰

    目的 研究小脑扁桃体下疝MR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5例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病人进行M7检查,除常规矢状位外,增加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小脑扁桃下疝深度6-13.6 mm,平均10.1 mm.结合MR轴位及冠状位,对小脑扁桃体下疝进行分型.结果 ①根据双侧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单侧压迫型20例,双侧压迫型25例.②根据压迫部位:后方型31例,侧方型11例,侧前方型3例.45例均实施小脑扁桃体下疝显微切除术,术后感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无症状加重及死亡病例.随访40例,平均随访时间1.5年;颅颈交界区MR复查示小脑扁桃体下缘均位于枕骨大空连线以上,合并脊髓空洞症者均出现空洞不同程度缩小和消失.结论 MR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的首选检查方法,对小脑扁桃体下疝分型有独特价值并可用于指导手术.

  • 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解剖研究

    作者:王浩;田力学;张洪兵

    目的 对颈动脉分叉区神经结构进行系统解剖学研究,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0例(20侧)成人头颅标本颈动脉分叉区颈丛神经、脑神经、交感神经的走行、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测量其间距,明确其空间分布关系.结果 耳大神经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到乳突尖的距离为(27.5±5.4) mm.颈横神经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点到乳突尖的距离为(54.0±6.3) mm.舌下神经与颈拌上根分叉点到颈动脉分叉凹陷部低点的距离为(8.2±5.0) mm.喉上神经分叉点与颈动脉分叉部凹陷低点的距离为(8.1±4.2) mm.结论 颈动脉分叉区域的神经解剖研究为指导手术操作、保护神经、降低手术并发症提供参考,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颅脑损伤后冷环境下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

    作者:万登峰;贺建雄;虞露立;习斌;沈晓黎;邓志锋

    目的 探讨冷环境下大鼠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方法 8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冷环境致伤组、常温致伤组、冷环境对照组和常温对照组,每组20只;致伤组以撞击法制作重型颅脑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开颅手术.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Bcl-2,Bax的表达;比较各组大鼠的体温变化、凋亡细胞及凋亡蛋白阳性率差异.结果 冷环境致伤组致伤后大鼠体温显著下降.不同致伤组致伤后凋亡细胞阳性率均显著增加,且两组同时间段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不同致伤组致伤后凋亡蛋白Bcl-2,Bax表达均增高,两组同时间段Bax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冷环境致伤组Bax/Bcl-2比值明显高于常温致伤组(P <0.05).结论 冷环境可引起颅脑损伤后大鼠体温降低,促进神经细胞凋亡.

  • 分子标志物应用于恶性胶质瘤诊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新华

    恶性胶质瘤是成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由于其呈浸润性生长,故易复发而难以治愈.随着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应用,已发现一系列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有实用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其中染色体ip/19q,O6-甲基鸟嘌吟-DNA甲基转移酶(MGM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异柠檬酸脱氢酶(1DH)是成人恶性胶质瘤研究的热点,为进一步完善胶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开辟有效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杭春华

    脑胶质瘤为中枢神经系统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对胶质瘤标准治疗方案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出现多种新型的治疗方式,本文就其中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作á综述.

  • 颈内动脉分叉处巨大动脉瘤显微手术1例

    作者:施明翰;蒋传路

    1 病历摘要女,58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剧烈头痛2h入院.查体: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光反射迟钝,眼球运动正常,言语含糊,颈项强直,四肢肌力Ⅳ级.Hunt-Hess Ⅲ级.头部CT示:鞍上池、环池、脑沟、纵裂池内可见高密度影,右侧外侧裂周围高密度类圆形占位病变,直径约2.7 cm .DSA示:右侧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直径约2.6 cm.头部CTA示:右侧颈内动脉分叉处26.1 mm × 25.2 mm类圆形影(图IA-IC).入院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颈内动脉分叉处巨大动脉瘤.全麻下行动脉瘤夹闭术,显微镜下打开外侧裂,可见巨大动脉瘤.暴露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临时阻断右侧颈总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待动脉瘤搏动消失,穿刺未能抽出动脉血,切开瘤壁去除斑块,用3枚动脉瘤夹成功夹闭动脉瘤.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