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香水——女人的另一种风情

    作者:张勇强

    施用香水首先要了解香水的香味施放原理.香水、花露水和古龙水是香水的三大系列.其中香水中香料多,酒精少,香味也较持久浓郁;花露水次之;古龙水的香味淡,是所谓"爽肤水",弥散在任何场合中都不会有刺鼻的"侵入感",因此常被人误认作男用香水,其实女士也可以用.

  • MRI临床应用新进展

    作者:倪萍;陈自谦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飞速发展为许多高端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很好地解决了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伪影和心血管成像等难题,在心脏的冠脉成像、血管造影成像、弥散和灌注成像、磁共振波谱、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大大地满足了临床与科研的需要.

  •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华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不仅与胃酸有关,且与Hp感染密切相关.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致病作用:Hp对胃黏膜的侵袭力能使上表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明显减少和消失;细胞间紧密连接间隙增宽,偶可见侵入上皮细胞内.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围绕菌体形成保护性"氨云",阻止H+向胃腔内弥散,促进H+逆弥散.

  • 基于稳态的三维弥散加权序列MRI臂丛神经成像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秦本刚;杨建涛;向剑平;张中伟;李平;戚剑;王洪刚;朱庆棠;刘小林;顾立强

    目的 探讨基于稳态的三维弥散加权序列(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在诊断成人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骨科行3D DW-SSFP MRI臂丛神经成像检查的33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其成像特点,并与术中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基于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正常臂丛神经的根、干、股、束、神经节及椎管内的神经根,同时也可显示损伤的臂丛神经的节前和节后部分.其对成人臂丛神经的节前损伤诊断的敏感性为96.68%,特异性为90.29%,准确性为94.18%.结论 基于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可清楚显示臂丛神经,有效鉴别节前损伤和节后损伤,对臂丛神经节后损伤有较好的定位作用,可作为臂丛神经损伤首选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 基层医院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史录琴

    血液透析疗法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及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患者的长期生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血液透析就是在血液和透析液间放置透析膜,利用弥散、对流等原理清除体内尿毒素和水份,并向体内补充溶质的方法.目的在于替代衰竭肾脏的部分功能,如清除代谢废物,调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因透析时可发生许多即刻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因此,做好透析患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86例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ABCD2评分和DWI对TIA短期预后的评估

    作者:林霞;王根绪

    目的:探讨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l)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ABCD2评分标准,结合DWI的检查结果,对108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41例ABCD2评分<3分的TIA患者中无1例发生脑梗死,67例ABCD2评分≥4分的TIA患者中发生脑梗死22例(32%),且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5).DWI异常38例,发生脑梗死8例(21%),DWI正常70例,发生脑梗死3例(4%),ABCD2评分≥4分加DWI异常6例,发生脑梗死5例(83%),与单项异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结合DWI提高了预测TIA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临床评估价值,对TIA的分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与纤维束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涂灿;汪建华;廖海波;江凯;于志海;王海涛;吴盛赞;于亮;卢斌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收集的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20例健康志愿者和5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行颈髓DTI.以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将CSM患者分A、B、C组,A组17例(单纯硬膜囊受压),B组23例(颈髓受压,信号正常),C组10例(颈髓受压,T2高信号).分析4组颈髓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分数各向异性值(FA)之间的差异,对所有受检者行颈髓纤维束成像.结果:对照组C2/C3、C3/C4、C4/C5、C5/C6、C6/C7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ADC值为(0.875±0.096)×10-3mm2/s,平均FA值为0.720±0.051;对照组与A组比较,平均ADC值、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B、C组及A、B、C组间比较,平均ADC值、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颈髓纤维束成像可以反映脊髓纤维束受压损伤的范围.

  • 音乐分娩的开展与护理

    作者:周威

    一、分娩痛的特点分娩痛是妇女分娩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既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又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随着产程的进展,疼痛的性质有如下特点:第一产程:牵拉→"内脏痛"特点:范围弥散不定、疼痛部位不确切、副交感神经反射活动、内分泌改变主要表现:下腹部、腰背部疼痛第二产程:伸展、牵拉和撕裂→"躯体痛"特点:疼痛部位明确、性质如刀割样锐痛.

  • 脊柱骨转移瘤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阴性显示原因分析

    作者:赵记明;韩丽丽

    目的:分析脊柱骨转移瘤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阴性显示原因,以提高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准确性及减少脊柱骨转移瘤的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阴性显示的脊柱骨转移瘤病例,对脊柱骨转移瘤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图像、常规核磁共振图像、SPECT图像、CT图像进行分析.12例均行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常规磁共振成像,5例同时行SPECT检查,4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2例为成骨性转移,9例为溶骨性转移治疗后转归,1例为混合性骨转移瘤治疗后转归.12例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均呈阴性显示,12例常规磁共振图像均有低信号为主多发脊柱骨转移瘤显示,5例SPECT图像中有2例脊柱骨转移瘤显示,4例CT图像均呈多发高密度灶.结论: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阴性显示病例需要密切结合常规核磁共振图像、SPECT图像、CT图像,以提供对脊柱骨转移的准确评价.

  •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脑胶质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孙翀鹏;范国光;孙宝海;叶滨宾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脑胶质瘤术前病理分级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行弥散加权成像及常规MR检查,对其中12例进行随访.分别测量肿瘤实质部分、肿瘤坏死囊变区、肿瘤周边区域以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ADC值及相对ADC值.分析镜下肿瘤标本的细胞构成.结果①肿瘤各部分ADC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囊变坏死部分、瘤周水肿部分、肿瘤实质部分、正常脑白质.②胶质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及rADC均与肿瘤细胞构成呈负相关(p<0.01,r=-0.739;p<0.01,r=-0.748).③低级胶质瘤(I~II级)组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均高于高级胶质瘤(III~IV级)组平均ADC(p<0.01)④12例术后复查患者中5例复发组原发肿瘤瘤周区域ADC值低于7例无复发组肿瘤瘤周区域ADC值(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反映胶质瘤的细胞构成,对于低级与高级胶质瘤之间的术前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瘤周ADC值可能为评价胶质瘤的侵袭性提供一定帮助.

  •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作者:陈智勇;段青;薛蕴菁;孙斌;陈建华;苏宇征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AML患者15例,其中典型AML 10例,不典型AML 5例;正常对照组15名,对病变区域行DWI及常规MRI,测量b=50~1000 s/mm2时肾脏AML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结果 肾脏典型AML、不典型AML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10-3 mm2/s)分别为(0.87±0.08)、(1.55±0.34)、(1.82±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磁共振DWI及ADC值测定可为诊断肾脏AML提供帮助.

  • DWI在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健;张铎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的特殊序列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弥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技术,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无创性检查组织结构及其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应用早,主要诊断超急期脑梗死.近年来,DWI的临床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其在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也提出不尽相同的观点,本文对该领域相关研究加以综述.

  • DWI诊断急性脑梗死36例分析

    作者:李红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及FLAIR、DWI扫描.结果:(1)DWI对病灶的显示范围、对比度均优于常规T1WI、T2WI及T2FLAIR.(2)DWI的b值越高,弥散效果越好,显示病灶越清晰.结论: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病变敏感性高,可准确、可靠地诊断急性脑梗死.

  • 血液净化的水处理配置和质量控制要求

    作者:叶朝阳

    水处理设备作为血液净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重视,常规血液透析时患者透析液流量一般500ml/min,血液每周与300~400L透析液接触,溶解在透析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可弥散通过透析膜进入患者血流.高通量透析时,存在液体反超滤进入患者血液,因此,水的纯化处理十分必要.

  • 大鼠肝脏MR弥散、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管生;赵卫东;周康荣;彭卫军;唐峰;毛健;曹光;孙非

    目的探讨1.5T双梯度磁共振对大鼠肝脏进行弥散、灌注功能成像的可行性和佳序列及参数.方法选用不同序列及参数分别对正常及病变大鼠42只进行MR肝脏扫描并与病理对照.结果弥散成像能显示T2WI所显示的所有结节,DWI还能反映大鼠肝脏各叶早期的不均质性改变,即早期肝硬化的表现,表现为相应病变叶的不均匀片状信号增高;肝实质灌注曲线满意;常规形态大鼠肝脏成像质量较文献报道有明显提高,图像信噪比高,可显示1 mm以下病变.结论1.5T双梯度磁共振对大鼠肝脏进行弥散、灌注成像的研究是可行的.

  • 探讨健康成人视辐射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年龄的相关性

    作者:张祥;李葆青;李坤成

    目的 定量分析正常成人视辐射的DTI中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键康志愿者50名行DTI扫描,年龄20~75岁,分为5个连续的年龄组.将图像载入DTI studio 2.4中,分别在双侧视辐射勾画ROI,得到FA、平均弥散率(MD)及神经纤维根数(NOF),分析双侧间的差异性、不同组间差异性及与年龄间的相关性,并用SPM2软件分析不同组间视辐射FA、MD值变化趋势,验证所得结果.结果 双侧视辐射FA、MD及NOF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FA、MD及NOF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FA与年龄呈负相关(右侧:r=-0.856,左侧:r=-0.864,P均<0.05),双侧MD与年龄无相关性(P均>0.05).双侧NOF与年龄呈负相关(右侧:r=-0.458,左侧:r=-0.674,P<0.05);SPM2仅显示出视辐射区持续扩大的FA减低,与勾画ROI法所得结果相符.结论 成人双侧视辐射随年龄增长出现FA减低和神经纤维数目减少,而MD的变化与年龄无相关性.

  •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诊断星形细胞瘤

    作者:高阳;牛广明;韩晓东;郭冬玲;张颖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及波谱成像(MRS),探讨ADC值、rCBV值和各代谢产物比值在术前评价星形细胞瘤组织学分级中的价值.方法共收集了41例经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进行DWI及MRS成像,增强后行PWI及普通增强扫描.获得DW、PW伪彩图和代谢产物曲线,利用分析软件包Function-Tool计算ADC值、rCBV值和NAA/Cr,Ch/Cr,NAA/Ch值.结果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21例)ADC值、rCBV值及NAA/Cr,Ch/Cr,NAA/Ch值分别为(1.38±0.37)mm2/s(0.61~2.03 mm2/s)、4.04±1.75(1.98~8.31)、0.68±0.25(0.24~1.23)、4.87±1.89(2.33~7.99)及0.18±0.11(0.06~0.47).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20例)ADC值、rCBV值及NAA/Cr,Ch/Cr,NAA/Ch值分别为(1.63±0.30)mm2/s(1.08~2.13 mm2/s)、1.64±0.90(0.23~3.58)、0.97±0.42(0.46~2.30)、2.36±1.22(1.14~6.38)及0.45±0.36(0.16~1.71).结论 DWI、PWI及MRS对星形细胞瘤的术前分级具有重要价值.

  • 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亚型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刘萌;廖栩鹤;王荣福;张建华;陈雪祺;付占立;范岩;张旭初;赵光宇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亚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在本院初诊DLBCL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观察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non-GCB)的18 F-FDG PET/CT表现特征;分析不同免疫亚型PET/CT影像指标[标准化摄取大值(SUVmax)、病灶数]、临床特征(Ann Arbor分期、临床症状、性别、年龄)及核抗原Ki-67的差异.结果 18F-FDG PET/CT显示,单发病灶12例(12/69,17.39%),多发病灶57例(57/69,82.61%).DLBCL病灶SUVmax为11.80 (8.80).不同免疫亚型的病灶SUVmax(Z=-0.03)、Ki-67(t=0.03)、PET/CT病灶数(x2=0.06)、Ann Arbor分期(x2=3.48)、临床症状(x2=0.49)、性别(x2 =1.62)、年龄(r=-0.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UVmax与Ki-67呈正相关(r=0.38,P<0.05).结论 18F-FDG SUVmax可预测DLBCL的增殖情况及侵袭程度.

  • MR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初探

    作者:张继斌;沈钧康;许建铭;李晓兵;须同禄;刘仁坚;陆之安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s)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42例、前列腺癌(PCa)15例进行MR弥散加权成像,测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s).结果 BPH组前列腺中央带增生结节与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783±0.282)×10-3mm2/ s和(2.025±0.358)×10-3mm2/ s;前列腺癌组前列腺中央带与外周带癌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632±0.082)×10-3mm2/ s和(0.267±0.07)×10-3mm2/ s (P<0.05).结论 DWI对于BPH、PCa可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反映其病理变化;ADC值是鉴别BPH与PCa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

  • 对比分析DW-FLAIR和FLAIR成像技术在脑梗死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林志超;王秀河;黄力;陈汉芳;吴何嘉;曹宗伟

    目的探讨DW-FLAIR和FLAIR成像技术在脑梗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全部行轴位SE-T1、FSE-T2、FLAIR及DW-FLAIR扫描.60例脑梗死患者共检出82个梗死灶,比较分析DW-FLAIR和FLAIR对脑梗死灶显示的图像质量.结果梗死灶显示方面:不清楚在FLAIR有34个而DW-FLAIR有16个(卡方检验x2=5.986,P=0.014);60例脑梗死DW-FLAIR的对比噪声比(CNR)绝对值均高于FLAIR(经配对样本t检验:t=-3.26,P=0.008).结论DW-FLAIR具有成像时间短的优势,它在脑梗死灶位于颅顶时的应用优于FLAIR技术,但梗死灶位于颅底时显示逊色于FLAIR技术.

703 条记录 1/36 页 « 12345678...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