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移植是怎么回事

    作者:应泽伟

    尿毒症,顾名思义就是尿液中毒素蓄积在人体内而发生许多中毒症状.人体内每天的代谢产物中有许多废物,例如尿素、肌酐、胍类以及多肽类物质等等,都要从尿液中排泄,有人形象地将这些废物称为"尿毒素".

  • 基层医院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史录琴

    血液透析疗法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及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患者的长期生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血液透析就是在血液和透析液间放置透析膜,利用弥散、对流等原理清除体内尿毒素和水份,并向体内补充溶质的方法.目的在于替代衰竭肾脏的部分功能,如清除代谢废物,调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因透析时可发生许多即刻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因此,做好透析患者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86例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老年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蛋白营养治疗

    作者:谌贻璞

    在保证足够热量供应前提下,给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予低蛋白饮食治疗非常必要,这已成为共识.因为它有如下好处:(1)减少尿毒素产生,减轻氮质血症,改善代谢性酸中毒;(2)促进蛋白质合成,减少降解,改善蛋白质代谢;(3)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糖代谢;(4)提高脂酶活性,改善脂代谢;(5)降低高血磷,改善低血钙,减轻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6)减少蛋白尿排泄,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

  • 中药浴非透析疗法对尿毒素的清除作用

    作者:陆宪英;赵红;杨喜荣;贾小桃;任玉卿;史官茂;张红

    慢性肾功能不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是以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来清除体内储存的尿毒素,达到改善临床症状,延长寿命的目的,但费用昂贵,使许多患者经济上无法负担.近年来虽然应用非透析疗法,如低蛋白饮食加用开同、尿毒清等治疗,仍同样因费用问题不能满足贫困地区患者的需求.为此,我们于1998年6月开始,依据透析疗法的平衡原理研究中药浴对尿毒素的清除作用,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 大黄合剂并低蛋白饮食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

    作者:吕文琦

    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慢性肾衰竭时,其病情的进展机制,临床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尿毒素作用引起的机体损害及机体内环境紊乱,形成一系列临床症状.而非透析及透析治疗的手段均为清除体内尿毒素、改善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为目的.在临床上很多尚未达到透析指标的患者以及不能接受透析或无条件接受正规透析的患者占很大比例,此类患者非常需要一个较好的非透析治疗方案,我们通过对3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低蛋白饮食同时服用大黄合剂(尿毒清颗粒)的治疗方案,经临床观察取得较满意的非透析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Leptin与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研究进展

    作者:肖炜;马云;魏连波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营养不良是临床常见的重要并发症,在 CRF患者中的发生率达23%~76%.随着透析技术的日益改进,其逐渐成为目前治疗CRF尿毒素的重要手段.但随着透析技术广泛的开展,而CRF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其发生率在40%左右[1].

  • 硫酸对甲酚的毒性及其清除措施研究进展

    作者:袁发焕;李莉;庞芳

    目前已证实的尿毒素有90多种,按分子量大小分为小分子毒素(分子量<500 Da)、中分子毒素(分子量500~5 000 Da)和大分子毒素(分子量>5 000 Da).这些毒素,绝大部分游离于血浆和组织液中,不与蛋白和脂肪结合;晚近研究发现有部分毒素能与蛋白结合,称为蛋白结合毒素(protein-bound uremic toxins),已报道的蛋白结合毒素多达32种[1].普通血液透析,对小分子水溶性毒素清除效果良好;通过采取高通透析器和透析滤过等方法,也能很好地清除游离的中分子毒素和大分子毒素(譬如β2微球蛋白).

  • 肾衰冲剂改善慢肾衰大鼠毒素潴留等作用研究

    作者:郑平东;何立群;高建东

    目的:研究扶正降浊的肾衰冲剂改善“慢肾衰”大鼠毒素潴留和贫血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5/6肾切除肾衰模型,分别予肾衰冲剂及主要单味药党参、丹参、制大黄灌胃治疗1个月后观察残肾病理、超微结构变化,检测大鼠血清甲基胍(Methylguanidine,MG)、胍基琥珀酸(Guanidinosuccinic Acid,GSA)及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结果:各组药物可以改善残肾结构,降低体内尿毒素,改善贫血状态,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尤以肾衰冲剂疗效显著.结论:“慢肾衰”治疗应扶正降浊并重,扶正不恋邪,降浊不伤正.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

    作者:靳兰凤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方式治疗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1年9月-2012年10月的64例尿毒症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血液透析的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6次为一个疗程,10个疗程后观察两组血清尿素氮、β-微球蛋白、血红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PTH、β2-MG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无变化;患者头晕、骨痛、皮肤瘙痒、高血压、贫血等症状,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可以明显增强对患者体内尿毒素的清除力度,减轻临床症状,与单独采用血液透析方式比较,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临床中应用.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素的清除效果

    作者:邓皇英;张丽红;范伟峰;钟晓菁;徐岭;牛建英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尿毒素的清除效果.方法 60例MHD患者,随机分为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P+ HD)组,每组2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透析前后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硫酸吲哚酚(IS)、硫酸对甲酚(PCS)、同型半胱氨酸(Hcy)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结果 HD组、HDF组和HP+ HD组透析后BUN、sCr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透析前(P值均<0.05),HDF组和HP+ HD组透析后iPTH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透析前(P值均<0.05),HD组透析前后iPTH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F组和HP+HD组iPTH下降率均显著高于HD组(P值均<0.05),3组间BUN、sCr下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D组透析前后IS、PCS、Hcy、AGEs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DF组和HP+HD组透析后IS、PCS、Hcy、AGEs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透析前(P值均<0.05);HDF组和HP+ HI组IS、PCS、Hcy、AGEs下降率均显著高于HD组(P值均<0.05).结论 3种血液净化方式均能有效清除小分子毒素,HDF和HP联合HD清除iPTH的效果明显优于HD,HDF与HP联合HD清除蛋白结合毒素的效果相当.

  •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脑电图观察

    作者:徐群红;沈建平;邵雪瑛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晚期患者血中尿毒素的积蓄、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血液渗透压改变以及高血压和贫血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损害;尿毒症期脑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膜改变,引起脑内毒性物质积蓄增加以及K+泵、Na+泵功能变化,使脑内三磷酸腺苷增多,进而抑制磷酸果糖酶的活性及糖的降解,影响氧的消耗等均可引起脑的功能障碍,使大脑皮层电活动产生变化。笔者对21例CRF患者血液透析(HD)前后进行了脑电图(EEG)检查,以了解HD对CRF患者脑功能紊乱的改善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腹膜透析液的研制概况

    作者:朱洪;李正义;李奎鸾;石林

    腹膜是一具有半渗透性能的生物膜,不仅具有扩散和渗透作用,而且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理想的腹膜透析液应可预测溶质清除率和超滤率;可提供病人所缺乏的溶质并能清除尿毒素;可提供部分营养而不引起代谢性并发症;pH在生理范围;等渗;碳酸盐缓冲剂;渗透剂很少被吸收、无毒,每天可超滤2 000 ml左右;可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但对腹膜和病人的防御功能无影响.腹膜透析液主要由渗透剂、缓冲剂、电解质组成.

  • 诱变乳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研究

    作者:焦闻文;王芳;蒋云生

    目的 探讨诱变乳酸杆菌L.b-DUC-17和L.b-DUU-22在胃肠道中的存活能力、黏附力、抑菌能力以及尿毒素分解能力,为选育治疗慢性肾衰的益生菌寻找生物学依据.方法 ①模拟人体胃肠道环境,在不同pH值、不同浓度胃蛋白酶、胆盐、胰蛋白酶的MRS培养基中培养诱变乳酸杆菌L.b-DUC-17和L.b-DUU-22并测定其存活率;②用人结肠癌HT-29细胞研究诱变乳酸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力;③用平板抑菌实验法,观察诱变菌株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致病性粪肠球菌(Efaecalis)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A)等致病菌的抑制作用.④复制肾衰动物模型研究诱变乳杆菌对尿毒素的清除作用.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野生乳酸杆菌治疗组(L.B组)和诱变乳酸杆菌治疗组(Mut-L.B组).给药8周后,收集血和消化液,用HPLC法测定硫酸吲哚酚(IS);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肌酐(Cr)、尿素(UN)浓度.结果 ①在培养液pH=1.5、胆盐浓度为0.4 g·dL-1时,诱变菌株活菌数均达l×105 cfu·mL-1以上.②在不同浓度胃蛋白酶pH值、胰蛋白酶及0.2%胆盐作用下,诱变菌株4h活菌数均达1×106cfu·mL-1以上.③比较诱变与野生乳酸杆菌黏附HT-29细胞黏附指数,2组各时间点黏附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抑菌实验结果显示:L.b-DUC-17对EPEC、Efaecalis及SA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5±0.38)、(15.3±0.42)、(13.27±0.40) mm;L.b-DUU-22对EPEC、Efaecalis及SA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13±0.31)、(13.63±0.12)、11.57±0.21) mm.⑤Mut-L.B组血和消化液中IS、Cr、UN水平较模型组及L.B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诱变菌株L.b-DUC-17和L.b-DUU-22对胃酸、胆盐、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的耐受性和肠上皮细胞黏附功能与野生乳酸杆菌无统计学差异;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和降低尿毒素的功能明显增强.

  • 肾衰康2号抗肾纤维化及其尿毒素清除作用的研究

    作者:周凌辉;蒋云生

    目的 观察肾衰康2号对5/6肾切除大鼠所致慢性肾衰肠道清除尿毒素及其延缓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将5/6肾切除大鼠分为肾衰康治疗组和对照组,并设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普通喂养10周后检测各组的血清及粪便尿素氮、肌酐,并留取肾组织作病理,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内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水平.结果 肾衰康2号治疗组血清尿素氮、肌酐较对照组下降(P<0.05),粪便尿素氮、肌酐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病理切片显示治疗组残余肾小球体积、直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小(P<0.05),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的增生程度亦明显减轻(P<0.05),免疫组化显示,治疗组肾小球内FN的沉积比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 肾衰康2号有延缓肾纤维化,促进尿毒素排泄的作用.

  • 爱西特对小分子尿毒素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杨波;蒋云生;李军;曾西;吕新华;赵新华

    目的:研究爱西特对小分子尿毒素的吸附能力及影响其吸附的因素.方法: 将尿素、肌酐、尿酸标准品加入蒸馏水配成尿毒素溶液并加入爱西特作用不同时间,检测其尿毒素成份.干扰组分别加胆汁、氨基酸、林格氏液、葡萄糖液、HCl和NaOH,并同时加入爱西特吸附后检测尿毒素浓度变化.结果: 尿素、肌酐、尿酸浓度5 min开始下降,尿素40 min达低值,50 min后有反弹,肌酐、尿酸10~30 min达低值,以后趋稳定.胆汁、氨基酸、电解质、葡萄糖液、酸碱等对爱西特吸附尿酸无明显影响,但对尿素、肌酐吸附有不同程度减弱作用,胆汁、氨基酸对尿素干扰大,葡萄糖液、酸碱次之;pH 2.0液对肌酐吸附干扰大,葡萄糖次之.结论: 爱西特对尿素、肌酐、尿酸有良好的吸附能力,但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能力下降.胆汁、含氮物、糖及不同pH对爱西特的吸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慢性肾衰患者尿毒素对肠道细菌的作用

    作者:陈立平;蒋云生;罗季安

    取慢性肾衰病人和健康人粪便行需氧培养,并分别将其肠道大肠杆菌接种于肾衰病人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测定培养前后培养基中尿素氮、肌酐、尿酸量以观察细菌对以上尿毒素的降解作用.结果显示,慢性肾衰患者肠道大肠杆菌能明显降解尿素氮、肌酐、尿酸.提示尿毒素能诱导大肠杆菌发生变异.

  • 尿毒素胃肠道清除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杨波;蒋云生

    慢性肾衰(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肾脏慢性进行性损害,使其不能维持基本功能,临床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 爱西特吸附血清中小分子尿毒素的作用观察

    作者:杨波;蒋云生;李春竹;陈星;李军;肖平

    目的研究同一剂量不同时间和不同剂量同一时间爱西特(活性炭)对血清中小分子尿毒素的吸附作用.方法分组:慢性肾衰患者血清150μL中加入10 mg爱西特,分别作用30、60、120、和240 min.慢性肾衰患者血清250μL中分别加入10mg及20mg爱西特作用30min.以上各组离心后,取上清液检测其尿素、肌酐、尿酸浓度.结果血清中尿素、肌酐、尿酸浓度均显著下降,30min时肌酐、尿酸绝大部分被吸收.60min后各组间尿酸、肌酐浓度相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尿素浓度略有上升趋势.结论爱西特在血清中对尿素、肌酐、尿酸有良好的吸附能力.但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能力下降.单位体积中加大爱西特剂量,对尿素吸附能力上升.

  • 三种尿毒素诱导高级氧化蛋白产物的生成

    作者:卢燕雯;朱秋毓;丁峰;顾勇;林善锬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体内长期积蓄的高水平尿毒素是否会通过参与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的生成而介导蛋白质的氧化损伤.方法 以丙二醛(10 mmol/L)、马尿酸(20 mmol/L)和对甲酚(10 mmol/L)为尿毒素代表.人血清白蛋白(HSA)、健康人和尿毒症患者血浆用20 mmol/L的PBS(pH 7.4)统一调整到质量浓度为50 g/L,随后分别加入尿毒素至指定浓度.对照组内不加任何尿毒素.37℃分别温育0.5 h和24 h后,分别测定各组的AOPPs、蛋白巯基及二酪氨酸浓度.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用于观察蛋白质的交联聚集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尿毒素组的AOPP浓度平均增加了121.5%(P<0.05).尿毒素尚可降低蛋白巯基浓度,降低幅度平均达14.7%(P<0.05);同时蛋白二酪氨酸水平增至119.2%(P<0.05).HPLC结果表明尿毒素可以时间依赖性方式显著诱导高分子量AOPP(HMW-AOPPs)的生成,平均增幅为148.4%~333.3%(P<0.05).结论 小分子类尿毒素可通过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HMW-AOPPs的生成而介导蛋白质的氧化损伤.除了髓过氧化物酶(MPO)-H2O2-Cl通路的激活之外,尿毒素的介导损伤也是较为重要的体内AOPP生成机制之一.

  • 石榴皮鞣质降低尿毒素作用的研究

    作者:杨林;周本宏;冯琪;王慧媛

    目的:研究石榴皮鞣质降低尿毒症毒素的作用.方法:用200mg·kg-1腺嘌呤溶液连续灌胃致Wistar大鼠产生类似慢性肾衰的症状.2wk后,分别用石榴皮鞣质(30、20、10 mg·kg-1·d-1)灌胃,4wk后处死大鼠,取血、留取肾组织,测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甲基胍(MG)、胍基琥珀酸(GSA)、钙离子(Ca2+)和磷离子(P3+),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石榴皮鞣质可降低慢性肾衰竭大鼠的血Scr、BUN、MG、GSA和P3+水平,升高Ca2+水平,疗效显著优于模型组,且石榴皮鞣质可使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石榴皮鞣质有一定的降低尿毒症毒素作用.

    关键词: 石榴皮 鞣质 尿毒素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