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治疗产瘫继发肘关节尺侧脱位的疗效

    作者:王树锋;李峰;栗鹏程;薛云皓

    目的 探讨重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治疗产瘫后继发肘关节尺侧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例产瘫后继发肘关节尺侧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2~10岁,平均6.2岁.5例患者均有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史,体格检查示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受限,肘关节屈曲挛缩畸形.肘关节正、侧位X线示尺骨鹰嘴向后内侧脱位,与肱骨内上髁形成假关节.5例患者均经肘后“S”形切口松解尺骨鹰嘴与肱骨尺侧之间的粘连带及韧带,充分显露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形成的假关节.纵行切开肱三头肌桡侧缘,显露肱桡关节、环状韧带及桡侧副韧带.切断瘢痕化的桡侧副韧带及环状韧带,松解掌侧关节囊.将尺骨鹰嘴向桡侧移位,复位肘关节,用异体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环状韧带、桡侧副韧带及外侧尺幅韧带),观察肘关节的屈伸活动是否稳定.对于尺骨鹰嘴向尺侧明显倾斜者,需行楔形截骨钢板内固定.结果 5例患者术中完全复位肘关节,其中3例行尺骨鹰嘴楔形截骨钢板内固定.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4.4个月.复查肘关节X线示肱尺关节位置正常.术前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40°~130°,平均88°,屈曲120°~140°,平均128°,伸直-10°~-80°,平均-40°;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50°~120°,平均92°,屈曲110°~130°,平均122°,伸直-10°~-60°,平均-30°.结论 对于继发于产瘫的肘关节尺侧脱位患者,通过手术松解及重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 采用经锁骨上入路切除斜角肌和第一肋方法治疗非特异性胸廓出口综合征

    作者:栗鹏程;王志新;陈山林;薛云皓;易传军;李玉成;荣艳波

    目的 探讨经单一锁骨上入路切除斜角肌和第一肋治疗非特异型胸廓出口综合征(DTOS)的中期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2例DTOS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32(15 ~53)岁.左侧8例,右侧4例.12例患者均采用经单一锁骨上入路,探查松解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起点,切除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的手术方式.利用X线判断有无第7颈椎横突过长、颈肋等骨性异常.体格检查采用Adson试验、反向Adson试验及Wright试验.采用前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评估手术前后上肢功能.结果 随访24个月以上.术前X线检查未发现第7颈椎横突过长、颈肋等骨性异常.上肢张力试验阳性12例,锁骨上窝斜角肌三角间隙内神经压迫试验阳性12例,Adson试验阳性8例,反向Adson试验阳性5例,Wright试验阳性8例.电生理检查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异常电位8例.术后伤口均顺利愈合,未发生血肿、气胸、淋巴漏及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症状完全消除5例,明显改善5例,有改善1例.术后中位QuickDASH评分较术前改善38分.结论 经单一锁骨上入路切除斜角肌和第一肋治疗DTOS效果显著,单一手术入路可同时显露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

  • 基于稳态的三维弥散加权序列MRI臂丛神经成像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秦本刚;杨建涛;向剑平;张中伟;李平;戚剑;王洪刚;朱庆棠;刘小林;顾立强

    目的 探讨基于稳态的三维弥散加权序列(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在诊断成人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骨科行3D DW-SSFP MRI臂丛神经成像检查的33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其成像特点,并与术中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基于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正常臂丛神经的根、干、股、束、神经节及椎管内的神经根,同时也可显示损伤的臂丛神经的节前和节后部分.其对成人臂丛神经的节前损伤诊断的敏感性为96.68%,特异性为90.29%,准确性为94.18%.结论 基于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可清楚显示臂丛神经,有效鉴别节前损伤和节后损伤,对臂丛神经节后损伤有较好的定位作用,可作为臂丛神经损伤首选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 改良法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李志强;张少成;贾金鹏;马玉海

    神经移位是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主要方法,其中隔神经移位术是目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有效的方法之一,据文献报道有效率达84.62%[1,2].经典的手术方法是将锁骨后松解,打通肋锁间隙,将移植神经通过该间隙桥接,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我们通过改良,简化了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的手术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骨科临床教学中快速掌握臂丛神经

    作者:陈永华;沈岳;王芳;刘晋才;王爱民

    臂从神经损伤及臂丛神经卡压性疾病在临床较多见[1-2],但其组成、分支较多,神经支配复杂,从事手外科的初学者深感记忆困难,而对臂丛神经解剖基础的熟悉掌握是临床诊治该类损伤的基本前提.为了方便记忆,作者总结出臂丛神经数字规律记忆法,以便掌握其内容组成、各分支发出的部位等,希望有助于解剖学教学及骨科学临床带教等参考.

  • 臂丛神经节后损伤MR重T2加权像表现与手术对照

    作者:姜涛;谢立旗;焦鸿生;关建忠;刘健;陈燚

    目的 分析臂丛神经节后损伤的MR重T2加权神经成像术(MRN)表现,并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评价其对臂丛神经节后损伤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7例经手术确诊的臂丛神经节后损伤患者,术前分别对臂丛行常规T1WI、T2WI及重T2加权MRN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的MRI及手术资料,观察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27例重T2加权MRN共显示162条臂丛神经干,经手术证实受损神经干77条,其损伤征象:32条神经连续,但增粗、边缘模糊、信号升高;24条神经连续,但走行纡曲或僵硬、粘连、信号不均、结构不清;13条神经完全离断,正常信号消失,断端退缩;5条伴创伤性神经纤维瘤形成.MR重T2WI加权像诊断臂丛神经损伤条数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为80.5% (62/77).臂丛神经根、干、束可为多支受累,上述表现可混合存在.结合常规MRI,10例伴节前损伤,征象包括脊髓内异常信号2例、脊髓移位3例、神经根缺失6例、椎管内瘢痕形成2例、创伤性脊膜囊肿6例、肌肉改变6例.结论 MR重T2加权MRN可以对大多数臂丛神经节后损伤做出正确诊断,可以作为臂丛神经检查的常规成像序列,结合常规序列能够做出节前损伤的诊断.

  • 4例儿童臂丛神经损伤健侧C(7)椎体前移位直接修复术的护理

    作者:黄天雯;何翠环;戚剑;顾立强;陈晓玲;刘巧梨;桂自珍;刘回芬

    总结了4例儿童臂丛神经损伤健侧C(7)椎体前移位直接修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术前通过心理护理、预防再损伤及功能锻炼、疼痛护理及术前体位训练等,患者情绪稳定,患者及家属对患者的伤残接受程度提高,患肢未出现再损伤.术后做好体位护理、病情观察、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患儿术后康复过程顺利,切口Ⅰ级愈合,能够配合进行功能锻炼.

  • 椎管内臂丛神经探查移植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李嫚;黄忠娟;王爱丽

    总结15例椎管内臂丛神经探查移植术的护理配合经验,包括手术前细致的心理护理,特殊器械的准备,巡回护士实施安全有效的体位护理、管线管理及密切的术中观察,器械护士实施严格的物品清点和无菌操作,并根据手术进程进行密切手术配合.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现并发症,有效避免了可能的手术风险.

  •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根射频热凝联合阻滞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加平;雷震;龙劲松;朱婷;邓晓妃;郑虎山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根射频热凝联合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9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临床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拟行神经根靶点射频热凝联合阻滞治疗的65例患者。采用6~13 MHz高频超声引导下颈5~7神经根射频热凝及注药阻滞治疗,术前及术后均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结果62例患者均可清晰显示各段神经根,3例患者不能确定,需利用神经刺激仪定位确认,65例均穿刺成功,成功率100%,未发现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周、4周、12周VAS评分分别为(8.65±0.47)、(3.68±0.49)、(2.51±0.32)、(1.73±0.21)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58.71、86.23、107.72,P值均<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根射频热凝联合阻滞具有实时引导、安全、无辐射等优点,有望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 儿童创伤性臂丛神经撕脱伤的屈指功能重建

    作者:王树锋;栗鹏程;薛云皓;李玉成;陆健;郑炜;孙燕琨

    目的 观察健侧C_7,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下干直接吻合,重建儿童创伤性臂从神经撕脱伤屈指功能的效果.方法 健侧C_7,在其前后股的远端切断,向近端游离至椎间孔,经椎体前通路牵至患侧.游离患侧臂丛下干及内侧束,切断下干后股及胸前内侧神经.将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自内侧束的起始处一直游离到上臂中段.息肩前屈、内收至0°位,肘关节屈曲90°,上提患侧下干并与健侧C_7,直接吻合.2004年8月至2008年3月对20例患儿进行了健侧C_7,与患侧下干或内侧束直接吻合术.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5-18岁,平均13岁;伤后到手术时间1-11个月,平均4.6个月.全臂丛撕脱伤13例,中、下干撕脱伤7例.为减少吻合口张力,11例进行了肱骨短缩,短缩长度2.5-4.5 cm,平均(3.1±0.7)cm.结果 术后患者随访时间12-51个月,平均 27.4个月.屈指肌力4级18例,2级2例;屈拇长肌力4级10例、3级8例、2级2例.小指展肌肌力3级l例,2级1例;拇短展肌肌力3级1例.结论 健侧C_7,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由于只有一个吻 合口及缩短了神经再生的距离,其重建屈指、屈拇功能的效果满意,并可恢复手内在肌的部分功能.

  • 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发病危险因素的探讨

    作者:杨素婷;张向丽

    目的 探讨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OBPP)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997年1月至2009年12月山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办公室进行医疗鉴定并已诊断为OBPP的46例患者为OBPP组,按照1:3的匹配方式随机选取同医院、同时期、同性别的正常分娩138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两组新生儿情况、产妇情况、分娩过程及助产士工作年限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两组产妇骨盆外测量均在正常值范围,两组新生儿均为单胎头位并经阴道分娩.OBPP组均为单侧臂丛神经损伤,其中左侧22例,右侧24例;全臂型17例,上臂型26例,前臂型3例.两组产妇年龄、孕产次及分娩孕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OBPP组产前体质指数(BMI)、宫高、腹围分别为(29.5±2.4) kg/m2、(34.9±2.4)及(105±6) cm,对照组分别为(26.1±2.5)kg/m2、(33.7±2.2)及(99±5)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BPP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4390±489)g]明显高于对照组[(3404±360)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BPP组助产士工作年限[(5.2±2.3)年]明显低于对照组[(8.9±5.4)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OBPP组与对照组应用器械助产率分别为28.3%及3.6%,宫缩乏力发生率分别为28.3%及6.5%,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分别为8.7%及0.7%,胎方位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0.9%及2.9%.OBPP组以上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产妇年龄、产前BMI、宫高、腹围、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孕次、第二产程时间、分娩助产、胎位异常、宫缩乏力及助产士工作年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助产士工作年限为保护性因素.(5)将上述各相关指标作为变量,选择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人界值均为0.10,结果显示,孕妇产前BMI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OBPP发生有关联(P<0.10),OR值分别为1.733和1.004.孕妇产前BMI OR值大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OR值,孕妇产前BMI意义大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结论 孕妇产前BMI是OBPP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次,另一个高危因素是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助产士工作年限较长是其保护性因素.

  • 非巨大儿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预测

    作者:栗娜;李秋玲;常靓;刘彩霞

    目的 探讨非巨大儿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预测及分娩过程中的处理.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中发生肩难产11例,同期经阴道分娩产妇7 811例,肩难产发生率为0.14%(11/7 811);其中,巨大儿肩难产1例,非巨大儿肩难产10例(肩难产组).随机抽取每例非巨大儿肩难产病例发生前后1周内经阴道分娩的10例产妇为对照组.分析巨大儿及非巨大儿肩难产的发生趋势及其高危因素,比较两组产妇的宫高、腹围、体质指数(BMI)增长、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各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头围、胸围及Apgar评分.结果 (1)7 811例产妇中共分娩巨大儿213例,巨大儿发生率为2.73%(213/7 811),其中发生巨大儿肩难产1例(0.46%,1/213);非巨大儿肩难产10例(0.13%,10/7 598).(2)2009-2013年的5年间,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2.32%(24/1 034)、3.61%(42/1 164)、2.60% (46/1 772)、3.01%(62/2 060)、2.19%(39/1 781),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非巨大儿肩难产在5年间的发生比例分别为0.10%(1/1 034)、0.26%(3/1 164)、0.11%(2/1 772)、0.10%(2/2 060)、0.11%(2/1 781),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肩难产组10例产妇中,胎膜早破5例(5/10)、高龄4例(4/10)、经产妇3例(3/10)、妊娠期糖尿病3例(3/10)、第一产程枕后位3例(3/10)、第二产程延长3例(3/10)、常规侧切分娩6例(6/10);对照组产妇中,发生胎膜早破3例(3/10)、高龄1例(1/10)、经产妇2例(2/10)、妊娠期糖尿病3例(3/10)、第二产程时间延长1例(1/10)、常规侧切分娩7例(7/10).(4)两组产妇宫高、BMI、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及第一产程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难产组及对照组产妇BMI增长[(6.8±3.1)及(4.8±1.4)kg/m2]、第二产程时间[(86±65)及(38±28) min]及腹围[(108±8)及(101±7)cm]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肩难产组及对照组新生儿胸围[(34.0±1.6)及(32.2±1.9) cm]及胸围/头围比值(0.99±0.03及0.97±0.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难产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4±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肩难产组新生儿锁骨骨折3例,新生儿发生臂丛神经损伤4例,其余3例无明显副损伤.结论 临床预测非巨大儿肩难产的发生难度较大,通过产前超声测量胎儿头围、胸围及胸围/头围比值可能评估其发生风险;发生非巨大儿肩难产的高危因素为合并胎膜早破、第一产程胎位异常及第二产程延长.

  • 臂丛节后神经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短时反转恢复序列成像

    作者:付乃奇;周宏宇;郑卓肇;赵强

    目的 探讨3D快速自旋回波-短时反转恢复序列(3D SPACE-STIR)增强成像在臂丛节后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3例可疑臂丛神经病变患者,同时接受了3D SPACE-STIR平扫及增强检查,对比臂丛节后神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根、干、股、束的显示效果.对比3D SPACE-STIR平扫和增强的SNR和CNR,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3D SPACE-STIR平扫和增强对根、干、股、束的显示情况,采用非参数配对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与3D SPACE-STIR平扫相比,增强扫描的神经SN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左侧分别为37.41±7.34、36.27±7.66,t=1.574,P=0.123;右侧分别为43.85±9.56、42.34±9.74,t=1.937,P=0.073),但神经-肌肉CNR(左侧分别为24.01 ±6.31、26.39±6.95,右侧分别为29.31 ±7.84、31.77±8.85,t值分别为-3.278、-3.278,P值均<0.01)和神经-淋巴结CNR显著提高(左侧分别为-0.84±10.51、15.35±8.02,右侧分别为-8.47±10.85、19.30±10.35,t值分别为-15.984、-15.651,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 SPACE-STIR增强显示根和干明显优于平扫(Z值分别为-3.606、-4.472,P值均<0.001),但显示股和束的能力与平扫类似(Z值分别为-1.732、-1.414,P值均>0.05).在3D SPACE-STIR增强中,肿瘤性病变倾向于信号明显下降,其显示效果差于平扫.结论 3D SPACE-STIR增强对臂丛神经和非肿瘤性病变的显示有明显优势,但对肿瘤性病变则可能存在不足.

  • MRI在臂丛神经非创伤性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赵秋枫;王嵩;耿道颖

    目的 探讨MRI在常见臂丛神经非创伤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累及臂丛神经的非创伤性病变,男10例、女17例,年龄22 ~70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2例、神经鞘瘤8例、转移瘤3例、放射性臂丛神经炎2例、多灶性运动性神经病(MMN)1例、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OS)11例.治疗前患者均行MR平扫检查,其中8例同时行Gd-DTPA增强检查.结果 2例神经纤维瘤病见肿瘤沿臂丛神经走行生长,呈梭形、串珠状,并见累及椎管内神经根丝,病灶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8例神经鞘瘤表现为偏向神经一侧生长的梭形肿块,边界清晰,T1WI呈低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3例见有囊变,增强后不均匀强化.3例转移瘤中2例表现为臂丛神经周围的多发肿块影,1例表现为肿瘤组织弥漫浸润臂丛神经及周围组织.2例放射性神经炎表现为臂丛神经弥漫性增粗,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信号增高,臂丛神经周围结构清晰,无肿块形成.1例MMN表现为臂丛神经增粗、STIR序列信号增高.11例下干型TOS表现为第8颈椎、第1胸椎神经根及下干的弓形抬高,神经增粗,STIR序列信号增高,8例伴锁骨下动脉抬高,1例显示为颈肋末端占位压迫臂丛神经.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常见臂丛神经非创伤性病变的部位、累及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信息.

  • MR三维神经鞘信号增高并背景抑制弛豫增强的快速采集成像序列在节后臂丛神经显示及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作者:邵赛;王姗姗;王光彬;史宏璐;陈欣;蔡先云;陈伟波

    目的:研究三维神经鞘信号增高并背景抑制弛豫增强的快速采集成像(3D SHINKEI)序列,在显示节后臂丛神经及其病变的优势及临床价值。方法24名健康志愿者及4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节后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3.0 T MR成像。扫描序列包括3D SHINKEI、短TI反转恢复序列(STIR)及扩散加权MR神经成像(DW-MRN)。对24名志愿者SHINKE及DW-MRN图像臂丛神经的显示情况进行评分,并测算3D SHINKEI、STIR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比较3D SHINKEI与STIR序列在节后臂丛神经损伤组的病变检出率。2名阅片者对24名志愿者SHINKE及DW-MRN图像评分情况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对3D SHINKEI及DW-MRN图像评分进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对3D SHINKEI、STIR图像的CNR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3D SHINKEI与STIR序列在检出节后臂丛神经损伤组病变的阳性检出率采用xˉ± s检验进行分析。结果2名阅片者对24名健康志愿者双侧节后臂丛神经的评分在3D SHINKEI序列分别为(3.6±0.6)、(3.5±0.6)分,Kappa值0.8;在DW-MRN序列上分别为(3.0±0.2)、(2.9±0.1)分,Kappa值0.6。2名医师的评分结果一致性良好,对3D SHINKEI序列图像的评分高于DW-MRN序列,两种序列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7, P值均<0.05)。3D SHINKEI及STIR序列的CNR分别为0.61±0.07,0.42±0.03,3D SHINKEI序列的CNR高于STIR序列,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8, P<0.05)。3D SHINKEI及STIR序列对46例节后臂丛神经病变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8.3%、52.2%(χ2=9.421,P<0.05)。结论3D SHINKEI序列较DW-MRN、STIR序列有更高的分辨率及CNR,能更为清晰地显示节后臂丛神经解剖结构及其病变。

  • 连枷臂综合征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研究

    作者:徐迎胜;樊东升

    目的 探讨连枷臂综合征(FAS)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FAS患者、上肢起病的经典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上臂丛神经病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神经电生理研究主要包括四肢神经传导和延髓、颈、胸、腰骶4区肌肉的肌电图检测.结果 共入组138例患者,其中FAS组56例,ALS组60例,上臂丛神经病22例.FAS患者中男∶女=5∶1,主要表现为双上肢近端肌无力、肌萎缩;上肢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各区域肌肉肌电图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损害,其三角肌和肱二头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波幅高于ALS组[(1531 ±76) μV比(898±57)μV;(1433±57) μV比(872 ±75) μV](F=13.25,6.33,均P<0.05);其第一骨间肌、三角肌和肱二头肌肌电图MUAP波幅高于臂丛神经病组[(1263±24) μV比(507±42) μV; (1531±76) μV比(564±27) μV; (1433±57) μV比(593±36) μV)](F=12.32,16.71,8.35,均P<0.05).结论 连枷臂综合征患者男性较多见,主要累及双上肢近端,不同区域肌电图呈程度不同的神经源性损害,上肢运动神经CMAP波幅明显下降.

  •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22例临床观察

    作者:任国强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臂丛神经受到损伤导致患儿出生后即表现为一侧上肢无力,活动障碍,肌肉呈进行性萎缩,常见于臀位、横位等胎位不正、巨大儿或产妇宫缩乏力等.2009-09-2011-09,笔者采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22例,结果如下.

  • 星状神经节加臂丛阻滞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1例

    作者:黄佐卿

    患者,男,55岁,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左力型).主诉左颈肩部、前臂及手部疼痛6~7年,近1年多来,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 早期康复对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素哲;赵硕;赵文颖;王敬铭;刘倩;孟钊

    目的 探讨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后早期康复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56例,早期行探查松解术,术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家中自行功能锻炼;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以及规范化运动功能训练等综合护理措施,根据臂丛神经功能综合评价试用标准评价疗效,比较2组患肢功能恢复的优良率.结果 康复组功能恢复为优13例,良9例,可4例,差2例;对照组功能恢复为优5例,良8例,可8例,差7例.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预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规范化运动功能训练等综合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新生几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治疗的优良率,明显改善患儿的功能活动及预后,减轻家属焦虑情绪,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颈部切割伤致臂丛神经损伤九例治疗体会

    作者:冯亚高;张向宁;吕振木;陶忠生;魏兵;霍飞;刘少华

    我院收治颈部切割伤致臂丛神经损伤9例,均系锐器切割颈部致臂丛神经上千损伤,其中8例神经损伤未得到一期修复,我们采用损伤神经探查并直接缝合、神经移植或移位以及晚期功能重建手术修复神经功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