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柱骨转移瘤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阴性显示原因分析

    作者:赵记明;韩丽丽

    目的:分析脊柱骨转移瘤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阴性显示原因,以提高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准确性及减少脊柱骨转移瘤的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阴性显示的脊柱骨转移瘤病例,对脊柱骨转移瘤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图像、常规核磁共振图像、SPECT图像、CT图像进行分析.12例均行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常规磁共振成像,5例同时行SPECT检查,4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2例为成骨性转移,9例为溶骨性转移治疗后转归,1例为混合性骨转移瘤治疗后转归.12例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均呈阴性显示,12例常规磁共振图像均有低信号为主多发脊柱骨转移瘤显示,5例SPECT图像中有2例脊柱骨转移瘤显示,4例CT图像均呈多发高密度灶.结论: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阴性显示病例需要密切结合常规核磁共振图像、SPECT图像、CT图像,以提供对脊柱骨转移的准确评价.

  •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诊断骨转移瘤的Meta分析

    作者:田晞;麻增林;冯莉莉;孔晓华

    目的:系统评价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诊断骨转移瘤的准确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关于磁共振 WB-DWI 对骨转移瘤诊断的研究,检索时间均由1995年1月至2013年9月。采用Meta-disc 1.4软件检验研究间的异质性,对诊断符合率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符合标准的文章,磁共振WB-DWI对骨转移瘤诊断的敏感度为0.92(95%CI:0.90~0.93),特异度为0.94(95%CI:0.92~0.95),阳性似然比为13.48(95%CI:8.2~22.15),阴性似然比为0.09(95%CI:0.07~0.12),诊断优势比为122.60(95%CI:84.92~176.99)。SROC曲线下面积为0.9678。结论磁共振WB-DWI诊断骨转移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仍需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加以证实。

  • 直肠癌MRI功能和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作者:邢晓宏;程英升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以磁共振为代表的功能和分子成像能对CRC进行更早期、更特异性的诊断,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本文就磁共振功能和分子功能成像在直肠肿瘤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小鼠膀胱癌红色荧光移植瘤模型建立及荧光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杨彬;杨晓峰;付奎;汪海龙;王炜;王晔

    目的 研究红色荧光蛋白(DsRed)标记小鼠膀胱癌生长转移的分子荧光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脂质体2000介导基因转染法将chickenβ-actin-DsRed-Neo载体转染到小鼠膀胱癌BTT739细胞株;G418筛选后获得稳定表达DsRed的单克隆细胞(BTT739-DsRed);615小鼠24只随机分3组,后肢皮下注射细胞悬液,第1、2组注射BTT739-DsRed细胞,第3组注射BTT739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MAESTRO活体成像仪设定激发光波长560~580 nm,发射光波长590~610 nm,曝光时间5000 ms,连续观察4周,第2组每周处死小鼠并剖开成像,记录肿瘤生长转移的荧光影像,测定肿瘤大小及荧光信号值.统计分析肿瘤大小与荧光信号值,全身成像与剖开成像之间的关系.结果 第1周观测到发红色荧光的肿瘤,第2周观测到肿瘤中央局部荧光缺失,病理证实为肿瘤坏死组织及少量结缔组织,第4周观测到局部淋巴结转移,未见远处转移.第1组连续4周肿瘤荧光信号值依次为(89±18)、(122±55)、(133±69)、(715±343)counts;肿瘤大小依次为(13±4)、(45±22)、(83±29)、(253±67)mm2;第2组全身成像4周肿瘤大小依次为(12±3)、(50±23)、(90±29)、(290±74)mm2,剖开成像依次为(12±5)、(72±30)、(141±43)、(524±237)mm2;肿瘤大小与荧光信号强度呈线性正相关(r=0.74,t=3.97,P<0.05),全身成像与剖开成像肿瘤大小呈线性正相关(r=0.97,t=10.00,P<0.05),全身成像测得的肿瘤大小为剖开后成像的(70.85±17.13)%. 结论小鼠膀胱癌红色荧光移植瘤模型可以直观、连续、敏感地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随着肿瘤增大,荧光范围也增大,肿瘤发生坏死后荧光消失,肿瘤发生转移后红色荧光表达亦随之转移.

  •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对恶性肿瘤病变检出准确性的初步评价

    作者:王加伟;赵嵩;刘艳;李晶;徐雷鸣

    目的 评价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对恶性肿瘤病变检出的准确性.方法 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为主结合其他检查方法的临床综合诊断为诊断标准,对9例健康体检者、4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和16例恶性肿瘤患者在PET检查前后行WBDWI.将人体分为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双肺、肝胆胰脾、双肾及双侧肾上腺、消化道、盆腔、骨骼、其他软组织等9个部位,按部位评价WBDWI对恶性肿瘤瘤灶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和似然比.结果 9例健康体检者的WBDWI结果均为阴性.20例恶性肿瘤患者按诊断标准共检出57个病变,WBDWI检出48个病变,其中真阳性46个,1个正常淋巴结和1个中枢神经系统新近腑梗塞被误诊为转移灶.9例健康体检者和20例恶性肿瘤患者共计评价261个部位,其中真阳性部位21个;假阳性部位2个,分别为淋巴结(1个)和中枢神经系统(1个);假阴性部位3个,分别为消化道(1个)和肺组织(2个).WBDWI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99.2%,阳性预测值为91.3%,阴性预测值为98.7%,约登指数为86.7%,似然比为103.7.结论 WBDWI对恶性肿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望成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的一种新的全身检查方法.

  • 背景抑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妍

    背景抑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BS)是一项全新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目前,其已在恶性肿瘤的筛查、分期、疗效监测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等方面得到了初步应用,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对DWIBS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 1.5TMRI全身类PET的正常表现

    作者:李继龙;张宏斌;彭荣杰;杨润;马雄伟;李娅妮;吕妍明;王东平

    目的:探讨1.5 T MRI全身“类PET”的正常表现。材料与方法对40名不同年龄组健康志愿者行1.5 T MR全身“类PET”成像,在AW4.6工作站上经Functool和3D-MIP后处理,获得大信号强度投影、黑白反转及伪彩“类PET”图像,观察正常组织结构的信号,分析椎体、椎间盘信号信号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1)脂肪、肌肉、两肺、肝脏、胃肠道、脑脊液呈低信号;(2)脑、脊髓、头颈部腺体、脾脏、胆囊、生殖腺以及椎间盘呈高信号;(3)椎体在儿童中呈高信号,在60岁以上健康志愿者中主要呈低信号;(4)椎体和椎间盘信号与年龄呈负相关(r=-0.6917,P<0.05;r=-0.7562,P<0.05)。结论正确认识“类PET”的正常表现将有利于对病变的诊断。

  • 3.0TMRI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诱导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郑梦龙;翁春娇;李文娟;姚紫云;谢道海

    目的 探讨3.0 TMRI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诱导治疗疗效评估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54例初治MM患者,在四周期诱导治疗前及结束时分别行WB-DWI检查.测量每个患者骨髓或髓外病灶治疗前后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四周期诱导治疗前后的血、尿中M蛋白,血清游离轻链及骨髓穿刺结果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估依据,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为深度缓解(完全缓解以及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组及非深度缓解(部分缓解、小缓解、疾病稳定以及疾病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的差异性.结果 54例患者中,其中深度缓解35例,非深度缓解19例.诱导治疗前后ADC值变化量在深度缓解组和非深度缓解组分别为(0.68±0.39)×10-3 mm2/s,(0.24±0.17)×10-3 mm2/s,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深度缓解组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率(101.63%)明显高于非深度缓解组(39.3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ADC值变化率<58.42%作为诊断深度缓解的阈值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约91.4%、89.5%,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结论 深度缓解组诱导治疗前后的ADC变化程度明显高于非深度缓解组,表明通过量化治疗前后的ADC值,WB-DWI在多发性骨髓瘤诱导治疗疗效评估方面具有可行性,可以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估的临床辅助诊断手段.

  •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术后随访价值

    作者:魏来;朱荆皓;彭屹峰

    目的:探讨3.0 T全身磁共振成像的技术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性疾病的术后随访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9例术后随访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行WB-MRI (DWI+T2WI),后处理平台为GE ADW4.6工作站。Functool工具拼接横断面弥散图像,得到HD-MIP图像、黑白反转图像(类“PET”图像)及伪彩色图像;Pasting工具拼接冠状面T2加权图像,得到全身冠状面T2加权图像,再经图像融合得到类“PET-MR”图像。结果19例患者(其中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胃癌8例,结肠癌7例,直肠癌2例)均获得图像质量良好的全身磁共振图像。发现恶性转移性病例6例,阳性率约32%。结论使用头颈联合线圈及体线圈接收方法可以改善中心频率漂移现象,得到符合诊断需要的全身弥散图像。3.0T MR全身弥散成像可清晰显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术后随访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局部匀场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朱小飞;刘锦;朱开国;韩宇;休思捷;张帆

    目的 探讨局部匀场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中的应用,提高全身弥散成像的质量.材料与方法 对40例行全身弥散扫描成像的患者,在容易出现截断伪影的颈部和胸部交界处分别添加局部匀场和未添加局部匀场,扫描完成后经3D大信号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法重建,观察是否有截断伪影的出现.结果 添加局部匀场后图像的截断伪影明显减少,添加匀场和未添加匀场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局部匀场在提高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质量,防止截断伪影的出现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刘洪东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WB-DWI)是一种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简要综述了WB-DWI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临床应用进展。

  •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秀莉;徐凯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能提供细胞水平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反映肿瘤细胞构成及细胞膜完整性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发展的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全身肿瘤原发灶,筛查全身肿瘤转移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其在肿瘤筛查、肿瘤特征描述、肿瘤良恶性鉴别、肿瘤疗效评估等方面的作用予以综述.

  • 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联合核素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应用价值

    作者:魏强;程洁;田丛娜;边艳珠

    目的 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B-DWI)联合核素全身骨显像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5例疑似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于1周内分别行WB-DWI显像和核素全身骨显像,对两种检查图像行双盲法判读,记录两种检查图像中的骨异常显像灶的数量及位置并逐一对比分析.以活检病理、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或随访至少3个月结果确定骨转移灶的存在及位置.统计单独及联合应用两种影像方法诊断骨转移病灶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和Kappa值,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分别及联合应用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 单独WB-DWI显像对25例可疑骨转移瘤患者115处可疑骨转移灶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Kappa值分别为83.3%、83.8%、83.5%、0.639.单独核素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Kappa值分别为79.5%、32.4%、64.3%、0.127.而两者联合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Kappa值分别为93.6%、14.8%、93.0%、0.843.两者联合应用对骨转移瘤的检出率与单独采用任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DWI与核素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敏感度相当,两者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骨转移瘤诊断的准确度.

  • 磁共振类PET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振勇

    目的 评价磁共振类PET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42例健康体检者和286例恶性肿瘤患者均行WB-DWI检查.使用GE 1.5T磁共振仪,磁体内置线圈,同时采集全身轴位DWI和与其同层对应的ADC图,经三维-大密度投影重建及黑白翻转后形成全身类PET图像.结果 286例恶性肿瘤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在D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其中184例恶性肿瘤患者可看到同脏器更多更小的病灶和其他脏器转移.42例健康志愿者均未发现恶性病变,发现肝血管瘤2例,肝囊肿6例,肾囊肿3例,骶管囊肿2例,DWI图像和ADC上均为高信号.结论 磁共振类PET技术对发现恶性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非常敏感,能更早、更准确地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期.与PET-CT相比,磁共振类PET技术无辐射、无需注射造影剂、检查方便快捷,更适合危重患者、恶性肿瘤及其治疗后长期随访和健康人群查体.

  •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在瘤源性骨质软化症的应用比较

    作者:李烁;薛华丹;姜艳;夏维波;景红丽;陈黎波;孙非;金征宇

    目的 比较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SRS)在发现及定位瘤源性骨质软化症患者致病瘤灶的准确性.方法 6例临床疑诊瘤源性骨质软化症的患者,均于2周内分别行WB-DWI及SRS检查,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发现致病瘤灶的价值,并以手术切除的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两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的致病瘤灶包括软组织肿瘤2例(血管脂肪瘤及间叶组织肿瘤各1例)及骨肿瘤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WB-DWI和SRS发现瘤源性骨质软化症患者致病瘤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WB-DWI:33.33%、100%、66.67%:SRS:33.33%、66.67%、5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成年的骨质软化症患者,应选择WB-DWI及SRS检查以寻找致病瘤灶,两者相互补充,为临床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血清CA15-3、CEA及全身骨显像联合检查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作者:袁超;陶健;袁媛;孙伟莉

    目的 探讨血清糖类抗原15-3(carbonhydrate antigen 15-3,CA15-3)、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测定联合全身骨显像(WBS)对提高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2例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血清CA15-3、CEA检测和WBS,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乳腺癌骨转移组,血清CA15-3和CEA水平显著增高,与无骨转移的乳腺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CA15.3:t=91.8342;CEA:t=77.6323,P<0.01).CA15-3、CEA及全身骨显像联合检测对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74%、88.89%,较单独检测某项指标诊断效率均有提高.结论 血清CA15-3、CEA及全身骨显像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率,特别是全身骨显像结果模棱两可时意义更大.

  • 鼻咽癌在全身骨显像鼻部感兴趣区放射性异常的分析

    作者:王渊恺;袁杰;张光明;刘从进;陆云;张锦明;朱汇庆;刘兴党

    目的 研究全身骨显像中各类患者鼻部ROI放射性异常.方法 对712例临床诊断为 鼻咽癌或疑似鼻咽癌的患者和1036例其他受检者用99Tcm-亚甲基二膦酸行全身骨显像,勾画其鼻部ROI,并分为6组(A~F组),对ROI每像素放射性计数大值、ROI每像素放射性计数平均值、ROI每像素放射性计数平均值与本底对照区每像素放射性计数平均值的比值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ROI每像素放射性计数平均值比F组低(t=3.47,P<0.01),B、C、E三组比F组高(tA=17.73,tB=4.39,tE=2.85,P均<0.01).B、C两组ROI每像素放射性计数平均值与本底对照区平均值的比值显著高于F组(t=24.99,t=13.11,P均<0.01).结论 临床怀疑或确诊为鼻咽癌或有其他鼻部肿瘤病史的检查者、有明确良恶性肿瘤病史的检查者,较一般检查者鼻部放射性明显增高.通过分析鼻部ROI数据可更早、更准确发现骨显像中鼻部的异常.

  • 血清CA15-3、CEA检测联合全身骨显像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路宝士;高玉芳

    目的 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检测联合全身骨显像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7例乳腺癌患者(其中,骨转移组46例、无骨转移组51例)及45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良性病变组)行SPECT全身骨显像,对骨显像阴性但骨痛明显患者,再行CT或MRI检查以确诊.同时,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CA15-3、CEA水平,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骨转移组CA15-3、CEA水平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和良性病变组,两项指标诊断骨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76.09%、80.43%;骨转移组全身骨显像44例为阳性(占95.65%),仅2例为阴性(占4.35%),该2例骨显像阴性患者再经CT或MRI确诊为骨转移;无骨转移组中的7例及良性病变组中的3例骨显像为阳性,均由手术或外伤引起.CA15-3+CEA+全身骨显像三项联检比CA15-3+CEA两项联检及各单项检查在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明显提高.结论 全身骨显像和CA15-3、CEA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乳腺癌骨转移的检出率.

  • 甲状腺癌131Ⅰ治疗后全身扫描盆腔浓聚131Ⅰ的临床分析

    作者:寇莹;刘建中;郝新忠;吴力翔;陆克义;杨素云;师晓丽;胡婷婷

    目的 了解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Ⅰ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盆腔131Ⅰ明显浓聚情况及可能机制.方法 ①回顾性收集16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女性患者的资料(均有Rx-WBS图像).②分析Rx-WBS图像特点,根据一定的纳入标准,终纳入分析46例患者,并进行随访.结果 盆腔131Ⅰ明显浓聚的46例(46处浓聚)患者中,6例同时存在2个可能的浓聚原因,2例目前浓聚原因不明.在50个导致盆腔131Ⅰ浓聚的原因中,与子宫相关41个,与子宫外相关9个,分别为直肠3个、膀胱5个、卵巢巧克力囊肿1个.在41个与子宫相关的浓聚因素中,结合SPECT/CT定位、B超、CT及随访结果发现,子宫肌瘤18个、节育器9个、子宫内膜增厚2个、宫腔积液3个、月经期7个、子宫内膜腺肌症1个、孕囊1个.结论 ①当女性甲状腺癌患者的Rx-WBS图像在盆腔子宫水平出现131Ⅰ明显浓聚时,多与子宫相关,膀胱因素相对少见;当浓聚定位到子宫时,排除生理性摄取,多提示相关的妇科疾病,以子宫肌瘤多见.②膀胱、直肠所致的盆腔子宫水平131Ⅰ明显浓聚有其自身特点,相对易区分.③SPECT/CT对定位子宫浓聚131Ⅰ具有重要意义.

  • 背景抑制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荆彦平;张海霞;高峥嵘;骆宾;徐新峰;郭克峰

    目的:探讨背景抑制全身弥散加权(类PET)成像在肿瘤TNM分期、转移瘤原发灶筛查、健康体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恶性肿瘤患者、7例转移瘤、18名健康体检者的类PET图像进行分析,类PET图像包括原始图像,即自旋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行分段全身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重建及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以及冠状位T2WI图像。结果4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乳腺癌30例,肺癌3例,肝癌5例,结肠癌3例,鼻咽癌1例,临床诊断T0﹣2N0﹣1M0﹣1共35例,类PET成像检查,有3例由N0期改变为N1期,4例由M0期改变为M1期。7例转移瘤有2例查出原发灶;18名健康体检者有3名发现异常,未查处恶性肿瘤。结论类PET成像在肿瘤TNM分期、转移瘤原发灶筛查、健康体检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