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중국미침습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22X
  • 国内刊号: 44-145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17
  • 曾用名: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王伟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治疗

    作者:邓跃飞;耿杰锋;牛江涛;李方成;蔡望青

    目的 探讨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方法.方法 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将32例颅眶交界区肿瘤分为眶颅型(7例)、颅眶型(11例)、颅鼻眶型(8例)和眶尖-视神经管型(6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采用经额下硬膜外入路11例,眶-翼点入路15例,额颞眶颧入路6例;对8例颅鼻眶型肿瘤联合使用经鼻内镜、鼻侧切开入路.术后按颅底缺损位置和范围分别采用游离骨膜瓣、人工脑膜补片及带蒂膜瓣修补硬膜缺损,并用钛板修复颅底骨缺损.结果 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搏动性突眼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进行肿瘤分型和选择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眶交界区肿瘤,同时修复颅底缺损,能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

    作者:余政;张入丹;王剑波;田劲;邓超;李中林;叶群林;吴小波

    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4年始应用锁孔入路结合腰池引流切除鞍区肿瘤,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38.2岁.病史2个月~5年,平均1.5年.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28例(包括单眼失明3例),尿崩症9例,头痛8例,性欲下降、阳痿6例,停经、泌乳5例,性格变化2例.

  •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鞘瘤

    作者:王国良;涂兰波;赵刚;高寒;白红民;王伟民

    目的 探讨大型听神经鞘瘤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对16例(17个)大型听神经鞘瘤均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术,术中在神经电生理监护下,通过调节手术床位置和显微镜角度充分显露肿瘤并切除,严密缝合硬膜,骨片复位固定.绩果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均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术后出现轻、中度面瘫12例,治疗后改善;残存少许听力5例;切口无皮下积液或脑脊液漏.结论 乙状寞后锁孔入路适用于各型听神经鞘瘤,通过调节手术床位置和显微镜角度,均可充分显露肿瘤并全切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能有效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严密缝合硬膜和骨片复位固定可消除局部皮下积液或脑脊液漏.

  •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作者:陈立朝;许民辉;杨东虹;邹咏文;张云东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弹簧罔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14例,90%以上栓寨4例,90%以下栓塞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血栓形成1例,血管痉挛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球囊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其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 Narcotrend监测下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唤醒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张春梅;施冲;何洹;曾因明

    目的 比较Narcotrend监测下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脑功能区唤醒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脑功能区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sufentanil,SF)组和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F)组,每组20例.两组分别使用异丙酚复合SF或RF靶控输注诱导,插入喉罩行机械通气,在切口浸润麻醉和硬脑膜表面麻醉下,减少药物浓度使病人在功能定位和切除肿瘤过程中保持清醒.比较两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Narcotrend监测下唤醒时间、唤醒质量,通过镇静评分(OAA/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是否能够提供合适的镇静和镇痛.结果 两组均能在较短时间内唤醒病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喉罩时,SF组的平均动脉压(MAP)高于RF组(P<0.05).在唤醒时,RF组心率和MAP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SF组心率高于基础值(P<0.05),MAP稍低于基础值.苏醒后,SF组血压低于RF组(P<0.05).两组唤醒后的OA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SF组唤醒后5 min、10 min、30 min的VAS评分明显小于RF组(P<0.05).结论 SF或RF联合异丙酚均能很好地应用于脑功能区唤醒手术,SF在病人苏醒后能提供更好的镇痛作用,且不延长病人苏醒时间,在苏醒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更具有优势.

  • 第四脑室脉络丛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附9例分析)

    作者:林久銮;张俊廷;吴震

    目的 总结第四脑室脉络丛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第四脑室脉络丛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2例.病理证实脉络丛乳头状瘤7例,脉络丛乳头状癌2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第四脑室脉络丛肿瘤以良性居多,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 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动脉瘤(附24例分析)

    作者:阴金波;周政;刘俊;杨辉

    目的 总结后循环动脉瘤的m管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24例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入院时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8例,Ⅱ级6例,Ⅲ级5例,Ⅳ级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单纯弹簧罔栓塞20例.结果 动脉瘤达致密栓塞(99%~100%)13例,大部分栓塞(90%~98%)8例,部分栓塞(90%)3例.随访6~22个月,平均9.2个月;GOS 5分16例,4分5例,3分2例,2分1例,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后循环动脉瘤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 颅前窝内外沟通性肿瘤切除术后的颅底重建

    作者:肖新如;吴震;张力伟;贾桂军;汤劼;耿素民;刘巍;任同;王永刚;张俊廷

    目的 总结手术切除颅前窝内外沟通性肿瘤后颅底重建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颅底肿瘤切除术后的颅底重建经验.对颅底小缺损(<1.0 cm×1.5 cm),行颞肌筋膜修补:7例;对颅骨大缺损(≥1.0 cm×1.5 cm),采用"四步法"行颅底重建:第一步取自体脂肪填塞肿瘤切除后的残腔;第二步用带血管蒂骨膜瓣覆盖颅底骨缺损,边缘严密缝合于周围硬脑膜;第三步用自体骨或钛板等颅骨修补材料修补骨缺损;第四步取自体筋膜修补硬脑膜;本组14例.结果 颅底缺损修补均获得满意效果.术后脑脊液漏1例,经腰穿置管引流后痊愈.术后3个月出现局部感染1例,经抗炎治疗后缓解.无局部脑膨出、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四步法"重建颅底简单易行,能有效预防脑脊液漏、局部脑膨出和脑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 大鼠脑损伤后谷氨酸引起乳酸含量变化的作用机制

    作者:万登峰;贺建雄;高子云;周立义;梁爱军;刘琳

    目的 探讨大鼠脑损伤后谷氨酸引起乳酸含量变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2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犬尿烯酸(KYN)灌注组、Ouabain灌注组及Ba2+灌注组,每组7只.在建立大鼠局部脑损伤模型前后,应用微透析技术将格林液、KYN、Ouabain和Ba2+分别灌注到各组大鼠致伤脑区.在致伤前45 min开始和致伤后90 min内,观察3种药物对脑损伤后乳酸含量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伤前乳酸含量为(0.28±0.07)mmol/L,脑损伤后引起乳酸含量迅速升高,伤后15 min达到峰值(0.75±0.18)mmol/L,乳酸含量持续升高60 min后逐渐下降至接近伤前水平.Ouabain灌注组及KYN灌注组伤后乳酸含量升高幅度减弱,持续时间缩短.Ba2+灌注组乳酸含量升高幅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结论 脑损伤后异常增加的谷氨酸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偶联离子通道,引起细胞外K+增加,使Na+-K+泵活性增强,继而导致糖酵解代谢水平增高,乳酸含量增加.

  • 垂体腺瘤中血管形成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沈晓黎;邓志锋;祝新根;毛国华;江峰;涂伟;赖贤良;程祖珏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中微血管密度(MVD)与肿瘤大小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测血管内皮标记因子CD31CD34及Ⅷ因子,比较正常垂体(7例)和垂体腺瘤(63例)组织中的MVD差异.结果 正常垂体MVD较垂体腺瘤高(P<0.05).与PRL微腺瘤和ACTH腺瘤比较,PRL大腺瘤中含有较多微血管(P<0.01).与正常垂体和其他类型垂体腺瘤比较,ACTH腺瘤MVD较低.结论 垂体腺瘤大小与血管密度具有相关性,肿瘤大小可能会影响与血管形成相关的内源性抑制信息的表达、肿瘤血管形成的表型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 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及药物干预

    作者:陈兵;彭浩;尹延庆;吴华伟;梁远生;邹新辉;龙霄翱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尼莫地平及血府逐瘀注射液对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将105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尼莫地平组、血府逐瘀组,各20只;后5组大鼠再按伤后不同时间点(伤后6 h、24 h、48 h、96 h)随机均分,每个时间点5只.采用SD大鼠打击伤模型,按相应分组使用地塞米松、尼莫地平和血府逐瘀注射液进行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打击伤后各时间点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 造模后各组大鼠脑组织中TNF-α仅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在致伤后48 h内,地塞米松组TNF-α的表达较模型组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伤后96 h,地塞米松组TNF-α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在不同时间点,血府逐瘀组与尼莫地平组TNF-α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血府逐瘀组TNF-α仅表达量低,与尼莫地平组和地塞米松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地塞米松的作用具有迟发性,在颅脑损伤早期不能减轻炎症反应而在晚期能减少TNF-α的产生.尼莫地平与血府逐瘀注射液均可减轻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炎症反应,且血府逐瘀注射液的效果强于尼莫地平.

  •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电生理学特征

    作者:冯保会;李世亭;孟佑强;应婷婷;王旭辉;李心远;万亮;仲骏;华续明;张文川;徐顺清

    目的 研究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的波形特征.方法 选择全麻开颅手术非三叉神经痛病人20例,采用针形电极刺激其三叉神经周围支,在头顶记录BTEP波形,统计潜伏期、波幅和波间期.结果 本组均可记录到W1、W2、W3三个波形,其中W1为高幅三相波,W2、W3为单相负波.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增大,W1、W2、W3波幅增大而潜伏期不变.结论 采用针形电极刺激能获得满意的BTEP波形,为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痛病人在微血管减压术前后BTEP的变化提供依据.

  • 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黄新;白红民;陈亮;李宾;卢亦成

    目的 探讨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肿瘤病理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与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62例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瘤Beclin 1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星形细胞瘤中Beclin 1蛋白表达随肿瘤级别升高而降低.免疫印迹法显示高级别(Ⅲ~Ⅳ级)星形细胞瘤Beclin 1平均光密度比值低于低级别(Ⅰ~Ⅱ级)肿瘤(P=0.036).生存期大于36个月者Beclin 1平均光密度比值高于生存期小于36个月者(P=0.041).结论 Beclin 1在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中表达下降,Beclin 1检测可作为判断生存期和临床预后的辅助指标.

  • 帕金森病临床基因治疗新简报

    作者:陈琳;黄红云

    基因治疗是神经修复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在各种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的治疗中有着,"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研究设计更加规范,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项目开始逐渐获得批准开展,并获得令人鼓舞的结果.本文就新三组帕金森病临床基因治疗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 烟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王芃;索新

    烟雾病(MM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目前显微外科手术成为主要治疗手段,颅内外血管直接重建(即血管吻合)、间接重建及联合血管重建术均取得实质性进展,MMD应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血管重建治疗,本文就MMD主要术式、疗效、手术时机和并发症等内容进行综述.

  • 脊髓损伤实验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作者:茅磊;王汉东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脊髓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寻求有效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我们需要建立一些与临床实际相似的脊髓损伤模型.本文分别介绍挤压和(或)挫伤模型、完全横断和局部离断模型、缺血和化学伤模型这三种常用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指出这些模型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并通过模型问的比较,评价各自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模型 动物
  •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破入第四脑室(附23例分析)

    作者:朱爱华;陆华;徐杰;房文峰;吴卫江;葛风;吴春富

    1 对象和方法我院2006年4月~2009年6月应用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破入第四脑室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6~75岁,平均64.3岁;病程30 min~5.5 h,平均3.8 h.均有高血压病史.术前均有头痛、呕吐及进行性意识下降,其中嗜睡5例,浅昏迷8例,中等昏迷7例,深昏迷3例.术前头颅CT显示:均以第四脑室血肿为主,血肿量20~30 ml,其中继发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11例.

  • 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4例分析)

    作者:赵晓勇;肖华

    1 对象与方法我院2008年8月~2009年7月收治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14例,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21~66岁,平均47.5岁.无明显诱因12例,剧烈活动、情绪激动下发病2例.病程1~5 d,平均3 d.

  • PET-CT协助诊断食管肿瘤合并脑内多发脓肿1例

    作者:刘翔宇;林毅兴;潘云曦;王汉东

    1 病历摘要男性,61岁.因"胸骨后疼痛1个月,加重伴头痛1周余"入院.当地医院行头颅CT及钡餐检查提示:颅内多发占位合并食管占位,考虑"食道癌伴脑内转移".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7℃,右侧肢体肌力Ⅳ级,痛觉减退,左侧肢体肌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余无特殊.

  • 颅骨修补术后切口感染及修补材料外露1例

    作者:徐伟光;彭容;李英乐

    1 病历摘要男,61岁.因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双侧颅骨缺失1年余入院.体格检查:睁眼昏迷.双侧额颢部颅骨缺损,右侧12 cm×12 cm,左侧10 cm×10 cm,右顶枕交界区有一4.0 cm×4.0 cm无毛发区,皮肤菲薄.既往有头皮切口反复感染史.行原切口人路右侧颅骨缺损修补术.

  • 新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附23例分析)

    作者:姚一;陈海燕;张小斌;江建东;黄德志;刘小伟

    目的 探讨新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CSDH的治疗经验.血肿量75~200ml,根据CT确定穿刺点,局麻下采用自行研制的颅内血肿粉碎引流器经皮穿刺,缓慢引出部分血肿液后,生理盐水冲洗、置换,直至引流液清亮,接引流袋并持续引流.结果 本组无不良事件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第1天复查CT显示:血肿清除率达90%~95%,3~5d拔针,7~10d病人出院.结论 新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系统治疗CSDH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