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중국미침습신경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22X
  • 国内刊号: 44-145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217
  • 曾用名: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王伟民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Dyna-CT融合3D-DSA在颅底肿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作者:王来兴;岳志健;韩国胜;赵瑞;刘建民

    目的 探讨Dyna-CT融合3D-DSA在颅底肿瘤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颅底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行Dyna-CT和3D-DSA图像采集,在工作站上进行图像融合,行术前规划后,全麻下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术.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进行Dyna-CT和3D-DSA图像的采集并获得满意的三维图像.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或大部切除2例.无不可逆并发症发生.结论 Dyna-CT融合3D-DSA技术为颅底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术前规划的新方法.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治疗经验

    作者:王黎;傅先明;牛朝诗;喻廉;汪业汉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CA)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开颅方式手术30例,神经导航手术19例,立体定向手术6例.结果 全切除5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无死亡,无颅内出血.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感染、脑水肿和脑梗死,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神经导航手术是切除体积小、位置深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首选方法;以癫(癎)为首发症状的病人,术中辅以皮质脑电图描记加皮质电灼或切除,对术后癫(癎)的控制有良好效果.

  • 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郭睿;李牧;王守伦

    目的 总结显微外科治疗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外科治疗,其中后正中入路19例,远外侧入路5例.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8例,SimpsonⅡ级切除14例,SimpsonⅣ级切除2例;其中分2次手术切除达SimpsonⅡ级切除4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后组脑神经麻痹4例,其中行气管切开2例;出现脑积水5例,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恢复良好;本组无死亡病例.随访2~4年,24例病人均能从事日常活动或工作;复查MRI显示肿瘤复发2例,行伽玛刀治疗后未见肿瘤继续生长.结论枕 骨大孔区脑膜瘤手术有一定难度,但采用合理显微外科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 药物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作者:刘爱军;李安民;张海涛;杜春晖;查伟光;孙雅静;于小曼

    目的 总结立体定向一侧丘脑腹外侧核(VL)/板中间核(Ud)加ZI区毁损联合双侧扣带回前部(AC)毁损治疗药物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TS)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TS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脑电图、脑影像学、脑PET等检查,抽动情况以耶鲁抽动量表(YGTSS)评价,强迫观念程度以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价.手术采用MRI引导下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方式,治疗组23例病人接受一侧ZI+VL/LM联合双侧AC毁损治疗,对照组13例病人接受一侧ZI+VL/LM毁损治疗.结果 2组病人在ZI+VL/LM毁损术后YGTS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肢体抽动、发声和总体抽动情况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双侧AC毁损术后YBOCS评分明显下降(P<0.05),强迫症状的控制也有显著效果(P<0.05);对照组术后强迫症状无明显改善.随访36例,时间23~36个月,均未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一侧ZI+VL/LM可以有效地控制TS病人肢体和发声抽动,联合AC毁损对TS伴发的严重强迫症状也有良好疗效.

  • 症状性癫(癎)相关原发脑肿瘤的临床及MRI观察

    作者:杜铁桥;朱明旺;栾国明;陈述花;赵殿江;王旭;许聃;李骁一

    目的 探讨症状性癫(癎)相关原发脑肿瘤的临床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继发于原发脑肿瘤的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行头部MRI扫描,分析致(癎)脑肿瘤的大小、累及部位、发病年龄与癫(癎)发作类型、肿瘤病理类型的关系及其MRI表现.结果 颞叶肿瘤引发的复杂部分性发作显著多于额叶肿瘤(x2=14.368,P=0.001).肿瘤直径>3.0 cm组中各类胶质瘤比例显著多于直径≤3.0 cm组(x2=19.348,P=0.013).发病年龄≤18岁组中低级别胶质瘤比例显著多于>18岁组(x2=8.008,P=0.005).结论 症状性癫(癎)相关性原发脑肿瘤易累及颞叶及额叶的皮质区,并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伴或不伴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见.肿瘤以未成年发病者居多,多为低级别、体积较小且生长缓慢的肿瘤.

  • 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张紫寅;王朝华;谢晓东;张昌伟;范锋;Sarvesh Gyawali;Srijana Bis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合并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颅内AVM合并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DSA)确诊,按照Redekop分型进行治疗.结果 动脉瘤完全栓塞23例,部分栓塞2例.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7例,消失90%以上9例,消失80%~90%7例,消失80%以下2例.栓塞后手术切除12例,栓塞后伽玛刀治疗6例.所有病人均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随访25例,时间0.5~3年,无再次出血及死亡.DSA复查18例,其中动脉瘤和畸形血管团均不显影14例,动脉瘤不显影但畸形血管团少许残留4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AVM合并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edekop分型可对其治疗提供指导.

  • 海洛因成瘾者扣带前回结构与功能连接的MRI研究

    作者:伊涛;傅先明;钱若兵;季学兵;魏祥品;林彬;胡文富;牛朝诗;汪业汉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和静息态fMRI探讨扣带前回结构和功能连接的改变,分析扣带前回在海洛因成瘾中的作用.方法 15例海洛因成瘾者和15例正常人分别作为成瘾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接受3D结构像和静息态fMRI检查,使用VBM比较2组受试者大脑的结构差异;以扣带前回为感兴趣区,对2组进行静息态fRI数据分析,比较扣带前回与相关脑区之间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 VBM分析显示2组在左右扣带前回、左右海马旁回、左右尾状核等处灰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以扣带前回为感兴趣回,成瘾组左右海马旁回、左右扣带前回、左右扣带后回等脑区的功能连接较正常对照组减弱.结论 长期海洛因成瘾者扣带前回结构和功能连接出现异常,提示扣带前回在药物成瘾发生、维持和戒断后复吸中发挥重要作用.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第Ⅶ、Ⅷ脑神经并发症

    作者:郑鲁;楚燕飞;姚智强;刘华;赵中甫;刘妍;李雅斌;刘博;刘轶刚;常书峰;张宗昆;刘志兴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第Ⅶ、Ⅷ脑神经并发症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充分打开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术后疼痛立即完全消失91例,术后1~3 d疼痛完全消失4例.听力下降1例,面部轻瘫1例,随访均好转.结论 术中打开小脑水平裂-小脑脑桥裂应注意避免刺激、损伤第Ⅶ、Ⅷ脑神经和其滋养血管及内听动脉,即可减少第Ⅶ、Ⅷ脑神经并发症.

  • 构建颅骨凹陷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研究

    作者:步玮;崔慧先;孙为民;赵庆林;吴建;彭志刚;赵建;任慧玲

    目的 探讨颅骨凹陷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 对志愿者进行螺旋CT扫描,在PC机上将CT扫描获得的完整头部数据导人MIMICS软件,生成颅骨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利用ANSYS 9.0制作凹陷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结果 在PC机上可以快捷准确的生成可用于有限元分析的颅骨凹陷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右顶部发生颅骨凹陷的临界载荷为429.548 MPa,得到凹陷后的应力分布云图.结论 应用相关软件可以在PC机上生成颅骨凹陷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作者:蒋秋华;张震宇;黄锦庆;杨华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临床资料,对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动脉瘤致密栓塞18例,栓塞>90%4例,行双支架植入技术l例;术后死亡1例.随访22例,时间3~36个月,均恢复良好,无临床症状加重,亦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CTA复查10例,DSA复查5例,载瘤动脉均通畅,支架位置均正常,动脉瘤未见显影.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及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且较为理想的方法.

  •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穆士卿;李佑祥;杨新健;姜除寒;吕明;吴中学

    目的 总结不同部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小脑后下动脉(PICA)与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Ⅰ类:PICA起始部远离瘤体;Ⅱ类:PICA起始部发自瘤体上下缘;Ⅲ类:PICA 起始部发自瘤体.所有病人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 随访82例,时间3~18个月.Ⅰ类动脉瘤40例,其中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术23例,术后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17例,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2例,随访动脉瘸保持稳定13例.Ⅱ类动脉瘤27例均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7例,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18例.Ⅲ类动脉瘤15例,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7例,术中均行部分栓塞,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4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术后随访仅3例动脉瘤保持稳定.结论根据PICA和动脉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充分考虑PICA的位置关系,可指导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

    作者:贺道华;王伟民;李林;王伟中;梁军潮;高寒;赵刚;白红民

    目的 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超选择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闭塞1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r-TPA行动脉内溶栓.其中血管明显狭窄7例,溶栓后采用支架血管内成形术.结果 溶栓后完全再通31例,部分再通14例.治疗前欧洲卒中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为(55.50±13.25),治疗后7dESS评分为(90.85±15.3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血管明显狭窄者,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残余狭窄<16%.结论 r-TPA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合并严重动脉狭窄的病人,动脉内溶栓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

  • CNTF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作者:杨东波;李国栋;孙喜凤;蒋传路;叶伟

    目的 探讨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的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并鉴定,经传代纯化后,用不同浓度CNTF (0.1、0.5、1、5、10、20、30 ng/ml)处理5~7 d,MTT实验检测神经干细胞增殖活性.不完全培养5~7 d,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GFAP、NSE表达.结果 MTT结果显示:CNTF浓度为30 ng/ml时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明显(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神经干细胞Nestin标记阳性,不完全培养后,NSE及GFAP均表达阳性.结论 CNTF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并且呈剂量依赖性.

  • 维甲酸体外诱导大鼠胚胎垂体生长激素细胞的分化

    作者:张广会;吕文明;贾文志;王玉翠;杨光;蔺友志;李国忠;初明;傅松滨;程玉

    目的 探讨维甲酸(RA)在体外诱导大鼠胚胎垂体生长激素(GH)细胞的分化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大鼠胚胎垂体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维甲酸(10-8、10-7、10-6、10-5 mol/L)诱导大鼠胚胎垂体细胞分化,以DMEM培养基为作为对照组,诱导2、4、6d后,利用免疫组化检测GH细胞百分比,放射免疫分析检测细胞上清GH分泌量.MTT法检测维甲酸(10-6 mol/L)或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10-6 mol/L)对大鼠胚胎垂体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免疫组化和放射免疫分析结果显示:诱导6d后,10-6 mol/L维甲酸能够提高GH细胞的百分比和GH分泌量(均P<0.05).MTT检测发现:bFGF可显著促进胚胎垂体细胞增殖(P<0.05),维甲酸组细胞增殖活性未见明显增加(P>0.05).结论 维甲酸能够在体外诱导胎鼠垂体GH细胞分化,具有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

  • 骨髓基质细胞侧脑室移植对创伤性颅脑损伤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车彦军;刘灿均;倪衡建;张志军;周谊芬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移植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方法成功制作72只TBI模型大鼠,随机分为BMSC组、TBI组、IMDM组,每组24只,取24只正常大鼠作正常对照组.原代培养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BMSC并移植到BMSC组模型大鼠的侧脑室,IMDM组大鼠侧脑室注入等体积MDM培养基,TBI组作空白对照组.4组于移植后第2、4、8、12周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取BMSC组大鼠脑行冰冻切片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结果 在实验的各个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TBI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过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显著变少(均P=0.000);移植4周后,与IMDM组、TBI组相比较,BMSC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均P<0.05),穿过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显著增多(均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大量BMSC迁移到损伤的皮质区域,部分细胞能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核心抗原(NeuN)的表型.结论 TBI可损害大鼠的认知功能,将BMSC移植到TBI大鼠的侧脑室,移植细胞能迁移到损伤的皮质区域,部分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且能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

  • 血管生成素2与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治疗

    作者:梁晨

    血管生成素2 (Angiopoietin-2,Ang2)在肿瘤血管生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种细胞因子对受体、细胞的影响以及在血管生成过程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愈发复杂,同时,针对Ang2的抗肿瘤治疗,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Ang2在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 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移植细胞的选择与调控

    作者:徐昊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以中脑多巴胺(DA)神经元丢失为特征的中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技术、体外培养诱导分化技术日渐成熟,为神经细胞脑内移植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提供更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从移植细胞的来源和移植的调控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神经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