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脑桥脑角肿瘤的治疗体会

    作者:王旭华;赵轶梁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入路小脑桥脑角肿瘤的治疗方法,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小脑桥脑角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情况,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21例肿瘤中,通过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6例胆脂瘤全切,7例听神经瘤6例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2例脑膜瘤全切,4例三叉神经鞘瘤全切,2例血管网织细胞瘤1例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死亡1例,4例有不同程度第、Ⅶ对脑神经受损症状.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手术治疗桥脑小脑角肿瘤,能够大限度地减少对脑干,周围神经及重要血管损伤,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了手术并发症,提高了疗效,应作为治疗小脑桥脑角肿瘤的首选方法.

  • 三叉神经根减压术中出血的保守治疗

    作者:桂训海;宋美荣

    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已为人们所公认,但由于三叉神经根位于后颅凹桥小脑角,该区狭小且有较多的颅神经和血管,减压术中出血为首发并发症,轻者致残,重者死亡.1988年8月-1999年10月,我科采用乙状窦后人路桥小脑角三叉神经根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32例,术中遇合5例出血,采取保守方法止血成功,术后疼痛消失且无严重后遗症,报告如下.

  • 面神经手术(耳显微外科<二十六>)

    作者:王正敏

    全迷路进路摘除术患者仰卧侧头位,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参阅乳突X光片,切口弧度要偏乙状窦后,通常距耳后皱折2cm左右.沿颞线,乳突尖上0.5 cm处各作一道水平肌骨膜切口.连接上下切口后端,切断相当乳突后缘处的肌骨膜,形成蒂部在耳道软骨段后方的肌骨膜瓣.

  • 电生理监测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15例

    作者:林于峰;梁日生;石松生;杨卫忠;宋施委;房新蓉

    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阵发性、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扩大至面部表情肌及口轮匝肌.面肌痉挛的病因主要是搏动冲击性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造成局部脱髓鞘,传人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传导短路所致.1966年Jannetta首创基于颅神经血管压迫学说的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经发展完善,目前已是国际上治疗HFS的首选方法.本文收集和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我科15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乙状窦后人路MVD操作、术中电生理监测方法和疗效.

  • 桥小脑角段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的测量观察

    作者:胥伟华;孙广滨;陈晓平;陈群;方勤;孙娜;张燚;张竞飞;任明中

    目的:通过对桥小脑角段Ⅴ、Ⅶ、Ⅷ、Ⅸ、Ⅹ和Ⅺ脑神经进行测量,为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提供脑神经解剖学数据.方法:52具(104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人头标本作为研究材料,模拟乙状窦后手术路径,于横窦下、乙状窦后切除枕部脑膜、小脑,充分暴露桥小脑角区.结果:Ⅴ、Ⅶ、Ⅷ、Ⅸ脑神经的左侧外径和长度分别为(2.54±0.84)mm和(6.79±2.51)mm、(1.18±0.31)mm和(9.89±2.66)mm、(2.17±0.52)mm和(9.92±2.61)mm、(0.77±0.24)mm和(10.34±3.12)mm,右侧外径和长度分别为(2.52±0.86)mm和(6.91±2.66)mm、(1.14±0.31)mm和(10.00±2.96)mm、(2.13±0.63)mm和(10.09±2.93)mm、(0.79±0.29)mm和(10.17±3.06)mm;中间神经位于面神经与位听神经之间,左侧外径(0.47±0.91)mm,右侧为(0.37±0.07)mm;第Ⅹ脑神经长度左侧为(10.44±2.57)mm,右侧为(9.91±2.91)mm;左侧神经根支数为(6.37±2.26)支,右侧为(6.33±2.38)支.第Ⅺ脑神经左侧神经外径为(0.76±0.16)mm,右侧为(0.81±0.19)mm. 结论:本研究结果为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具有一定的解剖学参考价值.

  • 改良乙状窦后及其扩展入路进展

    作者:李爱民;鲍耀东;陈覃

    乙状窦后入路是神经外科处理后颅窝病变,特别是桥小脑病变的传统手术入路,当代神经外科学者对该入路的体位、切口、骨瓣形成、硬膜切开方法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如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和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等.无论是传统入路还是改良入路,都有它们的适应征和局限性.将乙状窦后入路及其扩展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和现代影像学方法结合,将扩大本入路的适用范围并提高病灶的全部切除率.

    关键词: 乙状窦后 手术入路
  •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作者:吴炳山;单明;王斌;程宏伟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果 37例病人发现责任血管,其中4例经内镜辅助得以发现,12例利用内镜进一步调整垫片位置.1例病人未发现责任血管.术后疼痛消失30例,疼痛减轻8例.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及加重.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MVD手术能够有效避免遗漏责任血管,有助于垫片的置入位置更加合理和牢固,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治疗效果.

  •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

    作者:柯炎斌;陆永建;方泽鲁;曹国彬;李伟;高修众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的要点及神经功能保护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6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27例,Ⅲ级切除4例.肿瘤全切率88.9%.术后脑脊液耳漏1例,皮下积液1例,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8.9%,功能保留率为77.8%;听力保留率100%,听力改善率25%.后组脑神经解剖保留率100%.随访29例,时间3~151个月,复发1例,伽玛刀治疗后未见进展.结论 乙状窦后入路为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较为安全理想的手术入路,术中应用颅底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并辅以电生理监测,能显著提高病变的全切率和脑神经功能的保留率.

  • 第Ⅷ脑神经切断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继发性顽固眩晕症

    作者:郭宇鹏;王晓松;王林;郑佳平;焦永辉;王宁;黄乙洋;陈国强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顽固眩晕的合适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继发性顽固性眩晕病人的临床资料,均伴有严重耳鸣及听力下降,行乙状窦后入路第Ⅷ脑神经切断术.手术前后分别观察病人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病人眩晕、耳鸣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术后WHOQOL-BREF评分均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例,时间1~3年,眩晕无复发.结论 采用第Ⅷ脑神经切断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继发性顽固眩晕有较好的效果,但病例选择应十分慎重,病例选择条件及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 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凯;李勇杰;胡永生;陶蔚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胆脂瘤病例资料,均表现为同侧三叉神经痛,经MRI扫描发现桥小脑角占位.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其中22例同期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26例,近全切除8例,病理确诊均为胆脂瘤.术后疼痛全部消失,面部麻木3例,短暂呛咳1例,无术后出血、急性脑积水、死亡等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6~90个月,无疼痛复发及占位复发.结论 桥小脑角胆脂瘤多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MRI扫描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手术切除病变可使多数病例疼痛消失,对于同时存在血管压迫的病例,可配合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

  • 硬膜严密缝合减少听神经瘤术后脑脊液切口漏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小军;卢亦成;侯立军;骆纯;丁学华;孙克华;胡国汉

    目的 探讨硬膜严密缝合对听神经瘤术后脑脊液切口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6例听神经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严密缝合组(n=212)采用水密缝合,对照组(n=24)采用敞开或非严密缝合.结果 硬膜严密缝合组脑脊液切口漏发生率为2.8% (6/212),对照组发生率为12.5% (3/24),但两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结论 听神经瘤术后脑脊液切口漏发生率低可能与严密缝合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 青少年单侧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吴小军;房晓;卢亦成;骆纯;丁学华;胡国汉

    目的 总结青少年单侧听神经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单侧、初发听神经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乙状窦后入路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3例,部分切除1例.出院时面神经功能:Ⅰ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术后无滑车神经症状,无皮瓣下积液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随访3例,时间52~118个月.病人一般状况良好.结论 青少年单侧听神经瘤病人发病率较低,手术全切是治疗首选.

  •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余小祥;龚年春;刘智明;樊城;陈波;徐剑;孟亮

    目的 总结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其中微血管减压术59例,选择性三叉神经感觉支切断术9例.结果 术后疼痛完全消失64例,疼痛明显缓解2例,疼痛未减轻2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技巧,术中对责任血管的仔细辨别和对具体病人的相应处理,是提高手术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鞘瘤

    作者:王国良;涂兰波;赵刚;高寒;白红民;王伟民

    目的 探讨大型听神经鞘瘤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对16例(17个)大型听神经鞘瘤均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开颅术,术中在神经电生理监护下,通过调节手术床位置和显微镜角度充分显露肿瘤并切除,严密缝合硬膜,骨片复位固定.绩果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均保留面神经解剖结构.术后出现轻、中度面瘫12例,治疗后改善;残存少许听力5例;切口无皮下积液或脑脊液漏.结论 乙状寞后锁孔入路适用于各型听神经鞘瘤,通过调节手术床位置和显微镜角度,均可充分显露肿瘤并全切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能有效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严密缝合硬膜和骨片复位固定可消除局部皮下积液或脑脊液漏.

  • 虚拟现实技术在乙状窦后入路显露斜坡中部微创手术路径研究的应用

    作者:周青;汤可;谢金娟

    目的 在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中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斜坡中部的可行性.方法 将15例尸体头颅进行CT和MRI扫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底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颅盖和颅底骨性标志点分别勾勒圆柱模拟乙状窦后入路显露斜坡中部的手术路径.缩小圆柱直径进行手术路径微创设计,观察、测量和比较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的解剖差异.结果 乙状窦后入路在横窦下方、乙状窦后开颅,到达斜坡中部时,微创化前手术路径包含骨性结构、动脉结构、小脑、脑干和脑神经的体积明显多于微创化后手术路径,差异显著(P<0.01).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不包含岩下窦和颅底骨质.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量化比较微创设计的显微解剖特征.在乙状窦后入路显露斜坡中部时,微创化后手术路径有助于减少对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

  • 伴室管膜瘤样分化的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1例

    作者:田震;路彪;闫晓玲;闫华;梁思泉;亢建民

    目的 分析von Hippel-Lindau (VHL)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l例VHL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HB)的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 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全切除肿瘤,病理证实为伴胶质分化的HB.术后3个月MRI未见明显异常,病人一般状况良好.结论 伴室管膜瘤分化的VHL综合征极为罕见,询问家族史、基因筛查有助于家族性VHL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 斜坡区胆脂瘤致同侧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痛2例

    作者:王瑞馨;成军群

    目的 探讨斜坡区胆脂瘤引起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斜坡区胆脂瘤致同侧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痛的临床资料,均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镜联合内镜下切除占位组织.结果 术后内镜下病变全切除,病理为胆脂瘤.术后疼痛症状消失.随访2~10个月,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 斜坡区胆脂瘤可能是三叉合并舌咽神经痛的另一常见病因.术中显微镜联合内镜辅助下切除肿瘤临床效果确切.

  • 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张涛;唐晓平;彭华;印晓鸿;赵龙;段军伟;段劼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条件下以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均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其中7例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对术后肿瘤切除程度根据Simpson分级:Ⅰ~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8例。术后出现昏迷2例;面神经功能小于Ⅲ级7例;眼球运动障碍11例;听力障碍2例;肢体肌力下降3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1例。15例随访6~30个月,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10例无肿瘤复发及残余肿瘤进展,5例肿瘤明显复发再次手术。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具有暴露满意、手术创伤小的优点。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进一步增大幕下的暴露范围。对于无法全切的Simpson Ⅲ级以上肿瘤,术后可辅助γ刀放射治疗抑制残余肿瘤进展,降低复发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