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RI三叉神经成像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李彦明

    目的:研究3.0T MRI三叉神经成像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均进行3.0T MRI三叉神经成像检查.结果:50例患者中症状侧MRI图像显示压迫或接触患者44例,占88.00%,MRI图像显示无压迫或接触患者6例,占1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侧MRI图像显示压迫或接触患者9例,占18.00%,MRI图像显示无压迫或接触患者41例,占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MRI三叉神经成像对三叉神经血管压迫可清晰显示,对该症状的诊断阳性率较高,与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健康志愿者与无症状成人的三叉神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可行性研究

    作者:宣浩波;钱海峰;李凤琪;徐万里

    目的 比较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健康志愿者与无症状成人三叉神经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 anisotropg,FA)的特点及融合背景图像的扩散张量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三叉神经血管神经关系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湖州医院22例健康志愿者和28例血管神经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而无症状者进行三叉神经磁共振检查,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造影序列(3D-TOF-MRA)、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和DTI,并分成三组包括正常组(A组)、非压迫侧组(B组)和压迫侧组(C组).测量双侧三叉神经出脑干段(REZ区)的FA值,并以融合3DTOF-MRA、3D-FIESTA背景图像的DTT技术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对无症状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双侧三叉神经左右侧平均FA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不同组别总的平均FA值和不同NVC分级的平均FA值,两两比较采用SNK法.结果 A、B、C组的平均FA值分别为0.421±0.030、0.421±0.036、0.413±0.036,两两比较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506,P=0.604).通过DTT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三叉神经完整走行;A组和B组中三叉神经周围均无责任血管,而C组中显示责任血管27例为动脉,1例为静脉,其中轻度NVC14例、中度8例、重度6例.结论 DTI可作为评估三叉神经血管神经压迫的定量观察指标,融合背景图像的DTT技术能够直观多方位显示三叉神经解剖走行及血管神经关系.

  • 血管压迫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压迫位点与面部痛区关系的MRI研究

    作者:王清;张振光;李宗芳;赵卫;谢伟;张荟美

    目的 探讨MRI分析血管压迫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关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单侧血管压迫性PTN患者三维时间飞跃法MRA(3D TOF MRA)、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增强3D TOF MRA图像,依据三叉神经断面解剖特点将NVC位点空间方位划分为8个,结合神经断面长轴转位情况分析其中60例单支血管单点压迫PTN患者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的一致性;测量123例患者206个NVC位点到神经入脑干处距离(d)、神经根总长度(L),计算d/L比值.结果 60例单支血管单点压迫PTN患者中,57例(57/60,95.00%)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符合,3例(3/60,5.00%)不符合;其中d/L≤1/4的NVC位点占58.33%(35/60),d/L≤1/2的NVC位点占85.00%(51/60).全部123例患者中,206个NVC位点平均d值为(2.50±1.35)mm,92个(92/206,44.66%)NVC位点d/L≤1/4,153个(153/206,74.27%) NVC位点d/L≤1/2.结论 采用MRI判断血管压迫性PTN患者的NVC位点空间方位与面部痛区的关系并测量NVC位点距神经入脑干处的距离,有助于判定责任血管.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的磁共振成像新进展

    作者:姜华;丁承宗

    三叉神经痛(triginal neuralgia,TN):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痛,又称痛性抽搐.TN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轻触、风吹、洗脸、剃须或化妆等刺激均可诱发,多为单侧发病,双侧者极少见.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 高分辨率强化3D - SPGR序列评价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的关系

    作者:刘治玲;周勤;曲春城;倪石磊;李传福;曾庆师

    目的 探讨强化三维损毁梯度回波( 3D - SPGR)序列检出三叉神经痛(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的能力.方法 对37例TN患者行强化3D- SPGR序列扫描,由高年资神经影像学医师评价三叉神经根进入区(REZ)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并与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观察的结果对比.结果 37例患者中,MVD证实36例存在NVC,强化3D-SPGR显示了35例,其敏感性为97.2%,特异性为100%,且MRI所显示的责任血管位置与MVD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K=0.81).在14例三叉神经上颌支疼痛的患者中,12例(85.7%)的NVC位于REZ的内侧,而在16例下颌支疼痛的患者中,13例(81.3%)的NVC位于REZ的外侧,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强化3D - SPGR序列是检出TN患者NVC有效的检查方法,将为MVD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对血管压迫性脑神经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磊;杨柳青;文利;张冬

    目的 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对血管压迫性脑神经病的诊断价值及对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7月-2015年5月本院临床诊断并行微血管减压术的血管压迫性脑神经病患者的MRTA资料,并与MVD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300例中,MRTA检查发现症状侧神经血管接触(可疑接触)、压迫284例,阳性率94.7%,非症状侧神经血管接触(可疑接触)、压迫56例,阳性率18.7%,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300例MVD中见神经血管接触、压迫292例.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MRTA诊断血管压迫性脑神经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9.3%、37.5%、96.0%.结论 MRTA结果与手术结果符合率高,在血管压迫性脑神经病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情况,是目前可靠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价面肌痉挛患者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作者:冯德朝;曾庆师;苏万东;康笑水;郑金勇;曲春城

    研究表明面神经受颅底邻近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表明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3D MRI)即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和三维毁损梯度回波成像具有显示HFS患者的面神经与邻近血管的能力.

  • 副神经血管减压、肌肉切断和肉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比较

    作者:孙克华;卢亦成;胡国汉;骆纯;候立军;陈菊祥;周健

    目的 研究神经血管减压、肌肉切断和肉毒素治疗痉挛性斜颈(ST)的差别.探讨ST的真正发病原因、寻找治疗ST的有效方法 .方法 选择9例经过其他方法 治疗无效而且不愿意行肌肉切断的ST患者,经过临床、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后行副神经血管减压术.把神经血管减压治疗ST的结果 与采用肌肉切断方法 治疗的13例患者、采用肉毒素治疗的22例患者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22例应用肉毒素和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初期症状会有所缓解,但是数月后又逐渐加重,无一例能够治愈.13例患者接受1~2次、一侧或双侧痉挛性肌肉切断术,4例痉挛症状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9例患者改善较少.肌肉切断后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运动功能障碍.9例患者选择行神经血管减压,术中发现都有严重的血管压迫.5例在神经血管减压后的2~14 d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3、6个月复查时疗效稳定,都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4例在神经血管减压后的早期症状有部分改善,在3个月时症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至6个月时疗效稳定都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神经血管减压术无病死率,无脑脊液漏、感染、脑挫伤、出血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血管压迫副神经可能是引起ST的重要原因之一,行副神经血管减压对一些ST确有疗效.但是要判断哪些患者是神经血管减压的适应证却非常困难.因此严格筛选和掌握手术指征、建立手术前后客观评价疗效标准和筛选方法 非常重要.

  • 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争论

    作者:赵光明;陈克敏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随着现代微创神经外科的开展以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通过术前磁共振检查和术中观察可见到血管对神经的压迫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有效,使得神经血管压迫导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这一观点逐渐被很多研究者接受.但也有一些研究者不认同该理论,提出无症状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为常见现象;临床上仍有一些不能用神经血管压迫理论来解释的表现;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手术对三叉神经的创伤有关.也有研究表明中枢机制在三叉神经痛上起主要作用.针对神经血管压迫学说的争论进行综述.

  •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序列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

    作者:夏震;王婵娟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82/10万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三叉神经脑池段神经血管压迫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以往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加以推测,缺乏能直接显示病灶的有效方法.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 TOF MRA)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关系.本文通过对18例病例进行总结旨在探讨3D TOF MRA序列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应用.

  • 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解剖学因素的研究

    作者:张奎启;王福;仲维剑;张元鑫;李牧

    目的:研究第5、7、8、9、10脑神经根的动脉供应及它们与邻近血管的关系.探讨5、9神经痛和半面痉挛的原因.方法:解剖了45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标本,从背腹两面观测第5、7、8、9、10脑神经根的滋养动脉及这些脑神经根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三叉神经根的滋养动脉主要源于基底动脉发出的脑桥外侧动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主要由小脑下前动脉发支供应,舌咽、迷走神经主要由小脑下后动脉和椎动脉发支供应.三叉神经根与邻近血管(小脑上动脉)接触的占50%,形成压迫的占12.5%;面神经根被邻近血管(小脑下前动脉)压迫的占24.5%,与邻近血管接触的占14.3%;舌咽、迷走神经根与邻近血管(小脑下后动脉)接触的占24.4%.结论: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的是这些神经根受到邻近动脉的压迫.

  • 早期开展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初步分析

    作者:龚会军;余化霖;于晓;刘文春;孙涛;严琪;李经辉;周厚俊;白鹏

    微血管减压术( 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综合征,如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痉挛性斜颈等疾病,在安全性及疗效方面得到了公认.作为一种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如何减少神经功能障碍及不良反应,提高手术有效率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我们在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行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23例进行分析,现将术后其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情况分析如下.

  • 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和责任血管的MRI特征

    作者:朱颖;吴旻;王冬青;朱海涛;石卉;朱丽;张礼荣

    目的观察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与相关血管的解剖特点。方法单侧面肌痉挛患者(A组,60例)及无面肌痉挛者(B组,60例),采用三维快速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 TRU‐FISP)以及三维时间飞跃法MRA序列(3D TOF‐MRA)扫描观察面神经和相关血管的关系,在MRI图像上测量相关数据。结果两组面神经长度、神经长轴与中线的角度和两侧面神经间距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神经血管压迫的出现率高于B组(91.7% vs .76.7%)(P<0.05)。A组4级以上中、重度移位的面神经数多于B组( P<0.05);A组近段血管压迫38支,多于B组的23支( P<0.05);A组两侧椎基底动脉汇合点偏向与面肌痉挛症状位于同侧的多于B组(P<0.05)。结论与无面肌痉挛者比较,有面肌痉挛症状患者的面神经血管压迫程度重,压迫点更接近面神经根部,椎动脉汇合点偏向症状侧。

  • 电生理监测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15例

    作者:林于峰;梁日生;石松生;杨卫忠;宋施委;房新蓉

    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阵发性、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扩大至面部表情肌及口轮匝肌.面肌痉挛的病因主要是搏动冲击性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造成局部脱髓鞘,传人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传导短路所致.1966年Jannetta首创基于颅神经血管压迫学说的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经发展完善,目前已是国际上治疗HFS的首选方法.本文收集和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我科15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乙状窦后人路MVD操作、术中电生理监测方法和疗效.

  • MRTA 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舒强;姜春雷

    目的:探讨M RT A检查方法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神经血管压迫表现及其在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 R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 R图像显示,23例患者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关系,5例无接触关系。手术结果显示,M RT A在诊断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或接触的准确率为82%。结论 M RT A能较清晰显示三叉神经痛病损神经与责任血管压迫的解剖关系,在三叉神经痛神经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在为临床提供术前评价和指导手术方案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刘洪宇;苏永进

    前庭阵发症是外周性眩晕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是短暂、频繁的发作性眩晕,持续数秒到几分钟,伴或不伴耳部症状.诊断主要依赖特征性的临床表现,MRI可以发现第Ⅷ颅神经根血管压迫表现,发病机制类似于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其治疗主要依靠卡马西类药物进行控制,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 磁共振对因神经血管压迫致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杨玉萍;朱丽明;马坚;夏丽坤;张国兰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 RI)对于神经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 N )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T N患者作为T N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M RI技术进行检查,分析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检查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T N组经M RI检查显示阳性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33%(P<0.05);T N组60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神经血管压迫,经M RI检查显示57例存在神经血管压迫、接触或可疑接触,M RI诊断敏感性为95.00%。结论 M RI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对于诊断三叉神经血管压迫或接触具有高度敏感性,对TN的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指导价值。

  • 前庭阵发症患者高分辨MR和前庭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国庆;姜岐涛;韩峰;孔玉;柏燕燕;朱祖福

    目的 评估高分辨磁共振影像技术诊断前庭阵发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分析前庭阵发症血管压迫侧和前庭功能受累侧一致和矛盾特点.方法 连续收集20例前庭阵发症患者和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运用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和三维时间飞跃血管成像序列技术,分析第Ⅷ脑神经和血管压迫情况,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前庭功能检查.结果 高分辨磁共振诊断前庭阵发症敏感度100%,特异度70%,血管压迫距离脑干0~10 mm,20例患者中14例(70%)为小脑前下动脉,2例(10%)为小脑后下动脉,2例(10%)为静脉,2例(10%)为椎动脉.5例(25%)前庭神经功能检查无明显异常,9例(45%)表现神经血管压迫侧同前庭神经功能下降或缺失侧一致,6例(30%)神经血管压迫侧同前庭神经功能下降或缺失侧不一致.结论 前庭阵发症患者神经血管压迫侧和前庭功能受累侧存在一致和矛盾,联合详细的前庭神经功能检查和高分辨MR可进一步明确前庭阵发症受累侧.

  • 3D-FIESTA联合3D-TOF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的评估价值

    作者:沈健;张惠美;沈伟强;胡红杰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联合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外科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确诊,分别对比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的NVC发生率、NVC评分、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出脑干区(REZ)的短距离、以及责任血管的性质与来源等.结果 有症状侧NVC发生率约为94.44%(68/72),其中动脉参与比例约95.59% (65/68),责任血管中常见为小脑上动脉(SCA),占比约75% (51/68),NVC评分为6.63±2.18,责任血管与REZ区短距离为(1.04±1.55)mm;无症状侧的NVC发生率约45.83%(33/72),其中动脉参与比例约66.67%,责任血管中常见亦为SCA,占比约57.58%(19/33),NVC评分为2.91±0.95,责任血管与REZ区短距离为(5.28±2.33)mm;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患侧NVC程度及部位密切相关,3D-FIESTA联合3D-TOF序列对NVC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 前庭蜗神经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张爱玲;冯来会;祈佩红

    目的 探讨前庭蜗神经压迫综合征(CNCS)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CNCS患者临床表现及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影像学资料.结果 CNCS患者均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短暂性眩晕或不稳感,头位改变易诱发或加重,发作间期持续平衡觉障碍18例(69.2%),伴耳鸣和听力下降9例(34.6%),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提示患侧Ⅰ、Ⅲ波潜伏期延长19例(73.1%);磁共振3D-FI-ESTA序列均可见血管和前庭蜗神经接触或压迫,其中单侧压迫24例(92.3%),双侧压迫2例(7.7%),压迫类型以局部点压迫常见(50.0%),其次为血管袢压迫(39.3%),责任血管主要为小脑前下动脉(92.9%);大部分对卡马西平或加巴喷丁治疗有效.结论 CNCS是发作性眩晕、耳鸣的病因之一,抗癫痫药物能有效改善症状,结合磁共振3D-FIESTA成像,可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眩晕相鉴别.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