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痰瘀阻窍论治前庭阵发症

    作者:张桂珍;邵勇

    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主要表现为短暂、频繁的发作性眩晕,持续数秒到数分钟,伴或不伴耳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MRI可发现第Ⅷ颅神经根血管压迫表现,其发病机制类似于三叉神经痛及偏侧面肌痉挛[1].其发病率较低,发病率约占头晕和眩晕门诊病人的3.2%~4.0%[2-3].临床上对其认识尚不完全,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从痰瘀阻窍论治前庭阵发症,将"祛瘀"与"化痰"并重,往往可取得不错效果.阐述从痰瘀阻窍论治前庭阵发症的病机、治法及自拟止眩方,并附医案一则,以供参考.

  • 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建辉

    目的:观察和探讨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2月经我院眩晕门诊诊断的前庭阵发症患者8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组(43例)和卡马西平组(43例),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组的有效率高于卡马西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不良反应少。结论: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锁孔入路颅神经血管减压术诊治前庭阵发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芳;魏成忠;许鸾森;黄魏宁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锁孔入路颅神经血管减压术对前庭阵发症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估。方法40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患者中,8例合并前庭阵发症患者采用局麻下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探查听神经根血管压迫情况,并进行神经血管减压治疗。运用症状卡,评价术后眩晕情况,随访期为36~61个月。结果术中8例前庭阵发症患者前庭神经根部均可见责任血管压迫,7例患者可诱发血管压迫性眩晕,术后眩晕均消失;1例患者未诱发出血管压迫性眩晕,术后眩晕无明显改善。平均随访57个月,8例前庭阵发症患者中,7例前庭阵发症患者无血管压迫性眩晕复发,眩晕有效控制率为87.5%。结论局麻下听神经根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前庭阵发症、控制血管压迫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同时该方法对明确诊断前庭阵发症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前庭阵发症的研究现状

    作者:孟晴;时美娟;吕哲;徐鸥;路虹

    前庭阵发症是一种引起眩晕的外周前庭疾病,其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为主要表现,发病率低,易误诊漏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MRI影像学表现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对其诊断有一定意义,大部分前庭阵发症的患者可发现神经血管交互压迫现象,目前通常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该病,常用卡马西平,有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该病的报道.

  • 10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作者:庞颖;邹祺缘;陈宏;代佳秋;李佳;陈子琦;胡国华;曾继红;康厚墉

    目的 分析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例终确诊为VP或可疑VP的住院患者.其中,入院时1例初诊为前庭阵发症、9例误诊,出院时6例确诊为VP、4例为可疑VP.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诊治经过、病史与检查特征.结果 VP的诊断较为困难,主要依靠其临床特点、听力学相关检查、前庭功能以及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来诊断.VP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前庭功能检查可发现前庭功能减退,部分患者可伴随听力下降,ABR检查结果可提示异常,内听道MRI通常可发现血管压迫神经(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现象,抗癫痫药物治疗对大部分VP患者有较好疗效.结论 VP是一种较易误诊的疾病,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注意与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等其他类型的眩晕疾病相鉴别.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前庭阵发症的诊治率.

  • 误诊为其他眩晕疾病的8例前庭阵发症病例探讨

    作者:邱涛;文岚;黄琳明;肖华;陈铭

    目的 总结前庭型阵发症的临床表现、检查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被误诊为其他眩晕疾病的前庭阵发症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 8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发病到确诊时间5~41 d.前庭阵发症有短暂眩晕及发作密集的临床特点,内听道核磁共振可发现神经血管压迫现象,抗癫痫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前庭阵发症是是可以诊治的但是容易误诊,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素芬;赵岳中;胡珏;唐建生

    目的 观察及评估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40例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前庭阵发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奥卡西平,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减轻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发作频率较治疗前均有减少,程度较治疗前均有减轻,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低于对照组的 25%.结论 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总体优于卡马西平,值得临床推广.

  • 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作者:薛慧;崇奕;项文平;刘国荣;李月春;王宝军

    目的 探讨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对26例前庭阵发症患者采用逐步加量法予口服奥卡西平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8w采用眩晕障碍程度评定量表(DHI)及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进行评价并对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①疗效:治疗后1、4、8w与治疗前相比较DHI量表、DAR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4、8w较治疗后1w比较疗效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4、8w相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②不良反应:5例(19.2%)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及耐受性.

  • 前庭阵发症临床分析与疗效观察

    作者:马琳;毛永军;仝秀清

    目的 通过分析我院诊断为前庭阵发症(VP)的17例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及药物治疗效果,了解VP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药物治疗,提高临床医师对VP的认识.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收集的17例临床确诊的VP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17例VP患者的临床特点为:(1)均存在反复发作的头晕或眩晕;(2)在头位突然变动时出现短暂头晕或眩晕是突出的症状;(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脑MRI血管检查可能发现异常改变;(4)经卡马西平治疗可使发作减轻、消失.结论 PVP的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脑MRI血管检查可有明显改变对于前庭阵发症的诊断提供帮助,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效果显著.

  • 前庭阵发症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汪桂青;潘海丰;秦晓明;窦海玲;李润涛

    目的:分析前庭阵发症(V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 VP 患者,收集临床及影像学信息。结果共收集 VP 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70.8岁。均表现为发作性头晕,8例头晕发作时表现为不稳、不平衡感,7例表现为眩晕感;15例患者在应用卡马西平治疗1 w 后头晕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12例患者 MRCISS 检查提示存在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其中1例患者责任血管为椎动脉,11例患者为小脑后下动脉。3例患者 MRCISS 序列检查未见压迫血管。结论 VP 与神经血管压迫机制相关卡马西平治疗效果明显。

  • 28例前庭阵发症的MRI表现分析

    作者:李慧;刘春岭;张超;高超

    目的 探讨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表现.方法 应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28例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VP组)及28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扫描,评判所见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现象,并记录责任血管和责任血管压迫神经部位至脑干的距离.分别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明确两组差异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VP组56耳中存在NVCC现象有35耳,其中血管接触关系28耳,推移关系7耳,对照组56耳中存在NVCC现象有16耳,均为接触关系,未发现前庭蜗神经受血管推移现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191,P<0.001).VP组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5耳(71.4%),小脑后下动脉7耳(20%),椎动脉3耳(8.6%),对照组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9耳(56.3%),小脑后下动脉6耳(37.5%),椎动脉1耳(6.3%),VP组与对照组压迫责任血管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74,P>0.05).NVCC距脑干距离VP组为8.57 ±5.08 mm,对照组为8.93 ±4.64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05).VP组NVCC压迫位置距脑干距离<15 mm者为29耳(82.9%),对照组NVCC压迫位置距脑干距离<15 mm者为12耳(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P>0.05).结论 NVCC在VP患者中发生率高,压迫血管以小脑前下动脉多见,NVCC多发生在前庭蜗神经中枢髓鞘部.

  • 椎基底动脉压迫型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特点分析

    作者:张亚青;刘春岭;李慧;柴臣通;余海涛;李婧静;顾志强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压迫型前庭阵发症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方法 共收集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64例,分为非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对照组)32例和椎基底动脉压迫型组(观察组)32例,应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判断64例患者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及其压迫类型,并对两组间NVCC压迫点至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的短距离、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双侧椎动脉间血管直径变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观察组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为(6.26±2.02) mm明显小于对照组(8.17±1.98) mm(t=-3.872,P=0.000,P<0.01);而观察组椎动脉血管直径(3.53 ±0.42) mm与对照组(3.44 ±0.31) mm无明显差异(t=0.962,P=0.340,P>0.05);两组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观察组(3.74±0.41) mm与对照组(3.65±0.29) mm间亦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26,P>0.05);而观察组的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1.09 ±0.31) mm明显高于对照组(0.82±0.35)mm(t =3.330,P=0.001,P<0.05).结论 椎基底动脉压迫型VP患者NVCC压迫点距前庭蜗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较近且双侧椎动脉血管直径变异度较大.

  • 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角度影像学分析

    作者:柴臣通;刘春岭;李慧;张亚青;张超;段志毅;关志童;王景超;顾志强

    目的 分析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影像学特点,并对血管走行在发病中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TOF-MRA序列对30例前庭阵发症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及30例其他眩晕患者的桥小脑角区进行扫描,对两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血管神经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压迫类型、神经血管之间的角度(α)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VP组NVCC阳性率为93.3% (28/30),显著高于眩晕组56.7%(17/30,x2 =6.296,P=0.012,P<0.05).VP组常见的NVCC类型为血管袢压迫(15/28,53.6%).两组间NVCC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13,P =0.421,P >0.05).VP组血管神经之间角度45°<α<135°的患者24例(24/30,80.0%),显著高于眩晕组(12/30,40.0%,x2=10.000,P=0.002,P<0.05).结论 VP组NVCC阳性率高,压迫类型以袢压迫多见,血管神经之间的角度在45°至135°之间与VP发病的可能性大.

  • 前庭阵发症的影像学特点

    作者:李艳成;徐瑾;贺琦;徐雪元;陈瑛;靳哲;庄建华;赵忠新

    目的 探讨前庭阵发症(VP)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应用MRI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对51例VP患者(VP组)及51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的桥小脑角区进行轴位扫描,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VP组42例(82.4%)患者存在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VCC),其中单侧37例(88.1%),双侧5例(1 1.9%);对照组8例(15.7%)患者有NVCC,均为单侧.VP组NVCC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5.351,P<0.001).VP组NVCC Ⅰ型23耳(48.9%),Ⅱ型5耳(10.6%),Ⅲ型17耳(36.2%),Ⅳ型2耳(4.3%);压迫小脑前下动脉45耳(95.7%).对照组Ⅰ型4耳(50.0%),Ⅱ型1耳(12.5%),Ⅲ型3耳(37.5%),无Ⅳ型;压迫血管均为小脑前下动脉.VP组与对照组分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7,P =0.947).结论 VP患者NVCC的发生率较高,常见的为单侧NVCC Ⅰ、Ⅲ型的前庭蜗神经与小脑前下动脉交互压迫.

  • 前庭阵发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特点

    作者:李艳成;徐瑾;陈瑛;靳哲;庄建华;赵忠新

    目的 探讨前庭阵发症(V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特点.方法 对51例VP患者的BAEP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AEP异常者40例,异常率为78.4%.与Ⅰ-Ⅲ波峰间期正常的患者相比,Ⅰ-Ⅲ波峰间期延长的患者男性比例高(X2=4.763,P=0.029),病程显著延长(t=2.469,P=0.021),而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Ⅲ-Ⅴ波峰间期正常的患者比较,Ⅲ-Ⅴ波峰间期延长的患者男性比例、平均病程、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Ⅰ-Ⅲ波峰间期耳间差正常的患者比较,Ⅰ-Ⅲ波峰间期耳间差延长的患者病程相对较长(P=0.055),男性有增多趋势(P =0.0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P患者BAEP异常以Ⅰ-Ⅲ波峰间期延长为主,且以男性更多见.病程越长,蜗神经越易受累.

  • 前庭阵发症16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张凑芳;陈江平;叶素红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V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均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其中14例(87.5%)在静息时以及转身或转头时均有发作,2例(12.5%)仅在静息时发作。3分钟过度换气试验中4例(25.0%)诱发出短暂眩晕,Fukuda试验中5例(31.3%)阳性;12例(75.0%)在影像学表现为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VCC)。抗癫日药物治疗1个月后眩晕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发作的程度明显减轻,以后的2个月,症状进一步改善。结论前庭阵发症发病机制与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有关,典型病史和3分钟过度换气试验有助于诊断,抗癫日药物治疗有效。

  • 3D-SPACE序列对前庭阵发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施伟;梁奕

    目的 探讨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SPACE)对前庭阵发症(VP)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西门子Skyra 3.0T磁共振扫描仪3D-SPACE序列对25例前庭阵发症患者(VP组)以及30例其他眩晕患者(对照组)行桥小脑角区扫描,对两组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血管神经交互压迫(NVCC)以及压迫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VP组有22例(88%)患者存在NVCC,其中单侧18例,双侧4例;对照组有11例(36.7%)患者有NVCC,其中单侧9例,双侧2例,VP组NVCC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72,P<0.001).VP组常见的NVCC的类型为血管袢压迫(12/26,46.1%),两组间NVCC的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P组NVCC阳性率高,压迫类型以袢压迫多见,3 D-SPACE序列能很好地显示NVCC及其类型,对VP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前庭阵发症23例磁共振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范伊乐;郭建平;姚斯元;邢朋毅;张振华;张胜领;丁剑波;巫尚迪;肖雁冲

    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是中枢性疾病的一种, 可导致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眩晕,该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临床研究报道较为少见[1],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和特异性方法. 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被认为是VP的主要发病机制[2],高场强MR 由于可对前庭蜗神经(vestibuloeochlear nerve,VN)位置关系进行清晰显示,因而在神经压迫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笔者采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3D-MRA)对VP患者后颅窝神经血管结构进行分析,探讨VP的发病机制及特点.

  • 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刘洪宇;苏永进

    前庭阵发症是外周性眩晕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是短暂、频繁的发作性眩晕,持续数秒到几分钟,伴或不伴耳部症状.诊断主要依赖特征性的临床表现,MRI可以发现第Ⅷ颅神经根血管压迫表现,发病机制类似于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其治疗主要依靠卡马西类药物进行控制,无法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 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MRI特点分析

    作者:牛亚琦;刘春岭;李慧;柴臣通;段志毅;张超;王景超

    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血管神经压迫的M RI特点。方法应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36例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 ,VP)患者(VP组)及36例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扫描,进一步比较分析血管神经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 ,NVCC)的发生率、压迫类型及血管来源。结果 VP组45耳(62.5%)存在NVCC现象,其中39耳(50.0%)存在血管接触,9耳(12.5%)推移关系;对照组21耳(29.1%)存在 NVCC现象,均为接触关系。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2,P<0.001)。V P 组中Ⅰ型22耳(48.9%),Ⅱ型5耳(11.1%),Ⅲ型16耳(35.6%),Ⅳ型2耳(4.4%);对照组Ⅰ型10耳(47.6%),Ⅱ型3耳(14.3%),Ⅲ型8耳(38.1%),无Ⅳ型。V P组与对照组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3,P=0.781)。V P组中34耳(72.3%)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9耳(19.1%)为小脑后下动脉,4耳(8.5%)为椎动脉。对照组中12耳(57.1%)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8耳(38.1%)为小脑后下动脉,1耳(4.7%)为椎动脉。V P组与对照组压迫责任血管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1,P=0.278)。结论 NVCC 在 VP 患者中发生率高,常见于Ⅰ、Ⅲ型,以小脑前下动脉为压迫血管多见。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