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0例脑立体定向手术应用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技术的临床体会

    作者:亓乾伟;白茫茫;巨涛

    目的:总结30例脑立体定向手术中应用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技术的临床体会.方法:利用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定位,使计算机建立与靶点对应的三维坐标体系,从而将智能机械臂按照手术规划为术者提供导航和操作平台.结果:临床成功完成无框架定位脑手术30例,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技术在临床中的成功应用,充分反映出了这一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该技术将来在临床工作中的不断推广和完善,以后在临床医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专病笔谈--中风病(2)

    作者:胡雯;袁志太;谭秀芳;张智龙;陈双文;孙昱;王奇峰;卢茂华

    针灸治疗介入的时机胡雯[1]:中风病中脑溢血,即出血性中风,常见的是高血压性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国内统计,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脑溢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急、进展迅速的严重的病症,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此外,还有非高血压性病因如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我院脑外科开展"脑立体定向手术"以来,笔者就脑出血患者术后针灸早期介入治疗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 心理护理在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张文杰;顾锐;胡永生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中枢性疼痛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包括入院时的心理护理、术前和术后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取得了稳定的疗效,疼痛术前明显降低.结论 心理护理在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中的正确应用,提高了术后疗效,对减轻患者的疼痛起到了重要作用.

  • 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机器人手术配合

    作者:郝秋星;尹丰;田增民;王田苗;赵全军

    目的 总结第五代机器人手术中护理配合经验,提出视觉机器人手术中,配合手术顺利实施,保证患者安全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应用第五代机器人行脑立体定向手术的手术配合过程,针对第五代机器人的特征及患者不同病症,提出有效护理办法.结果 本组手术术中护士配合方法得当,安全有效,保证了新型机器人手术的顺利实施,无因护理原因影响机器人定位精度,因手术室管理造成第五代机器人视觉误差,因患者心理问题发生头部移位等影响手术效果的情况.结论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 CAS-BH5)机器人系统,除具备普通机器人自动控制系统外,增加了视觉注册、遥操作等特性,要求手术室护士了解关于机器人外科手术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新型机器人的性能,确保患者安全,保证手术顺利实施.

  •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分裂症10年随访

    作者:余关茂;周昭君

    目的:了解10例原接受脑立体定向手术的分裂症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0例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随访到的病人作全面精神检查,将BPRS量表,NOSIE量表的评定结果作自身对照,结果随访到的患者冲动伤人的现象比术前减少,BPRS总分积分下降(P<0.05)激惹性,敌对猜疑两项因子分积分下降(P<0.05).NOSIE的积分提高(P<0.05).结论脑立体定向手术对某些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分裂症伴冲动患者可作为后的治疗选择.

  • 现代精神外科适应证与禁忌证

    作者:杨理荣;任廷文;李瑞惠;叶婷;李小平

    目的:分析现代精神外科条件下的适应证、禁忌证.方法:由于现代精神外科的发展,定位技术更加精确,使适应证和禁忌证与传统手术有了较大改变.结果:精神外科适应证与禁忌证随定位技术、基础医学及临床进步而变化.结论:适应证有扩大而禁忌证有缩小趋势.

  • 脑立体定向止痛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

    作者:胡永生;李勇杰;石长青;张宇清;朱宏伟;马凯;张晓华

    目的:研究脑立体定向止痛手术治疗中枢性疼痛(central pain, CP)的临床应用.方法:CP患者12例,包括丘脑或桥脑梗塞6例、丘脑出血2例、丘脑坏死1例、脊髓损伤或病变3例.局麻下行单纯毁损右侧中脑脊髓丘脑束1例、左侧丘脑腹后外侧核(the ventralis posterolateralis nucleus,VPL)1例、双侧扣带回前部2例,联合毁损疼痛对侧中脑脊髓丘脑束或三叉丘系加双侧扣带回前部8例.采用视觉模拟尺(visual analog scale, VAS)和McGill疼痛问卷量表(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PQ)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前后患者使用镇痛剂的种类和大剂量.将术后不同时间的VAS、MPQ评分与术前的评分进行比较,采用小样本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1个月之内,11例止痛效果稳定,1例VPL毁损疼痛有所恢复,全部病例不再使用麻醉镇痛剂,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1).8例对侧中脑加双侧扣带回前部联合毁损,2例术后12周内疼痛加重,另6例术后6个月止痛效果满意,VAS评分和MPQ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均不服用麻醉镇痛剂.单纯VPL毁损术后6周疼痛加重;单纯中脑毁损术后第7周疼痛复发,单纯双侧扣带回前部毁损2例,分别于术后11周和8个月疼痛复发.结论:脑立体定向止痛手术对CP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中脑加双侧扣带回前部联合毁损的效果好于单纯中脑、VPL核或扣带回前部毁损,超过1年的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癫痫患者立体定向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惠荣;吕浩;刘永勤

    脑立体定向手术创伤小,定位精确,手术时间短,对麻醉要求极高,既要保证镇痛,患者不能发生体位变化,不能癫痫发作,还要保证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因此镇痛药的选择尤为重要.氟比洛芬酯是以脂微球为载体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超前镇痛和靶向镇痛的作用,且作用持久.本文在癫痫患者脑立体定向手术中,比较术前静脉预注不同剂量氟比洛芬酯的临床镇痛效果,以期探索氟比洛芬酯在该类手术中应用的佳剂量.

  • 立体定向手术进展

    作者:傅先明;凌士营

    从15世纪末,Leonado Da Vinci提出立体定向的构想,19世纪末,Dittmen介绍立体定向术原理和动物试验,Zemov制造出极坐标定向仪,到20世纪初Clark和Horsley设计出三维坐标定向系统,直到1947年Spiegel和Wycis完成有史以来第1次人脑立体定向手术,人类在立体定向手术的前期准备花费了4个多世纪的漫长时间.1946年世界上第1台计算机问世,1979年Brown提出定向仪和CT相匹配,不久定向仪与MRI、DSA、PET结合相继有了报道,1986年Robert介绍了无框架立体定向系统.

  •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固性精神病

    作者:王争;郭常利;宋剑;刘建峰

    精神病的病因至今仍未阐明,长期以来精神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及电休克治疗,但很多病人治疗效果较差,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经常导致重度致残及产生自杀行为,这些病人在医学上称为顽固性(难治性)精神病,是当今医学领域疑难顽症之一,治疗十分困难.我院神经外科从2002年7月至2003年5月采用ZCE-M型多功能脑立体定向仪对6例顽固性精神病患者施了脑立体定向手术,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帕金森氏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于伟;李英杰;张民;侯得军

    1帕金森氏病外科治疗的历史本世纪初,由于Hughlings Jackson在癫癎方面所开展的杰出研究,使人们形成这样一个概念即锥体外系的疾病可能是锥体外系通路过度活动或受到激惹所致.这个观点由美国神经外科医师Russal Mayers[1]在1939年首次通过在锥体外系制造病灶获得验证,Mayers对一位26岁脑炎后帕金森氏病患者施行经脑室入路尾状核头部2/3切除术,术后病人震颤完全停止,这个结果极大地鼓舞了Mayers.在随后的几年中Mayers将手术病灶制作推广到锥体外系的其他部位如内囊前肢、花白球、豆状襻、ansalenticularis等部位,手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58例手术病人2年的随访显示手术有效率为62%,但死亡率却高达12%.与此同时,其他作者的经脑室直视手术时死亡率也同样高得惊人,Cooper[2]在对一个脑炎后帕金森氏病人行大脑脚切断术时不慎损伤了脉络膜前动脉,他被迫结扎该动脉后放弃手术,但术后病人的症状却奇迹般地得以缓解.由于这个著名的病例,脉络膜前动脉结扎术开始风行,但脉络膜前动脉供血范围非常广,结扎后可造成多种严重的并发症.经过十几年的临床研究,人们发现在锥休外系的某些特定部位施行手术确可缓解帕金森氏病的症状,但是并发症和死亡率严重阻碍了这种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一种创伤小而精度高的手术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就是脑立体定向手术.

  • 脑立体定向手术护理

    作者:王敏;王海燕;黄莺

    脑立体定向手术是利用立体定向仪,将手术器械如脑穿刺针,射频或双电极,脑组织活检针,引流等等,通过颅骨钻孔送到脑深部,某些病变结构中进行手术,以达到减轻或消除颅内压迫症状,消除血肿,抽出其中瘤囊液,脑立体定向手术方法简便准确,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自1997年至1998年3月应用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在46~71岁,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脑立体定向手术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作者:路英;于丽;张卫红

    脑立体定向手术,是通过脑立体定向仪进行脑深部手术的一种新方法.对震颤麻痹有显著效果,对多动症和扭转性痉挛等其它锥体外系疾病以及原发性癫痫也有一定的疗效,还可用此法摘除颅内金属异物.由于上述几类疾病的定向手术都在脑深部进行,易产生术后反应[1].脑本身如:脑水肿,颅内出血与感染等;[2]全身性反应,如:丘脑部位手术,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体温调节障碍等.现将几种常见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苍白球的计算机三维重建与应用

    作者:田菊霞;林支付;卢洪煊;楼佳庆

    苍白球是脑立体定向手术领域中选择的重要"靶区"之一.国内曾有将苍白球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在2~5 mm厚的脑片上进行过观测[1,2].但对完整的苍白球进行0.1~0.2mm冰冻连续水平磨片连续摄片,三维成像的详细报道,鲜为人知.本研究采用计算机成像技术,图形学方法,先通过计算机重建苍白球的"三维形态",再对其进行立体几何分析,取得苍白球的位置、体积、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和坐标值等三维解剖学数据,获得逼真图像,为临床脑的立体定向手术等提供精确的导航数据,也可作为标准中国人脑数字化模型的一部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脑立体定向框固定带的制作与应用

    作者:程玉青;韩金安;郑长喜;朱丹

    正确安装定向框架是脑立体定向手术成功的重要一步.准确定位是立体定向手术及检查的关键.定向框架摆位不正、倾斜、扭曲、错位等,既影响CT扫描,又影响靶点坐标的准确性,甚至妨碍手术入路.为此我们在框架固定前,用自制固定布带代替耳塞,做好摆位调整后,再于颅骨固定针处做头皮局麻,行终固定. 1固定布带的制作与应用(1)制作:应用市售白布四层重叠缝制成长60 cm、宽4 cm的布带1条,其两端均缝上宽4 cm的尼龙搭扣(如血压计的袖带),阴面长10 cm,阳面长20 cm,阴阳面在布带的同一面上.(2)应用:固定布带中央放在头顶部,其两端分别于两颞侧垂下,于定向框架左、右Y轴的内侧向下伸出,向外反转包裹左右Y轴,并扣紧阴阳面,以达到托起定向框架的目的.(3)消毒与保养:与脑立体定向仪一同熏蒸消毒12 h.如被沾污,可用84消毒液浸泡、清洗、晾干.2评价做脑立体定向手术,尤其是功能性疾病手术,定向框架的正确安装十分重要.既要保证水平面与标准脑平面平等,又要保证框架x轴中点与正中矢状面吻合.既便是框架的上、下位置也应适中,以防太靠上固定不牢,太靠下在患者的颈项较短时与CT转接器连接困难.既往做定向框架摆位时,均应用耳塞做暂时固定,多数患者感到疼痛,而且摆位调整比较困难,或者需要两人操作,一人托起框架,一人做头皮固定点的消毒局麻,旋紧固定针.由于固定后,摆位不正,多数情况下还需移动固定点,造成患者多余的痛苦.应用固定布带,可进行框架的三维移动.首先调整布带反转的长短,摆正框架后扣紧布带阴阳面,同时对角旋紧固定针,均能一次性成功.应用固定布带,患者无痛苦,且可一人完成操作.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显著优于耳塞固定,值得推广应用.

  • 高血压脑出血行脑立体定向手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乔蕾;李娟;吕吉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采用CT引导立体定向抽吸脑内血肿置管外引流术,它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理想等优点.我科于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行脑出血立体定向手术10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随访研究

    作者:王士良;钱敏才;沈鑫华;陈静;陈焕林;葛陈捷;李建华;钟华

    目的:评价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06~2008年间接受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34例,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等于术前、术后3周及术后8~10年进行访视. 结果:完成访视26例,累积再住院率61.5%(16/26例);服药不规律者再住院率100%(7/7例);平均再住院次数为0~17次(中位数7次);使用抗精神病药折合氯丙嗪等效剂量术前、术后3周及末次访视时分别为[(595.2±107.9)、(208.2±101.0)、(396.4±276.3)mg/d].术后3周及末次访视时BPRS总分及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分较术前显著下降(F=8.671~79.552,P均<0.01或P<0.001);末次访视时SDSS总分、ADL总分及各因子分较术前显著下降(t=5.295~7.049,P均<0.001).术后访视未见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结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立体定向术后精神症状及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手术安全性好;但再住院率较高,仍需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

  •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精神分裂症10年随访

    作者:余关茂;周昭君

    目的了解接受脑立体定向手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0例患者进行随访调查,随访到的病人作全面精神检查,将BPRs量表,NOSIE量表的评定结果作自身对照.结果随访到的患者冲动伤人的现象比术前减少,BPRS总分积分下降(p<0.05)激惹性、敌对猜疑两项因子分积分下降(p<0.05),NOSIE的积分提高(p<0.05).结论脑立体定向手术对某些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分裂症伴冲动患者可作为后的治疗选择.

  • 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脑内病灶

    作者:刘希尧;杨晓黎

    脑立体定向手术具有微创手术的特点,对脑内病灶及其毗邻解剖结构精确定位,使手术器械能精确地到达脑内任何一点,对脑功能区及脑深部小病灶、囊性病灶的手术治疗具有巨大优点.

  • 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于文生;顾秀琴;王宏伟;翟中文;张定祥

    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脑立体定向手术中,使手术定位更精确,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手术全过程省时、省力、方便易操作.我科从1997年1月至2000年10月,应用计算机辅助定向技术,顺利成功地进行了51例共64次立体定向手术,取得满意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