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疱疹消合剂治疗带状疱疹36例

    作者:孙虹

    我们自1998年10月~1999年12月采用中药疱疹消合剂治疗带状疱疹36例,同时以阿昔洛韦作为对照,进行了初步的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病例来源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均为寻常型,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经过任何药物治疗。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龄16~72岁,<40岁者10例,占27.8%,41~60岁者的13例,占36.1%,>60岁13例,占36.1%;疗程1~10天,平均3.5天;受累神经为肋间神经22例,颅神经6例,臂丛4例,腰骶丛4例。对照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16~73岁,<40岁者8例,占25%,41~60岁者12例,占37.5%,>61岁者12例,占37.5%;疗程1~9天,平均3.7天;受累神经为肋间神经20例,颅神经4例,臂丛5例,腰骶丛3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受累神经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 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宇;罗晓华;刘健;张敏

    目的:探讨0.5%、0.75%罗哌卡因用于单侧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4例ASA Ⅰ~Ⅱ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分别以0.5%和0.75%的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给药30 min后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阻滞时间及自觉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但0.75%罗哌卡因组比0.5%罗哌卡因组运动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且患者满意率高.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比0.5%罗哌卡因作用更为完善,持续时间更长,较适用于下肢深部手术和术后镇痛.

  • 腰神经后支的解剖结构探讨

    作者:陆迪;任宝松;张凡

    近年来人们对腰神经后支和骨纤维孔已作了不少研究,腰神经后支受压后易产生临床症状,现对其走行、分支及腰神经通道周围的解剖结构进行简要概述.

  • 三维多回波合并成像序列在腰骶丛神经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刘品霓;雷益;伍晓六;陈静;刘晓蕾

    目的 探讨三维多回波合并成像(3D-MEDIC)序列在腰骶丛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及11名腰骶丛神经病变患者行常规序列、背景信号抑制扩散加权成像(DW BS)序列及3D-MEDIC序列扫描,DW BS及3D-MEDIC序列所得图像均行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结合原始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腰骶丛神经的显示情况.结果 DW BS和3D-MEDIC两种序列都能显示腰骶丛神经的形态和走行,但3D-MEDIC序列在显示腰骶丛神经的解剖结构细节及病变方面优于DW BS序列,并能对图像进行不同角度旋转观察.结论 3D-MEDIC序列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腰骶丛神经的走行,并能提供较为可靠的局部解剖信息,值得推广使用.

  • “Shamrock method”超声引导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公茂伟;孙永海;傅强

    目的:评价“Shamrock method”超声引导联合刺激仪定位下连续腰丛神经阻滞与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87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均分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L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F组)。L组患者采用“Shamrock method”超声引导联合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神经阻滞,F组则采用超声引导联合刺激仪定位下行股神经阻滞,两组穿刺成功后均注入0.2%罗哌卡因30ml并留置导管,术后镇痛泵背景剂量为0.2%罗哌卡因5ml/h。记录术后6,12,24,48h时静息状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4,48h膝关节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和肌力评分;记录术后局麻药中毒、恶心呕吐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L组相比较,F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VAS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肌力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发生,且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hamrock method”超声引导联合刺激仪定位下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优于连续股神经阻滞。

  • 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硬膜外吗啡和腰骶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比较

    作者:严美娟;楼小侃;吴佳;陈悦

    目的 观察比较硬膜外吗啡和腰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应.方法 选择94例择期行髋关节手术的ASA Ⅰ~Ⅱ级的患者,均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术后根据不同镇痛方式随机分为4组,M组硬膜外单次推注吗啡2 mg,MN1组硬膜外单次推注吗啡1mg加腰骶丛神经阻滞,MN2组硬膜外单次推注吗啡2 mg加腰骶丛神经阻滞,N组仅行腰骶丛神经阻滞;所有患者术后肌肉注射帕瑞昔布3d.术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时给予肌注曲马多100 mg,疼痛缓解不明显者启用静脉镇痛泵.观察术后镇痛效果、运动功能及不良反应. 结果 (1)镇痛效果:术后4组VAS评分逐渐增高,术后第1日晨至术后第2日晚均高于各自术后4h时的VAS评分,4组间术后4h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h,MN1组和MN2组运动时VAS评分低于M组和N组,静息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8h,MN1组和MN2组静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均低于M组和N组,而术后4~8 h,MN1组和MN2组之间,以及M组和N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日晨,M组、MN1组和MN2组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低于N组,N组中更多的患者需更早的给予复合曲马多和启用静脉镇痛泵镇痛.(2)运动功能:术后8h和术后第1日晨,MN1组和MN2组的肌力弱于M组和N组,术后6h站立能力和术后第1日晨的行走能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良反应:尿潴留发生率,M组和MN2组高于MN1组和N组,MN1组高于N组;M组和MN2组瘙痒的发生率高于N组;4组间镇静评分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硬膜外吗啡复合腰骶丛神经阻滞较单用硬膜外吗啡或腰骶丛阻滞,能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虽然协同作用对术后早期肌力的恢复有一定影响,但并不影响术后早期的康复训练.在复合应用帕瑞昔布和腰骶丛神经阻滞时,硬膜外吗啡1 mg和2 mg均能提供相似的镇痛效果,而硬膜外吗啡2 mg者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小剂量硬膜外吗啡和腰骶丛神经阻滞复合更适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的术后镇痛.

  • DenisⅡ型骶骨骨折的外科治疗

    作者:曹云;陈玉龙;彭五四;杨松;徐剑峰;谢世明

    骶骨骨折占脊柱骨折的1%,但25% ~50%的患者合并神经损伤[1].DenisⅡ型骶骨骨折常累及神经孔区[2],易导致腰骶丛神经损伤,是远期病残的重要原因[3].既往针对骶骨骨折的治疗一般采取卧床保守或单纯骶孔减压治疗;现在随着内固定器械不断更新,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我院自1998~2011年收治的22例DenisⅡ型骶骨骨折患者,分别行骶髂椎弓根固定、骶髂螺钉固定、髂后钉板固定及单纯骶孔减压,总结报道如下.

  • 腰丛的解剖及其在腰椎前外侧入路微创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声;徐永清;丁自海;师继红;王跃力;钟世镇

    目的 了解腰丛在腰椎前外侧入路微创手术中的应用解剖学特点.方法 通过15具成人腰椎标本、2具腰段的断层图片和3个数字人腰段数据集,观察腰丛的走行及其与腰大肌及腰椎横突的关系.结果 L2-5腰丛在腰椎侧方的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正面按从外到内的顺序排列,侧面按从腹侧到背侧的方向排列.腰神经出椎间孔的角度从L1到L5逐渐增加.横突与腰丛的关系紧密.断层解剖显示,腰丛在不同节段始终位于腰大肌的后1/3,因此在切开腰大肌暴露腰椎时,切开位置不宜超过腰大肌的后1/3,腰大肌的前2/3是切开安全区.结论 暴露腰椎侧前方切开腰大肌时,注意不要超过腰大肌的前2/3,以避免腰丛的损伤.横突可以作为手术中的解剖学标志,用以明确腰丛的解剖位置,避免术中腰丛损伤.

  • 经骶骨-臀部联合入路显露盆腔内骶丛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李峰;王树锋;栗鹏程;薛云皓

    目的 探讨经骶骨-臀部后侧联合入路显露盆腔内骶丛神经汇合处及全程显露下骶丛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2012年5月在5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进行解剖学研究.标本俯卧位,将臀大肌起点全部切断,向外侧掀起肌肉.找到梨状肌,在其下缘显露坐骨神经.向梨状肌起始处追踪至其在骶前孔处附着点,用骨刀将梨状肌起始部连同骶骨附着处一起凿下,测量梨状肌起始部长度(即上下间距)和宽度(即内外间距).将梨状肌及骨瓣向外侧掀起,显露其深面的S2~S4神经根(出骶前孔后段)、骶丛神经根在盆腔内汇合处及坐骨神经起始处.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9例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经此后侧入路探查盆腔内骶丛神经.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29岁,伤后到手术时间平均8.3个月.9例患者均为全骶丛神经损伤型,其中1例合并对侧下骶丛神经损伤.结果 尸体标本梨状肌起始部长度为(3.44±0.15)cm,起始部宽度为(2.42±0.11)cm.9例骶丛神经损伤患者均采用此入路完成手术,可显露S2~S4神经根盆腔内走行段、骶丛神经根汇合处及坐骨神经起始处,并有足够空间实行神经移位、移植等操作,术中出血量(1822±1523)ml.结论 经骶骨-臀部后侧联合入路,通过将梨状肌在骶骨处附着处凿下,可充分显露盆腔内下骶丛神经、骶丛神经根汇合处及坐骨神经起始处.

  • 骶丛肿瘤九例诊疗分析

    作者:刘涛;蔡林;雷军

    骶丛肿瘤很少见,临床表现因肿瘤大小和受累神经部位而异,缺乏特征性,容易与腰椎疾患所致的根性神经痛相混淆.腰骶丛局部结构复杂,肿瘤部位深,手术容易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我院骨科1990~2003年期间共收治骶丛肿瘤9例,现报告如下.

  • 3.0 T磁共振3D-DESS与3D-SPACE对腰骶神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比较

    作者:邓明;王良;李亮;李拔森;冯朝燕;蔡杰;闵祥德;可赞;冯定义

    目的:比较3.0 T磁共振3D-DESS与3D-SPACE在腰骶丛神经(sacral plexus,SP)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正常志愿者组:采用男女各5名健康志愿者行3D-DESS与3D-SPACE在骶丛神经根成像,选取L5神经评价影像图像,并采用2名医师采用5分法分别主观评价两序列图像质量,测量L5神经大长度和L5神经节长径大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序列下左右侧SP是否存在差异,其次比较两序列是否存在差异。(2)病例组:前瞻性纳入98例SP占位患者,并利用两序列行SP成像;采用与志愿者相同方法分析病灶特征和正常神经解剖结构特征评价两序列的优劣并独立评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序列在显示SP病变特征差异,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名志愿者年龄范围为20~27岁;3D-DESS序列与3D-SPACE序列在左右侧L5神经节大小配对t检验中均无统计学差异;3D-DESS能显示粗大的神经根,3D-SPACE对神经长度的显示优于3D-DESS,且具有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5.45和9.481, P=0.000),但两序列比较双侧L5神经节的大小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9, P=0.70);98例患者18~74岁,平均(62.8±7.52)岁;3D-DESS与3D-SPACE对正常神经解剖评分中,3D-SPACE[(4.41±0.67)分]明显高于DESS[(3.75±0.75)分],DESS显示神经根细节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对于神经根病变的评价,DESS[(4.07±0.83)分]较SPACE[(3.57±0.65)分]高,且无统计学差异(P=0.099)。结论3D-SPACE与3D-DESS联合应用能清晰显示SP病灶细节,3D-DESS在神经泌尿学方面相对更实用、更准确。

  •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定量研究及纤维束示踪成像观察正常腰骶丛神经

    作者:时寅;王传兵;刘伟;宗敏;萨日娜;施海彬;王德杭

    目的 运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研究正常青年人腰骶神丛神经的各向异性特点及扩散张量示踪成像(DTT)技术显示腰骶丛神经.方法 收集60名健康志愿者(男30名,女30名)行腰骶丛神经DTI.测量双侧腰3(L3)至骶1(S1)神经根各部位(椎间孔内外侧)各向异性分数(FA)值,同时进行双侧腰3至骶1神经根DTT研究.L3至S1不同节段神经根FA值使用ANOVA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采用SNK法检验.L3至S1各节段神经根左右侧及椎间孔内外侧FA值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L3至S1节段神经根FA值分别为0.212±0.030、0.225±0.035、0.203±0.030和0.187±0.019,各段神经根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457,P<0.01),任意两节段神经根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法两两比较,P值均<0.05).(2)L3至S1节段左侧椎间孔内侧FA值分别为0.202±0.021、0.201±0.026、0.203±0.027、0.191±0.016,外侧分别为0.222±0.034、0.250±0.028、0.203±0.026、0.183±0.020;右侧椎间孔内侧FA值分别为0.200±0.023、0.202±0.023、0.205±0.027、0.191±0.017,外侧分别为0.225±0.032、0.247±0.027、0.205±0.033、0.183±0.021.L3、L4、S1节段椎间孔内外侧神经根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114~2.366,P值均<0.05),L5节段椎间孔内外侧神经根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3至S1相同节段两侧腰骶丛神经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利用DTT可以连续完整地重建显示L3至S1神经根神经纤维束.结论 应用DTI及DTT技术可以定量描述腰骶丛神经的扩散特征及有效直观重建显示腰骶丛神经,可为诊断腰骶丛神经病变提供新的定量观察指标.

  • 腰神经根CT多平面重组同层显示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林井副;李燕英;王占宇;叶红军;王建和;梁英魁;姜力;李晓娟;张超;葛合全;王锐;张燕群

    目的 探讨腰神经根(LNR)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同层显示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55例腰椎正常者和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NR病变者(腰椎椎间盘突出症8例、椎管狭窄症5例、恶性肿瘤4例、创伤5例及结核1例).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在工作站(ADW 4.1)上利用UNIX操作系统进行LNR多平面重组,选取LNR走行清晰的同层显示层面,观察其解剖学特征.对病变者重点分析其异常表现.结果 在斜冠状面上双侧LNR可对称显示:55例(100%)L1~5的LNR均可分别单节段显示;55例(100%)L1~2或L2~3,以及L3~4的LNR均可同时显示2个节段;49例(88%)L1~3、46例(84%)L2~4、20例(36%)L3~5可同时显示3个节段;15例(27%)L1~4的LNR同时显示4个节段;8例(15%)同时显示5个节段LNR.每条LNR均能显示走行的起止点、方向、大小、形态、张力状态及毗邻关系.除斜冠状面外LNR均不能对称显示,但显示的长度相对增加而数目减少,单根重组时LNR均显示的长.LNR异常主要表现受压23例,同时伴粘连20例,移位14例,萎缩13例,增粗9例.结论 16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组同层显示技术是整体显示LNR解剖学特征极为理想的方法,它对LNR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奠定了基础.LNR走行"同层显示"及"路标"的新概念,可能为其进一步影像学研究奠定基础.

  • 周围神经病变的MRI研究进展

    作者:鲜军舫;王振常

    近年来,MRI新技术不断涌现,相控表面线圈的应用,使MR图像分辨率、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提高,周围神经及其病变的MRI研究也渐受重视并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周围神经病变繁杂,目前MRI研究较多、进展较快的主要是发病率较高的视神经、三叉神经、听神经和面神经等颅神经病变,臂丛、腰骶丛及其分支病变。因此,笔者结合重点阐述以上周围神经病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一、颅神经病变的MRI研究进展 (一)视神经病变的MRI表现 MRI是目前诊断视神经病变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比较准确地提供视神经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信息[1]。

  • 化学性腰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作者:董国祥;赵军

    目的:减少腰交感神经切除术的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方法:用腰椎拍片定位法行化学性腰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18例下肢缺血性疾病.结果:显效8例(44.4%);改善7例(38.9%),获得满意效果,特别是止痛效果更明显,对雷诺病患者可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结论: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而又没有良好的流出道可供血管重建或血管重建术后效果不佳,特别是雷诺病,均可考虑施行化学性腰交感神经切除术.

  • 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祉阳;樊宏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3月~2010年3月北京航天总医院疼痛门诊和同时期骨科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61例(疼痛门诊30例为A组,男24例,女6例;骨科住院31例为B组,男23例,女8例),A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疗法,B组应用骨科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保守治疗方法,即卧床休息、物理疗法、镇痛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活血药物等.两组均记录一般状况、静止走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 A、B组治疗末次后走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6±0.6)、(3.2±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末次后ODI评分分别为(12.1±6.8)、(24.6±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末次后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0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腰骶丛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临床安全.

  • 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中应用腰丛阻滞与硬膜外阻滞的效果比较

    作者:曹亲亲;徐旭仲;卢园园;陈丽梅;郭献阳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应用腰丛阻滞和硬膜外阻滞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肛门排气、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行单侧股骨粗隆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97岁.随机分成腰丛组和硬膜外组(n=30).分别采用患侧后路腰丛阻滞和腰1~2间隙的硬膜外阻滞.观察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术中输液量、麻醉后1 h的血压、心率变化和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隐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腰丛组为(2.7±2.0)min、(3.1±3.4)min、(3.7±3.1)min和(3.5±3.3)min,硬膜外组为(13.5±2.1)min、(13.5±2.1)min、(13.5±2.1)min和(13.5±2.1)min,腰丛组均快于硬膜外组(均P<0.01);腰丛组的术后镇痛时间显著长于硬膜外组[(420±152)min vs(204±44)min](P<0.01).硬膜外组阻滞后10~60min的血压均低于麻醉前(均P<0.01).腰丛组输液量显著少于硬膜外组[(773±353)ml vs(1483±444)ml](P<0.01),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短于硬膜外组(1.1±0.6 h vs 5.9±1.2 h)(P<0.01),硬膜外组发生尿潴留需留置导尿患者显著多于腰丛组(8例 vs 0例)(P<0.01).二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均为100%,腰丛组优秀20例,良好10例;硬膜外组优秀28例,良好2例,硬膜外组优秀率显著高于腰丛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可以选择腰丛阻滞或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优秀率更高,但腰丛阻滞术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功能恢复更快.

  • 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阻滞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继;柯希建;刘勇;陈堃;陈明兵;梅伟

    目的 评价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阻滞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4例,年龄60~ 91岁,体质量37~1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所有患者均采用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阻滞,其中23例第一骶后孔采用体表定位,另21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定位.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注药后30 min腰骶丛神经感觉阻滞效果、阻滞及手术开始前后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麻醉效果及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注药后30 min,腰骶丛神经支配皮区针刺感觉阻滞成功率为73%~100%.手术开始后10 min(T5)、20 min(T6)收缩压分别为(119 ±20)、(118±18) mmHg(1 mmHg =0.133 kPa),与阻滞前(T0)的收缩压(137±23) 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825、4.403,均P<0.05),各时间点心率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877、1.439,均P>0.05).总体手术麻醉优良率为93%,44例患者发生1例尿失禁.结论 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阻滞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 创伤导致的腰骶丛及腰骶干损伤

    作者:张易;唐佩福

    与臂丛损伤类似,创伤导致的腰骶丛损伤会导致患肢严重的感觉运动障碍.临床上对臂丛损伤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对于腰骶丛损伤重视程度不够,认识相对不足.这与腰骶丛周围有坚强的骨性组织保护、需由极高能量的损伤导致、发病率没有臂丛损伤高有关.腰骶丛损伤临床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这与常合并的其他系统损伤掩盖了腰骶丛损伤的病情、发生损伤的位置深在、邻近解剖关系复杂有关.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讨论创伤导致的腰骶丛、腰骶干损伤诊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进展.

  •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骨盆、骶骨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的临床疗效

    作者:谷诚;杨晓东;夏广;麦奇光;王华;谭新宇;黄海;廖坚文;樊仕才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骨盆、骶骨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9例骨盆、骶骨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患者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21~61岁,平均3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6例为7~20 d,3例为21~59 d.骨盆骨折Tile分型:B2型2例,B3型1例,C1型2例,C2型1例,C3型3例;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神经损伤分级:完全损伤1例,部分损伤8例;其中3例合并髋臼骨折,3例合并同侧股骨中段骨折,2例合并胫骨骨折,其他脏器损伤5例.术前通过3D打印制作1:1骨折模型,并在电脑上进行骨折模拟复位;5例患者术前1h在血管造影下行患侧髂内动脉栓塞术.手术经腹直肌外侧切口进入,于腰骶干外侧显露骶髂关节,在骶正中血管与腰骶干、髂内血管间分离显露S1椎体前方,复位骶骨骨折并松解腰骶丛,紧贴骨面放置钢板跨骶髂关节固定,而后再处理合并的耻骨支及髋臼骨折.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5~224 min,平均183 min;术中出血440~2 760 ml,平均1 150 ml.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骨折复位固定良好,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骶骨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陈旧骨折与新鲜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6例新鲜骨折中5例腰骶丛损伤症状完全恢复,1例恢复良好;3例陈旧骨折患者,其中2例于术后6个月神经症状大部分恢复,1例无恢复.结论 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能较好显露骶髂关节周围,松解骨折压迫的腰骶丛神经根,通过腰骶干下方跨骶髂关节钢板固定能达到较好的固定效果,是治疗骶骨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的一种可行性手术方法.

    关键词: 骨盆 骶骨 骨折 腰骶丛
90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