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呼吸系统疾病 >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

临床肺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Pulmonary Medicine 림상폐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6663
  • 国内刊号: 34-12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17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肺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许学受
  • 类 别: 呼吸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氧化锌致吸入性肺损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黄虎翔;王昌锋

    病例资料樊某,男性,48岁,因"喷金作业后发热半天"于2015-09-26入院,体温 39. 4℃,有口内金属味、畏寒、大汗、寒战、胸闷、胸痛、喘息、头痛、头晕、四肢乏力、全身酸痛、咽痛、腹泻、呕吐,无其他伴随症状.既往体健. 入院查体:体温 38. 7℃,心率 94 次/min,呼吸26 次/min,血压170/80 mmhg. 急性病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充血,双肺吸气末细小干啰音,心腹查体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2015-09-26 WBC 11. 9 × 109/L,N 0. 887,Hb 135 g/L,PLT 173 × 109/L.

  • 完全型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支气管哮喘1例

    作者:刘大锐;田磊

    Kartagener综合征( Kartagener syndrome)是一种以内脏转位、支气管扩张、副鼻窦炎三联征为临床表现的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1,2]. 本病发病率低,文献报道约为1/40000 ~68000 ,目前国内报道较少. 现回顾我科收治的1 例患者,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疗水平.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肺栓塞1例报告

    作者:王东;潘广新;马宇洁;宁波;张波

    各种原因如创伤、手术及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时,临床处理十分棘手,若使用溶栓、抗凝药物可能导致颅内再次出血,不进行处理则可能发生致死性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PE). 至今国内外尚无大样本循证医学研究确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笔者经治1例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肺栓塞患者,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健康青年患肺毛霉菌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月越;王萍;邳建军

    病例资料男,25岁. 既往体健. 此次主因咳嗽伴发热4月余入院. 患者于2015~5月无诱因出现咳嗽,无明显咯痰,间断伴有发热,体温高达37. 5℃,稍有胸闷,无胸痛,咯血,无腹泻、腹痛,无尿频、尿急症状,体重下降2 公斤. 期间7 月就诊,查胸部CT""右肺上叶前段见软组织肿块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考虑诊断"右上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给,予对症抗感染,增强免疫力等治疗,于7 月30 日转院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8 月行肺部增强CT,"仍可见右上肺较大不规则肿块影,密度不均,大中心层面大小约7. 2 × 7. 6CM,纵隔淋巴结肿大,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见图1),仍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遂行经CT引导下经皮肺穿,病理诊断"肺组织急慢性炎,坏死,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及散在钙化,并见霉菌样结构,考虑霉菌感染可能性大",未予特殊治疗.

  • 气管上皮-肌上皮瘤1例

    作者:王娅宏;周涛

    肌上皮瘤主要见于涎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及腭部、唇、颊、龈、磨牙后区、口腔底部的小涎腺以及泪腺、乳腺[1]. 而发生于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的肌上皮瘤则甚为罕见,近期作者在唐都医院进修期间诊治一例气管上皮-肌上皮瘤病例,现报道分析如下: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1 岁,主因"咳嗽、咳痰、气短2月余,加重1 月"于2014 年10 月入院.

  • 肺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研究

    作者:张涵;龚建化;张家洪;马经平

    目的 探讨肺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肺腺癌患者86例,均接受顺铂+培美曲塞化疗,另与同期体检中心的7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分别于化疗前后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FIB、INR、APTT)及同型半胱氨酸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PSS 17.0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肺腺癌患者化疗后同型半胱氨酸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凝血功能较化疗前亦有所改善,INR、APTT较前增长,FIB含量较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可以缓解肺腺癌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值,改善预后.

  • 噻托溴胺联合肺功能锻炼对肺癌化疗后肺功能改善的作用

    作者:徐继业;徐克友;左彩莹;董萍

    目的 探讨噻托溴胺联合肺功能锻炼对肺癌化疗患者肺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我科住院的低肺功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试验组化疗中吸入噻托溴胺联合肺功能锻炼,观察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化疗后用力呼气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大自主通气量(MVV)与化疗前无明显变化,试验组患者化疗后用力呼气呼气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大自主通气量(MVV)比化疗前明显提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总评分比化疗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低肺功能患者,化疗中应用噻托溴胺联合肺功能锻炼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

  • 多种分子检测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陈丽娜

    目的 探究ERCC1、RRM1、TYMS和TUBB3分子检测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我院胸外科住院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对照组2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胸水或静脉血中ERCC1、TYMS、RRM1、TUBB3基因mRNA表达水平.研究组根据mRNA表达水平选择化疗药行化疗,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顺铂联合化疗.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和总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进展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P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P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PS评分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尤其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根据胸水或静脉血中ERCC1、RRM1、TYMS和TUBB3表达水平选择化疗药,可提高晚期NSCLC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降低毒副反应,提高肿瘤综合治疗效果.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白介素-Ⅱ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水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王芳;夏淮玲;高圣堂;夏大庆;纪子梅;操乐杰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白介素-Ⅱ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水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副作用.方法 将80例癌性胸水患者随机分成恩度联合白介素-Ⅱ组(观察组)和单纯白介素-Ⅱ组(对照组)各40例,用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胸水至日胸水流出量小于100 ml后,观察组给予胸腔内先后注入白介素-Ⅱ(100万单位)联合恩度(45 mg)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胸腔内注入白介素-Ⅱ(100万单位)治疗.4周后根据胸腔超声结果观察癌性胸水控制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同时观察两组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癌性胸水总有效率为70.0%,明显高于对照组(4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似,并未明显增加.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白介素-Ⅱ胸腔内注射较单纯注入白介素-Ⅱ对控制癌性胸水能更有效,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不良反应较单纯注入白介素-Ⅱ相似,值得临床重视.

  •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监测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费君;赵大海;陆友金

    目的 分析呼吸内科多重耐药菌(MDRB)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及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呼吸内科确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4例,分为多重耐药组(70例)和非多重耐药组(54例),分析其多重耐药菌的分布,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检出多重耐药致病菌84株,多重耐药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与MDRB密切关系的危险因素有住院时间、多种抗菌药物的使用、心脑血管疾病、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结论 大肠埃希氏菌是我院呼吸内科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下呼吸道MDRB感染的首要致病菌,住院时间、慢性基础疾病、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创通气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 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0例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作者:胡慧娣;张倩倩;万明月

    目的 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其临床及病理改变的认识.方法 对10例胸膜SFT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研究其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47~76岁,平均57.5岁.肿瘤分别位于脏层胸膜(4例),壁层胸膜(4例),叶间裂(2例),患者多因咳嗽,胸痛,胸膜腔肿块,肺部肿块就诊.影像学多显示:占位性病变和软组织团块影,其中2例显示有胸腔积液.病理组织学显示:肿瘤界限清晰,由交替性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及稀疏区组成,部分可有粘液变.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梭形细胞表达Bcl-2、CD34和vimentin.结论 SFT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间叶性梭形细胞肿瘤,好发于胸膜.其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完整的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SFT的必要手段,但少数SFT生长活跃,具有侵袭性,需长期随访.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射线照射后人肺成纤维细胞中经典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

    作者:张春阳;祝艳;冯华松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对放射线照射后的人肺成纤维细胞(HLFs)影响的机制.方法 HLFs分为照射组(A)、照射+共培养组(B)和正常对照组(C),A组和B组在5Gy X射线照射后,B组与HUMSCs通过Transwell系统共培养.照射12、24、36h后western blot检测HLFs中α-SMA、GSK-3β、p-GSK-3β和胞核内β-catenin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WISP-1、SFRP-1蛋白表达.Real time PCR检测正常和B组第36h HUMSCs中SFRP-1 mRNA表达.结果 放射线照射后第24h、36h,HLFs中α-SMA、p-GSK-3β、p-GSK-3β/GSK-3β、胞核内β-catenin,以及培养液中WISP-1蛋白表达水平,A组较C组明显升高,而B组较A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培养液中SFRP-1蛋白水平较A组、C组各时间点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第36h的HUMSCs中SFRP-1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HUMS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UMSCs可抑制放射线导致的HLFs中经典WNT/β-catenin通路的活化,并有可能通过该途径影响肺成纤维细胞的分化.

  • 原发-转移病灶的RRM1和ERCC1表达差异性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江俊伟;韩靖;张耀森;李国鹏;苏庆玲;刘春齐;钟惠铃;高建伟;卢国杰

    目的 探讨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内RRM1和ERCC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以铂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方案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100例,并用免疫组化检测癌组织、转移淋巴结标本及其相应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RRM1和ERCC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铂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方案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 (1)RRM1在癌组织(T)和转移淋巴结组织(N)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和33%,ERCC1在癌组织(T)和转移淋巴结组织(N)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和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RRM1蛋白T(+)N(+)组化疗的有效率为13.3%(4/30),明显低于T(+)N(-)组的46.6%(13/28)以及T(-)N(-)组61.9%(26/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蛋白T(+)N(+)组化疗的有效率为17.2%(5/29),明显低于T(+)N(-)组的44.4%(12/27)以及T(-)N(-)组的61.4%(2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RM1和ERCC1在原发病灶与转移淋巴结表达的差异性是化疗方案中铂类药物敏感性差别的重要因素,可为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化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应用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研究

    作者:宋邵华;田惠玉;杨秀芬;胡振杰

    目的 评价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irway pressure release ventilation,APRV)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的疗效,评估其对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程度,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入组患者随机分为APRV组、小潮气量肺保护通气组.描记肺准静态压力-容积曲线(pressure-volume curve,P-V曲线),并据此设置呼吸机参数,通气24h、48h观察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氧合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APRV组Pmean明显高于SIMV+PEEP组,准静态P-V曲线三角区Pflex容积(Vdelta)增加明显,血清SP-D浓度呈升高趋势.结论 APRV应用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相对于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氧合改善、呼吸力学类似;较高的平均气道压,能更有效地肺复张,未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但加重了肺损伤,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

  • 布地奈德单药与联合孟鲁司特对发作期变异性支气管哮喘血清总IgE水平变化的影响比较

    作者:佟毅;刘丽芬;王迪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单药与联合孟鲁司特对发作期变异性支气管哮喘血清总IgE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接诊的80例发作期变异性支气管哮喘患者,通过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单药治疗,观察组使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咳嗽症状评分以及LCQ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咳嗽改变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gE水平(76.18±10.05)IU/mL低于对照组(98.47±11.34)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咳嗽症状评分(1.12±0.32)低于对照组(1.49±0.41),LCQ评分(19.94±5.04)高于对照组(16.11±3.52),咳嗽减轻时间、夜咳停止时间、咳嗽消退时间(2.39±0.68,3.39±0.93,7.31±1.28)d,短于对照组(8.72±1.73,10.12±2.95,14.63±3.0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75.00%(30/40),不良反应发生率5.00%(2/40)低于对照组20.00%(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对发作期变异性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疗效更为显著,可以对慢性炎症进行控制,降低IgE水平的表达,从而控制哮喘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人肺腺癌A549细胞系培美曲塞耐药细胞株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丹;王立民;王红阳;黄艳

    目的 建立人肺腺癌A549细胞培美曲塞耐药细胞株模型.方法 以人肺腺癌A549细胞为亲本株,应用高浓度反复间歇法模拟临床给药模式建立人肺腺癌A549细胞培美曲塞耐药细胞株.MTT法绘制生长曲线、计算倍增时间,同时检测耐药株细胞对顺铂、依托泊苷、紫杉醇、长春新碱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亲本株IC50为(181.75±12.56)ng/ml,耐药株IC50为(4930.40±129.71)ng/ml,终获得耐药指数为27.18±1.16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培美曲塞耐药细胞株,命名为A549/PEM.A549和A549/PEM增殖速度接近,倍增时间分别为(62.78±1.06)h和(62.35±0.89)h(P=0.773).A549/PEM同时对顺铂、依托泊苷耐药,耐药指数分别为(1.93±0.02)、(8.26±1.55);对紫杉醇、长春新碱敏感,耐药指数分别为(0.89±0.10)、(0.95±0.11).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培美曲塞耐药细胞株模型.

  • 中央型肺癌行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与全肺切除对比研究

    作者:李刚;谭群友;刘衡;张长喜;肖凌

    目的 对比中央型肺癌行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与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月,64例中央型肺癌分为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组(后简称肺叶切除组)与全肺切除组进行对比,分析术后并发症、术后1、3、5年生存率及Karnofsky评分.结果 6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肺叶切除组与全肺切除组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住院时间及术后1、3、5年生存率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叶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全肺切除组,而手术时间及1、3、5年Karnofsky评分大于全肺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央型肺癌行肺动脉成形肺叶切除对比全肺切除,虽手术时间稍长,但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术后1、3、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临床适合采用.

  •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和死亡率分析

    作者:王贻;伏冉;郑玉龙;万玉峰;周黎阳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危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方法 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145例碳青霉烯类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CSAB)肺炎患者和97例CRAB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研究显示CRAB肺炎患者独立风险因素有:入院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II(APACHEⅡ),系统性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脑血管意外),接受多次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在分离出致病菌前28天使用过抗生素(碳青霉烯类及头孢吡肟).多因素分析显示,APACHE II评分、合并其他感染以及不合理的治疗和患者28天的死亡率密切相关(P<0.05).CRAB肺炎比CSAB肺炎死亡率高.结论 系统性全身疾病、APACHE II评分、侵入性操作是CRAB医院获得性肺炎独立的危险因素,CRAB肺炎很可能和之前使用的抗生素选择性压力有关.

  • 不同治疗方案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作者:余洁;何渭基

    目的 比较不同治疗方案治疗重症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82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只进行静脉注射头孢呋辛钠,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上联合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液治疗.治疗5天后,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IL-6和IL-10的水平,对两组患者的体温恢复、肺部啰音以及咳嗽等症状消失的时间.结果 在患儿治疗后,研究组的IL-6水平、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少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重症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效果.

  • 南蛇藤素对哮喘小鼠TSLP介导的Th2优势免疫干预的研究

    作者:桑琳莉;朱慕云

    目的 观察南蛇藤素对小鼠哮喘模型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介导的气道炎症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24只SPF级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成4组.哮喘组、甲强龙组及南蛇藤素组分别予OVA致敏,然后腹腔注射等体积药物(分别为生理盐水、甲强龙及南蛇藤素),再予以雾化吸入1%OVA激发.对照组使用等剂量生理盐水.末次激发24h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IgE及TSLP含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L-13水平,HE染色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炎症浸润.结果 南蛇藤素组小鼠哮喘表现较哮喘组明显改善;其血清总IgE、TSLP含量及BALF中IL-4、IL-13水平均低于哮喘组(P<0.05);且小鼠肺组织气道炎症明显减轻,但与甲强龙组无异(P>0.05).结论 南蛇藤素组可以通过抑制哮喘小鼠TSLP介导的Th2优势免疫改善其临床症状.

  • 肺腺癌中PD-L1、B7 H3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

    作者:宋燕秋;吕坤聚;王丽;庞玲;姜欣

    目的 探讨程序性凋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B7H3在肺腺癌中的表达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状况的关系,为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78例手术切除的肺腺癌组织,所有标本均有EGFR基因检测结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检测PD-L1、B7H3的表达情况.结果 肺腺癌组织中有32例(41.0%)发生EGFR突变,其中女性的突变率高于男性(30.8%vs 10.3%,P<0.05),不吸烟者比吸烟者有更高的突变率(28.2%vs12.8%,P<0.05).PD-L1、B7H3在EGFR突变型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1.9%、68.8%,均高于其在野生型患者中的发生率45.7%、43.5%(P<0.05),且均与21外显子突变密切相关(P<0.05),但未发现与19外显子突变相关(P>0.05).PD-L1在女性、不吸烟者及Ⅱ~Ⅲ期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男性、吸烟者及I期患者(P<0.05).B7H3的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PD-L1与B7H3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PD-L1、B7H3高表达在EGFR突变型肺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以PD-L1、B7H3为靶点的免疫治疗,可能成为这部分患者治疗的新方法.

  • 心血管合并症对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及死亡率影响的1年随访观察

    作者:丁薇;赵伟;李仰瑞;赵云峰

    目的 探讨心血管合并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1年内急性加重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入选600例C级、D级慢阻肺患者,其中无心血管合并症慢阻肺患者(A组)167例,合并心血管疾病慢阻肺患者(B组)433例(其中心力衰竭亚组98例、冠心病亚组142例、心律失常亚组115例、高血压亚组78例),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随访期间每3月复查肺功能、动脉血气、心脏彩超、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结果 B组患者1年内平均急性加重次数[(4.51±0.75)次]明显多于A组患者[(2.68±0.4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1年内死亡率为8.8%,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心力衰竭亚组、冠心病亚组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A组及B组心律失常亚组、高血压亚组(P均<0.05).随访1年后,A组患者及B组各亚组患者FEV1均明显下降(P<0.05);B组心力衰竭亚组患者血清BNP浓度、PaCO2、肺动脉收缩压明显升高、而左室EF值、PaO2明显下降(P<0.05);B组冠心病亚组患者血BNP浓度明显升高(P<0.05);B组高血压亚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结论 心血管合并症明显增加慢阻肺患者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及死亡率,心力衰竭、冠心病是导致慢阻肺患者死亡率升高、急性加重次数增加的两个重要原因.

  • 开胸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及预防

    作者:吴正杰

    目的 分析开胸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我院开胸手术发生术后肺栓塞的患者250例,随机选取同期开胸手术未发生术后肺栓塞的患者220例,探讨术后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年龄≥50岁、吸烟史≥200年支、术后卧床时间≥3d及伴有心肺疾患、恶性肿瘤和深静脉血栓病史是导致开胸手术术后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50岁、术后卧床时间≥3d及伴有心肺疾患、恶性肿瘤和深静脉血栓病史是导致术后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临床应高度重视开胸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 川芎嗪靶向透皮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彭亦平;谭彩萍;史安良;吴娟

    目的 评价川芎嗪经超声电导靶向透皮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90例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组、超声电导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胸腔引流及全身抗结核治疗;静脉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川芎嗪静脉滴注2周;超声电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川芎嗪靶向透皮治疗2周.观察治疗后热退时间、胸水消失时间、胸膜肥厚情况.计量资料用x±s表示,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静脉组、超声电导组的退热时间分别为3.9±2.5d、3.3±1.8d、3.2±1.7d,3组间无显著差异;胸水消退时间及胸膜厚度分别为7.9±2.6d、6.6±2.4d、6.3±2.4d和2.85±0.99mm、1.74±0.57mm、1.68±0.45mm,静脉组及超声电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川芎嗪经超声电导透皮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具有安全、有效、无创、简便的优点.

  • 长期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晓丽;蒋延文;张捷;庞莉;李新霞;刘佳;张晶

    目的 探讨长期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48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长期家庭氧疗和肺康复训练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6分钟步行距离、生存质量评分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炎症因子CRP及TNF-α水平检测值相比较,研究组比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具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家庭氧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阻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 应用合成多肽技术制备肺癌转移相关蛋白1多克隆抗体的研究

    作者:赵志刚;邱添;田庆;陈良安;梁志欣

    目的 应用人工合成多肽技术制备肺癌转移相关蛋白1(Lung Cancer Metastasis-Related Protein 1,LCMR1)的多克隆抗体.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人工合成多肽方法制备LCMR1特异性多肽,鉴定纯度后与牛血清白蛋白、匙孔血蓝蛋白进行偶联制备多肽抗原,然后免疫新西兰雄性白兔,获得抗血清,经亲和层析法纯化后,用ELISA法鉴定抗体效价,用Western Blot鉴定特异性.结果 成功获得了LCMR1的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抗体效价大于1:100000,Western Blot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其具有抗原特异性识别.结论 应用免疫原性肽抗体技术成功制备了LCMR1的多克隆抗体,为今后深入了解LCMR1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用的研究工具.

  • 常频机械通气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对比

    作者:宇丽;程国平;胡鸿伟;黄远东

    目的 比较常频机械通气(CMV)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5例呼吸衰竭并应用NCPAP及CMV治疗的新生患儿,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气分析、生命体征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NCPAP组有效率为84.5%,CMV组有效率为79.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气分析、生命体征均逐渐恢复正常并维持平稳,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NCPAP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5%%,明显低于CMV组并发症的发生率(31.5%)(P<0.05).结论 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与常频机械通气差异不大,但具有无创、操作简易的优势,是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一种较为理想通气模式.

  •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郁震;曹娟;王红梅;万小蔹;蔡培泉

    目的 探究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对慢性阻塞性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9月收诊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78例,按其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噻托溴铵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CT、CRP水平、FEV1、FVC及FEV1/FVC值等变化情况.结果 经治疗,两组患者PCT及CRP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EV1、FEV1/FVC及FEC预计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PaO2及PaCO2水平均明显改善,对照组PaO2及PaCO2水平(64.3±3.8)mmHg,(54.3±3.8)mmHg明显低于观察组(74.2±3.6)mmHg,(47.6±4.4)mmHg,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TNF-α与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可有效协助患者恢复其肺功能、提高免疫力等,具有良好推广价值.

  • 线性探针技术快速检测肺结核耐药性临床研究

    作者:王华;包训迪;刘双;李晔

    目的 评价线性探针技术快速检测涂阳肺结核耐药性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同时采用线性探针技术和传统培养药敏试验两种方法检测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性,以传统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线性探针技术诊断耐药结核病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及时性.结果 线性探针技术检测异烟肼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98.98%;检测利福平分别为96.15%、98.94%;对耐多药的检出率18.33%.24小时内可得到报告.结论 线性探针技术能快速检测异烟肼、利福平的耐药性,有利于耐药肺结核特别是耐多药肺结核的快速筛查和临床及时诊治.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袁国丹

    目的 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与阿奇霉素单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儿临床比较.方法 针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间5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儿,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阿奇霉素单药实验组)24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抽搐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7±4.78)天,较对照组(22±5.91)天明显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儿,阿奇霉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优于单用阿奇霉素.故确诊患儿应当在早期联用阿奇霉素与丙种球蛋白,改善预后.

  • 重症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的炎症因子动态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武胜;李如梅;宋志峰;张耀亭

    目的 动态检测重症肺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促炎因子IL-6和抑炎因子IL-10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阐明其变化情况与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20例重症肺炎患者治疗第1天及第7天IL-6和IL-10表达水平,同时观察重症肺炎严重程度和转归、预后.结果 重症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普通肺炎组及正常组,重症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但是与普通肺炎组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7天后IL-6表达水平下降,但是好转组与恶化组水平无差异,好转组IL-10水平下降至正常,但是恶化组IL-10水平明显上升.结论 说明重症肺炎局部炎症水平较普通肺炎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6水平与肺炎严重程度相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10水平与重症肺炎预后相关.

  • RAGE、P-P3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洋;于奇

    目的 检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磷酸化信号蛋白P38(Phosphorylated signal protein P38,P-P38)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RAGE与P-P38在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NSCLC癌组织及47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RAGE、P-P38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 RAGE在NSCLC中的表达率(63.46%)明显低于正常肺组织(100%)中的表达率(P<0.05),P-P38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5.77%,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21.28%)中的表达率(P<0.05);RAGE和P-P38的表达均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SCLC中RAGE和P-P38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0.354,P<0.05).结论 NSCLC组织中存在RAGE低表达,P-P38高表达,RAGE表达的降低与P-P38表达的增高提示较高恶性生物学行为.在NSCLC组织中,RAGE和P-P38可能是有利于临床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生化指标.

  • 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后反复发作性呼吸道感染因素分析

    作者:杨华英;张良;廖骏华

    目的 探讨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感染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5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跟踪患儿治愈出院前后的MP-IgM、MP-IgG双抗体滴度及免疫功能,并记录呼吸道感染情况及一年内的用药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5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发生RRTI 45例,发生率为30.0%.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为3~6岁(OR=2.31,95%CI:1.23~4.68)、HP抗体阳性或转阳(OR=4.51,95%CI:1.56~13.27)、CD4+/CD8+下降(OR=10.33,95%CI:3.45~32.02)及IgA下降(OR=1.96,95%CI:1.12~3.47)是诱发RRTI的危险因素;使用免疫增强剂(OR=0.31,95%CI:0.14~0.82)是有效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3~6岁、HP抗体阳性或转阳、CD4+/CD8+下降及IgA下降是RRTI发生的危险因素;MP肺炎治愈后发生免疫功能障碍的患儿易发生RRTIs;免疫增强剂的使用可有效减少RRTI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 低分子肝素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动脉血气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彭勇;张艳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动脉血气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集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性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在治疗后1 d、3 d与7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Lac)等.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d与第3d,在APACHEⅡ评分方面,两组患者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7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d、3d与7d,在PH、PaCO2及Lac方面,两组患者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d与第3d,在PaO2方面,两组患者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治疗后第7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动脉血PaO2显著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氧合,降低APACHEⅡ评分,有利于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的表达

    作者:王君丽;于宝丹;徐军

    目的 探讨外周血Th1/Th2及细胞因子在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3例正常对照组及28例病理类型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的结缔组织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CTD-ILD)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血浆,分别检测PBMC中Th1/Th2的比例及血浆中Th1/Th2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TD-ILD患者组Th1比例明显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而Th2比例明显降低(P=0.000),伴随着Th1/Th2比例的升高(P=0.001).CTD-ILD患者TNF-α,IFN-γ细胞因子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的血浆浓度均明显增加(P<0.05).IL-4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的血浆浓度降低(P>0.05).结论 在CTD-ILD患者体内的存在Th1/Th2平衡失调,向Th1方向偏移.

  •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沙丁胺醇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对HMGB1的影响及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刘丽芬

    目的 探究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血清中HMGB1的影响,并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外,增加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指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EV1、FVC、PEF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指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血清中TNF-α、CRP、HMGB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MGB1与FEV1(r=-0.522,P<0.001)呈显著负相关,与CRP(r=0.365,P=0.009)呈现正相关关系;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5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临床上可以大力推广.

  • 肺康复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卜丽娜;宋爱玲;贾卫红;韩燕燕;杨栋才

    目的 探讨肺康复锻炼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30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康复组(n=149)给予门诊慢阻肺健康宣教,包括饮食干预,戒烟教育,用药指导;肺康复锻炼(呼吸运动训练联合步行运动训练).对照组(n=151)仅给予门诊慢阻肺健康宣教.比较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肺功能、6MWD(6分钟步行距离)及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住院的次数等.结果 6个月后共234例完成试验,康复组(n=121)较对照组(n=113)的6MWD,血气分析等指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肺功能FEV1/FVC、FEV1%和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住院的次数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 肺康复锻炼(呼吸运动训练联合步行运动训练)能有效提高PaO2及降低PaCO2,提高6MWD,适度改善运动耐力,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康复锻炼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喉罩无创辅助通气支持下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应用

    作者:高鹏;操乐杰;夏淮玲;高圣堂;夏大庆;纪子梅

    目的 探讨无创通气支持下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对施行无创通气支持下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和同期行常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患者各258例进行分析.结果 无创通气支持下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成功率100%,明显优于常规组(100%对89.4%);术前-术中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明显波动发生率高于无痛组,无痛组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操作无不良记忆,常规组患者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不耐受,术中血压升高、呛咳、呼吸困难、术后不良记忆明显高于无痛组.结论 无创通气支持下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明显提高检查成功率,同时改善患者检查时感受、安全、提高诊断率.无痛支气管镜检查在对大于70岁患者,有少数出现低血压、嗜睡及谵妄副作用,需要引起重视.

  • CAT和HAD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相关的比较

    作者:周曦;严峻海;张柏膺

    目的 分析稳定期慢阻肺疾病患者的HAD和CAT相关性.方法 从740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中,通过问卷形式,统计患者HAD和CAT评分,对于符合HAD》11分,同时满足排除标准的患者在进行统计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有74人符合本次研究的规定,其焦虑、抑郁发病率为10%.当中,男性56人,年龄(67士12)岁,焦虑、抑郁发病率:9.6%;女性18人,年龄(75士10)岁,焦虑、抑郁发病率:11.25%.焦虑和抑郁评分作为因变量,通过Pearson分析:其中CAT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6、0.61,P<0.01,提示CAT和HAD呈强正相关,年龄组r=0.243,P=0.062;r=0.156、P=0.189,和HAD无统计学意义;FEV1组相关系数r=-0.3、P<0.05;r=-0.25、P<0.05,提示和HAD呈弱负相关.结论 CAT评分和HAD评分有着密切的关联,既可以通过它反应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又能反应慢阻肺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临床上操作简单,同时患者接受度高.

  • 莫西沙星治疗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

    作者:段艳红;杜春玲

    目的 探讨莫西沙星治疗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共64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分别采用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病原菌清除率、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病原菌清除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莫西沙星治疗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可有效改善临床疗效,缩短临床病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匹多莫德辅助治疗儿童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作者:朱建光;韩娜

    目的 观察匹多莫德在儿童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治疗中的临床疗效[1].方法 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门诊或住院诊断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资料完整的5~12岁患儿中,随机选取应用匹多莫德口服液的42例为观察组;未应用的4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抗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症状、体征变化时间及随访治疗1年后急性发作次数,再住院率等.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发热、扁桃体肿大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再次急性发作及因扁桃体炎再次就诊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在儿童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治疗过程中加用匹多莫德治疗后,临床取得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脓毒症引发的重度ARDS的疗效探讨

    作者:孙涛;郭安;付会文;许运铎

    目的 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治疗由脓毒症引发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脓毒症引发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32例患者接受连续性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为观察组,30例患者接受常规内科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2h、24h、48h)的肺功能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并对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存活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不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12h、24h、48h时间点,观察组氧合指数、血管外肺水指数、PaCO2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h、24h、48h时间点,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维持机械通气的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个月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改善脓毒症引发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肺功能具有明显的效果,并能提供良好的预后.

  • 螺旋形穿刺引流管用于原发性气胸患者治疗的研究

    作者:陈学瑜;张能冲;殷正昕;李成强;陈中元

    目的 探讨螺旋形穿刺引流管用于原发性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设计,将37例原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例,采用螺旋形穿刺引流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17例采用传统胸腔引流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的疼痛评分、置管耗时、治疗效果、拔管时间、出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置管疼痛评分上明显好于对照组;在置管耗时,住院天数上短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气胸治疗效果、拔管时间上两组相似.结论 采用螺旋形穿刺引流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原发性气胸,其治疗效果不劣于传统治疗方式,并具有置管过程疼痛轻,患者耐受性好,术后早期出院等优势.

  • 经支气管镜冷冻活检在中央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慧冬;詹枝华

    目的 探讨经支气管镜冷冻活检在中央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每例均经支气管灌洗、针吸活检、活检钳活检、毛刷刷检、冷冻活检.对冷冻活检与活检钳活检两种方法取得的组织大小、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所有取材方法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各种取材方式的出血情况.结果 活检钳活检组织平均大小为5.68mm2,冷冻活检组织平均大小为12.35mm2,冷冻活检组织明显大于活检钳活检;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差异性不明显.冷冻活检的阳性检出率为83.08%,显著高于活检钳活检(P<0.05).对增生型及混合型肺癌,冷冻活检联合活检钳活检阳性率为98.46%.冷冻活检在浸润型病变中出血风险较大.结论 在中央型肺癌中,冷冻活检联合活检钳活检,对增生型及混合型肺癌阳性率高,建议采用浸润型病变冷冻活检出血风险大,慎用.

  •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肺出血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苗耐英;温慧敏;梁红彦

    目的 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肺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肺出血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对两组患儿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两组患儿通气前后0 h,6 h,12 h以及24 h的血气指标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通气前血气指标并无明显差异,通气后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患儿治疗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肺出血的停止时间,通气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的例数皆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无创呼吸通气(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中有着优异的治疗效果.

  • 代谢组学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静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 以喘息、胸闷、气促为主要表现,以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征. 虽然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持续性哮喘的强有力的抗炎剂,但部分患者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敏感或耐药,这可能与哮喘患者的CYP3 A酶对不同激素的代谢清除差异有关[1,2]. 且有报道统计到2025 年估计有额外的1亿人患有哮喘[3] ,给患者家庭和医疗行业带来严重的负担,从而更加激励我们尽快找到治疗和控制哮喘的佳方案.

  • 棘球蚴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朱婕;孙柯;季洪健

    概述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 CE)或多房棘球绦虫( AE )的蚴虫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CE全球均有分布, AE则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农牧区,属于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 7例H7 N9禽流感肺炎随访影像学、肺功能特点分析

    作者:孙兵;孟自力;洪永青;朱蓉;陈亮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H7 N9禽流感肺炎随访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的认识.方法 分析总结我科2014年初收治7例H7N9禽流感肺炎的住院时临床、影像学以及随访影像学、肺功能结果.结果 7例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逐渐出现的活动后气喘,血常规白细胞下降或者正常低限,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下降.生化检查中LDH、CK、CK-MB、AST、ALT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胸部影像学早期表现为磨玻璃影及渗出病灶,后期表现现为纤维化.肺功能DLCO及KCO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随访中肺纤维化逐渐减少,但是不能完全消失.肺功能的改变与影像学同步.结论 H7 N9在流行季节、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肺功能、影像学表现上有一定的特点,在高发季节提高对H7 N9病毒性肺炎的认识,可早期诊断及治疗,减少病死率.

  • Th17/Treg与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琴

    CD4 +T细胞是T细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免疫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 初始CD4 +T细胞可分化为1型辅助性T细胞 ( T help cell 1 , Th1 )、2 型辅助性T细胞 ( T help cell 2 , Th2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以及辅助性T 细胞17 型( T help cell 17 , Th17 ). 近年来,关于Th17/Treg细胞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就Th17/Treg细胞在肺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超敏C反应蛋白在评估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及疗效中的价值

    作者:刘仕欣;钟伯年;杨伟煌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评估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6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历和随访资料,比较不同疾病严重程度和控制程度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分析FEV1%与血清hs-CRP水平相关性和hs-CRP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清hs-CRP水平在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控制程度哮喘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情越严重和控制越差,hs-CRP水平越高;轻度持续(r=-0.82,P<0.01)和中度持续(r=-0.64,P=0.02)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其FEV1%呈显著负相关;哮喘严重程度、肺功能和哮喘控制水平可显著影响血清hs-CRP水平(P均<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评估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和疗效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江洪艳;赵勇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PF )是一种以肺泡、肺间质、肺小血管及终末气道的不同程度的炎症损伤以及损伤后的修复导致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 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 IPF是多种肺部疾病终末期的表现,其发病隐匿,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居多,至今仍然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诊断后平均寿命仅有2~3 年. 因此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已迫在眉睫. 经过对IPF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其治疗方法已有新的进展,本文将对IPF治疗作如下综述.

  • OSAHS患者持续智能型气道正压通气的疗效评估

    作者:张连国;畅怡;樊晓军

    目的 使用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评估智能型气道正压通气(A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综合疗效.方法 分析60例重度OSAS患者使用APAP治疗前后的PSG资料.结果 经APAP治疗后,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长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以及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显著下降(P均<0.01);低指脉氧饱和度(SPO2)显著升高(P<0.01);睡眠效率显著改善,N3期占总睡眠时间比显著升高,睡中觉醒信号显著下降(P均<0.01),睡眠结构趋于合理;ESS评分由16±3降低至4±4(P<0.01),症状改善率达91%以上.结论 APAP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OSAS患者的措施,其不仅改善了OSAS患者的AHI,还改善了睡眠质量和症状.

  • 肺功能测定鉴别支气管哮喘、慢阻肺及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美荣;陈燕;李剑平

    目的 探讨肺功能测定鉴别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及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ACOS)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及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患者各80例,并按照病症类型分为支气管哮喘组、慢阻肺组与ACOS组,并分别行肺通气功能、肺容量测定和弥散功能测定后,对比三组间的检测结果.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的肺通气功能指标显著高于慢阻肺组与ACOS组(P<0.01),慢阻肺组除FEV1/FVC指标与ACOS组无显著的差异性(P>0.05),其余肺通气功能指标明显高于ACOS组(P<0.05);支气管哮喘组肺容量功能指标显著低于慢阻肺组与ACOS组(P<0.05),而在TLC指标上无显著差异性(P>0.05);慢阻肺组在FRC指标上明显高于ACOS组,RV、RV/TLC等指标也无统计学的差异性(P>0.05);支气管哮喘组DLCO、Dm占预计值百分比及DLCO/VA上明显高于慢阻肺组与ACOS组(P<0.01);而ACOS组DLCO、Dm占预计值百分比及DLCO/VA上亦高于慢阻肺组(P<0.01).结论 除了肺通气、肺容量检测外,肺弥散功能检测也有助于诊断鉴别支气管哮喘、慢阻肺及ACOS病症,三种肺功能检测法结合使用更有诊断价值.

  • 儿童原发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和CT表现

    作者:肖飞鹰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型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征象与CT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 搜集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为塑型性支气管炎且住院资料完整的患儿20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所有病例的临床表现及CT表现.结果 20例均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纤维支气管镜均发生管腔内塑型性分泌物.CT表现中均出现肺部感染的征象,其中以肺部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有11例,主要表现为肺实变(9例),肺不张(5例)和肺气肿(3例);以支气管为主要改变的有9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管壁增厚(7例),管腔内分泌物嵌塞(5例)及支气管扩张(4例).结论 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发病凶险的少见病,无特殊临床表现,CT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依靠纤维支气管镜确诊和治疗.

  •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进展研究

    作者:李娜;邵玉霞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IPF )系指原因不明的下呼吸道的弥漫性炎症性疾病. 炎症侵犯肺泡壁和临近的肺泡腔,造成肺泡间隔增厚和肺纤维化. 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其至小气道和小血管也可受累. 其临床特点有进行性呼吸困难, Vel-cro啰音,进行性低氧血症. 肺功能受损以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障碍为主. IPF患病率约2~5/10万,发病年龄多为40~5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 绝大多数病程为慢性,起病骤急者罕见.

  •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梁希泉;徐前程;查磊;陈尚华

    目的 观察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应用高频振荡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联合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方式联合高频振荡呼吸机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1h及治疗24h后的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PaO2、PaCO2、SBP、DBP、HR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组治疗1h、24h后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h、24h后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BP、DBP、HR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频振荡呼吸机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恢复自主呼吸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 辛伐他汀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陈焕珍;戢秋明;李兰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慢阻肺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每日口服一次辛伐他汀;连续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前后肺功能、免疫功能、生活质量指标和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FVC、FEV1、FEV1/FVC、6MWD、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IL-8、IL-17、TNF-α、VEGF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而SGRQ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结论 辛伐他汀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

  • 肺功能影响因素与价值

    作者:储美萍;黄建安

    肺功能问世于十七世纪中晚期,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肺功能开始传入我国,并逐步广泛应用于临床.七十年代美国胸科协会正式制定了肺功能操作规范以及肺功能参数的预计值. 随着社会进步,肺功能仪器逐步集成化,模式化以及小型化,多种肺功能检查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和推广如:脉冲震荡、负压吸引、超声气体分析、胸腹壁挤压、体表标记震动反应成像、呼出气体分析等新技术. 各种新的肺功能测定方法仍在不断被试验和创新,近俄国的Mishl-anov vlu等学者在做临床试验探讨生理盐水气溶胶测定呼吸道阻力[1].

  • 肺结核患者复治失败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作者:舒薇;王学梅;尹韶华;刘宇红;马艳;高微微;杜建

    我国是全球22 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 每年登记报告的肺结核患者约为90 万例,其中4 -5万例为复治涂阳患者[1]. 近年来虽然复治结核病患者患病率有所下降,但我国复治患者的数量仍居高不下,给结核病的防治带来巨大的负担.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指南》将复治肺结核患者定义为①因结核病不合理或不规律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个月的患者,②初治失败和复发患者(具有以上情况之一者均为复治肺结核) [2].

  • 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坦峰;吴伟

    目的 探讨16排CT对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患者以及23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结核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9例患者的结节或肿块和陈旧性肺结核灶混合存在于同一肺段上.对这两组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病灶发生部位与CT征象的区别.结果 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病灶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相对于结核瘤而言,病灶>3cm、强化>20Hu、不均匀强化更为多见,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边缘清楚、胸膜增厚更为少见,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陈旧性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也有较多重叠,应采取动态观察并结合病灶界面与周围结构等进行综合评判,以提高肺结核好发部位上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的鉴别诊断效果.

  • 668例次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痰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作者:张齐武;梁潇瀛;牛淼;吕永强

    目的 弄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呼吸道标本细菌分布规律以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合适的抗菌药物选择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近2年(2013年5月1日~2015年4月30日)出院的668例次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入院时痰培养及药敏资料,并计算对不同抗菌药的耐药率.结果 668例次住院患者中,241例次痰培养阳性,占总数的36.1%.其中,革兰阴性菌197株,占82.2%,革兰阳性菌23株,占9.5%,真菌21株,占8.7%.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等3种细菌居前3名,分别为72株(36.5%)、45株(22.8%)、33株(16.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对此3种细菌耐药率均较低(耐药率<2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耐药严重,仅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敏感.结论 慢阻肺急性加重抗菌药选择,应主要针对革兰阴性菌,抗菌谱应常规覆盖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等3种常见细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耐药率低,可以经验性使用.

临床肺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