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呼吸系统疾病 > 临床肺科杂志

临床肺科

临床肺科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Pulmonary Medicine 림상폐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解放军第105医院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6663
  • 国内刊号: 34-12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17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肺科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安徽
  • 主编: 许学受
  • 类 别: 呼吸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应用纳洛酮治疗临床疗效

    作者:袁章安;熊忠林

    目的 观察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伴有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4例老年(≥60岁)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7)给予常规治疗(给予抗炎、平喘、袪痰、止痉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观察组(n=67)同时接受纳洛酮静滴;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的血气分析结果PaCO2、PaO2、PH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花费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无差异(P>0.05).结论 无创呼吸机联合纳洛酮治疗伴有呼吸衰竭的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

  • 谷胱甘肽在慢阻肺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蒋洪海;李继志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在慢阻肺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近几年我院诊断为慢阻肺的患者,慢阻肺分级为II级、Ⅲ、Ⅳ级,随机分为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为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生素等,研究组加用谷胱甘肽治疗.对比(1)两组治疗前后TNF-α、IL-6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2)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 两组治疗前TNF-α、IL-6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距离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6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距离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慢阻肺患者使用谷胱甘肽治疗后,能提高体内抗氧化水平,对降低炎症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将谷胱甘肽作为慢阻肺的辅助治疗手段用于临床.

  • 人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叉头框蛋白Q1的表达水平

    作者:钟惠铃

    目的 探讨叉头框蛋白Q1(FOXQ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病理科取得的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检测FOXQ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影响FOXQ1表达因素,以及探讨FOXQ1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 FOXQ1表达阳性率为90%,FOXQ1蛋白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P>0.05),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有无淋巴转移以及肿瘤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FOXQ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状况呈负相关性.

  • 鼻肠管与鼻胃管营养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李镇;郑辉才

    目的 探讨鼻肠管和鼻胃管营养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 将70例进行机械通气的ICU患者随机分为鼻胃管组和鼻肠管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肠内营养插管和使用相同的营养剂,比较两组患者的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营养状况、肠道耐受性等.结果 鼻肠管组的入院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P<0.05);接受肠内营养后,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载铁蛋白水平均有明显的提高;而且鼻肠管组的前白蛋白水平、载铁蛋白水平高于鼻胃管组(P<0.05);鼻肠管组的腹胀腹泻、反流、误吸、高血糖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P<0.05).结论 鼻肠管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肠道的耐受性,降低VAP的发生率.

  • 不同方式的经气管镜肺活检在肺周围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晶;雷军荣;魏娜;罗国仕;熊畅

    目的 评估不同方式的支气管镜下肺活检对肺周围型病变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肺周围型病变原因待查的2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病变类型采取不同肺活检方式,其中126例接受常规支气管镜下经支气管肺活检(R-TBLB),75例接受气道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肺活检(EBUS-TBLB)组,分析两种活检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1例肺部周围型病变患者经TBLB获得明确诊断的总阳性率为57.7%,并发症发生率为9.5%.其中EBUS-TBLB组的诊断阳性率高于R-TBLB组,而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R-TBL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因素分析:在R-TBLB组,气胸发生率与病灶范围相关;而在EBUS-TBLB组,活检阳性率与病灶大小及位置相关.结论 不同方式的TBLB在不同类型的肺周围型病变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作为其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 应用Astogaph法对咳嗽变异哮喘的诊断评估

    作者:吴小燕;洪原城;范洪涛;郑宝聪

    目的 探讨应用Astogaph法检测对咳嗽变异哮喘的诊断评估.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慢性咳嗽患者80例进行研究,入院后采取Astogaph法检测,根据检测后激发试验阳性(42例)与阴性(38例)分为两组,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与激发试验结果.结果 激发试验阳性组患者在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PEF)及FEV1/FVC上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同时,阳性组激发试验结果基础阻力与传导率下降斜率(SGrs)与阴性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Astogaph法检测咳嗽变异哮喘有很好的诊断价值,激发试验阳性与阴性间肺功能有明显差异,可作为辅助诊断标准.

  • 重症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上肢无支撑运动训练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闫明华;郭永忠

    目的 观察无支撑上肢锻练(UAEx)对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患者炎症指标、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稳定期重度慢阻肺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训练组25例.对照组常规接受噻托溴铵粉雾剂(18ug)治疗,维持日常活动量;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为期8周,每周3次的UAEx.结果 经过8周的UAEx,训练组CRP、Fbg分别下降(3.2±1.5)mg/L、(0.94±0.21)g/L,改良英国mMRC呼吸困难指数下降(0.68±0.48),CAT评分下降(6.16±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在8周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UAEx能够降低慢阻肺患者系统性炎症,改善其运动能力、生活质量.

  • 肺康复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陈节;孙红梅

    目的 探讨肺康复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肺部功能、运动耐力与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入院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内科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加施肺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呼吸困难情况、肺功能、运动耐力与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者整体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呼吸困难情况组间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FVC、FEV1、FEV1/FVC与6MWT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CRP、Fbg、IL-6、IL-8、IL-10与TNF-α水平组间比较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康复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临床疗效、肺部功能、运动耐力与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效果显著,对临床有借鉴意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出气冷凝液中白三烯B4与肿瘤坏死因子α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明华;余红樱;叶琳;陈国忠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炎症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65例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急性加重期33例和稳定期32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慢阻肺患者血清和EBC中白三烯B4(LTB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分析慢阻肺急性期与缓解期患者肺通气功能参数、血气指标以及临床评分的差异,并与EBC中炎症因子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阻肺稳定期组、AECO-PD组患者的FEV1%、FEV1/FVC、pH和PaO2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aCO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阻肺不同阶段肺通气功能参数(FEV1%、FEV1/FVC)、血气相关指标(pH、PaO2、PaCO2)及临床评分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阻肺稳定期组患者血清和EBC中LTB4、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ECOPD组患者血清和EBC中LTB4和TNF-α显著高于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慢阻肺患者EBC中LTB4、TNF-α水平与FEV1%、FEV1/FVC、PH及PaO2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aCO2和临床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EBC中LTB4和TNF-α与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参数、血气相关指标以及慢阻肺症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估慢阻肺病情的一种方法.

  • 血浆B型脑钠肽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远期治疗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赵娜;谢才德

    目的 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近远期治疗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到2016年1月在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住院的慢阻肺患者250例作为慢阻肺组,选择同期正常健康人2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血浆BNP检测,同时进行肺功能、血气分析与近远期预后随访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阻肺组与对照组的血浆BNP含量分别为(567.33±56.38)pg/mL和(95.67±25.35)pg/mL,慢阻肺组的血浆BN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慢阻肺组的FEV1%、FEV1/FVC和PO2值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VC%、pH和PCO2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阻肺组的住院时间与门诊次数分别为8.56±1.24d和2.45±0.22次,都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11±1.03d和0.48±0.23次(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NP与住院时间、门诊次数都呈现明显正相关性(r=0.342,0.298,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NP(OR=20.588,95%CI 5.029-84.279,P<0.05)也为影响近远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在慢阻肺患者中呈现高表达状况,是反映患者病情与治疗近远期预后良好指标,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评估价值.

  • 新生儿生后肺功能变化情况的研究

    作者:黄惠仪;黄暖潮;李广洪

    目的 研究足月新生儿肺功能参数正常值,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和呼吸机参数的设定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足月新生儿,选取正常体重足月儿150名,低体重足月儿100名,正常体重足月儿按日龄各分为A、B、C、D四组,低体重足月儿按日龄各分为a、b、c、d四组,日龄分别为出生后1d、7d、14d、28d,检测肺功能参数.采用肺功能仪,测量肺功能参数:潮气量(VT)、每公斤体重潮气量(VT/kg),呼吸频率(RR),,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吸呼比(Ti/Te),每分通气量(MV/kg),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25%、50%、75%潮气量时呼气流速(TEF25、TEF50、TEF75),呼吸系统的顺应性(Crs),呼吸系统阻力(Rrs).结果 正常体重足月儿和低体重足月儿RR随日龄增加呈降低趋势,VT、MV/kg、TEF25、TEF50值均随日龄增长而逐渐上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体重足月儿TPTEF/TE、VPEF/VE、Crs、TEF75值随日龄增长而逐渐上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体重足月儿与正常体重足月儿相比较,RR明显升高(P<0.05),VT、TPEF/Te、VPEF/Ve、TEF25、TEF50、TEF75、Crs明显降低(P<0.05).结论 本研究为建立足月新生儿肺功能参数正常值提供了参考,同时发现低体重足月儿会出现呼吸频率快,潮气量及功能残气量低、呼吸系统顺应性降低等特点.

  • 联合检测活化蛋白C-蛋白C抑制物复合物、D-二聚体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韩锐;李秀

    目的 探究活化蛋白C-蛋白C抑制物复合物(APC-PCI)、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诊断价值.方法 81例疑诊VTE的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APC-PCI复合物浓度,经过影像学确诊31例VTE.分析两者对VTE的诊断价值.结果 VTE患者血浆APC-PCI复合物浓度显著高于非VTE组.以0.88ng/mL为诊断界值,敏感性为64.5%,特异性为86%,以0.5μg/mL为D-二聚体界值,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66.7%.两者串联检测,特异性90%,阳性预测值78.3%;并联检测可显著提高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结论 APC-PCI复合物浓度在VTE中显著升高,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后可提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有利于高危人群的床旁快速诊断和鉴别.

  • IL-31在哮喘患者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魏亚强;嘉婷

    目的 探讨IL-31在哮喘患者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及支气管组织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哮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荧光酶联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者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及支气管组织IL-5、IL-13、IL-31以及总IgE的表达水平.结果 (1)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3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重度哮喘患者支气管组织IL-3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哮喘血清IL-31的表达水平与IL-5、IL-13、总IgE具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57、0.659、0.783;与第一秒用力呼吸容量(FEV1)具有显著负相关(r=-0.983,P=0.012);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无显著相关性(r=0.756,P=0.087).结论 哮喘患者不同组织的IL-31表达水平能够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作为临床监测哮喘的生物指标.

    关键词: 哮喘 IL-31 IL-5 IgE FEV1
  • CAV1在人肺动脉成纤维细胞增殖调控中的作用

    作者:王昌国;曾大雄;雷伟;黄建安

    目的 研究小窝蛋白1(CAV1)在缺氧相关肺动脉成纤维细胞(PAFs)增殖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PAFs分为:对照组(C:21%O2);10%氧浓度组(10%O2);5%氧浓度组(5%O2)及2%氧浓度组(2%O2)进行细胞增殖实验,选取细胞增殖明显组为缺氧组(H)进行后续实验.并构建CAV1高表达质粒(pCAV1),然后再将PAFs分为对照组(C:21%O2),缺氧组(H),空白对照组(NC:缺氧+空质粒转染组)和CAV1高表达组(pCAV1:缺氧+pCAV1转染组),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AV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细胞凋亡抑制蛋白2(c-IAP2)含量,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缺氧能刺激PAFs增殖,并呈浓度依赖性,于2%氧浓度刺激48小时PAFs增殖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0.02 vs 0.54+0.04,P<0.01);缺氧组PAFs中CAV1表达下调(1.23±0.04 vs 0.90±0.02,P<0.01),cyclinD1(0.19±0.03 vs 1.15±0.06,P<0.01)和c-IAP2(0.63±0.04 vs 0.78±0.09,P<0.01)表达上调,细胞增殖增加(MTT:0.78±0.04 vs 1.20±0.02,P<0.01;PCNA:0.29±0.03 vs 0.54±0.03,P<0.01);CAV1在PAFs中高表达后(0.55±0.03 vs 0.90±0.03,P<0.01),cyclinD1(0.88±0.02 vs 0.52±0.02,P<0.01)和c-IAP2(0.87±0.02 vs 0.72±0.02,P<0.01)表达下调,PAFs增殖减少(MTT:1.20±0.02 vs 1.00±0.06,P<0.01;PCNA:0.52±0.03 vs 0.38±0.03,P<0.01).结论 缺氧能通过下调CAV-1在PAFs中的表达,促进PAFs的增殖、抑制其凋亡.cyclinD1和c-IAP2可能是CAV1调控PAFs增殖和凋亡的下游靶点.

  • 小儿肺炎血清CK、CK-MB、cTnT及ECG变化在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谢雪梅

    目的 研究小儿肺炎患儿血清CK、CK-MB、cTnT水平及ECG变化特征在疾病治疗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分别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肺炎感染50例作为治疗组及健康体检儿童48例作为对照组,依照患儿的严重程度将治疗组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检测所有受试者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及心电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轻症组及重症组CK、CK-MB、LDH、AST、cTn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重症组CK-MB及cTnT存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重症组CK、CK-MB及cTn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轻症组及重症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与对照组存显著性差异(P<0.05);轻症组与重症组ECG差异存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轻症组及重症组CK、CK-MB、cTn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症组也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结论 对患者CK、CK-MB及cTnT水平进行检测并与ECG数据同时考虑,有利于小儿肺炎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 64层螺旋CT超低管电压肺动脉造影的临床研究

    作者:田国英;包丽丽;郝粉娥

    目的 通过比较80kV-CTPA与120kV-CTPA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明确80kV-CTPA应用于体质量指数≤26 Kgg/m2、体质量≤80Kg病人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4年12月体质量指数≤26 Kg/m2、体质量≤80Kg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B两组管电压分别设置为80 kV和120 kV.管电流设置基于体质量指数.评价并对比A、B两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A组右肺下叶动脉分支平均显示级数为8.90±1.52,B组为8.55±0.88,t=0.890,P=0.3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诸肺动脉节段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0.47 vs.3.69±0.48,Z=-1.409,P=0.159).肺动脉干CT值与噪声值A组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肺动脉干SNR A组略低于B组约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41±3.10 vs.14.16±3.22,t=-2.758,P=0.009).肺动脉干CNR 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9±2.98 vs.11.75±3.54,t=-1.704,P=0.097).有效剂量A组显著低于B组(2.28±0.46mSv vs.5.72±2.08mSv,t=-7.225,P=0.000).结论 低管电压CTPA应用于特定病人中可以有效减低辐射剂量,同时保持图像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急性肺动脉栓塞早期筛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应用

    作者:霍志荣;陈锦暖;吴雷;周昊;潘玉嫦

    目的 探析急性肺动脉栓塞早期筛查方法,进一步评价其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并急性肺动脉栓塞(A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于我院呼吸内科、急诊内科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疑似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198例,患者均行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采集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胸痛、咯血、呼吸困难、晕厥等,选择血浆D-二聚体、修正Geneva量表作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早期筛查方法,同时分析二者相结合测定筛查的效果及可行性,与CTPA确诊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PA确诊50例APE,主要症状比较,单纯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组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APE组间差异性明显且统计学有意义(P<0.05),体征方面比较,肺部干湿啰音、发热无显著差异性,统计学无意义(P>0.05),但不对称下肢水肿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修正Geneva量表高可能性阳性预测值为(76.00%),低可能性阴性预测值(92.94%);血浆D-二聚体阴性预测值为95.70%,阳性预测值仅为43.81%,灵敏度92.00%,特异度为60.14%.两种筛查方法结合的阳性预测值为(50.75%),阴性预测值为(95.70%).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APE诊断中,予以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血浆D-二聚体与修正Geneva量表结合检测,可以降低APE漏诊率,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临床有借鉴及推广价值.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hs-CRP、CA-125和IL-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徐瑜;罗百灵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类抗原125(CA-125)和白介素6(IL-6)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取AECOPD患者92例(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轻度(34例)、中度(30例)和重度(28例)三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8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hs-CRP、CA-125和IL-6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CA-125和IL-6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中hs-CRP、CA-125和IL-6的浓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CA-125和IL-6与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慢阻肺的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 IL-17和ECP与哮喘患者临床病情轻、重程度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朱天吉;张卿

    目的 探讨IL-17、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e cationic protein,ECP)与哮喘患者病情严重度的关联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哮喘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轻度哮喘、中度哮喘和重度哮喘各20例),同时收集6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为IL-17和ECP,次要观察指标为FEV1和PEF.结果 与健康成人对比,哮喘患者IL-17显著升高(71.92±22.12 vs.38.08±9.18 pg/mL,P=0.000);ECP显著升高(12.10±2.60 vs.2.52±1.87μg/L,P=0.000);FEV1显著降低(53.82±10.20 vs.79.68±6.62%,P=0.000);PEF显著降低(475.27±38.86 vs.624.38±44.36 L/min,P=0.000).随着哮喘严重度的增加,IL-17水平显著增加(P=0.000);ECP水平显著升高(P=0.000);FEV1显著降低(P=0.000);PEF水平显著降低(P=0.000).IL-17与ECP显著相关(r=0.763,P=0.000).结论 IL-17和ECP与哮喘患者病情严重度紧密相关.

  • 便携式无痛胸腔引流管研制及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的研究

    作者:陈亿凯;王鲁峰;卢军;蔡伟鹏

    目的 分析便携式无痛胸腔引流管研制及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3月被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6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研究.并按其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1.0-2.0%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采用半卧式,以胸腔镜操作孔在腋前线第3或第4肋间置管引流,且于引流处沿肋间做1.0cm-1.5cm的切口,将引流管送入胸腔,深度约6.0cm-8.0cm,观察引流情况.后充气囊充气后,往外轻拉引流管至感觉有阻力,缝合皮肤,固定引流管,引流管接上引流袋.对照组采用1.0-2.0%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采用半卧式,在第2肋间为置管引流,外接水封瓶或引流袋.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复张所需要的时间对比发现,观察组所用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所需要的时间,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天,观察组的自发性气胸恢复总有效率(87.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自发性气胸恢复总有效率(6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19,P=0.0094).结论 便携式无痛胸腔引流管治疗自发性气胸是可行的,取得的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值得患者采纳.

  • PPTG、Survivin和bFGF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赵淑灿;郑定容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mRNA(PPTG mRNA)、生存素mRNA(Survivin mRNA)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bFGF 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NSCL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NSCLC患者原发癌病灶组织86例为NSCLC组,其中肺鳞癌35例、肺腺癌38例、其他型肺癌13例;淋巴结转移46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0例;肿瘤高分化36例、中分化24例、低分化26例;TNMⅠ期22例、Ⅱ期24例、Ⅲ期20例、Ⅳ期20例,同时取癌旁正常肺组织86例为癌旁组,肺部为良性疾病肺组织8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四组患者组织的PPTG、Survivin和bFGF mRNA的表达.结果 PPTG、Survivin和bFGF mRNA在NSCLC组、癌旁组的组织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在NSCLC组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P<0.05);PPTG、Survivin和bFGF mRNA在腺癌、鳞癌组织表达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在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鳞癌(P<0.05),其与肺癌组织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密切正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无关(P>0.05).结论 PPTG、Survivin和bFGF mRNA基因在NSCLC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有助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 单肺通气时延长吸气时间对PetCO2与PaCO2的影响

    作者:蔡雪姣;黄飞

    目的 探讨胸科胸腔镜下手术单肺通气期间,延长吸气时间对PetC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46例同组医生手术的患者,年龄20-65周岁,ASAI-II级,全麻机械通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或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3),对照组(C组,I:E=1:2)和实验组(E组,I:E=1:1).取平卧双肺通气后15min(t0)、侧卧单肺通气后30min(t1)、60min(t2)三个时间点,检测动脉血气并记录PetCO2监测值,比较两组各时段PetCO2和PaCO2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观察期间两组的PetCO2及PaCO2的监测值在t0、t1和t2三个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PetCO2和PaCO2在TLV和OLV时均密切相关(P<0.01),与双肺通气(t0)相比,两组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t1和t2)PetCO2和PaCO2的相关性均稍有下降,但仍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E组在t1、t2两个时间点PetCO2和PaCO2的r值较C组略有下降,但无明显差异,仍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随着单肺通气时间的延长,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下降.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延长吸气时间(I:E=1:1),对PetCO2和PaCO2的相关性无明显影响,但两者相关性与单肺通气时间成反比,通气时间越长相关性越差.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作者:陆召辉;杨刚;金炬;袁义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时均进行相关资料登记,出院后对其随访1年.对病人的基本情况、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RP水平、D-二聚体水平、住院时间(天)、再住院与否、是否死亡进行资料统计.根据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进行分组:组1(嗜酸性粒细胞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组2(非嗜酸性粒细胞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出院后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M生存分析评估.结果共有1200位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终入组.35%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组(组1)D-二聚体水平、CRP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住院时间均较非嗜酸性粒细胞组(组2)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再住院率分别为40.7%、63.7%,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K-M生存分析发现两组随访1年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非嗜酸性粒细胞组再住院率高、住院时间延长,D-二聚体、CRP、NLR值较高,随访1年两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能够指导临床判断预后.

  • MGIT960分枝杆菌液体快速培养前处理方式的临床评价

    作者:吕纯芳;张涛;卢留珠;郑文斌

    目的 探讨原装进口配套试剂、传统常用的4%氢氧化钠前处理液与手工配制的NaOH-NALC前处理液对分枝杆菌液体快速培养指标的影响,建立一种适合国内现状的分枝杆菌液体快速培养前处理方法.方法 通过原装进口样本前处理液、4%氢氧化钠样本前处理液、手工配制的NAOH-NALC对五类抗酸染色级别不同的痰标本进行培养前平行处理,观察不同前处理方法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平均报阳天数及污染率并进行试剂成本核算.结果 三种前处理方法阳性率一致.原装进口试剂组和NAOH-NALC手工配制组平均报阳时间为8天,两组没有明显区别,而4%氢氧化钠样本处理组较另两组平均报阳天数要长,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三种处理方式的污染率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每例耗材花费情况原装进口试剂组86.00元、4%氢氧化钠样本处理组73.50元、NAOH-NALC手工配制组77.30元.结论 NAOH-NALC手工配制组相较4%氢氧化钠组明显缩短了分枝杆菌快速培养的报阳天数,污染率无差别,而相比原装进口试剂组耗材花费经济便宜.因此NAOH-NALC手工配制前处理方式适合成为MGIT960分枝杆菌液体快速培养前处理首选方式.

  • 体外循环术后应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景小勇;杨学勇;陈哲;刘迎龙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2月,90例体外循环下实施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矫治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抛硬币法分组为对照组、甲组、乙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与甲乙两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甲组采用0.8万U/kg乌司他丁;乙组采用1.2万U/kg乌司他丁.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1)、停止体外循环后1 h(T2)、4h(T3)及24 h(T4)时抽取其静脉血液以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同时记录T1、T2、T3、T4时动脉血气、呼吸功能等指标,并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级肺静态顺应性(Cs).结果 3组患者于T1时的各项炎症因子浓度及呼吸功能指标比较,P>0.05;甲、乙两组于T3、T4时TNF-α、IL-6及sICAM-1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OI和Cs及Cd明显增大,RI值明显减少,P<0.05;甲、乙两组于T2、T3时IL-10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乙组于T3、T4时TNF-α、IL-6及sICAM-1浓度较甲组低,而IL-10浓度较甲组高,OR值增加且RI值减少,P<0.05;乙组于T2、T3时Cs及Cd值较甲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所有患者均于体外循环期间发生炎症反应,同时应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可起到炎症因子抑制作用,从而减轻患者肺功能损伤,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且剂量高的保护效果更理想.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Foxp3的表达

    作者:郝璐;张园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Foxp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05例慢阻肺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健康人群108例作对照组.对受试者进行肺功能测定;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表达;ELISA检测血清浓度;RT-PCR检测Foxp3 mRNA表达,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阻肺患者FEV1、FEV1/FVC水平,IL-10、TGF-β浓度,Foxp3 mRNA及蛋白的表达,CD4+Treg、CD4+CD2+5 Treg的表达和CD4+CD2+5 Treg所占CD4+Treg比例显著降低(P<0.01);Foxp3 mRNA和蛋白与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1/FVC(%)以及蛋白与血清细胞因子IL-4、IL-10、IFN-α、IFN-γ和TGF-β均呈一定的正相关(P<0.05)而与FVC(%)和PEF(%)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慢阻肺患者CD4+CD2+5调节性细胞数量减少且血清浓度降低,Foxp3基因表达降低.

  • 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炎性指标的影响及疗效

    作者:杨智超;金寿德;刘立杰;王宝财;徐美玲

    目的 观察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炎性指标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全血白细胞(WBC)变化趋势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2015年09月至2016年03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05例,用随机数字法将入选的患者分为肺泡灌洗(Alveolar wash group,AW)组51例和常规对照(Normal control group,NC)组54例.常规给予抗感染、解支气管痉挛、化痰、呼吸支持等治疗,对照组给予相同处理,不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肺泡灌洗组在以上方案上再加用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观察患者第1、3、6、9d血清PCT、CRP及全血WBC检测数值及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后3、6、9 d肺泡灌洗组和对照组PCT、CRP、WBC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动态检测降钙素原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抗生素使用的探讨

    作者:黄颂平;许庆华;蔡志明;叶晓艺;沈冰寒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指导慢阻肺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抗生素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入住我院的AECOPD患者104例,随机分为降钙原组(n=54)和常规治疗组(n=50).在相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降钙原组在入院2小时内、第3、7和第10d检测PCT水平,根据血清PCT水平决定抗生素使用和停用,如血清PCT≥0.25ug/L时使用抗生素治疗,PCT<0.25ug/L不使用或停用抗生素.常规治疗组由经治医师按照临床症状和抗生素使用指南决定抗生素治疗,临床稳定48h后停用.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有效率、二重感染以及随访1年期间慢阻肺再次急性加重发生率.结果 降钙原组的抗生素使用率59.2%,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84%(P<0.05);降钙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8.2±2.2)d,而常规治疗(11.4±2.4)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9.6±2.4)d均低于常规治疗组(12.2±2.8)d,(P均<0.05).两组二重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3.7%与18.0%(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有效率(85.2%和86.0%)、随访1年期间再次急性加重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入院之初和治疗过程中动态进行PCT水平检测以指导抗生素使用,能有效降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减少二重感染,缩短住院时间.

  •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评价

    作者:刘雪琴;关晓暄;孙立军

    目的 探讨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7例我院住院治疗的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3例.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观察组给予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异丙托溴铵、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治疗.结果 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肺功能较治疗前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日常生活质量、急性发作、急性发作间隔等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在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广泛使用.

  • 恶性胸腔积液中DPP-IV、HCY、CE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蕾;陈捷

    目的 探讨二肽蛋白酶IV(DPP-IV)、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癌胚抗原(CEA)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各5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胸腔积液中DPP-IV、HCY及CEA的浓度.结果 恶性胸腔积液组患者的DPP-IV、HCY及CEA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胸腔积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胸腔积液DPP-IV水平的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有较大价值.结论 胸腔积液DPP-IV、HCY及CEA的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类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与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洪智峰;陈伟健;李明霞;黎彩宜

    目的 探讨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与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机械通气的VAP患者和非VAP患者,测定气道分泌物和血清中sTREM-1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各体液sTREM-1水平差异,并分析各体液sTREM-1水平在VAP中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VAP患者、非VAP患者和正常健康者血清中sTREM-1与sCD163,分析各组患者sTREM-1与sCD163水平差异及两者的相关性,并与血清中CRP、PCT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VAP组患者C-反应蛋白及肺感染评分均显著高于非VAP组患者,P<0.05;VAP组患者气道分泌物和血清sTREM-1均显著高于非VAP组患者,P<0.05;与对照组比较,VAP组和非VAP组患者血清sTREM-1与sCD163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非VAP组比较,VAP组患者血清sTREM-1与sCD163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sTREM-1、sCD163及其联合检测在VAP中具有较好的早期诊断价值,可为VAP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 Cbl-b基因介导T细胞免疫杀伤小鼠LA795肺腺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海涛;张华

    目的 利用特异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沉默T细胞Cbl-b基因表达,观察转染T细胞对小鼠肺腺癌细胞LA795的体外免疫杀伤作用.方法 筛选高效特异性沉默Cbl-b基因的siR-NA序列转染T739小鼠脾脏T细胞,转染72h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2、INF-γ等T细胞免疫因子分泌情况,比较单纯T细胞、阴性对照T细胞及转染T细胞与小鼠肺腺癌细胞LA795混合培养肿瘤杀伤率.结果转染72h后,转染组细胞因子IL-2、INF-γ分泌水平较空转组和空白组显著增加.在体外实验中,与单纯T细胞及阴性对照T细胞相比,转染T细胞能更高效杀伤小鼠肺腺癌细胞LA795,高杀瘤率达到58.38±3.82%.结论 利用特异性siRNA技术沉默Cbl-b基因能够促进小鼠T细胞因子IL-2 和INF-γ分泌,增强T细胞对肺腺癌细胞LA795的体外免疫杀伤作用.

  •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与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比较

    作者:吴丹;吕志;黄勇

    目的 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与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比较.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和肿瘤放疗科的26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和26例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两组除了常规的对症治疗外,均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完成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和CAT问卷及评价呼吸困难程度.结果 慢阻肺稳定期患者治疗后,SGRQ中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和影响评分均较前有所降低,呼吸困难程度、CAT评分和6min步行距离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FEV1%pred、FEV1/FVC较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阻肺稳定期合并肺癌患者SGRQ中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和影响评分均较前增加,症状评分和活动评分虽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评分较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程度和CAT评分较前增加,6min步行距离较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V1、FEV1%pred、FEV1/FVC较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可改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对于治疗慢阻肺稳定期合并肺癌患者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脂质性肺炎8例临床观察及文献复习

    作者:黄虎翔;王昌锋;周帆

    目的 探讨脂质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对8例脂质性肺炎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5-71岁,平均50.6岁,因咳嗽、胸痛等就诊.影像学多显示:斑片样实变、空洞病灶旁实变、结节型肿块,磨玻璃样、铺路石样改变.病理组织学显示:肺泡内聚集的载脂的巨噬细胞、空泡细胞、胆固醇结晶、慢性炎症.结论 脂质性肺炎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学.泼尼松或手术切除是临床治疗脂质性肺炎必要手段,未手术患者需定期随访.

  •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短期复诊依从性分析

    作者:方桂桔;薛青;叶郑福;甘玉燕;焦维克

    目的 观察并分析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短期复诊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3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评估呼吸困难程度、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测定第一秒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及动脉血气,6个月后评价依从性与各因素的关系.结果 完全依从者60例,部分依从者49例,不依从者21例,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6.2%、37.7%、16.2%;15个因素中,文化程度、呼吸困难分级、年龄、FEV1%pre、PaO2、焦虑得分、抑郁得分、认知评分在不同依从性的患者中存在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依从性和年龄、FEV1%pre、PaO2、抑郁得分、焦虑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相关,与抑郁得分相关性高;文化程度不同,认知评分与FEV1%pre、PaO2及负性情绪因素得分的相关性存在不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方程拟合良好,P=0.000,Cox and snell 0.870,Nagelkerke 1.000,McFadden 1.000,拟合度pearsonx22=64.774,P=0.000,平行性检验P=1.000;影响因素为氧分压、抑郁得分和认知评分(P<0.05).结论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短期复诊依从性受多因素影响,氧分压和良好认知功能是保护因素,存在可疑抑郁症状是危险因素,应在工作中予以注意,以期提高依从性.

  • 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高压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海峰

    目的 研究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高压(PAH)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APE患者64例,均接受右心导管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不同危险分层APE患者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PAH的发生率,两种检查方法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将患者分为PAH组(>30 mmHg)、正常组(≤30 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等.结果 随着APE危险程度的增加,PASP、PAH发生率依次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超声心动图所得血流动力学参数mRAP、mPAP、PASP与右心导管呈显著正相关(P<0.05);PAH组临床症状(咯血、下肢浮肿)、D-D水平、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测量PAH可作为APE患者病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尤其适用于疑似或待确诊APE患者的确诊、疗效评估及随访.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药敏分析

    作者:王亚丽;吴峰;胡锋;陶玉坚;周俊;黄玉民;胡涛

    目的 分析和总结我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生素敏感性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162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纸片法(Kir-by-Bauer)测定该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 162例中97.5%(158/162)患有基础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脑血管疾病常见.93.8%(158/162)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79.0%(128/162)入住ICU病房,79%(128/162)曾接受侵入性治疗,98.7%(159/162)前期使用过广谱抗生素.临床表现为畏寒(58.1%)、发热(98.8%)、咳嗽(95.1%)、咳痰(93.8%),胸部CT多表现为双下肺淡薄、斑片状阴影.药敏监测表明该菌广泛耐药,敏感率>50%者仅有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结论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患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临床表现感染中毒症状明显,细菌耐药现象严重,诊断与治疗有赖于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结果.

  • CA125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急性心衰肺水肿的价值评价

    作者:边树伟;周志安

    目的 通过检测CA125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变化,探讨其对急性心衰肺水肿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历资料.患者CA125和BNP血清水平在入院后24小时内抽取检测,左心室功能和急性心衰肺水肿发生情况在住院期间进行了评价.结果 患者BNP和CA125血清水平在肺水肿患者中显著升高,与Killip心功能分级存在正比关系,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相关性.相比较于BNP,CA125具有较高的预测急性心衰肺水肿的特异性(97.1%vs.31.4%),阳性预测值(83.3%vs.33.3%)和准确率(83.0%vs.48.9%).结论 CA125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衰患者中血清水平显著升高.相对于单独检测BNP,联合检测BNP和CA125能够更好的预测患者肺水肿的发生.

  •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慢阻肺疾病Ⅱ型呼衰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晓琼;江银玲;杨万春

    目的 观察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衰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慢阻肺疾病伴Ⅱ型呼衰需机械通气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化痰、平喘、舒张气道等对症处理,给予有创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SIMV,临床判断为肺部感染控制窗(PIC)时,前瞻性随机分为序贯组和对照组治疗.序贯组为判断达到PIC窗撤机标准后拔出气管插管,改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全部为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模式,后逐渐缩短无创机械通气时间,并终停止无创机械通气.对照组继续传统IP-PV呼吸支持,目前常用脱机模式为压力支持模式脱机.结果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总通气时间、再插管例数、VAP发生例数、死亡人数和住院费用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可有效治疗慢阻肺合并II型呼衰,可减少住院时间、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及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 严重肺挫伤早期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吴雪花;王昌锋;彭金娥

    目的 探讨严重肺挫伤早期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ICU接受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的30例严重肺挫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和分析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前和机械通气治疗24h后血气指标及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 30例严重肺挫伤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治疗24h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心率(HR)和呼吸频率(R)五项数据均优于治疗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早期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严重肺挫伤患者28例治愈,治愈率93.33%,死亡2例,病死率6.66%.结论 尽早对严重肺挫伤患者施行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及氧合状况,降低严重肺挫伤患者病死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喉癌全切手术后气管感染对肺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莉;邱云;姜妍;沈莹

    目的 探讨喉癌全切手术后气管感染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实施喉癌全切手术患者173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鳞状细胞癌.观察喉癌全切术术后气管感染发生情况;及感染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气管感染患者与非气管感染患者术后随访3年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73例发生气管感染20例,感染率为11.56%;术后气管感染患者FEV1、V50明显增加,而V25明显下降,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手术前后气管感染患者FV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喉癌全切手术后气管感染对患者肺功能具有一定影响,临床需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喉癌全切手术后气管感染发生率.

  • NT-pro BNP在AECOPD患者心功能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杨继俊;叶世华;梁宇;潘利英

    目的 探讨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对AECOPD患者心脏功能和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ECOPD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NT-pro BNP水平将其分为NT-pro BNP升高组和NT-pro BNP正常组.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和心功能指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NT-pro BNP升高组患者的FVC、FEV1和PEF等肺功能指标低于NT-pro BNP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 BNP升高组患者的LAD、RAD、LVESD和LVEDD水平高于NT-pro BNP正常组,而LVEF水平低于NT-pro BNP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 BNP水平与LAD、RAD、LVESD和LVEDD正相关,与LVEF负相关(P<0.05);NT-pro BNP正常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优于NT-pro BNP升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T-pro BNP水平对AECOPD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有较好的评价价值,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 盐酸氨溴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陈晓明;张伟兵;田晓彦;刘长萍;张慧;赵春雨

    目的 研究细胞凋亡在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盐酸氨溴索对慢阻肺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3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正常对照组、B盐酸氨溴索组、C模型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 cell lymphoma/lewkmia-2)蛋白、Bax(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蛋白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各组血清中炎症因子(LTB4、IL-8、SP-D)的浓度.结果 与A组比较,C组中Bax蛋白、Caspase-3蛋白以及炎症因子表达增多,Bcl-2蛋白的表达及Bcl-2/Bax减少,差异均显著(P<0.05);与C组比较,B组Bax蛋白、Caspase-3蛋白以及炎症因子表达减少,Bcl-2蛋白的表达及Bcl-2/Bax增高,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肺组织中发挥抗细胞凋亡和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在于调控死亡信号通路中Bax、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以及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起到肺保护的作用.

  • 血清PCT及CPIS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作者:张玉景;李鹏;张君利;徐忠勋;魏义;王为磊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3例,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结果分为确诊组和未确诊组,根据临床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患者的PCT水平和CPIS评分,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 确诊组、死亡组患者的PCT、CP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未确诊组、存活组(P<0.05).PCT、CPIS评分、PCT+CPIS评分的诊断AUC分别为0.817、0.856、0.932,预测AUC分别为0.789、0.723、0.805.结论 血清PCT及CPIS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结局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两者结合可作为临床评估的辅助手段.

  •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哮喘患者中IL-4和IFN-γ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海宁;张晴;张辉;林苏杰;杨俊玲

    目的 检测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哮喘患者外周血清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照支气管扩张及哮喘的诊断标准将41例支气管扩张和哮喘患者分为A、B、C组,其中1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为A组,12例哮喘患者为B组,15例支气管扩张合并哮喘患者为C组,7例健康体检者为D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上述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IL-4、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1)外周血清IL-4的表达水平:支扩合并哮喘组IL-4的表达水平317.02±53.53ng/L高于支扩组279.02±44.24ng/L,低于哮喘组367.60±45.1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外周血清IFN-γ的表达水平:支扩合并哮喘组患者血清中IFN-γ的表达水平241.68±50.33 ng/L低于支扩组295.65±77.10ng/L,高于哮喘组153.76±26.6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IL-4,IFN-γ在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哮喘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检测IL-4,IFN-γ对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哮喘的辅助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李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伴有肺外合并症的多系统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较多见.其主要特征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对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慢阻肺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估计,2020年慢阻肺将占全球死因的第3位. 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慢阻肺会影响肺外器官,研究人员开始研究肺脑关系. 慢阻肺疾病与脑血管疾病具有相关性,且机制复杂,多种因素均可参与其中. 本文主要对慢阻肺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 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阮玉姝;曾凡军;万晓蓉

    异鼠李素,又称为3,5,7-三羟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苯并吡喃-4-酮,属于黄酮类物质的一种,主要来源是胡颓子科植物沙棘( Hippophae fham-noides L)的果实,是源于银杏的黄酮类的糖苷配基,也是槲皮素的直接代谢产物[1]. 黄酮类是一组富含于种子,柑橘类水果,蔬菜,橄榄油,茶,红酒等的化合物. 许多的黄酮类物质已经用于癌症的治疗中[2] ,黄酮类物质的抗肿瘤特性和功效被越来越多的人肯定和研究. 槲皮素是一种植物源的生物类黄酮,在体内和体外表现出抗炎症,抗氧化,抗癌功效等生物学功能[3]. 新研究发现:槲皮素的中间代谢产物异鼠李素在结肠癌细胞中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功效,相对于槲皮素来说[4]. 异鼠李素抗肿瘤的效果在很多不同类型的癌症中都有研究,包括结肠直肠癌,皮肤癌,胃癌等[5-7]. 据我们所知,异鼠李素在肺癌中还没有被研究.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异鼠李素在肺癌中的功效及相关作用机制. 异鼠李素的结构示意图(见图1).

    关键词:
  • 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宋振祥;胡晓冬;林韬;靳智勇

    肺癌已经逐步上升为人类癌症的头号克星,治疗肺癌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效的无疑是外科手术治疗. 近些年来,微创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电视胸腔镜手术逐渐被胸外科医生所熟知,并应用于肺癌肺叶切除术中. VATS切口数量逐渐向单孔发展. 目前国内外进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没有明确的手术规范,仍在探索中. 现将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阐述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 生物标志物在肺癌"实时"疗效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伟娜;杨瑞青

    肺癌( Lung cancer,L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 临床上常用的晚期肺癌的疗效评价标准为以影像学检查为基础的WHO和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s)包括肿瘤标志物,基因的重排、突变,各种RNA分子结构和量的变化,酶,自身抗体,循环肿瘤细胞等,具有客观上可测量和可连续评价的特征,能够及时指导临床治疗,预测预后,弥补了RECIST存在的滞后性等不足. 本文就近来生物标志物在肺癌化疗"实时"疗效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恶性肿瘤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研究进展

    作者:毕乙瑶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事件( venous thromboembolic events,VTE)的风险是无恶性肿瘤患者的4-7倍[1-2]. 肿瘤相关性静脉血栓栓塞事件( cancer-associated venous thromboembolic events )是恶性肿瘤第二大主要致死原因,且总体死亡率在合并两种疾病上呈上升趋势[3]. VTE 事件包含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事件. 在很多恶性肿瘤病例中,无症状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常常在以肿瘤分期或治疗为目的的常规CT检查中被发现,且近期报道的发生率为34. 8% [4].

    关键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红细胞增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贤;关巍;冯喜英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 )间歇性低氧发生时氧浓度在低于基线和基线水平以上之间交替变化,相比于慢性持续低氧,反复发作性低氧和再氧合可触发与间歇性低氧相关的独特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关键词:
  • 亚段肺栓塞的诊治进展

    作者:齐文彦;李振坤;侯凤;王颖

    亚段肺栓塞( subsegmental pulmonary embolism, SSPE)是指5级以及以下肺动脉血管的栓塞[1]. 它较少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也很少合并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甚至不会发展为段以上肺动脉栓塞,因此对于SSPE的诊断比较困难[2-3]. 随着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检出率大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检查设备、检查医师水平的限制,仍然存在很大一部分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另一方面临床医生对SSPE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诊疗标准,所以存在一些过度治疗或者治疗不足的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对于SSPE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肺癌早期诊断现状与未来展望

    作者:甄丽芳;凌敏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7% [1]. 因此对于肺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标准支气管镜检查对于准确定位和活检肺部病变能力有限. 先进的支气管镜诊断领域快速发展是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小型化. 带有小外工作直径,再加上微型径向和凸超声波探测的支气管镜可以精确地用于中央和边缘肺部病变定位和活检,同时可避开血管结构. 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加可以计算分析原始数据的三维重建,以启动虚拟支气管镜检查( VB) ,并提供给支气管镜操作者支气管镜检查前的预览程序. 导航支气管镜检查能够定位肺周边病变通过一个"路线图",类似于车内全球定位系统. 现在通过新的技术在细胞水平分析病变成为可能,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和共焦显微镜( CM). 所有这些工具将有望用于早期和更安全的肺癌诊断,进而使肺癌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而当前对于肺周边病变诊断, PET/CT 显像应用越来越多,其诊断的灵敏度较高,但因其价格昂贵,不能作为早期肺癌诊断手段.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过去二十年虽有所改善,但总体5年生存率小于15% [2]. 肺癌在后期生存率很低;只有20%病人可能行手术切除治疗. 在国外施行反吸烟活动和政府立法,在年轻一代人中将会减少肺癌的负担,但很大一部分老一辈(过去曾吸过烟者)仍留有风险. 创新更准确地诊断早期肺癌新技术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目前,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新技术主要有自发荧光支气管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共交显微镜等. 现结合文献将肺癌的早期诊断新技术及当前肺癌诊断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肺癌术后合并曲霉菌病感染1例报道

    作者:耿立惠;卢瑞琪

    ⅡA期肺癌患者手术切除后行辅助化疗,可减少肺癌复发转移. 因此,术后辅助化疗是常规治疗.若合并肺部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化疗可能导致感染不可控制;而感染的存在,可能成为影响化疗的关键因素. 若两者同时存在,临床治疗策略应减少术后复发转移同时,减少化疗药物对感染的影响. 本文就1例合并肺曲霉菌病同时行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表现、胸部CT演变特征及治疗策略介绍如下.

    关键词:
  • 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对比

    作者:李永;崔书君;朱月香

    目的 对比分析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于我院进行诊治的134例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为早期肺癌.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低剂量CT扫描和常规剂量CT扫描,对比分析以上两种扫描方式的肺癌检出率,图像质量、放射剂量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低剂量扫描组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90.3%,常规剂量扫描组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为91.8%,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两组的图像质量均全部合格,低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6±0.7)分,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3.7±0.8)分,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的图像噪声大于常规剂量组(P<0.05),但并不影响对图像的分析诊断.两组对肺部病灶各种不同征象的诊断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权重CT剂量指数(CTDIw)分别为(1.6±0.4)mGy和(7.1±1.2)mGy,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42±9)mGy·cm,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187±15)mGy·cm(P<0.01);低剂量组的大有效辐射剂量为(0.78±0.13)mSv,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的(4.15±0.81)mSv(P<0.01).结论 低剂量CT与常规剂量CT对早期肺癌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两者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而低剂量CT扫描可明显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误诊为肺结核1例

    作者:常芬;杨进

    病例资料患者刘某某,女,69 岁,因"咳嗽、发热3 天,咯血1天,头昏、乏力1小时"入院. 患者2016年2月29日可能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咳少许黄痰,干咳为主,伴发热,具体体温不详. 后出现咯血,为鲜血约100mL,2016年03 月2 上午觉头昏、乏力,晕倒在地,未摔伤,当时神志尚清,无胸痛、恶心、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急呼"120"送入我院.门诊检查头颅 CT 未见出血,肺部 CT 提示重症肺炎,为进一步诊治,门诊以"重症肺炎"收入院.既往史:2014年5 月当时出现咳嗽、咯血,考虑为肺结核,自述正规治疗1 年,追述既往肺 CT 及病例资料,期间曾因结核药物过敏使用激素治疗,后患者病灶吸收好转. 有高血压、脑梗塞病史. 入院时体格检查: T:37℃, P:100 次/分, R:20 次/分, BP:115/75mmHg,神志清楚,平车推入病房,皮肤巩膜无黄染,口唇无绀,咽充血( +),颈软,颈静脉无充盈,气管居中,呼吸稍促,双肺呼吸音粗,双中下肺可闻及较多湿啰音,未闻及干啰音,心率100 次/分,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 -). 辅助检查:全血细胞计数+五分类:WBC 8. 09 × 109/L, NEUT 85. 40 % , HGB 66 g/L, RBC 2. 38 × 1012/L, 血 气 分 析: pH 7. 368, PaCO233. 1mmHg, PaO255. 1mmHg, 肾功能 TCO219. 1 mmol/L, Bun 16. 14 mmol/L, CREA 284. 1 μmol/L, UA 542. 5 μmol/L,尿常规提示BLD 3 +, PRO3 +,肺CT提示双肺多发斑片状影,入院初步诊断:① 重症肺炎 I型呼吸衰竭;② 陈旧性肺结核;③ 肾功能不全;④ 中度贫血. 后期完善检查:抗核抗体二项( ANA/dsDNA):阴性, ANA抗体谱( 12 项):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cANCA/pANCA ):pANCA阳性( +) ,抗肾小球基膜抗体抗( GBM)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SR 70 mm/h,降钙素原:PCT 0. 358 ng/mL,结合检查考虑诊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后给予甲泼尼龙针80 mg 静滴3天,后改为40 mg 静滴5天,改为口服30 mg/日 口服出院,逐渐减量.

    关键词:
临床肺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3 04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