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X线诊断肺母细胞瘤三例

    作者:郭侗

    本院近年来遇到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母细胞瘤,结合参考文献报告如下[1-7].例1 男,16岁.左侧胸痛6个月,有刺痛,伴低热2个月.X线见左肺内侧肺门下方似鸡蛋样肿块影,约3 cm× 4 cm大小,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有浅小的分叶,无毛刺(图1).1989年12月 8日胸片与1989年10月13日胸片比较,肿块部略有增大.术前本院X线曾诊断为结核球、肺脓疡、错构瘤及支气管囊肿.术后病理诊断为左肺舌叶肺母细胞瘤(病理号:900023).

  • 血管内恶性淋巴瘤病一例

    作者:李优伟;张晓锦;荣冬梅;祝安惠

    血管内恶性淋巴瘤病是1种极其罕见的病变,其特征是大量淋巴瘤样细胞在微循环血管内,如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生长,造成多器官小血管阻塞,引起相应器官组织灶性缺血和坏死,尤其以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表现常见.此病临床表现变化大,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现报道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水肿和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例.

  • 乳腺癌肉瘤二例

    作者:徐锋;李静

    例1 女,43岁.发现右乳肿物 20 d,偶有针刺样痛,无其他不适,月经及婚育史无特殊,否认肿瘤家族史.体检:右乳外上象限扪及肿物,直径约5 cm,质硬,活动,与皮肤粘连,局部皮肤凹陷,右腋下扪及结节.乳腺钼靶X线摄影(图1):右乳外上象限见4 cm×3 cm分叶状肿物,密度均匀,未见钙化,肿物边缘部分清楚部分模糊,乳头无内陷,右腋窝见结节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图2):右乳外上象限见低回声肿物,分叶状,内回声不均,肿物由多个结节融合而成,大约2.9 cm× 2.3 cm,肿物内未见明确血流信号.术前诊断为右乳腺癌.手术所见:肿物3.5 cm× 3.0 cm×3.0 cm,切面灰粉色,细颗粒状.病理诊断(图3):乳腺癌肉瘤,以浸润性导管癌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形态为主,乳头及皮肤未见异常,腋窝淋巴结转移性癌肉瘤(1/18);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简称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细胞角蛋白(C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受体: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癌基因:P53(+++),C-erbB2(+).患者恢复良好,术后行全身化疗及局部放疗,已随诊3年未见复发及转移.

  • 线粒体脑肌病的影像诊断价值

    作者:杨小平;李坤成;卢洁;李德鹏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技术对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本组病例9例行MR扫描,其中2例并行MR血管成像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例行CT平扫检查,1例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结果 CT和MR显示9例脑内病变为多发性或游走性脑梗死样病灶,主要累及颞枕叶后部,病变与血管分布区无关,7例发生于颞顶枕叶,位于双侧丘脑1例,脑干、小脑、侧脑室旁1例.另外小脑萎缩1例,胸髓空洞1例.急性期PET显示病灶中葡萄糖代谢明显升高,缓解期转为低代谢.结论结合多种影像学方法检查线粒体脑肌病,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纯失读症患者阅读功能恢复机制的功能MRI初步研究

    作者:马林;翁旭初;孙伟建;封世文;唐一源;张武田;李德军

    目的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fMRI)技术观察阅读功能恢复过程中脑功能的变化,为阐明阅读和语言功能恢复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fMRI对1例汉语纯失读症患者在其发病后45 d和130 d分别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中要求病人判断是否认识所呈现的3类汉字.经后处理获得脑激活图,并对2次实验所观察到的脑激活部位和激活体积等进行比较.结果第1次实验显示Broca区、Wernicke区和右侧纹外区等被激活.而在第2次实验中,除上述区域仍被激活外,病灶周围的左侧纹外区也见显著激活,且右侧纹外区的激活体积比首次实验增大了约2倍.结论左侧纹外区皮层是阅读功能

  • CT导向下经皮细针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肾上腺肿瘤

    作者:肖越勇;王英;廖正银;应逸风;杨立;赵红;李志明;张金山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经皮细针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肾上腺肿瘤的价值.方法 CT导向下经皮细针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37例肾上腺肿瘤,其中无功能性腺瘤11例、皮质醇腺瘤5例、醛固酮腺瘤7例、转移瘤14例(20个病灶).病灶瘤径小于3 cm者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大于3 cm者注射50%冰醋酸治疗.结果 10个瘤径小于3 cm的良性肿瘤治疗后仅残留少许纤维影;16个大于3 cm的良性肿瘤均有进行性缩小;8个转移瘤灶缩小1/3以上, 5个转移瘤灶治疗后瘤径无变化但瘤体内存在大面积低密度坏死区, 7个转移瘤灶有增大并合并其他部位多发转移.全部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治疗后血液中激素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 CT导向下经皮细针穿刺化学消融术治疗肾上腺肿瘤是1种效果显著、创伤性小、操作简便的介入方法.

  • 临时滤器保护下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作者:曹满瑞;窦永充;陈晓明;李莹;黄国鑫;徐坚民

    目的研究在临时滤器保护下,对深静脉血栓进行局部溶栓或并用机械取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用导管局部溶栓的方法治疗,其中12例先使用水动力取栓导管系统治疗.并置入临时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共置入34只,有2例置入2只.结果溶栓有效率为75%,其中17例血栓完全溶解(占53%),7例溶解50%~100%(占22%).溶栓时间,单纯溶栓平均61.7 h,取栓加溶栓平均30.3 h,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08,Ρ<0.01).治疗中未发生症状性肺动脉栓塞.结论局部溶栓和机械性取栓结合,同时用临时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是保证局部溶栓疗效和增加其安全性的较好方式

  • 并殖吸虫病的胸部CT分析

    作者:陈伟建;吴恩福;胡之同;叶彩儿;刘明达;王文林

    目的探讨并殖吸虫病不同临床时期的胸部CT表现.方法对50例经临床证实的并殖吸虫病胸部CT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着重就其CT所见进行探讨.结果并殖吸虫病的胸部CT表现可分成5类,浸润性改变15例,支气管周围炎样改变12例,囊肿阴影11例,附壁结节空腔 8例,胸腔积液4例.并殖吸虫病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不同的胸部CT表现,浸润性和支气管周围炎样改变以及胸腔积液是感染的早期表现;囊肿出现是中期的表现;稳定后期表现为附壁结节空腔或胸膜增厚、钙化.附壁结节空腔内"瓜子"状附壁结节影,或在浸润灶中出现与支气管走形不一致的"隧道征"影,对并殖吸虫病有一定的提示诊断意义.结论并殖吸虫病的不同时期,胸部CT均可发现异常改变.

  • 胸腔出入口区的CT研究(附117例分析)

    作者:陈自谦;季学满;高大志

    目的探讨胸腔出入口区的正常CT解剖和CT对该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117例胸腔出入口区病变的CT表现,对50例正常对照组在CT上分为5个解剖区:1区(甲状腺区);2区(甲状腺内侧区);3区(甲状腺外侧区);4区(甲状腺后区);5区(甲状腺前区).结果在117例中,病变位于1区11例(9.40%),2区8例(6.84%), 3区72例(61.54%),4区1例(0.85%),5区3例(2.56%),跨1、3、5区15例(12.8%),跨1、2、3区 7例(5.98%).病变多数分布在3区,其中以淋巴结病变为多见(55例);甲状腺病变(32例)主要分布在1区和跨区生长.结论在CT上对胸腔出入口区合理的5区划分,有利于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病变的影像学分析:X线、CT和MR影像对比观察

    作者:余卫;冯逢;林强;孟春玲;刘维;蒋明

    目的比较观察X线平片、CT和MRI在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早期腕关节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5例RA患者,其中女20例,男5例,年龄为28~70岁,平均45.36岁.临床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纽约类风湿协会修订的RA诊断标准.为比较观察X线平片、CT和MRI在RA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左、右腕分别行CT和MR冠状面扫描.MR成像仪的场强为0.3 T.扫描时先行平扫,扫描序列分别为SE T1WI和梯度回波重T2WI(T2*WI).然后行增强T1WI作进一步检查.结果 25例临床诊断为RA患者的50个腕关节中,X线显示骨侵蚀病变者有14个腕关节,MRI检出骨侵蚀病变者有50个腕关节;25例中行CT检查者有16例32个腕关节,其中22个腕关节有骨侵蚀病变.MRI共检出164处腕骨的骨侵蚀病灶,而X线平片仅检出21处腕骨骨侵蚀病灶,CT检出68处骨侵蚀病灶.月骨是易受累的部位,其X线、CT和MR的检出率分别为6.0%、28.1%和 54.0%.在类风湿关节炎骨质侵蚀病变的检出上,3种检查方法之间经两两比较分析,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值均<0.01).MRI不仅可显示RA早期CT 和X线所不能显示的腕部骨质侵蚀改变,还可显示滑膜炎性及水肿改变,增强MRI可鉴别血管翳与关节积液.结论在检查RA患者早期腕关节病变方面,MR和CT分别优于传统X线检查.若传统的X线检查所见仍不足以为临床高度怀疑的RA患者提供诊断依据时,或需监测早期RA疗效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CT或MRI作进一步检查.

  • 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MRI表现及临床对比应用研究

    作者:王峻;马强;牛金亮;谢维娜;宋志珍;郑洁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rheumatoid arthritis,RA)腕关节炎MRI表现及临床对比应用的价值.方法搜集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诊断标准的RA患者50例,男15例,女35例,行双腕关节MR扫描.均采用常规SE T1WI、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增强T1WI行冠状面扫描.选取10例正常志愿者对照.同时搜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与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0例患者,MRI下均可见滑膜增厚、血管翳增生,38例血管翳可见MRI增强表现,骨髓水肿21例,关节积液37例 ,骨质破坏37例. 骨髓水肿组、关节积液组、血管翳强化组分别与无相应表现组在红细胞沉降率、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患者的整体评估(AIMS)、肿胀关节数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值均<0.001).骨髓水肿组与无骨髓水肿组的骨质破坏、跖趾关节(MTP)压痛、抗核周因子(APF)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25、0.018).结论 MRI能够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通过MRI表现与临床对比研究,MRI在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 儿童臀肌挛缩症的CT诊断

    作者:王龙胜;鲍家启;蒋家潭;张红亮;潘志立;胡克非;孙军;袁毅

    目的探讨儿童臀肌挛缩症的CT表现.方法对61例经CT诊断为臀肌挛缩症,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儿进行研究,并与20例正常臀肌的CT表现作对照.结果在61例臀肌挛缩症中,57例(93.4%)是双侧挛缩,4例(6.6%)是单侧;CT主要表现:(1)臀肌体积缩小,118侧(100.0%)臀大肌体积缩小,16侧(13.6%)臀中肌体积缩小;12侧(10.2%)梨状肌体积缩小;4侧(3.4%)臀小肌体积缩小;4侧(3.4%)髋关节后方关节囊挛缩.(2)注射点区臀肌钙化、坏死.95侧(80.5%)臀肌有钙化,24侧(20.3%)臀肌有斑片状坏死.(3)条索状挛缩带,81条位于臀大肌外侧,从臀大肌外上缘到髂筋束,36条位于臀大肌骶骨侧.(4)肌间隙增宽,轻度38侧(32.2%),中度 53侧(44.9%),重度27侧(22.9%).结论 CT扫描能正确诊断臀肌挛缩症,明确病变范围及程度,对术前评估有重要价值.

  • 手及腕关节MRI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李河北;杜湘珂;贾园;栗占国

    目的探讨MRI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76例以多关节痛为主诉的患者行双手及腕关节MR扫描(经随访证实,其中54例为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为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观察其MRI有无滑膜强化或增厚(包括有无对称性)、骨侵蚀、骨髓水肿、肌腱炎及关节积液等征象,及各种征象对诊断的作用.根据不同MRI征象的出现频率,使用Bayes判别分析的方法尝试寻找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RI诊断标准.结果本组5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12例为MRI早期诊断.以对称性滑膜强化或增厚为诊断标准时,灵敏度85.19%,特异度86.36%.结论 MRI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可靠手段之一,并可应用于早期诊断.当MRI扫描出现对称性滑膜强化时,高度提示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当对称性滑膜强化或增厚与骨侵蚀、骨髓水肿、肌腱炎、关节积液中的至少任何 1项并存,或当非对称性滑膜强化或增厚与上述至少任何2项并存时,应该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 内皮抑素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抑瘤作用的分子影像研究

    作者:李任飞;申宝忠;王知非;贺能树

    目的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小鼠Lewis 肺癌(LLC)移植瘤模型,观察内皮抑素对LLC的作用.方法将GFP标记的小鼠LLC细胞种植于15只C57小鼠体内,分为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内皮抑素组、局部注射内皮抑素组.采用活体荧光成像,测定抑瘤率、微血管密度及测定VEGF和Bcl-2水平的方法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抑瘤率分别为21.6%和27.7%,较对照组增高(P<0.05).尾静脉注射组MVD为(13.77±4.41)个/高倍镜视野,局部注射组MVD为(14.13±4.05)个/高倍镜视野,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27.76±8.87)个/高倍镜视野(P<0.01).微血管计数(MVD)密度降低(P<0.05),试验组VEGF和Bcl-2强阳性较对照组少(P<0.01).结论 GFP标记的小鼠LLC模型荧光显像清晰稳定.可在活体观察肿瘤细微的变化过程;内皮抑素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活体分子成像研究

    作者:申宝忠;王知非;李任飞;解丽华;杨衍明;贺能树

    目的建立能进行光学活体分子成像的lewis肺癌(LLC)移植瘤模型,探讨其在观察研究肿瘤的生长、转移、肿瘤血管生成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价值.方法利用pLEIN- CMV-GFP逆转录病毒载体将绿色荧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报告基因转入小鼠Lewis肺癌(LLC)肿瘤细胞,体外稳定高效表达后,种植于小鼠双侧腹股沟,在不同时间利用光学活体成像仪成像,观察并用病理学证实.结果所有动物均成功制成荷GFP基因LLC移植瘤模型,GFP基因稳定高效表达,可见随肿瘤生长,绿色荧光团块增大.结论该模型稳定可靠,能够使我们利用光学分子成像的方法,实时、无创、连续地观察肿瘤生长,为研究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低剂量螺旋CT肺结节扫描与常规剂量CT的对照研究

    作者:朱天照;唐光健;蒋学祥

    目的通过对肺结节模型进行低剂量和常规剂量CT扫描,评价低剂量CT对肺内结节的检出率,分析影响低剂量CT肺结节检出率的因素.方法用包绕水囊的绷带卷模拟肺及胸廓,面粉、黄油及固体石蜡按一定比例制作成CT值-10~50 HU的结节,直径为10和5 mm.分别进行常规剂量(240 mA、140 kV)及3组低剂量扫描(43 mA、140 kV;50 mA、120 kV;75 mA、80 kV)扫描,低剂量各组分别以螺距1.0、1.5、2.0扫描.比较不同剂量、不同螺距组之间的差别.将不同X线剂量模型CT扫描图像与正常成人胸部图像融合,由3名医师在不知模型结节的情况下分别读片,统计肺内结节的检出率和假阳性、假阴性率.分析扫描剂量、螺距对其检出率的影响.结果低剂量扫描对肺内10 mm及5 mm结节的检出率分别为100%、89.7%,与常规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6907,P>0.70).增加螺距导致5 mm的结节检出率下降.结论低剂量CT对肺内直径10 mm和5 mm结节的检出率与常规剂量CT无差别.增大螺距导致肺内结节的密度及边缘的清晰度下降,结节检出率也相应下降.

  • 激光相机成像质量自动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冯树理;彭明辰;李坤成

    目的为自动测试激光相机成像质量而研制相关自动测试分析系统.方法在专用图形工作站(SGI 540)上,采用Matlab语言进行编程,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激光相机成像性能测试标准,开发激光相机成像质量自动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基于数字化图像的特点,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以激光相机的标准校正图为基准,对激光相机成像质量进行自动测试和分析.结果该自动测试系统可以测试和分析有关激光相机成像质量的全部参数,主要包括:亮度-密度(H-D)和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图像的几何畸变,中、高和低密度分辨率,灰阶动态范围,大和小密度值,以及密度均匀性等参数.应用该测试系统已经对北京市20家医院的激光相机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可以自动提供客观和定量的测量数据,准确评价激光相机的成像质量,校正既往应用激光相机所附标准校正图进行手工测试的缺陷.结论激光相机自动测试系统是激光相机成像质量测试的客观有效工具,为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CT机技术参数与CT片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坤成;王亮;王晓峰

    目的初步探索CT机技术参数与CT成像照片质量的关系.方法对13台CT机分别进行技术参数检测.采集所检测CT机的若干照片,依本研究组制定的"CT片质量临床评分标准"对每张照片进行评分,对CT机技术参数与照片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CT机的技术参数:CT剂量指数(CTDI)、水的CT值、噪声、均匀性、高对比度分辨率、低对比度分辨率、CT值线性与CT成像照片评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但其中仅低对比度分辨率对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 -2.460,P=0.049).结论对技术参数检测合格的CT机,低对比度分辨率对CT成像照片质量有显著影响,其他技术参数对照片质量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血液铸型诊断颈内动脉系颅内动脉瘤的优势

    作者:朱玉森;张丽娜;徐克;李松柏;黄砚玲;孙文阁;金安玉;戚喜勋;李延亮

    目的与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MS 3D-CTA)和DSA比较,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RA,3D TOF MRA)图像后处理血液铸型技术(fly-around)诊断颈内动脉系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名疑诊颈内动脉系颅内动脉瘤病人,男4例,女14例;年龄17~76岁,平均49.8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4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所有病人均接受3D TOF MRA和MS 3D-CTA检查,17名接受DSA检查,确诊后均经手术治疗.3D TOF MRA用Toshiba 1.5 T超导型MR系统VISART的3D-TOF序列采集原始数据.其参数为:TR 30 ms,TE 6.8 ms,反转角20°,视野(FOV)17 cm×19 cm,矩阵160×256,采集层块厚度50~60 mm,层厚1.2 mm;原始图像后处理方法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和血液铸型.MS 3D-CTA用Toshiba多层螺旋CT-Aquilion 采集原始数据.其参数为:扫描速度0.5 s/r,层厚1.0 mm,螺距3.5;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剂量2.0 ml/ kg体重,注射流率4.0~5.0 ml/ s,延迟时间15~18 s;原始图像后处理方法同3D TOF MRA.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均用SGI O2,后处理软件为Alatoview,版本1.42. DSA用Siemens Multi-Start OT经股动脉插管行常规脑动脉四血管造影.结果 3D TOF MRA 和MS 3D-CTA检出颅内动脉瘤22个:前动脉瘤1个,前交通动脉瘤3个,左中动脉瘤 1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2个,左后交通动脉瘤3个,右后交通动脉瘤8个,左脉络膜前动脉瘤 1个,右脉络膜前动脉瘤2个,垂体上动脉瘤1个;DSA有1例未确定诊断,1例瘤颈状态不清晰. 1例右后交通动脉瘤仅依据3D TOF MRA 和MS 3D-CTA诊断结果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3D TOF MRA 血液铸型准确显示全部22个动脉瘤,其中大瘤体直径为24 mm,小瘤体直径为2.5 mm,瘤体直径<4 mm的动脉瘤有7例,占31.8%(7/22),检出率为100%.血液铸型图像中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三维空间关系的显示均清晰、确切.结论 3D TOF MRA 血液铸型是诊断颈内动脉系特别是与颅底骨和海绵窦结构关系紧密的颅内动脉瘤非常有效的方法.

  • 介入放射学的产生、发展和未来

    作者:梅雀林;李彦豪

    美国介入放射学会(The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IR)的机关刊物(JVIR)2003年7月号上发表了1组文章,纪念该学会成立30周年.这些文章主要介绍了介入放射学在美国的产生、发展和SIR成立和沿革.笔者结合www.sirweb.org有关资料加以综述[1-5],以飨读者.

  • CT及激光相机物理性能检测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李坤成;彭明辰

    CT机物理性能达到规定标准是保证图像质量合格的基础,在此方面发达国家建立了一整套相关法律和法规,要求医院设立医学工程部,对服役CT设备的物理性能进行定期检测,以保证其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我国卫生部在数年前开始重视此问题,曾发布第43号部长令,力图对CT等大型影像学设备的临床应用质量进行规范.

  • 重视影像学检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中的作用

    作者:余卫;林强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为常见的骨关节病,在欧美的发病率较高,骨关节病变也较严重.近来国内报道本病的发病率也趋于升高,这可能与国人对该病认识的提高有关.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支气管壁增厚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

    作者:韩英;马大庆;李铁一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支气管壁增厚及显示能力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 50例拟诊中央型肺癌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直接增强扫描,在工作站得到支气管的多平面图像(MPR),螺距1.35,重建间隔1 mm,重建层厚1.25 mm.其中42例中央型肺癌与6例支气管内膜结核及2例支气管腔内良性病变均经病理证实.所有图像均由2位放射科医师观察记录肺叶、段支气管管壁的厚度(T)及管壁增厚的长度(L).结果 (1)MPR 42例中央型肺癌的叶、段支气管管壁厚度平均为14.5 mm,管壁增厚长度平均为25.2 mm,其T/L比值为0.58.(2)中央型肺癌支气管管壁厚度及管壁增厚长度MPR与横断面CT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 P<0.01).(3)6例支气管内膜结核T/L比值为0.17.(4)42例中央型肺癌与6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管壁厚度、管壁增厚长度及T/L比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1).结论 (1)螺旋CT MPR技术对支气管壁的显示是横断面CT的重要补充.(2)T/L比值有助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动脉导管未闭的血管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庆桥;蒋世良;黄连军;赵世华;凌坚;徐仲英;郑宏;谢若兰;戴汝平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血管造影形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1994年7月至2002年10月,483例单纯PDA患者于封堵术前施行了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平均年龄 15岁(10个月至63岁).482例患者采用左侧位造影,其中6例患者加摄右前斜30°~50°体位、4例加摄左前斜60°~80°(或加足位20°)体位.1例镜面右位心患者采用右侧位造影.结果 PDA分为 6种类型,漏斗型420例(87%),平均窄直径(4.2±1.6) mm(1~15 mm);窗型3例(0.6%),直径分别为8.0、9.0和9.0 mm;管型34例(7.0%),平均直径(5.4±3.8) mm(0.8~20.0 mm);串珠型 11例(2.3%),平均窄直径(2.1±0.5) mm(1.0~3.7 mm);指型10例(2.1%),平均窄直径(1.5±0.4) mm(1.0~3.0 mm);不规则型5例(1.0%),窄直径分别为1.2、2.1、3.2、4.0、6.0 mm.结论 PDA形态变化较多,认识PDA类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 加强对显示器诊断影像评价的研究

    作者:袁聿德;谢晋东;王昌元

    近20多年来,放射诊断影像数字化进程加快,特别是CT、MRI、超声(US)、数字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等成像实现了直接数字化,再加上计算机应用管理使放射信息系统(radi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RIS)和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网络化,加强了对医疗过程产生的保健医疗信息管理,并联成了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PACS的实现,在显示器(cathode-ray tube,CRT)上做出放射影像诊断已成为现实,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用观片灯视读照片影像做出放射影像诊断.同时,PACS的运用还将逐步实现国内、国际保健医疗信息的共享,应该讲这一进程是历史性的进步.

  • 《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第7工作小组第1次全体成员会议纪要

    作者:赵永国;陈克敏

    <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简称BDSS)是由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和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信息管理委员会共同承担的重大课题 ,该项目第7工作小组(简称BDSS (WG7))于2004年1月9日在上海瑞金医院科教楼成立,负责研究、制订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共有32位代表参加了第1次全体成员会议,分别来自各地医疗卫生单位从事放射学信息系统(RIS)和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实践的影像、信息和管理科室,以及国内IT、PACS企业界共22个单位.

  • 庆祝《中华放射学杂志》创刊5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7届编委会第2次工作会议会议纪要

    作者:戴建平;隋行芳;薛爱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创刊50周年纪念大会于2003年10月6~10日在贵阳市举行,同期举行了"中华放射学杂志第 7届编委会第2次工作会议"和"医学影像数字化临床应用与进展研讨会".与会代表及列席代表360余人,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 肾上腺畸胎瘤三例

    作者:孙清荣;张冬;戴书华;王文献;张哉根

    肾上腺畸胎瘤非常罕见,现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报告如下.

  • 累及椎管的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CT及MR表现

    作者:杜玉清;孔祥泉;刘永娥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al tumor,pPNET)是1种少见的恶性小圆细胞肿瘤,多发生于胸壁、椎旁、纵隔,偶见于骨骼、肺等部位,累及椎管内报道少见[1-6],现回顾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椎管的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CT及MRI表现.一、材料与方法

  • 永存三叉动脉合并椎动脉血管异常

    作者:蒋飚;王志康;顾卫根;何伟良

    永存三叉动脉 (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 PTA)又名持续性三叉动脉或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rtery),是成人常见的1种永久性颈内动脉(ICA)和椎基底动脉异常吻合血管,属比较罕见的1种脑血管异常,而同时合并其他脑血管异常在临床上更少见报道,笔者报告2例如下.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马展鸿;曾建华;李世国;周建伟;戴汝平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FH)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组显性常染色体遗传缺陷病,以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主要特征,LDL受体的基因突变可引起功能性LDL受体的减少,从而使过量的LDL从血中转移受阻,导致大量的LDL聚集于清除细胞中,引起黄色素瘤和动脉粥样硬化.现将2所医院临床诊断的2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报告如下.

  • 动态MRI对卵巢纤维瘤与浆膜下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单军;王晓玫;徐坚民;徐宏里;冯晓凤;龚静山;凌人男;饶梓彬

    目的探讨MR早期动态增强对MR 平扫表现为T2WI等或低信号的卵巢纤维瘤与浆膜下子宫肌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卵巢纤维瘤及浆膜下子宫肌瘤MR平扫及早期动态增强表现,其中卵巢纤维瘤10例,浆膜下子宫肌瘤35例.结果卵巢纤维瘤 2例T2WI呈等信号,8例呈低信号,T1WI皆为低信号,增强早期多为弱强化,延迟期消退缓慢,早期强化率值(SI100)低,曲线达到高峰所需时间(TTP200)长;浆膜下子宫肌瘤7例T2WI呈等信号, 28例呈低信号,T1WI皆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早期多为中-高度强化,早期强化率值SI100高,曲线达到高峰所需时间TTP200短;两组强化曲线形态不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01).结论 MR平扫表现相似的卵巢纤维瘤和浆膜下子宫肌瘤,早期动态增强扫描强化曲线形态不同,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