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盆腔内骨外Ewing肉瘤一例

    作者:邓丽萍;苏凯;戴平丰

    患者 女,51岁,便秘伴左下肢疼痛数月,体重明显减轻,当地医院CT提示盆腔内巨大软组织肿块.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盆腔内巨大肿块,压迫直肠及神经,由于肿块较大而未能切除,改行结肠造瘘术,未取得病理结果.术后1周患者又出现肠梗阻征象,来本院就诊.腹部X线平片(图1)、盆腔CT(图2,)及静脉肾盂造影(IVP)(图4)检查提示盆腔巨大肿块对周围脏器推移挤压.

  • 腹膜后多发化学感受器瘤一例

    作者:杨纪周;薛鹏;皇甫幼田

    患者 女,72岁.6年前体检B超发现肝门处多发结节,T检查发现胰头及胰尾前方多个软组织结节(图1),以胰尾处结节较大,约3.0 cm×2.5 cm,当时诊断为多发淋巴结肿大,按结核长期治疗,超追踪复查.近1个月感腹部不适,周来出现皮肤黏膜黄染,以胰腺癌收住院.

  • 胆囊的胃肠道间质瘤一例

    作者:荣冰水;陈巨坤;杨继祥;籍晓桃

    患者 男,71岁.于10 d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上腹、中腹疼痛,呈阵发性绞痛,向右肩部及后背放散,伴恶心、呕吐,无发热、腹胀、黄疸.门诊给予抗炎等治疗,疼痛缓解后收入我院.体检:体温36.8℃,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神志清,腹部外形平坦,腹软,剑突下及右肋缘下可触及一约15 cm×5 cm大小肿物,质韧、边缘清,有轻压痛,脾肋下未触及,右上、中腹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urphy征(+),肝区叩击痛(+).血常规:白细胞10.2×109/L,中性粒细胞0.85.

  • 硝酸吸入性肺炎一例

    作者:李政旻;秦立新;余辉山;田葵

    患者 男,46岁. 因工作中误吸入硝酸气体后出现刺激性咳嗽,感胸闷、呼吸困难,脱离工作环境后症状有减轻.2 d始痰中带血、胸闷、活动后喘气加重,至夜间不能平卧于15 d后入院.体检: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呼吸40次/min,脉搏 89次/min,体温37.3°C.

  • MRI诊断Pick病一例

    作者:盛鸿颖;王冰;张丹;李兴山

    患者 女,26岁.10年前逐渐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和认知障碍,淡漠、自私、对周围事物不关心,近5年病情加重,计算力、记忆力明显减退,认知功能严重缺陷.MRI示以双额叶、左颞叶、颞下回为主,两侧对称性脑叶缩小(图1).

  • 新生儿特发性肝内巨大血肿一例

    作者:徐和平;高雅君;陈卫坚

    新生儿肝内血肿常常在围产期死亡病例尸检中发现,临床很少检查出来.随着新生儿医学和影像学的发展,国外已有临床诊断病例报道,查阅国内文献尚未见新生儿肝实质内血肿的临床诊断病例报道,笔者遇到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 经动脉导管药盒系统序贯治疗腹腔隐睾精原细胞瘤一例

    作者:李毅明;陈勇;王江云;曾庆乐;李彦豪

    患者 男,37岁,于1999年1月发现腹部包?同年3月在外院剖腹探查并切除包块,病理诊断为"精原细胞瘤",术后行常规化疗.同年12月肿块复发,于2000年5月11日入院.体检:中下腹可扪及巨大肿块,大小约20 cm×14 cm,呈椭圆形,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移动度差.

  • 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一例

    作者:申鹏;陈勇;李彦豪;何晓峰;卢伟

    患者 女,40岁,因间断便血5个月加重6 h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每日排暗红色血便4~5次,每次约50 g,伴头晕、全身乏力,在外院曾行胃镜、肠镜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家族史:代8人中有4例(父、姐及女儿)反复发作鼻出血或口腔出血.此次入院前6 h症状加重,排暗红色血便6次,总量约500 g.

  •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合并肠气囊肿症一例

    作者:庄治国;许建荣

    患者 女,62岁.20多年前开始出现双手遇冷后变白发绀、四肢无力等现象,近8个月来双下肢无力加剧,雷诺"现象明显,故来我院风湿科就诊.体检:一般情况较差,双手手指肿胀、发绀,手指外观呈腊肠样,指节皮肤红斑,眼睑呈紫罗兰色,双手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双下肢水肿,颈部及上胸部可见"Ⅴ"形区片状红斑,双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Ⅲ级.肌电图检查:示肌源性疾病(活动期).

  • Joubert综合征的CT和MRI诊断

    作者:朱珍;帕米尔;朱杰明;钱镔

    目的探讨Joubert综合征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Joubert综合征患儿临床、CT和MRI资料,10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同时行MR平扫.结果 Joubert综合征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包括小脑半球间"中线裂"、"蝙蝠翼"状和"三角形"第4脑室,以及中脑水平的"磨牙征".10例行CT检查者,均可见"中线裂";其中9例显示"蝙蝠翼"状和"三角形"第4脑室,8例显示"磨牙征".4例行MR检查者均显示上述征象.结论 Joubert综合征的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可提供明确诊断.

  • 应用扩散张量成像对正常儿童脑白质发育的初步研究

    作者:肖江喜;郭雪梅;谢晟;王霄英;蒋学祥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研究正常儿童脑白质的成熟规律.方法将89例正常儿童(年龄2 d至18岁)分为7组,<6个月为第1组8例,6个月至1岁为第2组8例,1~3岁为第3组12例,3~5岁为第4组15例,5~8岁为第5组20例,8~12岁为第6组11例,12~18岁为第7组15例.分别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在各项异性分数(FA)图上测量不同脑区的各向异性,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不同部位FA值明显不同,胼胝体高,灰质低,且随组别数降低,FA值减低;(2)胼胝体、额、顶叶白质、半卵圆中心的FA值在第1、2组及第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囊前肢、枕叶放射的FA值在第2、3组,第3、4组及第4、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均>5.34,P<0.05;(3)儿童脑白质各向异性随年龄增加而增加,FA值与年龄呈指数正相关,胼胝体、内囊、顶、枕、额叶白质及小脑中脚的相关系数均≥0.5,P<0.01.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反映活体脑白质细微的结构,可用于评价儿童脑发育情况.

  • 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MRI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周正荣;彭卫军;沈天真;陈星荣

    目的评价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4例颅内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共有病灶124个.分别行增强前、后T1WI和FLAIR扫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病例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增强例数、增强病灶个数及强化病灶部位;对比度及增强率;病变大小和范围.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4例中,增强后FLAIR(CE FLAIR)成像、增强SE T1WI(CE T1WI)均显示98例有强化.CE FLAIR成像检出了117个强化灶,CE T1WI检出了120个.4个病灶仅在CE FLAIR显示而CE T1WI未显示.另有7个病灶仅在CE T1WI显示而CE FLAIR未显示.两者之信噪比(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270),脑灰白质对比度(GMC)、对比噪声比(CNR)及强化率(CE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6、7.10、9.67,P值分别为0.015、0.000、0.000).在显示病灶大小上,CE FLAIR成像明显大于CE T1WI(t=4.13,P=0.000),在病灶范围上,有62例 CE FLAIR成像较CE T1WI大.CE FLAIR成像对位于脑沟、凸面、侧脑室旁及侧脑室内病灶的检出优于CE T1WI,而对大脑半球及第四脑室内的病灶的显示不如CE T1WI.结论 CE FLAIR成像与CE T1WI比较,强化病灶数,两者无明显差别,强化程度CE T1WI明显高于CE FLAIR成像,但两者对不同部位病灶的显示有明显差异,CE FLAIR成像显示病灶大小和范围明显大于CE T1WI.两种序列相互补充,建议将CE FLAIR成像序列列为增强后常规序列.

  • 扩散加权成像在脊髓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张劲松;宦怡;张光运;葛雅丽;孙立军;常英娟;赵海涛;杨春敏

    目的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脊髓梗死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6例临床诊断为脊髓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30 d内采用1.5 T磁共振仪行常规MRI和DWI.DWI均采用导航回波校正多次激励平面回波序列,并在矢状面进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测量.结果均成功行常规MRI和DWI检查,颈髓2例,胸腰段4例.常规T2WI表现为矢状面条状和片状长T2信号(6/6),早期多伴有肿胀(5/6),轴面表现为对称长T2信号,部分呈典型"蛇眼征".其中,1例仅累及脊髓后动脉,表现为脊髓后部长T2信号.DWI除1例接近等信号外(发病后30 d),余(发病1~12 d)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ADC平均值 [(0.37±0.10)×10-3 mm2/s],较正常值[(0.89±0.08)×10-3 mm2/s]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71,P<0.01).本组中2例在3个月内进行复查,DWI信号逐渐减低,同时ADC值逐渐升高至正常,分别为0.85×10-3mm2/s和0.95×10-3mm2/s.结论 DWI是脊髓梗死较为特异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与动脉法间接门静脉造影的对照研究

    作者:方文;刘振生;邓钢;何仕成;郭金和;朱光宇;李国昭;滕皋军

    目的对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与动脉法间接门静脉造影进行对照研究,评价其造影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例患者(男16例,女5例),原发性肝癌15例,转移性肝癌6例.分别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和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对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21例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中20例造影成功,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动脉间接法门静脉造影(t=6.815,P<0.01).术中有10例患者(10/21)CO2造影术中有一过性轻度腹部不适,1例术后脾脏出血.结论经皮细针穿刺脾脏CO2造影可清晰显示门静脉结构,图像质量优于动脉法间接门静脉造影,造影方法简便、创伤小、经济;熟练的操作可以提高其安全性.

  • 下腔静脉支架置入后肝静脉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徐浩;祖茂衡;顾玉明;李国均;张庆桥;魏宁;许伟;刘洪涛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支架置入后行肝静脉成形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11例 Budd-Chiari综合征(BCS)患者曾在外院经历了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治疗,但9例患者术后腹水不能消退,2例于术后3个月腹水重新产生.经下腔静脉支架内行阻塞肝静脉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11例患者皆经下腔静脉支架行肝静脉重建成功,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平均肝静脉压力从(45.12±1.57)cm H2O (1 cm H2O=0.098 kPa)降到(17.53±0.68)cm H2O (t=53.4829,P<0.01).随访4~30个月(平均1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经下腔静脉支架行闭塞肝静脉的重建是1种可行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重建有一定难度.

  • 经皮穿刺O2-O3混合气体盘内注射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何晓峰;李彦豪;卢伟;彭静;陈勇;申鹏;曾庆乐;赵剑波;王江云;辛勇通;陈汉威;许小丽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O2-O3混合气体注射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32例患者经MRI证实为颈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上肢麻痛、颈肩痛及头晕等.在透视下经右颈总动脉与气管间隙穿刺至颈椎间盘中央,每个椎间盘内注射O2-O3混合气体1.5~3.0 ml,椎旁间隙注射3~5 ml,其O3浓度为(30~50)μg/ml. 结果 32 例随访时间3至32个月, 总有效率为78.1%.其中显效17例(53.1%),有效8例(25.0%),无效7例(21.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皮穿刺O2-O3混合气体注射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1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并发闭经的原因分析

    作者:陈晓明;杜娟;左约维;李勇;陆骊工;胡宝山;胡小平;罗鹏飞;洪淡华

    目的探讨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TUAE)治疗子宫肌瘤并发闭经的原因.方法搜集1999年4月至2004年5月,接受TUAE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231例,年龄29~51岁,平均39.5岁.TUAE均采用经导管双侧子宫动脉注射碘油-平阳霉素乳剂的方式,其中碘油用量6~20 ml,平阳霉素用量8~16 mg,231例中186例加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结果 231例中2例分别于TUAE后3和4个月发生闭经,发生率0.87%.1例考虑为卵巢功能受损引起的闭经,表现为雌二醇(E2)下降,促卵泡成熟激素(FSH)增高,经过1年的雌孕激素序贯治疗,患者月经逐渐恢复正常;另1例经宫腔镜证实为子宫内膜萎缩所致.结论 TUAE后极少数人可发生闭经,其原因与卵巢功能受损及子宫内膜萎缩有关.

  • 多层螺旋CT在肋间后动脉显示中的价值

    作者:张晓明;李传福;马祥兴;崔凤玉;李笃民;于德新;修建军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肋间后动脉显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胸部正常者的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结合横断面及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组图像,测量观察各支肋间后动脉的起点及走行规律.结果肋间后动脉总显示率为93.38%(437/468支),左、右两侧显示率分别为92.31%(216/234支)和94.44%(221/234支).77.31%(167/216支)左侧肋间后动脉起于胸主动脉后壁,右侧肋间后动脉起点分别位于胸主动脉后壁、右后壁和右壁,且自上而下渐由右壁向后壁移行.各肋间后动脉起点处内径自上而下略有增粗(0.162~0.208 cm),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肋间后动脉进入肋沟处与棘突连线及同侧横突的平均垂直距离分别为(7.43±1.18)cm和(4.41±1.15)cm.结论应用MSCT增强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肋间后动脉的起始及走行等解剖结构.

  • 多层螺旋CT肋软骨成像及在诊断肋软骨损伤中的价值

    作者:向子云;罗良平;韦日宇;陈金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肋软骨成像方法及其在肋软骨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西门子Sensation 4 多层螺旋CT机按照胸部常规扫描条件对胸部外伤组36例和对照组100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然后进行薄层低对比及高对比图像重组,并将重组图像导入CT 三维(3D)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成像(MPR)、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所有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肋软骨.正常肋软骨表现为周围密度均匀、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肋软骨损伤6例10处,表现为肋软骨密度不均匀或者其中有裂隙,2例呈粉碎状.MIP、SSD、VRT 3种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6, P=0.716 ), MIP、 SSD、 VRT成像模式与MPR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MIP:MPR=12.981, USSD:MPR=12.652, UVRT:MPR=12.937, P值均=0.000).结论 MSCT是1种无创伤性显示肋软骨形态的佳影像学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望成为临床诊断肋软骨损伤的"金标准".

  • CT三维重组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作者:段少银;蔡国祥;林清池;叶锋;黄锡恩;梁昆如

    目的比较寰枢关节的影像检查方法及技术,评价CT三维重组(CT 3D)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实验研究寰枢关节骨标本1套,模拟出寰枢关节正常及脱位的模型,进行X线、常规CT及CT 3D检查.前瞻性分析影像学特点及诊断准确率.临床患者87例进行中立位CT 3D检查,其中28例加行左、右旋转位.分析CT 3D显示脱位征象的特点及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CT 3D能清楚、直观的显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各种征象,诊断准确率达100%.表面阴影法(SSD)CT 3D显示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清楚,寰椎下关节面错位程度测量值与标本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中诊断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72例,其中旋转型脱位52例,前脱位13例,后脱位7例.中立位显示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72例,旋转位显示为旋转固定8例,旋转不对称15例.结论 CT 3D能显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各种征象,特别是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其中SSD法3D较X线、常规CT的诊断准确率高,具有成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金标准的条件.

  • 软组织神经鞘肿瘤的MRI诊断

    作者:饶圣祥;曾蒙苏;王冬青;陈财忠;沈继章;施伟斌

    目的评价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软组织神经鞘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30个经病理证实软组织神经鞘肿瘤的MRI特征,其中15个良性神经鞘肿瘤,包括许旺瘤(神经鞘膜瘤)13个(12例),神经纤维瘤2个(2例);15个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23例均行常规MR扫描,包括自旋回波(SE )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以及快速多平面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MPSPG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23例患者共30个病灶,软组织神经鞘肿瘤表现为梭形(15个),靶征(9个), 神经出入征(10个), 脂肪分离征(10个); 2个(2例)恶性神经鞘膜肿瘤显示周围水肿.(2)12个良性神经鞘肿瘤中9个表现为延迟强化,3个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所有15个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及3个良性神经鞘肿瘤表现为第1期明显或中度强化,第2期和第3期持续强化或强化程度稍有下降.结论梭形肿块、靶征、与神经关系密切及脂肪分离征是软组织神经鞘肿瘤较特征性的表现,而肿瘤的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周围有无水肿对神经鞘肿瘤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价值.

  • 多层螺旋CT在肋骨微细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淑丽;王林森;孙鼎元;邓欣;耿欣;李健;刘志刚;郭林;贾志红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及曲面重组技术在诊断肋骨微细骨折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常规X线平片显示阴性的病例,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并行薄层重建及曲面重组观察.由CT室3组医师分别对常规5 mm层厚、1 mm层厚横断图像及曲面重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1)3组医师应用1 mm层厚横断图像及曲面重组图像均确诊26例59根肋骨骨折,另12例未见骨折.3组医师对常规5 mm层厚图像的肋骨骨折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6.4%、89.8%、94.9%.(2)26例肋骨骨折中单纯左侧肋骨骨折12例、右侧肋骨骨折11例,双侧肋骨骨折3例.(3)按骨折程度分为完全性肋骨骨折18根和不完全性肋骨骨折41根.在18根完全性肋骨骨折中断端错位均不超过2个皮质宽度.结论不完全性肋骨骨折及无明显移位的完全性肋骨骨折应用X线平片准确诊断困难,薄层重建及曲面重组技术可及时、准确诊断不同程度的肋骨骨折,曲面重组图像清晰、直观地完整显示了肋骨结构及肋骨骨折的位置、形态及程度.

  • 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诊断

    作者:季亚平;诸葛末伊

    目的探讨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X线诊断.方法回顾分析资料较完整的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7例,且全部经血清学诊断并摄四肢长骨X线片.结果 7例中6例有骨骼异常改变:骨膜炎5例,干骺端炎6例,骨干、骨髓炎3例,软组织肿胀7例,7例颅骨、脊柱及骨骺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X线检查能明确诊断并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程度.广泛、多发、对称性的干骺端炎、骨膜炎、骨炎、骨髓炎为骨梅毒的X线特征.

  • 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的质子MR波谱研究

    作者:蒲军;赵新湘;徐蔚;冯忠堂;江基尧;方绍龙

    目的探讨MR氢质子波谱(proti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在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前后的表现,研究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对猴脑组织及细胞生化代谢的影响,以进一步探明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恒河猴4只.常温下临时阻断双侧颈外静脉、左侧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10 min后,通过1侧颈内动脉冷灌注,同侧颈内静脉回流,阻断其他颈部血管,建立选择性脑局部体外循环通路,降低脑温至(15.1±0.9)℃,60 min后恢复脑血流,实验动物自然复苏.于手术前,恢复脑血流后4、24、72 h、21 d分别行常规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快速水抑制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脑双侧额顶叶近皮质区、双侧基底节区的1H-MRS检查.1H-MRS采集感兴趣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含胆碱复合物(Cho)、肌酸和磷酸肌酸(creatine,phosphocreatine;Cr,PCr) 4种微量代谢物的共振峰及曲线下面积,并对术前及术后不同时点的NAA/(Cr+PCr)、Cho/(Cr+PCr)的曲线下面积进行NAA、Cho的相对浓度分析.结果常规MR扫描(T1WI、T2WI﹑FLAIR)及DWI提示脑实质内无异常信号改变;各部位手术前后不同时间NAA/(Cr+PCr)比值比较显示:右基底节区F值=0.356,P值=0.835;左基底节区F值=1.405,P值=0.291;右额顶区F值=2.085,P值=0.460;左额顶区F值=0.606,P值=0.666.各部位手术前后不同时间Cho/(Cr+PCr)比值比较显示:右基底节区F值=0.680,P值=0.620;左基底节区F值=0.680,P值=0.620;右额顶区F值=0.065,P值=0.991;左额顶区F值=1.403,P值=0.291.双侧基底节区及双侧额顶叶近皮质区NAA/(Cr+PCr)、Cho/(Cr+PCr)在术前及术后不同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MRS的定量研究从脑组织生化代谢角度提示脑选择性超深低温可明显提高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颈肩部纤维组织源性肿瘤的MR和CT诊断

    作者:顾雅佳;彭卫军;王坚;王佩华

    目的分析颈肩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及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CT特征,重点讨论MRI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分析手术病理证实有MR或CT影像资料的颈肩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4例及侵袭性纤维瘤病3例的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1)4例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均位于颈部肌间隙中,类圆形,边界大部分清晰,1例在MRI上见包膜样改变.CT平扫为均匀低密度(2例)及等低密度夹杂改变(1例),增强后肿块强化不明显,密度改变与平扫时一致.肿瘤在T1WI上为均匀等信号(1例)或等低信号混杂改变(1例);T2WI上2例信号相似于邻近的肌肉,不均匀伴有结节样的低信号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仍以等肌肉信号为主,伴有灶性低或略高信号.(2)3例侵袭性纤维瘤病均起源于肌肉本身,长梭形生长,长径与所侵犯的肌肉走向一致,边缘均不规则.CT平扫为等肌肉密度、边界不清晰的肿块(2例); MR T1WI为均匀等信号的占位,边界不清晰(3例);T2WI见夹杂条状或结节状低信号的稍高信号(2例)或均匀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条状或结节状的低信号影及不规则的边界显示更加清晰,2例见边缘爪样浸润改变.结论好发于不同年龄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成纤维细胞瘤和侵袭性纤维瘤病都为纤维来源的软组织肿瘤,但影像改变完全不同,这与其不同的病理基础密切相关.MRI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明显优于CT.

  • 肝脏弓形虫感染的CT表现

    作者:毛青;杨亚英;包颜明;何波;王克超;宋光义;陆琳;王筱丽

    目的研究肝脏弓形虫感染的CT表现,为其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3例经实验室检查证实的弓形虫肝脏感染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临床分析其CT图像特点.结果3例患者平扫均见肝脏增大,肝内多发、散在分布的片状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无明显强化,无明显占位效应,偶有正常血管穿行于病灶.结论弓形虫肝脏感染者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此病的影像学诊断需要紧密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 鱼刺穿透胃壁致胃内外形成慢性增生性肿块一例

    作者:夏瑞明;胡劲松

    患者 男,47岁.上腹部不适1个月余,以饱食后症状为明显.胃镜检查:胃窦部小弯侧见一长径1.2 cm的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局部黏膜展平,触之较硬、活动,考虑胃间质瘤可能.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肺部残留病变CT远期随访研究

    作者:刘长柱;程国英;冯元博;刘月;华琳;彭堃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肺部残留病变CT远期动态变化特点及相关残留因素分析.方法随访50例SARS患者(男16例,女34例),分别于发病后3、6、9、14、24个月行螺旋CT常规扫描和高分辨率扫描.结果 (1)3个月随访显示24例肺内残留病变基本吸收,6个月吸收30例,14个月35例,24个月37例,仍有13例肺内残留病变,其中磨玻璃样病灶8例,细网状影4例,索条影6例,胸膜下弧形影2例,合并牵拉性支气管扩张2例.(2)回顾性对比3个月肺内病灶残留组与吸收组患者发病不同时期(3~21 d)胸部影像特点,显示在病灶大小及进展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2个年龄组(≥40岁24例,<40岁26例)随访不同阶段肺内病灶残留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26%(13/50)SARS患者于24个月随访仍可见肺内病变残留,病灶仍以磨玻璃样病灶为主(8/13),并伴有肺间质增生及纤维化;年龄≥40岁的患者,肺内易残留病变.

  • 胸部双能减影的运动伪影分析与对策探讨

    作者:黄锐;冯敢生;王家强;李林;雷文亭

    目的分析胸部双能减影的运动伪影(MA).方法对连续抽取的211例胸部双能减影,评价运动伪影的影像特征及图像满意度.运动伪影可分为:没有、轻、中、重4级,整体图像满意度分为:优、良、中、差4级. 结果运动伪影表现为在运动方向上被观察结构边界处出现的黑色或白色条纹影.双侧中、下肺野内带、双侧下肺野中带以及左中肺野中带、心缘旁、横膈、骨性胸廓是容易出现运动伪影的部位.左下心缘是重度伪影常见的部位.心脏搏动在所有病例中参与了运动伪影形成,呼吸运动和胸部移动分别在91.0%和6.2%的病例中参与了运动伪影形成.图像满意度为中等及以上者共占所有病例的 80.1%.结论运动伪影是影响胸部双能减影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是运动伪影的主要来源,从抑制运动伪影入手,可进一步提高胸部双能减影图像质量.

  • 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崎;陆建平;王飞;王莉;田建明;金爱国;汪剑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 CE-MRA)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1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用屏气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行3D CE-MRA检查,工作站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镜(VE).其中,21例行手术治疗,32例因接受腔内隔绝术行DSA造影. 结果 (1)136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及内膜片,Ⅰ型夹层27例,Ⅱ型2例,Ⅲ型107例.(2)105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与DSA比较,3D CE-MRA对初始破裂口的显示率为100%,对总体破裂口的显示率为91.4%.初始破裂口以在VR及MPR像上显示为佳,尤其是VR像,可立体显示破裂口形态、大小及与主动脉分支的关系,对手术或血管腔内隔绝术帮助较大.(3)Ⅰ型夹层中,10例(10/27)右无名动脉受累;Ⅲ型夹层中,10.3%(11/107)的左锁骨下动脉受累.腹主动脉分支受累中,32.1%(43/134)的肾动脉受累,14.9%(20/134)的腹腔动脉干受累;40.3%(54/134)仅累及1支,12.7%(17/134)累及2支或3支.(4)22.8%(31/136)的假腔完全被血栓充填,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结论 3D CE-MRA是无创、快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能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手术及腔内隔绝术具有较大的帮助.

  • 多层螺旋CT计算心室容积的准确性及佳层厚选择

    作者:崔炜;Takeshi Kondo;Hirofumi Anno;郭玉印;Takahisa Sato;Masayoshi Sarai;Hitoshi Shinozaki;Satoshi Kakizawa;Atsushi Sugiura;Keita Oshima;Kazuhiro Katada;Hitoshi Hishida

    目的 (1)确定Simpson方法计算心室容积的佳层厚;(2)评价多层螺旋CT计算心室容积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东芝 Aquilion)扫描系统对14个人的左室铸型和15个右室铸型进行扫描.分别以2.0、3.5、5.0、7.0及10.0 mm层厚重建左、右心室短轴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ted image, MPR)图像.采用标准Simpson法计算左、右心室铸型的容积.心室铸型的实际容积通过铸型排除水的容量来计算.结果各层厚计算的心室容积均高估相应心室的实际容积[左心室高估值介于(3.21±5.95)ml 至 (12.58±8.56)ml之间,右心室高估值介于(10.22±8.45) ml至(23.91±12.24) ml之间].各层厚计算的心室容积均与相应的实际心室容积高度相关(左心室r值均>0.97,右心室r值均>0.95);心室容积的高估程度与选择的层厚呈显著正相关(左心室r=0.998,右心室r=0.996).当层厚降至5 mm时,计算的心室容积对实际容积的高估值与2 mm层厚相比不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多排Simpson法计算左、右心室容积时,5 mm层厚是有效率的层厚.MSCT可以准确计算左、右心室容积.

  • 导航技术三维对比剂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作者:李晓兵;史晓晞;秦明明;张继斌;王晓周;刘仁坚;罗健君;翁小琳;蒯建萍;许建铭;邰晓霞

    目的评价导航技术三维对比剂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导航技术三维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法,对20例受检者分别进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经后处理获得左、右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应用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评价增强前后的冠状动脉图像,并对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对获得成功的18例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评价,增强前冠状动脉图像的信噪比为26.37±7.02,对比噪声比为14.76±6.97;增强后冠状动脉图像的信噪比为38.87±11.62,对比噪声比为33.72±10.80,经统计学比较,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增强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4.62;P<0.05).(2)对比剂增强后左、右及左回旋支冠状动脉近中段的显示率为100%,远侧段的显示率分别为94.4%、88.8%、77.8%.结论导航技术三维对比剂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的对照研究.

  • 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赵玉梅;张俊义

    目的探讨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对脂肪坏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1例(其中2例为双侧乳腺脂肪坏死,共93个病变.)脂肪坏死X线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主要X线表现:(1)无任何异常X线发现14例(15.4%);(2)脂性囊肿6例(6.6%);(3)表现为肿物20例(22.0%),其中1例为双侧乳腺脂肪坏死;(4)表现为小结节13例(14.3%);(5)脂肪层内星芒影、斑片影、索条影混杂出现28例(30.8%),其中1例为双侧乳腺脂肪坏死;(6)脂肪层内索条影交织呈网状5例(5.5%);(7)结构不良者5例(5.5%).分布部位:(1) 位于脂肪层内55例;(2)向脂肪层突出或位于脂肪层与腺体交界处13例,常规位摄片位于脂肪层与腺体交界处的脂肪坏死,切线位投照有利于将病变显示于脂肪层内;(3)位于腺体之间9例;(4)乳腺平片未见异常发现14例.病理表现:(1)脂性囊肿是病变早期的特征性X线表现.(2)脂肪层内不均匀密度肿物影或小结节影为病变中期的特征性表现,反应了纤维组织逐渐替代了液化坏死的脂肪组织.(3)脂肪层内或浅层腺体内局限星芒状致密影以及不规则的网状影常见,是病变后期的特征性表现.反应了坏死脂肪组织被吸收,周围残留部分纤维组织.通常不同病理时期的X线表现常同时出现.结论乳腺X线摄影对于脂肪坏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脐尿管病变的CT诊断

    作者:殷薇薇;丛振杰;吴恩福;龚静山;陈伟建;黄扬见;郑祥武

    目的探讨脐尿管病变的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脐尿管病变的CT表现,包括病灶部位、形态、大小、增强以及Retzius间隙影像改变.结果全部23例脐尿管病变均位于腹中线处Retzius间隙内的脐尿管走行区.1例脐尿管未闭CT显示阴性.2例单纯性脐尿管囊肿表现为椭圆形或长条状囊性病灶,囊壁光整,囊内密度均匀,增强后无强化.5例脐尿管囊肿伴感染者表现为形态类似的囊性块影,壁厚强化明显,另3例病灶呈多房状,2例呈均匀软组织块影,伴感染之10例在灶周Retzius间隙内均见多少不等的片絮状或索条状密度增高影.7例脐尿管肿瘤均位于中线位膀胱顶壁区,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状,增强后强化明显4例,轻度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1例.3例膀胱脐尿管憩室伴结石表现为横贯膀胱壁内外的高密度影,另1例伴发脐下脐尿管囊肿感染.结论由于其独特的解剖部位,术前脐尿管病变很容易为CT识别,当脐尿管囊肿合并感染呈均质软组织块时需与脐尿管肿瘤相鉴别.

  • 重视医学学术活动中的礼仪

    作者:余卫;金正昆

    随着信息交流的进展,国内外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层出不穷,大到国际型学术会议,小至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等,都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举办者和到会者的需求.无论会议大小,一般与会者分别以会议主席、主持人、报告人(发言人)、听众和工作人员等身份参加,尽管参加会议者的身份不同,但相互之间的礼仪对会议的质量或交流双方有着重要的作用,很难想像在一种嘈杂喧闹的场合进行学术交流会使人满意.因此,重视学术活动中的礼仪是当前社会文明化、现代化的1个重要的标准.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