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盆腔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一例

    作者:孟令平;洪玉萍;鹿彤

    患者女,39岁.3年前因月经失调在外院就诊,超声发现"盆腔右侧肿块".无发热、腹痛,当时考虑"阑尾包块"可能,未予特殊处理.随诊盆腔肿块无明显变化,复查肿瘤标志物均无异常,来我院要求手术入院.既往无腹部感染史、无外伤手术史.入院后体检:一般状况好,腹部无压痛,未及肿块.妇科检查:会阴右侧膨大,阴道右侧壁腔内膨出,触及质软;宫颈光滑,宫体中位偏左,活动度好,无压痛,双附件区未及包块.超声检查:右侧盆腔底部至右侧腹腔见巨大低回声占位,外形不规则,内部可见较丰富动静脉血流,为高阻力低血流,肝动脉阻力指数(RI)=0.68,考虑为腹膜后实质性肿瘤,脂肪肉瘤可能性大.

  • 骨韧带样纤维瘤一例

    作者:侯开渝;王培玺;包小娜

    患者女,32岁.因左膝部疼痛不适1个月余来院就诊.体检:左股部下段压痛,未扪及肿块,膝关节活动尚可,肌力正常,余未见明显异常.

  • 颅内囊性病变1 H MR波谱分析

    作者:吴光耀;雷皓;孙骏谟;田志雄;黄雄

    目的分析颅内囊性病变1H 磁共振波谱(1H MRS)成像特征,评价1H MRS在颅内囊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2例颅内囊性病变,单体素1H MRS采集52个病灶,其中Ⅰ~Ⅱ级星形细胞瘤8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转移瘤13例、脑脓肿10例、表皮样囊肿4例、蛛网膜囊肿5例、脑囊虫病3例.点分辨波谱(PRESS,TE 135 ms或270 ms)定域序列采集病灶中心.结果 (1)8例Ⅰ~Ⅱ级星形细胞瘤仅显示乳酸(Lac)峰.9例胶质母细胞瘤除了显示Lac峰外,有4例显示了低的胆碱类复合物(Cho)和氮-乙酰天冬氨酸(NAA)峰,2例显示脂质(Lip)峰.(2)转移瘤13例,7例仅显示Lac峰,6例显示Cho峰,3例显示低的NAA峰,6例显示Lip峰.(3)10例脑脓肿除了显示Lac峰,9例显示氨基酸(AA)峰,6例显示乙酸盐(Ace)峰,5例显示琥珀酸盐(Suc)峰,5例显示丙氨酸(Ala)峰,2例显示Lip峰;没有显示Cho和NAA峰.(4)4例表皮样囊肿显示Lac峰,1例显示Lip峰.5例蛛网膜囊肿中2例显示低的Lac峰,1例显示Lip峰.脑囊虫病3例,显示Lac、Ace、Suc、Ala峰;没有显示AA、Cho和NAA峰.结论颅内囊性病变共有Lac峰,没有特异性.AA峰结合Ace、Suc、Ala峰的显示对脑脓肿诊断特异性高.Ace、Suc、Ala峰的显示提示脑寄生虫囊肿存在的可能性.MRI结合MRS有助于对颅内囊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 MRI评估原发性高血压和正常血压者延髓腹外侧神经血管接触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波;邹杰;王百军

    目的 MRI和MR断层血管成像(MRTA)评估在原发性高血压与正常血压健康自愿者,Ⅸ和Ⅹ颅神经进入脑干部延髓腹外侧(RVLM)神经血管接触和接触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188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组(100例)和正常血压健康自愿组(88例)采用高分辨率的MRI和MRTA 评估.由2名放射科医生在不知道研究对象高血压情况下阅片.神经血管接触程度分为3级:Ⅰ级轻微的血管接触,而范围短;Ⅱ级清楚可见血管与脑干连续接触,但没有明显的脑干变形;Ⅲ级血管接触,而延髓腹外侧变形和移位.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Ⅸ和Ⅹ颅神经进入脑干区RVLM神经血管接触52例(52.0%),正常血压健康自愿者组38例(43.2%),2组神经血管接触无统计学意义(χ2=1.459,P=0.230),2组RVLM左侧或右侧接触率、接触程度(Ⅰ~Ⅲ级)和性别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879,P=0.350; χ2=0.238,P=0.628;χ2=0.733,P=0.390).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健康自愿者神经血管接触同样常见.研究结果不支持神经血管接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因有关的假说.MR扫描层厚3 mm检测神经血管接触,不是可信赖的好的扫描方法.MRI不能帮助筛选没有症状的颅神经痛伴高血压延髓腹外侧神经血管接触.

  • 小儿肝动脉-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作者:孔伟东;李彦豪;何晓峰;陈勇;曾庆乐;卢伟;赵剑波

    目的探讨小儿肝动脉-门静脉畸形(APVM)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APVM患儿的诊治经过和疗效观察.男2例,女2例,分别为3.5、4、12、13岁.临床表现为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和顽固性贫血,所有患儿均被误诊.肝动脉造影确诊后分别以明胶海绵和钢圈(2例)、聚乙烯醇(PVA)微粒(2例)栓塞病变肝动脉分支.结果肝功能和甲胎蛋白(AFP)均正常.肝脏CT和B超显示肝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及脾大,有明显门静脉高压征象,无肝内占位病变.肝动脉造影表现为肝动脉分支增多、增粗,门静脉异常显影及胃冠状静脉曲张.3例栓塞术后消化道出血停止,1例迟发再出血.随访0.5~24个月,1例24个月仍存活,1例术后13个月死于尿毒症,2例因放弃治疗分别于术后0.5个月、3个月死亡.结论 APVM属先天性疾病,临床容易误诊为肝硬化.肝动脉造影为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以多次血管内栓塞畸形血管为主,栓塞材料以PVA颗粒较为安全有效.

  • MR扩散加权成像对经皮肝脏消融灶组织成分定性研究的初探

    作者:郑晓林;徐辉雄;吕明德;徐作峰;谢晓燕;赖英荣

    目的评估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经皮肝脏消融灶的组织成分进行定性的能力.方法对48例因肝脏局灶性病变接受消融治疗的患者行常规MRI和DWI,与组织病理学改变对照,观察消融灶的MRI表现,测量各组织成分在DWI中的信号值与ADC值.不同b值下各组织成分的ADC值均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每2组间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Bonferroni法比较.结果常规MRI和DWI信号强度不能准确区分消融灶各组织成分,但信号强度有利于各成分ADC值测量的准确定位.在b值500 s/mm2 ,各成分ADC值为:消融凝固性坏死(0.44±0.21)mm2·s-1·10-3、肝充血(1.96±0.14)mm2·s-1·10-3、肉芽组织(2.28±0.24)mm2·s-1·10-3、存活肿瘤(1.24±0.08)mm2·s-1·10-3、肝脏(1.69±0.08)mm2·s-1·10-3,每2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280.49,多重比较每2组间均数差值为0.26~1.83,P<0.05).结论 DWI能对肝脏消融灶各组织成分定性,有希望提高MRI判断消融后局部疗效的准确性.

  • 脊柱良恶性压缩骨折的MR波谱分析

    作者:虞志康;严志汉;周云新;林嘉瑜;蔡志胜;毛传万;黄磊;许崇永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和恶性肿瘤所致脊柱良恶性压缩骨折的MR氢质子波谱(1H MRS)特征.方法对37例骨质疏松和21例恶性肿瘤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进行1H MRS采集,同时以30例健康志愿者L2椎体的1H MRS作对照,定量分析感兴趣椎体的脂肪百分含量(FF%)及脂与水的比率(LWR).结果对照组L2椎体平均脂肪含量为(45.0±20.2)%,平均LWR为 0.76;骨质疏松组病变椎体的平均脂肪含量(67.0±14.3)%,平均LWR为1.75;恶性肿瘤组病变椎体平均脂肪含量(1.8±1.2)%;平均LWR为0.1.骨质疏松组FF%和LWR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组(t=2.87,P<0.01),亦较高于正常对照组(t=2.06,P<0.05);恶性肿瘤组FF%和LW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2.75,P<0.01).结论 1H MRS能无创性检测脊柱椎体的脂肪含量及LWR,脊柱良恶性压缩椎体的脂肪含量及LW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助于骨质疏松和恶性肿瘤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

  • 骨雅司病的临床及X线诊断

    作者:林上奇

    目的探讨骨雅司病的临床及X线特点.方法对12例骨雅司病临床与X线片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合有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Ⅱ期雅司病9例,四肢皮肤多发对称或不对称丘疹及小结节,伴全身中毒症状.Ⅲ期3例,四肢皮肤及深层组织多发褐色脓疮,溃疡上下方环行排列多个杨梅大小结节.9例Ⅱ期雅司侵及骨骼,以骨膜、骨质增生为主.3例Ⅲ期雅司病,骨质增生同时伴骨质破坏.结论该病X线特点:(1)多骨受累;(2)病变主要在长骨骨干;(3)局限性不规则状骨膜骨皮质增生,骨髓腔模糊或消失;(4)弥漫性长骨骨硬化,伴骨皮质穿凿样破坏及松质骨虫蚀样破坏;(5)病变骨没有死骨形成.

  • 适于MRI研究的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冬;冯晓源;吴惺;朱剑虹

    目的建立适于MRI研究的鼠脑胶质瘤模型.方法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在Fischer 344大鼠脑内接种F98胶质瘤细胞.接种后观察大鼠的生存期并进行生存分析.接种后第6、8、10、12、14天采用MRI及病理学方法动态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接种成功率为100%,生存分析表明接种后老鼠多数于14 d左右死亡.接种后6 d,MRI即可检测出肿瘤生长.随着接种时间延长,肿瘤体积增大,接种后第6、8、10、12、14天组织学测量分别为(3.6±0.2)mm3、(8.1±0.5)mm3、(63.2±0.6)mm3、(127.3±0.8)mm3,(312.6±0.7)mm3.MRI测量的肿瘤体积为(4.1±0.3)mm3、(8.5±0.4)mm3、(65.4±0.7)mm3、(132.5±0.2)mm3、(317.8±1.4)mm3.组织学测量与MRI体积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3~2.287,P值均>0.05),但两者明显相关(r=0.91,P<0.01).第10、12、14 天组肿瘤体积较第6、8 天组明显增大(F=3.52,P<0.05).病理学显示该肿瘤模型具有胶质瘤的病理特点.结论该胶质瘤模型成瘤率高,成瘤快,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是适合MRI研究的理想模型.细胞接种后10~14 d是佳的研究时期.

  • 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

    作者:宋琼;夏黎明;王承缘;胡军武;冯定义;邹明丽

    目的通过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探讨MRI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高脂饮食方法建立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不同时期(9、18周)对实验兔进行以右肾动脉水平为中心的腹主动脉段MR扫描,数字法随机将所有实验兔编号,按单数、双数将实验兔分为2组,每组10只,在不同时期扫描结束后处死1组实验兔取其相应段血管进行HE染色,与MR图像进行组织病理学对照.扫描序列为常规的SE T1WI及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加权成像(FSE-PDWI)脂肪抑制序列,并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观察不同序列上的早期斑块在不同时期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对照,评价MRI在早期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斑块的组织学成分及生理病理学的动态发展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兔在高脂饮食后9周,血管内膜即可见明显的局部斑块形成,且具有弱强化性质,SE T1WI序列显示早期病变佳,18周斑块厚度及范围进一步扩大,斑块及血管壁均可强化,组织病理学显示早期病变主要发生于血管内膜,9周主要以泡沫细胞为主,18周在泡沫细胞周围有大量的基质纤维成分及小的毛细血管存在.结论常规的MR扫描技术能对早期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进行动态观察,并能从组织学水平对其进行评价.

  • 32接收通道并行采集全身MR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初探

    作者:林江;王建华;严福华;曾蒙苏;徐鹏举;周康荣

    目的初步探讨32接收通道并行采集全身MR血管成像技术在系统性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30例接受三维增强全身MR血管成像(3D CE MRA)检查.仪器为1.5 T成像仪(Magnetom Avanto, Siemens AG)配置32个接收通道和并行采集技术.病例包括临床诊断或怀疑的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PAOD) 17例,多发性大动脉炎3例,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Stanford B 型夹层4例以及胸和(或)腹主动脉瘤5例.共使用68个表面线圈单元包绕患者全身.3D CE MRA共分4段采集,每段视野(FOV)为375 mm×500 mm,通过自动移床分段扫描,第1~3段使用并行采集技术.对比剂用量为0.3 mmol/kg,分两相注射,前0.15 mmol/kg注射流率为1.3 ml/s,后0.15 mmol/kg注射流率为0.6 ml/s.总的扫描长度约188 cm,覆盖颈动脉到小腿动脉分支(不包括颅内动脉和冠状动脉).分析每段动脉的图像质量、各种动脉血管病变的显示效果,并同其他影像检查对照(包括DSA 9例,CT血管造影8例,单段MRA 1例).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全身3D CE MRA检查.动脉图像质量好,平均检查时间为17.4 min.17例PAOD患者中发现70段下肢动脉病变,其中7例3D CE MRA显示了除下肢动脉病变以外的其他部位动脉狭窄.4例血管炎患者3D CE MRA显示全身多处动脉管腔不规则、狭窄或闭塞、动脉瘤以及侧支血管.3D CE MRA还清楚显示夹层和动脉瘤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与其他血管成像技术比较,除1例3D CE MRA高估血管狭窄程度外,其他均相符合.结论配置了32个接收通道和并行采集技术的新型MR成像仪能顺利完成全身3D CE MRA检查,该法操作简便,检查时间短,在全面显示各种系统性动脉病变的临床使用方面有重要价值.

  • 计算机辅助诊断在肺结节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晓华;马大庆

    随着影像学肺癌筛查计划的研究进展,有关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在肺结节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即在胸部X线片或CT模式上检测结节和鉴别结节的良恶性.笔者搜集CAD在肺结节中应用的报道,综述如下.

  • 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诊断

    作者:杨本涛;王振常;刘莎;鲜军舫;刘中林;兰宝森

    目的探讨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 6例为良性成骨细胞瘤,2例为侵袭性成骨细胞瘤;发生于鼻窦者6例,颞骨者2例.CT表现:良性成骨细胞瘤边界清楚,圆形2例、椭圆形4例,周边伴有完整的骨壳,病灶内见点状、结节状、条状钙化或骨化,压迫邻近的结构;侵袭性成骨细胞瘤部分边界模糊,形态不规整,骨壳不完整,外周可见软组织肿块,内伴有不规则形的钙化或骨化,侵犯邻近结构. 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T1WI为等信号者4例,低信号者2例,T2WI信号不均匀,但病灶内部均见数量不一的极低信号影,对应CT上钙化或骨化区;4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环,1例骨壳仅在T2WI显示低信号,1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难以显示;增强后扫描呈中至显著强化,良性为较均匀强化,而侵袭性为不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不同程度强化,良性较均匀,侵袭性不规则且范围更大.结论 CT是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可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可作为1种补充的影像检查方法.

  • 动态增强MRI对眼眶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作者:陶晓峰;万卫平;肖湘生;施增儒

    目的运用动态增强MR技术,分析病变的强化特点,以提高对不同眼眶病变的认识,尤其是不同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的强化特点,进而提高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共41例,均为单发病灶,均行MR检查,术后均得到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肿瘤和类肿瘤病变31例,恶性肿瘤病变10例.使用1.5 T超导MR机,头颅线圈采集.MR平扫包括:横断面T1WI、T2WI及T1WI矢状和冠状面扫描.层厚4 mm.增强检查为使用对比剂后立即连续动态扫描,以观察病变的动态变化状况.对所测得的平扫及动态增强信号强度值(前、后),计算其强化率(E%)并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I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良恶性肿瘤第1分钟内平均强化率(E1%)比较:恶性肿瘤的E1%>60%,而良性肿瘤的E1%<6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7例良性肿瘤除脑膜瘤外,绝大多数(88.9%,24例)强化为线型;(3)10例恶性肿瘤和3例脑膜瘤为平台型强化.(4)3例炎性假瘤和1例肉芽肿病变,表现为流出型.(5)12例海绵状血管瘤有特殊的强化模式,表现为局部点状和小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步向全肿瘤扩展.结论动态增强MR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明显意义;对鉴别肿瘤和炎症也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少数病种,如海绵状血管瘤有特殊的强化模式.

  • 低张水灌肠多层螺旋CT对大肠癌分期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玉金;陈克敏;刘林祥;张秀美;朱建忠;董海朋;杨燕萍

    目的探讨低张水灌肠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大肠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内镜诊断或怀疑大肠癌的患者行MSCT动态3期增强扫描,以横断面图像为基础,结合多平面重组(MPR),进行TNM分期,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53例大肠癌有分期研究价值.MSCT检出了全部大肠癌,敏感度为100%,对大肠癌TNM分期的准确度为83.0%(44/53),其中T分期准确度为94.3%(50/53),N分期的准确度为86.8%(46/53),M分期的准确度为98.1%(52/53).结论 MSCT可以有效地显示大肠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态,能较准确地确定中晚期大肠癌的侵犯范围和肝脏转移,TNM分期准确度较普通螺旋CT有明显提高;增强门脉期或平衡期对TNM分期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MR T2加权成像显示胆囊壁增厚点状高信号的意义

    作者:靳二虎;马大庆;梁宇婷;王强

    目的研究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胆囊腺肌瘤病、慢性胆囊炎和管壁增厚型胆囊腺癌在MR T2加权成像(T2WI)显示病变胆囊壁点状高信号的特征.方法 38例患者(胆囊腺肌瘤病16例,慢性胆囊炎13例,管壁增厚型胆囊腺癌9例),每例均进行了MR常规T1WI、常规T2WI和3 mm薄层T2WI及MR胰胆管成像(MRCP).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胆囊切除手术.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共同分析不同序列MRI,观察胆囊壁增厚及T2WI显示病变胆囊壁点状高信号的不同表现,将观察结果与病理组织学检查所见对照.结果所有患者的胆囊壁均明显增厚,厚度范围5~15 mm,平均9 mm.T2WI显示病变胆囊壁存在各种各样的点状高信号,在胆囊腺肌瘤病,点状高信号分布于整个增厚的胆囊壁,且数量较多(5~15个/cm2),较大(直径2~7 mm),边界清楚,呈现中等至明显高信号;在慢性胆囊炎,点状高信号主要位于增厚胆囊壁的黏膜侧,数量较少(3~5个/cm2),较小(直径2~4 mm),边界清楚,呈中等至明显高信号;在管壁增厚型胆囊腺癌,点状高信号边界欠清,呈现稍高信号,其数量和大小差异较大,分布范围取决于癌组织浸润胆囊壁的深度.结论胆囊腺肌瘤病、慢性胆囊炎和管壁增厚型胆囊腺癌在T2WI呈现的点状高信号有一定差别,正确识别这些点状高信号的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良恶性胆囊壁增厚.

  • 乳腺癌的影像诊断:流行病学变化带来的挑战以及目前的形势与任务

    作者:吴宁

    一、我国乳腺癌发病趋势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种族与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发病率高,而且以美国白人妇女高,亚洲妇女发病率低.在大多数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乳腺癌发病率增长了30%~40%.比较1973至1977年和1993至1997年2个时段,乳腺癌的发病率由17.5/10万~76.4/10万上升为27.2/10万~97.4/10万[1].我国城市的乳腺癌发病率亦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我国缺乏完整的肿瘤发病登记资料,目前仅11个市、县(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哈尔滨市,河北磁县、河南林州、江苏启东、浙江嘉善、福建长乐、广西扶绥)有1988至1992年和1993至1997年2个时段的肿瘤发病登记[2,3].在上述5个城市,乳腺癌的发病率(世调率,用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进行年龄调整)从16.1/10万~26.5/10万上升为18.1/10万~28.9/10万,均以武汉为低,上海为高.在6个县中1988至1992年乳腺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前5位者仅有启东、嘉善及扶绥,分别为11.2/10万、8.5/10万及2.8/10万(仅有前5位统计数字);1993至1997年发病率为2.5/10万(扶绥)~9.2/10万(嘉善).提示我国农村与城市的乳腺癌发病率有一定差距.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部分,肿瘤登记工作不够完善,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不够充分.可见建立一个对国家具代表性的癌症登记网络,是合理分配卫生资源,确定肿瘤防治重点的基础,对正确评估乳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亦不例外.

  • 孤立性肺结节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白荣杰;刘福全;申宝忠;王丹;韩铭钧;吴振华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对34例SPN行MSCT动态增强(以4 ml/s 的流率注入对比剂).记录SPN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PHSPN)、灌注量(P)、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PHSPN/PHAA).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SPN CT灌注各参数与MVD和VEGF 的相关性.结果 PHSPN值恶性结节[(96.15±11.55) HU]和炎症性结节[(101.15±8.41)HU]较良性结节[(47.24±9.15) HU]有更高的强化峰值(F=72.730、9.728,P值均<0.001);PHSPN/PHAA比值恶性和炎性结节较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51、8.20,P值均<0.001).而恶性结节与炎症性结节的PHSPN值和PHSPN/PHAA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SPN增强前密度明显低于恶性SPN(χ2=8.49, P<0.05).恶性SPN与炎症性SPN的灌注量明显高于良性SPN(F=103.15、16.88,P值均<0.01).VEGF阳性表达17例(恶性SPN 16例, 良性SPN 1例),MVD计数恶性SPN [(36.88±6.76)条/视野]明显高于良性[(4.51±0.60)条/视野]和炎性[(26.11±5.43)条/视野]SPN(F=91.31、9.39,P值均<0.001).CT灌注各参数PHSPN、P、PHSPN/PHAA比值,与恶性和良性MVD呈正相关,其中以恶性结节PHSPN 与MVD相关性强(r=0.657,P<0.05).结论 SPN的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是其在CT灌注上不同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SPN CT 灌注特点与其血管生成有良好的相关性.

  • 人工神经网络在孤立性肺结节CT诊断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晓华;陈卉;马大庆;高培毅;周新华

    目的将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应用于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诊断研究,建立一种全新的模式判别方法,用于高分辨率CT(HRCT)或薄层CT上良恶性结节的鉴别.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SPN 200例(原发性肺癌135例,良性结节65例),分析3项临床指标(年龄、性别及是否有痰中带血丝)和9项HRCT或薄层CT指标(部位、长径、短径、轮廓形态、毛刺、晕征、气腔密度影、结节与周围血管及胸膜的关系).采用完全随机法从中选择140例样本作为训练集,建立人工神经网络(BP网络)诊断模型,并与软件SPSS分析处理的Logistic回归模型作比较.结果 BP神经网络对所有样本的诊断符合率为98.0%(196/200),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符合率(86.0%,172/200)(P<0.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6±0.004和0.936±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结合神经网络理论,利用HRCT和薄层CT鉴别诊断SPN的良恶性很可能成为一种实用而可靠的临床诊断手段.

  • 右膈下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赵绍宏;刘新;蔡祖龙;赵红;杨立

    目的显示正常人和肝细胞癌患者的右膈下动脉(RIPA),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提供有价值的解剖信息.方法对行腹部双期增强扫描的440例患者,包括133例肝细胞癌进行评价.采用16层螺旋CT(MSCT)对动脉期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重组,获得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薄层和MPR、MIP图像由2名CT室诊断医生评阅并对RIPA进行确认.结果所有440例患者的RIPA均能显示,显示率为100%.在218例(49.5%)起源于主动脉的RIPA中,140例发自主动脉右侧,56例发自主动脉前壁,22例发自主动脉左侧,36例RIPA于左侧膈下动脉共同起源.RIPA起源均在腹腔干动脉上下1 cm水平.在138例起源于腹腔干动脉的RIPA中,95例为单独起源,10例与胃左动脉共同起源,33例与左膈下动脉共同起源.78例发自右肾动脉的RIPA均为独立发出,与左膈下动脉无关.133例肝细胞癌中,16例(12.0%)可见RIPA肝外供血,CT显示RIPA较左侧增粗,并供血至肿瘤内部.结论 MSCT能很好地显示正常人和肝细胞癌患者的RIPA,可作为TACE术前、术后了解肝细胞癌肝外供血首选的非创性影像手段.

  • 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三维解剖学研究

    作者:于红;李惠民;肖湘生;刘士远;李成洲;陶晓峰

    目的评价CT血管成像(CTA)对支气管动脉(BA)的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解剖特征.方法对443例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胸部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组,观察BA特征.结果有359例在VR中至少1支BA肺外段能清晰显示.右侧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动脉(213/436支,48.85%)及降主动脉(207/436支,47.4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363/371支,97.84%).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壁多(95/207支,45.89%),其次是前壁(88/207支,42.51%),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左BA以前壁多(272/363支,74.93%).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共干动脉以前壁多(57/77支,74.03%).60.11%(223/371支)的左BA走行于左主支气管上缘,少数在下缘(95/371支,25.61%)和后缘(53/371支,14.28%).49.31%(215/436支)的右BA走行于右主支气管后缘,35.55%(155/436支)走行于下缘.BA分布类型共11种,左右各1支(R1L1)者多见(192/359例,53.48%),右2支左1支(R2L1)其次(63/359例,17.55%).结论 BA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 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的X线表现

    作者:彭东红;梁明宏;刘立刚;龚静山;徐坚民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简称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的临床及X线表现特点.方法 67例均有明确水凝胶注射隆乳史,11例行手术取出水凝胶或乳房硬块,所有患者均经临床体检及乳腺X线摄片,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多数乳房外观良好,质感异常及硬节形成为其主要后遗改变.X线片上水凝胶表现为高密度6例,稍高密度或等密度57例,低密度4例;水凝胶呈不规则团片影并多发类似肿块或结节影51例,呈均匀片状影16例;水凝胶与正常腺体分界不清46例,分界模糊11例,分界清晰10例;7例可见钙化灶显示.11例手术病理显示水凝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其中1例合并纤维腺瘤,1例合并癌.结论乳腺X线片无法准确评估注射隆乳术后水凝胶的自身情况,同时水凝胶影响乳房肿块或结节病变的辨认及定性.

  • 隆乳术后的MRI表现

    作者:林涛;谢毓芝;余强;罗济程

    目的分析隆乳术后MRI表现,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3例隆乳术后患者行MR扫描,分别分析置入假体和注射假体的MRI表现.结果 40例80只乳房行双侧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入,其中50只乳腺假体呈不规则团块游离于腺体内、胸肌内、皮下等各处.7例行双侧自体脂肪注入,其中12只乳内见纤维脂肪团块,6只乳内见脂液平面,6只胸大肌内见脂肪.16例行双侧乳腺假体置入,其中2例行生理盐水假体置入,2只盐水假体破裂;14例行硅胶假体置入,其中4只假体囊外破裂,10只假体囊内破裂.结论 MRI是评价乳腺假体置入术后情况的理想方法.

  • 乳腺癌保乳治疗后的X线随访

    作者:顾雅佳;肖勤;郑晓静;吴炅;陈佳艺;顾容丰;冯晓源

    目的分析乳腺癌保乳治疗后X线征象的变化规律.方法搜集1999至2005年3月行保乳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5例,总随访次数139例次,随访时间为前2年每6个月1次,以后则1年1次.在不同的术后时间段观察乳腺X线改变,重点观察水肿、皮肤增厚、结构紊乱、局限性致密、结构扭曲收缩、钙化等.各种X线征象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法,在不同时间段中某一征象出现的频数以及不同征象与乳腺腺体分型间的关系用χ2检验.随访时间从手术后1周至72个月.结果 2例(1.4%)未见阳性X线征象.术后12和24个月这2个时间段随访X线征象阳性率较高,为40.3%(56/139)和21.6%(30/139).保乳治疗后在不同时间段出现的征象不同(χ2=30.998,ν=6,P=0.001).手术后水肿程度各异,峰值出现在手术后6个月至1年左右,随后逐步消退、消失;皮肤增厚的出现和消退呈与水肿相似的发展过程.结构紊乱出现和消失与时间无明显相关性(χ2=8.634,P>0.05),但结构紊乱程度可随时间而改善(17/19).不对称性致密仅见5例,3例在后期消失.结构扭曲收缩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并在一定时间后保持恒定.2例显示钙化,为肿瘤残留和缝线钙化各1例.结论乳腺癌保乳治疗后在不同的时间段X线征象改变不同,了解其改变的规律是鉴别可能出现复发的基础.

  •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对妇女致密型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万花;郑凯尔;金爱萍;张元宁;何杰;姚青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对妇女致密型乳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3年4月至2004年9月门诊及体检者行FFDM的3500余例中致密型乳腺的66例乳腺癌及6例癌前病变,12例囊性增生症,58例纤维腺瘤,1例结核,4例囊肿,11例乳腺腺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采用美国GE公司的平板2000D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检查,并经病理证实.检查体位常规采用头足位(CC)、内外斜位(MLO),必要时加摄侧位及局部点片.对临床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均行术前定位.结果 72例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中,临床触及肿块者57例,未触及肿块者15例.影像表现为肿块23例;肿块并微小钙化18例;片状弥漫微小钙化伴局部结构紊乱11例;结构紊乱并粗长毛刺12例;簇状微小钙化2例;片簇状微小钙化1例;结构紊乱1例;小星状结构1例;长毛刺星状结构1例;平片无明显影像表现2例,其中1例仅导管造影显示僵硬、中断.共发现假阳性10例,假阴性5例,得出FFDM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06%、88.37%、90.51%.良性病变中,58例纤维腺瘤,表现为肿块38例,肿块伴钙化20例;12例囊性增生症,表现为肿块10例,肿块伴点状钙化2例;11例乳腺腺病,表现为肿块9例,肿块伴点状钙化2例.4例囊肿和1例结核,均表现为肿块.结论 FFDM能清晰显示乳腺癌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尤其能够显示致密乳腺的结构紊乱、粗长毛刺及微小钙化,对临床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及癌前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低剂量螺旋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Meta分析

    作者:熊曾;周漠玲;周辉;刘进康

    目的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低剂量螺旋CT(LDS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价值.方法搜集1995年1月至2005年6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LDS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文献,对符合条件的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和一致性分析.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来综合评价LDS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的价值,同时对基础扫描和严密随访至少2年后的结果进行比值比(odds ratio,OR)的合并检验,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1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由9个独立研究构成,研究对象共8168人,纳入研究存在异质性.按发现结节(B0)、发现结节直径(d)≥5 mm(B5)、发现结节d≥10 mm(B10)3个标准基础扫描的Kappa值分别为0.061、0.134、0.460,汇总敏感性分别为0.686、0.721、0.640,汇总特异性分别为0.708、0.815、0.959.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949、0.539,B0与B5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0与B10及B5与B10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5与B10进行基础扫描和严密随访至少2年后结果的合并检验,OR值分别为1.11和1.66.结论纳入文献质量较好.LDSCT筛查高危人群早期肺癌基础扫描中以发现结节d≥5 mm为阳性标准较合理,总的诊断效能较高,严密随访能提高筛查试验的准确性,筛查效果受机会性因素的影响较大,有必要通过设计合理、随访严密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严格控制机会性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证实肺癌筛查试验的有效性.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