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慢性肺血吸虫病合并肺癌二例

    作者:董江宁;张德友;杨荣芝

    例1 男,70岁.刺激性干咳5个月入院,原有慢性血吸虫病史.反复咳嗽、咯痰史,曾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服用抗生素后症状很快缓解.近5个月来反复出现刺激性干咳,服药后疗效不明显.近期体重下降.体检:神清,体瘦,气管居中,右下肺呼吸音低.生命体征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正常;血清癌胚抗原(CEA) 10.40 μg/L.彩色超声波检查提示慢性血吸虫肝纤维化.

  • MR扩散加权成像和波谱联合应用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作者:楼海燕;漆剑频;王承缘;熊正明;夏黎明;吴薇

    目的通过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和MR波谱(MR spectroscopy, MRS)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的表观扩散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和不同代谢物的变化,探讨病变不同时期铜沉积过程出现的病理改变与MR功能成像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例临床确诊并行驱铜治疗的肝豆状核变性患儿行MR常规扫描、DWI和波谱分析,比较扩散信号、ADC值和不同区域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 NAA)/肌酸(Creatine,Cr)、胆碱复合物(Choline, Cho)/Cr比值的变化.结果根据DWI信号,分高、等、低3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4, P<0.001),DWI呈低信号的ADC值高[(1.50±0.18)×10-3 mm2/s],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3=0.000 57;P2,3=0.000 58).MRS 示NAA/Cr均值降低(1.08±0.65),Cho/Cr均值升高(1.33±0.94).3组在基底节的NAA/Cr、Cho/Cr的比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2,1.1;P=0.8,0.3).但NAA/Cr较丘脑有显著降低(t=-4.74, P<0.001),Cho/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 P=0.16).结论 ADC值增高反映出铜沉积后局部结构疏松,海绵状变性和坏死伴随的髓鞘脱失引起的水分子扩散加快,MRS同时反映出该区神经细胞消失(NAA的降低)和星形胶质细胞广泛增生(Cho的升高).二者的结合应用反映了肝豆状核变性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和局部代谢的异常.

  • 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MRI表现

    作者:陈爽;钱建国;冯晓源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中的价值与限度.方法搜集了临床与实验室证实的神经梅毒5例,血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反应(TPPA)、梅毒快速抗体实验(RPR)均为阳性,抗艾滋病病毒抗体(HIV)阴性,采用1.5 T超导MR进行检查(2例增强,3例平扫).结果 5例均为不同程度的血管炎表现,其中3例以颞叶异常信号为主,另2例表现为基底节及侧脑室旁急性或慢性梗死为主,2例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结论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在MRI上无特异性表现,但MRI是显示其病变范围、病变性质以及治疗后随访的有效方法.

  • 抑郁症患者海马及杏仁核容积异常的MRI研究

    作者:夏军;陈军;周义成;张景峰;杨波;夏黎明;王承缘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海马及杏仁核容积改变特点.方法研究22例抑郁症患者及13例健康志愿者,运用MRI容积分析软件测量两侧海马及杏仁核容积.结果抑郁症患者及对照组均显示两侧海马容积不对称(左侧<右侧;抑郁组:t=21.80, P<0.01;对照组:t=24.90, P<0.01);抑郁症患者两侧海马容积比对照组有明显减小(左侧:t= 9.96, P<0.01;右侧:t=11.88, P<0.01);右侧杏仁核明显小于对照组(t=5.50, P<0.01);抑郁症患者海马容积缩小与病程缺乏相关性.结论海马及杏仁核容积异常可能构成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也说明边缘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 第3脑室底造瘘术MRI简易锁孔定位技术研究

    作者:王旭;蔺友志;韩占强;徐延斌;刘恩重

    目的探求神经内镜第3脑室底造瘘术颅骨钻孔穿刺点的定位方法,确保手术操作时神经内镜直接到达第3脑室底乳头体前膜.方法利用MR具有多方位、多角度成像、组织分辨率高等特性,通过对头颅MR图像测量、计算,得出第3脑室底造瘘术穿刺点的坐标值.结果第3脑室底造瘘术穿刺点坐标距离鼻根(127.2±9.9)mm或位于冠状缝前(17.1±5.6)mm、中线旁(20.3±4.7)mm,穿刺角度与大脑镰呈(12.3±1.9)°,自头皮至第3脑室底的深度(89.3±10.4)mm.讨论MRI直接引导的定位方法是一种定位准确,个体化设计的手术入路,操作简便、安全、无痛苦,易于普及开展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简易定位方法.

  • 氩氦冷冻在原发巨块型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郭志;邢文阁;刘方;于海鹏;李保国;郭秀英;张晟;付丽;邢纪中;张俊义;王友聚;龚彬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应用氩氦冷冻(AHCS)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新方法.方法 48例原发性肝癌,肿瘤直径10~14 cm,均为富血供.肝功能Child A 级38例,Child B级 10例.甲胎蛋白阳性40例,阴性8例.随机分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病例均在TACE后4周实施AHCS治疗.各组术后行病理学、肝功能、肿瘤标记物、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CT或MRI、超声检查.计算肿瘤坏死率采用Cavalieri方法;评价疼痛、生活质量分别采用数字分级法(NRS)和EORTC QLQ-C30方法.结果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6~14个月,随访率100%.肿瘤平均坏死率TACE为 8.07 %,AHCS为28.65%.与TACE比较,AHCS后肿瘤标记物下降幅度较大,坏死较为明显.肝功能:与TACE术前比较,TACE术后损害程度较重,持续时间(2周)较长,与TACE比较,AHCS损害轻微,持续时间(1周)较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与TACE前比较,TACE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表现更为明显.AHCS后,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分布得到纠正.AHCS术后48 h,局部疼痛是惟一较TACE重的副反应.结论对于巨块型肝癌,TACE与AHCS具有治疗协同和优势互补作用,有利于短期内降低肿瘤负荷,近期疗效满意;TACE是抑制肿瘤血管"热池效应",提高AHCS治疗效果的关键;AHCS术后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有利于改善肝功能状况,相对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肝癌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滨;徐辉;曹贵文;孙业全;于德新;宁厚法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后残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微血管直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经病理证实的HCC 63例,包括单纯手术切除42例(对照组),TACE术后行Ⅱ期手术切除21例(TACE组).TACE组患者手术前接受1~2次不等的TACE治疗,均按统一规范标准给予化疗药物灌注+栓塞治疗.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中TACE组取病灶边缘残存肿瘤部分,检测肿瘤组织的MVD、微血管直径及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结果对照组MVD值为(51.69±18.17)条,TACE组MVD值为(58.57±15.75)条,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8, P>0.05);对照组微血管直径为 (17.62±10.54)μm,TACE组微血管直径为 (15.79±7.65)μm,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0.71, P>0.05).对照组VEGF阳性染色细胞数为138.26±65.24,TACE组VEGF阳性染色细胞数为243.66±88.88,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4, P<0.01),TACE显著上调了VEGF蛋白的表达;VEGF阳性染色细胞数与MVD明显相关(r=0.4936, t=4.4329, P<0.05).结论化疗栓塞术后残癌组织存在丰富的肿瘤血供,残癌组织肿瘤细胞VEGF表达明显升高,新生血管生成及VEGF的表达可能在栓塞后残癌组织血供重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关节病的MRI研究

    作者:谭利华;廖二元;肖恩华;马聪;杜万平;李剑

    目的研究晚发型脊椎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关节病(SEDT-PA)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临床及X线检查确诊的SEDT-PA姐弟分别行脊椎、双髋关节及膝关节MR检查,患者姐行股骨头置换术,股骨头标本行病理影像对比研究.结果 MRI示脊椎后突或侧弯畸形、椎间盘退行性变随年龄增大而加重,部分椎体二次骨化中心前部未发育,骨化椎体呈"倒置的花瓶样"改变或椎体终板呈"台阶样"改变.膝关节、髋关节骺软骨在发病早期有局限性T2WI高信号病变,晚期呈退行性改变.股骨头标本病理学观察示部分区域软骨增生活跃、成熟不足.结论 SEDT-PA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影像学表现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软骨增生活跃、成熟不足.

  • 枕大孔前后缘深度MRI测量在颅底凹陷症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汪敬群;徐文坚;刘吉华;徐爱德;郁万江;高振华;郝大鹏

    目的用MRI测量并探讨枕大孔前缘深度(the depth of the anterior lip of the foramen magnum ,简称FMAD)和枕大孔后缘深度(the depth of the posterior lip of the foramen magnum ,简称FMPD),为诊断颅底凹陷症提供依据.方法在正中矢状面自旋回波(SE)T1WI图像上,测量320名正常人和36名颅底凹陷症患者FMAD和FMPD,并计算FMAD与FMPD之比值.将对照组性别、年龄之间及对照组与异常组之间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对照组0~9岁FM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0岁以后各年龄组FMAD男性大于女性(t值分别为5.54、6.58、5.92、7.13、6.32、5.14和4.48,P值均<0.05);对照组同性别0 ~ 9 岁FMAD小于10岁以后各年龄组(男性F值分别为3.66、4.45、6.32、4.08、5.78、7.13和5.99,P值均<0.05;女性F值分别为3.88、5.75、6.78、6.75、5.96、6.98和7.08,P值均 < 0.05),而10岁以后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年龄差异;异常组FMAD 95%可信区间为25.93~27.27 mm,对照组为34.53~35.32 mm,两者无交叉.(2)对照组FMPD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异常组FMPD 95%可信区间为33.17~35.63 mm,对照组为32.83~33.64 mm,两者交叉.(3)对照组FMAD/FMPD性别和年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异常组该比值 95%可信区间为0.72~0.80,对照组为1.05~1.08,两者无交叉.结论 (1)颅底凹陷症患者FMAD及FMAD/FMPD均明显小于正常人,FMAD < 27 mm或FMAD/FMPD < 0.8可诊断为颅底凹陷症.(2)颅底凹陷症患者FMPD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 半月板关节囊分离并反转的MRI诊断

    作者:唐小锋;周承涛;牟仁琪;张光辉;徐永忠

    目的探讨半月板关节囊分离并反转的MR表现.方法对8例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的半月板关节囊分离并反转的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表现在经半月板体部的矢状层面上示"蝴蝶结消失"征 8例,代之以液性信号,残留部分后角3例;于旁正中矢状面示"双前交叉韧带"征7例.经半月板体部的冠状面见髁间窝区"反转半月板"征8例.反转的半月板内呈现高信号6例,另侧半月板内出现异常高信号5例.结论半月板关节囊分离并反转的主要MR表现为"蝴蝶结消失"征、"反转半月板"征及"双前交叉韧带"征,同时具备三征或前两征即可确立诊断.

  • 胸背向过载作用后猴脑部损伤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费军;吴斌;张朝利;田向东;周翠萍;赵德明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对胸背向过载过载(+Gx)作用下猴脑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7只健康雄性成年恒河猴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只)和+15 Gx组(5只),+15 Gx组在动物离心机上承受+15 Gx峰值的抛物线形过载曲线作用;应用CT脑灌注成像分别观察+Gx作用前和作用后2 h、24 h、1周后猴脑血流的改变,同时行病理(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15 Gx过载作用后2 h、24 h大脑呈缺血性改变,1周后血流灌注基本恢复正常;光学显微镜下显示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出现轻度的缺血性萎缩,电子显微镜下表现为核染色质聚集成团块状边集,胞质内线粒体嵴轻度紊乱.结论模拟飞船应急返回高过载可引起猴脑缺血性改变,CT脑灌注成像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额叶皮质MR波谱、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

    作者:侯中煜;刘树伟;雷皓;高波;方可;林祥涛;李振平;刘买利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额叶皮质的病理变化.方法大鼠分为模型组14只和对照组6只.模型组于6-羟基多巴(6-OHDA)毁损后3~5周,在活体状态下,以BIOSPEC 47/30磁共振波谱仪(4.7 T)对双侧额叶皮质行1H磁共振波谱(1H-MRS)检测,分析该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和胆碱/肌酸(Cho/ Cr)比值的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该区突触素(SYN)与神经丝蛋白(NF60, NF200)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该区突触的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右侧(毁损侧)额叶皮质NAA/Cr比值(1.039±0.018)显著低于左侧(1.180±0.013)和对照组同侧(t=12.703,t=9.445,P值均<0.01);而Cho/Cr比值(0.664±0.171)与左侧(0.653±0.130)及对照组同侧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5,t=0.548, P值均>0.05).对照组双侧额叶皮质NAA/Cr和Cho/Cr比值均无统计学意义(t=0.297,t=0.438 , P值均>0.05).模型组大鼠右侧与左侧额叶皮质内突触素(SYN)反应物实际光密度值(COD值)分别是0.0896±0.0212和0.1912±0.0221,神经丝蛋白(NF)的COD值分别是0.0387±0.0203和0.1391±0.0211,两侧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843,t=10.491,P值均<0.01).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毁损侧额叶皮质的突触数量较对侧减少,突触结构出现异常.结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毁损侧额叶皮质内存在神经元缺失或突触数量的减少,神经细胞与突触功能降低,突触结构异常.

  • 大鼠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病理与MRI的实验研究

    作者:龙玉;孔祥泉;徐海波;刘定西;苑任;于群;熊茵;邓先波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的病理特征及其MRI诊断价值.方法Wistar大鼠共40只,数字法随机分为海洛因注药组(简称注药组,共32只)及盐水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共8只).海洛因剂量逐日依次递增0.5 mg/kg的整数倍,3次/d,腹腔注射,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和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大鼠模型.同样方式注射不含海洛因的生理盐水建立对照组.注射纳洛酮后应用改进的柳田知司评分标准判断成瘾强度.2组大鼠在6个不同时期(累加剂量分别为918、1580、2686、3064、4336及4336 mg/kg戒断2周)分别进行脑部的MR、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及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检查.结果第15天注药组和对照组大鼠戒断评分为(23.0±4.4)分和(1.4±0.5)分,统计学处理表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9.737,P<0.01),标志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从累加剂量1580 mg/kg开始至高累加剂量4336 mg/kg(第80天),注药组大鼠大、小脑均可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表明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大鼠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具体表现:(1)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数量减少,呈典型"红色神经元".光镜下,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海洛因累加剂量4336 mg/kg组与1580 mg/kg组或对照组之间,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及P=0.032);(2)海马CA 1~4区,光镜下主要表现神经细胞固缩坏死,数量减少不明显;(3) 小脑浦肯野细胞光镜下见大量固缩变性,部分坏死及脱失;(4)首次在电镜下发现大脑皮质微血管周围基质溶解破坏,呈多发空亮区;(5)大脑及小脑髓鞘轻度变性,未见典型脱髓鞘改变.注药组大鼠脑部包括大脑皮质、海马、尾壳核及小脑,在MRI上未见异常MR信号.结论大鼠海洛因中毒性脑损害主要病理改变是大、小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以及大脑微血管周围基质的溶解破坏,而这些微观变化在常规MRI上无法反映.

  • 肝内局灶性病变菲立磁增强MRI-组织病理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汉丰;周翔平;宋彬;陈宪;白红利;钟克祥;孙家瑜;张红英;张青

    目的分析肝内局灶性病变菲立磁增强信号强度变化与Kupffer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搜集行菲立磁增强MR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16个肝细胞癌(HCC)病灶以及良性病变9例16个病灶,分别计算局灶性病变相对于肝组织的Kupffer细胞的比率以及菲立磁增强前后T1WI、T2WI信号的相对比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良、恶性肝内局灶性病变间Kupffer细胞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HCC分化程度的降低,病灶内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呈下降趋势(P<0.05).T2WI强化比率与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呈负相关(r=-0.780,P<0.05);T1WI强化比率与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呈正相关(r=0.389,P<0.05).结论肝内局灶性病变间Kupffer细胞计数比率的明显差异是菲立磁增强MRI鉴别肝内良、恶性病灶的基础,T2WI序列能有效地鉴别肝内良、恶性疾病,是鉴别肝内良恶性局灶性病变的MR检查首选序列.

  • 胎儿MR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作者:王光彬;林祥涛;史浩

    胎儿磁共振成像(fetal MRI)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快速扫描序列的问世,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渐为更多的医护人员认识、重视.现就其临床应用及进展综述如下.

  • 肿瘤血管生成分子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周华;张敏鸣;毛辉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新生血管在肿瘤现有血管基础上形成的过程.研究证实,如果没有新生血管的支持,实体组织中的肿瘤生长直径不会超过2 mm[1].s

  • 慢性额窦炎额窦引流系统CT解剖特征及临床价值

    作者:邓星河;梁秀卿;史剑波;王晓红;杨钦泰;唐文杰;康庄;张建生

    目的探讨慢性额窦炎额窦引流系统CT解剖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应用螺旋CT作横断面扫描,然后经工作站作冠状和矢状面三维重建.结果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楚地显示钩突附着部位和类型,在100侧钩突中,附着纸样板41侧(41%)、鼻丘后壁11侧(11%)、中鼻甲19侧(19%)、前颅底16侧(16%)、钩突分叉13侧(13%).在额隐窝气房98侧中,终未气房28侧(28.6%)、鼻丘气房18侧(18.4%)、前筛气房18 侧(18.4%).额窦内气房98侧中,其中额气房22侧(22.4%)、眶上气房38侧(38.8%)、额窦中隔气房(M气房)16侧(32%).发现不同类型的解剖变异与慢性炎症的关系.结论慢性额窦炎额窦引流系统CT解剖特征的显示可为术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开展鼻内镜外科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螺旋CT扫描在牙齿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韩本谊;江笑露;李宏儒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3D)重建技术在牙齿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1例牙齿正畸的患者行螺旋CT轴面扫描,层厚3.0 mm.采用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法(SSD)和多层面重建法(MPR)3种方式重建图像.将横轴面图像与不同方法重建的图像之间相互比较.结果 41例中37例见牙体长轴排列不整齐,倾斜、旋转、重叠,牙齿长轴间距离不等,其中25例共有36颗埋伏牙.横轴面图像包括全部信息.SSD显示牙齿与颌骨的外部轮廓、整体形态以及牙齿排列与颌骨之间的关系.MIP清楚显示牙齿全貌、牙齿纵向排列关系,显示颌骨内埋伏牙36颗,通过旋转角度显示埋伏牙位置、形态,其中位于牙列的腭侧29颗,唇侧7颗.MPR对根尖骨质、根尖与牙槽骨的局部关系显示更清晰.结论螺旋CT 3D重建是1种能展示牙齿立体形态影像的新技术.轴面图像、MIP、SSD及MPR联合应用能明确病变性质,立体、直观、多方位提供临床医师所需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 扩散加权MRI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研究

    作者:郑晓林;徐辉雄;吕明德;谢晓燕;徐作峰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DWI,计测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作多期动态增强MRI,观察病灶各期强化模式.结果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及转移癌的ADC值(单位:mm2*s-1*10-3)分别为1.33±0.17、1.23±0.17、1.29±0.13,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2.33±0.22、4.04±0.51,恶性肿瘤ADC值均低于良性病变.恶性肿瘤平均ADC值1.29±0.16;与良性病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态增强扫描中,37.1%肝癌、78.9%胆管细胞癌与31.9%转移瘤病灶可见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强化.结论 DWI可成为1种有用的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方法.

  • 应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技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

    作者:王康;赵泽华;王之;张国桢;王伟忠;徐嵩森;张淼;刘文瑾;奉典旭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方位重建(MPVR)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价值.方法 2002年2月至2003年9月临床疑诊阑尾炎收治入院手术患者39例,术前均作了常规扫描和MPVR重建2种CT检查,术后31例确诊为阑尾炎,从阑尾充血、水肿至阑尾脓肿共分5级(正常阑尾为0级).结果对照手术病理,MPVR重建诊断急性阑尾炎准确率87.2%,敏感度90.3%,特异度75%,阳性预测值93.3%,阴性预测值66.7%.常规CT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准确度38.5%,敏感度38.7%,特异度37.5%,阳性预测值70.6%,阴性预测值13.6%.28例确诊急性阑尾炎的MPVR重建片所示5种主要征象及出现频率如下:阑尾肿大(管腔直径>6 mm)(96.4%),阑尾结石(26.7%),回盲部肥厚(36.7%),阑尾周围炎(71.4%),脓肿(10.7%).结论多层螺旋CT MPVR重建技术显著提高了CT对临床症状模棱两可、临床疑诊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术前诊断能力,并可减少重型阑尾炎病例的发生.

  • 对称性长骨扩展症一例

    作者:田军;马睿;许玉军

    患者男,15岁,双下肢畸形伴无力10年.无家族发病史.体检:营养、发育中等,五官对称,双膝外翻呈"X形腿".身高1.75 m,智力正常.X线检查:双侧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呈喇叭样扩张增宽,似"烧瓶"样改变,局部骨质密度减低,皮质变薄.胫骨上段向外弯曲,呈膝外翻改变(图1,2).双手掌、指骨普遍性增粗,骨小梁稀疏、模糊,皮质变薄(图3).双侧肋骨普遍增粗,锁骨内侧段增宽,骨小梁模糊(图4).骨盆狭长,耻骨走行陡峭,坐骨肥厚,闭孔变小,股骨近段对称性增宽(图5).颅骨板障模糊,颅底轻度硬化,蝶窦及乳突均气化不良,下颌骨髁状突增粗(图6).

  • 经畸形下腔静脉行二尖瓣球囊扩张一例

    作者:陈玉林

    患者女,32岁.10年前妊娠5个月时出现气短、咯血,有时不能平卧.在外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治疗好转,但在妊娠期间反复出现上述症状,足月分娩后上述症状消失.

  • Maffucci综合征一例

    作者:宝书明;张进;栾广旭

    患者男,9岁.4年前发现双侧肢体关节对称性肿大,近年来右胸皮肤出现多个血管瘤,且逐渐增大.其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及家族遗传病史.体检:身高1.15 m.智力正常.

  • 肾移植受者卡氏肺囊虫肺炎影像学研究

    作者:陈成水;李玉苹;叶民;张冬青;郑少玲;邢玲玲;陈少贤

    目的提高对肾移植受者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总结24例肾移植受者并发PCP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39.2岁.发病距肾移植时间平均5.6个月,起病至就诊时间平均5.5 d,发热24例,呼吸困难24例.病理表现为肺泡内蛋白样物质渗出,肺泡上皮细胞变性,肺泡间隔增宽,局部可见纤维化样改变.就诊时胸部X线10例呈弥漫性改变,其中3例磨玻璃样改变,2例磨玻璃样改变中见网格样改变,4例伴有片状渗出或融合实变.就诊时24例胸部CT均可见磨玻璃样改变,其中9例可见细网格状改变,12例可见边缘模糊的片状渗出影及肺内实变影.随着病情加重,胸部X片、CT出现肺内渗出和实变增多,明显时可见支气管空气影.约1~2周内发展到高峰.治疗有效后约1周,胸部X片及CT出现病变吸收好转的改变,1个月内基本吸收.结论肾移植患者卡氏肺囊虫肺炎影像学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改变包括间质改变或肺泡渗出、实变,进展快,治疗有效后约1周胸部X片及CT才出现吸收好转的改变,1个月内基本吸收.胸部CT检查比X片更敏感.

  • 先天性迷走左肺动脉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徐文彪;于明华;刘立炜;刘鸿圣;张明杰

    目的分析先天性迷走左肺动脉的影像学特点,以便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4例病例均做了X线检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3例做了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1例做了MRI检查,1例做了心血管造影检查.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或病理解剖证实.结果 (1)胸片表现为心影增大,肺血增多,左侧肺门位置比右侧略低,可见肺气肿、肺不张、肺炎;(2)支气管造影可见气管和(或)支气管狭窄;(3)食管造影可见食管向右、向后移压;(4)螺旋CT增强扫描及MRI检查:显示主肺动脉明显扩张,主肺动脉根部向右后延伸为右肺动脉,而左肺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紧贴左主支气管后壁向外延伸;(5)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见左肺动脉自右肺动脉发出;(6)心导管检查:显示主肺动脉明显扩张,左肺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7)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结论 CT和MRI是诊断该病的佳检查方法之一.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CT评价

    作者:修建军;李传福;刘庆伟;赵素红;于德新;张晓明;余志刚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方法乳腺疾病患者38例,其中乳腺癌患者23例,良性病变患者15例.采用双排探测器螺旋CT机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腋窝淋巴结,观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大小及其内部结构的关系,同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共检查腋窝淋巴结56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29枚,非转移性淋巴结27枚.长径>10 mm的44枚淋巴结中,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各22枚;短径>5 mm的49枚淋巴结中,转移性淋巴结25枚,非转移性淋巴结24枚;21枚转移性淋巴结发生实变,仅1枚非转移性淋巴结发生实变;"门"结构存在的8枚转移性淋巴结中,7枚实质厚度不均匀,"门"结构存在的26枚非转移性淋巴结中,2枚实质厚度不均匀.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的改变,与其长径和短径的相关性较差;当腋窝淋巴结发生实变、实质厚度不均、肿大淋巴结出现边缘模糊或临近脂肪混浊时,可疑为转移性淋巴结.螺旋CT对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明显优势.

  •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并发症的MRI诊断

    作者:陈学强;陈平有;张云枢;罗庆华;徐蓉

    目的分析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的MRI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26个出现并发症的乳腺及1例健康志愿者乳腺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及感染合并脓肿5例7个,表现为假体内团状长T1WI、长T2 WI信号,T2WI信号较假体更高;无菌性炎症2例3个,假体包膜增厚,表现为稍长T1WI、等T2 WI信号;硬结10例13个,表现为皮下、乳腺腺体内或胸大肌下的单个或数个固定的长T1 WI、长T2 WI信号;假体包膜破裂5例6个,表现为多发条块状、结节状长T1 WI、长T2 WI信号.诊断结果与临床和术后诊断结果符合.结论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症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诊断价值大,宜作为首选方法.

  • 数字化医学影像学科"五位一体"发展模式与实践

    作者:吴沛宏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X线诊断到多种现代先进影像技术的漫长历程,实现了由X线放射学到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巨大转变.1895年X线的发现及其在医学上不断深入的应用,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的发展进程;20世纪50和60年代超声和放射性核素相继应用于临床;1972年CT的开发和应用把放射医学带进了一个以体层成像和电子计算机图像重建为基础的新阶段;此后, MRI、超声体层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X线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分子影像学及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也逐步兴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介入放射学尤其是介入治疗,开创了微创治疗的先河,现已成为与内、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医疗技术之一.

  • 评《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

    作者:刘玉清

    徐州医学院祖茂衡教授主编的<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一书已于2004年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是我国首部关于布-加综合征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一部专著.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