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肺纤维平滑肌瘤性错构瘤影像表现一例

    作者:赵松波;庞闽厦;田昭俭;岳振营;杨新国;郭明

    患者男,30岁。因体检发现左肺占位于2015年3月16日就诊。既往体健,无肿瘤病史,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影像检查:胸部平片示左肺上叶舌段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约2.7 cm×3.3 cm,其内密度尚均匀,边界清晰,未见毛刺及分叶(图1)。CT检查示左肺上叶下舌段类圆形实性肿块,大小约2.6 cm ×3.2 cm,边缘光滑,未见明确毛刺及分叶,病灶密度不均,CT值-25~32 HU,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灶,肿块以宽基底与胸膜相连,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低密度灶不强化(图2),动脉期CT值为-20~115 HU,静脉期为-10~116 HU,延迟期为-8~107 HU,纵隔及肺门未见增大淋巴结。MRI示左肺上叶舌段紧邻胸膜类圆形混杂长T1、长T2信号影,边缘清楚,周边呈长T2信号,抑脂序列示肿块呈斑点状不均匀混杂高信号,边缘呈环状高信号(图3)。

  • 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三种抗血小板方案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作者:梁晓东;王子亮;李天晓;许岗勤;白卫星;朱良付;薛绛宇;冯光;贺迎坤;汪勇锋;李钊硕;李立;赵同源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出血和栓塞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所有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03例,根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3组。术前2~24 h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600 mg)的患者为负荷组54例;术中给予负荷剂量替罗非班(8μg/kg,3 min内推注完毕),继而维持剂量(0.1μg·kg-1·min-1)的为替罗非班组,50例;术前3~5 d给予双抗治疗(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的为术前双抗组,99例。采用c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负荷组、术前双抗组、替罗非班组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11.1%(6/54)、2.0%(2/99)、0;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7.4%(4/54)、4.0%(4/99)、0。组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术前双抗组(P<0.05)与替罗非班组(P<0.01);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P值均<0.05),术前双抗组与替罗非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负荷亚组中,暴露低分子肝素亚组术后血栓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暴露组(P<0.05),而肝素暴露组与未暴露组术后出血事件并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术前3~5 d双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比,替罗非班治疗方案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策略用于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术中;与其他两种方案相比,术前2h负荷剂量氯吡格雷组更容易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负荷亚组中,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再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术后血栓栓塞事件,但其可能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应慎重使用。

  •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者冠状动脉解剖分型的多层螺旋CT研究

    作者:罗海营;钟小梅;黄美萍;丁以群;庄建;刘辉;李景雷

    目的:探讨MSCT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患者冠状动脉解剖分型的诊断价值及解剖类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MSCT检查的367例D-TGA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采用Marie Lannelongue分型对D-TGA患者的冠状动脉起源、走行进行解剖分型,将D-TGA患者的冠状动脉分为常态走行、成襻走行、壁内走行、壁内与成襻同时存在的混合走行4个类型(Ⅰ~Ⅳ型),进一步分为11种亚型。分析各种冠状动脉的解剖学类型,并采用分类变量资料中的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结果 MSCT对367例D-TGA患者的冠状动脉起源、近段走行均能清晰显示。本组病例冠状动脉解剖类型包括方法中提到的全部4个类型11种亚型:Ⅰ型,常态走行209例(56.95%);Ⅱ型,成襻走行共138例(37.60%),其中后襻走行63例(ⅡA型,17.17%)、前襻走行30例(ⅡB型,8.17%)、双襻走行45例(ⅡC型,12.26%);Ⅲ型,壁内走行16例(4.36%);Ⅳ型,壁内与成襻同时存在的混合走行4例(1.09%)。其中成襻走行的8种亚型的构成比为:ⅡA-1型44例(11.99%)、ⅡA-2型19例(5.18%)、ⅡB-1型12例(3.27%)、ⅡB-2型8例(2.18%)、ⅡB-3型10例(2.72%)、ⅡC-1型25例(6.81%)、ⅡC-2型17例(4.63%)、ⅡC-3型3例(0.82%)。结论 MSCT可显示D-TGA患者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对其进行准确解剖分型。

  • OxyLiteTM光纤微探针验证非血流动力学响应函数分析的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检测大鼠C6胶质瘤组织氧含量变化的可靠性

    作者:徐瑾;陈安;蒋震;张彩元;孙亚琼;张峻围;沈钧康

    目的:利用兼容MRI的OxyLiteTM光纤传感器,验证非血流动力学响应函数(non-HRF)后处理算法的血氧水平依赖fMRI(BOLD fMRI)技术评价大鼠皮下C6胶质瘤组织氧含量变化的可靠性。方法构建20只雄性SD大鼠的皮下C6胶质瘤模型。采用1.5 T MRI系统、Micro-47显微线圈及单次激发梯度回波-平面回波(GRE-EPI)序列对瘤体行Carbogen气体(95%O2+5%CO2混合气体)呼吸激励的BOLD fMRI扫描,同时记录置于瘤体内OxyLiteTM微探针测得的肿瘤内局部氧分压(pO2)的动态读数。图像数据经non-HRF后处理算法分析后生成“氧合地图”和“氧合幅度图”。在MR图像上以探针尖端为中心定义边长为1.5 mm的正方形ROI,并将其复制到“氧合地图”和“氧合幅度图”上分别提取该区域的BOLD信号改变显著性参数(T值)和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ΔPSC值)。提取微探针测得的Carbogen气体吸入前与吸入后pO2的均数并计算其差值(ΔpO2)。在Carbogen气体吸入前后的pO2差别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对测量点区域测得的ΔpO2值、T值及ΔPSC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结果共获得15只大鼠23个OxyLiteTM微探针有效测量点数据:23个测量点的pO2-Air为2.285(19.056)mmHg,pO2-Car为14.701(48.390)mmHg,ΔpO2为8.107(33.557)mmHg,ΔPSC值为0.402(2.192)%,T值为2.025(8.293)。(1)10个测量点明确位于肿瘤实质成分内。该区域pO2均值在吸入Carbogen气体时[59.904(56.710)mmHg]较吸入空气时[19.462(21.511)mmHg]显著增高(U=14.000, P=0.007);(2)5个测量点明确位于肿瘤坏死成分内,其pO2均值在吸入空气时[0.149(0.479)mmHg]与吸入Carbogen气体时[0.273(8.050)mm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000,P=0.465);(3)8个测量点位于肿瘤实质成分与坏死成分的交界区。其中5个的pO2值变化类似于肿瘤坏死成分区,2个类似于肿瘤实质成分区,1个点的动态pO2值在吸入Carbogen气体后持续性减低。ΔpO2值与其相应区域测得的ΔPSC值、T值均呈正相关(r=0.660,0.576,P<0.01)。其中10个位于肿瘤实质区测量点处的ΔpO2值与PSC值存在正相关(r=0.717,P=0.020)。结论结合non-HRF后处理算法的BOLD fMRI功能成像技术得到的“氧合地图”及“氧合幅度图”能较可靠地反映肿瘤内部氧合变化发生的部位及程度。

  • Ⅴ型成骨不全的特殊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

    作者:房凤岭;任秀智;王志勇;刘军龙;周彬;侯振齐;徐金武;毛国良

    目的:分析Ⅴ型成骨不全的特殊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影像及临床诊断为Ⅴ型成骨不全15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0~30.0岁,中位年龄12.5岁。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同时行CT检查者4例。所有资料均经3名具有多年成骨不全症治疗经验的副主任医师根据Ⅴ型成骨不全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整理。结果15例患者X线平片可见前臂骨间膜钙化,2例可见胫、腓骨骨间膜钙化,13例患者可见桡骨头脱位,其中双侧脱位9例、单侧脱位4例,并且伴随桡骨头脱位的往往有比较巨大的尺骨鹰嘴及冠状突。所有患者均有前臂旋转功能及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7例可见四肢长骨的巨大骨痂,其中股骨骨痂7例,同时伴有肱骨骨痂3例、胫骨骨痂1例。早期表现为骨痂皮质菲薄,骨痂同股骨干界限分明,骨痂内密度低,巨大椭圆骨痂轮廓内可见不规则网格状分层形成;后期表现巨大骨痂内密集钙化,密度同股骨干相差不明显,但股骨干界限仍可见,骨干皮质无破坏。CT表现:巨大椭圆骨痂轮廓内可见稀疏针点状钙化形成,呈颗粒状、弓环状或不规则分隔状钙化。股骨干近端横断面形态不规则,扁方样形状,股骨干髓腔细小,骨痂边缘无明显钙化。骨痂内部CT值为-91HU,股骨干CT值为283 HU。结论Ⅴ型成骨不全的特殊表现有尺、桡骨及胫、腓骨骨间膜钙化,巨大骨痂生成,桡骨头脱位,X线检查可基本明确。CT扫描有助于同骨肉瘤鉴别。

  • 采用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对阴囊病变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蔡杰;王良;邓明;闵祥德;李亮;冯朝燕;李拔森;可赞;张配配

    目的:探讨分段读出平面回波成像(RS-EPI)和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序列对阴囊病变DWI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初步诊断为阴囊病变,需要行阴囊MRI检查的3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9例患者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恶性肿瘤21例、良性肿瘤8例。患者均行阴囊常规MRI和RS-EPI、SS-EPI序列检查。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对两种序列上附睾、睾丸及病变的解剖结构辨识和几何变形程度进行评分;由同一名医师对图像进行客观评价,观察指标包括病灶信噪比(SNR)、对比度、对比噪声比(CNR),不同序列DWI与T2WI融合图像中睾丸前后径的差值、变形率,不同序列正常睾丸的ADC值。采用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采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序列主观评分及定量评估指标的差异。结果2名医师在RS-EPI和SS-EPI两种序列中,对附睾、睾丸、病变解剖结构辨识和几何变形程度评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7、0.74、0.80、0.87。RS-EPI与SS-EPI序列图像比较,2名医师的解剖结构辨识评分和几何变形程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S-EPI的图像质量优于SS-EPI。2种序列图像比较,良性病变的SNR和对比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的SNR、对比度和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2WI上睾丸前后径为(35.61±9.78)mm,RS-EPI和SS-EPI序列的变形差值分别为(3.80±1.32)、(7.54±2.62)mm,变形率分别为(11.1±0.6)%、(22.4±19.2)%,两者的变形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27,Ρ<0.05)。正常睾丸RS-EPI和SS-EPI序列的ADC值为(1.18±0.06)×10-3、(1.24±0.11)×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6,Ρ=0.796)。结论RS-EPI可以明显降低阴囊DWI图像几何变形,提高阴囊DWI图像质量。

  • MR扩散加权成像与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分级的对比研究

    作者:许尚文;陈自谦;夏加林;钟群;陈秀丽;洪俊峰;刘庆宏;刘学兵

    目的:对比DWI与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间≥1年且准备行肝脏穿刺活检的69例CHB患者作为患者组,肝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15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上腹部DWI和超声弹力成像检查,二者的时间间隔在3 d内,分别测得肝ADC值和剪切波速度(SWV)值。患者组受试者行肝穿刺,并按照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级。采用单因素方差比较不同纤维化程度分级患者间肝脏ADC值、SWV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患者组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肝脏ADC值、SWV值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肝脏ADC值、SWV值诊断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69例患者中,S0、S1、S2、S3、S4级患者分别为11、13、12、15及18例。对照组、S0级组、S1级组、S2级组、S3级组、S4级组患者的ADC值分别为(1.39±0.09)×10-3、(1.39±0.08)×10-3、(1.38±0.10)×10-3、(1.20±0.06)×10-3、(1.12±0.07)×10-3、(1.01±0.07)×10-3mm2/s,SWV值分别为(1.17±0.07)、(1.16±0.08)、(1.23±0.10)、(1.48±0.14)、(1.85±0.14)、(1.97±0.12)m/s,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患者组ADC值与纤维化程度呈高度负相关(r=-0.894,P<0.01),SWV值与纤维化程度呈高度正相关(r=0.904,P<0.01)。ADC值预测≥S1级、≥S2级、≥S3级、S4级肝纤维化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93、0.991、0.966、0.952, SWV值预测上述分级肝纤维化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937、0.993、0.994、0.914。结论 DWI与超声弹性成像诊断肝纤维化分级均有较高价值,二者诊断效能相仿。

  • 肝脏CT灌注成像中不同算法对灌注参数的影响

    作者:潘克华;曹国全;孙厚长;王爱敏;郭献忠;贾秀芬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中大斜率算法(MS)和去卷积算法(DC)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临床需要进行了肝脏CTP检查,且图像质量较好的62例患者资料。患者均行320排容积CT肝脏CTP检查,并分别采用MS和DC法处理数据。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62个正常肝段及49个瘤灶(原发性肝癌25个、血管瘤20个、肝局灶性结节增生4个)进行分析,测得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肝动脉门静脉灌注比值(PI)。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比较不同医师测量结果间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算法间所得各项CTP参数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价各项CTP参数值间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种算法所得各项CTP参数值间的一致性。结果2名医师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ICC≥0.95)。正常肝段、原发性肝癌、血管瘤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DC法BF、BV值均高于MS法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肝段DC法PI值高于MS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肿瘤灶两种算法测量的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算法所得BF、BV及PI结果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均>0.9, P<0.01)。两种算法测得的BF、BV和PI不一致。结论 MS和DC两种算法所测得BF、BV、PI等灌注参数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一致性不佳。

  • 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扩散加权成像在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武文奇;牛金亮

    DWI可检测活体组织细胞内外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变化,其ADC已用于人体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随着对DWI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认为传统的DWI序列ADC值计算模型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人体组织形态复杂,并非单一均匀,肿瘤组织有明显的细胞和组织异型性,b值与组织信号强度衰减并不呈单指数模型(线性)关系;其次,小b值DWI成像,组织信号衰减与组织血流灌注相关[1-2]。1986年Le Bihan等[3]首次提出了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的DWI成像,该技术采用多b值扫描,通过双指数模型计算反映组织扩散和微循环血流灌注的参数,且无需使用外源性对比剂。目前, IVIM在肿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对IVIM在人体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脑侧支循环的MRI研究进展

    作者:吕晋浩;娄昕

    脑侧支循环是指在颅内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不能满足脑组织灌注需求所生成的旁路动脉或动脉吻合网络。侧支循环作为维持颅内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代偿途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侧支循环的优良与脑血管事件结局的好坏有显著相关性,好的侧支循环可以提高血管再通治疗的成功率,改善缺血区再灌注,减少梗死区体积,降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有效改善临床预后[1],并能降低慢性狭窄或闭塞患者远期卒中事件复发率[2]。侧支循环分为三级,一级为Willis环,二级为经眼动脉逆流及软脑膜动脉吻合,三级为新生动脉血管。

  • 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对敏感器官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明月;周悦;高剑波;查开继;蒋耀军

    目的: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在头颈部CTA成像中对敏感器官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临床诊断或怀疑为头颈部动脉疾病,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91例患者,按照检查的先后顺序分为A组(46例)和B组(45例)。患者均行头颈部CTA检查,A组平扫应用ODM技术,增强时采用常规扫描;B组平扫和增强扫描均应用ODM技术。记录A组患者平扫及增强扫描时甲状腺区、眼眶区的平均管电流及四个方向(前、左、后、右)上的管电流,并记录辐射剂量(CT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对A组和B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测量甲状腺区和眼眶区动脉CT值和对比噪声比)及主观评分。A组和B组患者间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A组患者平扫和增强扫描间的管电流和辐射剂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 A组患者除甲状腺区后位平扫和增强扫描间的管电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甲状腺区和眼眶区其他方向的管电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扫均低于增强扫描。A组患者平扫和增强扫描时,甲状腺区的平均管电流分别为(604±43)、(656±22)mA,眼眶区平均管电流分别为(341±54)、(409±63)m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909、-38.454,P均<0.01)。A组患者平扫的CT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分别为(15.6±1.4)mGy和(1.44±0.17)mSv,增强扫描分别为(17.4±1.4)mGy和(1.60±0.18)m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008、-32.130,P值均<0.01)。A组和B组患者间,图像质量的客观和主观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颈部CTA中应用ODM技术,可以在不改变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低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保护敏感器官。

  • HabibTM EndoHPB导管胆道内及肝脏射频消融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周传国;郭金鸿;魏宝杰;高堃;翟仁友

    恶性胆道梗阻多由于胆管、胆囊、胰腺及十二指肠壶腹部恶性肿瘤等所致。目前,对于预期寿命超过3个月的,不可手术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self-expandable metallic stent, SEMS)是标准治疗方法。但是,有50%以上的患者在术后6~8个月内会因为肿瘤进展、胆道上皮过度增生、支架内胆泥形成等原因导致支架再堵塞[1]。近年来,HabibTM EndoHPB导管的胆道内射频消融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局部治疗手段,逐渐应用于临床,但临床资料相对较少,对于安全有效的射频参数设定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通过动物实验,评估临床上常用的两类射频消融发生器,即RITA 1500X及ERBE VIO50C射频发生器,在不同射频参数设定下,对胆道及邻近脏器的损伤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广泛凝集专家共识,规范影像检查技术

    作者:余建明

    随着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诊疗手段的更新,医学影像在健康体检、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像引导临床正在逐步实现。在精准医疗和医学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1],医学影像技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医疗”快速推进,影像会诊中心逐步建立,远程网络报告和疑难病例会诊将成为常态。医学诊疗精准,影像医学先行;医学图像精确,检查技术先行;技术检查精准,检查规范先行。这套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已经得到临床医学和影像医学工作者的广泛认同,规范影像检查技术是保证精准诊疗的关键。

  • MRI导向下“第二眼”超声检查对首次超声阴性乳腺癌的应用价值

    作者:季宇;朱鹰;刘佩芳;青春;邵真真

    目的:探讨MRI导向下“第二眼”超声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作用,以及常规超声对乳腺癌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术前行乳腺常规超声检查结果为阴性,且术前同时行乳腺X线摄影、乳腺MRI和MRI导向下“第二眼”超声检查的52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经MRI导向下“第二眼”超声体表定位。52例乳腺癌患者共80个病灶。依据乳腺MRI及MRI导向下“第二眼”超声的影像表现,对乳腺内病变类型及乳腺超声背景回声进行分类;在乳腺X线摄影图像上测量并计算乳腺体积。结果52例患者的80个恶性病灶经乳腺MRI和经MRI导向下的“第二眼”超声均检出。7例为双乳病变,21例为双灶性乳腺癌。80个病变中,61个(76.2%)病变所在的乳腺体积>350 cm3,19个(23.8%)病变所在的乳腺体积≤350 cm3;26个(32.5%)病变所在的乳腺背景回声均匀;54个(67.5%)病变所在的乳腺背景回声不均匀。肿块型病变33个(41.2%),病变大径0.4~2.9 cm,平均(1.6±0.7)cm,其中大径>2.0 cm的病变,其相应乳腺体积均>350 cm3且背景回声不均匀。非肿块型病变47个(58.8%),病变大径为0.7~10.3 cm,平均(3.0±2.3)cm。结论乳腺体积较大、乳腺背景回声不均匀、非肿块型病变以及病变大径较小是造成常规超声检查漏诊的主要因素。MRI导向下“第二眼”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可疑病灶。

  • 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在模拟的X线摄影检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成像和数字化图像处理的过程。数字X线摄影较模拟的X线摄影成像速度快,摄影参数采用自动曝光技术,宽容度大,辐射剂量低,图像密度分辨率高且层次丰富,成像的介质是能进行数字化光电转换的探测器,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后处理,数字图像有助于传输和会诊[1]。数字X线摄影主要包括计算机 X 线摄影术(computed radiography,CR)和数字化 X 线摄影术(digital radiography,DR)的X线检查,是目前医院内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2],并已普及到社区和乡镇医疗机构。为了规范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保证图像质量,国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新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的指南和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起草了本版人体常用部位的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共识。

  •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减压术后感觉运动皮层局部一致性改变的静息态功能MRI研究

    作者:谭永明;周福庆;刘志礼;吴麟;曾献军;龚洪翰;何来昌

    目的:利用静息态fMRI(rs-fMRI)技术,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解压术前、术后静息状态下大脑感觉运动网络内的局部功能活动改变情况。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收集拟行减压术的CSM患者21例(患者组)及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进行rs-fMRI扫描。采用基于局部一致性(ReHo)的方法,计算受试者内源性局部脑功能活动。运用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SM患者组术前、术后与对照组之间,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大脑感觉运动网络内ReHo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异常区域ReHo值和临床功能评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SM患者术前静息状态下左侧中央前、后回的ReHo降低(体素数89,t=-3.894,P<0.05),而右侧顶上小叶的ReHo增高(体素数87,t=3.829,P<0.05)。CSM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较健康对照组右侧顶上小叶ReHo减低(体素数320,t=-4.5964,P<0.01),较术前左侧中央前、后回ReHo值升高(体素数372,t=-3.9811,P<0.05)。术前及术后3个月复查时CSM患者组异常ReHo区域与临床功能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CSM患者存在感觉运动皮层静息状态下局部功能活动异常,解压术后局部功能活动趋于正常,提示皮质重塑参与CSM术后功能的恢复。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