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脊髓中枢神经细胞瘤一例

    作者:陈绪珠;王军梅;戴建平

    患者女,48岁.因右下肢痛7年,四肢渐进性麻木5年于2008年10月8日到我院就诊.体检:右下肢肌肉萎缩,浅感觉、位置觉减退,肌力Ⅳ级,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右侧Babinski征阳性.左上肢浅感觉减退.

  • 弥漫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一例

    作者:李玲;唐光健;唐萍萍;杨滨

    患者女,44岁.阵发性右上腹部不适1年加重1个月伴乏力于2009年7月4日入院.体检:右上腹压痛阳性.实验室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均为阳性.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均为阴性.总胆红素(TBIL)33.6 μmol/L(0~15.00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0.9 μmol/L(0~6.84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22.7 μmoL/L(0~15.00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47.6 U/L(0~40 U/L),γ-谷氨酰转肽酶(GGT)171.5 U/L(0~50 U/L),天冬氨转氨酶(AST)60.1 U/L(0~40 U/L).

  • 脾脏炎性假瘤二例

    作者:杨金永;赵斌;于台飞;曹金凤

    例1 男,39岁,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于2009年6月10日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CT平扫示脾脏上极低密度肿物,大小为6.0 cm×5.5 cm,边界清晰,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渐进性强化.

  • 腹腔上皮样多形性脂肪肉瘤一例

    作者:罗文斌;郭岗

    患者女,55岁.胸背部疼痛1个月余于2009年3月12日入院.体检:腹平软,左上腹触及一个约5 cm×6 cm×5 cm大小的肿物,界限不清,轻压痛.肿瘤标记物:CA125 85 U/L,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及CA199均正常.

  • 升主动脉异位结节性甲状腺肿一例

    作者:贾崇富;王照谦;杨志强;卞晓明;孙喜霞;王海燕;谢丽伟;袁玉新

    患者女,56岁.2009年9月8日因反复胸闷、气短9年余,逐渐加重就诊.体检无明确异常.心脏彩超检查示右心房侧壁异常回声影,为明确诊断行心脏MSCT检查.

  • 伴有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二例

    作者:杨洋;袁新宇;白凤森;肖江喜

    例1 男,8岁.2009年1月10日以步态不稳、不能独立行走就诊.家长诉患儿出生时正常,1岁后头围明显增大,现头围60 cm,余体格检查未见异常.颅脑MRI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脑白质水肿,伴双侧颞叶前部皮质下大小不等囊肿样改变.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枢椎椎体转移瘤的穿刺途径及疗效初探

    作者:孙钢;金鹏;易玉海;刘训伟;李凡东;谢志勇;张绪平;李敏

    目的 探讨采用前外侧或后外侧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枢椎转移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对10例枢椎椎体溶骨性转移瘤的患者行PVP,男8例,女2例.9例在X线透视引导下,采用前外侧入路穿刺与注射骨水泥,1例采用CT引导后外侧入路穿刺.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单侧穿刺,并均穿刺成功.注射骨水泥量为2~4 ml.患者术后当日CT复查显示骨水泥填充病灶均在70%以上.无穿刺途径出血或骨水泥外溢引起的有临床症状的并发症.术后7 d内疼痛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3例.术后1周内均去掉头托承重,下床活动.术后随访3~24个月,4个月死亡2例、8~11个月死亡3例、13~15个月死亡4例、1例术后第24个月仍存活,术后均无局部疼痛症状加重的表现.结论 采用前外侧入路或后外侧入路行PVP治疗枢椎转移瘤安全、有效.

  • 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梗阻的诊断及介入治疗

    作者:朱康顺;钱结胜;孟晓春;易述红;庞鹏飞;何可可;姜在波;陆敏强;单鸿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在831例原位肝移植(OLT)、26例活体肝移植(LDLT)患者中,共有11例在移植术后2~111 d经血管造影证实为肝静脉、下腔静脉梗阻并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肝静脉吻合口狭窄或闭塞5例、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肝静脉狭窄伴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11例中,5例为成人OLT、4例为LDLT、2例为儿童减体积OLT,介入治疗前9例接受了肝脏CT、2例接受了MR增强扫描.术后随访患者肝肾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流状况.对1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介入治疗技术要点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前后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1例患者,CT或MR检查均可明确显示肝脏淤血范围、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梗阻部位及程度;其中4例肝静脉梗阻和5例下腔静脉梗阻者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肝静脉梗阻者行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扩张术(PTA),1例肝静脉伴下腔静脉梗阻者,行肝静脉PTA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介入治疗手术均成功.术后检测梗阻两端静脉压力差为(2.9±1.7)mm Hg(1 mm Hg=0.133 kPa),较术前(16.5±4.1)mm Hg明显下降(t=11.5,P<0.01).术后10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肾功能恢复;1例肝功能恶化,于术后第9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术后随访9~672 d,2例肝静脉PTA治疗者术后1个月内发生血管再狭窄,支架植入治疗者未发生再狭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支架植入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CT或MR对明确肝淤血范围及静脉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 经微导管自体动脉血转流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中的应用

    作者:王苇;李澄;刘振生;张新江;周龙江;尹海燕

    目的 探讨经微导管自体动脉血转流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6例发病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过程中,采用经微导管自体动脉血转流技术.在常规动脉溶栓开始前,将微导管通过血栓,经穿刺部位抽取股动脉血20 ml,经微导管于2 min内将其注入闭塞远端血管内,然后进行常规动脉溶栓操作.常规动脉溶栓与动脉血灌注每30 min交替1次.结果 溶栓术中动脉血转流1~5次,平均3次,每例患者转流操作所用时间平均为(8.0±3.2)min.6例患者动脉溶栓均再通,1例术后出现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90 d,生活状态优4例、良2例.结论 经微导管自体动脉血转流技术,不干扰常规溶栓操作,未明显延长手术时间,可能对保护缺血脑组织具有一定作用,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中可予应用.

  • 动脉性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于红;李惠民;刘士远;肖湘生

    目的 评价动脉性肺隔离症(AS)的MS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AS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5例均行MSCT增强扫描,并进行3D图像重组,分析异常体循环动脉(ASA)、肺动静脉、支气管和肺实质的影像特征.结果 5例均可见单支粗大的ASA从降主动脉发出,迂曲扩张,先向下随即朝上朝前外,供血左下叶基底段,ASA供血区正好与肺动脉供血缺如区一致,肺静脉明显增粗.4例为典型AS,有典型的ASA,与左下肺静脉(IPV)紧贴,2支跨过IPV前方下行,至前内基底段,2支在IPV后方下行,至外后基底段;受累肺体积缩小,血管断面增多、增粗.在肺动脉供血与ASA供血移行区有一个特征性的乏血管带,其内支气管缺乏血管伴行.1例为不典型AS,受累肺合并先天性支气管闭锁.结论 AS有特征性的MSCT表现,典型表现可以直接诊断,不典型表现需要结合3D后处理图像仔细分析.

  • 十字交叉心脏的CT诊断

    作者:杨有优;戴汝平;李怡;李向民;周旭辉;孟悛非

    目的 探讨CT在十字交叉心脏(CCH)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经CT诊断并手术证实的5例CCH患者进行分析,其中2例行64层SCT增强扫描,3例行电子束CT单层增强扫描.以横断面扫描为基础,采用3D重组方式显示解剖畸形,并采用卡方检验与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比较.结果 (1)所有患者呈心房内脏正位、交叉但适应性房室连接、水平室间隔、室间隔缺损与肺动脉狭窄.心室动脉连接异常,包括4例右室双出口,1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此外,2例永存左上腔静脉,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右弓右降各1例.(2)手术证实畸形共33处,CT、心血管造影与超声心动图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3.9%(31/33)、81.8%(27/33)和54.5%(18/33).CT扫描及其3D重组较超声心动图有明显优势(X~2=13.39,P<0.01),与心血管造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9,P>0.05).结论 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CCH的影像方法.

  • 心室率、心室率波动及心电编辑对心房颤动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杨琳;张兆琪;范占明;徐超;赵蕾;晏子旭;姜红

    目的 探讨不同心室率、心室率波动对心房颤动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心电编辑对图像质量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50例心房颤动患者行CTCA检查.评价心电编辑前后各节段冠状动脉血管的图像质量(优、中、差).用X~2检验分析不同心室率、心室率波动程度间及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的差异程度,用Pearson方法分析平均心室率及心室率波动程度与图像质量间的相关性.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50例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心室率47~153次/min,平均(89±23)次/min;心室率波动程度7.7~36.8次/min,平均(18.2±6.1)次/min.共评价冠状动脉血管节段704段,终不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血管节段24段(3.4%),6例患者(12.0%)的CTCA图像中部分血管段无法满足诊断需要.平均心室率>100次/min时图像质量差的冠状动脉节段数(11段)及心室率波动程度>24次/min时图像质量差的冠状动脉节段数(11段)均明显增加(P<0.05).冠状动脉各节段总体图像质量、右冠状动脉及远段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与平均心室率及心室率波动程度均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50、0.55、0.53、0.49、0.42和0.44,P值均<0.05).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以患者为单位,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6/6)、93.2%(41/44)、100%(41/41)、66.7%(6/9).结论 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心房颤动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可在一定平均心室率及心室率波动范围内通过心电编辑有效改善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

  • 高分辨率CT上肺细网状影的形态分析及病理基础

    作者:关春爽;马大庆;关砚生;陈步东;张岩松

    目的 探讨HRCT上肺细网状影的形态学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 搜集本院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107例在HRCT上有细网状影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细网状影形态学及动态变化分析研究.搜集24例病理证实充气标本进行影像与病理的对照研究.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细网状影网间隙直径一般≤3 mm,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网间隙内为肺实质密度.网壁光滑或粗糙,厚度约≤1 mm.107例临床患者细网状影的伴随征象有磨玻璃密度影(GGO)(68.2%,73例)、铺路石征(23.4%,25例)、小叶间隔增厚(84.1%,90例)、肺气肿(32.7%,35例)、界面征(58.9%,63例)、牵拉性支气管扩张(41.1%,44例)及蜂窝征(26.2%,28例).纤维化患者与肺炎患者在蜂窝、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小叶间隔增厚、界面征及铺路石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肺炎大片状GGO合并细网状影形成铺路石征;癌性淋巴管炎细网状影合并小叶间隔增厚,并见串珠样结节影;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细网状影多镶嵌在蜂窝之间;结缔组织病(CTD)并肺间质纤维化早期以细网状影为主,蜂窝影少见,及时治疗后可完全或部分吸收;慢性支气管炎细网状影合并肺气肿.58例随访患者中26例网状影增加,22例网状影减少或消失,10例无变化.24例肺标本细网状影病理基础主要为小叶内间质纤维增生、炎性细胞及肿瘤细胞浸润、渗出液充填、煤尘沉积等.结论 细网状影是由小叶内间质增厚形成,可由炎症、间质增生、肺纤维化和肿瘤引起,有助于提示这些疾病的存在,诊断价值需结合其他CT表现及动态变化.

  • 正常犬肝脏射频消融后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与病理表现的比较

    作者:刘兆玉;王传卓;畅智慧;孙洪赞;卢再鸣;辛军;翟伟;刘长平;郭启勇

    目的 比较正常犬肝脏射频消融(RFA)后不同时期的病理、CT及PET-CT表现,为肝脏肿瘤RFA后随访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及参考依据.方法 成年健康杂种犬1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RFA后即刻组、1周组、2周组、4周组和8周组),每组3只.对每只犬肝脏行2次RFA治疗,消融后的实验犬于所在组对应的时间点行CT和PET-CT检查,完成检查后,静脉注射氯化钾溶液牺牲后,腹部切口取肝脏标本行病理检查.以消融灶周围环形反应带与正常肝实质强化/摄取率(r_(p/p))变化对图像进行评估,并将影像表现与病理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FA术后即刻组,病理检查显示,消融灶中央凝固坏死,周围肝窦扩张充血;增强CT消融灶周围出现明显的环形强化带;PET-CT表现为低代谢消融灶被等代谢肝组织环绕.1~4周组,病理检查显示,消融灶坏死程度逐渐加重,周围肝组织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并逐渐成熟;CT动脉期和PET-CT消融灶周围均呈环形强化和高代谢,尤以1~2周组明显.8周组,病理检查显示,消融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明显;PET-CT显示上述强化和高代谢征象消失.增强CT动态变化曲线为术后即刻组明显强化(r_(p/p)=1.34±0.21),1周组达峰值(r_(p/p)=1.39±0.20),之后逐渐回落;PET-CT代谢变化为单峰曲线,1周组为代谢峰值(r_(p/p)=1.19±0.09),即刻组及8周组分别趋于等代谢.结论 CT和PET-CT均可较准确的反映肝脏RFA后的病理改变.为规避RFA术后炎症反应对评价肿瘤残余的干扰,影像检查应在术后即刻和8周后进行.术后即刻PET-CT扫描可能优于CT,1周后两者的诊断效能可能相似.

  • 阳性亲淋巴对比剂增强MR淋巴成像对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周正扬;俞海平;陈君坤;朱斌

    目的 探讨大分子阳性亲淋巴对比剂在间质MR淋巴成像中对肿瘤转移、炎性增生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18只纯种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0~2.5 kg.在其中9只兔一侧后肢各趾蹼处注射完全型免疫佐剂,用于建立腘窝淋巴结炎性增生模型(炎性增生组);另9只兔一侧后肢肌肉接种VX~2瘤建立腘窝淋巴结肿瘤转移模型(肿瘤转移组).对侧正常腘窝淋巴结作为对照.各组每只兔接种前后行MR淋巴成像检查.将0.2 ml二氨基乙基乙二醇醚-DTPA酰胺共聚物钆配合物(Gd-poly-DTPA-EOEA)注入各组每只兔双侧后肢足背部各趾蹼处的皮下.在注射对比剂前后分别进行3D T_1WI扫描和MIP图像重组.在增强3D MIP图像上测量每一腘窝淋巴结短轴大径(MSAD),在每只兔胭窝淋巴结中选取直径大者测量其延迟扫描各观察时点的信噪比(SNR).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比较炎性增生组与肿瘤转移组腘窝淋巴结接种后MSAD的差异和每一观察时点炎性增生组、肿瘤转移组、正常对照侧腘窝淋巴结间的SNR差异.分析各组腘窝淋巴结的MR淋巴成像图像,并与病理检查相对照.结果 肿瘤组2只兔接种未成功,其他模型形成良好.13个炎性增生、11个肿瘤转移腘窝淋巴结的MSAD分别为(1.32±0.14)cm和(1.33±0.12)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6,P>0.05).延迟扫描5、15、30、60、90、120 min,9个炎性增生腘窝淋巴结与正常对照侧腘窝淋巴结的SNR值分别为17.31±0.37和17.19±0.29、27.42±0.50和27.39±0.48、38.44±0.47和38.19±0.27、37.10±0.09和36.97±0.10、36.32±0.61和36.20±0.80、34.60±0.44和34.71±0.32,两组间各对应时点SNR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8、0.14、1.43、1.00、0.36、-0.62,P值均>0.05).7个肿瘤转移腘窝淋巴结和正常对照侧腘窝淋巴结的SNR值分别为6.00±0.22和17.21±0.28、7.87±0.16和27.17±0.23、8.14±0.24和38.16±0.19、8.09±0.28和36.94±0.30、7.59±0.20和35.96±0.72、7.50±0.14和34.81±0.27,两组间各对应时点SNR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4.00、-182.72、-261.27、-186.48、-100.22、-239.00,P值均<0.01).炎性增生组淋巴结的SNR值明显高于肿瘤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97、174.07、158.49、152.71、96.06、154.57,P值均<0.01).肿瘤转移淋巴结在MR淋巴成像图像上表现为淋巴结完全或部分的信号缺损.结论 通过阳性亲淋巴对比剂增强MR淋巴成像可提供解剖背景下淋巴结解剖和功能方面的信息,是特异性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敏感检查方法.

  • 超顺磁性氧化铁MR成像评估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枯否细胞功能的初步研究

    作者:焦志云;李澄;马占龙;陈文娟

    目的 初步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作为MRI对比剂评估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枯否细胞(KC)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喂养高脂饲料,对照组喂养普通饲料.8周后对所有大鼠行肝脏MRI及SPIO增强扫描,计算肝脏组织平均信号强度下降百分比(PSIL)和SPIO增强前后肝脾对比信号强度比值(RSIR),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值,并取肝脏标本行HE和普鲁士蓝染色分析病理表现.采用两组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2组不同序列SPIO增强后PSIL和RSIR值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1只大鼠因麻醉过深死亡,其余9只血清TC及TG值分别为(6.58±1.25)和(1.53±0.23)mmoL/L,较对照组[分别为(1.64±0.22)和(0.55±0.14)mmol/L]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1.716和11.588,P值均<0.01).SPIO增强扫描后两组肝实质信号强度在各序列明显下降,在PDWI及T_1WI上实验组PSIL分别为(34.78±4.51)%和(60.38±3.49)%,较实验组[分别为(64.96±2.42)%和(81.08±1.66)%]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451和-16.240,P值均<0.01).PDWI、T_2WI、T_2~*WI和T_1WI序列实验组RSIR分别为1.002±0.141、5.000±0.516、20.004±1.490和2.601±0.077,均较对照组(0.400±0.102、1.500±0.115、0.503±0.105和-0.300±0.058)大(t值分别为10.745、19.800、39.168和92.785,P值均<0.01).实验组肝脏组织中普鲁士蓝染色阳性颗粒积分(2.33±0.50)分较对照组(4分)明显减少(t=-10.000,P<0.01).结论 高脂饮食诱导的SD大鼠NASH模型接近人类发病情况且容易建立,临床应用型1.5 T MR通过SPIO增强肝脏扫描可评估KC的功能,提示NASH的发病机制与KC功能的下降有关.

  • 联合应用MR波谱分析与扩散加权成像定量指标行前列腺癌定量诊断

    作者:郭雪梅;王霄英;李飞宇;蒋学祥

    目的 以前列腺六分区为基础,量化分析并验证MRS与DWI两种功能成像的定量指标在联合诊断前列腺癌时的权重大小.方法 搜集2006年2月至2007年7月间前列腺MR检查数据库中患者资料,并以接受前列腺MR检查的不同时间段,将入选前列腺检查患者分为2组,分别用于定量分析和验证结果,第1组为从2006年2月至12月期间、第2组为从2007年1月至7月期间的患者.每例患者在行常规MRI后,均进行MRS和DWI检查,测量MRS可用体素的(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值和分区内小ADC值(ADC_(mini)).以CC/C≥0.911作为阳性体素标准,计算前列腺MRS六分区内阳性体素比(PVR).采用聚类分析中的线性判别,计算第1组分区内PVR和ADC_(mini)合用时各自所占的权重.将第2组分区内PVR和ADC_(mini)代入公式,采用ROC分析比较单独及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结果 第1组和第2组均有40例患者,非前列腺癌加例,前列腺癌20例.由第1组病例得出的联合诊断线性判别公式为DWI和MRS联合诊断的非标准化线性判别值(D)=3.264×ADC_(mini)-0.205×PVR-4.407,分区内PVR和ADC_(mini)的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769和0.910,联合诊断的Az为0.909.第2组病例分区内PVR和ADC_(mini)的Az分别为0.838和0.912,联合诊断的Az为0.915.2组的联合诊断效能与单独使用DWI的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32和1.50,P值均>0.05).结论 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高于MRS,联用2种功能参数不能明显提高总体的诊断效能.

  • 多层螺旋CT对肝包虫病累及血管或胆管的术前评价

    作者:王健;蒋奕;赵艳萍;刘文亚;王静;刘新立

    目的 探讨MSCT对肝囊性包虫病血管和(或)胆管受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搜集2008年1月至10月期间实施外囊完整摘除或大部分外囊切除术的44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资料,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进行3D血管重组;怀疑病灶破入胆管的3例患者行阴性法胆管重组.将CT轴面及3D重组图像所显示的血管和(或)胆管与病灶的空间关系与手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44例患者CT共检出46个病灶,判断病灶破入胆管3例;血管重组图像显示病灶累及门静脉一级血管14例、肝段下腔静脉18例,与术中判断完全相符;血管重组图像显示病灶累及肝动脉一级血管11例、肝动脉二级血管26例、门静脉二级血管35例、肝静脉主干34例与手术(肝动脉一级血管11例、肝动脉二级血管23例、门静脉二级血管33例、肝静脉主干31例)对照采用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8805,0.6087,0.7751,0.7392;3例胆管成像所显示胆管与病灶的空间关系与术中所见相符.结论 MSCT及血管重组图像能够真实反映病灶与肝内血管和(或)胆管的毗邻关系,能为术前掌握肝囊性包虫病灶与邻近肝脏血管和(或)胆管空间关系、客观评估手术风险及决定术式提供全面的影像信息.

  • 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

    作者:张亮;程红岩;龙行安;谢朝阳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资料.4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1例中肿瘤多发2例,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结节状病灶,其余9例均为单发.CT检查4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MRI 8例患者中7例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病灶中心无强化低信号区范围较动脉期缩小.1例患者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可见高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及MRI能反映原发性肝类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 对照内镜评价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卓;梁碧玲;李勇;钟镜联;叶瑞心;王东烨;李楚强;袁宇红

    目的 探讨3D动态增强MRA(3D DCE MRA)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期间本院同时行3D DCE MRA和内镜检查的153例门静脉高压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对3D DCE MRA图像进行减影后处理,采用MIP和薄层(thin-MIP)方法3D重组,测量3D DCE MRA图像中食管壁内和壁外曲张静脉、胃黏膜下和胃周曲张静脉的小、大以及平均直径,对照内镜结果,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3D DCE MRA与内镜结果的相关性,并采用X~2检验比较出血组和无出血组食管壁外及胃周曲张静脉的出现率.结果 出血组食管静脉重度曲张59例,中度曲张6例,轻度曲张5例,无出血组食管静脉重度曲张32例,中度曲张4例,轻度曲张5例;出血组胃静脉重度曲张28例,中度曲张34例,轻度曲张16例,无出血组胃静脉重度曲张7例,中度曲张12例,轻度曲张9例.减影后的MIP图像能够总体显示食管胃曲张静脉,thin-MIP重组图像能够鉴别食管壁内和壁外曲张静脉以及胃黏膜下和胃周曲张静脉.3D DCE MRA测得食管胃曲张静脉的直径与内镜分级呈相关性,r值为0.544~0.878(P<0.01).食管静脉重度曲张组91例,在出血组(59例)和无出血组(32例)出现食管壁外静脉分别为27例(27/59)和24例(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99,P<0.01);胃静脉重度曲张组35例,在出血组(28例)和无出血组(7例)出现胃周静脉的分别为22例(22/28)和4例(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0).结论 3D DCE MRA可全面显示食管胃曲张静脉,对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的评价与内镜结果呈正相关,食管壁外静脉的出现可能降低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性.

  • 表观扩散系数值评价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的价值

    作者:孙应实;张晓鹏;唐磊;李洁;曹崑;崔湧;齐丽萍;汪宁

    目的 探讨ADC值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的早期监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04年12月到2006年10月2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放化疗过程中不同监测时间点(包括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肿瘤ADC值.以放化疗前肿瘤的临床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比较,以T分期是否降低为标准,分为治疗效果较好的T-降期组和治疗效果较差的T-未降期组.应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肿瘤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26例中,T-降期组和T-未降期组分别为12和14例.T-降期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ADC值分别为(1.10±0.13)×10~(-3)、(1.32±0.19)×10~(-3)、(1.35±0.13)×10~(-3)和(1.32±1.0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0,P<0.01).T-未降期组在治疗后第1周ADC值由(1.16±0.16)×10~(-3) mm~2/g升高至(1.23±0.13)×10-3 mm~2/s,升高不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2周ADC值继续升高至(1.30±0.1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3,P<0.01).用治疗后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升高程度11.6%作为诊断直肠癌T分期是否出现降期的指标,诊断敏感性为75.O%,特异性为78.6%,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95%可信区间为0.583~0.964),具有中等诊断价值.结论 ADC值具有作为早期监测直肠癌放化疗疗效影像学指标的可能性.治疗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变化对于区分放化疗反应性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有效的时间监测点.

  • 颈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CT表现

    作者:吴任国;唐秉航;孙世君;何亚奇;李良才;黄德成;黄晖;张晓东;王振常

    目的 分析颈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CT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0例患者的CT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4~75岁,中位年龄26岁,9例行颈部CT平扫,其中5例同时行颈部增强扫描,1例直接行颈部增强扫描.结果 10例均表现为颈部淋巴结受累,共检出受累淋巴结127枚,以Ⅱ~Ⅴ区为主.受累淋巴结长径0.5~3.6 cm,平均1.3 cm.CT平扫示受累淋巴结密度均匀者108枚,不均匀者8枚,CT增强扫描示受累淋巴结均匀强化79枚,不均匀强化27枚,110枚受累淋巴结边缘不清,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结论 颈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CT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需与其他淋巴结病变相鉴别,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 乙状窦沟异常致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分析

    作者:梁熙虹;王振常;龚树生;夏寅;王征宇;杨本涛;燕飞;李静;鲜军舫;陈光利

    目的 探讨因乙状窦沟异常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乙状窦沟异常引起搏动性耳鸣的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年龄24~63岁,中位年龄45岁,持续性耳鸣0.5~36.0年,中位持续时间2.0年,其中左侧5例,右侧10例;15例均行颞骨HRCT检查,其中12例行CT脑动脉和(或)脑静脉成像(脑血管CTA/CTV),9例行全脑DSA检查,9例行乙状窦壁骨壁重建术,其中左侧2例,右侧7例.应用配对秩和检验对耳鸣侧和非耳鸣侧乙状窦沟的截面积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15例均有单侧乙状窦沟骨壁局部骨质缺损,其中11例发生于前壁,4例发生于前外侧壁,表现为局部骨质缺损.10例乙状窦部分突人乳突蜂房,形成憩室.9例行乙状窦沟骨壁重建术后耳鸣均消失.耳鸣侧乙状窦沟截面积为100.6(41.5~96.2)mm~2,非耳鸣侧为77.0(92.1~122.4)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8,P=0.031).结论 乙状窦沟局部骨质缺损和乙状窦憩室形成是形成搏动性耳鸣的原因之一,影像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 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发展看肿瘤影像学的任务与挑战

    作者:张晓鹏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一直是影像学肩负的重要临床任务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及时、准确的疗效判断是进行临床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肿瘤个体化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治疗手段的丰富与发展、影像设备的更新与进步都推动了评价标准的演变与进化.恰当适度的影像检查手段、合理客观的评价标准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孜孜以求、不断探寻的目标.

  • 颅内神经内分泌癌一例

    作者:孙亚;王丽娟;王丽琼

    患者女,68岁.因头晕、行为迟缓、反应迟钝、懒言少语、右上肢抖动于2009年5月17日就诊.CT检查:平扫左额部大脑镰旁见团块状稍高密度病灶,大小约4.7 cm×6.7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病灶宽基底贴于大脑镰左侧,部分经大脑镰下伸向对侧半球,左侧脑室额角及体部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右移位,灶周水肿不明显.

  • 胆囊软斑病一例

    作者:梁波;全显跃;虞春堂

    患者女,56岁,反复右上腹隐痛5年余,2周前出现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体检:右上腹部轻压痛,Murphy征阳性.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TBil)101.6 μmol/L(正常参考值:2.0~21.0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60.6 μmol/L(正常参考值:0.0~8.0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357 U/L(正常参考值:0~4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25 U/L(正常参考值:0~40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1403 U/L(正常参考值:8~58 U/L)、碱性磷酸酶(ALP)656 U/L(正常参考值:30~125 U/L).

  • 侧脑室内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温群;孙美玉;王绍武

    患者女,74岁.头晕、头痛1个月,呈进行性加重,于2009年5月11日来我院就诊.体检无阳性体征.头部MR检查:侧脑室透明隔区见一个大小约2.6 cm×3.7 cm的肿块影,T_1WI呈等稍低信号,T_2WI呈稍高信号,病变边缘与右侧脑室壁分界不清,向上侵及胼胝体压部,Gd-DTPA增强后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诊断:室管膜瘤或中枢神经细胞瘤.

  • 进一步推广高场强MRI在腹部的临床应用

    作者:叶慧义

    腹部脏器多、结构复杂,而且疾病的种类繁多,但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如肝癌、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肾癌和腹膜后恶性肿瘤等肿瘤早期诊断困难.B超和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善了这种状况.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经济条件的逐步好转、高质量健康需求的进一步增长,高场强(1.5 T和3.0 T)MRI在临床,特别是在腹部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作者:

    关键词: 医学
  • 第13届医学影像计算与计算机辅助介入国际会议将首次在华召开

    作者:

  • 布加综合征介入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初定义为由肝静脉阻塞导致的肝静脉回流障碍、肝脏淤血而产生的门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广义定义为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所导致的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高压临床症候群;病理生理学定义为从肝小静脉到下腔静脉和右心房汇合处的任何部位的肝静脉流出道阻塞~([1-4]).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