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跨右心房支架植入术治疗上下腔静脉复合栓子一例

    作者:邵硕;姜在波;王革;张有用;杨荣焕;李征然;单鸿;王劲

    患者男,46岁,头面部水肿3周,于2010年1月7日入院.3年前患者因肝右叶原发性肝癌行肝右叶切除术,1年前血清甲胎蛋白(AFP)达3000 μg/L,CT扫描考虑切缘肿瘤复发并肺内转移灶,予口服抗肿瘤药物治疗.20 d前发生头面部水肿,CT扫描示上下腔静脉等多处栓子形成,予溶栓及抗凝治疗后症状稍缓解.入院后第2天患者突发气促、胸闷、濒死感,考虑为腔静脉栓子脱落引起急性肺栓塞,给予全身肝素化、吸氧、激素等处理,患者症状缓解.因患者栓子分布广泛,在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药物溶栓及机械抽吸栓子有再次肺栓塞的可能,决定给予上、下腔静脉支架成形术.术前再次CT扫描显示上下腔静脉、奇静脉、肺动脉等广泛栓子形成,与的次CT比较,栓子范围有进展.

  •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纵隔转移性淋巴结

    作者:刘士榕;肖越勇;吴斌;张肖;马旭阳;任超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技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8例,所有患者采用前路进针途径穿刺,按照病灶与体表穿刺点的位置设定CT机架的角度,采用多方位重组技术及平头针芯捻压分离主动脉、上腔静脉间隙进针法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疗效评价采用术后治疗计划系统(TPS),验证放射性粒子种植后剂量分布,观察治疗后患者局部压迫症状(气短、咳嗽、吞咽困难等)的改善情况及粒子植入术后2个月靶淋巴结的局部反应,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植入术后粒子覆盖率为(93.5 ±1.5)%.术后2个月复查,其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4例,病灶稳定(SD)1例.5例气短、4例咳嗽和吞咽困难等局部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未出现头颈部及上肢水肿.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大血管、气管、食管损伤,1例出现少量气胸.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4R区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疗效肯定、安全可靠,为常规治疗局部压迫症状较严重的复杂部位淋巴结转移,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 长期吸烟者隐原性大咯血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作者:江森;史宏彰;孙希文;江平;张黎;揭冰;虞栋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长期吸烟者隐原性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1例有长期吸烟史的隐原性大咯血者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术中行系统的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造影,对支气管动脉(BA)和非支气管性体动脉进行评估,并对发现的病理性体动脉进行血管造影和栓塞术.分析血管造影表现,随访观察TAE的临床效果和术后胸部CT表现.结果 21例患者的病理性体动脉均为BA,共35支,均有末梢不同程度的增生,累及右肺24支,累及上叶25支.BA主干增粗24支,正常11支.所有BA均成功完成血管内栓塞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即刻止血,在随访时间内除1例有偶发痰中带血外其余均未再复发咯血.随访的胸部CT示除原有肺气肿表现外,肺内均未见其他异常.结论 长期吸烟可致大咯血,责任血管为BA,血管内栓塞的效果显著.

  • 经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苏浩波;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陈国平;宋进华;汪涛

    目的 研究经患侧大隐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3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3组,A组经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31例),B组经患侧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27例),C组经足背静脉顺性溶栓(35例).根据临床症状和溶栓后第5天造影复查结果评估疗效.对3组治疗前后消肿率、静脉通畅度采用方差分析(LSD法)进行组间比较;置管组穿刺时间、舒适度评分采用成组t检验分析;3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 治疗有效率A组90.3% (28/31)、B组92.6% (25/27)、C组68.6% (24/35),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P=0.759),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5,P=0.031);消肿率A组(83.5±21.1)%、B组(82.4±20.1)%、C组(67.0±23.3)%,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59,P=0.003),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22)、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静脉通畅度A组(61.2±20.2)%、B组(55.7±20.5)%、C组(44.2±23.6)%,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2,P=0.006),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43),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穿刺时间A组为(8.3±3.1) min,较B组的(16.3±3.5) min少(t=9.379,P<0.05);治疗期间患者舒适度评分A组为(2.2±1.2)分、B组为(5.0±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8.129,P<0.05);置管相关的并发症A组(3例)少于B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0,P<0.05).结论 经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IFVT是可行、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优点.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解剖分布与抗凝、溶栓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比较

    作者:庄乃君;陈国平;顾建平;楼文胜;何旭;陈亮;苏浩波;宋进华;汪涛;徐克

    目的 根据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部位,比较单纯抗凝、足背静脉顺行溶栓及介入治疗3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造影结果及治疗方法.根据血栓解剖部位将DVT分为3型: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每型DVT根据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37例)单纯抗凝,B组(55例)足背静脉顺行溶栓,C组(112例)介入治疗.评价每型DVT患者住院期间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根据临床症状及造影复查计算各种治疗方法的优良率,其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急性DVT发生于左下肢、右下肢、双下肢分别有132、62和10例,分别有4例(3.0%)、5例(8.1%)和2例合并肺栓塞(PE),左、右、双下肢DVT合并PE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94,P=0.039).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DVT分别有23、48和133例,分别有2(8.7%)、5(10.4%)和4例(3.0%)合并PE,三者发生PE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350,P=0.114).23例周围型DVT中,A、B组分别为5和18例,治疗达到优良者分别为2和11例;48例中央型DVT中,A、B、C组分别为10、5和33例,治疗后达到优良的分别为1、2和2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6.157,P=0.000);133例混合型DVT中,A、B、C组分别为22、32和79例,治疗后达到优良的分别为1、10和6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3.993,P=0.000).结论 急性下肢DVT在左下肢患病率较右下肢高,且以混合型为主.3种方法中,中央型和混合型DVT介入治疗疗效好,可根据血栓解剖分布类型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 双源双能量不同管电压CT肺动脉成像质量的对比研究

    作者:路莉;张龙江;周长圣;赵艳娥;罗松;梁泉;卢光明

    目的 定量评价双源双能量CT不同管电压条件下肺动脉及肺动脉栓子显示情况,优选肺栓塞检测的管电压条件.方法 66例临床拟诊肺栓塞的患者中37例经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诊断为肺栓塞.对66例患者进行对比增强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获得80 kVp(Ⅰ组)、平均加权120 kVp(Ⅱ组)、140kVp(Ⅲ组)3组图像.分别测量3组肺动脉1~4级分支、栓子及背部肌肉的CT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多个相关样本Friedman检验,分析3组的CT值、SNR及CNR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利用kappa检验分析2名医师分析不同管电压条件下CTPA图像质量的一致性.结果 Ⅰ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446±140)、(433±130)、(411±138)、( 392±127) HU.Ⅱ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303±91)、(290±85)、(276±86)、(263±85) HU.Ⅲ组1~4级分支平均CT值为(244±70)、(230±63)、(216±72)、(205±68) HU.3组肺动脉1~4级分支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Ⅰ组图像的平均CT值均高于Ⅱ组及Ⅲ组.37例CT检查诊断为肺栓塞患者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组栓子CNR值分别为8.3±3.3、8.0±2.9、5.6±2.2.3组间CNR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Ⅰ与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与Ⅲ、Ⅱ与Ⅲ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组CTPA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名医师的评价结果经kappa检验,Ⅰ组图像质量一致性(kappa值=0.789,P<0.01)高于Ⅱ组(kappa值=0.652,P<0.01)和Ⅲ组(kappa值=0.509,P<0.01).结论 80 kVp图像的平均CT值高于平均加权120 kVp及140kVp图像,其图像质量及CNR值与平均加权120 kVp图像相当,可用于临床可疑肺栓塞患者CT肺动脉成像的检查中.

  • MR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在乳腺结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萍;王亚非;黄昊;刘琴芳;谌业荣;单秀红;谭继善

    目的 评价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在乳腺结节病灶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66个乳腺结节病灶行MR DWI扫描,b值分别为0、800、1000 s/mm2,测量乳腺结节及同侧、对侧乳头层面未受累乳腺实质组织ADC值,计算rADC1(病灶ADC值/同侧未受累乳腺实质ADC值)及rADC2(病灶ADC值/对侧未受累乳腺实质ADC值),对所获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灶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52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18例,纤维腺瘤34例,DWI显示50例,共64个病灶.b=800s/mm2时,良、恶性结节平均ADC值、同侧rADC800-1及对侧rADC800-2分别为(1.54±0.28)×10-3、(1.01±0.09)×10-3 mm2/s和0.77±0.15、0.52±0.07,0.76±0.14、0.51±0.06;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17、9.339、10.394,P值均<0.01);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平均值95%参考值范围上限界值作为恶性病变上限阈值点,ADC值、rADC8o0-1及rADC800-2分别为1.05×10-3 mm2/s、0.55、0.53,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5.0%、65.0%、60.0%,特异度分别为100.0%、95.7%、97.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6.7%、92.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2%、86.3%、84.9%,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4%、86.4%、86.4%.b=10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平均ADC值、rADC1000-1及rADC1000-2分别为(1.45±0.28)×10-3、(0.93±0.08)×10-3mm2/s和0.75±0.16、0.53±0.09,0.74±0.15、0.52±0.0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为11.844、5.820、8.082;P值均<0.01);ADC值、rADC1ooo-1及rADC1000-2阈值点分别为0.97×10-3 mm2/s、0.58、0.55,诊断的敏感度均为70.0%,特异度分别为100.0%、95.7%、93.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7.5%、82.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88.0%、87.8%,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9%、87.9%、86.5%.以上6种诊断方法的敏感度及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32、2.263,P值分别为0.942、0.812).结论 ADC值与rADC值均为鉴别良恶性乳腺病变的重要参数,尤其是b= 800 s/mm2时的ADC值临床应用价值高.

  • 乳腺叶状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沈茜刚;谭红娜;彭卫军;李瑞敏;顾雅佳;黄丹;毛健;周良平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瘤(PT)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27例(28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患者MRI表现,并与病理学分级结果相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isher精确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不同病理分级PT病灶的大小、MRI表现异同及其与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的相关性.结果 (1)28个PT病灶中,病理学分级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者分别为4(14.3%)、15(53.6%)和9(32.1%)个.(2)恶性、交界性和良性PT病灶的平均大径分别为(6.4±3.9)、(5.7±2.2)和(4.8±1.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87.541,P=0.000),其中良性和恶性病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3).(3)与病理学分级对照,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PT病灶中,T2WI上有低信号分隔者分别为2、13和13个,无低信号分隔者分别为2、2和6个;增强后有裂隙状低信号影者分别为3、3和6个,无裂隙状低信号影者分别为1、12和3个;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持续型者分别为2、11和1个,平台型者分别为1、2和3个,廓清型者分别为1、2和5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34、6.765和9.296,P值均<0.05).(4)将BI-RADS 4a作为可疑恶性病灶,MRI检出病变的准确率为96.4%( 27/28),且BI-RADS分级与乳腺PT的恶性程度呈低度相关(r=0.382,P=0.045).结论 乳腺PT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大小及MRI的一些特殊征象与其病理学分级呈低度相关.

  • 高b值MR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戸崎光宏;林青

    目的 评价高b值MR DWI及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5例患者在行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前行不同b值(分别为500、1500 s/mm2)的DWI扫描,对171个怀疑或高度怀疑恶性病变者行回顾性分析.以正常乳腺组织为参考基准,选择增强图像中异常强化的高信号病变,同时在高b值(b= 1500 s/mm2)DWI中视觉判定是高信号的病变定义为恶性病变阳性结果,否则为良性病变阴性结果.对其中111个DWI视觉判定阳性结果的病变计算ADC值.依据全部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应用Fisher精确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分析高b值DWI视觉评估中恶性和良性病变的阳性和阴性病灶数,以ADC值=1.13×10-3 mm2/s作为临界值,计算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 乳腺病变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71个乳腺病变中,91个恶性病变,80个良性病变.高b值DWI视觉评估,139个阳性结果中,恶性病变83个,良性病变56个;32个阴性结果中,良性病变24个,恶性病变8个(非肿块性导管原位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浸润性癌和肿块样导管原位癌(DCIS)在DWI视觉判定中为阳性,8例非肿块性DCIS判定为假阴性,总体的敏感度为91.2% (83/91),特异性为30.0% (24/80).110个肿块样病变和1个局灶性病变DWI视觉评估阳性结果的病变中,63个恶性病变平均ADC值为(0.73±0.24)×10-3 mm2/s,48个良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19±0.42)×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18,P<0.01).以ADC值=1.13×10-3mm2/s作为临界值时,61个恶性病变为阳性结果,2个黏液癌为假阴性结果;27个良性病变为阴性结果,21个良性病变为假阳性,诊断敏感度是96.8%(61/63),特异度为56.2% (27/48).结论 高b值DWI及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作用,但在诊断非肿块性乳腺病变时仍需慎重.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MR表观扩散系数及癌灶大径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丽;王霄英;秦乃珊;蒋学祥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ADC值和癌灶大径与Ki-67不同表达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资料,患者于新辅助化疔前及化疗第4周期后行MR DWI及增强扫描.测量化疗前后癌灶的ADC值及大径,并计算其变化率△ADC%和△D%.利用Ki-67指数不同,将所有癌灶分为A、B、C三组:A组Ki-67< 20%,B组Ki-67为20% ~ 60%,C组Ki-67> 60%.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3组癌灶化疗前后ADC值、△ADC%、大径及△D%的差异.结果 化疗前A组(15例)癌灶的ADC值为1.1 × 10-3 mm2/s[(0.9×10-3~1.2×10-3)mm2/s],高于B组[8例,0.9×10-3 mm2/s(0.9×10-3~1.0×10-3) mm2/s]和C组[25例,0.9×10-3mm2/s(0.7 × 10-3~1.2×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后C组癌灶的ADC值为1.3×10-3 mm2/s[(0.2×10-3 ~ 1.4×10-3)mm2/s],高于A组[1.1×10-3 mm2/s,(1.0× 10-3 ~ 1.2×10-3)mm2/s]和B组[1.1×10-3 mm2/s(1.0×10-3~1.1×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前后C组癌灶的ADC变化率为45.5%(- 12.0%~78.6%),大于A组[45.5%(- 12.0% ~ 78.6%)]和B组[45.5%(- 12.0%~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前、后癌灶的大径A组分别为2.2 cm(2.0~2.4 cm)和1.0 cm(0.0~ 1.4 cm),均小于B组[化疗前3.7 cm(3.6~3.9 cm),化疗后2.9 cm(0.0 ~3.1 cm)]和C组[化疗前3.4 cm(2.7 ~4.2 cm),化疗后1.9 cm(0.0 ~2.2 c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癌灶化疗后大径的变化率为21.6%(- 15.2% ~ 27.5%),小于A组[52.7%(-23.6% ~72.1%)](P<0.01)和C组[51.2%(- 10.3%~92.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Ki-67指数不同表达程度的癌灶,新辅助化疗前、后癌灶的ADC值不同,癌灶的ADC值及大径线对于化疗的反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双源CT与3.0T MRI比较评估不同时相的左心房容积和功能

    作者:温兆嬴;张兆琪;于薇;范占明;杜靖;吕飙

    目的 与3.0 T MRI比较,探讨双源CT(DSCT)评估心动周期中不同时相左心房容积和功能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9例患者,同一天完成DSCT和MR检查,并获得DSCT容积数据及左心房垂直长轴和左心室短轴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FIESTA)电影图像.分析左心房不同时相容积并计算左心房功能指标,所有的左心房功能指标都经体表面积校正.通过线性相关和Bland-Altman分析评估DSCT和MR电影(CMR)两种检查方法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 DSCT与CMR测量的体表面积校正参数分别为:大左心房容积(LAVmax):(47.4±11.1)和(46.2±9.7)ml/m2;小左心房容积(LAVmin):(22.2±6.9)和(21.3±5.8) ml/m2;P波对应的左心房容积(LAVp):(34.8±8.8)和(33.6±7.8) ml/m2;左心房存储容积(LARV):(24.0±5.7)和(21.5±5.0) ml/m2;左心房被动收缩容积(LAPV):(11.6±3.9)和(10.9±3.9)ml/m2;左心房主动收缩容积(LAAV):(12.4±3.9)和(10.7±3.6) ml/m2;左心房管道容积(LACV):(22.6±8.4)和(21.0±6.4)ml/m2;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52.8±7.4)%和(54.5±6.3)%;DSCT与CMR测值之间的相关性分别为:0.89、0.90、0.90、0.80、0.82、0.80、0.76和0.78(P值均<0.01).但DSCT高估了校正后的LAVmax、LAVmin、LAVp、LARV、LAPV、LAAV和LACV,其高估的偏差分别为1.2、0.9、1.1、0.3、0.1、0.2和0.4 ml/m2.与CMR相比,DSCT稍微低估了LAEF约0.6%.对左心房功能指标的测量,DSCT操作者间的差异低于CMR操作者间的差异(P<0.05).结论 DSCT对心动周期内不同时相左心房的容积和功能的评估较准确、重复性较强,可为临床提供冠状动脉以外的信息.

  • 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

    作者:关玉宝;张卫东;何建行;曾庆思;陈国勤;雷永霞;邱源;钟南山

    目的 探讨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CT(14例)、MR(6例)平扫和增强扫描及所有病理学资料.结果 20例胸部节细胞神经瘤中,发生于后纵隔17例、侧胸膜2例、右侧整个胸腔1例.14例肿瘤平扫CT值20~40 HU,平均30.5 HU,4例伴有小结节状钙化,1例伴有斑片状脂肪密度影;动脉期增强CT值0~12 HU,平均6.2 HU,延迟期增强10~20 HU,平均14.3 HU.MRI检查5例在T1 WI上为均匀低信号,1例在T1WI上低信号内夹杂斑片状高信号脂肪影;T2WI上6例为不均匀高信号,其中1例呈旋涡状征象;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期逐渐进行性轻度强化.结论 增强后CT及MRI显示肿瘤在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微强化、延迟后逐渐轻度强化是胸部节细胞神经瘤的特征性表现.

  • 动态增强MRI检查分级评估良恶性乳腺团块型病灶的价值

    作者:尹喜;蒋涛;刘小娟;刘锦锋;李敏;刘东婷;王文川

    目的 探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客观评分方法,为乳腺团块型病灶的良恶性判断提供客观评价依据.方法 将第4版乳腺影像和报告系统(BI-RADS)的MR部分对团块型病灶的描述作为病灶评价指标对188个高血供团块型病灶评分,根据评分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并计算佳良恶性诊断阈值;根据佳诊断阈值及病灶良恶性倾向将病灶归入Ⅰ~Ⅴ级(Ⅰ级阴性、Ⅱ级良性、Ⅲ级可能良性、Ⅳ级可疑恶性、Ⅴ级高度提示恶性),后检测评分方法诊断恶性团块型病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病理证实188个高血供病灶中有91个恶性,97个良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0.016,评分法鉴别病灶良恶性的佳阈值为5分.病灶分级结果为Ⅱ级24例、Ⅲ级72例、Ⅳ级54例、Ⅴ级38例.评分法诊断恶性乳腺团块型病灶的敏感度为87.91%,特异度为87.62%.除去Ⅲ级中3例假阴性的导管原位癌,特异度提高到90.90%.结论 建立在多参数标准化分析基础上的评分方法有助于客观判读乳腺动态增强MR影像.

  • 胸腺上皮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学分型与CT影像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谭晔;陈涓;张曼;杜俊;韦嘉瑚;王向阳;杨正汉;潘纪戍;周诚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类型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TET的CT表现,并根据WHO 2004年标准对所有病例重新进行组织学分型,分析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特征.各类型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33例TET病理分型A、AB、B1、B2、B3型和胸腺癌分别为10、17、13、46、30和17例.A型(9例,90.0%)、AB型(15例,88.2%)、B1(10例,76.9%)和B2型(31例,67.4%)胸腺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形状规则且边界光滑;而B3型(21例,70.0%)与胸腺癌(15例,88.2%)肿块呈不规则形或铸型生长,且边界不清楚.胸腺癌坏死囊变发生率高(15例,88.2%),其次为B3型胸腺瘤(19例,63.3%)和A型胸腺瘤(6例,60.0%),B2和B3型胸腺瘤钙化发生率较高(32例,42.1%),明显高于其他类型TET(8例,14.0%;X2=12.20,P<0.01).A、AB、B3型TET及胸腺癌高度强化的发生率(39例,52.7%),明显高于B1和B2型(8例,13.6%;x2= 22.01,P<0.01).结论 根据WHO 2004标准,不同组织类型的TE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预测TET组织学类型、判断预后的潜力.

  • 不典型胸腺瘤和胸腺癌的临床与CT表现比较

    作者:王向阳;谭晔;陈涓;韦嘉瑚;潘纪戍;杜俊;周诚

    目的 探讨不典型胸腺瘤(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C型胸腺瘤)在临床和CT表现上的异同.方法 搜集经手术切除、按2004年WHO胸腺上皮肿瘤分类标准分类,并有完整CT资料的B3型(30例)和C型(17例)胸腺上皮肿瘤,对其包括预后在内的临床资料和CT图像做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年龄和肿瘤横断面长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性别、有无重症肌无力、手术方法及2组间肿瘤边缘、形态、有无坏死和钙化、肿瘤的强化形式和程度以及对周围纵隔脂肪、胸壁、大血管、纵隔胸膜、心包和胸壁的侵犯情况,是否存在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种植转移、胸水和远处转移等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对于2组患者预后情况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临床:B3型患者[平均年龄(43±15)岁]较C型[(56±11)岁]年轻(t=-2.905,P=0.006);90.0% (27/30) B3型合并有重症肌无力症状,而C型仅5.9%( 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3型肿瘤的完整切除率(80.0%,24/30)高于C型(11.8%,2/17,P=0.001);70.6%( 12/17)C型患者于术后2年内死亡,B3型中仅20.0% (5/30)在术后2~9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C型为14.7%,B3型为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2)CT表现:C型肿块的长径为(6.4±2.1) cm,大于B3型的(4.6±2.3)cm(t=-2.778,P=0.008);C型边缘多为不规则形状( 13/17,76.5%),而B3型则多为分叶状(18/30,60.0%,P=0.019);C型(15/17例,88.2%)较B3型(17/30,56.7%)更容易发生肿瘤坏死(P =0.049);在增强扫描中与B3型比较,92.8% (13/14)C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P=0.042);同时C型更易发生大血管侵犯(15/17,P=0.001)和远处转移(8/17,P=0.028).结论 B3型和C型胸腺瘤在临床、预后及CT表现有一定差异,有助于作出区别.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假体功能不全的影像评价

    作者:尚瑶;张悦;田春艳;郑卓肇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假体功能不全的影像特点.方法 同顾性分析24例韧带重建术后因功能不全而接受二次关节镜的患者,包括16例假体断裂,8例假体松弛.影像评价包括骨道关节内口的位置、韧带假体的MRI表现、骨关节病程度及相关并发症.假体断裂组和松弛组的骨道内口位置、MRI表现为断裂的比例及骨关节病等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结果 断裂组中,2例股骨骨道关节内口位置异常,3例胫骨骨道关节内口位置异常;松弛组中,3例股骨骨道关节内口位置异常,4例胫骨骨道关节内口位置异常.两组间比较,股骨骨道关节内口位置异常(P=0.289)和胫骨骨道关节内口位置异常的比例(P=0.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断裂组中,MRI正确诊断15例完全断裂,1例部分断裂表现为正常;松弛组中,4例表现为正常,其余4例在MRI上被诊断为假体断裂.两组在MRI上表现为断裂的比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28).断裂组中,14例可见骨关节病;松弛组中,5例可见骨关节病.两组骨关节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结论 假体断裂和假体松弛骨道关节内口位置异常和骨关节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可以正确诊断绝大多数假体断裂,而部分假体松弛则容易被误诊为假体断裂.

  •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RI诊断

    作者:张云燕;顾雅佳;彭卫军;王坚

    目的 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MRI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F( 19例原发,47例复发)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66例患者中位年龄31岁,男女比例1∶3.4.共检出肿瘤80个.浅表纤维瘤病5个;深部纤维瘤病75个,其中发生于腹内2个,腹壁6个,腹壁外67个.肿瘤长径平均大小为(8.7±5.4)cm,浅表肿瘤长径为(5.7±2.8)cm,深部肿瘤长径为(8.9±5.5)cm.98.8%( 79/80)表现为肌肉内占位病变;58.8% (47/80)肿瘤呈卵圆形或分叶状,27.5%(22/80)呈不规则浸润状;60%(48/80)病灶边界清晰,其中4个可见假包膜.大部分肿瘤与肌肉相比在T1WI呈等、稍高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所有患者均未见囊变坏死和瘤周水肿.2个肿瘤见邻近骨质破坏.结论 侵袭性纤维瘤病在MRI上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对该病的诊断、肿瘤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 艾滋病并发软组织骨骼感染的X线和CT表现

    作者:江松峰;刘晋新;陈碧华;张烈光;甘清鑫;黄德扬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并发软组织骨骼感染的X线和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AIDS并发软组织骨骼感染的X线和CT表现.结果 18例AIDS并发软组织骨骼感染中,蜂窝织炎1例,CT表现为皮下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软组织脓肿6例,CT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后呈环状强化.脓性肌炎1例,CT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灶,增强后病灶边缘强化.脓毒性关节炎4例,其中膝关节病变3例,髋关节病变1例;X线平片示骨质破坏2例,正常2例;CT表现为骨质破坏3例,关节腔积液4例.骨髓炎9例,其中骨结核8例,包括椎体病变6例,X线和CT的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骨质增生,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肋骨病变3例,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髂骨、骶骼关节病变1例,X线和CT表现为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股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例,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结论 软组织和骨骼感染是艾滋病常见并发症,影像检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儿童髌骨套状骨折的X线特点

    作者:陈君蓉;但倩

    目的 探讨儿童髌骨套状骨折的X线表现特点.方法 对11例儿童髌骨套状骨折的X线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髌骨套状骨折的X线特征.结果 11例儿童髌骨套状骨折中,X线平片表现为关节肿胀11例、髌骨移位9例、髌股关节间隙增宽5例、髌骨上下极边缘毛糙或游离小斑状、蛋壳状骨片11例.1例儿童髌骨下极套状骨折初诊X线平片未显示骨折片,15 d后复诊时蛋壳样的撕脱骨折片可清晰显示.结论 儿童髌骨套状骨折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三维MRI表现

    作者:邓军;梁碧玲;陈建宇;黄穗乔;钟镜联;李晓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ACL移植物和骨隧道的3D MRI表现和演变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双束ACL重建和16例单束ACL重建患者行3D MRI术后随访56例次的资料,用多平面重组法显示和评价移植物、骨隧道、固定器及并发症,计算术后不同时期低信号及高信号移植物的比例和骨隧道周围骨髓水肿的出现率.结果 发现低信号移植物24例次,高信号移植物32例次.移植物固定2例股骨端采用横杆,1例股骨端使用纽扣,其余部位使用可吸收螺钉.术后3个月、6~9个月和12个月及以上低信号移植物比例分别为20/25、0/14和4/10,高信号移植物比例分别为5/25、14/14和6/10,骨隧道周围骨髓水肿出现比例分别为54/54、10/32和4/26.发现1例移植物撕裂,4例胫骨隧道偏前伴ACL移植物髁间窝顶撞击,3例股骨隧道偏前,2例可吸收螺钉与骨隧道不匹配.结论 3D MRI可准确显示ACL重建术后移植物、骨隧道和固定器的状态及并发症信息,移植物信号在术后呈先增高再恢复低信号的过程.

  • 多层螺旋CT对成人颅底凹陷症手术前后骨性后颅凹的测量价值

    作者:解中福;田超;靳松;王怡;韩形;崔世民

    目的 探讨MSCT对评价成人颅底凹陷症手术前、后骨性后颅凹的变化及其手术疗效的价值.方法 搜集31例成人颅底凹陷症患者手术前、后的MSCT 三维重组图像,根据有无寰枢关节脱位分成A、B组,A组11例、B组20例,分别测量枕齿间隙(BDI)、寰齿前间隙(ADI)、椎管储备间隙(SAC)、斜坡-椎管角(CCA)、Klaus高度指数(HI)、腭枕线(CBL),比较分析各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其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手术前后BDI、ADI、SAC、CCA、HI、CBL分别为12.6、8.3 mm,4.5、3.3 mm,18.2、20.8 mm,138.3°、150.4°,28.7、43.4 mm,6.3、3.3 mm,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10分,术后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03、2.323、3.124、5.531、4.278、2.375,P值均<0.05);手术有效(优良)7例,稳定(可)4例,手术前、后JOA评分与BDI、ADI、SAC、CCA、HI、CBL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667、-0.673,-0.571、-0.619,0.642、0.513,0.525、0.558,0.587、0.511,- 0.532、- 0.596;P值均<0.05).B组手术前后SAC、CCA、CBL分别为18.3、19.6mm,146.8°、150.2°,2.7、1.8mm,术前JOA评分11分,术后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59、4.126、0.769,P值均<0.05);BDI、ADI、HI分别为7.2、6.6mm,2.4、2.1mm,39.3、41.5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82、2.374、0.153,P值均>0.05).手术有效(优良)14例,稳定(可)6例.手术前、后JOA评分与BDI、ADI、HI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341、0.387,0.154、0.182,0.192、0.167,P值均>0.05);与CBL、SAC和CCA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 0.756、- 0.728,0.651、0.672,0.726、0.695,P值均<0.05).结论 MSCT测量有助于颅底凹陷症手术前、后骨性后颅凹解剖结构变化的比较分析和手术疗效的综合评价.

  • CT能谱成像对肾结石成分分析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小虎;余永强;王万勤;刘斌;张翼飞;张帅;陈垦;汪世玉;万宇辉;吴兴旺;周勇;王乐;杨琪放;汪洁

    目的 探讨能谱CT在体外区分肾结石成分的价值.方法 168枚经外科手术取出的肾结石,分别置于猪肾中.行能谱扫描( GSI)及常规120 kVp扫描.测量计算GSI图像上结石的有效原子序数(Zeff)、钙水比值(CWR)、能谱衰减曲线斜率、50 keV单能量CT值及120 kVp混合能量CT值,并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各组结石上述指标的差异.分别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其成分,成分单一的结石108枚,其中尿酸类结石组13枚、鸟粪石结石组24枚、胱氨酸结石组14枚、磷酸钙结石组18枚、草酸钙结石组39枚.结果 5组结石的Zeff、CWR、50 keV单能量CT值、120 kVp混合能量CT值及能谱衰减曲线斜率分别为:尿酸类结石组为7.4±0.4、0.0085±0.0021、(503±168) HU、(495±106) HU、-0.77、鸟粪石结石组为11.8±0.9、0.1743±0.0677、(1056±290) HU、(799±165) HU、18.72,胱氨酸结石组为11.2±0.6、0.1253±0.0297、(740±172)HU、(565±129) HU、12.79,磷酸钙结石组为16.0±0.4、0.6781±0.0952、(2567±178) HU、(1602±200) HU、37.14,草酸钙结石组为15.4 ±0.4、0.5683±0.0759、( 2267±385) HU、( 1489±284) HU、36.3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组内两两比较,有效原子序数、钙水比值及50 keV单能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能谱CT成像为区分肾结石成分提供了新的方法,有效原子序数、钙水比值及50 keV单能量CT值,3个指标均可以明显区分尿酸类、鸟粪石类、胱氨酸、磷酸钙类及草酸钙类结石.

  • 3.0T MR成像对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模型的成像研究

    作者:马晓海;张兆琪;赵蕾;赵全明;商建峰;冯婷婷;曾聪贺

    目的 探讨3.0T高分辨MRI对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药物诱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成像研究.方法 2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16只,对照组4只,采用间断高脂饲料喂养结合球囊拉伤腹主动脉技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在建模3个月后给予蝰蛇毒+组胺药物诱发试验,以期斑块破裂和形成血栓.在药物诱发试验前后分别行腹主动脉的多序列高分辨3.0T MR成像,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3D TOF)、T1WI、T2WI及对比增强扫描,后处死动物获得主动脉的大体病理和组织学资料.分析MRI检查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比较MRI测量的血栓位置、长度与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相关性.利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回顾性比较血栓形成亚组和无血栓形成组动物.结果 在药物诱发实验后,存活的14只实验组兔中8只成功诱发斑块破裂并血栓形成,对照组无血栓形成,多序列MRI检查显示其对血栓数量的诊断准确性为87.1% (27/31).MRI测量的血栓位置(r=0.94,P<0.01)和血栓长度(r=0.85,P<0.01)均与大体组织学测量的相应参数呈正相关.管腔狭窄更易诱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有血栓组管腔面积是(5.71±2.38)mm2,无血栓组为(8.93±5.36)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分辨MRI能无创性评估动物模型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 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的低剂量对比剂应用研究

    作者:刘杰;高剑波;郭华;张永高;董雷钢;王超琴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CTA低剂量对比剂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将98例行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按照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碘海醇(350 mgI/ml),A组34例,对比剂用量为90ml,生理盐水20ml,注射流率4 ml/s;另外64例对比剂剂量和流率按照公式注射流率=患者体质量×对比剂剂量和体质量的比值/(5+曝光扫描时间)计算获得,每组32例,B组和C组对比剂剂量和体质量的比值分别为0.8~0.9和0.6~0.7 ml/kg.根据原始图像和MIP像评价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肾动脉及其分支图像质量,并测量血管内的对比剂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CT值,采用x2检验比较肾动脉及其分支的评分.结果 3组中腹主动脉、腹腔干、肾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均清晰显示,3组腹主动脉内CT值分别为(363 ±28)、(362 ±28)和(334±14) HU,腹腔干内CT值分别为(368±28)、(367±28)和(338±15)HU,肾动脉内CT值分别为(365±27)、(364 ±29)和(336±15) HU,脾动脉内CT值分别为(373±28)、(372 ±28)和(343±15)HU,肠系膜上动脉内CT值分别为(374±28)、(372±28)和(344±16)HU,3组间上述血管内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两两比较,A组和C组、B组和C组间各血管内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组和B组间各血管内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每例患者对比剂用量为90ml,B组和C组每例患者人均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1±9)和(4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7.091,P=0.00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肾动脉图像质量优秀、良好和一般的为26、7和1例,B组分别为24、7和1例,C组分别为22、8和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61,P=0.755).结论 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个体化注射方式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下大程度的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

  •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透明细胞癌的多期螺旋CT增强特征对比研究

    作者:何为;刘剑羽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与透明细胞癌(ccRCC)(直径≤5 cm)在肾脏4期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O与45例ccRCC的多期CT增强扫描图像.56例肿瘤在皮髓期均表现为非均质性强化,将肿瘤内实性成分分成高、低强化区两部分,分别测量肿瘤内高、低强化区及正常肾皮质在4期扫描中的CT值并采用x2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皮髓期RO内高强化区CT值的中位数(四分位距)为163.0 HU( 141.0 ~ 178.0 HU),低于ccRCC的CT值194.0 HU(166.5 ~235.0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7,P=0.004).分泌期与皮髓期相比,RO内原高强化区的CT值降低70.0 HU(41.0~86.0 HU),低于透明细胞癌的CT差值87.0 HU (65.0 ~1 26.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032,P =0.042).在11例嗜酸细胞腺瘤中,皮髓期显示为低强化的区域在分泌期CT值有所增加者有9例;在45例透明细胞癌中CT值增加者共2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1,P=0.036).分泌期,嗜酸细胞腺瘤内高低强化区CT差值9.0 HU(6.0~ 15.0 HU),低于透明细胞癌16.0 HU(11.0~31.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2,P=0.009).结论 皮髓期RO内高血供区强化程度低于ccRCC.分泌期,RO内原高强化区的对比剂退出程度不及ccRCC,原低强化区的CT值在此期多有进一步的提高,此时病变内部的密度较ccRCC更为均匀.

  • 3.0T高分辨率MRI综合评估主动脉顺应性和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单艳;林江;徐鹏举;周建军;曾蒙苏;张博恒;陈财忠

    目的 探讨3.0T高分辨率MRI综合评估主动脉顺应性和外周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32名健康志愿者,对每名志愿者在1~2h内重复行2次MR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胸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升主动脉(AA)、近段胸降主动脉(DA)和远段降主动脉(DDA)的扩张度(AD),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PWV扫描应用时间分辨率为4.7~7.8 ms的二维相位对比层间速率编码技术获得数据,利用时间分辨率为18.75 ~ 31.25 ms的MR电影技术评估AD和FMD.对前后2次扫描图像质量行整体评分并对前后一致性行Kappa检验,对于重复扫描所得的2次PWV、AD和FMD结果的可重复性行组内相关系数分析(ICC)分析;利用Bland-Altman plot分析图评价重复检查所得2次结果间的一致性.结果 32名志愿者64次检查均成功完成,每次检查均可在30 min左右完成.前后2次图像整体评分分别为(3.53±0.62)、(3.41±0.67)分,两次结果间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76,P<0.05).5个指标前后2次检查可重复性分析结果显示可重复性较高:PWV分别为(4.33 ±0.88)、(4.36±0.88) m/s,AA-AD分别为(8.60±3.11)×10-3、(8.59±3.10)× 10-3/mm Hg(1 mm Hg =0.133 kPa),DA-AD分别为(6.95±2.44)×10-3、(6.95±2.42)×10-3/mm Hg,DDA-AD分别为(10.54±2.91) ×10-3、( 10.55±2.90)×10-3/mm Hg,FMD分别为(24.94±12.55)%、(24.92±12.38)%(ICC值分别为0.95、0.97、0.99、0.98和0.94,P值均<0.01).2次检查主动脉PWV、AA-AD、DA-AD、DDA-AD、肱动脉FMD的95%一致性限分别为-0.55 ~0.50、-0.11 ~0.12、-0.08 ~0.08、-0.23 ~0.21、-1.46~1.51,大差值占小平均值的比例分别为38.53%、9.65%、3.86%、5.68%、42.37%,均<50%,各数值之间一致性良好.结论 3.0T高分辨MRI可在一次检查中完成主动脉PWV、AD和外周肱动脉FMD的综合功能性评价,且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具备临床使用的可行性.

  • 小肠影像检查技术及比较

    作者:王秋实;梁长虹

    影像检查是诊断小肠疾病的主要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检查技术包括传统X线小肠造影、CT和MRI.笔者就这3种影像技术做一综述,评价其在小肠疾病检查中的优势与劣势,并重点介绍CT、MRI在小肠检查中的新进展与临床适应证,拟为临床及影像医师提供参考.

  •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术后并发症的影像表现及评价

    作者:陈海松;徐文坚

    肌肉骨骼系统手术数量每年都在递增,1% ~5%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需要临床处理,如骨折、感染、骨溶解、假体松动与磨损、肿瘤术后复发等[1].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检查.术后并发症多种多样,影像表现复杂,检出具有一定困难.X线平片、关节造影、超声、CT和MRI等可用于评价手术假体及邻近的骨与软组织结构,包括肌腱、韧带、关节软骨等.对影像学各种方法的优势、限度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术后并发症的检出与诊断.笔者综述肌肉骨骼系统术后影像检查方法及各种并发症的影像表现.

  • 颌下腺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分析

    作者:邝平定;俞炎平;邵国良;陈波

    目的 探讨颌下腺良恶性病变的特征性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5例颌下腺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其中多形性腺瘤38例,恶性肿瘤22例,慢性炎症11例,肌上皮瘤2例,神经鞘瘤及血管瘤各1例;总结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1)38例多形性腺瘤病灶均仅累及患侧颌下腺的一部分,其中35例位于颌下腺边缘,33例边缘光整,30例密度均匀;增强后33例病灶呈轻中度强化;10例病灶呈“靶状”强化.(2)22例恶性肿瘤中3例淋巴瘤边缘光整、密度均匀,位于颌下腺边缘,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余19例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匀,18例边界不清楚,其中2例侵犯大部分颌下腺,16例侵犯整个颌下腺,增强后17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2例内见增粗迂曲的血管影;9例伴有颈部短径>1.0 cm的肿大淋巴结.(3)颌下腺慢性炎症11例,均表现为颌下腺弥漫增大,边缘较光整,边界较清楚,增强后多呈较均匀中等强化;其中6例伴有颌下腺导管内结石及导管扩张;11例均伴有颈部短径<1.0 cm的淋巴结,其中8例短径<0.5 cm.(4)2例肌上皮瘤具有明显不规则环形强化的CT表现;1例神经鞘瘤伴明显囊变,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1例血管瘤内见多个静脉石,增强后呈明显持续强化.结论 颌下腺良恶性病变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但颌下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较难鉴别.

  • 乳腺结核的临床及MRI特点

    作者:曾献军;段文锋;方磊;龚洪翰

    乳腺结核是一种少见疾病,近年来,随着结核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增加,乳腺结核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以往多重视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把乳腺结核病变笼统归于良性病变中,但乳腺结核病变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与良性病变并不完全相同,故了解其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对于乳腺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CT单光子成像技术定量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研究

    作者:吴兴旺;刘斌;王乐;王洁;王万勤;周勇;李小虎;张帅;陈恳;沈云

    有关CT值与血红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已有相关的文献报道[1-6].但此前的研究多是基于混合能量成像的基础上进行的.笔者以GE discovery HDCT设备为平台,探讨能谱CT单光子成像在定量测定血红蛋白含量中的应用价值.

  • 液-液平面在肌肉骨骼病变MR诊断中的价值初探

    作者:于荭;崔建岭;赵振江;孙英彩;赵建;崔凤珍

    在肌肉骨骼系统病变中,液-液平面常发生于动脉瘤样骨囊肿中,曾被认为是其特异性表现[1-2].后来发现液-液平面在多种疾病中均可出现.国外仅有少数文献分析良、恶性骨和(或)软组织病变中液-液平面的特征,但结论不一致[3-7].笔者主要分析良、恶性病变中液-液平面的特征,试图寻找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征象.

  • 经皮血管内回收化疗泵断裂导管九例经验总结

    作者:关海涛;杨敏;宋莉;王健;佟小强;邹英华

    深静脉置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年,极大地方便了需较长时间输液,特别是那些外周血管条件差或需要特殊治疗如长期化疗或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目前临床已有多种成套的器材可供选择,化疗泵为其中之一,其使用简单、方便,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然而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导管堵塞及断裂等情况随着导管置入时间的延长而时有发生,其中有些并发症特别是导管断裂还可引起严重后果[1-2].因此,笔者对9例化疗泵导管断裂患者经皮回收的经验总结如下,希望对临床有所帮助.

  • 乳腺影像诊断的现状、问题与未来

    作者:周纯武;李静

    近年来我国乳腺癌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病死率亦明显上升[1];大城市患病率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乳腺癌正在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经济学和社会问题[2].对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病死率的关键.而影像检查在乳腺癌的早期检出和早期诊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乳腺影像检查在临床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

  • 重视骨关节疾病术后影像学检查与评价

    作者:徐文坚;孟悛非

    随着骨关节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对术后影像检查与评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身骨、关节数目繁多、疾病多样、手术类型迥异,多数手术需植入不同类型、用途的天然或人工材料,用于骨关节的替代、修复、充填、连接或固定等.手术后的临床表现各异,且缺乏特异性,对其疗效的判定需有赖于精确的影像检查.这方面我们了解的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应当重视学习和研究骨关节疾病术后的影像检查与评价.

  • 三维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对多发性硬化脑内病灶铁沉积的分析

    作者:曾春;李咏梅;欧阳羽;吕发金;陈璇;王忠平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3D-ESWAN)在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内病灶铁沉积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2例复发-缓解型MS(RR-MS)患者和22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3D-ESWAN检查,患者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为0~8.5分,病程为0.5 ~15.0年.ESWAN数据经后处理获得幅度图和相位图,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肓法评定MS病灶在常规MRI和ESWAN的表现,并在相位图分别测量患者半卵圆中心和正中侧脑室体旁之间层面的病灶和健康志愿者相应ROI的相位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MS患者病灶和对照组相应ROI相位值的差异,相位值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表示,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MS病灶相位值与EDSS评分、病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ESWAN后处理的幅度图和相位图分别观察MS病灶:共观察到650个病灶,其中213个(32.8%)病灶在幅度图和相位图同时显示,164个(25.2%)病灶单独在幅度图显示,273个(42.0%)病灶单独在相位图显示,较常规MRI(608个病灶)多观察到42个病灶.在相位图显示的486(273 +213)个病灶中,205个(31.5%)病灶表现为均匀低信号,45个(6.9%)病灶表现为环形低信号,236个(36.4%)病灶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2)424个(65.2%)侧脑室体旁病灶显示有“穿通静脉”,其中,198个(30.5%)急性病灶内“穿通静脉”扩张、延长,208个(32.9%)慢性病灶内“穿通静脉”变细、变短,但在5例稳定期MS患者中,12个(1.8%)慢性病灶显示“穿通静脉”扩张、延长.(3)MS病灶和对照组相应ROI相位值分别为- 0.05±0.08、0.06±0.0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2.30,P<0.01).(4)MS病灶相位值与MS患者EDSS评分和病程均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98、0.99,P值均<0.01).结论 ESWAN所测的相位值能量化MS病灶内铁含量,为研究MS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提供重要价值.

  • 佩梅病的头颅MRI表现及其与临床、基因分型的关系

    作者:杨嵘;谢晟;肖江喜;王静敏;姜玉武

    目的 探讨佩梅病( PMD)患儿的头颅MRI特点,以及与临床及基因分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诊断为佩梅病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患儿均为男性,年龄5个月至9岁8个月.由儿科神经医师对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检查,将其按照临床症状进行临床分型.由影像科医师对头颅MRI图像的特点进行分析,病灶的位置包括苍白球、锥体束、胼胝体、小脑白质、半卵圆中心,判断大、小脑是否萎缩、是否有“豹纹征”.结果 临床诊断经典型佩梅病8例,中间型7例,先天型1例.16例佩梅病患儿MRI均以广泛的脑白质髓鞘化延迟为特点,病灶累及苍白球13例、锥体束7例、胼胝体11例、小脑白质7例、半卵圆中心12例、脑萎缩5例、小脑萎缩1例,5例有“豹纹征”.锥体束和小脑白质受累在点突变患儿中多见;临床症状较重的中间型及先天型患儿出现小脑白质病变频率较高;“豹纹征”多见于经典型患儿,提示患儿的髓鞘化程度相对较高.结论 佩梅病患儿的头颅MRI具有典型的影像特点,其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分型和基因突变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