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伴重症肌无力胸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分析

    作者:张海梅;蔡华荣

    目的:探讨伴重症肌无力胸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提高伴重症肌无力胸腺瘤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伴重症肌无力胸腺瘤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肿瘤WHO病理分型以B2型常见,多数肿瘤大直径<5 cm;Masaoka分期以Ⅰ、Ⅱ期为主.重症肌无力分型以Ⅰ、Ⅱ型为主,多以眼肌麻痹为首发症状(62.07%).重症肌无力危象死亡3例.随访存活1~72个月,中位生存期3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40%(83/87)、91.95%(80/87)和87.36%(76/87).结论:伴重症肌无力胸腺瘤患者因较早的Masaoka分期、肿瘤体积较小,行完整手术切除率及术后放疗后,生存率较高.

  • 多层螺旋CT扫描在胸腺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顾小荣;尹娜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扫描在胸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9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多层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肿瘤及胸腺癌的应用效果.结果:胸腺癌患者的边缘不规则、钙化、坏死、淋巴结转移、胸膜转移等均高于低危胸腺肿瘤及高危胸腺肿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危、高危胸腺肿瘤及胸腺癌中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重要鉴别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胸腺瘤误诊为肺癌2例分析

    作者:曲士杰;白鹤龄

    病历资料例1:患者,男,36岁.因刺激性咳嗽、咳痰1周入院.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症状较轻,以刺激性咳嗽为主,咳白痰少许.无发热,无盗汗、乏力,无胸闷、胸痛、心慌及四肢无力,于门诊静滴"头孢哌酮及双黄连"治疗5天未见明显好转.近1周,感到咳嗽加重并伴活动时胸闷.外院胸部正位片见:左肺上叶大小6.5cm×5.5cm椭圆形致密影,肿物影边缘清晰锐利光滑.胸部CT检查示:左肺上叶有6.8cm×5.6cm大小的软组织肿块影,与胸膜相连,边缘强化,纵隔及肺门未见增大淋巴结.

  • 胸腺瘤9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胡丹;陈刚;郑雄伟;郑天荣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96例胸腺瘤根据WHO(2004)胸腺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进行Masaoka分期,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CD5、Syn、CgA、TdT,结合临床影像特征和病理组织形态进行研究.结果 本组96例胸腺瘤中A型8例,AB型6例,B1型18例,B2型15例,B3型23例,C型26例.Masaoka分期Ⅰ期23例,Ⅱ期9例,Ⅲ期26例,Ⅳ期38例.96例胸腺瘤上皮细胞CK均(+),10例B3型和21例C型胸腺瘤上皮细胞CD5(+),9例B3型胸腺瘤和16例C型胸腺瘤上皮细胞Syn、CgA(+),A型、AB型、B1型、B2型胸腺瘤淋巴细胞均TdT(+),仅有3例B3型胸腺瘤淋巴细胞TdT(+).随访资料结果显示,Masaoka临床分期中Ⅰ、Ⅱ期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6.3%,Ⅲ期为68.4%和39.9%,Ⅳ期为36.3%和19.4%;且患者生存率与Masaoka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和临床资料可对胸腺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Masaoka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4例报道

    作者:刘水仙;李时荣;宝鲁日;徐晓艳

    目的 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4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临床影像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中,男女各2例,发病年龄52~69岁,平均61岁.CT均提示纵隔内胸腺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肉眼观察:肿物大径2~6 cm,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质地中等.镜下见肿瘤大部分包膜完整,境界清楚,只有l例一小处似有包膜侵犯;高倍镜下显示上皮样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结节呈多发性散在或局部融合,细胞形态温和,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粉染,细胞核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明显核异型及核分裂象.间质内可见丰富的淋巴细胞,部分区域可见初级淋巴滤泡或伴有生发中心的次级淋巴滤泡.免疫组化:结节内肿瘤细胞CK5/6、CK19、CD57和p63均(+),EMA(-);上皮细胞巢内可见个别CD3、TdT阳性的T淋巴细胞;淋巴间质内淋巴滤泡主要为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CD3和CD5阳性的T淋巴细胞分布在淋巴滤泡间区,非生发中心区域尤其是套区bcl-2(+);Ki-67增殖指数在上皮性结节中低表达,在未成熟的淋巴细胞中高表达;并发现langerhans细胞标记物CD1α和Langerin在上皮细胞巢内散在星状分布.结论 MNT非常罕见,肿瘤细胞p63和CK5/6弥漫(+),推测MNT可能来源于胸腺髓质上皮细胞;另外本文主要强调MNT中langerhans细胞的增生及其特有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从而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罕见的肿瘤.

  • 胸腺癌5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梅;宋欣;陈玲红;李冰

    目的总结胸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光镜观察肿瘤形态,并根据WHO(2004)分类标准对肿瘤进行分类和分期,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AE1、AE3、Syn、CgA、CD5表达.结果本组58例胸腺癌,Ⅲ期和Ⅳ期患者为40例,Ⅱ期患者为11例,Ⅰ期患者为7例.其中包括21例(36.2%)鳞癌、6例(10.3%)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1.7%)未分化癌、2例(3.4%)肉瘤样癌、5例(8.6%)典型类癌、13例(22.4%)不典型类癌、10例(17.2%)小细胞癌.28例神经内分泌癌、14例鳞癌和1例淋巴上皮瘤样癌Syn和CgA(+),18例鳞癌、2例淋巴上皮瘤样癌及1例肉瘤样癌CD5(+).结论借助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胸腺癌可与转移癌及恶性间皮瘤、滑膜肉瘤、生殖细胞肿瘤、副节瘤和淋巴瘤等鉴别.完整切除肿瘤及术后辅以放、化疗可提高胸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 化生性胸腺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杨静;齐凤杰

    目的 探讨化生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2例化生性胸腺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化生性胸腺瘤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2岁和46岁.镜下肿瘤显示双相分化特点,上皮细胞与梭形细胞交错分布并相互移行.上皮细胞呈岛状排列并相互吻合,细胞轻度异型,可见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梭形细胞形态温和,呈束状排列;两种类型细胞中均偶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上皮细胞AE1/AE3强(+),EMA灶状(+),vimentin和CD20(-),Ki-67为3%~4%;梭形细胞vimentin弥漫(+),EMA和CgA弱(+),CD20(-);间质淋巴细胞CD3(+),TdT(-).患者均无重症肌无力.术后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化生性胸腺瘤是一类罕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胸腺肿瘤,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 胸腺脂肪纤维腺瘤1例

    作者:杨艳丽;邢传平;刘斌;哈英娣;苏勤军

    患者男性,22岁.以间歇性胸闷、气短、呼吸困难3年,加重10天就诊.查体:双肺叩诊浊音,听诊右肺呼吸音弱,胸廓对称,呼吸运动及频率正常,无胸膜摩擦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血常规检查正常;心电图正常;肺通气功能测定呈限制性轻度减退,小气道功能测定呈中度阻塞性减退.

    关键词: 胸腺肿瘤 病理 诊断
  • 新版WHO(2015)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解读

    作者:杜军;周晓军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5年出版了新的WHO胸腺肿瘤分类.新分类与旧版相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订:增加新的肿瘤分型,对各亚型的诊断标准更为细化;废弃“混合性胸腺瘤”的名称;纠正胸腺瘤是良性肿瘤的观点,除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微小胸腺瘤(microscopic thymoma)以外,其他所有胸腺瘤都视为恶性肿瘤;增加各亚型肿瘤的细胞学诊断;增加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本文就胸腺上皮性肿瘤新分类的内容作一介绍.

    关键词: 胸腺肿瘤 WHO 分类
  • 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4例报道

    作者:王建;刘繁荣

    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ectopic hamartomatous thymoma,EHT)是发生于下颈部的良性肿瘤,好发于成年人,男性居多,表现为胸骨上区或锁骨上区生长缓慢的筋膜下肿物,且边界清楚.目前本病病因不明,临床少见,多误诊为滑膜肉瘤、神经鞘瘤、混合瘤及脂肪瘤等.现就4例EHT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

  • 胸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作者:孙璐;石怀银;韦立新

    目的 探讨胸腺原发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经于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胸腺原发MALT淋巴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讨论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结果 3例胸腺MALT淋巴瘤,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35、41岁,均与Sj(o)gren综合征相关,1例伴有B组症状.肉眼观察肿瘤呈饼状,边界清楚,切面囊实性,囊腔数量不等.显微镜下观察3例,低倍镜下均见囊腔形成,弥漫浸润的淋巴组织和残存的胸腺小体,可见反应性淋巴滤泡,高倍镜下见肿瘤细胞为中心细胞样细胞,部分胞质丰富并且透亮,似单核样B细胞,浸润胸腺小体或致胸腺小体扩张或浸润囊腔衬覆上皮,形成特征性的淋巴上皮病变.3例均见明显的浆细胞分化.瘤细胞均呈CD20、CD79a、bcl-2阳性表达,浆细胞呈Kappa轻链限制性表达,CD43、CD5、CD23、cyclin D1、CD10、bcl-6和Lambda均呈阴性表达.反应性T细胞呈CD3、CD5、CD43阳性、TdT阴性表达.残存胸腺小体和囊腔衬覆上皮CK19阳性.3例经PCR检查提示IgH重排.3例临床分期分别为Ann Arbor Ⅰ、Ⅱ期,均行肿物切除术,3例行规范化疗(1例化疗中)、2例行放疗,达完全缓解,分别随访24、18、3个月无复发.结论 熟悉并掌握胸腺原发MALT淋巴瘤特点有利于通过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诊断.该瘤需要与胸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胸腺其他类型淋巴瘤和胸腺瘤鉴别诊断.

  • 化生性胸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金梅;刘标;王丽;许敬尧

    目的探讨化生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单克隆抗体选用AE1/AE3、波形蛋白、上皮膜抗原(EMA)、CD3、CD5、CD20、CD34、CD57、CD99、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HMBE-1、calretinin、p53和Ki-67]和透射电镜观察3例化生性胸腺瘤的组织学特点、免疫学表型和超微结构.结果3例化生性胸腺瘤均为女性,年龄为33、58和45岁.组织学表现为双相分化特征,上皮细胞区域与梭形细胞区域交错分布并相互移行.上皮细胞区域的细胞轻度异型,有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核分裂象罕见,呈岛状和条索状排列并相互吻合;梭形区域细胞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象,排列成束状或席纹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上皮细胞区域AE1/AE3强阳性表达,不表达波形蛋白和CD5,Ki-67指数3%~5%;梭形细胞区域波形蛋白弥漫表达,EMA阳性,不表达CD5和CD20;间质淋巴细胞CD3阳性,不表达TdT和CD99.超微结构示上皮细胞区域细胞间有桥粒和半桥粒结构,而梭形细胞区域缺乏.结论化生性胸腺瘤是一类罕见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胸腺上皮来源肿瘤.

  • 复合型胸腺瘤的病理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岗

    目的探讨复合型胸腺瘤(AB+B)的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根据WHO"胸腺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对141例胸腺上皮肿瘤结合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其中的AB+B型胸腺瘤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胸腺瘤A型7例(5.0%),AB型48例(34.0%),AB+B型胸腺瘤14例(9.9%),B1型9例(6.4%),B2型22例(15.6%),B3型21例(14.9%),C型20例(14.2%),组织学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复合型(AB+B)胸腺瘤具有较明确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其预后特性介于A、AB型与B1~B3型之间,差异有显著性(log rank:χ2=48.18,P<0.001).临床Ⅰ期:73例(51.8%),Ⅱ期:16例(11.3%),Ⅲ期:44例(31.2%),Ⅳ期8例(5.7%).病理类型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log rank:χ2=71.30,P<0.001).AB+B型胸腺瘤归入胸腺瘤Ⅱ级;胸腺瘤分级与预后呈正相关(log rank:χ2=57.49,P<0.001).结论复合型胸腺瘤(AB+B)具有较明确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其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与良、恶性胸腺瘤有显著性差异,介于良恶性之间,建议称之为交界性胸腺瘤.

  • 胸腺上皮性肿瘤52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马遇庆;苗娜;古丽那尔·阿布拉江;李巧新;刘霞;张巍;王朝夫;王坚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评价2004年WHO胸腺肿瘤分类的可重复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间52例胸腺七皮性肿瘤的资料,对其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复习,按照2004年WHO胸腺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并对临床资料加以分析和总结.结果 胸腺瘤45例,胸腺癌7例.胸腺瘤中以AB型多见,占33.3%(15/45),其次为B2型和B3型,均为20.0%(9/45).A型和B1型相对少见,分别占13.4%(6/45)和8.9%(4/45).另有2例化生性胸腺瘤(4.4%).7例胸腺癌中6例为鳞状细胞癌分化,1例为神经内分泌癌.临床上,多数患者因咳嗽或胸痛就诊,部分病例为体检中偶然发现.胸腺瘤中13例伴有重症肌无力(25.0%).影像学上,49例(94.2%)位于前纵隔,其中A、AB、B1和多数B2型胸腺瘤表现为边缘光整、密度均匀的肿块,少数B2型、多数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表现为边界欠清、外形不规则和密度不均的肿块.48例手术Masaoka分期为:Ⅰ期20例(41.7%),Ⅱ期15例(31.3%),Ⅲ期11例(22.9%),Ⅳ期2例(4.1%).分析显示,组织学分型与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χ~2=32.5,P<0.01).结论 基于细胞形态、功能和遗传学的2004年WHO胸腺肿瘤分类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胸腺瘤各亚型的生物学行为,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 胸腺上皮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活性与Ⅰ型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 mRNA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王妍;上田善道;岛崎都;刘楠;王恩华

    目的探讨胸腺瘤和胸腺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Ⅰ型膜型(MT1)-MMP、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2 mRNA的表达和MMP-2蛋白活性的关系.方法分别用real-time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Taqman法)、明胶酶谱法和Film in situ gelatin-Zymography(FIZ)对正常的胸腺组织(2例)、胸腺瘤(12例)和胸腺癌(2例)患者的新鲜肿瘤组织中MMP-2、MT1-MMP、TIMP-2 mRNA的表达, pro-MMP-2的活性率及活性蛋白的定位进行测定.结果 MMP-2、MT1-MMP及TIMP-2 mRNA在Ⅰ期与Ⅱ期和Ⅲ期与Ⅳ期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Ⅱ期与Ⅲ~Ⅳ期和胸腺癌3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B、B1型(混合型和淋巴细胞为主型)与B2、B3型(皮质型和多角细胞为主型)以及胸腺癌3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的蛋白活性率(MMP-2/pro-MMP-2+MMP-2)在Ⅰ~Ⅱ期、Ⅲ~Ⅳ期和胸腺癌各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B、B1型与B2、B3型以及胸腺癌各组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瘤各期及各型中MT1-MMP、TIMP-2 mRNA与MMP-2蛋白活性表达均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相似(r=0.7235、r=0.7647、P<0.005).MMP-9的蛋白表达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MP-2、MT1-MMP及TIMP-2的mRNA表达与胸腺瘤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相关,MMP-2的活性与MT1-MMP和TIMP-2的表达升高正相关.推测MT1-MMP通过TIMP-2对MMP-2的激活起促进作用.

  • 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王坚;张仁元

    目的探讨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和组织发生.方法对2例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行AE1/AE3、细胞角蛋白(CK)5、CK7、CK8、CK20、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CD5、CD10、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结蛋白、CD34、S-100蛋白、CD57、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和CD99标记.结果两例均发生于男性,年龄分别为20岁和40岁,因发现胸骨柄上缘肿块6个月和左锁骨上肿块2个多月就诊.肿块呈球形和卵圆形,边界清楚,大直径分别为5 cm和3 cm,切面呈灰白色,质地柔软.组织学上,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细胞3种成分混合组成.梭形细胞成分在2例中分别占到85%和70%,形态上类似纤维母细胞,多呈束状、编织状或席纹状排列.上皮细胞成分在两例中均占10%左右,形态上以非角化性鳞状上皮为主,可呈实性的小岛屿状、类似造釉细胞瘤的条索状和扩张的囊肿样排列,部分区域显示腺样分化,可见腺管形成.上皮细胞和梭形细胞在形态上有移行.成熟的脂肪组织呈不规则性分布,在两例肿瘤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和20%.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上皮细胞表达AE1/AE3、CK5、CK7、CK8和EMA,梭形细胞除CK外还表达波形蛋白、CD10和CD34,并部分表达α-SMA和calponin .两种细胞成分均不表达CK20、CD5、TTF-1、结蛋白、S-100蛋白、CD57、GFAP和CD99.结论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是一种好发于中青年男性锁骨上和胸锁关节附近软组织内的良性肿瘤,是一种由上皮和肌上皮组成的混合性肿瘤,可能起自于His颈窦,采用鳃原基混合瘤来命名或许更为合适.

    关键词: 错构瘤 胸腺肿瘤
  • 胸腺肿瘤108例的病理组织学分型和预后相关性研究

    作者:焦霞;印洪林;陆珍凤;ZHAO You-cai;周晓军

    目的 研究胸腺肿瘤组织学分型与预后多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108例胸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2004年WHO胸腺肿瘤分型标准重新对肿瘤分型,根据临床和随访结果,对其预后与Masaoka临床分期、胸腺肿瘤的组织学分型、肿瘤完整切除与否、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是否伴有重症肌无力多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组织学分型:A型7例(6.5%),AB型19例(17.6%),B1型23例(21.3%),B2型19例(17.6%),B3型27例(25.0%),C型13例(12.0%).临床分期:Ⅰ期36例(33.3%),Ⅱ期34例(31.5%),Ⅲ期27例(25.0%),Ⅳa期11例(10.2%).临床分期与组织学分型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0).A型、AB型、B1型、B2型、B3型胸腺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93%、83%、43%;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81%、70%、33%.C型胸腺瘤中位生存时间62.5个月.B2、B3型胸腺瘤患者的预后介于C型胸腺瘤和A、AB、B1型胸腺瘤之间(P=0.000).临床Ⅰ、Ⅱ、Ⅲ期胸腺肿瘤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7%、54%;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0%、27%.Ⅳa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4.0个月.在多因素统计分析中,Masaoka临床分期足胸腺瘤患者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P=0.000).胸腺肿瘤组织学分型和肿瘤完整切除与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决定因素.结论 Masaoka临床分期是影响胸腺瘤患者生存的重要的预后参数,WHO组织学分型和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是影响胸腺瘤患者术后生存的决定因素.WHO组织学分型能反映胸腺瘤各亚型的临床生物学行为,A、AB和B1型胸腺瘤为潜在恶性的肿瘤,而B2和B3型胸腺瘤为中度恶性肿瘤,C型胸腺瘤预后差,属于高度恶性肿瘤.

  • 胸腺上皮肿瘤分级的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陈岗;陈文虎;何卫中;蒋勇;周允中;黄偶麟

    目的提出胸腺上皮肿瘤(TET)分级标准,并探讨该分级与WHO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对200例TET采用WHO病理分型和Masaoka临床分期,结合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相关性研究并进行了TET分级。结果胸腺瘤A型8例(4. 0%),AB型68例(34.0%),B1型17例(8.5%),B2型39例(19.5%),B3型27例(13.5 %),C型36例(18.0%),其他5例(2.5%)。组织学分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01),A和AB型预后好,无一例患者死于肿瘤,B2、B3和C型较差。临床Ⅰ期:96例(48.0%),Ⅱ期:26例(13.0%),Ⅲ期:65例(32.5%),Ⅳ期13例(6.5% )。临床分期与预后的相关性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Ⅲ期和Ⅳ期预后较差。组织学分型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同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组织学分型提示在Ⅰ期、Ⅱ期TET中,B2、B3和C型的预后明显较其他类型差(P<0.001)。根据TET的组织学、临床资料、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情况提出了TET分级的建议:胸腺瘤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统计学分析表明TET分级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的相关性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Ⅰ级和Ⅱ级TET在根治术后仅需密切随访,一般不需过度治疗。本组病例中伴重症肌无力30例(15 . 0%),多见于B2和B3型胸腺瘤。结论 TET的WHO组织学分型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指标;T ET的分级有助于病理和临床的统一,可提示临床医师采取合适的治疗策略和正确判断预后。

  • 1号染色体扩增与胸腺上皮性肿瘤WHO组织学分型的关系研究

    作者:马遇庆;张晨;崔文丽;古丽那尔·阿布拉江;张巍;王坚

    目的 探讨1号染色体扩增与胸腺上皮肿瘤WHO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0例胸腺上皮性肿瘤(A型2例,AB型19例,B1型4例,B2型14例,B3型11例,化生型胸腺瘤2例,胸腺癌8例)和11例正常胸腺组织中1号染色体扩增情况.结果 (1)60例胸腺上皮性肿瘤中19例显示1号染色体多体,阳性率31.7%.11例正常胸腺对照组织均未显示1号染色体多体.统计学分析显示胸腺上皮性肿瘤发生1号染色体多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在非瘤胸腺组织的阳性率(P<0.05).(2)1号染色体多体的阳性率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其中胸腺癌阳性率高,为6/8,B3型次之,为6/11,A型为1/2,AB型为4/19,B2型为2/14,B1型为阴性.统计学分析显示B3型胸腺瘤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亚型胸腺瘤(P<0.05),B3型胸腺瘤与胸腺癌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临床分期胸腺上皮性肿瘤之间1号染色体多体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Ⅲ期和Ⅳ期1号染色体多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P=0.003).Ⅰ期和Ⅱ期1号染色体多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50).结论 1号染色体多体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瘤胸腺组织,胸腺癌和B3型胸腺瘤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胸腺瘤.B3型胸腺瘤具有与其他亚型胸腺瘤不同的遗传学特点.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号染色体扩增对胸腺上皮性肿瘤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

  • “国际胸腺恶性肿瘤兴趣组织关于WHO胸腺瘤和胸腺癌组织学分类应用共识”的解读

    作者:张杰;朱蕾

    一、共识产生背景
      1980年以前胸腺瘤组织学分类主要采用Bernatz分类,这一分类系统主要是依据肿瘤细胞形态特征进行描述性分类。将胸腺瘤分为:梭形细胞为主型、淋巴细胞为主型、上皮细胞为主型和淋巴上皮混合型。这一分类优点是病理医师掌握相对容易,缺点是该分类与预后相关性不确定。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病理学家Muller-Hermelink 依据胸腺瘤与胸腺皮质和髓质相似程度(即皮质区和髓质区的组织形态相似性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相似程度),提出组织起源性和功能性分类( Muller-Hermelink分类),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采纳了该分类并做适当修订,将每种胸腺上皮性肿瘤分别定义为有独特组织学形态的类型,分别为A、AB、B1、B2、B3型胸腺瘤(包括一些罕见胸腺瘤)和胸腺癌,而后在全世界推广。2002年 Muller-Hermelink等分析了由上海市胸科医院陈岗教授提供的备有完整临床预后资料的200例各类型胸腺上皮性肿瘤[1],进一步证实该分类有较强的临床预后价值,使该分类得以在2004版WHO胸腺肿瘤分类继续应用[2],目前已经得到世界各国众多病理学者的认可。但随着近20年来世界范围的广泛应用,这一分类系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和质疑,主要是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如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Suster教授和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Moran教授)认为WHO分类缺乏明确的区分标准,造成不同医师和研究间结论的不一致。尽管WHO分类在临床病理学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相关性对照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WHO分类在应用中诊断不一致性和重复性较差,使其原本的优势难以发挥。为此,国际胸腺恶性肿瘤兴趣组织( the International Thymic Malignancy Interest Group,ITMIG)于2011年3月在纽约召开了胸腺瘤多学科高峰研讨会,共邀请了25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胸腺肿瘤病理学家参会。经认真讨论后,与会者一致同意目前的WHO胸腺肿瘤分类应继续被保留,但须对组织学标准进行细化,以便解决观察者之间重复性差等问题。2011年11月ITMIG又在德国曼海姆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有18位病理学家参加。会议主要通过集体阅片的方式,进一步分析了典型的和难以分类的各类胸腺上皮性肿瘤,经讨论后,提出各类型胸腺瘤和胸腺癌的精确的定义和组织学诊断细化标准及报告格式,希望能解决一些复杂性胸腺肿瘤的诊断者间可重复性差等问题,并为新版(2015版) WHO胸腺肿瘤分类做了理论性和技术性准备工作。而后由德国海得堡大学病理学教授、WHO 首席胸腺瘤病理学家Alexander Marx教授执笔将两次会议的内容加以总结,并以会议共识形式于2014年5月发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3]。本文作者2010年6月曾赴德国海得堡大学同Alexander Marx教授做过胸腺瘤的专项学术交流,并受邀参加了2011年3月的纽约胸腺瘤多学科高峰研讨会,相对了解该文的内容和背景,故着重对“ITMIG关于WHO胸腺瘤和胸腺癌组织学分类应用共识”的主要内容做出解读,以方便国内病理同仁的掌握和理解及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228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