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喉巨大软骨肉瘤一例

    作者:吴莉;韩丹;吕绍茂

    患者 男,67岁.声音嘶哑10余年,颈部肿块3个月,生长迅速.纤维喉镜检查见双侧梨状窝圆形新生物,左侧表面光滑,突入下咽部喉腔,右侧表面糜烂、凹陷;环后隙被肿物充填,下咽部两侧壁、后壁均可见肿物.频闪喉镜示左侧下咽可见巨大球形肿物,颜色淡红,表面光滑,质硬.肿物使声门向前向右推移,声门裂狭窄,会厌黏膜光滑.颈部B超:双侧颌下探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的位于右侧,大小为1.2 cm×0.5 cm,界清.

  • 背部双侧弹力纤维瘤MRI诊断一例

    作者:冯少仁;孙西河;林长安;董鹏;常光辉

    患者 男,59岁.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双侧肩胛骨下角区各一肿物.无疼痛及麻木.近3个月肿物进行性增大,7 d前出现局部疼痛.体检:双侧肩胛骨下角区局部皮肤隆起,左侧约为8 cm × 8 cm×6 cm,右侧约为8 cm×7 cm×5 cm,质软,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无红肿压痛;双上肢活动无障碍.肩关节前屈和内收时肿块更加明显(图1).

  • Lisfranc韧带断裂的影像表现

    作者:张泽坤;丁建平;张伟;李玉清;王冬梅;王溱

    例1 男,21岁.患者在练习翻跟斗时戳伤右足,当即感右足背内侧疼痛,肿胀,活动障碍.体检:右足背内侧疼痛、肿胀,右足趾背伸、伸屈受限,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X线平片示右足第1跖骨及内侧楔状骨向内侧移位,第1、2跖骨基底间隙明显增宽(>2 min),内侧楔状骨与舟状骨重叠,舟状骨内侧骨折(图1);

  • 先天性马蹄肺畸形一例

    作者:张晓军;高修成;张新荣

    患儿 男,4个月,出生后气促并逐渐加重,外院拟诊先天性心脏病伴右侧肺炎转至我院就诊.患儿出生后即反复呼吸道感染.体检:神清,呼吸略促,面色红;听诊右肺少许哕音,左肺呼吸音低,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2~3级收缩期杂音,心率132次/min.

  • 不典型成人肾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潘志立;刘斌;余永强

    患者 男,40岁.体检时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患者无不适症状,右肾区叩击痛阳性.彩超:右肾下极前外侧见直径约50 mm×42 mm的囊实性包块,包膜完整,境界清晰,内见多处囊性分隔.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包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双肾彩色血流显示良好.诊断:右肾下极囊实性包块.CT检查:平扫示右肾下极见一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4.8 cm×4.9 cm,边界较清楚,密度不均,其内可见低密度脂肪影和软组织密度影,测CT值分别为-67和17 HU(图1);增强扫描示肿块软组织部分轻微强化,CT值为19~25 HU,低密度脂肪区无强化(图2).诊断:右肾下极占位性病变,错构瘤不能除外.

  • 枕部无功能性副神经节瘤一例

    作者:代庆华;刘鹏;龚圣勇

    患者 女,81岁.右侧枕部无痛性包块3年,近1个月包块处出现疼痛,于2004年5月23日入院.入院后查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空腹血糖5.5 mmol/L.体检:右侧枕部可触及5 cm×4 cm×2 cm大小的质韧包块,压痛不显著,活动度稍差.细胞学穿刺提示为血管瘤.

  • 脂肪萎缩性糖尿病一例

    作者:谭四平;沈比先

    患者 女,20岁,未婚.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上腹痛3个月余,部位固定、无放射,伴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患者为3代内近亲结婚所产子,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颈部、腋窝及臀部有明显色素沉着.肝肋下可触及8 cm,质软,脾未触及.腹壁静脉曲张.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7.5~11.1 mmol/L.空腹胰岛素9.3 U/L,餐后2 h胰岛素77.4 U/L,餐后3 h胰岛素47.8 U/L.胰岛素释放试验后3 h胰岛素增高,分泌高峰延迟.胰岛自身抗体检测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阴性.

  • 心包内异位胸腺瘤一例

    作者:王振平;孔祥泉;刘颖

    患者 女,56岁.刺激性咳嗽伴双下肢水肿2个月余.体检: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颈静脉怒张.心浊音界扩大,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 暗色孢科真菌所致骨病一例

    作者:李艳辉;肖恩华

    患者 男,16岁.10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前臂酸胀、疼痛,症状逐渐加重,伴皮肤破溃、流脓1个月余入院.曾在当地医院抗炎治疗,未见好转,遂来我院求诊.10年前曾有"左前臂骨折"病史,既往有胃溃疡、蛔虫病史.体检:体瘦,营养欠佳,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无异常,专科检查:左前臂肿胀,向内侧弯曲畸形,左前臂弯侧前端可见一破溃口,溢脓,周边皮温稍高,左手指感觉、运动功能尚可.实验室检查:血和大小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无异常,抗链"O"、类风湿因子、结核全套均阴性,血沉不高.脓液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未见细菌生长.

  • 颈部节细胞神经瘤一例

    作者:刘丽华;尹建忠;李亮;祁吉

    患者 女,31岁.因咽痛半个月入院.体检:咽左侧壁可见肿物突起,表面光滑.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平扫示左颈部椭圆形均一低密度肿块,大小约5.1 cm×2.4 cm×8.5 cm,CT值21~29 HU,边界光滑,占据左咽旁间隙、颈动脉间隙,向后达椎前间隙;增强后动脉期肿块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肿瘤内部可见片絮状强化,CT值28~76 HU(图1).病变下端起源于颈动脉鞘内侧,椎前肌前方.同侧颈内动、静脉受压外移.印象:神经源性肿瘤.平扫MRI示肿块于T1 WI呈较均一低信号,在T2 WI呈不均一高信号,其内可见絮状等信号(图2);增强后肿块呈明显不均一强化(图3).印象:副神经节瘤.

  • 十二指肠Brunner腺腺瘤影像表现一例

    作者:明志兵;黄胜;丁文彬;袁瑞凡

    患者 男,55岁,间断性上腹痛1年.体检:呈贫血貌,腹部无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红细胞3.25×1012/L;血红蛋白80 g/L.

  • 特发性肢端骨质溶解症三例

    作者:黄宝生;李继霞;李毅;何隽祥

    特发性(趾)肢端骨溶解(Idiopathic phalangeal osteolysis)为一罕见疾病,仅见个案报道[1-5],发生于同胞姐妹者笔者未见国内报道,笔者遇一家系三姐妹同息双足趾(跖)骨骨质溶解,报道如下.

  • 胸腺结核一例

    作者:沈训泽;傅燕萍;袁顺达

    患者 女,55岁,10多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急,活动后明显,伴乏力不适,无明显咳嗽、咯痰及痰中带血,睡眠不能平卧,需左侧卧位.体检见桶状胸,左肺叩诊浊音.语音振颧减弱,未见其他异常.

  • Nuck管囊肿一例

    作者:陆媛媛;何之彦

    患者 女,42岁,孕4产1.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腹股沟肿块,站立时明显,自觉月经来潮后缩小.体检:左下腹左阴阜部有一肿块.大小约8 cm×7 cm ×6 cm,呈卵圆形,站立时明显,质软,边界尚清,左腹股沟环外轻度压痛.

  • 气管血管球瘤一例

    作者:王江涛;史河水;王振平;周承凯

    患者 女,39岁.呼吸不畅伴咯血5年余,加重1年.体检:气管居中,双侧胸廓对称,气管闻及喘鸣音,双肺语音振颤减弱、呼吸音减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哕音.肺功能提示重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

  • 戈谢病一例

    作者:田军;刘雯

    患者 女,24岁.摔伤后左侧髋部疼痛不能活动1 h而就诊.10年前曾因"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1年前因右侧髋部疼痛,在外院诊为"双股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服用中药治疗.入院时体检: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无异常发现.左髋及左大腿上段肿胀、压疼、活动障碍.左下肢纵向叩痛.双下肢肌力、感觉均正常.X线片示双侧股骨骨质稀疏,中上段见多囊状与斑驳样骨质破坏,皮质变薄,膨胀,左股骨上段可见病理性骨折,股骨下段略呈长颈瓶样增粗(图1~3).人院诊断:双股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左股骨病理性骨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生化等检查无重要异常.髂骨骨髓穿刺、骨髓像: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尾片见较多的戈谢(Gaucher)细胞,糖原染色阳性.诊断戈谢病.

  •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MRI特征的研究

    作者:吴武林;王小宜;张平;廖伟华;刘凡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NBE)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NBE患儿的常规MRI和临床资料,评价苍白球及底丘脑信号高低,并根据底丘脑有无高信号分为底丘脑高信号组和无高信号组,对苍白球信号强度的增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的峰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底丘脑高信号组和无高信号组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水平.结果 17例患儿中15例有T1 WI苍白球对称性高信号,1例表现为T1 WI苍白球后部对称性高信号.9例患儿底丘脑T1 WI呈高信号,T2 WI呈等信号,主要表现为底丘脑点状或八字形对称性短T1信号.4例患儿中脑、桥脑背侧、延髓T1 WI呈高信号,而桥脑腹侧信号正常.使用1.0 T MR仪扫描的12例患儿苍白球信号强度增加值为249.0~423.8,血清总胆红素峰值为366.0~983.3μmol/L,两者呈正相关(r=0.676,P<0.05).底丘脑高信号组9例,无高信号组8例,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为(660.7±192.4)、(513.3±1cr7.5)μmol/L,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4,P>0.05).结论 NBE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NBE的诊断.

  • 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研究年龄相关的脑铁沉积现象

    作者:汪启东;徐晓俊;张敏鸣

    目的 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探讨正常人大脑不同区域的铁含量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 78名成年健康志愿者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27名、中年组(36~55岁)35名和老年组(≥56岁)16名,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校正相位图上分别测量苍白球、壳核、尾状核、黑质、红核、丘脑和额叶白质的相位值.30岁以上受试者各脑区的平均相位值和文献报道的脑铁实际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脑区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校正相位值差异.用线性回归分析法进一步研究由方差分析法所揭示的年龄相关的铁含量变化,并计算其变化率.结果 各脑区的平均相位值和文献报道的脑铁实际含量问存在负相关性(r=-0.796,P=0.032),铁含量多的脑区相位值的负值大.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壳核相位值的中位数分别是-0.0185、-0.0362和-0.0566,额叶白质相位值中位数分别是0.0034、-0.0031和-0.0021,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115、3.536,P值分别<0.01、<0.05).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壳核、红核和额叶白质的铁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回归系数分别为-0.001、-0.001、<-0.001,P值均<0.05),苍白球、尾状核、黑质和丘脑的铁含量不随年龄而变化.结论 研究结果证明并拓展了对年龄相关的脑铁沉积现象的认识,为全面、准确认识疾病相关的脑铁异常沉积现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 层面选择方向扩散加权成像在中脑大脑脚间产生高信号的机制

    作者:韩鸿宾;王俭;阎军浩;皮金才;窦郁

    目的 研究层面选择方向扩散加权成像(DWIs)在中脑大脑脚问产生高信号的机制.方法 健康志愿者10名,以邻近中脑大脑脚问为中心进行MR扫描:(1)采用心电门控(ECG),测量收缩期与舒张期扩散敏感因子(b值)为0和1000 mm2/s的单独DWIs,比较两期测量中脑亮点区MR信号强度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2)变换选层方向,分别采集平行于颅底、平行于系统Y轴,Y-Z坐标30°夹角的单独DWIs,观察中脑亮点形状的变化.(3)采集全脑6个方向DWI,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白质纤维束追踪成像技术显示以亮点区为种子的神经纤维束走行起止,测量亮点区及其相连邻近纤维走行区的ADC值与各向异性分数(FA)值.将测量得到的亮点区ADC及FA值与相连邻近纤维走行区的ADC及FA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心脏收缩期采集的DWIs信号强度分别为296.28±38.19、153.81±37.91,舒张期分别为295.36.±38.84、154.03±37.52,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4、0.62,P值均>0.05);心脏收缩与舒张期测量的ADC值分别为(6.07±2.20)×10-4、(6.69±1.44)×10-4 mm2/s,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05).纤维束追踪显示中脑高信号亮点位于小脑上脚神经纤维束的中脑交叉区.常规扫描层面上,DWIs高信号亮点表现为狭长心形和狭长条形,其形状随扩散敏感梯度施加方向的变化而改变.多方向DWI测量亮点区与结合臂区的ADC值分别为(10.61±3.42)×10-4与(9.24±2.21)×10-4 mm2/s,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0.05).亮点区FA值为O.43±0.13,结合臂FA值为0.61±0.0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5).结论 中脑水平DWIs亮点征象由小脑上脚在中脑层面神经纤维及交叉区的各向异性造成,因此,其亮点信号的形状与DWIs的选层层面方向有关,与心动周期相关的脑搏动对亮点征象无影响.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
  • 颅内动脉瘤双源CT血管成像与常规和三维DSA结果的比较

    作者:赵艳娥;张龙江;周长圣;黄伟;卢光明

    目的 评价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并与常规和三维旋转DSA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9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进行了DSCTA和DSA检查,用2种方法分别评价动脉瘤的检出率、形态、长轴及动脉瘤瘤颈/短轴(N/D)比值.动脉瘤N/D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长轴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 95例患者,DSA在63例患者中检出67个动脉瘤,DSCTA在60例患者中检出64个动脉瘤,32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DSCrA检测动脉瘤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100.0%、100.0%、91.4%.DSCTA对长径33 nnn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一致,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长径<3 mm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O%和100.0%.DSA与DSCTA所测动脉瘤N/D比值分别为0.46±0.14、0.51±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0,P>0.05);长轴中位数分别为4.9、4.8 mm,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1.309,P>0.05).结论 D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与常规和三维旋转DSA相比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了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

  •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作者:姜在波;钱结胜;李征然;黄明声;陈燕铭;李名安;王革;李晓晖;许长谋;朱康顺;关守海;单鸿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16例复杂髂动脉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病程3 d至2年.所有患者均合并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距离小于500 m,单侧病变9例、双侧病变7例,术前踝肱指数0~0.57(0.32±0.14).髂动脉股动脉完全闭塞6例,其余10例狭窄程度>75%.留置导管于血栓内或其上方持续滴注尿激酶,如果溶栓72 h没有效果,停止溶栓.血栓溶解后,对残余狭窄程度>50%的患者给予球囊、支架成形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及踝肱指数变化,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溶栓时间3.0~15.0(8.4±2.9)d,15例血管再通.16例患者静息疼痛症状消失;4例仍有间歇性跛行,距离均大于500 m,与术前相比踱行距离明显延长;术后踝肱指数为0.63~1.10(0.91±0.12),较术前明显升高(t=21.73,P<0.01).随访时间6~24个月,随访期间症状复发1例,再次介入治疗成功.所有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长时间连续溶栓联合球囊扩张以及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是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补充,尤其对于复杂的双侧髂动脉股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

  • CT导向下介入125Ⅰ粒子置入联合化学消融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

    作者:张亮;黄子林;张福君;李传行;吴沛宏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置入和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介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复发或转移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案和临床资料.19例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腰、腹部疼痛,按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法)分级,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8例、重度疼痛3例,均拒绝再次手术治疗,并且病理证实为软组织来源的肿瘤,对化疗及外照射治疗欠敏感.因此,对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及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注射治疗.粒子置入之前采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置入腹膜后肿瘤内.对于进针路径受限,粒子不能完全按计划分布的患者,采用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比例为9:1)注射弥散的方法,覆盖病灶,确保大范围杀灭肿瘤组织.首次治疗1个月后,按疼痛缓解4级法评价疼痛缓解情况;首次治疗后6个月以增强CT扫描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影像评价.结果 19例患者,首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缓解,所有轻度疼痛患者完全缓解;中度疼痛患者6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重度疼痛患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轻度缓解各1例.首次治疗后6个月影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2例.19例目前全部存活.随访时间7.0~31.0个月,平均生存期13.5个月.结论 CT导向下的粒子置入联合化学消融是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 威廉斯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畸形的影像诊断

    作者:李世国;赵世华;蒋世良;黄连军;徐仲英;凌坚;郑宏;闫朝武;鲁锦国

    目的 探讨威廉斯(Williams)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畸形的影像诊断方法.方法 13例Williams综合征患者,均行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3例行电子束CT、8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2例患者因发现心脏杂音而就诊,1例因出生后紫绀而就诊.7例伴有"小精灵"面容同时合并轻度智力障碍,4例生长发育迟缓,所有患者均伴有主动脉瓣上狭窄,6例合并肺动脉狭窄,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合并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8例行心血管造影患者中,2例分别于造影即将结束时和造影完毕返回病房留观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结论 心血管造影是诊断Williams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畸形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有发生猝死的危险,可尝试用无创或少创的诊断方法替代心血管造影.

  • 先天性心血管憩室的电子束CT诊断

    作者:杨有优;戴汝平;郑丽丽;李向民;周旭辉;彭谦;孟悛非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先天性心血管憩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EBCT诊断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心血管憩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1例行单层容积增强扫描.结果 9例中包括1例心室憩室、3例心房憩室和5例主动脉憩室.EBCT三维重组能准确显示憩室来源、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并显示其他重要伴发异常,如2例右心房憩室伴发房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憩室伴发单发右位心、右室双出口、共同动脉干、室间隔缺损等畸形.结论 EB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先天性心血管憩室的方法.

  • CT支气管征对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鹏飞;肖湘生;刘士远;于红;李惠民

    目的 探讨CT支气管征对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111例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后处理重组,分析病灶与支气管关系类型,并进行X2检验,比较其在良、恶性病灶间的差异.结果 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支气管边缘截断率在恶性病变(47/95,49.5%)明显高于良性(10/42,23.8%)(X2=7.896,P<0.05),Ⅰ、Ⅱ型支气管充气征在恶性病变(分别为10/11、8/9)出现率高于良性(分别为1/11、1/9;X2值分别为6.975、4.818,P<0.05),而Ⅳ型在良性病变(12/17)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恶性(5/17;X2=7.390,P<0.05);支气管在病灶边缘走行、支气管牵拉移位在良性(9/24、1/4)、恶性病灶(15/24、3/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641,0.062,P>0.05);管壁局限性增厚在恶性病变(21/22)出现率高于良性(1/22;X2=4.185,P<0.05),而广泛性增厚在良性病变(4/7)出现率明显高于恶性(3/7;X2=8.650,P<0.05).结论 CT支气管征对周围型肺孤立性病灶良、恶性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早搏患者中应用的初步体会

    作者:王怡宁;张竹花;孔令燕;宋兰;牟文斌;王洓;金征宇

    目的 探讨应用双源CT对早搏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7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早搏患者进行双源CT增强扫描.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图像,以4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比较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70例中28例患者的心率波动范围较小[(41.0±18.4)次/min],无需心电图编辑可获得诊断级图像;其余42例患者的心率波动范围较大[(71.4±28.7)次/min],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09±1.27)和(1.50±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64,P<0.01);不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比例从24.8%(154/620)降至3.4%(2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846,P<0.01).70例患者98.0%(1014/1035)的冠状动脉节段可以评价.结论 拥有高时间分辨率的双源CT能够为早搏患者提供可评价的图像;对于心率波动范围大的患者,心电图编辑能够显著改善图像质量.

  • 64层螺旋CT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周旭辉;彭振鹏;彭谦;李向民;李子平;孟悛非;陈星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MSCT)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AHCM患者21例,其中14例经超声心动图(UCG)确诊,UCG检查阴性的7例经MRI确诊.所有患者均行MSCT检查,5例患者有左心室和冠状动脉导管造影对照.(1)利用MSCT后处理工作站分别测量左心室各节段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室壁厚度并计算心尖部室壁增厚率(LVAT),计算左心室心尖部舒张末期大室壁厚度(LvA)和左心室基底段后壁舒张末期室壁厚度(LVPW)的比值(LVA/LVPW);利用心功能分析软件定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射血分数,与对照组30名正常人MSCT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2)利用MSCT血管分析软件判断冠状动脉血管有无狭窄并测量狭窄率.结果 MSCT左心室四腔面和两腔面观察AHCM患者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均显示心尖部心肌呈弥漫性或节段性增厚,导致左心室心腔变形.定量分析显示AHCM组和对照组LVEDV分别为(82.6±11.4)与(108.5±10.6)ml;心尖部LVA分别为(20.6±3.4)与(9.9±1.5)mm;LVA/LVPW比值分别为2.1±0.5与1.1±0.2;LVAT分别为(25.6±4.7)%与(81.5±8.5)%,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2、15.29、9.91和27.30,P值均<0.05);LVPW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6和1.13,P值均>0.05).MSCT血管分析软件显示21例患者中5例肌壁内冠状动脉-心肌桥形成,4例出现血管狭窄,其中1例1支血管狭窄>70%诊断冠心病.5例患者行左心室和冠状动脉导管造影检查,所见与MSCT相符.结论 MSCT能准确诊断AHCM,实现了心脏解剖、功能和冠状动脉的综合评价,避免了有创冠状动脉造影和重复检查对患者带来的不便,在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心肌活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左心室心肌密度差异的分析

    作者:王新江;蔡祖龙;赵红;赵绍宏;李宏军;田丽萍;杨立

    目的 分析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的特征性差异.方法 行64层MS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连续病例1130例中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程度<25%的患者共119例.回顾性分析其CT增强扫描重建层厚3mm的横断面图像,选取主动脉瓣下缘平面左心室心肌为测量评价目标,在室间隔后部、前部、心尖、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及游离壁后部划5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平均CT值,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比较其差异.结果 主动脉瓣下横断面图像中正常人左心室心肌密度值:室间隔后部、前部分别为(93.8±14.8)和(91.9±15.1)HU,心尖部为(69.9±15.5)HU,左心室侧壁前部、后部平均CT值分别为(79.7±16.9)和(88.0±14.3)HU,平均密度呈现为"U"字型.上述5个测量部位中,室间隔前部、后部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8,P=0.3339),室间隔前部与心尖部、心尖部与左心室游离壁前部心肌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60和4.639,P值均<0.01).结论 冠状动脉CTA检查中左心室心肌密度有差异,以心尖部低,因此,依靠心肌低密度判断心肌梗死时要引起注意.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原因分析

    作者:梁立华;吴菊芳;陈耀强;李曼佳;沈新平;陈丽玲;李锦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的原因.方法 100例临床怀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以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平扫和增强扫描,后处理采用大密度投影(M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技术(VRT),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分析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的原因,统计各类伪影占总伪影的比例.结果 100例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节段1347段,其中存在伪影192段,发生率为14.2%.产生伪影的原因中常见为呼吸运动,占64.6%(124/192);其次为心率快及心律不齐,占21.9%(42/192);而时相伪影占11.5%(22/192),对比剂及扫描参数伪影占2.1%(4/192).结论 呼吸运动、心率快及心律不齐、时相选择不当等会导致伪影,控制呼吸运动及心律不齐、降低心率、多时相重组,可以减少伪影产生及提高诊断准确率.

  • 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分辨率CT表现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莉莉;程广军;李绍东;徐凯

    目的 研究大鼠放射性肺损伤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B(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相关关系,探讨细胞因子检测与HRCT检查对放射性肺损伤预测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48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8组,A组作为正常对照组,B~H组全肺单次剂量15 Gy 60 Co照射.于照射前、照射后1、2、4、8、12、16及24周分别依次取A~H组行HRCT扫描及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TNF-α水平,大鼠安乐死后取肺组织行病理观察.将同期HRCT征象、细胞因子水平及病理变化对照观察分析.组间平均水平比较运用t检验,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HRCT扫描显示了7组大鼠放射性肺损伤发展过程中的4种征象:磨玻璃阴影1只、补丁实变影8只、大片实变影7只和纤维索条影3只.照射后1~24周各照射组大鼠血清中TGF-β平均水平[(3.33±0.47)、(3.20±0.65)、(3.12±0.45)、(3.54±0.80)、(3.30±1.13)、(2.49±0.67)、(4.19±0.22)μg/L]均较对照组平均水平[(0.45±o.14)μg/L]明显升高(P值均<0.05);TGF-β平均水平至照射后24周升至高值[(4.19±0.22)μg/L],与其他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照射后1~12周各照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平均水平[(236.52±29.01)、(214.91±34.53)、(270.97±42.12)、(208.83±86.51)、(208.83±82.23)ng/L]均较对照组[(31.78±0.92)ng/L]明显升高(P值均<0.05);TNF-α平均水平至第4周达到高峰[(270.97±42.12)ng/L],与其他照射组比较P值均<0.05,至第16、24周明显降低[(60.63±38.49)、(32.07±1.05)ng/L],与对照组平均水平接近(P值均>0.05).HRCT表现与TGF-β、TNF-α表达均无等级相关(r.分别为0.5570和0.1013),等级相关假设检验P>0.05.病理变化与同期影像征象对照,两者相符合.结论 TGF-β、TNF-α变化早,提示血液中TGF-β、TNF-α的监测可以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HRCT表现与TGF-β、TNF-α表达均无等级相关.

  • 融合基因治疗大鼠C6胶质瘤的MR扩散加权成像研究

    作者:沈慧聪;戴建平;魏新华;王建交;李少武;马军;艾林;刘福生;柴奇;赵炜疆;高培毅

    目的 观察常规MR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胶质瘤治疗早期疗效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通过脑立体定向仪于右侧尾状核接种X6胶质瘤细胞10μl(5×105个细胞).于接种后第1周MR检查确认有肿瘤生长后再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大鼠采用上述接种方法于颅内相同位置注入107空斑形成单位的携带血管抑素与内皮抑素融合基因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分别于接种后第1、2、3周行MR常规及DWI检查,并于每次检查结束后各组分别有2只(第1周)、8只(第2周)及剩余全部大鼠(第3周)安乐死后进行病理检查.对照组与治疗组间不同时间肿瘤体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相同时间不同区域间ADC值的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 共43只大鼠见肿瘤生长,成瘤率为86%.对照组与治疗组大鼠C6胶质瘤的体积在第2周时分别为90.60及91.64 mm3,2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P>0.05);第3周时2组大鼠肿瘤体积分别为156.64和29.64m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5,P<0.01).第2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肿瘤中心的AI)C值分别为(1.20±0.25)×10-3、(0.99±0.08)×10-3 mm2/s,肿瘤边缘的ADC值分别为(1.00±0.25)×10=-3、(0.83±0.12)×10-3 mm2/s,治疗组不同区域的ADC值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11,-2.62,P值均<0.05).第3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肿瘤中心的ADC值分别为(0.92±0.21)×10-3、(0.99±0.09)×10-3 mm2/s,肿瘤边缘的ADC值分别为(0.8l±0.19)×10-3、(0.78±0.11)×10-3 mm2/s,不同区域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2,-0.46,P值均>0.05).结论 DWI能有效地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的组织微观情况;可以早于肿瘤体积发生变化前发现治疗对肿瘤局部细胞状态的影响,从而在肿瘤的疗效观察和预测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价值.

  • 应用DSA、CT和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灌注CT成像研究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

    作者:李智岗;时高峰;黄景香;李顺宗;梁国庆;王红光;韩捧银;王琦;谷铁树

    目的 探讨DSA、CT和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灌注CT成像对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显示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原发病灶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肝转移瘤患者资料,均进行了CT平扫、多期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DSA检查,其中,56例还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的门静脉灌注CT成像(P(1TAP)检查,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灰度密度(K值),观察肝转移瘤血液供应来源.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DSA表现: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K值峰值平均为(67±12)%,肿瘤边缘K值峰值平均为(76±15)%,正常肝实质K值峰值平均为(51±10)%.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K值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PCTAP扫描表现:肿瘤在30 s的时间内,密度变化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结论 肝动脉是肝转移瘤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门静脉几乎不参与肝转移瘤血液供应.

  • 前列腺增生MR波谱分析与病理大切片对照研究

    作者:史志杰;李峰;王守红;王霄英;赵丽君;李晓强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不同组织类型在MR波谱(MRS)检查中的代谢差异、临床应用价值及尿道周围单体MRS代谢特点.方法 对1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行MRS检查,并测定(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c/c)值.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术后标本行病理大切片检查,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将波谱图像cc/c值与前列腺组织病理类型(包括尿道)分别记录后,采用One-way-ANOVA检验和t检验进行不同组织类型间的比较.结果 前列腺的腺体型组织、间质型组织、混合型组织和尿道周围单体分别为233、130、165和50个,其cc/c值分别为O.59±0.29、1.23±0.38、0.80±0.27和0.68±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9,P<0.05).其中腺体型组织与间质型、混合型组织比较,间质型组织与混合型组织、尿道周围组织比较,混合型组织与尿道周围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60、7.09、13.22、9.42和9.42,P值均<0.05).结论 前列腺增生不同组织类型在MRS分析检查中的cc/c值存在差异,尿道周围单体MRS代谢特点与腺体型组织相近,此方法可能对确定诊断阈值有一定意义.

  •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影像表现

    作者:刘庆余;陈建宇;梁碧玲;胡涛

    目的 探讨胆管癌栓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HCC)胆管癌栓13例患者资料,其中3例进行了CT和MR检查,2例仅行CT检查,8例仅行MR检查,7例进行了MR胰胆管成像检查,13例均进行了超声检查.采用四格表Fisher 确切概率检验方法比较超声与CT、MR诊断HCC胆管癌栓的准确性.结果 13例HCC肿瘤及胆管癌栓均在CT或MRI上显示.4例胆管癌栓在CT上表现为胆管内软组织块影,动脉期可见癌栓轻度增强,癌栓远端胆管扩张.11例胆管癌栓在T1 WI上均呈稍低信号,T2 WI为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轻、中度强化.MR胰胆管成像上胆管癌栓表现为:胆管阻塞中断、狭窄或不规则充盈缺损伴有梗阻上方胆管扩张,胆管突然截断或呈"鼠尾"状(5例);肝内胆管扩张,癌栓充满整个胆总管.胆总管不显示(2例).超声检查准确诊断胆管癌栓7例,误、漏诊6例.CT、MRI准确诊断12例,误诊4例,超声与CT、MRI诊断胆管癌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结论 CT或MRI对诊断HCC合并胆管癌栓及明确癌栓范围有价值.

  • 数字图像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作者:张梦龙;王纲;张良安

    医学图像质量评价和质量保证是随着医学影像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而不断发展的.而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有赖于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富士公司推出了存储荧光体方式的计算机x线摄影(CR)系统,并率先进入临床应用,从而解决了常规X线摄影数字化问题.1997年以后,直接数字X线摄影(DR)设备相继问世,为医学影像学全面实现图像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现代各种医学影像的成像原理虽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成像方式均为数据重建,表明现代医学影像已进入图像信息的数字化时代[1].成像系统的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具体到数字成像系统又有许多特点.不能照搬以前评价模拟成像的方法,而应紧密结合计算机知识和数字图像的基本特点.笔者对数字成像系统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重视心血管病影像学方法的优势互补

    作者:赵世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学发展迅速,高端设备不断推出,改变了以X线平片和常规心血管造影为主体的普通心血管放射学的诊断模式.然而,各种检查方法各具优缺点,因此,充分了解不同成像方法的特点并在实践中考虑到各种影像技术的效价比、侵袭性和优势互补等至关重要.

  • MR扩散加权成像评估椎体骨量状况的初步研究

    作者:尚伟;余卫;林强;冯逢;李保庆;田均平

    目的 探讨椎体MR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值与双能X线(DXA)、定量GT(QCT)所测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152例女性志愿者分别进行以下检查:胸腰椎侧位(T4~L4)X线平片,并采用Genant半定量法对其进行评阅;腰椎(L2~L4)DXA和QCT骨密度测量;腰椎常规行MR矢状面T2 WI、T1 WI和横断面T2 WI扫描;MR常规扫描结束后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扩散加权序列(SS-SE-EPI DWI)[扩散敏感因子(b)=500 s/mm2]进行L2~L4椎体横断面DWI扫描,并使用GE-Functool分析软件测量相应椎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计量资料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随年龄增加,椎体ADC值呈逐步降低趋势.L2~L4椎体平均ADC值(0.241×10-3 mm2/s)与相应椎体平均骨密度DXA(I.038 s/cm2)、QCT(104.2 mg/cm3)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461、0.731,P值均<0.01).结论 DWI可在常规2腰椎MRI基础上无创性评估椎体骨髓变化状况,进而来评估骨髓的变化对于骨量状况所带来的影响.

  • 31P MR波谱在骨恶性肿瘤与炎症鉴别中的应用

    作者:杜飞舟;丁仕义;王健;陈军;张恩全

    目的 探讨活体31P MR波谱(31P MRS)在骨恶性肿瘤与炎症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对32名健康志愿者、20例恶性骨肿瘤、22例骨及软组织炎症患者分别行常规X线、MRI与31P MRS 检查,测定波谱中各代谢产物的峰下面积,计算各代谢产物间的比值,并根据无机磷(Pi)相对于磷酸肌酸(PCr)的化学位移测定细胞内pH值.统计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31P MRS检测发现恶性骨肿瘤组磷酸单酯(PME)/β-三磷酸腺苷(ATP)值(1.24±0.37)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炎症组(P值均<0.01);炎症组磷酸二酯(PDE)/β-ATP(2.21±0.37)、Pi/β-ATP(1.46±0.43)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恶性肿瘤组(P值均<0.05),但PME/β-ATP(0.19±0.10)值不高;对照组低能磷酸盐(LEP)/总31P代谢物(T31P)(0.10±0.02)、PCr/T31p(0.45±0.03)、ATP/T31P(0.45±0.03)与恶性骨肿瘤和炎症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恶性肿瘤组细胞内pH值为7.45±0.1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05±0.06)和炎症组(7.20±0.13)(P值均<0.01).结论 组织中PME和细胞内pH值的升高对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MRS技术与常规X线、MRI相结合,有助于临床对恶性骨肿瘤与炎症的鉴别.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