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提高对审稿工作的认识,积极做好审稿工作

    作者:余卫

    审稿是决定文章能否发表的重要环节.通常编辑给审稿人(reviewer)送审稿件是基于审稿人对所审稿件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也是编辑对审稿人的信任.但目前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新的学科或专业、亚学科或亚专业不断出现或细分.即使是同行或专家,对所审稿件的内容也未必与作者有同样广泛或深入的了解,甚至不了解待审稿件的内容.

    关键词:
  •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性肺炎二例

    作者:廖昂;王荣品;李亚英;邓奇平;刘昌杰

    例1男,29岁.2009年1月16日因畏寒、发热2d入院.发病前1周有家禽接触史.体检:体温39.5℃,呼吸25次/min.急性病容,神清合作.咽红,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少量细湿啰音.心率105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血常规:白细胞7.2×109/L,中性粒白细胞0.81,淋巴细胞0.09,血小板125×109/L.尿、便常规正常.生化检查:丙氨酸转氨酶59 U/L,谷氨酰转酞酶231 U/L,乳酸脱氢酶610 U/L.22日病原学检测:呼吸道分泌物检测禽流感病毒H5N1核酸阳性.

    关键词:
  •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伴亢进症影像特点及诊断分析一例

    作者:尹睿;邱彩霞

    患者女,39岁,因头晕头胀伴乏力7d于2013年2月25日就诊,无头痛、恶心呕吐,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好,大小便正常,一般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患者身材较矮小,双手较小,诉偶尔有不明原因手足搐搦症状.头颅CT检查提示:双侧小脑半球、基底节区、丘脑对称性钙化灶,另外可见额叶、颞叶、顶叶及枕叶散在对称性钙化灶(图1~3).因患者手部发育异常,行手部X线平片检查提示:双手组成诸骨短小,左手第4掌骨明显(图4).

    关键词:
  • 纵隔原发恶性蝾螈瘤一例

    作者:廖欣;焦俊;刘静;胡晓;高勤

    患者男,4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1个月,于2010年2月26日入院.患者为阵发性咳嗽,以夜间为重,同时咳少量白色黏痰,无发热、眼睑下垂、饮水呛咳、恶心、胸痛、呼吸困难等.吸烟20年,20支/d.体检:左侧胸廓饱满,呼吸动度减弱,左下肺叩诊实音,左下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关键词:
  • CT血管成像诊断囊状上腔静脉瘤二例

    作者:罗松;张龙江;卢光明

    例1 女,50岁,体检发现上纵隔占位1个月余,于2011年12月9日入院.无其他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胸部X线片示:右上纵隔增宽,可见类圆形占位,边界清晰.胸部CT平扫右上纵隔可见类圆形等密度影,大小约6.7 cm ×6.0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可见右上纵隔病变均匀明显强化,CPR显示与上腔静脉相连,VR图像示上腔静脉局部瘤样扩张,诊断为囊状上腔静脉瘤(图1~3).

    关键词:
  • 完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输送器不能撤出一例

    作者:廖恺;陈勇;赵剑波;曾庆乐;叶鹏;冯超

    患者男,58岁,因突发背部撕裂样疼痛15 d入院.行胸部CT检查诊断为胸主动脉夹层,左肾动脉狭窄.即在静脉麻醉下行血管造影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常规穿刺右股动脉成功后,置入8F导管鞘,引入猪尾导管行主动脉造影.显示破口位于降主动脉,左肾动脉起始部见局限性狭窄.成功置入左肾动脉支架(6 mm×20 mm,意大利Invatec公司),再于右股动脉预置2枚ProGlide缝合器,引入超硬导丝至升主动脉,后沿导丝引入覆膜支架(北京微创公司,型号HT3428-160-2000,34 mm×28 mm),释放成功.造影复查示降主动脉T10椎体水平仍见较大破口,遂沿导丝再置入后释放支架(美国Medtronic公司,型号ENCF3232C45EE,32 mm×32 mm),以封堵破口,成功释放支架.再穿刺左股动脉成功后,引入猪尾导管造影示降主动脉破口未见显影.

    关键词:
  • 脑泡型包虫病MR质子波谱特征分析

    作者:王俭;依巴努·阿不都热合曼;姜春晖;姚卫宏;田兄玲;张德清;柳琛;刘文亚;温浩

    目的 探讨脑泡型包虫病(CAE)的1H MRS特点.方法 13例经病理诊断(7例)和临床诊断(6例)为CAE患者(共33个病灶),应用3.0T双梯度超导MR仪,进行常规MR和2D多体素1H MRS检查,检测病灶实质区和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实质区胆碱(Cho)、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脂质+乳酸(Lip+Lac)、肌醇(mI)等代谢物的浓度,并计算Cho/Cr、NAA/Cr、(Lip+ Lac)/Cr、mI/Cr值,对各组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泡型包虫病(病灶实质区)的谱线特点表现为Cho、NAA峰不同程度地降低,明显的Lip峰伴或不伴Lac峰.CAE病灶实质区和正常脑实质区Cho/Cr、NAA/Cr、(Lip+ Lac)/Cr、mI/Cr值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分别为1.88(1.24 ~2.23)、1.32(1.07 ~1.58)、32.96(24.59~ 47.30)、0.91(0.67~1.08)和0.84(0.70~ 0.98)、2.00(1.80 ~2.18)、0.90(0.74 ~0.99)、0.26(0.18 ~0.31),NAA/Cr明显下降,Cho/Cr、mI/Cr轻度升高,(Lip+ Lac)/Cr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932、-6.086、-6.946、-6.984,P值均<0.01).结论 多体素1H MRS检查可以反映CAE的病理特点,为其诊断提供代谢信息,是常规MR检查的必要补充.

  • 对吻式支架置入术在双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曦彤;刘棠;韩向军;张伟;刘大伟;徐克

    目的 评价对吻式支架置入术治疗双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恶性肿瘤所致的双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均有不同程度双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的症状和体征.所有患者均采用2枚适宜规格的支架行对吻式置入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其中1例伴静脉血栓形成,先行导管局部溶栓治疗后再行支架置入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并随访观察患者是否复发.结果 17例均成功完成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或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7例随访1 ~16个月,包括5例因恶性肿瘤终末期死亡的患者在内,均未再出现静脉梗阻症状.结论 支架对吻技术可能是治疗恶性肿瘤所致双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梗阻安全、有效的方法.

  • 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对不控制心率受试者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范丽娟;孙凤伟;张计旺;徐冬生;付东海;张立仁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对不控制心率受试者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31例疑似冠心病行CT冠状动脉成像的连续患者,均未服任何控制心率药物.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均使用标准算法及SSF 2种方法进行重建.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比较标准算法和SSF重建2种方法的图像质量及可判读性,并对每支冠状动脉及其各段血管水平进行图像质量评分,评分标准为Likert 4分.图像评分≥2分为具有可读性.对图像的可判读性行配对卡方检验,对图像质量评分行配对秩和检验.结果 图像的可判读性在使用SSF与标准算法重建之间比较,在受试者水平[分别为100.0%(31例)和64.5%(20例),x2=9.09,P=0.002]、受试者的血管水平[分别为100.0%(124/124)和83.9%(104/124),x2=18.05,P=0.001]及血管的节段水平[分别为99.0%(413/417)和89.2% (372/417),x2=35.5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主干评分在2种算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9±0.4)和(3.7±0.6)分,Z=1.89,P=0.059],前降支[分别为(3.3±0.7)和(2.9±1.0)分,Z=2.70,P=0.007]、回旋支[分别为(3.1±0.8)和(2.5±1.1)分,Z=3.23,P=0.001]及右冠状动脉[分别为(3.3±0.6)和(2.1±0.9)分,Z=4.60,P=0.001]评分在2种算法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每段评分在2种算法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5±0.7)和(3.0±1.0)分,Z=10.31,P=0.001].结论 与标准算法比较,SSF能够明显提高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可判读性.

  • 高灵敏度探测器结合迭代重建在低管电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价值

    作者:王怡宁;曹剑;孔令燕;林路;薛华丹;李烁;宋兰;王志伟;周慷

    目的 评估应用第二代双源CT新型探测器对患者进行低管电压(80 kV)冠状动脉CTA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3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别以第二代双源CT普通探测器(A组)和新型探测器(B组)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A组管电压为100 kV,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B组管电压为80 kV,对原始数据进行FBP(B1组)和迭代(B2组)重建.各组CT图像的辐射剂量[CT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以及背景噪声绝对值、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信噪比(SNR)、冠状动脉近段的对比噪声比(CNR)进行系统测量.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每例患者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进行4分法评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CTDIvol和ED).应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B1和B2组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SNR和冠状动脉近段CNR.应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冠状动脉平均分可评价节段数百分比.用Kappa分析评价不同观察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结果A组52例、B组51例患者,B组CTDIvol和ED显著低于A组,2组CTDIvol分别为(8.93 ±2.55)和(13.87 ±4.62) mGy(t =6.71,P<0.01),ED分别为(1.77±0.51)和(2.65±0.89)mSv(t =6.09,P<0.01).B1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和B2组(A、B1和B2组分别为:30.52±4.45、41.17±7.68和30.91 ±6.04;F=48.75,P<0.01).B2组图像SNR(A、B1和B2组分别为:17.50±3.40、17.13±4.51和22.85±5.79,F=24.12)及冠状动脉近段CNR[A、B1和B2组分别为:(左主干)23.35±6.20、27.78±6.90、38.49±12.48,F=38.70;(右冠状动脉)23.61±6.18、28.83 ±6.54、39.81±11.65,F=48.77]显著高于A和B1组(P值均<0.01).图像质量评分:A组(1.29±0.23)分,B1组(1.34±0.29)分,B2组(1.33±0.31)分;3组可评价血管段的百分比[96.9% (813/839)、96.2%(789/820)、96.5% (791/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1,P >0.05).结论 在装备新型整合回路探测器的第二代双源CT上应用80 kV低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显著降低放射剂量,并获得可供临床评价的图像质量.

  • 采用扩散张量成像定量研究及纤维束示踪成像观察正常腰骶丛神经

    作者:时寅;王传兵;刘伟;宗敏;萨日娜;施海彬;王德杭

    目的 运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研究正常青年人腰骶神丛神经的各向异性特点及扩散张量示踪成像(DTT)技术显示腰骶丛神经.方法 收集60名健康志愿者(男30名,女30名)行腰骶丛神经DTI.测量双侧腰3(L3)至骶1(S1)神经根各部位(椎间孔内外侧)各向异性分数(FA)值,同时进行双侧腰3至骶1神经根DTT研究.L3至S1不同节段神经根FA值使用ANOVA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采用SNK法检验.L3至S1各节段神经根左右侧及椎间孔内外侧FA值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L3至S1节段神经根FA值分别为0.212±0.030、0.225±0.035、0.203±0.030和0.187±0.019,各段神经根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457,P<0.01),任意两节段神经根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法两两比较,P值均<0.05).(2)L3至S1节段左侧椎间孔内侧FA值分别为0.202±0.021、0.201±0.026、0.203±0.027、0.191±0.016,外侧分别为0.222±0.034、0.250±0.028、0.203±0.026、0.183±0.020;右侧椎间孔内侧FA值分别为0.200±0.023、0.202±0.023、0.205±0.027、0.191±0.017,外侧分别为0.225±0.032、0.247±0.027、0.205±0.033、0.183±0.021.L3、L4、S1节段椎间孔内外侧神经根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114~2.366,P值均<0.05),L5节段椎间孔内外侧神经根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3至S1相同节段两侧腰骶丛神经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利用DTT可以连续完整地重建显示L3至S1神经根神经纤维束.结论 应用DTI及DTT技术可以定量描述腰骶丛神经的扩散特征及有效直观重建显示腰骶丛神经,可为诊断腰骶丛神经病变提供新的定量观察指标.

  • MR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显像技术评价足背动脉及第一跖背动脉的可行性

    作者:孙博;董越;宁殿秀;宋清伟;孙美玉

    目的 探讨MR时间分辨对比剂动态显像(TRICKS)技术在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及在趾蹼处分支成像中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临床怀疑足踝软组织病变行TRICKS技术扫描的患者资料,对图像采用MIP方法进行后处理.由2名高年资MR诊断医师单独对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及分支的显示评分,并对2名医师的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对于评分不一致的患者协商获得终评分结果.对影像质量评分≥2分的患者,评估第一跖背动脉的临床分型,共分为浅表型、肌内型、肌下型和缺如型4型;按第一跖背动脉中点血管口径的大小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3型;按第一跖背动脉在趾蹼处进入第一、二趾的分支口径分成分叉型、主干型和细支型3型.结果 2名医师对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及分支影像的评分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895,P<0.05),TRICKS技术可以较好显示足背动脉及其分支的动态充盈情况,终协商获得的评分为:8例4分、22例3分、8例2分、5例1分.对评分≥2分的38例第一跖背动脉进行临床分型:(1)解剖位置分型:8例浅表型、23例肌内型、7例肌下型,无缺如型;(2)按第一跖背动脉中点血管口径分型:2例大型、25例中型、11例小型.(3)对30例(图像评价3、4分)显示第一跖背动脉在趾蹼处进入第一、二趾分支按口径分型:11例分叉型、5例主干型、14例细支型.结论 TRICKS技术可以很好显示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及分支,为评估第一跖背动脉血管分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沈钧康;卢艳丽;杨毅;赵文露;蒋震;张彩元;马麒;张永胜;单玉喜

    目的 评价DWI在早期前列腺癌(PCa)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同时行T2WI、DWI检查的106例前列腺疾病患者资料,其中早期前列腺癌(PCa)3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 55例、前列腺炎16例.对T2WI、DWI和T2WI+ DWI共3种方法所得的图像进行评分从而进行诊断,并与组织病理结果相对照.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并采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z),计算3种检查方法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测量不同前列腺疾病患者的ADC值,并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早期PCa中DWI漏诊7例,55例BPH中2例DWI将其误诊为PCa,16例前列腺炎中11例DWI将其误诊为PCa.T2WI、DWI、T2WI+ DWI诊断早期PCa的Az值分别为0.846、0.874和0.947,T2WI和DWI的Az值分别与T2WI+ DW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262和2.402,P值分别为0.001和0.016),T2 WI和DWI的Az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630,P=0.528).T2WI、DWI、T2WI+ DWI诊断早期PCa的敏感度分别为51.43%(18/35)、80.00%(28/35)和85.71% (30/35),特异度分别为90.14%(64/71)、81.69%(58/71)和88.73%(63/71),准确度分别为77.36%(82/106)、81.13%(86/106)和87.74%(93/106).早期PCa、BPH和前列腺炎3组病灶的ADC值分别为(723±183)×10-3、(1 381±117)×10-3和(957±175)×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94,P<0.01),两两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WI有助于早期PCa的检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联合使用T2 WI和DWI可提高早期PCa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ADC值的定量测量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

  • 评估结直肠癌256层螺旋CT全肿瘤灌注成像与单层面灌注成像一致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孙宏亮;徐妍妍;胡莹莹;田元江;王武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T全肿瘤与肿瘤大层面灌注成像灌注参数的一致性及测量的可重复性.方法 收集22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腺癌患者行25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获得全肿瘤灌注图像,2名医师分别测量记录每个肿瘤大层面以及每个肿瘤所有层面各项灌注参数值的均值,其中1名医师间隔3个月后重复上述测量.测量的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达峰时间(TTP).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2种分析方法所得灌注参数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检验评估相同观察者及不同观察者重复测量的一致性.结果 22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采用全肿瘤多层面方法得到的BF、BV及TTP分别为(35.59±14.59)ml·min-1·100g-1、(17.55 ±4.21)ml·100 g-1和(21.30 ±7.57)s,采用肿瘤大层面方法得到的上述值分别为(34.64±13.29)ml·min-1·100g-1、(17.61 ±6.39)ml·100 g-1和(19.82 ±9.01)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18、-0.033和-0.668,P值均>0.05).同一医师前后2次采用全肿瘤多层面方法,所得BF、BV、TTP差异度的95%一致性范围分别为(-5.3 ~10.0)%、(-13.8~10.8)%和(-15.0~12.6)%,采用肿瘤大层面方法,所得BF、BV、TTP结果95%一致性范围分别为(-14.3 ~ 16.5)%、(-24.2 ~ 22.2)%和(-19.0~16.1)%;2名医师采用全肿瘤多层面灌注分析方法,所得BF、BV、TTP差异度的95%一致性范围分别为(-8.0~8.3)%、(-10.9~11.5)%和(-14.5~11.1)%,采用肿瘤大层面灌注分析方法,所得上述结果的95%一致性范围分别为(-10.2~14.1)%、(-19.0~17.6)%和(-22.0 ~24.0)%,说明采用全肿瘤灌注分析方法重复性更好.结论 肿瘤大层面与全肿瘤多层面平均灌注分析方法所得灌注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后者对灌注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更高,更能反映肿瘤整体的血管生成情况.

  •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影像表现

    作者:刘于宝;李萌;钟小梅;刘再毅;梁长虹

    目的 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的CT、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IPNB患者的CT、MRI资料,21例行CT检查,17例行MR检查.分析IPNB肿瘤病灶结节或肿块的分布、胆管扩张、黏液等特征,并采用计量资料非参数检验比较证实含黏液的患者中,CT和MRI术前判断黏液及沿黏膜面生长准确性的差异.结果 38例中,发生于肝内胆管24例(单发5例、多发19例),肝内及肝门部胆管多发病灶3例,肝门部胆管2例,胆总管8例,胆总管、胆囊管及胆囊多发病灶1例.在CT、MR图像上表现为扩张胆管内结节者分别为17、11例,表现为肝内囊性病灶伴囊内多发结节分别为4、5例.CT、MR强化特点表现为动脉期强化程度高于门静脉期、平衡期分别为18、12例.CT术前判断黏液准确性(30.0%,6/20)高于MRI(6.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2.58,P<0.05).术前CT判断位于黏膜面生长准确性(77.8%,14/18)低于MRI(92.6%,1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4.23,P<0.01).结论I PNB具有沿胆管黏膜面生长,扩张的胆管腔内结节或肿块等特征,CT、MRI对准确诊断IPNB具有一定价值.

  • 血吸虫性膀胱炎的CT表现

    作者:王宇军;胡利荣;程有根;茅国群;杨光钊;Modya Camara;Mohamed Traore

    目的 探讨血吸虫性膀胱炎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尿液细胞学检查找到虫卵证实的32例血吸虫性膀胱炎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观察病变累及部位和膀胱壁、输尿管等表现,并观察膀胱充盈及排空后的大小变化.结果 32例CT上均见膀胱壁蛋壳样或弧形钙化,增强后膀胱壁未钙化区轻度强化.除5例合并膀胱癌外,其余患者膀胱充盈及排空后大小变化基本正常.25例伴输尿管下段钙化,22例伴输尿管肾盂积水.11例男性患者中有4例可见精囊钙化.女性患者的子宫、卵巢和男性患者的前列腺均未见钙化.5例合并膀胱癌,膀胱壁明显不规则增厚,增强后中度强化.结论 膀胱钙化是血吸虫性膀胱炎典型的CT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 3.0T MR相位对比法成像定量测定正常人下腔静脉血流的研究

    作者:阮志兵;范光明;焦俊;闵定玉

    目的 探讨3.0T MR相位对比法成像(PC-MRI)测定正常成年人下腔静脉(IVC)血流的可行性,并评价IVC管腔面积与血流流量、流速的关系.方法 收集5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行IVCPC-MRI检查,所有志愿者均为行胸部或腹部常规健康体检者,临床及常规腹部影像检查无异常,并经超声检查排除IVC病变.观察1个心动周期IVC上段与中段血管面积、平均流速、平均血流量、反流分数及其时间-流量曲线,对不同性别、年龄(18 ~ 30岁组、>30岁组)及中段不同相位速度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对IVC上段不同相位速度编码值(60、80、100) cm/s分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IVC的管腔面积与流量、流速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50名受检者均成功完成检查.IVC上段面积、流量明显大于中段、流速明显低于中段,反流分数明显大于中段.男性(24名)IVC中段平均血流量高于女性(26名),分别为(37.94±7.32)和(33.68±6.65) 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P=0.017).18~30岁组(27名)IVC上段与中段平均血流量分别为(54.89±10.98)和(38.29±7.54) ml/s,均高于30岁以上年龄组(23名),分别为(44.96±8.49)和(32.65±5.59) m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4和2.15,P值均<0.01).60、80和100 cm/s相位速度IVC上段正向峰值流速分别为(55.36±6.30)、(61.30±12.42)、(62.55±13.09) cm/s,反向峰值流速分别为(42.37±19.18)、(32.79±24.67)、(24.61±21.20) 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258、7.794,P值均<0.05).不同相位速度编码值测定IVC上段与中段图像均清晰可测定(评分均在3分以上,3分11名、4分24名、5分15名).IVC相位速度图与心动周期的关系为正弦波关系,呈多相型波形特征.IVC上段及中段管腔面积与流速为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6和-0.765,P值均<0.01),与流量无直线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59和0.046,P值均>0.05).收缩期及舒张期IVC均存在少许反流.结论 PC-MRI能够快速、准确且无创地测定IVC面积、流速、流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IVC不同解剖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

  • 正常成人后循环脑区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的可重复性研究

    作者:娄昕;吴冰;黄点点;吴新淮;吴南洲;马林

    目的 研究不同MR扫描仪之间正常成人后循环脑区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技术的可重复性.方法 12名健康成年人在2台同一机型的3.0TMR扫描仪上分别进行1次全脑3D ASL扫描,扫描间隔时间为10 ~15 d.3D ASL序列扫描的标记延迟时间(PLD)分别为1.5和2.5s.基于3D ASL序列获得脑血流量(CBF)图.使用统计参数图(SPM)软件提取后循环各个脑区的CBF值,即双侧小脑半球、中脑、脑桥、延髓、丘脑和枕叶.统计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法.结果 PLD为1.5s时,后循环脑区CBF平均值为36 ~47 ml·min-1·100 g-1;PLD为2.5s时,CBF平均值为36 ~46 ml·min-1·100 g-1.2次测量结果比较,PLD为1.5s时,ICC值为0.851 (P <0.05);PLD为2.5s时,ICC值为0.914(P <0.05).Bland-Altman图形分析证实后循环脑区对应的点绝大部分位于95%一致性界限内,PLD为2.5s数据的分布范围比PLD为1.5s小.结论 2台MR之间的3D ASL测量重复性好,该序列的测量数据可用于多中心研究,PLD较长时后循环脑区的CBF测量重复性更好.

  • MR报告基因成像研究现状

    作者:杨燕;张冬

    近年来,影像报告基因的应用极大促进了活体生物学过程的非侵入监测成像,这些基因编码的产物具有荧光,能结合放射性标记物并改变MR信号,结合相应的显像技术可用于示踪细胞如干细胞迁移存活状况、监测目的基因如治疗基因表达情况、检测感兴趣因子如启动子的活性等…,这种成像方法称为报告基因成像.与其他成像方法相比,MRI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同时获得解剖和生理信息,有利于进行活体研究,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关键词:
  • 能谱CT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

    作者:李红文;刘斌;吴兴旺;王万勤;刘文冬

    目的 探讨CT能谱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检出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能谱CT图像,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能谱CT平扫,其中33例同时行双期增强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良、恶性两组,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平扫及增强扫描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和有效原子序数.绘制ROC曲线,得出佳诊断阈值及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88例患者共检出甲状腺结节106个,其中良性76个、恶性30个.两组平扫期碘浓度、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中位数,良性组分别2.35×100 μg/ml、0.29和7.71,恶性组分别为-0.51×100 μg/ml、-0.06和7.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072、-3.107和-3.055,P值均<0.05);动脉期碘浓度、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的中位数,良性组分别27.22×100 μg/ml、3.23和9.10,恶性组分别为18.81×100 μg/ml、2.24和8.69,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82、-2.582和-2.564,P值均<0.05).静脉期两组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扫期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佳碘浓度值为-0.35×100 μg/ml,敏感度为56.7%,特异度为73.7%.动脉期佳碘浓度为22.91×100 μg/ml,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75.0%.结合平扫、动脉期碘浓度诊断恶性结节,敏感度为81.2%,特异度73.3%,准确度81.6%,高于单独平扫或动脉期.结论 能谱CT成像能够定量评估甲状腺结节碘含量,对鉴别结节良恶性有一定价值.

  • 大涎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和MRI表现

    作者:陈薪伊;罗德红;李琳;林蒙;赵燕风;叶枫;欧阳汉;周纯武

    目的 评价大涎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和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大涎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和MRI表现,25例行CT检查,其中21例行增强扫描;6例行MR检查,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通过在PACS影像图像上手动测量,选取转移区域内短径大的淋巴结研究,共计111个,其中Ⅰ区14个、Ⅱ区28个、Ⅲ区26个、Ⅳ区20个、Ⅴ区9个、腮腺内14个.结果 本组31例大涎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均与原发灶同侧且边缘不规则,111个研究淋巴结中,短径<5 mm6个、5 mm≤短径<8 mm 52个、短径≥8 mm 53个.CT扫描病例中有75个淋巴结内部可见片状低密度区,12个淋巴结密度大致均匀.MR扫描病例中24个淋巴结均呈T1WI混杂等低信号,T2WI混杂等高信号.21例CT增强扫描共70个淋巴结,52个轻度强化、16个中度强化、2个明显强化,其中23个边缘有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5例MR增强扫描共计21个淋巴结,9个轻度强化、9个中度强化、3个明显强化,其中3个边缘有中度环形强化.结论 大涎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好发于Ⅰ~Ⅴ区及腮腺内,尤其以Ⅱ区、Ⅲ区多见;转移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常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CT内部多见小片或大片低密度区,MRI T2加权可见高信号区,淋巴结较小、边缘不规则、强化不明显及边缘环形强化为涎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 鼻窦肉瘤样癌的CT和MRI表现

    作者:朱庆强;朱文荣;吴晶涛;傅剑雄;陈文新

    鼻窦肉瘤样癌(paranasal sinuses sarcomatoid carcinoma)是非常罕见的鼻窦恶性肿瘤[1],临床及影像诊断困难,患者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影像检查鼻窦肉瘤样癌表现为富血供肿瘤,可有类似鼻窦癌表现,鉴别诊断困难.临床和病理学关于鼻窦肉瘤样癌已有相关报道[2],但多以个案报道为主,影像报道则少见[3-4],尤其是影像与病理的综合研究则更少见.笔者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8例鼻窦肉瘤样癌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探讨该病的CT和MRI特征.

    关键词:
  •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影像表现

    作者:宋文艳;赵大伟;李宏军;周仕恩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又名Osler-Rendu-Weber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管发育异常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少见.HHT可累及人体的多个部位,临床症状不特异,易被误诊.影像检查对HHT的诊断可以提供重要参考.笔者回顾性分析9例累及内脏HHT患者的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关键词:
  •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特征

    作者:徐凌斌;徐雷鸣;董海波;戚洪波;胡斌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性肿瘤,可发生在软组织、皮肤、肝、胸膜、腹膜和淋巴结等部位,原发于骨组织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罕见,仅有个案报道[1].由于此病患病率低,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在术前常被误诊,从而导致手术方式选择的失误.笔者回顾性分析了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本病影像表现的认识.

    关键词:
  • 2013年第21届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年会中枢神经系统MRI研究进展

    作者:程勃超;李飞;杜明颖;李仕广;龚启勇

    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ISMRM)是全球具有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医学磁共振学会.本年度是ISMRM第21届年会,会议于2013年4月20至26日在美国盐湖城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Discovery,Innovation,and Application——Advancing MR for Improved Health",共收录来自世界各地的口头发言摘要883篇,传统墙报1959篇,电子海报1733篇.

    关键词:
  • 正常未成年人脑内灰质核团相位值的测量

    作者:张雷;陈涛;宁宁;任转琴;罗俊;党少农;杨健

    目的 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测量正常未成年人脑内深部灰质核团的相位值,观察其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 选取105名相对健康未成年人(0~18岁),按照发育周期分成5组,即婴儿期(60名)、幼儿期(10名)、学龄前期(10名)、学龄期(10名)、青春期(15名),均进行MRI常规序列和SWI扫描,分别测量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红核及黑质的相位值,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观察感兴趣区内相位值随年龄的变化规律.结果 婴幼儿期的尾状核相位值在同年龄组内所测核团中低(婴儿期:左侧-0.0433-0.0291、右侧-0.0369±0.0215,幼儿期:左侧-0.0369±0.0215、右侧-0.0384±0.0259),而红核相位值在同年龄组内高(婴儿期:左侧0.0286±0.0380、右侧0.0254±0.0361,幼儿期:左侧0.0325±0.0237、右侧0.0395±0.0270);幼儿期以后,苍白球相位值在同年龄组内低(学龄前期:左侧-0.0967±0.0656、右侧-0.0953±0.0617;学龄期:左侧-0.1870±0.0531、右侧-0.1724±0.0547;青春期:左侧-0.2037±0.0492、右侧-0.1849±0.0324),除学龄前期左侧丘脑外,其他丘脑相位值在同年龄组内高(学龄前期:右侧-0.0007±0.0167;学龄期:左侧-0.0067±0.0104、右侧-0.0064±0.0118;青春期:左侧-0.0204±0.0181、右侧-0.0172±0.0133),且均为负值.未成年人脑内深部灰质核团相位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左右侧尾状核、苍白球、红核及黑质的相位值与年龄呈中度负相关(rs分别为-0.483、-0.497,-0.67、-0.621,-0.489、-0.43,-0.552、-0.58),左右侧壳核及丘脑的相位值与年龄呈低度负相关(rs分别为-0.272、-0.213,-0.382、-0.36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未成年人脑内深部灰质核团相位值与年龄呈负相关,相位值可为与铁质沉积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