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的结果分析

    作者:刘艳;古丽比克·木拉提;玛力亚木·阿布力提甫;易星;李君莲;师永欢;刘天剑

    目的 分析和探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对结核病的诊断和耐药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的976例疑似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运用探针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其对利福平、异烟肼的耐药突变情况.以BACTEC MGIT 960液体培养法及液体药敏试验检测结果为标准,评价探针荧光PCR熔解曲线法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突变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一致率、Kappa值等.结果 以MGIT 960液体培养结果为标准,荧光PCR熔解曲线法鉴定结核DNA的敏感度为85.44%(135/158),特异度为94.01%(769/818),Kappxa值为0.75,诊断符合率为92.62%(904/976).以MGIT960液体药敏试验结果为标准,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对异烟肼耐药突变检测的敏感度为83.33%(20/24),特异度为94.59%(105/111),Kappa值为0.76,诊断符合率为92.59%(125/135);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对利福平耐药突变检测的敏感度为95.83%(23/24),特异度为95.50%(106/111),Kappa值为0.86,诊断符合率为95.56%(129/135).结论 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速度快,对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突变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用于临床上对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情况的快速筛查.

  • 结核分枝杆菌在不同pH值液体培养基中对吡嗪酰胺敏感度的研究

    作者:郑惠文;逄宇;赵雁林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在不同pH值液体培养基中对吡嗪酰胺(PZA)敏感度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pH值下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敏感度与测序结果的一致率,探讨适合对吡嗪酰胺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的pH值.方法 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中的直接抽选法,从2007年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的3929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中抽取348株;采用BACTEC MGIT 960系统在液体培养基pH值为5.3、5.5、5.7、5.9和6.1时,分别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敏感度;同时对吡嗪酰胺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相关基因pmcA和rpsA进行测序,分析其突变特征;采用卡方检验统计2种方法检测吡嗪酰胺耐药率的差别,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348株结核分枝杆菌中,用MGITTM 960 PZA试剂盒(pH值为5.9)检测的吡嗪酰胺总耐药率为14.4% (50/348),DNA测序结果有43株耐药,其中有30(69.8%)株检测到吡嗪酰胺药物耐药相关基因pncA发生突变,1株(2.3%)耐药分离株仅在rpsA有突变.在液体培养基pH值为6.1、5.9、5.7、5.5和5.3时,DNA测序结果与所有菌株表型药敏试验结果的一致率分别为94.8% (330/348)、95.1% (331/348)、96.8%(337/348)、95.2% (316/332)和93.5% (287/307).并且pH值为5.7时2种方法的耐药一致率(92.1%,35/38)明显高于pH值为5.9(76.0%,38/50)时(x2=3.961,P=0.047);而pH值为6.1 (72.7%,40/55)、pH值为5.5(93.3%,28/30)和pH值为5.3(95.0%,19/20)时的耐药一致率与pH值为5.9时的耐药一致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47,P=0.702;x2 =0.366,P=0.545;x2 =3.410,P=o.065).结论 液体培养基pH值为5.7时,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耐药与遗传突变检测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

  • 重庆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相关基因特征分析

    作者:胡彦;刘洁;沈静;朱大冕;冯鑫;陈林;詹建;欧喜超;周杨;赵雁林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类(FQs)药物耐药的相关基因特征,以及与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重庆市39个区(县)967例耐多药结核病(MDR-TB)可疑患者的所有耐多药(MDR)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229株,通过微孔板Alamar blue显色法检测4种FQs药物[氧氟沙星(Ofx)、左氧氟沙星(Lfx)、莫西沙星(Mfx)、加替沙星(Gfx)]的耐药性,用PCR测序方法对FQs药物耐药相关基因gyrA、gyrB进行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熔解曲线方法进行北京基因型鉴定.结果 在229株MDR菌株中,94株(41.0%,94/229)对任一FQs药物耐药.其中,Ofx耐药率高(41.0%,94/229);Lfx、Mfx耐药率居中,分别为31.4%(72/229)、30.6%(70/229);Gfx耐药率低(20.1%,46/229).94株对FQs耐药菌株中,81株(86.2%,81/94)发生gyrA基因突变,第94位密码子突变常见(60.6%,57/94);10株(10.6%,10/94)发生gyrB基因突变.7株gyrA基因双位点突变均显示为高水平耐药;9株gyrA与gyrB联合突变中,2株为高水平耐药.重庆地区对FQs耐药菌株中北京基因型80株(85.1%,80/94),其中,现代北京基因型占60.0%(48/80).结论 重庆地区MDR结核分枝杆菌对FQs耐药的菌株以现代北京基因型为主,其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gyrA基因.

  • 重庆地区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基因突变的特征分析

    作者:朱大冕;胡代玉;刘洁;逄宇;罗明;沈静;陈林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分离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MTB)菌株pncA和rpsA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吡嗪酰胺(PZA)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MTB耐多药项目”中所属39个区(县)的133株MDR-MTB临床分离菌株.应用BACTEC MGIT 960系统作PZA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再通过PCR-DNA测序技术,分析菌株pncA和rpsA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与PZA耐药的相关性.结果 133株MDR-MTB中PZA耐药83株,耐药率为62.4%.83株PZA耐药株中73株pncA基因突变,突变率为87.9%;50株PZA敏感株中,4株pncA基因突变,突变率为8.0%;PZA耐药株pncA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PZA敏感株(x2=81.82,P=0.000).PZA耐药株pncA基因改变以碱基置换为主,碱基位点G395A的改变多见(9株).突变位点随机散布在整个pncA以基因,位于核苷酸-11~515位.碱基突变的区域集中在位点20~40、136~146、185~226、392~408.pnc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18种新的突变位点:T2C、T37G、T94G、C206T、G319A、C437T、T488C、52插入GCC、130插入C、139插入CA、232插入C、243插入T、288插入A、393插入GGT、408插入CA、341缺失ACGCC、342缺失GCCAC、376缺失GATGAGGTC.PZA敏感株pncA基因改变均为碱基置换,且突变位点与耐药株突变位点均不相同.133株MDR-TB均无rpsA基因突变.结论 重庆地区MDR-MTB中PZA耐药率较高.pncA基因突变是重庆地区MDR-MTB中PZA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 MTB对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耐药相关rrs与eis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李可维;赵薇;刘思洁;杨修军;申莉;刘昕;齐鹏

    本研究搜集了吉林省全部9个地级市结核病医疗机构2014-2017年内1357株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采用比例法进行Am和Km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rrs和eis基因进行PCR和测序分析.发现28株同时耐Km和Am,单耐Km者有2株;其中26株MTB的rrs基因均发生突变,基因突变率为92.86%;6株菌存在eis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1.43%.60株对照株未发现基因突变.吉林省MTB对Am和Km存在较高的交叉耐药现象;rrs基因的突变可以作为两者交叉耐药的分子标志,为建立耐Am和(或)Km结核病快速检测技术提供分子基础.

  • 结直肠癌KRAS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晋龙;眭玉霞;王丽萍;陈灵锋;陈小岩

    目的 检测结直肠患者KRAS的突变情况,分析KRAS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患者KRAS第12和13位密码子的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207例结直肠癌KRAS突变率为42.92%(518/1207).第12号密码子6种突变类型,其中G12D突变率16.32%(197/1207);G12V突变率10.36%(125/1207);G12C突变率3.31%(40/1207);G12S突变率2.40%(29/1207);G12A突变率1.74%(21/1207);G12R突变率0.58%(7/1207).第13号密码子G13D突变率为9.69%(117/1207).还检测出8种同时存在两种突变类型及一种同时存在3种突变类型.女性患者KRAS突变率(46.21%)高于男性(40.46%,P<0.05).KRAS在右半结肠突变率(46.45%)和直肠突变率(44.50%)均高于左半结肠(37.50%,P<0.05).结论 结直肠癌KRAS突变有多种类型,并且多种突变类型可同时存在.女性患者突变率高于男性患者,右半结肠和直肠突变率均高于左半结肠.

  • 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筛查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突变

    作者:张晓梅;朱明;张元颖;马国建;陈森清

    目的 联合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快速筛查Peutz-Jeghers综合征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方法 收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采用MLPA、PCR-DNA测序等方法分别检测了LKB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同时收集250名正常人外周血,PCR-DHPLC筛查验证突变位点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生物信息学分析突变位点对编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 2名家系受累成员均携带LKB基因924G>C点的突变,这一突变位点在家系正常人和正常人群中都不存在.突变导致位于功能结构域的第308位编码氨基酸由色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变异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结论 c.924G>C位点的突变是一种病理性胚系突变,编码氨基酸的改变(Trp308Cys)是此家系的致病性因素.

  • 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方法检测子宫肌瘤MED12基因突变

    作者:叶军;王华;陈亚宝;钱华;姜俊;袁冬兰;王君

    目的 建立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HRMA)检测子宫平滑肌瘤MED12基因突变.方法 针对MED12基因突变位点设计PCR扩增引物,对60例子宫肌瘤标本进行PCR扩增.用HRMA技术对PCR产物进行突变分析,并通过DNA测序技术对HRMA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60例子宫平滑肌瘤样本中,HRMA检出MED12基因突变率为53.3%(33/60),测序法检出突变率为51.7%(31/6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35,P=0.885).两者符合率为96.7% (58/60).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HRMA技术检测MED12基因突变,可用于临床子宫肌瘤标本的检测.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常见白血病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尹佳;孙爱宁;田孝鹏;田竑;王蓉娴;杨贞;王秀丽;吴德沛;仇惠英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种常见白血病基因突变是否协同参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发病机制,探讨这些突变与APL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危险度分层的关系.收集了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4例初治APL患者标本,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分析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各个基因的突变情况及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表明,84例APL患者中合并突变的患者51例(60.7%),其中FLT3-ITD突变发生率高,达到27.4% (23/84);其次,WT1突变12例,FLT3-TKD突变9例,TET2突变7例,N-RAS突变5例,ASXL1突变4例,EZH2突变2例,MLL-PTD、IDH1及CBL各突变1例;而JAK1、DNMT3、c-Kit、NPMI、IDH2、RUNX1、JAK2(V617F)等常见白血病相关基因未发现突变.结合临床资料,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较高,N-RAS突变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较低,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FLT3-ITD突变或NRAS突变的患者总体生存期较无相关突变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t(15;17)易位(69/84)患者与附加其他染色体异常(13/84)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别.结论:FLT3-ITD突变是APL患者常见的分子突变类型,其与N-RAS突变均为AP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APL中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不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 20例t(8;21)复杂变异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

    作者:夏晶;陈苏宁;潘金兰;王琴荣;吴亚芳;王勇;张俊;沈娟;薛永权

    本研究总结分析t(8;21)复杂变异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和临床特点.对我院收治的20例初诊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进行了总结分析和随访,了解临床一般情况、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及治疗、生存情况,分析这一类疾病的基本特征.采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后桑格测序,对13例患者进行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C-KIT、FLT3-ITD、FLT3-TKD、JAK2V617F)的检测.结果表明:①本组20例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占同期t(8;21) AML的2.4%,其中M11例、M217例、M42例.13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发现,10例为髓系表达,3例为髓系伴淋系表达.细胞遗传学检测显示额外受累的染色体断裂位点有16种:(lp22、1p32、2q35、2q14、3p25、5q13、6p22、7q21、llq11、1lql3、12q14、12q24、12p12、14q32、15p13、20q12).②13例患者中4例检测出C-KIT基因突变,且均为17号外显子突变,1例检测出JAK2 V617F基因突变,13例均未检测出FLT3基因突变.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仅1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为20%,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RFS)为6.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8.9个月;未突变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6例获得CR,CR率为75%,中位RFS为26.6个月,中位OS为27.7个月.结论:t(8;21)复杂变异易位AML与典型t(8;21)AM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是相似的,但酪氨酸激酶相关基因突变的存在对患者的诱导化疗缓解率和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 中国人群耐药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高比例ABL激酶区G∶C→A∶T突变和尿嘧啶-N-糖基化酶异常表达研究

    作者:沈宏杰;陈子兴;何军;岑建农;邱桥成;丁子轩;姚利;陈艳;陈苏宁

    大多数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患者在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常表现为复发时间短及易出现ABL激酶区突变现象.为进一步研究Ph+ ALL患者使用TKI治疗后易复发特点,本研究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了35例TKI耐药Ph+ALL患者ABL激酶区突变.结果发现,77.1%(27/35)患者存在ABL激酶区突变,其中T315I突变患者占ABL激酶区突变患者55.6%,特别是首次发现G∶C→A∶T突变Ph+ ALL患者占总ABL激酶区突变Ph+ ALL患者77.8% (21/27),包括T315I、E255K和E459K.其次,8例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ABL激酶区突变Ph+ ALL患者染色体均为复杂核型,5例染色体由初诊单纯t(9;22)进展为复杂核型的TKI耐药Ph+ ALL均出现ABL激酶区突变;并且,尿嘧啶-N-糖基化酶2(UNG2)在耐药Ph+ ALL组中转录水平表达显著低于初诊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细胞核内UNG2缺失能增加G∶C→A∶T突变几率.结论:中国人群TKI耐药Ph+ ALL具有高比例ABL激酶区G∶C→A∶T突变和高度基因组不稳定性.耐药Ph+ ALL患者低表达UNG2可能是耐药Ph+ ALL患者发生高比例ABL激酶区G∶C→A∶T突变的因素之一.

  • 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钙网蛋白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汤琴;张修文;夏雷;姜乃可

    目的:研究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钙网蛋白(CALR)基因突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ALR基因第9号外显子和人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基因片段,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CALR及MPL基因突变;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JAK2 V617F突变.结果:共检出CALR基因突变13例(23.6%);4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中,检出CALR基因突变10例,发生率为22.7%,其中Ⅰ型(c.1092_1143 del52bp)5例、Ⅱ型(c.1154_1155ins5bp)4例、Ⅲ型(c.1094_1139del46bp)1例;1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中,检出CALR突变3例,发生率为27.2%,其中Ⅰ型2例、Ⅱ型1例;共检出JAK2 V617F突变32例(58.1%),包括ET患者26例(59.1%),PMF患者6例(54.5%).在所有标本中均未检测到MPL W515基因突变,也未检测到任何两种突变共存.ET患者中CALR基因突变者的中位年龄48岁,明显低于JAK2 V617F突变者的中位年龄(64岁);CALR突变者的血小板水平较JAK2 V617F突变者更高,而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随访35例患者,其中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均为JAK2 V617F突变者,无1例CALR突变者发生血栓并发症.对48例患者分析了染色体核型,仅1例CALR基因Ⅰ型突变的PMF患者核型异常,未发现特异性染色体异常.结论:CALR突变在JAK2 V617F及MPL W515K突变阴性的ET及PMF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与JAK2 V617F突变相比,存在CALR突变的ET患者的中位年龄、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更低,而血小板水平更高,但较少出现血栓并发症.

  • 先天性角化不良患儿基因分析及端粒长度测定

    作者:张家源;安文彬;张丽;常丽贤;戚本泉;刘天峰;刘芳;杨文钰;郭晔

    目的:对2例先天性角化不良(DC)患儿进行基因分析和端粒长度测定.方法:2例患儿表现为皮肤黏膜异常三联征(指/趾甲角化不良、口腔黏膜白斑、皮肤网状色素沉着)和骨髓衰竭,提取他们的外周血DNA,应用PCR扩增DC的6个热点基因,包括DKC1、TERT、TERC、TINF2、NOP10、NHP2,进行DNA测序和基因分析,并应用流式-原位杂交(Flow-FISH)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相对端粒长度.结果:1例患儿测序发现为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的c.811C >T (Q271X)突变,另1例患儿测序发现为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c.848C>A(P283H)突变,患者相对端粒长度显著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结论:低龄患儿出现典型皮肤黏膜改变、骨髓衰竭时,应考虑到DC可能.基因检测及端粒长度测定可避免误诊、漏诊及明确诊断.其中1例患儿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c.811C >T(Q271X)突变,另外1例患儿TINF2基因中第6号外显子c.848C> A(P283H)突变,此发现均为国内首次报道.

  • 结直肠癌DNA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作者:张晓云;张春雁;王延文;魏静静;周梦云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5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进行MLH1、MSH2、MSH6、PMS2四种错配修复蛋白检测,同时观察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关系.采用real-time PCR法对其中10例进行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第2号外显子和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基因同源体B1 (BRAF)基因第15号外显子突变检测.结果 55例患者中50例四种蛋白均阳性表达,为微卫星稳定(MSS),5例患者蛋白表达有缺失,提示为高频微卫星不稳定(MSI-H),缺失率为9.09%,其中4例MLH1、PMS2联合缺失,1例MSH2、MSH6联合缺失;MSI-H患者肿瘤多发生在右半结肠,与MSS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其中3例为黏液癌或伴黏液分化癌,均无淋巴结转移;10例行KRAS及BRAF突变检测的病例中,6例存在KRAS基因突变,1例存在BRAF基因突变且表现为MLH1、PMS2表达联合缺失.结论 MSI-H结直肠癌患者多发生在右半结肠,这类患者有以黏液癌或伴有黏液分化癌多见及淋巴结转移少见为特征的趋势;MSI-H与MSS患者相比,在年龄、性别、肿块大小、肿瘤分级及分期方面无显著差异;发现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具有微卫星不稳定的病例,结合其他检测可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为新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非小细胞肺癌290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和拷贝数的检测分析

    作者:梁智勇;曾瑄;张静;武莎斐;高洁;刘彤华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拷贝数,明确中国NSCLC人群中EGFR基因状态.方法 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和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Scorpions ARMS)联合检测290例石蜡包埋、甲醛固定的NSCLC组织中其EGFR基因突变状态,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其中209例EGFR基因拷贝数的情况,分析EGFR基因突变和EGFR摹因拷贝数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EGFR基因状态与肺癌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织EGFR突变率为41.7%(121/290),其中腺癌为48.4%,大细胞癌为16.7%,鳞癌为0.EGFR基因突变以第19、21外显子突变为主(92/121),其中6例存在两种类型的突变.EGFR基因FISH阳性率为51.2%(107/209),包括29例扩增,78例高多体性.其中腺癌FISH阳性率为52.1%,大细胞癌为75.0%,鳞癌为11.1%.检测结果显示NSCLC组织EGFR基因突变与EGFR基因高拷贝数主要存在于腺癌,EGFR基因突变与EGFR基因拷贝数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中国人NSCLC组织具有较高的EGFR基因突变率和FISH阳性率;联合检测EGFR基因拷贝数和基因突变可能更有利于靶向药物的筛选.

  • 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与BRAF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病理相关性

    作者:朱晓丽;蔡旭;张玲;杨飞;盛伟琪;陆永明;杜祥;周晓燕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 KRAS与BRAF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病例557例,其中结肠癌325例,直肠癌232例.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法检测557例中 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突变和197例中BRAF基因第15号外显子突变,分析基因突变特征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的相关性.结果 (1)结直肠癌患者中 KRAS基因突变率为40.4%(225/557),常见突变位点是第12位密码子(79.1%,178/225)和第13 位密码子(20.4%,46/225);常见突变类型为第12位密码子GGT>GAT(G12D)、GGT>GTT(G12V)和第13密码子GGC> GAC(G13D),分别占 KRAS总突变的37.8%(85/225)、20.0%(45/225)和19.6% (44/225),3者约占总突变的77.3%(174/225).未检测到KRAS基因不同密码子同时突变的病例.(2)557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女性KRAS基因突变率(46.2%,92/199)明显高于男性(37.2%,133/358;P<0.05).KRAS基因第13位密码子突变在右半结肠(11.3%,12/106)高于左半结肠(4.8%,6/1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直肠癌BRAF基因突变率为5.1% (10/197),主要为第600位密码子GTG> GAG突变(V600E,8/10),8例GTG> GAG(V600E)的结直肠癌中未同时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第600位密码子GTG>ATG(V600M)和第606位密码子GGG> AGT(G606S)突变各1例,均同时伴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第12位密码子突变.(4)女性BRAF(V600E)基因突变率(8.5%,6/71)高于男性患者(1.6%,2/126),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8.3%,6/72)高于直肠癌(2.1%,2/94),右半结肠癌9.7%(3/31)略高于左半结肠癌7.3%(3/4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1)KRAS基因第12、13 位密码子及BRAF基因第600 位密码子是中国人结直肠癌常见的突变位点,KRAS不同类型突变、KRAS与 BRAF V600E突变均不同时发生,是独立的分子事件;(2)结直肠癌中 KRAS、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提示RAS-RAF-MAPK信号通路可能直接或间接与性激素相关;(3)KRAS基因第13 位密码子和BRAF基因突变在右半结肠癌有高于左半结肠癌的趋势,但尚需更多病例证实.

  • 汉族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致病基因的一个新突变位点

    作者:徐宇伦;赵继宗;吴秉铨;钟镐镐;孙异临;王硕;衡万杰

    目的探查汉族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CCM)的突变基因.方法选择经神经科确诊的2个家系(A及B)和8例散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例.所有受检对象临床表现有癫痫、突发头痛;2例伴有皮肤病变.候选基因为已确认的Krit-1,对该基因的16个编码外显子进行 PCR 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受检的A家系在第14外显子的第1 289(从起始密码子计算,或2 308即从mRNA的第一个碱基计算)位核苷酸一个拷贝有C→G的取代,出现编码改变(S430X),形成终止密码子(UGA),使翻译过程提前终止,导致的基因异常属无义点突变.同法筛查,A家族中有1名成员突变未获得遗传;散发病例发现一个正常多态性变化,未见到突变.结论发现第1例汉族人CCM基因的点突变,也是国际上未见报道的新位点.这一点突变将会导致一种截短蛋白,是CCM发生的基本原因.研究结果可用于症状前基因诊断.

  • 中国结直肠癌患者966例中KRAS和BRAF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高静;孙志伟;李艳艳;沈琳

    目的 检测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和BRAF基因突变率,分析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2年1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9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运用直接测序法检测组织标本中KRAS基因外显子2第12、13位密码子以及BRAF基因外显子15的突变状态,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与BRAF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8.8%(375/966)与4.4% (40/915),BRAF基因在KRAS野生型患者中的突变率为7.4%(40/540),且KRAS与BRAF基因突变为排他性.KRAS基因突变类型共有8种,以G12D、G12V 与 G13D常见;BRAF基因突变类型共有3种,以V600E常见.KRAS基因在女性、肿瘤分化程度较好及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的患者中突变率明显升高(P值均<0.05),且在≥65岁的患者中的突变率高于65岁以下患者(P=0.05);而BRAF基因在肿瘤分化程度较差及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的患者中突变率较高(P值均<0.05).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原发部位相关,而BRAF基因突变仅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原发部位有关;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有待继续研究.

  • 结直肠癌患者KRAS、BRAF及PIK3CA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作者:凌云;应建明;邱田;山灵;郭蕾;吕宁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KRAS、BRAF、PIK3CA等基因突变情况,分析KRAS基因及其他影响靶向治疗效果的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标本311例,所有标本均通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确定肿瘤细胞含量,必要时切割富集肿瘤细胞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检测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的第12和13位密码子、BRAF基因的第11和15号外显子、PIK3CA基因的第9和20号外显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第18至21号外显子.结果 KRAS、BRAF、PIK3 CA和EGFR等基因在结直肠癌的突变率分别为44.1%(137/311)、5.8%(9/156)、2.6% (4/156)和1.3% (2/156).KRAS基因突变阳性标本中第12位密码子的突变占81.0% (111/137),其中p.G12D发生率高,占总突变的45.3% (62/137);第13位密码子的突变占19.0% (26/137),以c.38G>A为主(17.5%,24/137).结论 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的发生率较高;结直肠癌患者联合检测KRAS、BRAF、PIK3 CA等基因突变可获得额外靶向治疗的预测信息.

  • 抑癌基因p53结合蛋白1基因突变与前列腺腺癌的关系

    作者:杜然;郑莉;黄文涛;张惠箴;蒋智铭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p53结合蛋白1(53BP1)基因突变在前列腺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发生率,分析53BP1基因突变与前列腺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抽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基因测序的方法 检测50例前列腺腺癌与1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53BP1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50例前列腺腺癌组织中共检测到15种不同类型的53BP1基因异常,其中4种为正常组织中也检测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11种不同类型的突变发生在12例前列腺腺癌组织中,总突变率达24.0%(12/50).11种53BP1基因突变中,7种为错义突变,但均未发生在重要结构域上,另外4种为同义突变,其中c.4760G>T突变位于53BP1 Tudor结构域.53BP1基因突变与前列腺腺癌患者多种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对前列腺腺癌患者的53BP1基因全长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发现有一定比例的基因突变,推测53BP1基因突变与前列腺腺癌的发生有关.

311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