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多中心网状组织细胞增多症一例

    作者:罗正德;杨井岗;杜朝晖;龙华;易军

    患者男,74岁.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4个月,双手指皮肤结节,伴麻木刺痛2个月.既往有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冠心病史.体检: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1)双手指关节周围可见散在或聚集状绿豆至黄豆大小(直径0.5~0.6 cm)结节,呈浅棕黄色、半球状,质硬,有光泽,主要分布于指侧面或伸面.(2)左手背腕关节处见一玻璃球大小的腱鞘囊肿.骨科情况:各关节外观无红肿、无压痛,手指关节活动受限伴疼痛.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血脂、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浓度均正常.类风湿因子(RF)、抗"O"均阴性.蛋白电泳: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略低.

  • 成人肝脏错构瘤伴出血一例

    作者:李伟大;王煜晅;吕志军;黄必飞

    患者女,73岁.主因右上腹胀痛1个月于2004年7月来院就诊.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肝肋下2 cm,剑突下3 cm,右上腹压痛,全腹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功能正常,乙肝两对半阴性,化学发光检测法测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阴性.

  • 通过半傅立叶快速采集弛豫增强磁共振成像研究正常胎儿大脑发育规律

    作者:李美兰;刘学军;王建红;赵诚;李翔

    目的利用半傅立叶(half-Fourier)快速采集弛豫增强(rapid acquisition with relaxation enhancement,RARE)磁共振成像序列分析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方法用半傅立叶RARE成像方法检查25例12~38孕周的宫内正常胎儿大脑.根据胎龄评估脑回的成熟度、灰白质的分界情况、脑室与脑横径比率和蛛网膜下腔的大小.结果在12~23孕周,胎儿脑表面光滑,大脑皮层分为2~3层.在24~26孕周,中央沟内见数个小的浅沟,所有胎儿的大脑皮层都可分为未成熟的皮质、中间带和胚胎基质3层.在27~29孕周,脑实质不同区域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脑沟形成,胚胎基质基本消失.从30孕周开始,整个大脑皮层均可见脑沟形成.但是,33孕周之前,脑皮质并未折叠(infolding),岛盖(opercular formation)也未形成.23孕周之前,脑室较大,然后逐渐缩小.在整个孕期内,覆盖于脑皮质表面的蛛网膜下腔轻度扩大,在21~26孕周明显.结论半傅立叶RARE MR成像可准确评价胎儿大脑随着孕龄有规律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关键词: 胎儿 磁共振成像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的MRI表现特征

    作者:肖俊强;李苏建;卢光明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DNT的MRI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DNT的MRI表现特征.结果 6例患者的肿瘤均局限于皮层或以皮层为主,呈三角形假囊肿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水抑制像上边缘和分隔呈高信号,其他部分呈等偏低信号;扩散加权像(DWI)上呈低或等偏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ADC值升高;MR波谱测定肿瘤胆碱(Cho)峰和肌酸(Cr)峰改变不明显,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较正常参照侧降低,但降低不明显;增强无强化;瘤体夹杂细条索状等信号分隔;无瘤周水肿,无占位效应;肿瘤邻近的颅骨内板发育不良.结论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MRI表现较具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 注射流率对脑CT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吴庆德;胡春洪;姚翠云;吴建英;沈雪英;高亚枫;滕金宝;徐正昌;邢建明;杨振贤;丁乙

    目的比较不同注射流率下脑CT灌注成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确定1个既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操作上又相对安全的对比剂注射流率.方法 24名健康志愿者按对比剂注射流率(4.5、6.0、7.5 ml/s)分为3组,肘前静脉团注对比剂4 s后行CT灌注扫描,利用灌注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生成大脑前动脉和上矢状窦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脑灰、白质的血流量(rCBF1、rCBF2).比较3组间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输出静脉起始增强与输入动脉增强达到峰值的时间差(tVO-tAP)、rCBF1、rCBF2,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的tVO-tAP分别为-3.5 s、-1.5 s、0.2 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5,P<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7.5 ml/s组的tAP较tVO提前约0.2 s;3组问的rCBF1、rCBF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 ml/s组rCBF1、rCBF2分别为(52.8±3.1)ml·min-1·100 g-1、(21.9±2.4)ml·min-1·100 g-1.结论使用7.5 ml/s的注射流率能够满足大斜率模型的前提条件,得到的脑血流量与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非常接近.

  • 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周围组织低灌注损伤的CT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周剑;高培毅;李小光;胡平英

    目的探讨脑出血亚急性及慢性期血肿周围组织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做了CT常规及灌注成像检查,对其中11例患者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的比值(病侧/健侧)进行测量.结果 11例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大为72.21 ml,小为13.68 ml,血肿平均体积为26.83 ml.rCBF参数图显示血肿周围低灌注梯度11例,表现为血肿周围rCBF减低区;rCBV参数图显示血肿周围低灌注梯度10例,表现为血肿周围rCBV减低区;血肿周围高灌注1例,表现为血肿周围rCBV增高区;同侧半球低灌注2例,表现为血肿侧脑组织rCBF、rCBV大面积减低区;时间参数图显示血肿周围TTP延长11例,MTT延长10例;血肿边缘区rCBF显著低于外层区rCBF;边缘区MTT、TTP明显长于外层区MTT、TTP;血肿外层区rCBF、rCBV与血肿边缘区rCBF、rCBV呈线性依从性改变.血肿周围(边缘区和外层区)rCBV与血肿体积有明显的相关性,r边缘区=0.764,r外层区=0.703(双侧),P值均<0.05.血肿周围rCBF、rCBV、MTT和TTP与症状出现至行CT灌注扫描间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出血亚急性和慢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依然存在低灌注梯度,低灌注区脑血流变化与血肿体积密切相关.CT灌注成像可清晰地显示出血肿周围异常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可为脑出血个体化救治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Fahr病影像学诊断及病理学分析

    作者:刘红光;卢明花;王其军;赵钧生;刘晓亮;马民;徐爱德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Fahr病影像学、组织学表现及遗传特点的认识,分析囊变的发生机制.方法 3例中女2例,男1例.2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1例.结合文献,分析Fahr病组织学表现、并发症(囊变、出血)的发生机制和遗传特点.结果影像学表现为双基底节区、大脑灰白质交界区广泛且较对称的钙化;小脑齿状核单侧、双侧性钙化各1例.2例分别于右额叶、左顶叶发生囊变.病理学检查见病变区有陈旧性出血所致含铁血黄素细胞形成.血管壁大部分呈玻璃样变性,管壁及邻近脑实质内见有钙盐沉积形成的沙砾体和不规则钙化.部分血管出现纤维素坏死,腔内血栓形成,并可见小动脉炎改变.囊变灶壁见有明显的含铁血黄素细胞沉积.实验室检查患者的血磷、钙指标均正常.结论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大多数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脑内出血、囊变均应视为本病的并发症.CT由于具有高的密度分辨率,因而在本病诊断中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 扩散加权成像与氢质子波谱对颅内环形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李宗芳;田伟;李又成;顾青;莫茵;徐江波;包颜明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R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联合应用对颅内环形强化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环形强化病灶行常规MRI、DWI和1H-MRS扫描.完成扫描后用Functool 2软件进行分析,获得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波谱图,并对胆碱(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酐(Cr)浓度进行测量.比较脓肿和肿瘤在DWI上的信号及在1H-MRS上病灶内有无氨基酸(AA)峰和病灶壁与对侧正常组织的Cho、NAA、Cho/Cr、NAA/Cr、Cho/NAA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DWI脓腔内7例(7/9)高信号,2例(2/9)混杂信号;1H-MRS脓腔内8例(8/9)有AA峰;脓肿壁Cho和NAA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脓肿壁和对侧正常组织的Cho分别为482.17±52.50、716.00±159.47,t=-4.398,P<0.01;NAA分别为374.50±109.84、838.33±232.16,t=-4.718,P<0.01),Cho/Cr、NAA/Cr、Cho/NAA与对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肿壁和对侧正常组织的Cho/Cr分别为1.83±1.16、1.20±0.34,t=1.641,P>0.05;NAA/Cr分别为1.30±0.65、1.40±0.19,t=-0.347,P>0.05;Cho/NAA分别为1.39±0.42、0.86±0.29,t=2.485,P>0.05).DWI瘤腔内2例(2/23)高信号,1例(1/23)混杂信号,20例(20/23)低信号;1H-MRS瘤腔内23例均无AA峰;瘤壁Cho、Cho/Cr、Cho/NAA高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壁和对侧正常组织的Cho分别为799.57±206.09、544.93±121.58,t=6.296,P<0.01;Cho/Cr分别为3.19±1.57、1.17±0.33,t=4.329,P<0.01;Cho/NAA分别为4.15±2.17、0.86±0.32,t=5.494,P<0.01),NAA、NAA/Cr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壁和对侧正常组织的NAA分别为244.64±126.99、653.21±128.62,t=-8.525,P<0.01,NAA/Cr分别为0.86±0.38、1.44±0.42,t=-4.624,P<0.01).结论 DWI上绝大多数脓肿为高信号,但部分胶质瘤和转移瘤也可为高信号,此时1H-MRS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 不同视野图形刺激的磁源成像研究

    作者:张淑倩;叶玉芳;孙吉林;吴杰;贾秀川;李素敏;吴晶;赵华东;刘连祥;吴育锦

    目的分析全、半及四分视野图形刺激的视觉诱发磁场反应特点及其所对应等电流偶极源的确切位置.方法分别测试13名受试者对全、左半、右半、左上、左下、右上及右下四分视野的视觉诱发磁场反应,分析其潜伏期、偶极矩及偶极在x、y、z轴上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磁源成像精确定位不同视野图形刺激所引起视觉诱发磁场的位置.结果全视野可引起双侧枕叶的双偶极模式兴奋.双偶极模式的2个偶极潜伏期相同,偶极强度(偶极矩)不同.与MR图像叠加后,所有13个M100偶极出现在包括楔上回、楔下回、楔舌后回、舌上回、舌下回、楔前回及小脑蚓部在内的皮层区.半及四分视野刺激会在刺激野的对侧半球枕区引起单偶极模式的兴奋.半视野刺激所得26个M100偶极位于舌上回、楔下回、楔舌后回和舌下回.35个四分视野刺激M100偶极分布于舌上回、舌下回、楔下回和楔舌后回.对8例受试者的32个四分视野M100偶极在x、y、z轴上的位置X、Y、Z值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发现左上四分视野M100偶极Z值中位数为49.6(35.1~72.8)mm,左下四分视野M100偶极Z值中位数为53.5(44.8~76.3)mm,二者差值为3.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上四分视野M100偶极Z值中位数为40.0(34.8~44.6)mm,右下四分视野M100偶极Z值中位数为53.8(40.6~61.3)mm,二者差值为13.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下四分视野刺激的M100偶极较上四分视野刺激时高.M100源位置与MR图像叠加后,主要位于包括舌上回、楔舌后回及楔下回在内的Brodmann 17区.结论图形刺激视觉诱发磁场反应中的M100兴奋主要由纹状皮层的神经元产生,而且更偏向后方,即主要皮层反应位于刺激野对侧半球枕区的距状沟底部后方.

  • 弱视视觉运动功能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作者:卢光明;张志强;梁平;周文珍;郑玲;尹婕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别对屈光不正及斜视性弱视在视觉运动刺激时的皮层反应进行观察,探索不同弱视的视觉运动受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旋转光栅/静止光栅为视觉运动刺激源,在1.5 T的磁共振仪下分别对7例临床诊断为屈光不正型弱视及10例斜视型的弱视患者在单眼刺激下行功能磁共振检查,SPM(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采用单样本数据分析.并设定双眼间反应体素差异水平指数,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用以判断双眼分别刺激时皮层反应的差异水平.结果两组样本中,双侧枕叶视觉运动功能区域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弱视眼刺激较正常眼有额外的额叶反应.以中颞(MT)区为感兴趣区进行分析,7例屈光不正型弱视患者中,弱视眼反应水平相比正常眼均下降,10例斜视性弱视,除1例无任何反应外,5例弱视眼反应水平较正常眼下降,4例较正常增高.两组数据体素差异水平指数(IAD)之间有统计学差异(Z=2.382,P=0.017).结论单眼视觉运动刺激时,弱视眼比正常眼有更多的脑区参与反应.屈光不正型弱视皮层可能存在视觉运动功能的下降,斜视性弱视功能受损情况可能与弱视的程度有关;提示两种弱视的视觉运动功能受损情况不一致.

    关键词: 弱视 磁共振成像
  • 正常人颈髓MR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郑奎宏;马林;郭行高;梁丽

    目的探讨颈髓扩散张量成像(DTI)的方法,获取正常人颈髓DTI的参数值,为颈髓病变的DTI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对36例健康志愿者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在颈髓各节段分别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第1本征值(λ1)、第2本征值(λ2)以及第3本征值(λ3).结果所有志愿者均完成该项检查,后处理图像上颈髓显示清晰,没有明显图像失真.颈髓ADC值为(914.44±82.61)×10-6mm2/s,FA值为(593.84±52.22)×10-3,λ1、λ2、λ3分别为(1585.10±130.07)×10-6mm2/s、(559.84±66.49)×10-6mm2/s、(613.28±128.71)×10-6mm2/s.λ1与λ2、λ3值比较,λ1值明显大于λ2及λ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λ2与λ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λ1/(λ2+λ3)的比值为2.74±0.32.结论使用SE-EPI序列行颈髓DTI的检查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图像,测得的各项张量参数值稳定.平行于脊髓长轴方向的水分子扩散活动明显强于垂直于脊髓长轴方向的扩散,从而提示脊髓具有圆柱状的扩散特点.

  • 婴幼儿脑外积液的MRI研究:脑外间隙发育性与病理性的扩大

    作者:王晓明;郭启勇;林楠;陈丽英

    目的分析婴幼儿脑外积液的MRI特征,明确脑外积液的病因及与脑发育的关系.方法选择经MRI确诊的46例年龄<2岁的脑外积液患儿,分析其MRI特征.并按月龄分7组,在T2WI上测量脑外间隙宽度并与正常值对照.结果引起婴幼儿脑外积液的主要原发病有感染性疾病、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占67.4%(31/46例),原因不明占26.1%(12/46例).脑外积液主要发生在大脑凸面的前部,以蛛网膜下腔积液多见,占80.4%(37/46例),硬膜下积液8.7%(4/46例),硬膜下和蛛网膜下积液并存10.9%(5/46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可致硬脑膜或软脑膜的信号在T1WI或T2WI上增高,常引起硬膜下积液或与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存.硬膜下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存,并常见大脑表面静脉(皮质静脉)增粗、淤滞和出血,在T1WI上信号增高.HIE所致脑外积液为蛛网膜下腔积液,可见HIE所致的特征性改变,常有髓鞘化落后占63.6%(7/11例).原因不明者多为双侧对称性的蛛网膜下腔积液.脑室扩大主要见于HIE和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出血.结论婴幼儿脑外积液多有明确病因,以出血、感染和HIE为多见,积液的部位与脑发育的特性有关,MRI对明确脑外积液的性质,判断病因有帮助.

  • 喉返神经麻痹的CT表现

    作者:吴斌;彭卫军;顾雅佳;王弘士;杨天锡

    目的分析喉返神经麻痹的CT表现,探讨其解剖和病理形态变化基础,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搜集2001至2003年经临床诊断的喉返神经麻痹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颈部CT增强扫描,范围从舌骨水平到上胸部水平,层厚及间隔均为5 mm.结果喉返神经麻痹后,CT检查可出现一系列相应表现:杓会厌皱襞、杓状软骨及环杓关节前内侧移位,同侧梨状窝扩张、松弛27例(84.4%);喉室扩大16例(50.0%);声带不对称且固定11例(34.4%)等.结论喉返神经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内肌,其麻痹后所支配的肌肉群可以发生去神经性萎缩.CT扫描可以有效地显示其相应改变,同时有助于明确麻痹原因.

  • 创伤性关节积脂血征的CT及MRI诊断

    作者:赵英杰;李振龙;吕超伟;张鹏;吕淑缅;陈雷;黄清海

    目的分析创伤性关节积脂血征的CT及MRI表现特点,探讨CT及MRI对创伤性关节积脂血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创伤性关节积脂血征患者的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其中膝关节36例、髋关节8例、肘关节4例及肩关节2例.所有患者均于受伤后1 h至4 d内行CT及MRI检查.结果 50例创伤性关节积脂血征患者均存在关节内骨折,创伤性关节积脂血征的CT及MRI表现为在关节囊内特征性的单液-液平面或双液-液平面积液征象.其中22例表现为单液-液平面积液征象,28例表现为双液-液平面积液征象.构成单液-液平面上、下2层液体和双液-液平面的上、中、下3层液体有明显不同的CT值和所有扫描序列中MRI信号强度.结论创伤性关节积脂血征的CT及MRI检查均有特征性表现,CT及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创伤性关节积脂血征,创伤性关节积脂血征与关节内骨折并存,可以作为关节内骨折的可靠的间接征象.

  • 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郭金和;滕皋军;朱光宇;何仕诚;邓钢;方文

    目的通过在食管支架上预置125I粒子探索食管内照射支架研制的可行性;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内照射支架的安全性.方法 (1)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用模具以塑料为原料制成刚好装填1颗125I粒子的"弹匣",并将其缝制在食管支架外周,即制成食管内照射支架.(2)动物实验:选择实验用兔36只,分成4组.根据不同的照射剂量将实验组分为3组(单个粒子剂量×2颗粒子):A组22.2 MBq、B组44.4 MBq、C组66.6 MBq;D组为对照组,植入无放射粒子的支架.于术后2、4、8周分别取各实验组和对照组兔3只,处死前行食管造影、CT等检查,观察支架、粒子移位情况;支架标本分别行肉眼、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下观察;观察指标包括食管及其周围肺、支气管、大血管的损伤及程度.结果 (1)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125I粒子能被牢固地固定在支架外周,动物实验证明:放射粒子装填方便,支架释放简单,支架释放过程及术后随访未发现125I粒子丢失.(2)动物实验:8周时实验组粒子附近食管壁增厚明显[A组(4.2±0.3)mm,B组(4.3±0.3)mm,C组(4.5±0.3)mm],与对照组[(3.1±0.1)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内径在上述观察期内实验组、对照组都表现为随时间的延长管腔逐渐变窄,8周时各实验组管腔直径[A组(5.7±0.2)mm,B组(5.6±0.3)mm,C组(5.6±0.3)mm]与对照组[(5.6±0.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内实验组支架周围的肺、气管、胸主动脉壁与对照组肉眼、光镜所见基本一致.但电镜下上述器官组织超微结构有轻微损伤.结论捆绑式食管内照射支架的设计、制作是可行的;动物实验表明:临床常用活度的12I放射粒子对食管周围肺、气管及大血管等正常器官组织造成的损伤是轻微的;125I放射粒子对支架引起的增生的食管黏膜无明显的抑制和刺激作用;125I放射粒子长时间植入体内可能对食管平滑肌有刺激增生作用.

  • 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赵绍宏;赵红;蔡祖龙;杨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3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余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应用MSCT进行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采用1.25 mm层厚和1 mm重组间隔获得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评价肠系膜、邻近肠管及血管改变.结果所有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系膜根部,围绕系膜血管,2例见血管远端明显变细.6例病变可见假包膜征.肠系膜脂膜炎CT值平扫为-47~36 HU,增强后动脉期为-41~39 HU,门脉期为-41~45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扫时肠系膜脂膜炎密度明显高于腹膜后正常脂肪密度(-91~-115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肠系膜脂膜炎病变内可见界限清楚的小结节,增强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非常有用的影像手段.

  • 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周良平;张蓓;王佩华;关玉宝;彭卫军;杨文涛;周康荣

    目的分析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期提高对这种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本组患者年龄18~56岁,平均40岁.其中男7例,女3例.9例位于腹部,1例位于盆腔.4例既有CT也有MRI检查,4例仅有CT检查,2例仅有MRI检查.将影像学结果与临床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0例中局限性9例,弥漫性1例.局限型9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表现为单发肿块6例,单个较大肿块周围伴有小的子灶3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多数病变(5/7例)在动脉期和延迟扫描均持续高度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MRI平扫与肌肉相比T1WI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一致.4例肿块(直径>5 cm)增强扫描内部见裂隙状和放射状的CT低密度区和MRI低信号区,病理证实为较多纤维成分.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明显强化.结论腹、盆部Castleman病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的特点是单发肿块或单发较大肿块周围伴有小的子灶,强化密度与信号接近大动脉,较大肿块内部增强后可出现裂隙状或放射状CT低密度和MRI低信号区.

  • 胰腺供血动脉的16层CT血管成像对比研究

    作者:王瑛;周翔平;刘荣波;邹翎;严志汉;吴苾;刘再毅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3种重组技术:大密度投影(MIP)、薄层大密度投影(TSMIP)和容积重组(VR)对胰腺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比较显示胰腺供血动脉的优势.方法40例非胰腺病变的患者行腹部16层CT增强扫描和动脉期血管成像.统计TSMIP、MIP及VR对胰腺直接、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状况.用配对x2检验观察显示率的差异;用配对秩和检验观察显示状况的差异.结果 (1)3种重组技术对胰腺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均为100%(40/40).TSMIP、MIP、VR对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7.5%(31/40)、67.5%(27/40);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5.0%(38/40)、82.5%(33/40)、75.0%(30/40);对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5.0%(30/40)、57.5%(23/40).(2)TSMIP与VR对ASPDA、PSPDA、IPDA的显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7、7.81、13.07、P值均<0.01);TSMIP与MIP对IPDA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4.50,P<0.05).(3)TSMIP与MIP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317,P=0.001)、胃左动脉(Z=-3.557,P=0.000)、肝固有动脉(Z=-2.810,P=0.005)、ASPDA(Z=-4.796,P=0.000)、PSPDA(Z=-4.400,P=0.000)和IPDA(Z=-4.811,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MIP与VR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162,P=0.003)、胃左动脉(Z=-3.051,P=0.002)、肝固有动脉(Z=-2.460,P=0.014)、ASPDA(Z=-5.166,P=0.000)、PSPDA(Z=-5.056,P=0.000)和IPDA(Z=-5.564,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P与VR对ASPDA(Z=-3.000,P=0.002)、PSPDA(Z=-2.352,P=0.019)和IPDA(Z=-3.500,P=0.000)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SMIP显示胃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MIP及VR.MIP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VR.

  • 鳃裂囊肿的少见MRI表现

    作者:胡春洪;葛自力;吴庆德;姚选军;陈杰;诸伟;陈剑华;邢建明;丁乙

    目的报告鳃裂囊肿的不常见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鳃裂囊肿的MRI表现.男6例,女4例.年龄15~70岁,平均37.4岁.全部病例均行术前MR平扫检查.其中6例还作了增强检查,4例作了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 10例均为第2鳃裂囊肿,其中Bailey Ⅰ型4例,BaileyⅡ型6例.少见的MRI表现包括囊内出血(2例)、囊壁异常增厚(4例)、囊液固化(2例)及合并癌变(2例),这些表现使MRI诊断产生困难.结论 MRI形态或信号表现不典型的鳃裂囊肿,诊断时需结合其发病位置,以下颌角、胸锁乳突肌前缘等典型部位有帮助.如出现囊壁增厚、边缘不清以及周围血管累及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时,则高度提示癌变.

  • 食管壁内假性憩室影像学表现

    作者:李文华;曹庆选;杨世锋;Apitzsch DE

    目的提高对食管壁内假性憩室的诊断水平.方法报道3例食管壁内假性憩室钡餐造影资料,介绍了本组3例所行食管气钡和(或)低张气钡对比检查方法,效果良好.结果 3例均显示典型食管壁内假性憩室的小囊袋状改变,囊袋大小1~4 mm,颈部长为1~2 mm.2例为弥漫型分布全食管,1例为节段型分布于中下段;2例可见部分憩室颈部斜向胃端走行,夹角在30°~45°;1例可见憩室间通道形成,通道长5~10 mm;3例中仅1例(例3)食管末端狭窄,显示反流性食管炎改变;1例(例1)行食管纤维内镜检查,能清楚发现憩室口部,组织学见憩室颈部周围少量炎性浸润,颈部和底部衬以移行的黏膜上皮和结缔组织.结论本病少见,其检查价值在于与各种食管炎并发的早期表浅溃疡、食管穿孔等病鉴别.食管钡造影检查示食管壁内斜行走向的颈管为其表现特征.#

  • 多层螺旋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作者:李智岗;赵俊京;时高峰;李顺宗;韩捧银;杨光;梁国庆;王红光;黄景香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54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和DSA检查,比较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和肿瘤的供血来源,MSCT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其中,12例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 54例肝癌患者MSCT发现病灶225个,门静脉瘤栓10例,动静脉瘘14例;DSA发现病灶216个,门静脉瘤栓形成8例,动静脉瘘18例;MSCT和DSA二者比较,MSCT对肿瘤的数目的显示率略高于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佳延迟扫描时间是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关键.

  • 肺动脉栓塞中发生肺梗死的CT表现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周旭辉;李菁;李子平;谭国胜;李向民;陈境弟

    目的采用多因素回顾性分析探讨肺动脉栓塞(PE)并发肺梗死(PI)的相关因素,并评价CT对PI的诊断价值.方法 50例经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的PE患者,对PI组18例和非PI组32例患者基础心肺疾患、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肺动脉栓塞指数、中央肺动脉受累比例、支气管动脉扩张显示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PE并发PI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PE中18例合并PI;PI组的栓塞指数、中央肺动脉受累比例、心肺基础疾患率经统计学分析均高于非PI组(Z=2.65、x2=5.23、x2=9.09,P<0.05);两组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支气管动脉扩张显示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4,x2=0.10,P>0.05).结论 PE患者栓塞指数、中央肺动脉受累比例、心肺基础疾患是影响PI发生的重要因素;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支气管动脉扩张和治疗方式与PI无明显相关性;CT随访对鉴别出血性肺不张和PI有重要价值.

  • 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转归的电子束CT研究

    作者:支爱华;戴汝平;蒋世良;金敬琳;曹程;吴海英;孙立忠;白桦

    目的电子束CT(EBCT)评价主动脉不典型夹层(或称为壁内血肿,IMH)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9月,23例经临床及EBCT诊断的主动脉IMH患者,均以胸痛或腹痛入院,21例为1~14 d的急性IMH,>14 d的慢性IMH患者2例.患者EBCT检查≥2次,男19例,女4例,年龄30~81岁,平均57.78岁,随访时间4~405 d(平均105.84 d).采用Imatron C-150XP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6 mm,床进3.5 mm或层厚3 mm,床进3 mm,扫描时间为0.1 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40层.结果 4例A型IMH,其中3例分别于1.0、1.5、4.0个月完全吸收,1例无明显变化.19例B型IMH患者,完全吸收9例,部分吸收4例;无变化4例;进展2例,其中1例进展为真性动脉瘤.患者4~15 d内短期随访血肿变化不明显或有加重,15~30 d壁内血肿明显吸收,但溃疡随时间延长加重.结论 EBCT可作为IMH患者定期随访的检查,且根据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提出佳的治疗方案.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武志峰;周翔平;刘荣波;朱捷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肾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组,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32例(其中肌酐正常组12例,肌酐升高组20例)作为研究组.分别测量各例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并与血清肌酐水平及肌酐清除率对比分析.结果 15例志愿者在扩散敏感梯度系数(b值)取50、100、400 s/mm2时平均ADC值分别为(405.366±35.964)×10-5mm2/s、(339.646±23.059)×10-5mm2/s、(254.532±13.676)×10-5mm2/s.CKD组病例中肌酐正常组分别ADC值为(336.622±12.879)×10-5mm2/s、(308.142±20.998)×10-5mm2/s、(211.398±14.604)×10-5mm2/s,肌酐升高组分别为(307.717±84.930)×10-5mm2/s、(265.415±57.754)×10-5mm2/s、(201.672±26.411)×10-5mm2/s,ADC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肌酐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的t值分别为9.720、5.190、11.093,P值均<0.05;肌酐升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的t值分别为6.533、7.382、10.864,P值均<0.05).肌酐升高组病例的平均血清肌酐水平为(828.490±699.350)μmol/L,肌酐升高组病例的ADC值与血清肌酐水平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b值分别为50、100、400 s/mm2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272、-0.283、-0.023,P值均>0.05).肌酐升高组病例的平均肌酐清除率为(15.405±14.541)ml/min,该组病例的ADC值与肌酐清除率呈弱正相关(b值分别为50、100、400 s/mm2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0.430、0.335,P值均<0.05,ADC值与肌酐清楚率呈正相关,但相关关系不密切).结论对肾脏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及ADC值测量是1种有一定潜力且无创的肾功能评价的手段.

  • 带膜气管支架置入治疗气管食管瘘

    作者:汤耀东;吴宏成;何一兵;姜静波;任剑飞

    气管食管瘘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食管与气管相通,一般均采用带膜食管支架置入来封堵瘘口进行治疗,而用带膜气管支架治疗气管食管瘘笔者少见相关报道.2002年4月至2004年8月,我院利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直视下联合X线透视放置带膜镍钛记忆合金气管支架,治疗气管食管瘘4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