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罗正德;潘学武;易军;杨井岗;敖雪萍

    患者 女,45岁.右上腹部隐痛9个月,加重7 d.体检无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无异常,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伴胆汁反流,电子肠镜显示回盲部至直肠黏膜未见异常.

  • 伴有骨肉瘤成分的肾上腺平滑肌肉瘤一例

    作者:王海;蒋令

    患者 女,65岁.左侧腰部疼痛1个月余.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高达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24 h尿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VMA)正常.

  • 经导管弹簧圈超选择栓塞肾动脉瘤伴出血一例

    作者:侯昌龙;吕维富;王伟昱;张正峰;张行明;鲁东;高宗根

    患者 男,38岁.体检发现右肾动脉瘤1年余,右侧腰部隐痛2周.高血压病史2年余.尿常规检查示潜血阳性.CT检查:右肾上极肿胀,其内见团片状高密度灶,增强呈薄壁环状强化.左肾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示右肾门区见一圆形动脉瘤与右肾动脉一分支相连,直径为1.0 cm×1.3 cm(图1,2).

  • 肝紫癜病一例

    作者:杨建立;赵倩;胡刚;裴蕾

    患者 男,26岁.间断腹胀8个月,加重1个月.体检:消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腹部饱满,可见腹壁静脉显露,肝肋下6 cm,脾肋下8 cm,质硬,边缘钝,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重度水肿.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14.9 s,白细胞12.0×109/L,中性粒细胞0.806,血红蛋白84 g/L,血小板97×109/L.腹水黄色清亮,细胞数187×106/L,单核细胞4%,间皮细胞31%,淋巴细胞39%,中性粒细胞26%.

  • 双侧肾上腺巨大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一例

    作者:张龙江;沈文;祁吉

    患者 男,38岁.因发热1个月,加重3 d入院.入院前1个月劳累后感乏力、全身肌肉痠痛,当时测体温38℃.近3 d体温高达39℃.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体检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示白细胞4.44×109/L.

  • 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诊断寄生胎一例

    作者:余水莲;高波;魏渝清;王波;汤敏;张振华

    患儿 女,13岁.发现腹部包块2年,近2个月包块明显增大入院.体检:腹部明显膨隆,可扪及1个巨大质韧包块,边界欠清晰,表面光滑.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 肾脏孤立性纤维瘤伴十二指肠间质瘤一例

    作者:朱玲英;王恩雨;陈素明;许玲辉

    患者 女,35岁.体检发现左上腹肿块,无明显症状.CT表现:左肾门可见一直径约7 cm类圆形肿块,边缘光整,局部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呈杯口状,平扫为稍低密度,肾皮质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部分呈结节状(图1);实质期强化较明显,病灶内可见无明显强化区(图2).左肾门扩大,局部肾盂、肾盏扩大积水,肾静脉显示欠清.十二指肠与空肠起始部可见一直径约3.0 cm的分叶状结节,边界清,中度以上持续性强化,病灶与十二指肠水平部关系较密切.

  • 小脑脂质神经细胞瘤一例

    作者:关计添;郭岗

    患者 男,50岁.因头痛、头晕、呕吐、行走不稳2个月余伴双眼视力下降,加重2 d就诊.神经科检查:双侧视乳头轻度水肿,Babinski征、Hoffmann征均阳性.

  • 胸腺类癌二例

    作者:胡吉波;董旦君;胡红杰;章士正;王进

    例1 男,43岁.因全身乏力伴皮疹5年,反复颜面、上肢水肿2年余,加重2个月入院.无发热,无少尿、血尿,无腰背疼痛,无心悸、气急.体检: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静脉怒张,双上肢及颜面部水肿,双上肢及躯干散发皮疹,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呼吸音清,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 正常脑池段后组脑神经及相关动脉MRI与断层标本解剖的对比研究

    作者:梁长虎;李坤成;柳澄;武乐斌;乌大尉;赵振美;于富华

    目的 获得正常人脑池段后组脑神经及相关动脉血管的MRI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 对59名正常体检者进行三维(3D)积极干预稳态(3D-CISS)序列扫描、多平面重组(MPR)成像,其中22名同时行3D-时间飞跃法(TOF)脑干区血管成像.对这些受检者脑池段后组脑神经的走行和神经血管位置关系进行显示,并将脑池段后组脑神经MRI结果与5具尸体脑断层切片、尸体脑3D-CISS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显示概率:59名正常体检者脑池段舌咽、迷走、副复合体神经在斜横断面、斜矢状面重组图像上分别以100%(118/118)、99%(117/118)的概率清晰显示;舌下神经在斜横断面、斜矢状面重组图像上分别以90%(106/118)、91%(107/118)的概率清晰显示;3D-TOF序列成像不能清晰显示后组脑神经.(2)神经走行显示:59名正常体检者的双侧舌咽、迷走、副复合体神经均从橄榄后沟发出,自上而下依次为舌咽、迷走、副神经;颈静脉孔为舌咽、迷走、副复合体神经出现的标志层面;45%(53/118)的舌咽、迷走、副神经呈分离平行状走行,55%(65/118)三者呈聚拢状走行;舌下神经从延髓前外侧沟出延髓,舌下神经管为舌下神经出现的标志层面.(3)3D-CISS序列MR影像:椎动脉(VA)是显示率较高的动脉,72%(85/118)的VA与后组脑神经无接触;28%(33/118)的VA与后组脑神经接触.(4)将脑池段后组脑神经成像结果与尸体3D-CISS MRI、断层切片标本进行对照,显示良好的对应关系.结论 3D-CISS MRI可以清晰显示脑池段后组脑神经及相关动脉血管.

  • MR扩散加权成像鉴别颅内囊性病变的价值

    作者:季学满;卢光明;王中秋;张宗军;张志强;王俊鹏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颅内囊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76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囊性病变患者,行常规MR、DWI及增强MR检查,其中脑脓肿19例,原发性脑胶质瘤20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4例,脑转移瘤10例,蛛网膜囊肿7例,表皮样囊肿16例.回顾性分析颅内囊性病变的DWI信号特征,定量测定囊性变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DWI上19例脑脓肿呈高信号;34例脑肿瘤患者中,除3例脑胶质瘤呈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1例脑转移瘤呈高信号外,其余29例均呈低信号.各种病变ADC值分别为:脑脓肿(0.62±0.15)×10-3mm2/s、脑胶质瘤(2.39±0.78)×10-3mm2/s、脑血管母细胞瘤(2.68±0.40)×10-3mm2/s、脑转移瘤(2.79±0.79)×10-3mm2/s.脑脓肿与脑胶质瘤、脑血管母细胞瘤、脑转移瘤的囊变坏死区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胶质瘤与脑血管母细胞瘤、脑转移瘤的囊变坏死区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的DWI呈低信号;16例表皮样囊肿DWI呈明显高信号.颅内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的ADC值分别为(2.96±0.36)×10-3mm2/s和(0.94±0.13)×10-3mm2/s,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WI及ADC值对鉴别脑脓肿和囊性或坏死性脑肿瘤具有重要的价值,DWI表现为低信号的颅内囊性病变可除外脑脓肿.

  • 散发型Creutzfeldt-Jakob病的MRI表现

    作者:薛永刚;祁吉;夏爽

    目的 探讨散发型Creutzfeldt-Jakob病(sCJD)的MR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诊断为sCJD的患者资料,MR采用SE 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观察其MR表现特征.结果 3例SE T1 WI和FSE T2WI序列对基底节区和皮质的病变显示不佳,DWI则可清晰地显示病变,额、顶、枕叶皮质常受累,表现为高信号,病变可对称,也可不对称,皮层下区脑白质信号未见异常.双侧尾状核、丘脑也可受累,DWI上呈高信号.晚期脑实质广泛萎缩,以皮质为著.结论 sCJD采用DWI序列结合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 通过MR扩散张量成像了解与年龄相关的豆状核变化

    作者:汪启东;徐晓俊;张敏鸣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豆状核年龄相关性变化的价值与意义.方法 69名健康志愿者纳入本研究.入组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30岁(Ⅰ)组,22例;31~50岁(Ⅱ)组,24例;>50岁(Ⅲ)组,23例.利用DTI分别测量受试者大脑左右两侧壳核、苍白球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及扩散张量特征值λ1、λ2、λ3.分析不同年龄组间ADC、FA、λ1、λ2、λ3值的差异及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Ⅰ、Ⅱ、Ⅲ组的壳核ADC值分别为:(6.68±0.40)×10-4、(6.47±0.36)×10-4、(6.44±0.34)×10-4mm2/s,苍白球ADC值分别为:(6.13±0.50)×10-4、(6.05±0.33)×10-4、(6.05±0.52)×10-4mm2/s.Ⅰ、Ⅱ、Ⅲ组的壳核FA值分别为:0.20±0.03、0.23±0.03、0.25±0.03,苍白球FA值分别为:0.35±0.03、0.36±0.03、0.37±0.04.各年龄组内壳核ADC值大于苍白球,而FA值小于苍白球.壳核FA值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82,P=0.000),壳核Ⅰ、Ⅱ、Ⅲ组λ2值分别为(5.35±0.45)×10-4、(5.04±0.46)×10-4、(4.90±0.44)×10-4mm2/s,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5.675,P=0.005);壳核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555,P<0.01),λ3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440,P<0.01).结论 壳核FA值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λ3值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 外周切割球囊治疗外周血管狭窄的早期疗效

    作者:杨进;李鲁滨;梅劲桦;朱越锋;沈来根

    目的 观察外周切割球囊(PCB)治疗外周血管狭窄的临床近期效果,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PCB治疗的13例患者资料,包括4例血液透析患者上臂人工动静脉瘘狭窄段和9例下肢动脉狭窄患者,共13条肢体,33处狭窄.采用患肢同侧顺行穿刺,选择相应直径的PCB用8~10 atm(1 atm=10.108 kPa)行扩张治疗,对于存在多个狭窄段的患肢血管,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扩张.术后给予持续抗凝治疗.结果 13例患者治疗均获成功,未出现明显并发症.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血流量增加.下肢动脉狭窄患者末端皮温升高,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消失,症状、体征改善明显.随访时间15 d至5个月,患者症状无反复,1例血液透析患者术后5个月上臂人工动静脉瘘造影证实未发生再狭窄.结论 PCB治疗外周血管狭窄近期疗效满意,为处理外周血管狭窄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和治疗方法.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引起的引流静脉损伤和出血并发症的关系

    作者:方兵;李铁林;段传志;王义荣;汪求精;赵庆平

    目的 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BAVM)过程中引起引流静脉损伤的后果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BAVM患者NBCA栓塞前后的脑血管造影图像,比较治疗前后引流静脉改变情况,分析引流静脉损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结果 189例中有23例发生引流静脉系统损伤,其中轻度损伤10例、中度损伤6例、重度损伤7例.共发生术后出血并发症6例,4例为引流静脉损伤所致,其中中度和重度引流静脉损伤所致出血各2例.4例引流静脉损伤所致出血者3个月后评估,死亡1例,植物生存1例,1例术后遗留重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遗留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NBCA栓塞治疗BAVM致引流静脉损伤是发生出血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并可导致严重的后果.

  • MR实时导引监测下冷冻消融治疗肝肿瘤16例

    作者:李成利;武乐斌;王涛;宋吉清;吕玉波;张传臣

    目的 评价开放式MR实时导引监测下经皮肝肿瘤冷冻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16例肝肿瘤患者,在开放式0.23 T MR扫描仪结合ipath 200光学导引系统监测下,对16例26个病灶行冷冻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术采用氩氦刀(Cryo-Hit),每个靶部位均经2个冷冻、解冻循环.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直径2或3 mm的冷冻探针,对于较大的病灶,同时使用2支冷冻探针.冷冻消融术后24 h内行1.5 T常规MR增强扫描.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冷冻探针准确地穿刺至16例患者的26个病灶的靶点,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6个肿瘤病灶共进行26次冷冻消融术,置入30个冷冻探针.术中MR能清楚地显示冷冻探针及冰球呈带状和梨形信号缺失,冰球边界清晰.患者术后随访1~24个月,均生存.临床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8例、进展(PD)3例.结论 开放式MR导引下经皮肿瘤冷冻消融术安全可行.

  • 肺部肿瘤CT导向氩氦刀冷冻治疗前后的影像表现

    作者:李宝平;周云芝;尹晓明;王洪武;曾庆玉;霍健伟;常鑫

    目的 研究CT导向经皮肺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部肿瘤前后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对96例肺部肿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CT扫描,测定肿瘤大小及CT值,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CT.结果 原发肺癌82例,肺转移瘤14例,共110个病灶,单病灶89例,多病灶7例.氩氦刀共治疗103次,平均每次治疗1.07个病灶.每次多治疗3个病灶.肿瘤直径1.2~15.0 cm,平均(4.0±2.5)cm.其中瘤灶直径<2 cm 12个,≥2~4 cm 51个,≥4~6 cm 24个,>6 cm 23个.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 cm者25例.肿块直径<4 cm的63个,有效率为100%,≥4~6 cm的有效率为95.8%(23/24),>6 cm的有效率为69.6%(16/23).肺部肿瘤冷冻后CT可见逐渐增大的低密度类圆形冷冻区,与非冷冻区有明显的界限.冷冻区中心CT值为负值,术后即刻CT值平均下降30~50 HU,与术前CT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氩氦刀冷冻治疗前后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2 cm的病灶治疗3个月后均已消失.术后12个月CT复查81个被消融肿块,完全消失16个(19.7%),缩小42个(51.9%),稳定17个(21.0%),增大6个(7.4%),总有效率为92.6%.43个鳞癌和28个腺癌经氩氦刀治疗12个月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结论 肺部肿瘤氩氦刀冷冻治疗后CT影像表现对其疗效的评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胸部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表现

    作者:陆建常;李高忠;周立新;曾冠波

    目的 探讨胸部髓外造血组织增生(EMH)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胸部EMH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讨论其影像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病灶位于纵隔3例,纵隔合并胸壁3例.5例X线片表现为脊柱旁和(或)胸壁向肺野突出的类圆形阴影.6例CT平扫病变呈边缘光滑、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38~45 HU.2例非螺旋CT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CT值61~65 HU.4例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病灶呈较明显均匀强化,CT值72~83 HU.4例MRI平扫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结论 EMH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X线、CT及MRI表现结合病史可协助诊断.

  • MRI对膝关节半月板撕裂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刘晓晟;许建荣;华佳;王柏松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MRI对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1998至2004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的关于MRI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撕裂的英文、中文文献,按照Meta分析的要求和诊断试验公认的质量标准对所有的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并提取各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采用SAS 8.0软件,检验异质性,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计算出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以诊断试验Meta分析特有的综合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SROC)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地评价该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1篇,汇总的诊断指标和SROC分析均显示,MRI对内、外侧半月板撕裂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度,表示诊断试验准确度的TPR*分别为0.90、0.8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P>0.05).亚组分析显示,磁场强度的高低所致诊断准确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外侧Z值分别为1.59、0.43,双侧P值均>0.05).结论 汇总目前关于MRI诊断内、外侧半月板撕裂的研究显示,MRI是一种准确性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高磁场强度对半月板撕裂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 全肝MR灌注成像早期监测肝VX2肿瘤经皮酒精注射疗效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挽时;吴冰;王东;孟利民;时惠平;宋云龙

    目的 研究全肝MR灌注成像(MRPI)早期监视兔肝VX2瘤经皮酒精注射(PEI)疗效的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0只,经开腹手术于肝内注射VX2肿瘤细胞悬液0.1 ml,分别在种瘤后第2、3周进行MR T1WI、T2WI检查监视肿瘤生长情况.在种瘤后第3周时,于CT引导下,于肿瘤一侧的早期强化明显处注射无水乙醇1.0 ml,治疗1周后应用MRPI观察治疗效果.灌注参数包括:对比剂到达时间(TO)和大上升斜率(SS),应用t检验比较治疗区与肿瘤未治疗区的灌注参数.结果 10只兔肿瘤均种植成功,第3周时肿瘤直径(2.6±0.6)cm.治疗过程中3只兔死亡,PEI治疗1周后的治疗区呈无或低度强化.肿瘤未治区与治疗区的TO分别为(16.0±1.2)、(50.8±5.9)s,SS分别为38.9±2.2、6.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8、-39.6,P值均<0.05).常规T1WI、T2WI无法清晰显示治疗区与未治疗区的差异.结论 全肝MRPI可以较敏感的早期监测PEI疗效,早期强化的消失可作为PEI治疗有效的标志.

  • 兔肝VX2瘤化疗栓塞介入术前后MR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和增殖、转移基因表达相关性的动态研究

    作者:袁友红;肖恩华;刘建滨;贺忠;金科;马聪;向军;肖洁华;陈卫坚

    目的 探讨兔肝VX2瘤化疗栓塞介入术前后增殖细胞抗原(PCNA)、凋亡活化基因(Bax)、转移抑制基因23(nm23)、上皮型钙依赖黏连蛋白(E-cad)表达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间的关系.方法 40个兔肝VX2瘤模型,分为对照组与介入术后16、32、48 h组,每组10个模型.4组分别在化疗栓塞介入术前与化疗栓塞介入术后16、32、48 h行DWI,并对各组肿瘤标本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上述不同时间及不同部位(肿瘤周围正常肝组织、肿瘤外周部分组织、肿瘤周围部分组织、肿瘤中央部分组织)之间PCNA、Bax、nm23、E-cad表达指数以及表达指数与相应部位ADC值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对照组VX2瘤外周部分、周围部分与中央部分组织PCNA表达指数(分别为65.1%、74.7%、59.0%)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8.3%)(χ2=19.08,P<0.01);上述部位的nm23(分别为1.7%、0.4%、6.2%)、Bax(分别为2.0%、1.2%、2.2%)及E-cad(分别为6.2%、2.0%、1.6%)表达指数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分别为16.5%、40.0%、78.0%)(χ2值分别为12.86、20.17、22.20,P值均<0.01).(2)介入术后16、32、48 h组VX2瘤周围部分组织PCNA表达指数分别为83.0%、92.6%、85.7%,nm23表达指数分别为2.3%、7.4%、4.2%,Bax表达指数分别为0.8%、0.5%、0.9%,E-cad表达指数分别为2.8%、1.0%、1.1%,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PCNA、nm23表达指数先增加后下降(χ2值分别为14.37、8.94,P值<0.05),Bax、E-cad表达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98、3.88,P值>0.05).(3)b=100 s/mm2时,对照组与介入术后16、32、48 h组肿瘤周围部分ADC值分别为(1.71±0.27)×10-3、(1.24±0.22)×10-3、(1.48±0.37)×10-3及(1.57±0.23)×10-3mm2/s,PCNA的表达指数与肿瘤周围部分组织ADC值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68,P=0.000);nm23、Bax、E-cad的表达指数与ADC值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0、0.17、-0.10,P值均>0.05).结论 化疗栓塞介入术后VX2瘤浸润、转移潜能下降,但短期内将导致肿瘤增殖能力的加强.ADC值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情况.

  • 腹腔及盆腔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的CT表现

    作者:杨林;陈燕萍

    目的 观察腹、盆腔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4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CT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病变共同CT表现包括:腹、盆腔巨大软组织肿块,边缘多个分叶,多累及腹、盆腔脏器浆膜及腹膜,与周围器官关系密切,但其来源不清,常见大小不一出血坏死区,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腹、盆腔DSRC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临床诊治有一定帮助.

  • 基于体模三维DSA的导航精度及与MR血管成像的图像融合

    作者:汤伟军;金毅;李克;冯晓源;洪泳

    目的 通过体外模型考察三维(3D)DSA的导航精度,评价通过与MRI和(或)MR血管成像(MRA)[MRI(A)]的图像融合实现基于3D DSA神经导航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1)模型:树脂玻璃体模(Peg-Board Phantom),圆柱体的底部随机排列有32个高低不等的实心定位圆柱体,其高度和排列位置均符合正态分布.(2)3D DSA检查:采用日本東芝公司的Infinix NS/VC DSA机,原始数据经3D工作站重组后,传输至在线PC工作站,经WFU DICOM_Toolkit软件转换为标准的医学数字影像通信标准(DICOM)图像层面数据.(3)MRI(A)检查:采用GE Signa VH/i 3.0 T超导MR成像系统,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序列进行扫描,DICOM图像亦传输至PC工作站.(4)图像融合:采用3D Slicer软件以定位圆柱体的位置及形态为依据,对3D DSA和MRI(A)图像进行手工配准,融合效果由多名有经验的医师进行评价.(5)导航精度的测量:计算3D DSA、MRI(A)显示的底盘上的32个定位圆柱体顶点的坐标与模型实际坐标间的欧氏距离.体模的DSA导航精度与MRI导航精度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评价.结果 以定位圆柱体的位置及形态为依据进行体外模型的3D DSA、MRI(A)的图像配准,终图像融合效果满意.模型内定位圆柱体顶点的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0.38±0.24)mm(3D DSA)、(0.31±0.12)mm[MRI(A)],两者间的导航精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1,P=0.55).结论 通过与MRI(A)的图像融合,可以实现基于3D DSA的神经导航手术,其导航精度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 对比剂密度监控智能扫描技术在椎动脉及颈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邵康为;龚承友;刘伟;袁立新

    目的 优化椎、颈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增强时相,研究增强扫描佳触发时间和扫描方法,提高椎、颈动脉的三维显示率.方法 在对比剂密度监控智能扫描(SmartPrep)组133例椎、颈动脉(87例椎动脉、46例颈动脉)SCTA检查中,于足背静脉团注350 mg I/ml的碘海醇后,应用SmartPrep技术优化扫描时相、触发扫描序列完成数据采集,对照组113例同样采用足背静脉团注对比剂,以经验估计延迟18~22 s后触发扫描,经图像重建和三维重组显示靶血管.结果 所有SmartPrep组SCTA(133例,100%)均获成功,其增强时相处于佳(130例)和较佳(3例)的扫描时期内,靶血管密度阈值在整个扫描周期[(18±4)s]内持续在100 HU以上,而实际增强扫描的启动时间个体差异明显(15~43 s),误差达28 s.靶血管平均密度[(161.4±2.0)HU]明显高于对照组[(133.3±2.2)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56,P<0.01).SmartPrep组显示满意率为97.74%(130/133),不满意率为2.26%(3/133),失败率为0.对照组显示满意率为76.11%(86/113),不满意率为22.12%(25/113)和失败率为1.77%(2/113).结论 智能扫描技术应用于对比剂密度的实时监控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能获得满意的增强时相.

  • CT定位诊断网膜囊原发性和胃源性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作者:董鹏;王滨;张仕状;常光辉;孙西河;程鑫

    目的 了解胃小弯侧正常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CT表现,并探讨CT对网膜囊原发性和胃源性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照组51例无网膜囊区病变者上腹部CT资料,观察正常情况下胃小弯侧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显示情况、血管弓形态及其与胃壁的关系;分析病变组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网膜囊占位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在病变主体层面上观察病变与胃小弯侧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关系、病变的形态及其与胃壁的分界.结果 对照组中,50例显示小弯侧血管弓;血管弓贲门部属支、胃体部属支和幽门部属支分别显示42、10和7例;血管弓与胃壁紧邻38例.病变组中,13例病变与胃壁间缺乏明确的脂肪间隙.6例胃源性病变中,5例在病变主体层面上显示病变边缘有拉直的血管弓属支血管,血管弓被推离胃壁;病变与胃壁之间无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显示.11例原发性病变中,10例在病变主体层面上病变与胃壁之间显示胃小弯侧血管弓,病变边缘未见拉直的血管弓属支血管.结论 CT检查可良好显示正常的胃小弯侧血管弓.根据病变与胃小弯侧血管弓及其属支血管的关系,病变与胃壁间是否存在明确的脂肪间隙以及病变的形态,可对网膜囊原发性和胃源性占位性病变作出定位诊断.

  • 肛瘘的高分辨MRI表现

    作者:蔡香然;孟悛非;张中伟;刘斯润

    目的 探讨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对肛瘘检查的准确性及其价值.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20例,全部行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检查,检查序列主要包括高分辨轴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2WI和轴面抑脂T2WI序列.结果 20例肛瘘共27个原发瘘管、24个内口,28个外口,10个肛周脓肿.高分辨MRI对原发瘘管、肛周脓肿、内口显示的敏感度分别为92.6%(25/27)、100.0%(10/10)和91.7%(22/24),特异度分别为92.3%(12/13)、96.3%(26/27)和85.7%(12/14).结论 体外相位阵列线圈高分辨MRI可较准确地判断肛瘘的分型、瘘管走行及有无脓肿形成,对正确的手术治疗非常必要.

  • 肝静脉分型与测量参数的多层螺旋CT研究

    作者:王现亮;董光;耿海;王文刚;李林坤;高伟;王荣芳

    目的 从影像角度揭示构成活体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肝静脉(HV)、下腔静脉(IVC)及右下肝静脉(IRHV)等血管的立体构成,为肝脏手术术前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 对110例受检者于CT增强60~75 s后行上腹部扫描,对HV、IVC及IRHV等行多平面重组(MPR)及三维立体大密度投影(3D-MIP)成像.根据HV汇入IVC的方式进行分型,测量肝右静脉(RHV)与肝中静脉(MHV)或与共干的夹角、RHV与MHV或与共干在IVC上的距离,观察IRHV的出现几率,并测量RHV至IRHV的距离.结果 在110例受检者中3支型(肝的3支静脉分别汇入IVC)6例(5.45%),中、左支共干或合干型(肝中、左支静脉共干或合干后汇入IVC)98例(89.10%),中、右支共干型(肝中、右支静脉共干后汇入IVC)6例(5.45%).RHV与MHV或与共干的夹角为(55±18).;RHV与MHV或与共干在IVC上的距离为(21±7)mm.30例出现IRHV,出现几率为27.27%;IRHV至RHV的距离为(53±11)mm.结论 利用MPR成像可准确地测量构成此间隙的各相关参数值,对指导手术有帮助.

  • 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表现

    作者:纪建松;章士正;邵初晓;赵中伟;王祖飞;陈光强;徐民;卢陈英;范晓希

    目的 提高对肝脏单形性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MEA)影像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HMEA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影像表现和病理之间的联系.结果 4例HMEA中,2例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诊断正确.影像表现主要为:(1)平扫呈等低或等稍高密度的HMEA 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病理特点是瘤内有丰富的窦隙状薄壁分隔微血管网,无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1例伴厚壁的血管.(2)平扫呈低密度或低信号的HMEA 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快出",中央可见粗大的动脉.病理特点为瘤中央有畸形粗大厚壁的动脉,无脂肪细胞夹杂其间.结论 HMEA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构直接相关,根据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仍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 肝脏原发性平滑肌瘤的影像表现

    作者:吴光耀;田志雄;黄雄;孙骏谟

    目的 探讨肝脏原发性平滑肌瘤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例无免疫缺陷的肝脏原发性平滑肌瘤患者CT和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间的联系.2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结果 2例CT检查者病灶呈低密度,2例MRI检查者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1例密度和信号均匀,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1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3例均有假包膜征,无肝硬化和静脉瘤栓.病理示梭形肿瘤细胞增殖,毛细血管增生;1例伴中心玻璃样变,1例伴中心液化坏死.结论 肝脏原发性平滑肌瘤是富血管性有假包膜的肿瘤,CT和MR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一例

    作者:蔡永亮;陈怀珍;王艳昕;徐国存;徐磊

    患者 男,29岁.发作性意识丧失,四肢抽搐,视力、听力下降5个月.既往身体健康.体检:神清,反应迟钝,命名性失语,近记忆力减退,视力仅存光感,听力下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光反应迟钝,眼底检查视乳头颜色苍白,边界不清,有火焰状出血,动静脉直径比约为3:1,全身针刺觉正常,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及腱反射正常,病理征、脑膜刺激征阴性.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35 mm/1 h;脑脊液Pandy试验阳性,白细胞15×106/L,蛋白146.0 g/L,葡萄糖、氯化物正常,IgG 57 mg/L,IgA 4 mg/L,IgM为0;脑干诱发电位示双侧上、下肢异常体感诱发电位,右侧异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示轻度异常.

  • 腹膜后间隙支气管囊肿一例

    作者:李长英;黄学全;丁仕义;黎昌华

    患者 男,34岁.左上腹疼痛不适3 d,发现腹部肿块1 d.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体检:左上腹轻度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及血常规检查均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25 I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9 IU/L,乙肝二对半检查示HBsAg、HBeAb、HBcAb为阳性.

  • 阑尾黏液囊肿一例

    作者:齐扬;万业达

    患者 女,86岁.体检时发现右下腹部包块12 d.体检:右下腹压痛,可触及包块,大小约4 cm ×4 cm.

  • CT检查体内藏毒三例

    作者:王冰;王振常

    3例均为男性,由禁毒警察将其送至CT检查室.年龄分别为27、39、48岁,自述口服毒品或经肛门将毒品塞入直肠,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 原发性恶性肝淋巴瘤一例

    作者:陈金勇;黄莹;朱露林

    患者 女,35岁.右上腹胀痛1个月余,疼痛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10 d.体检:右上腹轻压痛,肝剑突下8 cm.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LDH)升高.B超示肝左叶巨大实性不均质低回声肿块,直径为12.4 cm×11.6 cm.

  • 双侧肾癌一例

    作者:韩帮成;徐峰;吕维红;王福海

    患者 男,51岁.体检时行B超检查发现双侧肾脏实质性占位病变.体检无明显异常.B超检查示:左肾上极2.6 cm ×2.9 cm、右肾下极3.2 cm×3.0 cm高回声区,边界清楚,形态规整,周围可见血管绕行,并突出于肾脏表面.CT扫描示:左肾中上极前部、右肾中下极后部实性肿物(图1~3),增强后肿块大部明显强化,内见瘢痕状无强化区,肿块境界清晰,肾窦未见变形,肾静脉未见充盈缺损,诊断为双侧肾癌.

  • 肺肉瘤样癌的X线胸片和CT表现

    作者:李惠章;李威;杨重庆;潘纪戍;陈起航;周诚

    目的 探讨肺肉瘤样癌(LSC)的X线胸片、CT表现特点,提高对LSC的认识.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7例LSC的X线胸片、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表现为肺内直径3~11cm(平均7 cm)的实质性肿块;均位于中下肺部,其中右下叶3例,右中叶2例,左下叶2例;7例中6例为周围型,1例为中央型.5例周围型者边缘清楚,3例呈分叶状;CT平扫见3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匀,内有空洞或钙化;增强CT上3例呈均匀、4例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6 cm的肿瘤呈边缘及肿瘤内斑片状强化.5例侵犯胸膜及胸壁组织,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有远处转移.结论 LSC在X线胸片和CT上有相对的特征性表现,对定性诊断有价值.

  • 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诊断

    作者:赵世华;闫朝武;何作祥;蒋世良;陆敏杰;李世国;刘琼

    目的 分析和总结应激性心肌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71岁女性患者,入院前1 d生气后突发胸闷、胸痛伴胸骨后烧灼.先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和MR扫描.结果 急诊心电图示V1~V4导联ST段抬高和T波倒置,1周后出现病理性Q波,1个月后Q波消失,代之为巨大倒置的T波.心肌酶正常或仅轻度升高.急诊左室造影示左室巨大室壁瘤形成,约占左室容积3/4,左室射血分数(LVEF)约30%,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与之对应的冠状动脉病变;1个月后复查造影,示左室室壁瘤明显缩小,左室功能基本恢复,LVEF 63.6%.发病1周内心肌核素检查示相应区域灌注和代谢不匹配,提示心肌存活.MRI示左室心尖部巨大室壁瘤形成,但受累节段既无灌注缺损又未见明显延迟强化,提示无坏死心肌.结论 极度心理打击发生的短暂性左室心尖球状扩张可称为应激性心肌病.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以及MRI心肌灌注延迟显像能够提示病变区存活心肌,可指导临床治疗.

  • MR低信号分隔征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作者:高佩虹;赵斌;蔡世峰;王光彬;彭洪娟;刘绍玲

    目的 评价MR低信号分隔征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20个乳腺癌和14例25个纤维腺瘤的MR表现特点,分析低信号分隔征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乳腺癌和纤维腺瘤在MR抑脂T2WI信号可为等、高信号,低信号,混杂信号,3种信号在乳腺癌分别为5、11、4个,在纤维腺瘤分别为11、10、4个,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4,P=0.414).病灶形状可分为不规则形、类圆形和分叶状,3种形状在乳腺癌和纤维腺瘤分别为12、7、1个和1、7、1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62,P=0.000).纤维腺瘤特征性表现分叶状、抑脂T2WI及增强后低信号分隔征,诊断纤维腺瘤的敏感度分别为68%(17/25)、52%(13/25)、72%(18/25),特异度分别为95%(19/20)、90%(18/20)、95%(19/20).结论 低信号分隔征是诊断乳腺纤维腺瘤较特异的征象之一.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横纹肌复合体的MRI研究

    作者:汤绍涛;彭振军;孔祥泉;刘定西;毛永忠;王勇;董宁;阮庆兰

    目的 了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患儿横纹肌复合体(SMC)发育状态及其与排便功能的关系.方法 64例患儿进行盆腔MRI检查,其中对照组25例,为无直肠肛管疾病,因其他疾病需进行盆腔MRI检查者,ARM组39例.应用不同序列体部相控阵列线圈或头部线圈MRI对SMC从多个层面进行观测及定量分析,评估其发育状态与排便功能的关系.术后39例ARM患儿均进行1~6年的随访,对30例5岁以上患儿进行主、客观排便功能的检查.结果 对照组SMC宽度绝对值为(3.63±0.22)mm,与年龄有相关性(r=0.998,P<0.01);SMC宽度相对值为0.50±0.02,与年龄无相关性(r=0.265,P>0.05).低、中位ARM患儿肌肉发育指数(MI)分别为0.49±0.05和0.47±0.05,发育良好;高位ARM患儿MI为0.28±0.06,仅部分SMC发育不良.30例5岁以上的随访患儿中,当MI≤0.18时,直肠肛管收缩压差较MI>0.18时明显降低[分别为(0.85±0.20)、(2.24±1.02)kPa,t=3.55,P<0.01],肛管高压区长度明显缩短[分别为(10.88±3.64)、(20.26±4.34)mm,t=5.18,P<0.01],直肠肛管角>100°,7例中5例ARM术后出现肛门失禁.当MI>0.18时,直肠肛管角<90°,23例中21例ARM术后排便功能好.结论 MRI检查能清楚地显示对照组和ARM组患儿SMC发育状态,MI可以作为SMC发育的量化指标,并可用于评估ARM患儿SMC的发育状态,当MI≤0.18时可作为SMC发育不良的客观指标.

  • 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CT、MRI诊断

    作者:张忻宇

    急、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可造成颅内、外及颞骨的多种严重并发症.颅内并发症包括硬膜外脓肿、硬膜下脓肿、脑脓肿、软脑膜炎、硬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等.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HCP)主要累及岩锥附近的硬脑膜,以同侧天幕及颞部的硬脑膜为主.耳源性HCP临床少见,容易误诊,其MRI表现国内文献仅见个例报道[1],国外文献所报道的病例多为特发性HCP,且多为个例临床报道.我院从1985-2004年共诊断耳源性HCP 7例,现分析如下.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10届全国腹部影像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作者: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