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以巨大双肾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

    作者:胡红杰;杜华平;黄金文;王一红

    患者女,11岁.因发现"蛋白尿伴乏力2个月"于2001年6月14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体重减轻约3 kg.体检:体温37.4 ℃,血压:13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入院1周后体温上升,高达39.0 ℃.神清,贫血貌,发育欠佳,两侧腋下扪及散在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的淋巴结,活动,压痛.皮肤未见淤点淤斑.

  • 婴儿气管性支气管及伴发畸形一例

    作者:程建敏;贺辉;许崇永;陈宇

    患儿 3个月.出生后不久出现吸气时胸骨上凹明显伴喘鸣,近4 d喘急气促加重,胸部平片显示纵隔影明显右偏移位,左肺气肿,提示气管异物可能(图1).临床拟气管异物或先天性喉气管发育不良,要求进一步做CT检查.

  • 橡皮肿样神经纤维瘤病恶变一例

    作者:李安源;肖喜刚;韩雪

    患者女,22岁.自幼发现左下肢粗大,活动受限,局部皮肤大片色素沉着,近10年来左下肢增粗增大明显,近5个月来发现左臀部有巨大肿物,活动度稍差,有压痛.

  • 肋骨毛细血管瘤一例

    作者:潘仲林;朱友志;胡勤衍

    患者女,17岁.体检胸部透视发现右侧胸腔占位2个月余入院.病程中患者无发热、咳嗽,无胸背部疼痛不适,无胸闷、呼吸困难.体检:胸廓无畸形,背部皮肤无红肿,右侧肩背部未触及肿块,无局部压痛.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 多脾综合征合并右室双出口一例

    作者:邓生德;谭兴;郑生喜;魏铭;吴惠宁;刘伯儒;燕小梅

    患者男,34岁,平素身体状况良好,无特殊临床症状,故以往未做过任何影像学检查.此次因车祸致"腹部闭合性损伤"行CT检查而发现畸形.

  • 胸髓内结核球一例

    作者:于爱红;李坤成;高勇安;朴常福

    患者男,42岁.以双下肢无力,伴大小便障碍3个月入我院.患者曾于2004年6月14日在当地医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5 d出现右下肢无力,左下肢麻木症状,进行性加重,2周后出现排尿困难.2004年7月6日行头、颈、胸及腰MR检查未见异常.在当地医院行抗炎、营养神经治疗,症状缓解.患者7月28日症状突然加重,出现双下肢瘫痪,排尿困难,胸、腰MRI复查,示T6~7椎体水平髓内病变,考虑为脱髓鞘,又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9月22日转入我院.

  • 甲氨蝶呤碘油乳剂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宫角妊娠一例

    作者:李龙;李彦豪;曾欣巧;桑惠君

    患者女,24岁,孕1产0.因停经39 d,下腹胀痛近1周于2004年7月27日入院.平时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4年6月18日,于2004年7月17日查尿人绒毛膜促性素(HCG)(+).不伴恶心、呕吐、阴道流血排液、肛门坠胀感等.2004年7月26日外院B超检查疑"宫角妊娠".2001年7月曾因"宫外孕"行"左侧输卵管部分切除术".

  •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MRI表现

    作者:冯逢;李明利;李小圳;孟春玲;金征宇

    目的描述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MRI表现,探讨MRI的诊断价值和限度及其与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临床以多饮、多尿及头痛为主要症状前来就诊,手术病理诊断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患者的术前MR影像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患者MRI均表现为垂体增大,垂体蒂增粗,正常神经垂体T1WI高信号消失,病变均呈明显强化,其中2例为均匀强化,3例强化不均匀.2例可见海绵窦及相邻硬脑膜受侵犯.结论对于垂体增大合并中枢性尿崩症,伴或不伴有腺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要考虑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诊断.

  • MR多体素质子谱成像在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全红;李少武;包尚联;刘玥;谢耀钦

    目的利用多体素质子谱成像,对颅内胶质瘤患者在手术前对其浸润边界及病理学级别进行分析,并提出新的评价方法,探讨MR多体素质子谱成像在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胶质瘤共30例.行常规MR检查及增强检查,随后行多体素质子谱扫描.采用胆碱(Cho)/N-乙酰天冬氨酸(NAA)残差z分数统计模型确定肿瘤的边界,大z分数所在区域确定肿瘤的高代谢活性区,采用大z分数、肿瘤高乳酸指标(LLI)值及有无乳酸盐(Lac)/Cho>1的体素出现等3项指标确定肿瘤的级别. 结果传统的MR扫描显示出肿瘤的瘤体及周围水肿影,15例在增强扫描中表现不同的强化影;用多体素质子谱定量分析方法所确定的肿瘤边界均超过常规MRI所确定的肿瘤边界,且可见其边界呈浸润性生长.在20例2~3级肿瘤中,其肿瘤内高的代谢活性区在常规MRI所确定的肿瘤区内;而在10例4级肿瘤中,有8例其肿瘤内高代谢活性区在常规MRI所确定的肿瘤区外.2级胶质瘤的大z分数为6.40±2.43,3级为16.83±7.28,4级为9.16±4.38.3级的大z分数均高于2级和4级,4级高于2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2.61,P=0.01;t32=3.91,P=0.002;t42=1.90,P=0.04).2级胶质瘤的大LLI值为9.24±5.33, 3级为22.27±14.63, 4级为38.41±11.45.LLI值随肿瘤级别的升高而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2.56,P=0.01;t32=2.41,P=0.02;t42=7.42,P<0.01).4级胶质瘤有Lac/Cho>1的区域出现,即出现显著性坏死,而2、3级肿瘤均无Lac/Cho>1的区域出现.结论 MR多体素质子谱成像可提供肿瘤代谢方面的功能信息,可评价胶质瘤对正常脑组织的浸润及其恶性度,结合常规MR结构成像,可为术前准确、全面评价胶质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X线导向Nd:YAG激光器行介入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朱君;崔明华

    目的探讨在X线电视监控下采用日本产Nd:YAG Laser CL-50激光器行经皮激光腰椎间盘减压(PLDD)术.方法分析378例术后病例,病程1个月至16年.L2~3椎间盘突出17例,L3~4椎间盘突出35例,L4~5椎间盘突出140例,L5~S1椎间盘突出116例,2个椎间盘同时突出60例,3个椎间盘同时突出10例,共施行PLDD术458个椎间盘.所选病例均经CT或MR检查及临床症状、体征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结果行PLDD术后1个月治愈268例,治愈率70.90%;3个月治愈259例,治愈率68.52%;6个月治愈260例,治愈率68.25%,治疗效果满意率、有效率及失败率是稳定的.结论 X线导向下行经皮激光介入椎间盘减压术有微创、患者痛苦小、恢复快、效果较稳定的特点,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较佳,远期临床效果也很理想.

  • MRI和CT椎间盘造影对腰椎间盘破裂诊断的比较研究

    作者:陈兴灿;刘乃芳;李晓红;许文根;邹庆;杨永宏

    目的比较MRI、CT椎间盘造影(CTD)对腰椎间盘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有慢性下腰痛病史、无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和体征、CT平扫和MR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的16例患者行MR和CTD配对检查;制定统一的CTD分型及阳性椎间盘的标准;观察诱发腰痛与椎间盘内注射对比剂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16例(21个腰椎间盘)MR和CTD的配对检查,CTD显示12个腰椎间盘为2型、1个腰椎间盘为5型,合计13个为阳性椎间盘,MRI显示6个腰椎间盘纤维环后方可见高信号区,为椎间盘破裂的间接征象,7个腰椎间盘仅显示退行性改变.结论 CTD是显示椎间盘破裂直接征象的惟一方法;诱发腰痛与腰椎间盘破裂类型有关.常规MRI仅能显示部分腰椎间盘破裂的间接征象,要明确腰椎间盘破裂需行CTD.

  • 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椎骨密度及结构的多层螺旋CT研究

    作者:吴胜勇;杨立;祁吉;王斌;温连庆;李景学

    目的评价容积性定量CT(vQCT)技术测量的腰椎骨密度(BMD)参数区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无骨折老年妇女的能力,对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椎结构与正常老年妇女进行比较. 方法将有骨质疏松脊椎骨折的26例老年妇女归为第1组,选择年龄与其相匹配的无脊椎骨折的30例骨质疏松妇女归为第2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56例病人腰椎L1、L2椎体行容积扫描,在横断面影像中经传统的QCT法测量L1、L2小梁骨BMD(2D-TRAB)、整体骨BMD(2D-INTGL);在经计算机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三维处理的影像中应用直方图功能测量L1、L2椎体整体骨BMD(3D-INTGL)、皮质骨BMD(3D-CORT)、小梁骨BMD(3D-TRAB).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参数为腰椎正位BMD(AP-SPINE)、腰椎正位表观BMD(BMAD).比较2组老年妇女间上述7组的BMD值.另对10例2D-TRAB正常的老年妇女在VR像中测量L1椎体中部边长为20 mm的正方体内骨小梁容积比值,并与在56例妇女中随机选取的10例的数值比较. 结果 DXA测量中AP-SPINE、BMAD在第1组妇女为(0.796±0.170)g/cm2 、(272.7±27.7)mg/cm3, 与第2组妇女(0.817±0.140)g/cm2、(249.5±26.5)mg/cm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QCT中第1组的2D-TRAB为(70.4±22.2)mg/cm3、2D-INTGL为(138.3±35.1)mg/cm3、3D-INTGL为(139.4±34.9)mg/cm3、3D-CORT为(133.8±26.9)mg/cm3、3D-TRAB为(69.9±18.6)mg/cm3,比第2组数值(89.1±21.8)mg/cm3、(170.6±34.5)mg/cm3、(180.5±28.2)mg/cm3、(163.2±27.5)mg/cm3、(83.8±17.1)mg/cm3下降18%~23%.10例骨质疏松老年妇女L1椎体骨小梁容积比值为(8.12±1.96)% ,明显低于正常老年妇女的(39.1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MSCT中vQCT参数区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无骨折老年妇女的能力优于DXA,三维重组影像显示的骨质疏松老年妇女椎体骨小梁容积明显低于正常老年妇女.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诊断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韩丽君;屈婉莹;潘纪戍;刘甫庚;朱明;张建飞

    目的应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全身显像,探讨PET、同机CT和PET-CT融合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332例18F-FDG PET-CT受检者中有35例发现骨异常病变.分别阅读和记录18FDG PET图像、同机CT图像和PET-CT融合图像判断的良、恶性病变,比较3种方法在诊断骨转移瘤上的差异. 结果 35 例中共检出89个病灶,其中68个病灶后确诊为恶性肿瘤骨转移,21个为良性病变.PET诊断骨转移病灶62个,诊断良性病变17个,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性为91.2%(62/68个),特异性为81.0%(17/21个),准确性为88.8%(79/89个);同机CT诊断骨转移病灶55个,良性病变16个.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0.9%(55/68个),76.2%(16/21个)和79.8%(71/89个);PET-CT融合图像诊断骨转移病灶64个,良性病变19个,诊断骨转移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1%(64/68个),90.5%(19/21个)和93.2%(83/89个).结论 PET-CT融合图像在诊断骨转移瘤方面,可减少单用PET 或单用CT诊断时的假阴性和假阳性,提高了鉴别骨良、恶性病变的能力.

  •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及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刘铁;宋敏芳;董吉顺;何剑;朱克勤;钱海峰

    目的回顾分析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表现与病理结果,以求进一步提高对其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 103例患者进行腹部CT平扫,81例行CT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获得手术标本及作病理切片,并注意切片方向与CT扫描层面相近的平面进行. 结果 CT显示肝硬化84例,以肝脏右叶改变重;肝内不同形态钙化71例,以分隔状钙化多;肝癌12例;脾脏增大78例,脾脏钙化13例;结肠壁增厚27例,以降、乙状结肠及直肠增厚居多;结肠壁钙化31例,其中全结肠弥漫性钙化5例;结肠癌9例.病理观察肝内不同程度纤维化并形成假小叶,纤维增生间隔及假小叶内均可见虫卵及钙化;结肠黏膜下及区域淋巴结内可见虫卵及钙化.结肠壁纤维组织及黏膜组织增生明显;脾内可见纤维增生及钙化,但未见虫卵. 结论慢性血吸虫病对腹部脏器的损伤以肝脏及结肠为重,CT的病理性改变也相对明显,而脾脏改变大多是肝硬化的伴随变化.CT腹部扫描检查是慢性血吸虫病脏器病理损害和程度的重要影像诊断方法.

  • 显示器性能对影像识读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先运;刘慧琴;孙勇;邱建峰;鲁雯;汲伟明

    目的用实验方法研究显示器(CRT)性能对影像识读的影响.方法 (1)用ST-86LA型光度计对2台显示器(CRT1、CRT2)的亮度特性、均匀特性、对比度特性进行测试与比较,并绘制其受试者特性曲线(ROC).(2)对模拟病变信号进行摄影,获取18幅实验影像,请3位影像诊断医师分别在2台显示器上进行识读,累计识读结果,绘制ROC曲线并进行分析.结果 (1) CRT1、CRT2的大亮度分别为102和128 cd/m2,可辨识的大密度胶片影像为D=1.51和1.81;边缘处的亮度分别为中心亮度的93.14%和92.97%;大面积对比度分别为48.12、41.25,小面积对比度为10.96和15.09.整体性能,CRT2优于CRT1.(2)ROC曲线下面积(Az):大信号纵隔部Az1=0.8564、Az2=0.8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6,P>0.05);肺野Az1=0.7967、Az2=0.84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95,P>0.05);小信号纵隔部Az1=0.7876、Az2=0.83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16,P>0.05);肺野Az1=0.6964、Az2=0.79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947,P<0.05 ).结论 (1)显示器性能对大信号识读影响小、对小信号识读影响大.(2)高密度影像受显示器性能影响大、低密度影像受显示器性能影响小.(3)在识读载有小信号的高密度所成影像时,为保证影像识读质量,应配备高性能的显示器.

  • 心血管基因治疗与分子影像学

    作者:张龙江;祁吉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对各个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对疾病分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从基因角度重新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试图通过补充或抑制某些靶基因而治疗一些传统医学难以治愈的疾病,产生了基因治疗的概念.目前基因治疗主要集中于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实验所占的比重很小[1].但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血栓形成性疾病仍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从基因水平探索这些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及方向[2].笔者从心血管基因治疗的基本概念、传送技术以及影像学在其中的作用等方面综述其进展.

  • 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全师;王欣璐;李华;吴湖炳;王明芳;张雪林

    目的对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评估并对术后复发病灶的早期发现中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34例次)肝癌患者拟行或已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和18F-FDG PET-CT的影像学资料.肝移植术前进行18F-FDG PET-CT扫描者10例(12例次),其中8例(8例次)PET检查的目的是肝移植术前评估,2例(4例次)行PET检查的目的是了解介入综合治疗或手术切除后肝癌病灶的灭活情况及全身转移情况.肝移植术后进行18F-FDG PET-CT扫描者11例(22例次),检查目的是了解肝移植术后肿瘤有无复发转移,术后行PET检查距离肝移植手术日之间的平均时间为8.68个月.结果 (1)肝移植术前评估的8例中有2例PET显示全身各部均未发现转移性病灶者,均按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有2例PET显示转移灶位于拟手术野区域内,也按期进行了移植手术(术中对局部的转移灶进行了外科清扫);有4例患者因已有不同程度的远处转移,放弃肝移植手术,而改用介入或其他内科治疗.(2)肝移植术后进行PET-CT扫描者11例(22例次),其中2例术后行PET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及全身其他部位的转移灶;1例术后发现霉菌性脑脓肿;其余8例(19例次)PET检查中发现移植的肝内出现复发病灶者4例,另外还发现肝左右静脉和下腔静脉内癌栓、肺内转移及多部位多发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脾脏内转移、胸壁胸膜转移、胸椎椎间孔等处转移征象.结论 18F-FDG PET-CT的全身性扫描兼有对肿瘤显示高敏感性的优势,在肝移植术前评估和术后早期发现复发病灶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部分患者因此改变了诊断分期及相应的治疗计划,它在肝移植的术前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杨立;杨州;赵绍宏;聂永康;应逸凤;赵红;方捷;蔡祖龙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直接征象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应用MSCT对19例无痛性黄疸患者行上腹部常规平扫及静脉注射对比剂后25和60 s双期增强扫描,15例应用增强扫描数据行三维图像重组,以3级评分法,判断MSCT对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直接征象的显示能力.分析病变胆管的形态学特征、胆管受累范围.19例均经手术病理(15例)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4例)证实为胆管细胞癌.结果 15例行三维图像重组者有14例显示肿瘤直接征象和肿瘤累及范围,19例行25和60 s双期增强扫描者分别有8例和7例显示肿瘤直接征象和肿瘤累及范围,三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注药25 s时肿瘤强化明显,表现为肝总管管壁环行增强、增厚、管腔局部狭窄或完全闭塞,三维图像呈模拟染色体样表现,并可观察到病变远、近端胆管内播散结节.结论 MSCT在注射对比剂后25 s扫描,病变增强明显;三维重组图像可观察胆管的直接征象和受累范围.

  • 肝动脉及门静脉三维CT血管造影在肝移植肝门血管重建中的意义

    作者:戴旭;徐克;程颖;赵宁;王强

    目的评价肝动脉、门静脉双期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 CTA)在肝移植肝门血管重建术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拟行肝移植的受者进行肝动脉及门静脉双期3D CTA,根据术前3D CTA所显示的肝门血管情况,初步计划术中肝门血管重建方案,后与实际手术情况相比较.结果 25例肝移植受者中15例为正常肝动脉解剖;10例有肝动脉解剖变异,占40%,其中以替代肝右、替代肝左、副肝左和副肝右动脉血管变异出现的情况居多.变异组中1例经DSA间接门静脉造影证实为门静脉海绵样变而放弃肝移植手术.其余24例接受肝移植手术的受者中,1例合并脾动脉瘤,术中行脾动脉结扎脾切除术;1例腹腔干起始部狭窄,3例经术前CT测量发现受者肝脏主要供养动脉直径<3 mm,上述4例患者接受肝-主动脉间移植架桥血管重建供肝血供.1例有门静脉主干内血栓形成,术中门脉取血栓术后行标准门脉吻合.经DSA及手术证实,3D CTA对肝门区血管诊断符合率达100.0%;术前根据CTA预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术中实施方案相比,符合率正常肝动脉解剖组可达93.3%(14/15例),肝动脉变异组可达77.8%(7/9例).结论 3D CTA能准确评价肝门区血管的变异和病变情况,对于术前准确合理地预制定肝门重建方案及术中准确快速地进行肝门血管吻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 肠扭转的CT表现

    作者:纪建松;王祖飞;徐兆龙;吕桂坚;徐民;赵中伟;苏金亮;周利民

    目的提高螺旋CT诊断肠扭转的正确率.方法对9例术前CT明确诊断为肠扭转,并经手术证实病例的CT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重组方法有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滑动薄层块大强度投影法(STS-MIP).结果 9例肠扭转诊断均正确,主要征象有肠管的"漩涡征"(6例)和血管的"漩涡征"(9例)、"靶环征"(2例)、"鸟喙征"(6例).结论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靶环征"及肠壁强化减弱、腹水是提示绞窄性梗阻的可靠征象.螺旋CT扫描及重组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积极谨慎地开展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的研究和应用

    作者:潘纪戍

    在影像学上对正常或病理的组织或器官做出解剖和功能性的诊断是很重要的,虽然在许多病例中仅用解剖性成像,如CT已经足够;但功能性成像,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在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随访中的重要性已日益增加,特别在CT诊断为可疑者中.但长久以来,由于PET图像缺乏有细节的、高分辨率的解剖,对所见到的功能性异常的解剖定位是不满意的.因此,同时进行上述两种影像学检查是非常实用的,有时是必需的.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对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成琪;宋吉清;姚树展;刘庆伟;陈静;刘松涛;李昕;邓凯

    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对肺癌诊断、分期、治疗及疗效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80例肺癌患者,其中66例为术前诊断分期,14例为治疗后复查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23例行胸部检查,57例行全身检查.所有病例均在PET-CT检查前后加做薄层螺旋CT扫描.后诊断均经手术病理、纤维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18F-FDG摄取能力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按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肺癌的TNM分期标准对病变分别行CT、PET-CT分期,并将组织病理结果作为参照标准.结果 (1)所有原发性肺癌均示异常放射性高摄取.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肺癌对18F-FDG的摄取能力差异较大,以腺鳞癌和低分化鳞癌的摄取能力强.(2)66例术前诊断分期的患者中,与病理符合的肺癌N分期,PET-CT 61例,CT 48例.PET-CT对肺癌的N分期与C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9, P<0.01).对肺癌N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PET-CT分别为80.09%、97.14%、96.11%、84.70%;CT分别为56.48%、71.02%、63.21%、64.93%.CT发现了11例患者的17处转移,PET-CT发现了16例患者的39处转移.PET-CT与CT相比,改变了18例患者的治疗计划.(3)对14例治疗后复查的患者PET-CT能显示其在早期评价治疗疗效、区别手术瘢痕与复发提供了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的信息.结论 18F-FDG PET-CT对肺癌的诊断、分期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对治疗及预后监测具有积极的意义.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在肺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崔勇;周存升;姚树展;邵广瑞;王永正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在肺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因肺部病变行PET-CT检查的图像资料,将全部病例按照肺内原发病变、转移性淋巴结病变、远处转移性病变进行编组,以其病理或长期随访结果为标准,与CT比较,评价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肺内原发病灶共50处, 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0.0%、95.2%、62.5%、93.0%、71.4%和74.0%、76.2%、62.5%、91.4%、33.3%,PET-CT的诊断准确率与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病变,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97.9%、100.0%、96.4%、95.5% 、100.0%和69.3%、61.9%、75.0%、65.0%、72.4%,PET-CT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P<0.01);远处转移性病变,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95.0%、91.6%、100.0%、100.0%、93.2%和87.8%、68.7%、100.0%、100.0%、82.8%,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在肺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的临床分期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局限性和协同作用

    作者:张金娥;梁长虹;赵振军;王淑侠;乔穗宪;何晖;张佳;茹光腾

    目的分析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局限性和二者的协同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有病理证实的单个肺结节118例.所有病例CT和PET检查间隔时间<2周.病灶直径2~4 cm,平均2.7 cm.118例SPN中,恶性肿瘤87例,其中肺癌85例,结肠腺癌肺转移2例;良性31例,其中结核球8例,错构瘤6例,炎性假瘤6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4例,炎性肉芽肿3例,隐球菌感染2例,脓肿和球形肺不张各1例.结果 118例SPN中,CT诊断正确93例,误诊25例,误诊率21.2%.其中12例肺癌误诊为良性,13例良性误诊为肺癌.PET诊断正确96例,误诊22例,误诊率18.6%.其中9例肺癌、1例结肠癌肺转移误诊为良性,12例良性误诊为恶性.CT和PET协同诊断,108例诊断正确,10例误诊,误诊率8.5% .CT、PET单独诊断和协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6.2%、58.1%、85.2%、60.0%、78.8%;88.5%、61.3%、86.5%、65.5%、81.4%和97.7%、74.2%、91.4%、92.0%、91.5%.CT和PET单独诊断SPN的准确性无统计学意义(χ2=0.625,P=0.239),协同诊断与CT、PET单独诊断SPN的准确性有统计学意义(χ2=7.762和5.318,P=0.005和0.021).结论良、恶性SPN的CT和PET影像特征均有一定的重叠.单独采用CT或PET诊断肺结节的价值相当,CT和PET协同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或PET单独诊断.

  • 容积数据高分辨率CT重组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王振光;马大庆;陈步东;贺文;王新莲;刘大亮

    目的评价CT容积数据高分辨率重组图像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表现为肺弥漫性病变的病例和9例采用Heitzman法进行固定、干燥的肺标本进行多层螺旋CT(MSCT)、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和容积数据HRCT重组.比较所获得的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和HRCT扫描图像并进行分级评分.结果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和HRCT扫描图像对9例尸体肺标本和56例弥漫性肺疾病的评价是一致的.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和HRCT扫描图像在评价肺标本的小叶核心结构的得分分别为51分和53分,两者在显示小叶间隔线的得分相同,都为5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57、1.000).56例弥漫性肺疾病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和HRCT扫描图像的质量总分值分别为6~17、7~1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HRCT单独扫描增加96%的辐射量,延长扫描时间.结论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评价弥漫性肺病的价值与HRCT扫描图像相同.容积数据HRCT重组图像缩短检查时间、降低辐射量、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脱氧葡萄糖标准摄取值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丁其勇;滑炎卿;管一晖;赵军;朱凤;毛定飚;葛虓俊;张国桢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中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标准摄取值(SUV)的相关性.方法搜集行PET-CT和动态增强CT检查的28例非小细胞肺癌和13例良性肺结节病例,测量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平均CT值、18F-FDG标准摄取值的大值和平均值,计算结节增强峰值,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评价良恶性结节动态CT增强峰值和18F-FDG SUV的相关性.结果非小细胞肺癌和良性结节CT增强峰值[(35.09±11.41)、(26.92±19.98) HU]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4,P=0.189),SUV大值(7.23±4.38、2.97±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2,P<0.001),SUV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1,P<0.001).非小细胞肺癌CT增强峰值[(35.09±11.41) HU]和18F-FDG SUV的平均值(4.93±3.53)及大值(7.23±4.38)之间均无相关关系(r=-0.040,P=0.839及r=0.056,P=0.778).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动态CT增强值与FDG SUV之间无相关关系,FDG SUV可能不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评价.

  • 鹦鹉热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张郡;唐光健;王淑兰;付加真;张树新;孙国常

    目的总结鹦鹉热肺炎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同一家庭同时发病的3例鹦鹉热肺炎的临床表现、X线、CT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有患病鹦鹉接触史.X线胸片表现为肺内不同程度的浸润斑片影,自肺门向外放射,呈扇形,或呈胸膜下楔形斑片影,密度不均;较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肺叶;高分辨率CT显示部分病变区呈实变结节与磨玻璃样变;患侧胸膜受累,有少量胸腔积液.病灶皆单发.3例经红霉素治疗全部有效.2例随访4年,无复发,无肺间质纤维化.结论鹦鹉热肺炎临床及影像虽特异性较差,但有特点,结合接触史、实验室检查可确诊,红霉素等疗效确切.

  •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术中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的X线诊断及处理

    作者:王诚;赵世华;蒋世良;黄连军;徐仲英;凌坚;郑宏;谢若兰;陆敏杰

    目的研究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术中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的X线表现特点,为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心导管术中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的临床特点、X线表现及治疗措施.结果 9例中7例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其中6例出现心率减慢.X线表现为两肺野透亮度降低7例,急性肺水肿1例,右上肺不张1例.经紧急处理,除肺水肿1例死亡,余病例均恢复.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导管术中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病情危急,X线表现多样,正确识别、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王锡明;武乐斌;李振家;柳澄;陈海松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患者行64层MSCT冠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脉进行重组,以显示冠脉各主支及分支,并对冠脉病变进行诊断.对诊断冠脉不同程度狭窄的16例患者中15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6例行64层MSCT冠脉造影均成功地显示冠脉各主支(左冠脉主支、左冠脉回旋支、左冠脉前降支及右冠脉主支)及其分支(包括右冠脉的后降支、左室后支、圆锥支、窦房结动脉及左冠脉的对角支、钝缘支等),18例患者的56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的硬斑块和软斑块,其中16例的38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15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患者显示32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 64层MSCT是1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其对冠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较4~16层MSCT有明显提高.

  • 前列腺癌的MR扩散成像初步研究

    作者:王霄英;丁建平;周良平;李飞宇;范晓颖;王继琛;蒋学祥

    目的初步评价MR扩散成像(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可行性. 方法 28例前列腺癌患者及20例前列腺正常的对照组受试者行MR DWI检查,使用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序列,b值为1000 s/mm2.测量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及前列腺癌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测量每位受检者膀胱区域的ADC值.结果 48例中44例(91.7%)获得前列腺外周带和膀胱的ADC值.24例前列腺癌灶的ADC值为(0.35±0.06)×10-3 mm2/s,20例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为(1.35±0.30)×10-3 mm2/s,前列腺癌灶较正常前列腺外周带ADC值低(t=11.99, P=0.00).前列腺癌患者膀胱的ADC值为(1.27±0.21)×10-3 mm2/s,对照组膀胱ADC值为(1.29±0.30)×10-3 mm2 /s,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5, P=0.48).结论 MR DWI可用于前列腺的检查.前列腺癌灶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ADC值的差别有可能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 参考文献引用诸事谈

    作者:赵世华

    参考文献是科研论文中某些观点、数据、资料和方法的出处,之所以于文章后一一列出,是为了方便读者参阅和查找原文,从而能够系统地反映相关研究的历史衍化背景,因此也是科研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正确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能够体现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且也表示了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和著作权的承认和尊重.遗憾的是,笔者在阅读刊出的论文和审稿过程中发现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涵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有的作者似乎是仅仅为了论文的完整性才象征性的罗列几篇;其次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时效性不强,不能反映新或前沿性的研究进展.此外还有一种不良倾向,即国内一些作者似乎有意回避引用国内参考文献,这种情况负面影响很大,国内同行非常反感.

  • 有关现代CT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

    作者:王鸣鹏

    编辑同志:我在阅读杂志和文章中经常看到有"16层CT"或"16排CT"不同的说法,以及对于CT的图像后处理有的称为"重建",有的称为"重组",如多平面重建,多平面重组.诸如此类的名词究竟哪个是规范的说法,它们之间都有些什么区别.借杂志这块园地,能否对这样一些问题作一讨论或答复.谢谢.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其在肿瘤学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屈婉莹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癌症死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已居各类死因的第1位,肺癌、肝癌等已成为威胁中国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敌人[1].进入21世纪以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因使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迈上了新台阶,越发引人注目,已经被广大影像学医师及临床医师所认可.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