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

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郭启勇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后颅窝软骨样脊索瘤影像表现一例

    作者:陈国栋;周旭洋;王岩

    患者男,22岁,左侧枕部偶有疼痛8年,逐渐加重5 d于2013年3月13日就诊。患者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也未见异常。头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左侧后颅窝硬膜下与小脑半球之间见2.5 cm×2.5 cm×3.0 cm的椭圆形长T1(图1)、略长T2信号,T2WI信号尚均匀,内隐约见模糊点状略高信号。DWI(图2)呈均匀低信号改变,病灶边缘较清晰,小脑半球受压,临近蛛网膜下腔增宽。MRI增强扫描该肿物周边环形强化较明显,中心部斑点状弱强化(图3)。MRI诊断为脑膜瘤可能性大。

  • 儿童原发性肠系膜血管肉瘤影像表现一例

    作者:温洋;段晓岷;何乐健;张楠;彭芸

    患儿女,7岁,因反复腹痛3个月余,加重1个半月于2013年10月25日就诊。体检:剑突下左肋区压痛明显。腹部B超:左中上腹可见一不均质低回声团块,不规则、边缘不清,大小约5.6 cm×4.3 cm×6.7 cm,周围系膜肿胀,肠系膜上动脉穿行病灶内。考虑感染性病变或者肿瘤。CT检查:左中上腹见一软组织密度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 CT值16~35 HU,边缘欠清,大小基本同B超检查,周围系膜肿胀;增强扫描见肿物不均匀强化,其内低密度未见强化(图1);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穿行其中、变细,近端扩张;肠系膜上静脉不规则增粗扭曲。考虑肿瘤可能大,感染不除外。抗炎治疗1周后行MRI检查,左中上腹占位大小同前相仿,信号混杂,以等略长T1及等略长T2信号为主,其内可见小片状短T1(图2)、短T2信号,病灶与周围肠管分界欠清,邻近肠系膜肿胀;DWI病灶呈略混杂高信号,ADC图以低信号为主,ADC值为0.99×10-3 mm2/s。增强扫描:强化早期病灶外带见点条状轻度强化,随时间推移,病变周边强化略增加,并逐渐向心性填充(图3),至15 min内部仍见低信号区;肠系膜上动脉穿行病变中、局部变细。考虑血管性恶性肿瘤可能大。

  • 颅内软脑膜动静脉瘘影像表现一例

    作者:辛顺宝;齐先龙;刘文娟;郑宁

    患儿男,12岁,因突发意识不清并发作性肢体抽搐于2013年11月12日就诊。患儿7 h前突发憋喘伴意识不清、小便失禁,数分钟后憋喘缓解,意识略有好转;但突发双眼上翻、口唇青紫、四肢抽动,伴全身大汗,持续数分钟抽搐停止,意识逐渐好转,出现头痛、头晕症状。体检:患儿神志清,精神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稍迟钝,眼球运动灵活,视力正常,四肢肌力Ⅴ级,颈软,双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

  • 接受常规心脏介入放射诊疗患者的辐射剂量分析

    作者:张梦龙;孙峰;杨显存;王刚

    目的:探讨接受常规心脏介入诊疗患者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成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射频消融术(RF)之一的238例成年患者资料。按照患者接受的介入诊疗方式不同分组(77例行CAG,95例行PTCA,66例行RF),计算和测量辐射剂量,包括体表峰值剂量(PSD)、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和透视时间(FT)。记录PSD>2 Gy以及PSD>3 Gy的患者频数。以DAP分布第3四分位数作为剂量参考水平(DRL),并和权威机构所发布的DRL进行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比较接受不同介入诊疗方法患者的辐射剂量,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PSD、DAP、CD间的总体相关性。结果接受CAG、PTCA和RF的患者,PSD中位数分别为0.24、1.05、0.62 Gy,DAP中位数分别为34.99、94.53、36.33 Gy·cm2,CD中位数分别为0.39、1.27、0.36 Gy,FT中位数分别为4.50、15.31、13.40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5.083、92.032、115.509、100.883,P均<0.01)。总体上DAP和CD、PSD和CD、PSD和DAP间均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845、0.779和0.938,P均<0.01)。238例中,9.2%(22/238)患者PSD>2 Gy,其中包括行PTCA患者14例、行RF患者8例;1.6%(4/238)患者PSD>3 Gy,其中包括行PTCA患者1例、行RF患者3例。行PTCA患者的DRL为133 Gy·cm2,高于文献的结果(分别为92、94 Gy·cm2);行CAG患者的DRL为46 Gy·cm2,略低于文献的结果(分别为53.1、57.0 Gy·cm2);行RF患者的DRL为49 Gy·cm2。结论接受常规心脏介入诊疗的患者中,CAG和RF的剂量水平适中,而PTCA规程中剂量值较高。

  • 输卵管管腔内留置缝线预防介入再通术后再粘连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天俊;郭端英;许美丽;张宏光;徐志勇;刘利兰;范义;娄明武

    目的:探讨输卵管内留置缝线预防输卵管介入再通术(FTR)后管腔再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筛选符合FTR术适应证,且本人无排卵障碍、配偶无精子异常等干扰因素的输卵管阻塞患者93例,按纯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3例,均常规进行FTR术。术后,治疗组输卵管内留置缝线3d;对照组输卵管内注入碘化油并于3d内经宫腔通液1次。两组术后第2、6个月均造影复查输卵管通.情况(闭塞者按各自方法重复治疗1次)。随访患者1年,观察两组妊娠情况及缝线留置会否对输卵管受孕能力造成影响。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内保持通.输卵管的受孕率及异位妊娠率。结果术中治疗组再通成功43例、66条输卵管,缝线放置成功38例59条输卵管,术后6个月复查脱组1例(2条输卵管)、1年终访37例;对照组再通成功38例、58条输卵管,术后6个月脱组4例(6条输卵管)、1年终访34例。术后第2、6个月治疗组输卵管通.率分别为89.8%(53/59)、89.5%(51/57),对照组分别为75.9%(44/58)、75.0%(39/5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个月比较χ2=4.027、6个月比较χ2=3.958,P值均<0.05)。术后1年内治疗组妊娠率为43.2%(16/37),对照组为20.6%(7/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2、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通.输卵管受孕率及异位妊娠率分别为21.6%(11/51)、2/11,对照组为15.4%(6/39)、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孕率比较χ2=0.552,P>0.05)。结论输卵管内留置缝线能更好地预防FTR术后管腔再粘连、提高远期复通率,进而提高妊娠率。

  • 扩散加权成像与对比增强MR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赵英华;孙尔维;韩新爱;赵银霞;石星亮;胡绍勇;赵祥成;梅颖洁;李绍林

    目的:比较DWI与对比增强MRI(CE-MRI)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炎活动性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符合修订的AS纽约标准的96例连续患者作为AS患者组,21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根据AS病情活动指数调查表评分、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结果判断AS患者的活动性,将AS患者分为活动期组(60例)和稳定期组(36例)。所有受试者均行双侧骶髂关节常规扫描、DWI和CE-MRI检查。观察患者的影像表现,并测量病灶ADC值和信号强度增强率(ΔSI)。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比较活动期AS患者、稳定期AS患者和对照组间ΔSI和ADC值的差异,以AS病情活动指数调查表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综合标准为金标准,采用ROC分析ΔSI和ADC值判断AS活动性的效能,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ΔSI、ADC值ROC下面积。结果96例AS患者中,MRI显示骶髂关节炎骨髓水肿62例(活动期57例、稳定期5例),骶髂关节表面侵蚀11例(活动期4例、稳定期7例),骶髂关节骨质硬化15例(活动期6例、稳定期9例),骶髂关节脂肪沉积58例(活动期27例、稳定期31例)。AS活动期、AS稳定期和对照组间的ΔSI分别为(2.51±1.69)%、(1.19±0.67)%、(0.75±0.21)%,ADC值分别为(1.33±0.33)×10-3、(1.00±0.43)×10-3、(0.38±0.13)×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8.375、16.366,P均<0.01),且ΔSI和ADC值两两比较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ΔSI与ADC鉴别AS患者活动性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814和0.7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2,P=0.103)。以ΔSI=1.44%鉴别AS患者活动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67%及80.00%;以ADC值=1.15×10-3/mm2鉴别AS患者活动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67%及71.43%。结论 DWI与CE-MRI检测AS活动性的价值相似。

  •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建立及其双能量CT表现

    作者:唐春香;张龙江;韩宗宏;赵艳娥;祁丽;周长圣;卢光明

    目的:建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动物模型,评价双能量CT(DECT)肺动脉成像检测CTEPH的准确性。方法18只实验犬每隔2周重复穿刺、栓塞、扫描、测压及喂食氨甲环酸,直到收缩压/舒张压>30/15 mmHg(1 mmHg=0.133 kPa)或肺动脉平均压>20 mmHg行DECT,然后处死行病理检查。以每只犬及肺叶为单位,以病理结果为参照分析DECT扫描所得常规CT肺动脉成像(CTPA)和DECT灌注成像显示肺栓塞的数目、位置,并计算其检测CTEPH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利用配对χ2检验(McNemar检验)分析CTPA与DECT灌注成像检测CTEPH的差异。利用Kappa检验分别计算医师间CTPA及DECT分析肺栓塞的一致性。结果5只犬在首次实验栓子注入后急速死亡被排除,13只犬均成功制成CTEPH模型。以每只犬为分析单位,2名医师利用DECT均发现11只犬(84.6%,11/13)两肺不均匀灌注缺损,常规CTPA仅发现5只犬(38.5%,5/13)肺动脉截断或突然变窄。以肺叶为分析单位,2名医师分别利用CTPA及DECT灌注成像检测CTEPH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14.3%(5/35)、83.3%(30/36),100.0%(30/30)、100.0%(29/29),53.8%(35/65)、90.8%(59/65),DECT灌注成像检测CTEPH的敏感度(χ2=-4.690,P<0.01)和准确性(χ2=8.284,P<0.01)均高于CTPA。CTPA医师间一致性非常好(Kappa=0.938,P<0.01),DECT医师间一致性中等(Kappa=0.537,P<0.01)。结论利用自制自体血栓反复栓塞制备家犬CTEPH模型是可行的;与常规CTPA相比,DECT灌注成像对于CTEPH检测的准确性更高。

  • 采用基于小二乘法估计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水和脂肪成像序列定量评估水-脂模型中脂肪含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作者:陈晓;孟晓岩;李晓娟;李震;沈亚琪;胡道予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小二乘法估计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水和脂肪的脂肪成像(IDEAL-IQ)序列定量评估水-脂模型中脂肪含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将脂肪乳注射液和蒸馏水混合,配成脂肪含量分别为0.00、0.01、0.02、0.04、0.06、0.08、0.10、0.14、0.18、0.22、0.26、0.30 g/ml的水-脂混合液模型;将凡士林上层注入蒸馏水制作水-凡士林分层模型。对上述模型行IDEAL-IQ序列扫描,其中水-脂混合液模型采用薄层扫描方式,间隔3d后再次扫描一次;水-凡士林分层模型采集层厚为14 mm,反复采集19次,每次扫描后定位扫描框向尾端移动1 mm。水-脂混合液模型图像中选取包含模型的中间11层放置ROI,测得脂肪分数;水-凡士林分层模型图像在FatFrac系列图像中选择包含水-凡士林界面的层面,在模型的中央区放置ROI,测得脂肪分数。采用单样本t检验或单样本Kolmogorov-Sirmov检验比较IDEAL-IQ序列扫描测得的脂肪分数和实际脂肪含量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水-脂混合液模型同浓度第1次扫描和第2次扫描测得的脂肪分数的差异,用简单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脂肪分数与实际脂肪含量的线性关系,采用回归曲线估计分析脂肪分数与定位位置的关系。结果(1)水-脂混合液模型:第1次IDEAL-IQ序列扫描,实际脂肪含量为0.00、0.02、0.06、0.08 g/ml时,测得的脂肪分数为0.60%、(2.30±0.60)%、(5.76±1.40)%、(7.62±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2次扫描实际脂肪含量为0.00、0.02、0.10 g/ml时,测得的脂肪分数为0.04%、(2.32±0.60)%、(9.4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1次和第2测得的脂肪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DEAL-IQ序列测量的脂肪含量与实际浓度间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898X+0.224,r2=0.993,P<0.01,F值=36129.548。(2)水-凡士林分层模型:随层面位置改变,测得的脂肪分数升高,呈二次曲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0.045X2-0.499X-4.474,r2=0.978,P<0.05,F值=350.623。结论 IDEAL-IQ序列无创测量脂肪含量具有可行性,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利用线性方程能较准确评估实际脂肪含量。

  • 慢性胰腺炎模型胰泌素刺激动态MR胰胆管成像表现及与病理程度分级的相关性

    作者:汪建华;张建;孙高峰;王玉涛;茅娟莉;潘桂霞;彭晔;郑建明;左长京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CP)胰泌素刺激MR动态胰胆管成像(sMRCP)表现及其与病理严重程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39头小型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27头)和对照组(12头),对实验组猪采用不全结扎主胰管法建立CP模型,对照组猪不结扎胰管。术后4、8、12周分别随机(数字表法)选取9头实验组、4头对照组猪行常规MRI平扫及sMRCP。静脉注射胰泌素,剂量为0.6μg/kg,分别于注射前和注射后1、3、5、7、9、11 min行sMRCP扫描。MRI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获取胰腺组织行病理检查,并按照病理严重程度将实验猪分为正常组、轻度CP组和中重度CP组。观察MRI表现,并在动态sMRCP图像上观测胰管基础直径、胰管大径、胰管终直径(注射胰泌素后11 min的直径)和胰管扩张达峰时间,计算胰管大扩张率和胰管终变化率(注射胰泌素后11 min的变化率),并评估十二指肠充盈程度分级。不同病理程度组间动态sMRCP图像上述指标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和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并采用ROC评价不同参数诊断CP的效能。结果 CP建模成功并获得满意sMRCP图像的实验猪纳入研究,正常组11头,轻度CP组8头,中重度CP组11头。正常组、轻度CP组和中重度CP组间主胰管基础直径分别为(1.56±0.46)、(2.95±1.17)、(7.41±1.91)mm,胰管终直径为(1.49±0.31)、(2.96±1.17)、(7.37±1.90)mm,胰管大径为(2.39±0.43)、(3.91±1.27)、(7.86±1.87)mm,胰管大扩张率中位数为42.10%、34.85%和6.58%,十二指肠充盈程度分级评分中位数为3、3、2分,不同病理严重程度分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主胰管基础直径、胰管终直径、胰管大径、胰管大扩张率和十二指肠充盈程度分级评分和病理分级间均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89、0.92、0.90、-0.85、-0.66,P均<0.01)。各组间胰管扩张达峰时间和胰管终变化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和病理严重程度间不具有相关性(P均>0.05)。主胰管基础直径、胰管终直径、胰管大径、胰管大扩张率、十二指肠充盈程度分级评分鉴别正常组和轻度CP组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915、0.977、0.926、0.778和0.472,鉴别轻度和中重度CP组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966、0.966、0.960、1.000和0.915。结论 CP的sMRCP表现具有特征性,可在体无创评估CP病理程度分级。

  •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盆隔裂孔径线变化的MRI研究

    作者:栗敏;白玫;韩悦

    目的:探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MRI盆隔裂孔各径线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SUI的30例女性患者作为SUI组,招募无症状成年女性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分别在静息态及Valsava状态下(屏气大用力排尿动作)行盆腔MRI平扫。在横轴面图像上测量盆隔裂孔面积(LHA)、前后长径(LHL)及大左右宽径(LHW);在正中矢状面像上测量位盆隔裂孔前后径(H线距)。对2组受检者盆隔裂孔各指标测量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静息态及Valsaval状态下盆隔裂孔各指标测量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静息状态下,SUI组的LHA、LHL、LHW和H线距分别为(28.7±19.3)cm2、(7.1±2.2)cm、(4.7±1.6)cm和(5.7±1.1)cm,对照组上述测量值分别为(13.1±3.7)cm2、(5.3±0.8)cm、(3.4±0.5)cm和(5.7±0.9)cm,2组间LHA、LHL、LH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3、4.36、4.23,P值均<0.01),H线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val状态下,SUI组的LHA、LHL、LHW和H线距分别为(40.0±26.0)cm2、(8.0±2.3)cm、(6.0±2.5)cm和(6.1±1.5)cm,对照组上述测量值分别为(16.2±6.2)cm2、(5.5±1.0)cm、(3.6±0.8)cm和(6.0±1.0)cm,2组间LHA、LHL、LH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8、5.36、4.91,P值均<0.01), H线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I患者静息态和Valsaval状态间LHA、LHL、LH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对照组静息态和Valsaval状态间LHA、LH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动静态盆腔MRI可以较直观、准确地评价盆隔裂孔的形态及变化,女性SUI患者盆隔裂孔各径线扩大。

  • 直肠癌患者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中感兴趣区选择方法对参数一致性的影响

    作者:徐妍妍;孙宏亮;田元江;王玉丽;王武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成像中采用不同ROI选择方法对参数一致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的43例患者资料,患者均行盆腔常规MRI和IVIM检查。2名医师分别在轴面T2WI上肿瘤大层面采用肿瘤轮廓法和肿瘤中心法勾画ROI。其中肿瘤轮廓法采用手动勾画模式,尽量沿肿瘤轮廓勾画ROI;肿瘤中心法采用固定小ROI勾画法,在近肿瘤中心区放置大小约40个像素的类圆形ROI。测量IVIM参数值,包括真实扩散系数(D值)、灌注分数(f值)、灌注相关假扩散系数(D*值)。其中医师1间隔3个月后重复上述测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医师1前后两次之间、医师1与医师2间采用不同ROI勾画方法所得IVIM参数的差异,并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采用Bland-Altman法对同一医师2次测量的结果以及不同医师间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医师1第1次采用肿瘤轮廓法测得的D值、f值、D*值分别为(1.08±0.24)×10-3mm2/s、(0.16±0.06)和(26.59±19.54)×10-3mm2/s,采用肿瘤中心法测得的D值、f值、D*值分别为(1.06±0.27)×10-3mm2/s、(0.17±0.07)和(30.79±20.85)×10-3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13、-0.259、-1.660,P值分别为0.272、0.797、0.104),ICC值分别为0.863、0.469、0.663。同一医师两次采用肿瘤轮廓法勾画ROI,测得的D值、f值、D*值差值的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0.012~0.038)×10-3mm2/s、(-0.003~0.007)、(-0.923~1.166)×10-3mm2/s;采用肿瘤中心法勾画ROI,测得的D值、f值、D*值差值的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0.024~0.044)×10-3mm2/s、(-0.005~0.015)、(-1.670~4.195)×10-3mm2/s。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肿瘤轮廓法测定的f值分布更集中,提示肿瘤轮廓法在同一观察者重复测量中一致性区间小,准确性好。2名医师采用肿瘤轮廓法勾画ROI,测得的D值、f值、D*值差值的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0.047~0.009)×10-3mm2/s、(-0.015~0.009)、(-7.206~3.190)×10-3mm2/s;采用肿瘤轮廓法勾画ROI,测得的D值、f值、D*值差值的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0.068~0.048)×10-3mm2/s、(-0.005~0.041)、(-17.657~0.779)×10-3mm2/s。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肿瘤轮廓法测定的f值分布相对更集中,提示肿瘤轮廓法在不同医师的重复测量中一致性区间变异度小,准确性好。结论直肠癌患者采用肿瘤轮廓法与肿瘤中心法勾画选择ROI所得IVIM参数无差异,采用肿瘤轮廓法重复测量一致性评估变异度小,可重复性好。

  • 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模型的动态对比增强MRI参数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价值

    作者:章俞;赵振华;赵丽;杨建峰;杨立铭;王挺;卢增新;鲁葆春;胡红杰

    目的:探讨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模型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参数鉴别肝细胞癌(HCC)和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或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40例,其中HCC患者2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15例。患者术前均行腹部DCE-MRI检查。运用肝脏双血供模型,并先后采用Extended Tofts双室模型和Exchange模型拟合计算肝脏微血管渗透性参数和灌注参数。肝脏微血管渗透性参数包括对比剂从血管(血浆)间隙渗漏到血管外细胞外间隙转运系数(Ktrans)、对比剂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返回血管(血浆)间隙的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管(血浆)间隙容积分数(Vp);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供血比例(HP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HCC和肝转移瘤病灶间不同参数值间的差异。筛选出HCC和肝转移瘤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不同参数的ROC曲线,评价不同模型参数的诊断效能,并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模型的佳参数诊断的正确率。结果 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模型HCC的Ktrans值分别为(0.661±0.402)、(0.604±0.316)/min,肝转移瘤的Ktrans值分别为(0.196±0.175)、(0.179±0.135)/min;上述2种模型HCC的Vp分别为(0.334±0.217)、(0.294±0.098),肝转移瘤的Vp分别为(0.089±0.015)、(0.089±0.022);上述2种模型HCC的HPI分别为(0.680±0.281)、(0.769±0.245),肝转移瘤的HPI分别为(0.326±0.216)、(0.373±0.298)。HCC和肝转移瘤病灶间的Ktrans、Vp、HP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Kep、Ve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绘制Ktrans、Vp、HPI鉴别HCC和肝转移瘤的ROC曲线,Extended Tofts模型参数中Ktrans值(曲线下面积为0.869)、Exchange模型参数中HPI值(曲线下面积为0.845)是鉴别HCC和转移瘤的佳参数。采用Extended Tofts模型与Exchange模型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80.0%(32/40)和82.5%(33/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775)。结论Extended Tofts与Exchange模型的参数Ktrans、Vp、HPI值均可用于鉴别HCC和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其中Extended Tofts模型的Ktrans和Exchange模型的HPI值具有较大价值。

  • 冠状动脉CT单能量成像改善心肌射线硬化伪影的价值

    作者:潘存雪;古丽娜·阿扎提;邢艳;刘文亚;肖虎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单能量成像改善心肌射线硬化伪影(BH)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行单源双能量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且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30例患者。患者均采用能谱扫描模式、单源瞬时(0.5 ms)管电压(140、80 kVp)切换技术行心脏能谱CT检查。将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采用4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技术重组为左心室短轴面单能量图像(60、70、80、90、100、110、120、130、140 keV),并常规重组左心室短轴面混合能量图像。在上述图像上分别测量13个心脏节段(分别为基底部前壁、侧壁、下壁、间隔壁,中部前壁、侧壁、下壁、间隔壁,心尖部前壁、侧壁、下壁、间隔壁和心尖)的心肌CT值,并计算左室心肌平均CT值。对不同图像上的BH进行主观评分,并计算BH1(CT中部下壁-CT基底部下壁)和BH2(CT中部间隔壁-CT中部下壁)值。在混合能量图像上,不同节段心肌CT值与左室心肌平均CT值间的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各单能量水平上左心室壁各节段心肌CT值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不同单能量水平与混合能量图像上对BH客观测量值及主观评分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在混合能量图像上,左室心肌平均CT值为(73±25)HU,基底部下壁、基底部间隔壁、中部间隔壁、心尖部前壁和心尖的CT值分别为(58±23)、(85±21)、(89±24)、(64±23)、(61±24)HU,和左室心肌平均CT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6、2.89、3.50、-2.30、-2.86,P均<0.05),其余心肌各节段的CT值和左室心肌平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60~80 keV单能量图像上,13个节段心肌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90~140 keV图像上各节段心肌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心肌显示均匀性改善。混合能量图像的BH1、BH2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分别为11(6,28)HU和19(1,29)HU,90~140 keV图像的BH1、70~140 keV图像的BH2较混合能量图像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H1、BH2值在60~100 keV水平随单能量水平升高呈下降趋势,在110、120 keV随单能量水平升高有小幅上升,随后于130 keV达到低水平,分别为5.20、0.34 HU,而后于140 keV再次出现小幅上升。混合能量图像的BH1、BH2评分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均为1(1,2)分,70~140 keV图像的BH1评分、90~140 keV图像的BH2评分较混合能量图像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混合能量图像相比,冠状动脉能谱CT单能量成像能提高心肌CT值的均匀性,改善心肌射线硬化伪影现象,其中130 keV为改善心肌射线硬化伪影的佳单能量水平。

  • 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功能MRI研究进展

    作者:孟亮亮;徐大伟;张敬

    运动功能障碍是急性脑梗死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对手运动功能的影响常见[1]。但无论患者是否接受康复治疗,其运动功能都会不同程度的恢复,而这种自发性的功能恢复被归因于运动网络内的皮层功能重组,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运动网络主要包括双侧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area,M1)、运动前区皮层(premotor cortex,PMC)和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2]。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了解将有助于临床医师制定更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以使患者得到大程度的康复,故大量的研究均着眼于对梗死后恢复机制的研究[1,3-4]。常规DWI已广泛应用于脑梗死的诊断,但其对研究梗死恢复机制的作用非常有限[5]。随着MRI的发展,特别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效应(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fMRI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能够从神经元活动的角度去观察在脑梗死恢复过程中运动系统的损伤程度和功能重组的关系,探索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6]。针对脑梗死恢复机制的fMRI研究手段主要包括对局部脑活动的研究和脑区间连接模式的研究。局部脑活动的研究手段主要包括任务诱导fMRI、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4]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1]。脑区间连接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3,7]和反应脑区间动态因果关系的效应连接[8]。笔者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各种fMRI研究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

  • 采用小线圈和三维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脂肪抑制序列显示腮腺段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价值

    作者:洪桂洵;初建平;周宙;饶良俊;李树荣;潘碧涛;李竹浩;杨智云;孟悛非

    目的:探讨采用小线圈和三维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脂肪抑制(3D-FISP-FS)序列显示腮腺段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18名腮腺常规MRI平扫未发现异常的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受试者分别采用头颈线圈(36侧)、4 cm环形小线圈(32侧)行腮腺3D-FISP-FS序列扫描。对所获得的图像行MPR、MIP及CPR重组,并观察腮腺区结构的MRI信号特征、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计算面神经信号强度比(SIRN)和腮腺导管信号强度比(SIRD)、观察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显示。头颈线圈、小线圈3D-FISP-FS序列图像的评分采用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比较,2组图像的SIRN、SIRD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比较,2组图像上对面神经及腮腺导管的显示采用χ2检验比较。结果18名志愿者均顺利完成腮腺MRI扫描。3D-FISP-FS图像上,腮腺实质为稍低信号,肌肉组织呈中等信号,血管呈等、稍高或高信号,面神经腮腺段呈线样高信号影弯曲走行,腮腺导管呈弧形高信号,淋巴结呈肾形、类椭圆形或梭形高信号影。采用头颈线圈和小线圈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2.0±0.9)、(1.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4,P=0.007),小线圈组图像质量优于头颈线圈组。头颈线圈和小线圈图像的SIRN分别为1.7±0.8、2.1±1.2,SIRD分别为1.8±0.7、2.5±1.7,差异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78、2.427,P值分别为0.006、0.031)。采用头颈线圈和小线圈均可显示全部面神经主干。头颈线圈图像上可显示面神经腮腺段一级分支颞面干25侧、颈面干15侧,面神经腮腺段二级分支颞面干分支17侧、颈面干分支11侧,腮腺导管16侧;小线圈图像上可显示面神经腮腺段一级分支颞面干30侧、颈面干28侧,面神经腮腺段二级分支颞面干分支26侧、颈面干分支23侧,腮腺导管27侧。两种线圈图像显示面神经一、二级分支和腮腺导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FISP-FS序列腮腺区成像可同时显示腮腺段面神经及腮腺导管,成像效果小线圈优于头颈线圈。

  • 基于双源CT双能量碘图定量参数值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

    作者:陈泽谷;吴莉;陆琳;杨光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碘浓度相关定量参数值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双源CT双能量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的甲状腺结节患者78例[112个结节,其中良性结节43例(64个)、恶性结节35例(48个)],经双能量软件处理得到碘图,测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碘图正常甲状腺碘浓度(IC甲状腺)、甲状腺内结节碘浓度(IC病灶)、同时相颈动脉碘浓度(IC 颈动脉)内碘浓度值,计算正常甲状腺与甲状腺结节内碘浓度差异值(ICD)、碘浓度差异值比(ICDNR)、标准化碘浓度比(NIC),良恶性结节间各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t'检验,将3期参数绘制ROC曲线,分析ICD、ICDNR、NIC、IC 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平扫期恶性结节ICDNR、ICD、IC 病灶分别为1.04±0.95、(2.20±1.82)mg/ml、(-0.04±1.65)mg/ml ,良性结节分别为0.04±0.41、(0.35±0.97)mg/ml、(2.19±0.55)mg/ml,恶性结节的ICDNR、ICD均大于良性结节(t'值分别为6.63、6.39,P值均<0.05),而恶性结节IC 病灶小于良性结节(t=10.13,P<0.05)。动脉期恶性结节ICDNR、ICD、IC 病灶分别为0.39±0.29、(2.23±1.77) mg/ml、(3.81±1.50) mg/ml,良性结节分别为0.49±0.22、(2.97±1.91) mg/ml、(3.17±1.64) mg/ml,恶性结节ICDNR、ICD小于良性结节(t'=2.08,t=2.12;P值均<0.05),恶性结节IC病灶大于良性结节(t=2.12,P<0.05)。静脉期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NIC分别为0.45±0.21、0.58±0.37,恶性结节小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P<0.05)。平扫期ICDNR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为0.892,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碘图定量参数值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C臂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姚全军;胡鸿涛;黎海亮;郭晨阳;耿翔;孟艳莉;李亚楠

    经皮胃造瘘术可为吞咽困难患者提供充足的肠内营养,其可以在内镜下、X线及CT引导下进行[1-3]。但是,对于病变段严重狭窄的食管癌患者内镜不能通过狭窄段,内镜下经皮胃造瘘难以进行;X线引导仅可获得二维DSA图像,难以判断穿刺针和胃腔的相对位置,对于左肝大或胃腔小的患者不宜进行;CT引导不能实时监视穿刺针的位置,不能动态观察胃腔情况,容易出现穿刺针退出胃腔及胃腔充盈不佳等情况。C臂CT是将DSA X线管旋转两次后获得的三维DSA图像快速重建成轴面模拟CT图像,为平板DSA血管造影系统的一个新功能,已用于多种非血管介入治疗中[4]。笔者对13例病变段严重狭窄的晚期食管癌患者在C臂CT引导下实施了经皮胃造瘘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高时间分辨率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作者:孙爱敏;钟玉敏;王谦;高伟;顾晓虹;欧阳荣珍;林毅;王桂龙;朱铭

    目的:评价高时间分辨率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TR-MRA)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行心脏TR-MRA扫描患儿73例。73例中29例行常规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44例行相位对比法(PC)测量左右肺血流量。TR-MRA和CE-MRA图像选取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静脉、肺动脉和升主动脉,采用5分法进行图像质量评判。通过TR-MRA自动重建图像定性观察左右肺血流灌注情况,并与相位对比法进行比较。图像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TR-MRA和相位对比法两种方法评价左右肺血流分布的一致性评判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结果73例患儿术后TR-MRA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无一例影响诊断。29例患儿中下腔静脉CE-MRA评分[(3.77±0.39)分]高于TR-MRA评分[(3.44±0.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8,P=0.01),其余大血管两种成像方法间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4例采用相位对比法进行左右肺动脉血流量测定,结果显示左右肺血流分布对称8例、不对称分布36例,而TR-MRA显示两肺血流对称分布6例、非对称分布38例,两种方法对肺血流分布的判断一致性好(Kappa=0.83,P=0.01)。结论 TR-MRA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管解剖结构特征显示清晰,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还能观察到术后残余肺动脉狭窄导致的两肺血流灌注不均衡的功能信息,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脏MR随访中重要的扫描序列。

  • MRI在诊断胎儿主动脉弓畸形中的价值

    作者:李旭;胡克非;尹传高;李庚武;穆仲平;李雪蕾;胡俊;汪晓波;陆忠斌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胎儿主动脉弓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产前超声检查提示有发育异常,然后行MRI检查,并经引产尸检和生后随访证实为主动脉弓畸形胎儿10例。重点观察MRI图像中主动脉弓位置及头臂动脉有无畸形,以及肝脏、胃腔在胎儿腹腔中的位置,腹部大血管毗邻关系等,并与产前超声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0例胎儿中, MRI表现为右位主动脉弓(简称右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7例,其中1例还合并颈主动脉弓;右弓伴镜像分支1例,左位主动脉弓(简称左弓)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1例,双主动脉弓1例。尸检和生后MRI随访与产前胎儿心脏MRI诊断均一致,产前超声诊断主动脉畸形漏诊5例,包括诊断右弓漏诊迷走左锁骨下动脉2例、镜像分支1例,诊断右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漏诊颈主动脉弓1例,诊断左房异构漏诊左弓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1例。此外,超声将1例双主动脉弓误诊为右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结论胎儿心脏MRI在诊断胎儿主动脉弓畸形中可作为超声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检查手段。

  • 儿童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

    作者:刘志敏;宋蕾;高军;于彤;尹光恒;蒋玲;彭芸;胡克非

    目的:分析儿童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CT和MRI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PNST的CT和MRI表现。男8例、女8例;年龄0.3~11.0岁,中位年龄2.5岁。16例均进行了CT平扫,其中8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进行了MR检查。2名高年资儿童影像医师共同对图像进行分析,并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结果16例瘤灶位于颈部3例、腰背部5例、腹盆腔3例、足部2例、左侧锁骨下1例、右纵隔1例、右侧眼眶1例。15例呈肿块型,1例呈弥漫生长。CT表现:15例肿块型平扫呈实性为主(8例)或囊实性(7例)。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中度以上强化、渐进延迟强化,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1例弥漫生长病变位于左侧颈部,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MRI表现:2例肿块型MRI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T2WI囊性成分明显高信号,增强后有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弥漫生长病变MRI表现: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并明显强化。16例均呈不同程度侵袭性生长,11例伴多脏器转移及复发,4例合并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并脊柱侧弯。结论恶性外周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改变,并能显示其侵袭性表现及多脏器转移表现,有利于明确诊断并协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 本刊对形态学图片的质量和制作要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形态学 图片 质量
  • 本刊启用新的门户网站网址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门户网站
  • 《中华放射学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作者:

    关键词: 放射学 委员会
  • 本刊2015年可以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作者:

    关键词: 医学
  • 本刊对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文献
  • 本刊对综述的发表要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中华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5 09
199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