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Journal of Modern Oncology 현대종류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1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4992
  • 国内刊号: 61-1415/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52-297
  • 曾用名: 陕西肿瘤医学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肿瘤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李树业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CT/MRI图像融合在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利伟;刘宏;张可领;许红军;赵娟

    影像学与放射治疗学密不可分,在放射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影像学承担着诊断、定位、疗效观察及随诊的全过程,为放射治疗提供肿瘤形态、解剖、功能等影像监控,以协助治疗计划的制定与修改.

  •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于涛;孙治君

    对几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即SLC/CCR7,SDF-1/CCR4,MCP-1及MIP-1在乳腺癌发病过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乳腺癌患者的SLC/CCR7,SDF-1/CCR4,MCP-1及MIP-1水平较正常人高.对这些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深入研究有望成为治疗乳腺癌的新靶点.

  • 滤泡型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于亚平

    滤泡型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常见的惰性淋巴瘤,通常认为单纯化疗不能治愈该病.单克隆抗体的引入使FL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多个临床试验显示FL病人的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明显提高[1].

  • YC-1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俊;裘正军

    YC-1的初研究集中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方面,近年来其抗癌作用被广泛研究.研究发现YC-1抗癌作用有很多方面,包括细胞周期阻滞和诱导凋亡, 抗血管生成,抗炎和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近期的研究发现YC-1主要通过抑制HIF-1α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转移,亦有通过非HIF-1α途经抑制肿瘤生长.既有促肿瘤凋亡,又有促分化作用的YC-1呋喃吡唑类似物的新发现使YC-1及其呋喃吡唑类似物成为有潜力的抗癌药物.

  • 环氧化酶-2与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云雷;黄俊星

    环氧化酶-2(COX-2)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多数食管癌COX-2蛋白高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COX-2通过诱导肿瘤血管生成、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增加肿瘤侵袭力、抑制免疫及诱导前致癌物的活性等机制促进食管癌的生长和浸润,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有望为食管癌预防和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成为食管癌分子靶向治疗新的方向.

  • CaN/NFAT信号通路与肺癌骨转移的关系

    作者:刘艳;张贺龙

    CaN/NFAT信号通路在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目前比较清楚.近期研究发现此信号通路具有致癌的潜能:对肿瘤细胞、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均有影响,而肿瘤骨转移的发生是这三种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CaN/NFAT信号通路可能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 酪氨酸激酶受体EphB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付涛;刘宝华

    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是细胞表面跨膜蛋白,在细胞外信号向胞内转导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et 受体、Eph受体(ephrin receptors)和胰岛素受体等[1].在人类基因组中Eph是RTK家族大的亚族,包括至少14种受体和8种配体.分为EphA受体(EphA1-EphA8和EphA10,主要与配体ephrinA1-ephrinA5结合)和EphB受体(EphB1-EphB4和EphB6,主要与配体ephrinB1-ephrinB3结合)亚家族.

  • 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在肿瘤中的作用

    作者:罗先道;曾妍;杨磊

    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membrane-typ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T-MMP)是一类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的新成员,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MMP14)是第一个鉴别出的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它直接或间接降解细胞外基质中的多种成分,通过调节多种细胞效应分子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细胞迁移,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以及血管生成等过程,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作者:蒋敏;钱晓萍;刘宝瑞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过表达或突变,通过其下游的信号传导通路,促进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形成,同时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因此,选择性地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以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其中研究较多的是酪氨酸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本文从吉非替尼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对吉非替尼敏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筛选,吉非替尼的获得性耐药问题这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

  •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肿瘤治疗中的新进展

    作者:陈淑芹;金敬顺

    L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的一个新成员,可以编码抑制凋亡的负性调节蛋白.Livin在大多数肿瘤中高表达,体内外研究发现其表达降低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凋亡,降低肿瘤细胞的生长潜能,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因此,Livin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新的靶点.

  • 结直肠恶性肿瘤的新标志物-肿瘤型丙酮酸激酶

    作者:叶维洁;金冶宁

    肿瘤型丙酮酸激酶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疗效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已得到证实.本文就其在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动态监测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 Pokemon、c-myc与乳腺肿瘤

    作者:付朝江;崔明

    Pokemon(POK erythroid ontogenic factor)蛋白,即POK红系髓性致癌因子,是POK转录抑制物家族的一个成员,为ZBTB7基因所编码的产物.Pokemon蛋白作为转录因子参与一些细胞基因转录的调节,并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多效性的功能.近来发现,Pokemon和c-myc在乳腺肿瘤致癌转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与乳腺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c-myc原癌基因编码核内DNA结合蛋白,调节其它基因的转录.其基因、mRNA及编码蛋白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异常.c-myc蛋白主要是通过促进cychnE/CDK2复合物的活性来调控G1期细胞进程的.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骨髓纤维化:目前的处理和靶向治疗

    作者:王学文

    近发现JAK2和/或MPL突变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的诊断和治疗产生着重大影响.例如,JAK2突变目前认为是诊断PV的必要条件,WHO分类系统近修订的PV、ET和PMF诊断标准中包括JAK2和MPL(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突变作为克隆性标记.从治疗学的观点,JAK-STAT信号途径现已确定为研发骨髓增殖性新生物治疗新药的合理靶途径.本文简述ET、PV和PMF目前的处理,并复习抗JAK2小分子药物临床前和临床活性的有关资料.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晓青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二线化疗,入组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有可测量病灶,方案为吉西他滨1000mg/m2第1、8天,顺铂80mg/m2,分3天应用,21天为1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评价,共进行108周期的化疗.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12例,进展(PD)15例,总有效率28.9%.中位缓解时间4.5月,中位生存时间7.8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其中Ⅲ/Ⅵ度的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和血红蛋白下降分别为18.5%(20/108)、11.1%(12/108)和8.3%(9/108),其次为消化道不良反应,Ⅲ/Ⅵ度的食欲下降和恶心呕吐分别为13.9%(15/108)和12.0%(13/108).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对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乳腺癌血浆纤维蛋白原及外周血参数的相关分析

    作者:张还珠;刘芯;郜靓;谭获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外周血参数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方法: 检测65例治疗前乳腺癌患者和65例正常对照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c-erbB-2、ER、PR表达情况,以及外周血相关参数.结果: 65例乳腺癌组的FIB、白细胞[KG(*9](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分别[KG)]为:3.29±0.83g/L、6.47±1.68×109/L、261.1±76.62×109/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47±0.92g/L、5.76±1.08×109/L、204.2±54.8×109/L)(P<0.05).在乳腺癌组,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患者FIB和PLT逐渐增高(r FIB=0.269,P=0.037;r PLT=0.416,P=0.001).结论:初诊时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计数能反映乳腺癌患者体内异常的凝血状态,并与临床分期相关,为临床提供影像学和病理学依据以外的血液学依据,可作为乳腺癌诊治和预后的指标.

  • 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今;张红丽

    目的:检测并分析ER和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ER、PR在内分泌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137例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乳腺癌组织中的ER、PR表达 . 结果:ER,PR阳性率分别为55.47%,51.09%,PR(+)患者,其ER大多数表达阳性;绝经后ER阳性患者较绝经前患者多;ER、PR阳性率表达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ER和P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存在可以预测肿瘤对激素治疗是否敏感,为临床指导辅助内分泌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

  • 双侧乳腺癌的诊治及预后分析(附13例报告)

    作者:颜晓敏;孙太明;陆清

    目的:探讨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13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均接受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等综合治疗. 结果: 本组13例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9例,平均年龄49.5岁,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和特殊类型为主,随访至今,其中1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双侧病理分期均为Ⅱb,术后2年因骨、脑转移死亡.1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第一癌病理分期为Ⅱb,第二癌病理分期为Ⅲa,术后3年(以第二次手术后时间计算)骨、肝转移死亡. 结论: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年龄、同时性、异时性有关.

  • 培美曲塞治疗复治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延红;卢雨霖;李若英;韦爱纯;洪丽勉;黄丽梅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治疗复治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20例复治非小细胞肺癌用培美曲塞单药化疗,培美曲塞5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21天1周期,至少治疗2周期.结果: 共完成化疗48周期,有效率10%,TTP 2.5个月,中位生存期7.8个月,1年生存率25%(5/20),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均为Ⅰ-Ⅱ度.结论: 培美曲塞治疗复治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患者耐受性好.

  • 乳腺肿瘤的钼靶X线诊断

    作者:史秀珍;周景玮

    目的:探讨良恶性乳腺肿瘤X线诊断要点,提高对乳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50例经病理证实乳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63枚肿瘤或结节,病理诊断恶性肿块29例34枚,良性肿块21例29枚.结论:乳腺肿瘤钼靶X线诊断必须仔细观察病灶的直接征象并结合其间接征象才能作出准确诊断.

  • 乳腺癌中MTA1、MMP-9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李斌;陈武科;陈鹏;廖和和

    目的:探讨MTA1、MMP-9 mRNA表达量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初步探讨MTA1、MMP-9 mRNA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5例侵润性乳腺导管癌中MTA1表达进行检测,原位杂交法对MMP-9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中MTA1、MMP-9 mRNA(肿瘤细胞)、MMP-9 mRNA(间质细胞)阳性表达率为71%、49%、58%.MTA1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c-erbB-2无相关性;MTA1蛋白定位变化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 MMP-9 mRNA(肿瘤细胞)与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MMP-9 mRNA(间质细胞)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与PR呈负相关(P<0.05); MTA1阴性时肿瘤细胞内MMP-9 mRNA表达率为38%,MTA1阳性时MMP-9 mRNA表达率为50%,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TA1高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MTA1蛋白定位变化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MTA1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肿瘤细胞内MMP-9 mRNA表达下降的因素.

  •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精确定位研究

    作者:张凤;邢丽娜;于有;徐军;邹宾英

    目的:探讨提高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CT模拟精确定位的方法.方法:未经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例先X线透视,在体表用铅珠标记病变上下缘,然后经体位固定、模拟机定位、体膜上标记射野中心后进行CT扫描,通过局域网将扫描图像传送到治疗计划系统,另8例未经X线透视标记病变上下缘直接CT模拟定位.根据食管造影、纤维食管镜和CT勾画GTV、CTV.当照射剂量达30Gy时,重新行CT扫描定位,勾画靶区.观察扫描后GTV 长度、两次扫描后GTV大横径、大前后径、GTV几何中心点坐标及靶区移位情况.结果:不同定位方法肿瘤长度(8.23±2.43)cm与(6.48±1.73)cm有显著差异;两次定位后GTV 大横径及大前后径比较有显著差异;二次定位靶中心复查移位率达60.0%;二次定位等中心点位置在X、Y、Z 3个轴上分别相差(0.394±0.194)cm、(0.5872±0.3097)cm和(0.213±0.073)cm.结论:CT模拟定位能更充分显示肿瘤外侵范围并反映其非对称生长,但在确定病灶长度时不如钡餐透视,用CT定位时常规食管吞钡X射线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将二者结合,对提高定位精度有重要帮助.同时食管癌放射治疗中二次定位,可纠正靶中心的误差,提高照射剂量准确性.

  • C-erbB2、PCNA、ER、PR在126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德才;张景华;汪萍;何津;刘远廷;李景武

    目的:研究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6例乳腺癌组织C-erbB2、PCNA、ER、PR蛋白的表达.结果: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6.5%,95.2%,65.1%,54%.C-erbB2、pCNA、ER、PR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pTNM分期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PCNA与组织学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与ER、PR均呈负相关(r=-0.344,P=0.000;r=-0.226,P=0.011).结论:C-erbB2,PCNA过表达者预后差,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 乳腺癌术后血清肿的预防与两种加压方法比较分析

    作者:古轶;张斌豪;何建军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血清肿形成的原因,预防和处理办法,比较绷带包扎与沙袋加压效果.方法:对228例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检查,规范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其中150例采用绷带加压包扎,78例采用沙袋加压.统计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结果:36例患者发生术后血清肿,发生率为15.79%,均经细针抽吸后消失.术后绷带包扎血清肿形成发生率为16.0%,沙袋加压血清肿形成发生率为15.38%.结论:严格的术前检查,规范术中操作和术后护理可以预防血清肿形成;绷带加压包扎与沙袋加压术后血清肿形成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ET-1、VEGF及MVD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作者:刘玉春;李益红;林士军;董惠翔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以探讨ET-1、VEGF在肺癌组织血管形成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40例NSCLC组织标本中ET-1 、VEGF的表达及MVD.结果: ET-1、VEGF在NSCLC组织表达率分别为55%(22/40)、62%(25/40),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8%(1/12)、0%(0/12)及正常对照组(0/10)、(0/10)(P<0.01);ET-1、VEGF表达阳性组MVD(26.23±3.52、23.40±5.29)显著高于ET-1、VEGF表达阴性组(15.46±4.85、16.40±3.85);ET-1、VEGF表达和MVD在低、中、高分化癌中存在显著差异[ ET-1(0.212±0.031 vs 0.147±0.015 vs 0.103±0.032)、VEGF(0.267±0.023 vs 0.166±0.021 vs 0.112±0.012)、 MVD(26.75±3.20 vs 23.14±3.38 vs 16.15±3.22)](P<0.01或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ET-1、VEGF表达和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ET-1(0.198±0.037 vs 0.141±0.032)、VEGF(0.256±0.022 vs 0.154±0.037)、MVD(27.62±3.58 vs 17.13±3.13)](P<0.01或P<0.05).结论: ET-1、VEGF调控肺癌组织血管形成,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 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张灵敏;景桂霞;张明鑫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患者术中、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食管癌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5)和乌司他丁治疗组(B组,n=15).B组于麻醉诱导完成后、切皮前将乌司他丁20万U溶于生理盐水20ml缓慢静脉推注,若手术时间>2h,则追加1次.A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于入室麻醉前(0d),术后第1天(1d),术后第3天(3d),术后第7天(7d)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 含量以及NK细胞.结果:0d:两组间各类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1d:A、B组CD4+ 、NK细胞含量,CD4+/ CD8+比值均下降,CD8+细胞含量则无明显变化;3d:细胞异常分布开始逐渐恢复,B组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快于A组;7d:A组各类细胞恢复至术前水平,B组CD4+、CD4+/CD8+、较术前均有显著升高.结论:乌司他丁能够促进食管癌患者术后T细胞亚群的恢复,对患者的细胞免疫具有保护作用.

  • 食管癌患者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健;施民新;刘继斌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检测在食管癌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2002年-2004年食管鳞癌患者80例(胸上段癌4 例,胸中段癌56例,胸下段癌20例),作为实验组.正常人和胃十二指肠良性疾病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再分为抗癌+抗Hp治疗及单纯抗癌治疗组各40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Strarry 银染色检测Hp, ELISA法检测血中抗HpIgG抗体. 结果: 对照组食管Hp的感染率为21.25%(17/80),实验组为92.5%(74/80),两组差异显著(P<0.05). 对照组血清抗HpIgG抗体阳性率为10%(8/80),实验组为55%(44/80),差异有显著性(P<0.05).食管癌切除术后抗癌+抗Hp治疗组Hp的感染率为12.5%(5/40),单纯抗癌治疗组达90%(36/40)(P<0.05),随访3年抗癌+抗Hp治疗组食管癌复发率为22.5%(9/40),单纯抗癌治疗组食管癌复发率为42.5%(17/40) (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食管癌复关系密切.

  • 人胃腺癌BGC823细胞Midkine高表达前后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

    作者:王庆苓;赵树立;黄亚红;侯亚义

    目的: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筛选Midkine高表达前后胃腺癌相关基因谱的差异表达.方法:建立Midkine高表达BGC823胃腺癌细胞系,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Cy3、Cy5 标记cDNA 探针,应用晶芯表达谱芯片,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发现Midkine高表达前后BGC823胃腺癌细胞有显著性表达差异的基因共有550个,其中上调基因407个,下调基因143个.对550条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初步功能分类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与Midkine促进胃腺癌发病机制存在相关性.结论: Midkine高表达前后BGC823胃腺癌细胞部分功能基因存在显著的表达差异,多数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细胞黏附、细胞骨架形成、细胞周期以及细胞代谢等过程.

  • Lewis y抗原促进卵巢癌细胞RMG-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作者:王朋丽;林蓓;刘晴;李妍;李飞飞;郝莹莹;张淑兰

    目的:探讨α1,2-岩藻糖转移酶(α1,2-fucosyltransferase,α1,2-FT)基因转染对卵巢癌细胞系RMG-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影响.方法:利用已经建立的α1,2-岩藻糖转移酶及Lewis y稳定高表达的RMG-I-H细胞系、裸鼠移植瘤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基因转染前后细胞中VEGFR mRNA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基因转染前后细胞及裸鼠移植瘤组织中VEGFR蛋白的变化.结果:基因转染后细胞中KDR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细胞、裸鼠移植瘤组织中KDR蛋白表达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ewis y抗原可能通过VEGF的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引起KDR受体数目增多,从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介导卵巢癌的生长、侵袭、转移和耐药等生物学行为.

  • 胃癌石蜡包埋组织的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

    作者:吴晓斌;赖仁胜;刘丽;王剑蓉;谢玲;张树鹏;杨林森

    目的:研究miRNA在胃癌石蜡包埋组织和新鲜组织的表达. 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6例石蜡包埋胃癌组织及其正常胃黏膜组织、新鲜胃癌组织及其正常黏膜组织的miRNA表达(let-7a,miR-21,miR-155),以U-6为内参对照. 结果: 胃癌石蜡包埋组织与胃癌新鲜组织中miRNA表达呈平行性高表达. 结论: 可以利用石蜡组织进行miRNA相关指标表达研究.

  •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裸鼠移植瘤抑制作用的实验观察

    作者:胡清林;刘金龙;徐勇

    目的:观察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裸鼠移植瘤体积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雌性裸鼠16只通过肿瘤细胞接种的方法,建立SW620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将荷瘤裸鼠分4组,在不同部位植入125I粒子,继续饲养21天后处死,以2天为1个单位,观察肿瘤长径(a),短径(b),肿瘤体积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肿瘤的体积变化可见各组实验侧肿瘤体积增长均慢于对照侧,以A组效果明显.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可抑制肿瘤生长,有效距离为0cm至1.5cm.

  • 125I放射性粒子对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研究

    作者:肖建;时宝忆;曹国宪;罗世能;俞惠新;曹秀峰;龚涌灵;叶斌

    目的:观察125I粒子植入对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雄性BALB/C裸小鼠建立人食管癌Eca-109细胞株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 、低剂量组(C组,植入7.4 ×106 Bq粒子1枚)、中剂量组(D组,植入14.8 ×106 Bq粒子1枚)和高剂量组(E组,植入29.6 ×106 Bq粒子1枚).第30天检测各组移植瘤体积,并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C、D、E组瘤体积与A组比较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D、E组瘤体积与C组瘤体积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D、E组之间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A组瘤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植入后30d肿瘤体积抑瘤率分别为71.5 %、90.8%、92.1%. 结论:125I粒子对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伤作用.

  • 莪术醇对人宫颈癌CASKI细胞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的研究

    作者:高艳娥;郭金珠;惠慧;王咏雪;王桂贤

    目的:探讨莪术醇对人宫颈癌CASKI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12.5μg/ml、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不同浓度莪术醇作用于人宫颈癌CASKI细胞后,MTT法检测CASKI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率变化;电镜观察肿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结果:12.5μg/ml、25μg/ml、50μg/ml和100μg/ml的莪术醇对宫颈癌CASKI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50μg/ml、100μg/ml莪术醇作用于宫颈癌CASKI细胞24h,可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并诱导部分细胞凋亡.电镜下可见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且100μg/ml组细胞凋亡改变较50μg/ml组更明显.结论:莪术醇能明显抑制CASKI细胞的体外增殖,且可阻滞CASKI细胞周期于G2/M期并诱导细胞凋亡.

  • 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道抑制剂联合生长抑素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马权;韩冰

    目的:探讨奥曲肽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道抑制剂wortmannin联合用药对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以单用浓度为40nmol/L的wortmannin,奥曲肽4个稀释度:10-5g/L、10-4g/L、10-3g/L及10-2g /L及它们各稀释度与wortmannin(40nmol/L)的混合培养液作用24h后噻唑蓝(MTT)比色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单用奥曲肽稀释度为10-3g/L和wortmannin以及二者的混和液作用24h检测细胞周期.结果:单用奥曲肽组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浓度为10-3g/L时,抑制作用明显较对照组增强;单用wortmannin,有较强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且两者联合用药抑制作用更加明显;通过细胞周期分析,奥曲肽和wortmannin均能抑制肿瘤细胞,使其生长停滞在G1期,两者联合用药抑制作用更强.结论:奥曲肽和wortmannin对肺癌A549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作用,两者联合用药抑制效果更显著.

  • 肝癌相关肿瘤抗原AFP新的HLA-A2/A24 限制性CTL表位的预测及分析

    作者:张秀敏;王军伟;李增山;郭风;隋延仿

    目的:预测肝癌肿瘤抗原AFP新的HLA-A2/A24限制性CTL表位,为肝癌CTL表位肽的筛选及鉴定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与肝癌密切相关的肿瘤抗原AFP为研究目标,采用NetCTL 1.2 Server远程预测系统进行HLA-A2/A24限制性CTL表位预测.结果:共预测出与肝癌相关的肿瘤相关抗原AFP的8个HLA-A2 限制性CTL表位,13个HLA-A24限制性CTL 表位.结论:应用NetCTL 1.2 Server法预测CTL表位是一种高效准确的预测方法.所预测的肿瘤抗原AFP的HLA-A2/24 限制性CTL表位经实验筛选、鉴定后,可为肝癌治疗性疫苗的制备选择合适的CTL表位提供依据.

  • 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白静;王俊杰;张珊文;顾晋;蔡勇

    目的:探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前列腺癌PC-3移植瘤体内抑制作用的疗效,为前列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体内粒子植入模型研究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前列腺癌PC-3移植瘤抑制作用.两颗粒子,线性排列,中间无间隔.每颗粒子活度1mCi.粒子植入后不同时间观察前列腺癌PC-3移植瘤体积变化和距离源中心层面不同垂直距离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125I粒子组与假源粒子植入后不同时间测量肿瘤体积.125I粒子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粒子植入后96h实验组肿瘤抑制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不同时间后,距离粒子中心1.7mm处均有不同程度肿瘤细胞变性坏死,2.8mm处坏死区域明显减少,间质纤维化,增生明显.而空白对照组肿瘤细胞未见明显的变性坏死,周围亦无明显的纤维化.结论: 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前列腺癌PC-3移植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引起肿瘤组织变性坏死.

  • 拓扑替康对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的放射增敏作用及机制

    作者:张晓智;李洁;巩会杰;侯磊;陈葳

    目的:研究拓扑替康(topotecan,TPT)对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的放射增敏作用及机制.方法:MTT法检测TPT对Eca-10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PT对Eca-109的放射增敏效应;单击多靶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放射增敏比.相差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结果:TPT对Eca-109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10、20、40mg/L TPT的放射增敏比分别为1.22、1.29、1.36;增敏组凋亡率、G2/M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多(P<0.05).结论:TPT对食管癌细胞系Eca-109有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及引起G2/M期阻滞有关.

  • 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56例诊治分析

    作者:赵英智;王战会;刘宏;郝凯峰

    目的:总结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探讨其漏诊原因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月-2007年5月56例梗阻性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分别行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结果:56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出现并发症4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3.6%,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临床特点是:左侧结肠梗阻多见;晚期病例多见;老年患者多见.外科治疗的原则是解除梗阻,尽量切除肿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胃癌淋巴管侵犯的相关因素

    作者:罗居东;章青;傅深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淋巴管侵犯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我科212名胃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脉管癌栓与患者的T分期、N分期、组织分化、血管侵犯、肿瘤大径等因素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淋巴管侵犯与T分期、N分期、组织分化、血管侵犯等因素具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大径无相关性(P>0.05).结论:淋巴管侵犯与众多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相关性.

  • 直肠癌患者术前放疗前后血清VEGF的变化

    作者:张忠新;贾伟丽;宫率

    目的:检测术前放疗前后直肠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探讨其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6例直肠癌放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健康正常人S-VEGF为115.72±15.71μg/ml,直肠癌患者放疗前S-VEGF水平为366.88±40.58μg/m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为251.01±33.61μg/ml,明显低于放疗前(P<0.01),但仍高于健康正常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放疗前直肠癌患者S-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前放疗能够降低S-VEGF水平,但术前放疗后S-VEGF仍高于正常人,加用抗VEGF的分子靶向治疗是很必要的.术前放疗+手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模式很可能成为直肠癌患者的常规治疗.

  • 胃癌根治性远侧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

    作者:李文惠;刘宏斌;韩晓鹏;孙鑫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性远侧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胃癌根治性远侧胃切除术后9例胃瘫综合征的病历资料.结果:综合应用禁食,胃肠减压,高渗盐水洗胃,限制性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胶体,应用胃肠动力药,补充足量B族维生素,针炙,上腹部理疗,适时胃镜检查,2-8周后9例病例人全部治愈.结论:胃癌根治性远侧胃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是内科问题,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是治疗的基本措施.应根据胃瘫综合征的分型,分别采用使残胃和吻合口消除水肿或促进胃肌张力及蠕动恢复的措施.

  • 开放式磁共振导航下经皮穿刺肝癌的冷冻消融治疗

    作者:姚清深;秦军;覃欣;周林荣

    目的:探讨在开放式磁共振(MRI)监视下、采用经皮穿刺方法进行肝癌冷冻消融治疗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新奥博为0.3-T 开放式MRI系统对20例病人中的22个肝肿瘤进行冷冻消融治疗.冷冻探针通过实时监视被置于消融病灶中,冷冻消融术采取氩氦刀(Cryo-Hit),对临床体征、症状、实验室检验和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估,并术后随访.结果:在MRI引导下经皮穿刺冷冻探针均成功置于病灶内,共对20例病人22个肝肿瘤进行了冷冻消融治疗(共24次治疗),手术期间MRI显示冰球扩展并包裹整个肿瘤,包裹肿瘤的冰球在MRI图像中呈现边缘清晰的信号暗区.使用一个冷冻探针形成大的冰球为 5.0cm×2.5cm×2.5cm、使用4个冷冻探针形成的冰球大为7.6cm×5.5cm×5.0cm.冷冻消融治疗有血清肝酶水平临床上的改变,没有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随访1-6月,肿瘤经影像检查体积缩小者5例,增大3例,无变化12例.手术切除肿瘤1例,病情进展死亡2例,死于消化道出血.结论:MRI引导下经皮穿刺的肝脏肿瘤冷冻消融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MRI能够在手术期间引导冷冻消融治疗,以及用于评估冷冻消融治疗的效果.

  • γ-刀结合介入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保祯;闫瑞敏;郁志龙

    目的:探讨肝动脉介入化疗并栓塞结合γ射线适形放射治疗原发和转移性肝癌的疗效,并和单纯介入法进行疗效比较.方法:94例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介入加放疗组(综合组)与单纯介入组(对照组). 综合组44例中39例先行碘油、顺铂、明胶海绵等经肝动脉化疗栓塞1-3次后,再进行γ射线适形放疗,用50%-70%等剂量线包绕计划靶区,单次剂量为400-500cGy/次,3次/周,共计9-12次,肿瘤边缘总剂量达40-60Gy; 5例先行体部伽玛刀放疗,休息2-3周后,行1-3次介入治疗.用COX模型对综合组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治疗后综合组3个月总有效率(近期疗效)为77.2%(34/44),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31/44)、43.2%(19/44)、20.5%(9/44) .对照组3个月总有效率(近期疗效)为52.0%(26/50),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6.0%(23/50)、14.0%(7/50)、8.0%(4/50),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肝动脉介入化疗并栓塞结合γ射线适形放射治疗原发和转移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肿瘤直径、数目、 child分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 肝癌并高热、癌性周围神经病1例并文献回顾

    作者:闵卫利;王西京;薛锋杰;管海涛;刘小旭;康华锋;代志军;马小斌

    肝癌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肿瘤之一,黄疸、肝区疼痛、纳差、腹胀、乏力、消瘦等症状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癌性发热一般为中度发热37℃-38℃,少见高热,多为伴随症状.本病例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高达39℃,行介入栓塞治疗后,高热消退.癌性周围神经病的发病率较低,多见于肺癌,肝癌更为少见,故加以报告,并对癌性神经病的诊断治疗进展加以文献回顾.

  • 经皮肝穿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研究

    作者:杜立学;张煜;吴武军;耿西林;刘青光

    目的:总结经皮肝穿刺胆道金属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 92例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肝胆管支架置入术.根据胆道梗阻狭窄的不同部位和狭窄的程度采用相应的放置方式.结果: 92 例患者中,91例胆道支架成功放置,其中12例放置双支架,支架扩张良好,引流通畅,血清胆红素下降明显.术后死亡2例,胆道出血3例,腹水渗漏6例,胆漏2例,支架移位1例,胆管炎9例,胆道再阻塞11例.结论对不能手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创伤小,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肝癌血清TSGF及AFP的影响

    作者:曹玮;吴发伟;万毅;张洪新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原发性肝癌血清TSGF及AFP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29-50岁(平均40.9岁).入选肝癌直径均<5 cm,其中3O例为观察组,选择HIFU联合TACE治疗,其余30例为对照组,仅给予单纯TACE治疗.TACE所用药物为5-氟尿嘧啶1.0g、表阿霉素30mg.分别检测术前、术后4周血清恶性肿瘤生长因子(TSGF)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并进行比较.术后4周根据WHO疗效标准判定疗效.结果:HIFU联合TACE治疗后患者血清TSGF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且较AFP水平下降明显(P<0.05);观察组显效(CR+PR)21例,有效(SD)8例,无效(PD)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显效(CR+PR)13例,有效(SD)12例,无效(PD)5例,总有效率83.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联合TACE治疗明显降低患者血清TSGF水平;血清TSGF对疗效的敏感性优于AFP.

  • 肝癌自发破裂出血诊治体会(附29例报告)

    作者:孙文郁;金俊哲;张弘彬;梁健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7年5月间收治的29例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开腹手术16例,其中行肝脏部分切除10例,单纯缝扎3例,局部填塞2例,缝扎加肝动脉结扎1例.介入治疗9例,其中3例术后再行开腹手术治疗.保守治疗4例.结果:死亡5例,其中开腹手术1例,介入治疗1例,保守治疗3例.开腹手术患者1年生存率43.8%(7/16),介入治疗33.3%(3/9),保守治疗0.0%(0/4).结论:积极手术及介入治疗可增加抢救成功机会,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 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7例报道

    作者:曾新桃;吴硕东;田雨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超声刀为主要切肝器械,并结合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完成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7例.包括局部切除4例,左外叶切除3例.结果: 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75-225min,(156±47.9)min,术中出血200-1200ml,(460.0± 302.5)ml,术后住院时间3-10d,(6.6±3.0)d,除一例出现广泛皮下气肿外,其余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结论: 腹腔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对于经选择的病例是安全可行的.

  • PI3K/Akt信号通路及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

    作者:郭花;朱金水;王龙;张强;王红建

    目的:探讨PI3K、p-Akt及低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HIF-1α)在胃癌、癌旁和远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胃癌切除术患者胃癌、癌旁及远癌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I3K、p-Akt 、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PI3K、p-Akt、HIF-1α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强(其灰度值分别为176.3±11.3,158.6±20.1,157.5±12.3),在远癌组表达弱(196.9±7.4,192.3±8.3,194.2±5.3),在癌旁组表达介于上述两组之间(187.9±5.1,173.9±14.3,176.0±7.4),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的表达与PI3K、p-Akt呈正相关(r=0.662,0.674)(P<0.05).结论:PI3K、p-Akt、HIF-1α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HIF-1α表达与PI3K、p-Akt表达呈正相关.

    关键词: 胃癌 PI3K P-AKT HIF-1α
  • S100A4蛋白和E-cadherin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孙明;潘春雨;刘学锋;吴斌

    目的:探讨钙离子结合蛋白A4(S100A4)及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E-cad)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8例前列腺癌组织及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S100A4蛋白及E-cad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68例前列腺癌组织中32例(47.1%) S100A4蛋白阳性表达,31例 (45.6%) E-cad蛋白阳性表达.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8例(16.0%)S100A4蛋白阳性表达,41例(82.0%)E-cad蛋白阳性表达.良性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组织之间S100A4蛋白及E-cad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A4蛋白及E-cad蛋白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差异,与前列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年龄和远处骨转移无关.结论:在前列腺癌组织中,S100A4蛋白及E-cad蛋白的表达变化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极具价值的指标.

  • 奥曲肽联合碘油经肝动脉灌注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疗效观察

    作者:陈逸恒;欧盛秋;程纬民;李春珊;杨杨

    目的:观察奥曲肽联合碘油经肝动脉灌注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分组比较奥曲肽联合化疗栓塞(实验组20例)与单纯化疗栓塞(对照组20例)对症状改善、肿瘤退缩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近期癌灶疗效和症状体征疗效上有统计学意义.奥曲肽对患者肝肾功能、造血系统及胃肠道系统无明显影响.结论:与常规TACE术相比,以奥曲肽作为灌注药物,对肝癌病人进行TACE术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乙酰肝素酶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武军;杜立学;张煜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8例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标本中Hp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Hpa在胆囊癌,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胆囊黏膜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63.2%,23.6%和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pa的表达增高与肿瘤分期晚(P=0.007),淋巴结转移(P=0.040)以及肿瘤浸润深度(P=0.016)密切相关.高表达Hpa的患者3年生存率较低表达患者明显降低(20.8% vs 50.0%,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 Hpa的表达不是胆囊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Hpa在胆囊癌中表达增高,并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Hpa的表达增高可以部分解释胆囊癌富于浸润和转移的生物学行为.

  • DNA修复酶(MGMT)在胃癌中表达与病理类型及转移的相关性

    作者:张彦;薄爱华;吉艳荣;吴迎爽;侯金超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胃癌组织MGMT的表达.结果: 胃癌中MGMT总阳性率为47.83%(22/46).MGMT在浸润浆膜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增高,与浸润肌层和无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体部癌MGMT阳性率较高,与贲门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GMT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相关性不明显(P>0.05).结论:MGMT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癌的部位有关.

  • 胃癌组织中VEGF、CD105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葛荣峰;华东;吴玉玉;金琳芳;陆守荣

    目的:探讨VEGF、CD10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3例胃癌组织中VEGF、CD105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率是60.5%,VEGF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VEGF阳性表达的病人总生存率比阴性表达者低.结论: VEGF表达水平异常增高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VEGF、CD105表达水平可判断胃癌病人预后及为术后辅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内分泌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作者:姚敬;韩晓东;汪昱

    目的:检测大肠癌组织中EG-VEGF的表达状态,探讨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普外科大肠癌根治术病例128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及IMS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组织中EG-VEGF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EG-VEGF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EG-VEGF的表达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分别为26.1±9.2、31.2±11.3,差异无显著性.大肠癌组织中EG-VEGF表达的标记指数42.5±11.9,较正常大肠组织和癌旁组织显著升高(P<0.01).大肠癌组织中EG-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腹膜转移以及 Dukes 分期有关(P<0.05).结论: 在大肠癌的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G-VEGF是一个重要的促进血管生长的因素,并可能成为大肠癌患者一个新的预后因素.EG-VEGF的分子靶向治疗有望改善预后.

  • COX-2与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作者:李双标;张晓妍;李胜水;许华;张凤梅;刘岩

    目的:研究二型环氧化物酶(COX-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膀胱癌病理分级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 、VEGF在6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及13例膀胱正常粘膜中的表达,分析它们的表达情况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及是否浸润的关系、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COX-2与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均表达,COX-2的表达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的上升而呈上升趋势(P<0.05),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COX-2与VEGF在膀胱癌中均高表达,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望为膀胱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人胃腺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性

    作者:王娟;何博华;魏华江;李力波;旷焱平

    目的:探讨人胃腺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性.方法:测定26例胃腺癌标本肿瘤及非肿瘤区域的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结果:人胃腺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与非肿瘤胃壁组织自体荧光光谱明显不同,人胃腺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的峰值明显低于非肿瘤胃壁组织;用波长为360nm、390nm激光激发的人胃腺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出现双峰.结论:用激光激发的自体荧光光谱可有效识别人胃腺癌组织与非肿瘤胃壁组织.

  • HO-1与MRP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莫非;王健生;吴文安;张佳;王昌燕;段小艺

    目的:检测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HO-1)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胆囊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中HO-1和MRP2的表达水平.结果: 原发胆囊癌组织HO-1和MRP2表达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3.1%、77.6%.其中腺癌的阳性率为76.7%和80%.依据病理分级,HO-1和MRP2表达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III级>II级>I级,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8,P=0.023);HO-1、MRP2的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无相关性;HO-1和MRP2表达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324,P=0.005).结论: HO-1和MRP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高表达,对胆囊癌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二者之间表达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升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29例诊治分析

    作者:文涛;孙博;陈刚;席孝忠;陈进才;刘浩

    目的:探讨升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9例急性阑尾炎伴发升结肠癌临床资料.结果:男性2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9(18-83)岁,均以急性阑尾炎首诊住院,其中15例术中发现结肠癌,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余14例仅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发生不全性肠梗阻12例,盲肠瘘2例,分别于术后10天-240天二次入院,经辅助检查证实为结肠癌,二期手术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13例,1例行姑息性手术.结论:在阑尾炎的诊治过程中应提高对并存结肠癌的警惕和认识,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术切口的正确选择,术中必要的手术探查是预防漏诊的重要方法.

  • 腹腔镜胃窦癌根治术13例报告

    作者:郭志刚;陈宏;孙强;胡泽民;余元龙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完成的13例腹腔镜辅助胃窦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全部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206min.所有标本经病理检查切缘均为阴性,平均每个患者清扫淋巴结13.3枚,术后患者排气时间平均为74.6h,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为69.2h,术后人均镇痛次数为0.77次.未出现吻合口漏、腹腔内出血、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或裂开及切口种植等并发症.结论:使用腹腔镜辅以小切口完成胃癌根治手术,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疗效好.

  • I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的临床治疗及预后

    作者:李刚;付成

    目的:探讨手术及化疗在I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93年2月-2007年8月收治I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44例,采用以顺铂为基础的多疗程化疗,4例化疗前行腹膜后淋巴结扩清术,10例在化疗后行腹膜后淋巴结扩清术.结果:8例化疗后扩清组织为坏死及纤维化组织,2例为恶性肿瘤.连续随访2-8年,5年生存率IIa期100%(11/11)、IIb期92%(22/24)、IIc期77.8%(7/9).结论:II期睾丸精原细胞瘤尽早采用多疗程化疗可控制病期进展达到有效治疗,提高其生存率.

  • Ku70和DNA-PKcs在鼻咽癌放疗后复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杜豆;孙宁

    目的:探讨鼻咽癌及放疗后复发鼻咽癌组织中Ku70和DNA-PKcs的表达及其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64例鼻咽癌活检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Ku70和DNA-PKcs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鼻咽非角化性癌中Ku70阳性率为83.87%,DNA-PKcs阳性率为74.19%;放疗后复发鼻咽癌中Ku70阳性率为84.85%,DNA-PKcs阳性率为81.82%.Ku70及DNA-PKcs的表达在鼻咽非角化性癌与放疗后复发鼻咽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放疗后复发鼻咽癌中,Ku70与DNA-PKcs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Ku70和DNA-PKcs在放疗后复发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尚不能作为预测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指标.

  •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耳聋的危险因素和临床处理

    作者:莫浩元;邓满泉;麦海强;齐斌;李宁炜;郭翔;洪明晃

    目的:了解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耳聋的影响因素探索耳聋的处理方法.方法:观察22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耳聋的发生情况,对耳聋者鼓室行穿刺抽液.分析患者性别、年龄、鼻咽肿瘤T分期、侧壁侵犯、放疗前分泌性中耳炎等因素与放疗后出现耳聋的关系.结果: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耳聋的发生率为46.82%,放疗后6个月内发生率为52.42%.患者性别、年龄、鼻咽肿瘤T分期等因素对放疗后耳聋的发生无显著性影响(P>0.05),肿瘤侵犯鼻咽侧壁和放疗前有分泌性中耳炎与放疗后耳聋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结论:肿瘤侵犯鼻咽侧壁和放疗前有分泌性中耳炎是放疗后耳聋的危险因素.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耳聋的处理目前比较好的是重复鼓室穿刺抽液配合适时倒佩戴助听器.

  •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42例诊治分析

    作者:杨晓勇;杨力珍;程文元;张艳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64年-2006年收治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42例,22例行原发灶完整切除+患侧侧颈或区域颈淋巴结清扫,其中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者18例;13例行原发灶扩大切除;姑息切除术7例,其中2例同时行气管切开.术后行根治性局部放疗37例,剂量为60-75Gy.结果:患者总的半年生存率为52.3%(22/42),1年生存率为28.6%(12/42),2年生存率为19.0%(8/42),中位生存期为10.1个月.结论: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是罕见的恶性肿瘤,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早期发现并进行扩大根治性手术,并辅以足量放疗,能大限度提高生存率.

  • PCNA和Ki-67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雷爱萍;刘添慧;易先平;周明;苏建

    目的:研究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细胞增殖活性,为其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114例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20例多形性腺瘤、9例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及9例恶性多形性腺瘤采用SABC和LSAB免疫组化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恶性多形性腺瘤的PCNA及Ki-6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多形性腺瘤及多形性腺瘤生长活跃型,其PI值较后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良性多形性腺瘤的复发组PCNA和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原发组,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和Ki-67检测在判断多形性腺瘤恶性增殖方面有重要意义,对良性多形性腺瘤复发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claudin-4和MMP-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牛多山;葛霞

    目的:探讨claudin-4和MMP-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5例子宫内膜癌和28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claudin-4和MMP-2表达并作相应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中claudin-4 和MMP-2表达均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P<0.05);claudin-4和MMP-2高表达均与癌组织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组织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claudin-4与MMP-2呈正相关(r= 0.53,P<0.05).结论:claudin-4和 MMP-2高表达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的发生和发展,claudin-4和 MMP-2表达可能是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调强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复发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力;纪天龙;魏凤

    目的:观察调强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4例复发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放化疗同步组)28例,采用调强适形放疗,同时接受至少2周期顺铂、氟尿嘧啶方案化疗,顺铂2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对照组(单纯放疗组)26例,单用调强适形放疗.两组放疗均应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设立5-7个共面照射野,肿瘤剂量45-50Gy.结果:观[KG(-*9]察组近期有效率(CR+PR)为92.8%,对照组近期有效[KG)]率(CR+PR)为7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白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观察组中急性Ⅲ°血白细胞下降发生率7.1 %,急性Ⅲ°恶心、呕吐发生率3.6 %,急性Ⅲ°腹泻发生率7.1 %,经治疗后均缓解.对照组中无Ⅲ°以上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急性不良反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适形放疗同步顺铂、氟尿嘧啶方案化疗治疗复发性宫颈癌近期疗效较好,不增加放射损伤.

  • 15例外阴癌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张会敏;高淑凤;李桂荣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外阴癌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15例外阴癌手术治疗结果及并发症.结果:中位年龄60岁,中位病程10个月.病变部位以大阴唇多见,占66.7%.病变大小<2cm者1例,2-5cm者12例,>5cm者2例.组织类型:鳞癌13例(86.7%),腺癌2例.4例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6.7%.病理分期:I期1例(6.7%),II期10例(66.7%),III期3例(20.0%),IV期1例(6.7%).手术方式:根治性外阴切除+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10例,改良根治性外阴切除+单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4例,单纯外阴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53.5%.结论:手术是外阴癌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高.放置有效引流、采用肌瓣或肌皮瓣技术避免切口张力及合理应用术前放化疗等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意义.

  • 恶性实体瘤对机体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江素华;冯莹;周旭红;黄慧;曾波航

    目的:从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探讨实体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机制、与病情进展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按TNM分期分为Ⅰ-Ⅱ期组(44例),Ⅲ-Ⅳ期组(58例),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vWF:Ag,FⅧ:C、AT-Ⅲ、D-Dimer及CEA的水平.结果:肿瘤患者的vWF:Ag、FⅧ:C、D-Dimer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Ⅲ-Ⅳ期组又比Ⅰ-Ⅱ期组明显增高(P<0.01);Ⅲ-Ⅳ期的AT-Ⅲ水平比Ⅰ-Ⅱ期组、正常组降低(P<0.05),Ⅰ-Ⅱ期组和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EA阳性组的vWF:Ag、D-Dimer水平比阴性组明显升高(P<0.01),FⅧ:C、AT-Ⅲ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vWF:Ag、FⅧ:C、D-Dimer、AT-Ⅲ水平的异常程度与肿瘤的病情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指标;CEA异常升高可能直接或间接加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

  • 胸腹腔灌注化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胸腹水

    作者:陈宏;王永刚;丁云霞;林旭;张勇;纪华;康保国;刘跃

    目的:观察胸腹腔灌注化疗结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胸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5例采用胸腹腔灌注化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方法,对照组25例行单纯胸腹腔灌注化疗,观察两组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4.0%,对照组有效率56.0%,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5),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率80.0%,对照组52.0%,两组有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较轻,可以耐受,治疗组出现局部皮肤灼热疼痛感,2例病人出现皮下脂肪硬结.结论:热疗联合胸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胸腹水可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是肿瘤晚期姑息治疗一种好的手段.

  • 香砂六君子汤合胃复安预防化疗恶心呕吐反应40例

    作者:张康美

    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合胃复安对化疗恶心呕吐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将恶性肿瘤住院79例全身静脉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2组均给予胃复安肌肉注射,治疗组加服香砂六君子汤,化疗前1天开始煎服,连服6剂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对照组有效率79.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香砂六君子汤能明显提高胃复安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反应的有效率.

  • 宫颈类癌一例

    作者:刘晖杰

    1 病例资料患者,女,43岁"因血性白带一月余"之主诉于2007年2月28日入我院妇科.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7年2月18日.入院后查体: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自动体位,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检查正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下腹部可及一包块,上界至脐下一横指,质中偏硬,无压痛,活动受限,腹水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专科检查:外阴已婚式,阴道畅,宫颈前唇稍充血,子宫水平偏后位,盆腔可及一约14cm×14cm×9cm的包块,质中偏硬,活动受限,无压痛.

  • 恶性肿瘤脐转移1例报告

    作者:胡静;邵秋菊;梁军

    对一例卵巢癌脐转移患者采用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并配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后脐部肿块干燥、回缩,治疗后11个月患者死于原发恶性肿瘤广泛转移.认为脐部转移采用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安全有效.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伴噬血综合征1例

    作者:齐淑敏;韩永安;黄高昇

    患者女性,67岁.全身多处皮肤红肿斑块一月余.初始于左肩,由分币大,渐多渐大,近10余日持续高热不退,先后全身和局部抗炎治疗无效,故于2007年3月5日要求活检而住院.查体:体温39.3℃,左肩部皮肤局限性红肿硬斑,大直径7cm,厚2cm-3cm,表面结痂;右下腹、左腰及背部等5处亦见约5cm、4cm、3cm、2cm不等径长的类似斑块.余(-).取左腰斑块活检.

  • 原发性阴囊皮下平滑肌肉瘤(附2例报告)

    作者:屈卫星;李国成;程永毅;刘全海;徐永刚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原发性阴囊皮下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2例原发性阴囊皮下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例均行根治性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平滑肌肉瘤.分别随访11及8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原发性阴囊皮下平滑肌肉瘤少见.好发于中老年人.诊断主要依靠病理诊断.治疗需以根治性手术为主,需跟踪随访,早期预后效果较好.

  • 骨转移癌58例放射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蔡舜吼;林连兴;徐志渊;文之斐

    目的:观察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癌疼痛的缓解效果.方法:58例患者83处骨转移灶均采用 60Co放射治疗. 采用2种剂量方案:DT28-50Gy,14-25次;DT 25-40Gy,6-10次.结果:分次方案对疼痛缓解率无明显影响,总有效率为94.8%, 但常规分次放疗 3-4 次后疼痛缓解,而低分割放疗1-2次后疼痛缓解.结论:骨转移癌放射治疗止痛效果确切、迅速,副作用小,对大部份病例可采用低分割方案.

  • Rb2/p130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向敏;李世德;卓祥龙

    目的:研究骨肉瘤中Rb2/p130基因表达情况及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Rb2/p130基因在62例骨肉瘤、39例骨软骨瘤及51例非肿瘤患者正常骨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肉瘤组中pRb2/p130阳性率为27.42%,骨软骨瘤组阳性率为76.92%,正常骨组织阳性率为82.35%,骨肉瘤组与骨软骨瘤组及正常骨组织组中Rb2/p130基因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b2/p130基因在骨肉瘤中以低表达方式存在,它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并且有可能因其低表达而促使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巩丽;张力;刘小艳;韩秀娟;姚丽;朱少君;兰淼;张伟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low-grade myofibroblastic sarcoma,LG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 例发生于直肠系膜和1例发生于上颌窦的LGMS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排列成束状或席纹状,核分裂像可见(3-4个/10HPF)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瘤细胞弥漫性广泛表达Vim,Des和SMA表达程度不一,但均不表达h-caldesmon、MSA、CD117、CD34、NSE、Melanoma-pan、HMB45、ALK和S-100蛋白.结论:LGMS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肉瘤,发生于肠系膜和上颌窦的LGMS更是罕见.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显示瘤细胞具有肌纤维母细胞性分化.诊断时应与胃肠间质瘤、纤维瘤病、纤维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等相鉴别.

  • 过量摄入三聚氰胺后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超声表现53例

    作者:汤雨;周晓东;韩增辉;于铭

    目的:通过超声对过量摄入三聚氰胺后致泌尿系结石进行检测、分析,进一步了解超声在过量摄入三聚氰胺后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过量摄入三聚氰胺后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超声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单侧肾结石32例,占60.4%;一侧单纯肾结石29例,一侧肾结石伴输尿管、尿道结石3例;一侧单纯输尿管结石16例,占30.2%;一侧单纯尿道结石5例,占9.4%.三聚氰胺的过量摄入量与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大小成正比.结论:超声检查是对过量摄入三聚氰胺后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简便、准确、有效的检测方法;防止三聚氰胺的过量摄入是预防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主要方法.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解救治疗抗拒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

    作者:张燕军;吴兴树;唐红霞;陈广育;王娜利;姚佳;白治霞;赵征;苏智祥;雷宝霞;孙秉中

    抗拒性淋巴瘤的预后不良,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解救治疗是目前的热点之一,但其价值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临床研究道,并附1例我们的治疗结果.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抑制淋巴瘤raji细胞生长及其分子机制

    作者:谭洁;程骁谮;陆向东;李汉冲

    目的: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体外对淋巴瘤raji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rhIL-24蛋白作用于淋巴瘤raji细胞,MTT法检测rhIL-24蛋白对raji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rhIL-24蛋白诱导raji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rhIL-24蛋白诱导raji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改变,免疫细胞化学分析凋亡相关因子Bcl-2 和 Bax的改变.结果:rhIL-24蛋白作用于淋巴瘤raji细胞后,可以显著抑制raji细胞的生长,诱导G2/M期阻滞和凋亡,rhIL-24蛋白能使raji细胞中bcl-2的表达下调和bax的表达上调.结论:rhIL-24蛋白对淋巴瘤raji细胞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和上调bax的表达有关.

  •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妇科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比较

    作者:赵文晖;曾文斌;秦玲;叶蓉

    目的:比较术后应用舒芬太尼或芬太尼进行患者自控镇痛(PCA)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舒芬太尼PCA组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150μg+托烷司琼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负荷量2ml,背景剂量2ml/h,自控给药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15min.芬太尼PCA组药物配方为芬太尼1.2mg+托烷司琼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负荷量2ml,背景剂量2ml/h,自控给药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15min.结果:两组术后4,8,12,24,48h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良至优者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副作用发生率舒芬太尼组明显小于芬太尼组.结论: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均可安全地用于术后自控镇痛,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舒芬太尼副作用少于芬太尼.

  • 第四届全国肿瘤诊疗新进展及新技术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现代肿瘤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4 05 06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