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Journal of Modern Oncology 현대종류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1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4992
  • 国内刊号: 61-1415/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52-297
  • 曾用名: 陕西肿瘤医学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肿瘤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李树业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内源性CaN蛋白抑制剂RCAN1在肿瘤中的作用

    作者:马宁强;陈连宏;张贺龙

    研究表明CaN通过调节底物蛋白NFAT激活多条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近些年有研究报道CaN-NFAT通路也参与了肿瘤的增殖、侵袭与转移.发现CaN与肺癌嗜骨转移相关.由于外源性抑制剂对各器官组织无选择性及全身应用的毒性,限制了其应用;RCANs是一类具有高效专一低毒特点的内源CaN抑制剂,基于RCANs参与CaN/NFAT通路对CaN抑制的基础之上研究了RCAN1在神经疾病、肌萎缩、血管、免疫抑制及肿瘤中的作用.本文就CaN、NFAT、RCAN1分子结构、相互作用机制及RCAN1-CaN-NFAT通路在肿瘤中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为寻找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及药物开辟新的途径.

    关键词: RCAN1 CaN-NFAT通路 肿瘤
  • 皮间质转化和肿瘤干细胞

    作者:张百红;王湘辉

    近,两个新的概念出现在肿瘤生物学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il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EMT不仅赋予细胞迁移和侵袭特征,还可使肿瘤细胞获得自我更新能力而具有干细胞的特性,从而促进CSCs的产生.本文讨论EMT和CSCs之间的联系、EMT获得干细胞特征促进CSCs产生、EMT是形成CSCs的重要环节及二者在干细胞巢中的转化,并分析影响EMT和CSCs的因素.研究EMT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与CSCs理论相融合,从而可能发现新的肿瘤靶向治疗.

  • 针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概况

    作者:汪霞;游捷

    就近年来有关针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针灸在缓解癌性疼痛、改善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的疗效,探讨针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文献中的针灸方法、疗效判断、试验方法、实验结果等资料的分析,认为针灸在缓解癌性疼痛、改善放化疗后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有一定效果,但针灸治疗恶性肿瘤在介入时机、相关疗法的综合应用、刺激强度、留针时间及作用机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 生长抑素在肿瘤临床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作者:张菁华;张文侠

    生长抑素是在人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胰液、胃酸等消化液的分泌,同时对人体多种激素的分泌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且具有抗肿瘤活性.大量研究表明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具有抗肿瘤活性,能阻滞肿瘤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调亡,抑制细胞外因子合成与分泌并拮抗其促肿瘤生长的作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生长抑素不仅能抑制内分泌肿瘤的增殖,且对许多实体肿瘤,如胃癌、结肠癌、肺癌、胰腺癌、肝癌、乳腺癌等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在肿瘤的姑息治疗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 中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磊;张锦林;谭清和;张一心

    生存质量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况的体验.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中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评定量表、影响因素以及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做一概述,倡导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提高生存质量.

  • 从肿瘤的治疗看中西医结合之路

    作者:顾海;张宗明;王明艳;詹臻;唐德才

    中西医结合,究竟如何结合?争论了几十年,至今尚无定论.个人认为:凡是两个事物的结合,必是取两者之长进行结合,才能促进事物更好的发展.中医的长处在于整体,而西医的长处在于细节.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我们就看到了两者优势互补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这个角度,再次探讨两者的结合之路.

  • 循环肿瘤细胞及其与肿瘤转移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乔媛媛

    肿瘤细胞血液播散至远处器官和后来形成的转移灶是上皮来源恶性肿瘤主要的死亡原因.对恶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和复发等研究认为是由外周血中存在的循环肿瘤细胞所致(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CTCs存在于外周循环中,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大部分肿瘤细胞被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难以生存,只有小部分细胞继续在循环中,穿透基底膜,侵出血管在远端形成肿瘤转移灶.CTCs是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必要条件,深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有助于对肿瘤的转移机制有更多的了解.本文对CTCs的分离与鉴定技术方法和CTCs与肿瘤复发转移的机制进行综述.

  • 肿瘤抑制基因p53与自噬

    作者:赵金香;张强;李耀华

    近年来研究表明,p53是一种抑癌基因,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其在细胞周期阻滞、凋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噬是在细胞营养物质匮乏条件下蛋白质动态降解的过程,自噬性细胞死亡是不同于细胞凋亡的另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模式,被称之为II型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为I型程序性死亡.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自噬性细胞死亡相关,作为肿瘤抑制基因p53也参与了自噬活性的调节.本文对此做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 P53 自噬 肿瘤
  • 精确放疗联合化疗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蔡园园;尤庆山

    肺癌的发病率近年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80%为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只有14%.疗效与接受治疗时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肺癌公认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疗效达50%-70%,但初诊时30%-40%处在伴远处转移的Ⅳ期,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治疗仍以化疗为主.现代精确放疗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其治疗模式,本文就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展作一总结.

  • PICC患者自我管理研究现状

    作者:邢冬婕;单丽霞;邢凤梅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已在化疗患者中广泛应用,尤其适用于化疗间歇期带管回家的患者.PICC留置期间患者自我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导管安全.本文就PICC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简要介绍CDSMP(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在PICC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以利于今后的研究.

  • PKR诱导细胞凋亡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玉坤;伍志强;韩为东;孟元光

    凋亡是可以由多种细胞内外刺激因素引发的细胞程序性死亡[1].凋亡可由生理性因素导致,如生长因子的缺失、细胞表面蛋白的抗体绑定[2],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Fas配体[3]的分泌.

    关键词: PKR 细胞凋亡 肿瘤
  • 中药所含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长城;朱美玲

    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所含活性成分之一,其结构复杂类型众多,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抗肿瘤作用是其重要生物活性之一.它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阻滞肿瘤细胞增殖周期进程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同时还具有抗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阻抑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等作用.

  • 雄激素在乳腺发育和乳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阳;武百所;覃君慧;王瑞安

    一系列的临床前期和临床期研究表明,雄激素与雄激素受体的异常与正常乳腺细胞及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均密切相关.在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各个周期和乳汁中均可检测到雄激素.雄激素经由其受体介导所涉及的机制在正常乳腺细胞的增殖和乳腺癌细胞的侵袭演进中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雄激素及其受体的基因、蛋白结构和其在乳腺发育,乳腺癌形成中可能的机制加以综述,为乳腺发育和乳腺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30例肺癌再切除术的外科疗效分析

    作者:赵骞

    目的:对30 例肺癌再切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手术指征、并发症和生存率.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进行的余肺切除术30例的临床资料.应用生命表法计算1 年、3 年、5 年生存率.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15例,涉及呼吸系统症状的10 例(33.3%),非呼吸系统5 例(8.3%),其中3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中度贫血.术后1、3、5年生存率为79.32% 、67.25%、32.56%.结论:严格掌握余肺切除术的适应症,对于合适的患者而言,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生存.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7例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连成;陈敬信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通过7例IMPC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并文献复习.结果:7例乳腺IMPC发病年龄28-67岁,平均46.5岁,无特殊临床症状和体征.组织学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IMPC组织结构即肿瘤细胞乳头状或桑葚样排列,由纤细的胶原纤维或纤维血管间质分隔,两者间有一透明扩张的腔隙,呈弥漫性或结节状浸润生长.7例中5例有血管淋巴管内癌栓,伴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67/100).免疫组化EMA线状表达于肿瘤乳头外侧缘和腺管样结构的内侧缘;E-cadherin强表达于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间质面的细胞膜表达减弱.CD31显示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Ki67表达率为10%-15%.ER、PR和HER2的表达则不尽相同.结论:IMPC为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侵袭、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合EMA、E-cadherin、CD31等标记物检测有助于IMP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乳腺肿瘤CD44V6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文有;周松;李冉冉;邹耀祥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中CD44V6(细胞粘附分子44 变异体6)的表达及其与乳腺良恶性肿瘤、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90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45例,阴性45例)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CD44V6的表达,分析CD44V6的表达与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CD44V6阳性表达率为71.1%,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15%;伴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表达率为88.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3.3%;不同病理分型乳腺癌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临床分期和生存期乳腺癌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不同.结论:CD44V6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判断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有一定意义.

  • 乳腺癌术后复发24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文;谭成;邹巍;贲鄂宜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10年诊治的248例乳腺癌,其中包括24例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肿瘤<5cm和≥5cm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6.45%、31.57%;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的复发率分别为3.77%、16.94 %;激素受体阳性和阴性的复发率分别为10.52% 、11.76%;规范化疗和未行化疗患者复发率分别为8.82%、50.0%;行规范内分泌治疗和未行内分泌治疗患者复发率分别为6.14%、17.10%,行规范放疗和未行放疗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43%、71.42%.结论:乳腺癌复发与肿瘤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以及术后是否规范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有显著相关性,而与激素受体情况无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乳腺癌 复发 放疗
  • 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朱海生;严浩林;林展;谭丽萍

    目的:观察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方法:2002年到2007年,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35例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剂量66-80Gy,中位剂量70Gy,常规分割,2.0Gy/d,年龄71-89岁,中位年龄76岁,其中12例≥80岁.Ⅰ期患者13例,Ⅱ期22例.结果:治疗有效率23例 (65.7%).3年总生存率为28%,中位生存时间38.9个月;3 年肿瘤相关生存率为39%,中位生存时间 43.5个月.1例(2.9%)患者死于放疗导致的晚期放射性肺损伤,没有观察到其他严重的放疗毒性发生.结论: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有效的.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triple-negative乳腺癌41例临床研究

    作者:葛伯建;顾寄树;谭清和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一线治疗triple-negative(ER、PR、HER-2均阴性)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疾病进展时间、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2010年4月共41例经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triple-negative的晚期乳腺癌初治患者参与研究.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治疗:吉西他滨1000mg/m2,静脉滴注30min,d1、d8;顺铂25mg/m2静脉滴注d1-3天,21天重复.结果:全组41例共完成160个周期的治疗,中位数4个周期,范围2-6个周期,均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CR)2例(4.88%),部分缓解(PR)21例(51.22%),病情稳定(SD)7例(17.07%),病情进展 (PD)11例(26.83%).临床总缓解率(CR+PR) 56.10%;疾病控制率(CR+PR+SD)73.17%;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8.4个月,1年生存率65.85%.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末梢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轻度肝功能损伤等.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一线治疗triple-negative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初步观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 丹参注射液预防胸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长刚;陆松华;景仕银;吴斌;陈海生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用于预防胸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胸科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50例)和未用药组(50例),前瞻性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患者血液黏度、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并记录有无异常出血、胸腔引流液量有无增加等临床症状.结果:血流变及凝血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组手术后各项指标较手术前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发现,用药组DVT 发生率为12%,未用药组DVT 发生率为2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期内,两组均未出现异常出血,胸腔引流量稍增多,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胸科手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降低DVT发生率,用于预防胸科手术后患者DVT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 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生存因素分析

    作者:彭亮;焦顺昌;杨俊兰

    目的:分析吉非替尼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中位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时间,同时分析与疗效和生存期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 -2008年 8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5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IIIb-Ⅳ期的患者一线口服吉非替尼250 mg/d直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病灶进展,服药前及服药后每 4周进行肿瘤评估.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以α =0.05 为检验水准.用χ2检验和Logistic 回归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在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方面有无差异,用 Kaplan-Meier 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基线特征及治疗反应的生存差异.用Cox 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服用吉非替尼后的PFS和OS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客观有效率为 10.5%,疾病控制率为 76.8%,中位PFS 8.34个月,中位OS时间为17.38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1.9%和25%.χ2检验及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年龄在疾病缓解率上有统计学差异 (P=0.0302),其它各个分组因素在疾病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性别、病理影响患者的PFS时间,女性(P=0.0214)及腺癌(P=0.0264)患者PFS时间较长,但Cox多因素分析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不同病理类型,既往肺部肿瘤切除与否,性别,服用TKI后疾病缓解和控制情况影响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其中腺癌,曾行手术切除肺部肿瘤,女性,服 用TKI后CR/PR/SD的患者总生存时间较长,但经Cox多因素分析后,仅有病理 类型和服用TKI后早期疗效与OS时间相关.肿瘤病理类型(P=0.0077)与早期疗效(P=0.0000)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腺癌与非腺癌相比,PFS和OS明显延长,CR/PR/SD的患者与PD患者相比OS明显延长,CR/PR的患者与SD患者相比,其OS时间未见明显差异.性别与吸烟状况在疗效、长期生存中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吉非替尼一线治疗局部晚期和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生存益处.腺癌和含腺癌的混合亚型,早期服用后疗效较好的患者可能是生存有益的标志.

  • 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蒋华勇;郑明民;许卫东;高军茅;姚波

    目的:分析化疗联合调强适形放疗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近期疗效和放射损伤情况.方法:42例局限期SCLC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放疗常规分割,单次剂量2Gy,每周5次,中位总剂量58Gy.化疗采用卡铂或顺铂+VP 16为主的方案,4-6个周期.中位随访32个月.结果:全组患者CR为35.7 %(15/42),PR为57.1%( 24/42),SD为7.1%(3/42),有效率为92.8 %.1 年总生存率(OS)为75.8%,2年为37.5%,3年为21.5%,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2级急性放射性肺损伤为4.8%(2/42 ),2级晚期放射性肺损伤为 7.1%(3/42),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11.9%(5/42),2级血液学毒性为11.9%(5/42).结论:化疗联合IMRT用于局限期SCLC治疗,能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和2年生存率,放射损伤在可接受范围,放疗剂量、照射范围值得进一步研究.

  • 戈舍瑞林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绝经前ER+PR+及ER+PR-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观察

    作者:顾书成;管小青;吴骥;侍孝红;江小玲;陈焰;吴建强;吴际生;郑向欣;袁牧

    目的:探讨戈舍瑞林联合三苯氧胺辅助内分泌治疗绝经前雌激素(ER)、孕激素(PR)双阳性及ER+/PR-两种复发转移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4例绝经前、原癌基因(c-erbB-2)均为(+)、淋巴结1-3个阳性的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分成两组,52例ER+/PR+,52例为ER+/PR-.两组患者均为手术后和辅助化疗后发现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接受戈舍瑞林3.6mg皮下注射,每28天1次,连续6个月以上;联合三苯氧胺口服,10mg/次,每日2次,连用6个月以上.结果:104例患者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31例,稳定(SD)31例,进展(PD)39例,总有效率(OR=CR+PR)为32.7%,临床获益率(CBR=CR+PR+SD≥6个月)62.5%;其中ER+、PR-组,CR 2例,PR 21例,SD 16例,PD 13例,OR为44.1%,CBR 74.9%;ER+、PR-组CR 1例,PR 10例,SD 15例,PD 26例,OR 21.1%,CBR 49.9%.结论:戈舍瑞林联合三苯氧胺辅助内分泌治疗绝经前ER阳性、淋巴结1-3阳性、复发转移性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而ER+/PR+组患者效果明显优于ER+、PR-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对于在辅助内分泌治疗期间发生PD,应立即中止辅助内分泌治疗,进行手术、解救化疗、放疗或分子靶向等治疗后再序贯内分泌治疗.

  • 肺部周边小结节术前定位在胸腔镜外科的应用

    作者:徐兆华;李明武;于浩;聂慧玲;胡世新;谢广宏;尹兴儒

    目的:明确胸腔镜切除肺周边小结节术前Hook-wire标记的价值及意义.方法:我院于2000-2010年胸腔镜下或辅助小切口进行肺周边小结节切除共30例,其中在螺旋CT指引定位下穿刺留置Hook-wire16例,其定位的肺小结节直径 <10mm,或距壁层胸膜>10mm.结果:16例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成功率100%,并发症12.5%,转化为开胸者6.25%,中位住院时间5天.术后组织学结果:原发性肺腺癌9例,鳞癌2例,小细胞肺癌1例,转移瘤3例,炎性假瘤1例.结论:术前肺周边小结节Hook-wire定位对于VATS术中定位具有指导作用.

  • 胸部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肺内癌性淋巴管炎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分析

    作者:袁彬;王妍焱;赵玲娣;施常备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在放化疗后出现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证实的胸部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出现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PLC主要表现为咳嗽、干咳为主,气短进行性加重抗炎治疗无效,肺功为限制性通气障碍.X线片:双肺弥漫性网状,结节状等间质纤维样变,可见胸腔积液.CT见:小叶间隔不均一增厚,结节状,胸膜不规则增厚,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放疗后的病人改变多出现在放射野外.结论:对治疗后病人的当影像学检查提示肺呈类间质纤维化改变时,尤其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胸水者,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病理确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恶性心包积液细胞块病理检查的意义(附30例分析)

    作者:窦燕;邓节喜;张闽峰;郭以河

    目的:通过心包积液中肿瘤细胞制作的细胞块进行疾病诊断和肿瘤来源的鉴别诊断,评价心包积液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30例恶性肿瘤并发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心包穿刺引流积液送病理制作细胞块进行肿瘤来源的诊断,验证临床疾病的诊断.结果:30例恶性心包积液细胞块鉴别诊断病因中,肺癌21例,其中腺癌17例,鳞癌3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例;乳腺癌4例;食管癌1例;结肠癌2例;红细胞太多,无法制作细胞块2例.结论:恶性心包积液细胞块留取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对晚期肿瘤转移性心包积液确定原发灶提供病理诊断和临床肿瘤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 TP与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作者:邓文英;罗素霞;周孟强;陈小兵;李宁;韩黎丽;陈贝贝;吕慧芳

    目的:紫杉醇(paclitaxel,TAX)和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是目前治疗肺癌的一线药物.本研究对这二药联合DDP 的TP与G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对56 例入组患者随机采用TP(TAX、DDP)或GP(GEM 、DDP)方案化疗,化疗至少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TP组、GP组有效率分别是39.1%(9/23)和40.0% (8/2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8、9.2 个月,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6、3.7个月; 1年生存率分别为32.3%和31.0%;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主要不良反应是Ⅲ-Ⅳ度 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乏力和静脉炎.GP组的白细胞减少(42.2%)、中性粒细胞减少(36.2%)发生率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53.0%)高,与TP组 (71.0%、57.0% 、13.0%) 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GP组、TP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6.8%、25.8%;GP组的乏力症状发生率组(38.5%),显著高于TP组(P<0.01).结论:TP和GP方案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 雌激素受体基因ESR1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张凤春;徐迎春;王红霞;唐雷;马越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α(ES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的方法检测193例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和71名正常女性对照者ESR1基因上rs11155816位点的基因型,以SPSS 11.0软件卡方检验处理数据.结果:rs11155816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rs11155816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患者肿瘤位置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年龄、大小、组织学类型、受体表达无关.rs11155816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乳腺癌人群与正常对照者间分布差异有显著性,乳腺癌人群中等位基因A频率高于正常人群(23.8%比15.5%,P<0.05).结论:rs11155816位点基因的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的肿瘤位置和远处转移相关,等位基因A携带者乳腺癌发病风险较高.

  • 肾细胞癌NDRG-1和E-cadherin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MVD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冠军;王春宝;梁华;张学斌;王一理

    目的:研究N-myc下游调节基因(NDRG-1)和上皮型钙粘素(E-cadherin)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因素、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肾细胞癌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肾脏组织中NDRG-1、E-cadherin表达情况.结果:NDRG-1和E-cadherin在正常肾组织表达均高于肾细胞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二者随肾细胞癌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增高表达减弱,有肾门淋巴结转移者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E-cadherin表达降低还与肾盂浸润、肾静脉癌栓相关,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NDRG-1和E-cadherin表达均与肾细胞癌MVD呈负相关性(P<0.05);NDRG-1和E-cadherin表达阴性病例术后存活时间均显著短于阳性病例(P=0.001);肾细胞癌组织中NDRG-1和 E-cadherin表达无相关性(r=-0.253,P=0.086).结论:NDRG-1和 E-cadherin表达降低与肾细胞癌的浸润、转移及血管生成和生存时间密切相关,检测NDRG-1和E-cadherin可作为预测肾细胞癌浸润转移及预后有意义的指标.

  • 人白介素2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作者:刘世海;李荣华;王东阳;王丽娴;夏海滨

    目的:制备抗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 24,IL-24)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含人IL-24编码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了人IL-24融合蛋白.用纯化人IL-24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 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用间接ELISA方法筛选杂交瘤细胞,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采用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染色对抗体的特异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IL-24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1G2,3F4,4A6.通过免疫印迹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这3株单抗均能够与IL-24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制备抗IL-24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探索IL-24在抗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RUNX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乳腺癌T47D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姜影;杜金荣;佟丹丹;娄阁;吴丽华;石岩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UNX3,并在乳腺癌T47D细胞株中表达.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XhoI酶切,构建并鉴定pcDNA3.1(+)-RUNX3真核表达载体,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质粒转染T47D细胞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RUNX3在T47D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UNX3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XhoI酶切,电泳后显示1.3kb的RUNX3目的片段和5.4kb的pcDNA3.1(+)载体片段.测序证实酶切片段与gene bank中登记的RUNX3序列相同,证实pcDNA3.1(+)-RUNX3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转染pcDNA3.1(+)-RUNX3的T47D细胞RUNX3阳性表达.结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并建立稳定表达RUNX3的T47D细胞系,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用的细胞研究模型.

  • 修复基因XRCC1Arg194Trp位点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薄挽澜;张贵贤;李冬月;王玺;梁桃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1多态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30例肝癌患者及13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进行研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肝癌发病的关系.结果:变异型等位基因XRCC1 Arg/Trp 及Trp /Trp的出现率在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是27.69%和10.77%,(P<0.05);而野生基因型XRCC1 Arg/Arg出现率在肝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是 72.31和89.23%,(P>0.05).结论:XRCC1基因Arg194Trp位点单核苷酸多态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Bub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姚伶俐;曹立宇;张洪福;李昊;杨枫

    目的:观察Bub1 mRNA及Bub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别,探讨Bub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及相应的食管切缘正常黏膜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ub1蛋白和Bub1 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黏膜组织相比较,Bub1 mRNA及Bub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5),且Bub1 mRNA及Bub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Bub1表达水平高低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关系.

  • Caspase-8和Bcl-2在PIG11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陈永春;庄英帜;梁晓秋;王燕;郭彩霞

    目的: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立PIG11蛋白稳定低表达的HepG2细胞株和PIG11蛋白稳定高表达HepG2细胞株,研究Caspase-8和Bcl-2在PIG11诱导HepG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PIG11基因表达对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细胞培养,分组:HepG2细胞、pLXSN-PIG11-HepG2(pLXSN-PIG11转染建立PIG11蛋白高表达HepG2细胞)、pLXSN-HepG2(pLXSN空载体转染HepG2细胞)、miR-PIG11-HepG2(miRNA干扰PIG11蛋白低表达HepG2细胞)、miR- HepG2(干扰空载体HepG2细胞).Hoechst 33342染色荧光和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8蛋白、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oechst 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下pLXSN-PIG11-HepG2细胞组可见核染色质浓缩,核碎片,荧光增强,以及凋亡小体.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HepG2细胞、miR-PIG11-HepG2细胞、miR -HepG2细胞、pLXSN-PIG11-HepG2细胞、pLXSN-HepG2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5.72%±0.81%、1.34%±0.71%、5.10%±0.40%、34.83%±2.29%、5.34%±0.60%.PIG11高表达的pLXSN-PIG11-HepG2细胞组凋亡率比其它各组增高(P<0.01),PIG11低表达的miR-PIG11-HepG2细胞组凋亡率降低(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IG11高表达的pLXSN-PIG11-HepG2细胞Caspase-8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P<0.01),PIG11低表达的miR -PIG11- HepG2细胞Caspase-8蛋白的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P<0.01).结论:PIG11蛋白高表达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8蛋白及Bcl-2蛋白表达相关.

  • hMLH1与MGMT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病理意义

    作者:吕伟朋;李梅;冯璐;王朝晖;吕申

    目的:探讨hMLH1与MGMT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42例癌旁组织标本的hMLH1与MGMT蛋白表达情况,在SPSS 13.0统计软件上应用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Fisher's精确概率法分析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hMLH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为54.5%,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4.3%(P<0.05);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组织类型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MGMT 蛋白表达阳性率在癌组织为 41.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16.7%(P<0.05);但其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hMLH1与MGMT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检测hMLH1与MGMT蛋白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

  • TC-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作者:殷国强;张志培;颜秉阳;李文海;雷杰;苏凯;王小平

    目的:探讨TC-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病理分类、分级、TNM分期中的差异性,为进一步研究TC-1在NSCLC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nsion法检测TC-1蛋白在95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其在病理分类、分级及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差异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C-1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胞浆中和部分胞核.肺鳞癌和腺癌总阳性率分别为63.46%、72.09%,差异性不显著(P=0.154).鳞癌高、中、低分级阳性率分别为 20.00%、65.51%、72.22%,经Kruskal-Wallis H检验无明显差异性 (P=0.075).腺癌的高、中、低分级的阳性率分别是33.33%、65.21%、88.23%,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5).NSCLC(鳞癌、腺癌)的TNM分期Ⅰa、Ⅰb、Ⅱa、Ⅱb、Ⅲa、Ⅲb的表达强度经检验差异性显著(P=0.029).有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阳性率为90.57%(48/53)、无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阳性率为38.09%(16/4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差异性非常显著( P=0.000).53例伴淋巴结转移的NSCLC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阳性表达相关性用Spearman检验,有相关性(r=0.39,P=0.000).结论:TC-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高表达,TC-1表达与病理分型、鳞癌分级无关,与腺癌分级、NSCLC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相关.提示TC-1在肺癌组织中表达高低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凝血酶转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研究

    作者:曹守冬;肖伟

    目的:探讨凝血酶转化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细胞)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典型Giemsa染色的细胞克隆图片,应用四川大学设计的MIAS-300型图像分析系统,随机选取视野内形态完整的细胞和细胞核进行测定.结果:发生恶性转化的细胞克隆细胞形态发生变化,与非转化型细胞克隆的细胞形态比较,细胞及细胞核面积、周长、大直径、小直径、等效直径及形状因子、异形指数、细胞核与细胞浆之比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凝血酶转化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具有恶性细胞表型.

  • 青海地区胃癌组织中Ghrelin和Obestatin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柳亚娟;范钟麟;王学红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Ghrelin和Obestatin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胃癌组织和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Ghrelin和Obestat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及胃癌组织中Ghrel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和29.31%(P<0.01),Obestatin分别为30.00%和53.45%(P<0.05).在胃癌患者Ghrelin和Obestatin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 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二者表达强度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357,P=0.006).结论:联合检测Ghrelin和Obestatin表达可作为预测胃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可能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 过氧化酶增殖因子活化受体对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小军;王小强;龙延滨;伍晓汀;段祥龙;张瑞鹏

    目的:探讨过氧化酶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PPARγ受体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对VEGF-C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的手术切除石蜡标本60例,同时选取相同病例的癌旁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PARγ和VEGF-C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免疫印迹法观察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作用于MKN-45 胃癌细胞48h时VEGF-C 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提示PPARγ阳 性率在胃癌中是68.33%,癌旁组织中是51.67%,癌旁正常组织中是20%,三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VEGF-C阳性率在胃癌中是63.33%,癌旁组织中是45%,癌旁正常组织中是23.33%,三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PARγ 的蛋白表达与VEGF-C表达为负相关(r=-0.897,P=0.000);2者的表达均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West-blot结果提示选择12.5μmol/L,25μmol/L,50μmol/L,100μmol/L四个浓度的ROS,VEGF-C/β-actin灰度比分别为:0.42,0.35,0.33,0.32,抑制率分别为:57.8%,64.6%,66.6%,68%,对VEGF-C蛋白表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着PPARγ配体浓度的增加,对VEGF-C的抑制作用增强.β-actin表达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胃癌组织中PPARγ和VEGF-C呈高表达,联合检测这2个指标对评估胃癌浸润转移及判断病情、监测预后有重要意义.PPARγ可能通过抑制VEGF-C 的表达而阻止胃癌的淋巴转移.

  • 癌基因iASPP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梁环宇;李莉华;任峰;宋明旭;周希科;刘志辉

    目的:研究iASPP(inhibitor member of the ASPP family)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iASPP mRNA在60例胃癌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iASPP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iASPP表达水平(0.503 ± 0.33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205 ±0.108).胃癌中iASPP的高表达同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浸润深度以及患者无瘤生存时间有关(P<0.05).结论:iASPP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影响胃癌的分化及患者预后,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 前列腺癌斜坡转移1例报道并文献回顾

    作者:周小娟;孙永先;谢萍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斜坡转移的发病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例前列腺癌斜坡转移患者并复习文献.结果:国内尚无专门报道,搜集国外文献共得到16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4岁,以颅神经麻痹为首诊表现的占26.6%(n=4);前列腺癌疾病进展、出现斜坡转移的占73.3%(n=11);1例颅神经麻痹与前列腺癌几乎同时被确诊.从诊断为前列腺癌到发现颅神经麻痹的时间间隔为3.6个月到168个月,中位时间32.4个月.临床表现以第Ⅵ颅神经麻痹多见(n=8,57.1%).联合应用手术、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大部分患者颅神经症状可得到缓解.出现颅神经症状后生存时间在2天到30个月,中位生存期6个月.结论:前列腺癌斜坡转移的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多在肿块进展对临近组织产生压迫引起相关颅神经症状时发现,及时给予神经减压治疗,神经症状可部分或完全缓解,但总体预后较差.

  • 低剂量替吉奥口服治疗放弃静脉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

    作者:方伟达;陈昌南;张呈;梁文勇;潘岐作;苏铭俊;谢峰

    目的:观察口服低剂量替吉奥胶囊(国产)对晚期结直肠癌放弃全身静脉化疗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0例晚期结直肠癌放弃全身静脉化疗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支持对症治疗的同时,低剂量口服替吉奥胶囊化疗(替吉奥:40mg/m2,bid×4w,q6w为一疗程),休息 2周后继续.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支持对症治疗.比较分析CR、PR、SD、PD、OS,计算RR及DCR,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分析安全性及临床意义.结果:治疗组:无CR病例、PR 8例(17.8%)、SD 20例(44.4%)、PD 17例(37.8%)、RR(CR+PR/45)8例(17.8%)、DCR(CR+PR+SD/45)28例(62.2%),其中OS 10.2±2.1m,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大部分为1-2级,未因不良反应而停药;对照组:无CR病例、无PR病例、SD 12例(26.7%)、PD 33例(73.3%)、RR为0、DCR 12例(26.7%),其中OS 5.2 ±1.9m,两组比较除 SD P>0.05,其余均P<0.05.结论:口服低剂量替吉奥胶囊对晚期结直肠癌放弃全身静脉化疗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临床获益明显、不良反应较低、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根除HP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腺化生的影响

    作者:谭俊;彭辉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腺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意义.方法:随访119例10年前HP感染的患者,其中62例行根除HP治疗(治疗组),57例中断治疗或仅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对比其前后HP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及肠腺化生(IM)的变化情况.结果:10年后对照组中45/57例HP呈阳性(78.94%);治疗组中15例HP呈阳性(24.19%),胃炎活动性检出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持续HP感染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肠腺化生(IM)的程度也显著减轻(P<0.05).结论:HP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关系非常密切,根除HP可以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和肠腺化生(IM)程度.

  • Survivin、Caspase-3、突变型p53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作者:王超奇;王璠;梁姗;王明;于大海

    目的:Survivin、Caspase-3、突变型p53 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行TUR - BT术切除膀胱癌标本组织石蜡切片中Survivin、Caspase - 3、突变型p53表达的情况,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正常膀胱黏膜为 对照.结果:Survivin在膀胱癌标本中表达阳性率为70.9% (39 /55),而正常对照组中无一例阳性表达;Caspase - 3在膀胱癌标本中表达阳性率为36.4% (20/55),与对照组阳性率80% (12 /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型p53在膀胱癌标本中表达阳性率为55.5% (36/55),与对照组阳性率33.3% (5/1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它与肿瘤数目、膀胱癌的初发和复发、病理分级显著相关 (P<0.05).Survivin表达与膀胱癌的初发和复发、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 (P<0.05),但与肿瘤数目无关;膀胱癌中Survivin和Caspase - 3表达,Caspase-3和突变型p5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在膀胱癌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Caspase - 3表达和突变型p53对临床医生判断膀胱癌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康莱特联合顺铂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雷

    目的:探讨康莱特注射液联合顺铂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方法:61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1例采用康莱特注射液联合顺铂使用体腔热灌注机腹腔热灌注化疗;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顺铂使用体腔热灌注机腹腔热灌注化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的变化、近期疗效、生存期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改善,近期疗效、生存期、药物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康莱特联合顺铂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有一定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胃腺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魏辉;张云锋;李硕;任宏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XELOX)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2007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经组织学证实的转移性胃腺癌患者54例,接受XELOX方案化疗,奥沙利铂 130 mg/m2,静脉滴注4h,第1天;卡培他滨 1000 mg/m2,口服 2次/天,第1-14天,每3周重复一次,每2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54例接受XELOX方案一线治疗的患者均可评价疗效,CR 4例,PR 24例,SD 18例,PD 8例,总有效率为51.8%,临床获益率为85.1%,中位肿瘤进展时间6.0月,中位生存时间12.1月,1年生存率35.1%;XELOX方案治疗发生Ⅲ-Ⅳ级不良反应,其中神经毒性、血液学毒性和消化系统毒性各4例,手足综合征5例.结论:XELOX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

  • 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杨建光;李晓霞;孔凡民

    目的: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青年人胃癌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和疗效.结果:青年人胃癌女性多发,男女之比为1∶1.56.临床首发症状以上腹部疼痛、上腹部饱胀等为主,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感染率明显高.发病部位以胃窦、胃体为主;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黏液细胞癌及印戒细胞癌为主,生长方式以Borrmann Ⅲ型、Ⅳ型多见.结论:青年人胃癌恶性程度高,分化低,进展速度快,预后差.早期发现、尽早实施根治手术切除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

  • 术前螺旋CT检查对判断胃癌可切除性的意义

    作者:王颖栋;李纯义

    目的:探讨术前螺旋CT检查对于胃癌可切除性的意义.方法:将术前螺旋CT所显示胃壁厚度,胃周围脂肪间隙及胃周淋巴结影情况与手术中探查情况及手术切除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96例胃癌患者中,进行手术切除患者88例,总切除率为91.6%.当CT显示胃壁增厚,胃周脂肪间隙清晰,不论周围是否存在淋巴结影,可考虑进行手术切除.当胃周脂肪间隙消失,伴有或不伴有腹水出现时,应考虑进行新辅助化疗,根据病变缓解情况,考虑二期手术治疗.结论:术前进行螺旋CT检查对于肿瘤手术可切除性判断有重要意义.

  • 普通外科肿瘤病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

    作者:杨凡;王宇;段宝玲;孙巧慧;李武平;千年松;廖永晖;任彦顺

    目的:探讨普外肿瘤病人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08年9月-2010年9月实施的638例肿瘤病人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情况.结果:638例肿瘤病人,有61例发生SSI,占9.6%.单因素分析显示SSI与手术类别、手术时间、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切口类型、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方式及ASA分级有明显相关性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水平、切口类型及ASA分级是诱发普外肿瘤病人SSI的独立高危因素 (P<0.05).结论:切口类型、术前白蛋白水平以及ASA分级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以上高危因素及早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减少普外肿瘤病人SSI的关键.

  • Ⅱ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道维;朱书贤;刘浩;杨文斌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与Ⅱ型糖尿病的相关性,了解Ⅱ型糖尿病对结直肠癌的发病、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2年-2010年间经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256例,同时期的非肿瘤手术后患者372例作对照,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程、糖尿病病史、糖尿病家族史、并发症、肿瘤系列生化检查及环境因素如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同时还分析了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以及各组对手术后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中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发生率为30.1%;较非肿瘤患者高;其并发感染占6.6%.结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与Ⅱ型糖尿病存在某种相关性,Ⅱ型糖尿病增加了感染机会,并且增加了结直肠癌的风险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后感染的风险.

  • 胃癌中B7-H4和B7-H3的表达及薏苡仁酯对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莉婷;程月新;姜藻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4和B7-H3在胃癌中的表达,以及薏苡仁酯对这两种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组织中B7-H4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薏苡仁酯对胃癌细胞株BGC-823的生长抑制效应,RT-PCR检测胃癌组织、胃癌细胞株BGC-823中B7-H4mRNA及B7-H3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的B7-H4蛋白及B7-H3蛋白的表达.结果:B7-H4蛋白在80例胃癌组织中有60例阳性表达,阳性率75%.B7-H4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浸润深度无关(P>0.05).在20例胃癌组织中,B7-H4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B7-H3mRNA表达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薏苡仁酯可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的生长,呈 时间-剂量依赖性,并下调B7-H4 mRNA及 蛋白的表达,上调B7-H3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B7-H4和B7-H3在胃癌异常的表达,可能是肿瘤免疫逃逸的原因之一;薏苡仁酯可影响胃癌细胞B7-H4、B7-H3的表达.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随富;任选义;张高磊;赵卫;张延明;陈芙蓉;高颖红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bladder,BTC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PV-6000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在63例BTCC、21例膀胱乳头状瘤和13例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EGF蛋白在BTCC中高表达,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表达增强,病理分级无显著相关.结论:VEGF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 ET-1和VEGF-C在喉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莹;李文媛;杨春壮;冯克俭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素-1 (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两者与喉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在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45例经病理确诊的喉癌组织为实验组,2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T-1和VEGF-C蛋白和mRNA的表达,5′-核苷酸酶染色法(5′-Nase)计数淋巴管密度(LVD),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喉癌淋巴结转移组ET-1、VEGF-C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5),二者均显著高于良性喉组织(P<0.01).喉癌组织中ET-1蛋白表达与瘤内和瘤周LVD、MVD、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TNM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VEGF-C蛋白表达与瘤内和瘤周LVD、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MVD显著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TNM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ET-1和VEGF-C在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正相关(r=0.456,P=0.001).生存分析显示ET-1蛋白阳性表达与生存率无关(P>0.05),ET-1+/VEGF-C+、VEGF-C蛋白阳性表达与生存率负相关(P<0.05),其中ET-1+/VEGF-C+阳性表达更具有显著高危死亡率(P=0.000).Cox回归模型显示ET-1+/VEGF-C+可以独立影响预后(P<0.05).结论:ET-1和VEGF-C均能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和血管生成.在喉癌组织中ET-1过表达可能通过诱导VEGF-C表达上调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联合检测ET-1及VEGF-C的表达可成为判断喉癌预后的新的生物学指标.

  • 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陆颖;黄海欣

    目的:评价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2例既往接受化疗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接受紫杉醇150mg/㎡d1,静脉滴注3h;奈达铂80g/㎡,静脉滴注2h,d1.每3周重复,每2周期评价疗效.结果:全组32例中23例获得缓解(71.8%),其中CR 9例(28.1%).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结论: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方案治疗转移性鼻咽癌患者近期疗效确切,耐受性好.

  • 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何会女;董兵卫;朱西宁;张粉娟;刘静雅

    目的:探讨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核磁共振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方法:报道一例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乏困,无力,记忆力差,MRI示左颞枕叶可见约8.5cm×6.5cm×6cm 的囊实性病灶,术中发现肿瘤累及脑膜,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楚,送检肿瘤组织灰白色均质状,有囊性变.镜检:肿瘤由交替性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细胞排列呈条束状、席纹状或无结构样,部分区域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区域细胞丰富密集,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4个/10HPF),未见明显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99、bcl-2、CD34弥漫阳性,p53弱阳性,Ki-67>10%.病理诊断:左颞枕叶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结论:脑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非常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与脑的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可预防性放疗并密切随访.

  • 腮腺Warthin瘤146例临床分析

    作者:林秀安;刘辉;郑雄

    目的:分析Warthin瘤的临床特点,探讨Warthin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20年来收治的146例经手术治疗的Warthin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43例,女性3例,发病高峰年龄为60-70岁,占65.75%.肿 瘤位于后下极者101例,占69.18%.96.58%的患者有吸烟史,14.38%的患者有消长史.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82例,诊断准确率为93.90%.手术方式有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全腮腺切除术.12例失访,其余患者随访1-20年均未见复发.结论:腮腺Warthin瘤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男性患者.在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者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是理想选择.

  • 卵巢浆液性癌中p-Akt473Ser、p53及Ki-67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作者:李新文;陈胜民;王昆

    目的:探讨p-Akt473Ser、p53及Ki-67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卵巢、12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15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60例卵巢浆液性癌中p-Akt473Ser、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分析p-Akt473Ser与p53及Ki-67三者间的关系.结果:pAkt473Ser、p53及Ki-67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蛋白率分别是10%、20%、10%;pAkt473Ser、p53及Ki-67蛋白在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蛋白率分别是17%、25%、25%,均显著低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60%、67%、83%(P<0.01).pAkt473Ser、p53及Ki-67蛋白在交界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60%、67%,交界性肿瘤与卵巢癌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有关(P<0.01).结论:pAkt473Ser、p53及Ki-67蛋白在卵巢癌中过表达,可能共同参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 顺铂或多西紫杉醇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分析

    作者:李全福;金高娃;白小军;姜彩虹

    目的:比较顺铂或多西紫杉醇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方法:38例IIb到 IVa期患者随机分为每周顺铂同期放化疗组(22例)或多西紫杉醇同期放化疗组(16例).顺铂30mg/m2或多西紫杉醇25mg/m2抗过敏预处理,每周放疗的第一天同步静脉滴注,连续6周;放疗方法:两组患者外照射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盆腔大野DT 30Gy后中央挡铅改为盆腔四野加量照射至DT 50Gy,常规分割,180-200cGy/F,盆腔四野照射期间每周局部后装铱192照射一次,每次剂量6Gy,共6次,A点剂量达3600cGy.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82%vs 87%,临床获益率91%vs 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年无进展生存率(PFS)比较77%vs 81%,总生存率(OS)95%vs 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西紫杉醇同期放化组较顺铂同期放化组治疗无论在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和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方面都明显降低,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同期放化疗可取得不亚于顺铂同期放化治疗的疗效,且多西紫杉醇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 宫颈原发性腺泡状软组织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高福平;魏谨;马平

    目的: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AS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ASPS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33岁,ASPS发生于宫颈.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细胞巢之间可见窦状血管分隔,瘤细胞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PAS染色,瘤细胞胞质内可见棒状结晶体.免疫组化:Vim阳性,desmin、SMA、myoglobin、CgA、S-100、EMA、AEI/AE3、CD68、和HMB45(-)全部为阴性.结论:宫颈ASPS是一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可作出正确诊断.

  • 子宫腺肌病恶变3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武艳霞;刘晴;李全荣;刘娟娟;林蓓;张淑兰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恶变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例子宫腺肌病恶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例患者就诊年龄为45、56及5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绝经后阴道流血及盆腔痛,3 者血清CA125浓度分别为34.98U/ml、196.6U/ml、22.4U/ml,超声检查无特异性,均依靠术后石蜡病理确诊,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酌情辅以放化疗.结论:子宫腺肌病恶变罕见,术后病理为唯一确诊依据,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漏诊,为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实施造成一定局限性,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重视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改善预后.

  • ERRγ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茹;马晓欣;于志娟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γ(estrogen receptor-related receptorsγ,ERRγ)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Rγ和ERα蛋白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ERRγ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R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RγmR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关(P>0.05).然而ERRγmRNA在ERα阳性的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肌层浸润程度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Rγ子宫内膜癌中呈现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肌层浸润程度有关,提示ERRγ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 后路全椎体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王倩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体整块切除术(Tomita手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结合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14例胸腰椎肿瘤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手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的注意事项.结果:所有病例恢复较好,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于后路全椎体切除术的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可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 乳腺癌术后化疗PICC置管的安全管理

    作者:宋萍;李侠;李苗

    目的:观察对乳腺癌术后化疗PICC置管实施安全管理的效果.方法:采用阶段对照研究,常规组69例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导管维护,改进组68例实施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导管维护.拔管前评价患者对PICC置管满意度.结果:对乳腺癌术后化疗PICC置管实施安全管理,使静脉炎发生率、导管堵塞均有所下降,平均留置时间明显增加,被迫拔管明显降低.结论:本方法可保证化疗周期的顺利进行,节省治疗费用,显著提高乳腺癌化疗患者的满意度.

  • 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干预

    作者:朱格红;马敏;姚安梅;营明娟;金素娟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预防尿潴留发生的有效护理干预方法.方法:90例行宫颈癌根治术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预防尿潴留的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发生尿潴留9例(20%),观察组发生 尿潴留2例(4.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行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尿潴留的发生率.

  • 流程管理在PICC申报与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罗红;雷小蓉;任荣;胡道艳;何守凤;谭凡

    目的:规范PICC申报与置管的管理,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制定PICC申报与置管监控流程,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结果:流程管理使PICC置管规范化,其置管的成功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实施流程管理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实施流程管理,使PICC申报与置管规范化,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PICC 流程管理 应用
  • 老年肿瘤患者三种压疮护理方法的比较

    作者:王华;徐静;夏菊玲;张婷;代艳玲;杨婷

    目的:调查分析3种不同压疮管理办法,为探寻压疮无痛管理、促进愈合和实施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3种不同的护理用品对96例压疮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和观察.结果:3种治疗压疮的效果不全相同(P<0.01),新型敷料治疗压疮优于传统治疗.结论:湿性愈合理念的提出和新型敷料的临床推广,在治疗压疮过程中,提高病人舒适感,促进伤口愈合更为有效、简单和便捷,极大地节省了护理时间.

  • 182例骨盆恶性骨肿瘤微波高温灭活保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作者:何立宏;范德刚;郑联合;单乐群;李亚莉;范清宇

    目的:探讨骨盆恶性骨肿瘤微波高温灭活保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1998年-2008年,对182例接受骨盆恶性骨肿瘤微波灭活保肢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给予心理干预,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指导康复功能锻炼.结果:做好围手术期的管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围手术期对骨盆恶性骨肿瘤微波灭活保肢术至关重要,术前进行心理疏导,调整身体营养状况,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肢体的神经恢复情况.注意手术切口和引流管的维护,加强皮肤的管理,早期进行肢体关节功能锻炼,防止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 肿瘤内科院内感染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者:马慧敏;袁霞;谢燕梅;朱瑞楷;张轶曦

    目的:调查、分析肿瘤内科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感染部位、菌群分析、药物敏感性等.方法:根据病历填写统一的个案调查表,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结果:我院肿瘤内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3年间共上报院内感染275例,院内感染率为8.0%,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为50.2%,主要感染菌群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耐药率较高的药物为头孢唑啉、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等.结论:肿瘤内科院内感染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抗肿瘤放化 疗及医务工作者对院内感染的监控、预防、治疗密切相关,根据临床表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 芬太尼透皮贴剂致昏迷1例

    作者:廖志军;黄骞;倪裕丰;丁罡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6岁,主因"结肠癌术后3月,腰腿痛2月"于2010年10月14日入住我科.该患者2010年7月16日在外院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升结肠回盲部隆起型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10/16,脉管内癌栓(+).术后恢复尚可,自2010年8月中旬以来患者出现腰骶部伴双大腿疼痛不适,感上腹胀痛,为进一步治疗入住本科.

  • 乳腺、结肠、卵巢异时多原发肿瘤1例报道

    作者:陈玲;尹彦海;赵新汉;梁璇;程亚洁;左笑笑;李新涛

    报告1例乳腺结肠卵巢异时多原发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多原发癌的发病机理及治疗预后特点.

  • 肺血吸虫病误诊肺癌1例肺血吸虫病误诊肺癌1例

    作者:柯庆华;周世琼;苏小岩;刘珍;张文涛;杨继元

    1 病例报告患者,女,68岁,于2008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髂骨及左下肢间断性疼痛,未在意,自行口服芬必得疼痛可缓解.2009年9月疼痛加重,至我院就诊,盆腔MRI示:"左侧髂骨,左髋臼及左侧坐骨结节异常信号,考虑为占位性病变,累及左侧髂肌,臀中小肌".2009年9月10日行骨盆CT+三维重建:"左侧骨盆骨质破坏,以髂骨翼、坐骨结节为著,考虑为占位性病变".患者不发热,不咳嗽,不咯血,无盗汗消瘦,无腹痛腹泻便血黑便不适,诉左髂骨及左下肢间断性疼痛,于2009年11月19日入院治疗.

  • 影像学早期诊断结合腹腔镜治疗Mirizzi 综合征1例

    作者:张鹏;付京;于颖;王治刚;解放军第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因间断性右上腹疼痛10余年入院.患糖尿病2月.查体:一般情况好,腹部未见明确异常.入院前行B超提示:①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②肝胆总管、胰未见异常.入院后肝功能正常.MRCP:胆囊未见显影,胆囊管稍低位开口,肝总管相对管径变细,似受压改变,胆总管未见异常.术中探查: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粘连严重.打开胆囊前壁,发现哈氏囊内有两枚直径1.5cm结石,取出后可见哈氏囊内膨出部分肝总管,胆囊管开口已自行闭合.切除胆囊前壁,电凝烧灼残余胆囊壁.小网膜孔放置乳胶引流管一根.术后第5天痊愈出院.出院诊断:①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②Mirizzi 综合征.

  • 蒙脱石散剂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预防氟脲类化疗药物引起的腹泻疗效观察

    作者:郑亮;王继松

    目的:寻找预防氟脲类化疗药物引起腹泻的有效药物.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交叉实验,治疗组采用蒙脱石散剂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含有氟脲类化疗药物化疗,对照组采用含有氟脲类化疗药物化疗.结果:蒙脱石 散剂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有效预防氟 脲类化疗药物引起的腹泻(治疗组腹泻率8.3%,对照组20.8%),并可改善腹泻的反应程度(重度腹泻率治疗组为1.4%,对照组为8.3%),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蒙脱石散剂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预防氟脲类化疗药物的疗效确切.

  • 罕见原发性空肠腺癌1例诊治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徐迎春;王红霞;唐雷;马越;胡晶;叶明

    目的:探讨提高空肠腺癌的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分析根治性手术并放、化疗治疗的1例41岁男性原发性空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是空肠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本例以呕吐为首发症状;胃镜、纤维结肠镜检查阴性,腹部CT结合钡剂造影、胶囊胃镜可提高其诊断率;根治性切除联合术后辅助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结论:缺乏有效筛查手段及症状不典型造成空肠肿瘤诊断困难,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合是提高其诊断率的重要手段,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可提高空肠腺癌患者的生存期.

    关键词: 空肠肿瘤 诊断 治疗
  • 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的隐匿性甲状腺髓样癌(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张建文;叶华;何丽佳

    甲状腺癌是由数种不同生物学行为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癌肿组成,主要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髓样癌四种类型.甲状腺髓样癌占甲状腺癌的2%-5%,恶性程度中等常沿淋巴道及血道转移.发生骨转移者较少见.现将我院发现的一例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的甲状腺髓样癌报道如下.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转移 PET/CT
  • 用石蜡作组织填充物的固定盒在阴茎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亚军;高山

    目的:介绍一种自制用石蜡作组织填充物的固定盒在阴茎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用石蜡、塑料饭盒制作阴茎固定盒,用作阴茎癌的模拟定位和放射治疗.结果:阴茎位置固定良好,分次放疗摆位准确重复性好,患者舒适,剂量分布均匀.结论:阴茎癌的放射治疗由于其活动度大,不易固定,用石蜡作填充物的固定盒既解决了器官固定的难题,又修正了光子线的剂量建成区,使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提高疗效,便于临床推广.

  • 头颈肩真空固定袋与透明头枕两种固定装置的摆位误差对比分析

    作者:刘晓莉;曹继宗;肖锋;魏丽春;石梅

    目的:对比头颈肩真空固定袋和透明头枕在头颈部肿瘤三维适形及调强放射治疗中固定体位时的摆位误差.方法:将2008年至2009年的调强放疗患者随机选取200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均使用头颈肩热塑膜固定体位.第一组患者头枕头颈肩真空固定袋,第二组患者头枕透明头枕.每例患者第一次治疗前均在加速器上拍摄正 、侧位等中心验证片各一张,与治疗计划中的DRR片比较,分别计算出X、Y、Z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头颈肩真空固定袋组X、Y、Z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X(0.1±0.68902)mm,Y(-0.03±0.73106)mm,Z(-0.99±1.08707)mm,透明头枕组X、Y、Z方向平均误差分别为:X1(-0.16±0.78779)mm、Y1(0.06±1.09931)mm、Z1(-0.4±1.12815)mm.其中头颈肩真空固定袋组X、Z方向的误差均明显小于透明头枕组(P<0.05),Y方向误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头颈肩真空袋可明显降低头颈部肿瘤三维适形及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

现代肿瘤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4 05 06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