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Journal of Modern Oncology 현대종류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1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4992
  • 国内刊号: 61-1415/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52-297
  • 曾用名: 陕西肿瘤医学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肿瘤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李树业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紊乱机制及诱导治疗期间凝血纤溶参数的变化

    作者:孙嘉悦;张迎媚;赵红丽;周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极易发生出血及血栓并发症,其凝血紊乱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征与传统的脓毒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明显不同.研究认为APL凝血紊乱的主要发生机制包括外源凝血通路激活和原发纤溶亢进,直接依据包括组织因子、癌性促凝物及膜联蛋白Ⅱ表达增加.常见的诱导缓解药物有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及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且各疗法诱导治疗过程中凝血纤溶参数的变化各有差异.现就APL凝血紊乱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及诱导治疗期间凝血纤溶参数的变化作一综述.

  • 缺氧诱导因子1在肿瘤进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李慧杰;齐元富;李秀荣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是介导细胞对乏氧微环境进行适应性反应的关键性转录调控因子,在肿瘤进程中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介导肿瘤代谢重编程、加速肿瘤上皮间质转化、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维持肿瘤干细胞特性、增加肿瘤放化疗抵抗性等,可通过多途径促进肿瘤侵袭转移,而阐明HIF-1在肿瘤进程中的作用机制可为其靶点治疗提供依据.

  • miRNA和lncRNA相互作用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志国;张力平

    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正成为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两者通过相互作用参与表观遗传、转录及转录后调控,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相互作用在恶性肿瘤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miRNA LncRNA 恶性肿瘤
  • 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研究进展

    作者:段克才;丁勇兴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on excision,CME)是基于现代解剖学认识的一种规范化理念,其理论基础源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CME的关键是强调对结肠系膜的完整切除,从而获得被脏层筋膜包裹的原发肿瘤、营养血管及淋巴回流在内的整体标本.研究表明,CME在手术质量和术后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传统结肠癌根治术,该术式能够增加淋巴结的清扫数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CME作为结肠癌根治手术观念上的一次革新,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规范化手术方式,现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ME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c-Met靶向成像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肖亚迪;韩兆国;孙夕林;申宝忠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型受体,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c-Met靶向治疗已初步应用于临床,其对于癌症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益处.目前,由于无法对c-Met表达阳性的肿瘤患者进行有效的早期筛选,使得c-Met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总体有效率偏低.c-Met靶向分子成像借助靶向分子成像探针能够实现肿瘤c-Met表达水平及活化状态的定量检测和直观揭示,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的潜在价值.结合近年来c-Met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本文将深入分析、探讨c-Met靶向分子成像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 γ-谷氨酰转肽酶对恶性肿瘤预后的评价

    作者:赵玥;王天娇;吴瑾

    研究报道生化指标可以作为独立预测多种恶性肿瘤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 γ-谷氨酰转肽酶(gama-glutamyltransferase,γ-GGT)可能成为多种恶性肿瘤的新的预测指标,本文就γ-GGT对多种恶性肿瘤预后评价作一综述.

    关键词: γ-GGT 肿瘤 预后
  • lncRNA、microRNA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及相互作用关系

    作者:王蕾;欧阳玲

    人类基因组中大部分为非编码区,转录产生非编码RNA(ncRNA).这些ncRNA可以在表观遗传水平、转录水平及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潜在靶标.微小RNA(micro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ncRNA的两个重要分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ncRNA、microRNA参与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其中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多.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MicroRNA和ln-cRNA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及相互作用关系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这两者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FGF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王宇航;孙姗姗;梁孝栓;庞达;姜永冬

    目的:探究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1,FGF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检测747例乳腺癌患者和716例健康女性人群FGFR1基因rs13317和rs3213849多态位点基因型,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与乳腺癌发病风险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FGFR1基因rs13317和rs3213849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在乳腺癌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T基因型携带者相比,rs13317位点的CT基因型、CC基因型和CT+CC基因型携带者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P=0.464、P=0.136、P=0.103).与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rs3213849位点的GA基因型、AA基因型和GA+AA基因型携带者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P=0.642、P=0.222、P=0.416).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显示,rs13317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PR、HER2、Ki67及p53无关(P>0.05).在共显性模型下,rs3213849位点在Ki67分布上可能存在差异(P=0.055);在显性模型下,rs3213849位点与Ki67表达情况具有相关性(P=0.023),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均不相关(P>0.05).结论:在目前的样本条件下,FGFR1基因rs3213849位点与Ki67表达可能相关,而rs13317和rs3213849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女性乳腺癌易感性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 肺腺癌胸苷酸合成酶表达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

    作者:苏琳;苏加利;蔡薇薇

    目的:探讨肺腺癌患者胸苷酸合成酶(TS)不同表达水平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94例局部晚期肺腺癌患者,根据TS不同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40例)和低表达组(54例).对患者的肺部原发病灶行体部伽玛刀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放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胸部CT评价近期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两组近期疗效:高表达组:CR 3例,PR 27例,SD 7例,PD 3例,近期总有效率为75.0%[(CR+PR)/总病例数 ×100%];低表达组:CR 8例,PR 41例,SD 3例,PD 2例,近期总有效率为90.7%.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TS低表达组的放疗后近期疗效好,提示TS表达水平可能作为肺腺癌放射敏感性的标志物之一.

  • 非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乳管内病变相对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柯子瑞;林元强;申磊花;郑丹丹;王可人

    目的:探讨非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乳管内病变的相对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360侧病理诊断为乳管内病变的患病乳房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包括病理性乳头溢液(pathological nipple discharge,PND)123侧,非病理性乳头溢液(non-PND)237侧.分析PND组与非PND组的导管内病变的病理类型(乳头状瘤样增生、乳头状瘤、不典型增生、导管内原位癌)构成比差异;再对206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非PND性乳管内病变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非PND性乳管内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相对危险因素.结果:年龄>50岁、未绝经、结节大径≤1 cm、超声下有导管扩张、局部血流丰富为非PND性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相对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50岁为非PND性乳管上皮非典型增生的相对危险因素(P<0.05);单发结节、绝经状态、局部血流丰富为非PND性导管内原位癌的相对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非PND性乳管内病变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通过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探索可加强对非PND性乳管内病变的重视及早期诊治.

  • 环磷酰胺节拍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作者:姚丽鸽;陈露;张克克;张玉洁;周寒丽;孔天东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节拍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肿瘤科诊断为TNBC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环磷酰胺节拍化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的卡培他滨.ELISA检测两组受试者治疗后3、6、12个月的促肿瘤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水平,并统计治疗1年内两组患者的复发、转移及死亡情况.结果:环磷酰胺节拍化疗治疗后6、12个月,促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PDGF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环磷酰胺节拍化疗治疗1年内患者的复发、转移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环磷酰胺节拍化疗治疗TNBC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整形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程冲;祝旭龙;李程;赵翊;马佳;章建飞;曹伟;李建辉

    目的:探讨整形保乳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有效性及美容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行整形保乳术组(22例)与常规保乳术组(30例)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的肿瘤特点、组织切除量、术后并发症、切缘情况及术后RTOG美容效果评价.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分布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整形保乳术的原发肿瘤更多见于中央区、内上象限和内下象限.整形保乳术组和常规保乳术组切除组织重量分别为(106.23±17.47)g和(62.47±8.36)g,近手术切缘分别为(10.32±1.89)mm和(7.70±1.93)mm,远手术切缘分别为(22.09±4.41)mm和(15.17±2.67)mm,整形保乳术组明显优于常规保乳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整形保乳术组美容效果评价为优和良的为20例(90.9%),常规保乳术组美容效果评价为优和良的为24例(8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结论:整形保乳术可切除更多的组织量以有效保证手术切缘,而术后美容效果较常规保乳术无明显差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乳手术方式.

  • 异甘草酸镁联合华蟾素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君南;李美静;李晓睿;董方圆;高志超;孙涛

    目的:观察胸腹腔内注射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静脉注射液对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控制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索体外药敏检测结果和疗效预测因子.方法:收集27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分为华蟾素单药组和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联合组,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和无穿刺引流间隔时间(PDFI)来评估疗效,汇总不良反应并分析体外药敏检测结果,以及积液中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比值(LTR)对于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27例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缓解和改善,其中联合组有1例患者胸腔积液出现影像学完全缓解.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中位PDFI较单药组更长(10周vs 7周).联合组药物直接相关的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28.6%vs 7.7%).体外药敏结果显示,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肿瘤抑制率更高.生物标志物探索性结果显示,与PDFI短者(<2个月)相比,LTR在长期有效的患者(PDFI≥2个月)中更高.结论:华蟾素联合异甘草酸镁静脉滴注对恶性胸腹腔积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安全性好,积液中高LTR比值提示良好预后.

  • 流式细胞技术和CCK-8法检测 γδ T细胞活性的比较

    作者:周雅莹;戴勇

    目的:比较流式细胞技术和CCK-8法检测 γδT细胞的活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BMCs),经磷酸抗原IPP刺激扩增培养14天,收集 γδT细胞.将收获的 γδT细胞分为两组:一组将乳腺癌MCF-7细胞与 γδT细胞共培养4 h,Calcein-AM/PI双染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另一组将乳腺癌MCF-7细胞与 γδT细胞共培养4 h,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 γδT细胞对MCF-7细胞毒活性的差别.结果:效靶比为5:1、10:1、20:1两种方法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分别为:流式细胞术组为37.30% ±0.14%、40.30% ±0.11%、50.70% ±0.19%;CCK-8法组为17.90% ±1.14%、25.70% ±1.99%、43.10% ±1.4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cein-AM/PI双染后经流式检测法能较好的区分活细胞和凋亡细胞,且其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强于CCK-8法.结论:流式细胞术较CCK-8法稳定性好,准确性高,是一种优于CCK-8法的检测免疫细胞毒活性的方法.

  • miR-101、EZH2和MYC调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能力的机制

    作者:庞亚梅;王翠翠;李岁萍;刘亚;任宏

    目的:研究miR-101、EZH2和MYC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究三者之间的调控机制.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三阴型乳腺癌组织及相应正常乳腺组织中miR-101、EZH2与MYC的表达,以及乳腺癌细胞系和正常乳腺细胞中miR-101的表达水平.以LipofectamineTM 2000将miR-101 mimics、EZH2 siRNA和MYC siRNA以及相应的阴性对照转染至MDA-MB-231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EZH2、MYC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MDA-MB-231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相对于正常乳腺组织,三阴型乳腺癌组织中miR-101 mRNA的表达降低,而EZH2、MYC mRNA表达则显著升高;三阴型乳腺癌细胞中miR-101 mRNA的表达低于正常乳腺细胞MCF-10A.miR-101 mimics转染使MDA-MB-231细胞中miR-101 mRNA含量显著升高.miR-101过表达抑制EZH2、MYC的表达;EZH2敲减也抑制了MYC蛋白的表达.EZH2或MYC敲减可使miR-101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MTT实验结果示,miR-101过表达或敲减EZH2、MYC均可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miR-101通过EZH2与MYC形成反馈环路调控MDA-MB-231细胞的增殖能力.

  • miR-129对乳腺癌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贺炳胜;王猛;杜宁;肖国栋;李翔;任宏;唐守清

    目的:探究miR-129在乳腺癌中对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数量及其与乳腺癌肿瘤分期的关系,验证miR-129和Numb与乳腺癌肿瘤干细胞之间的相关关系.在体外实验中应用Western Blotting及RT-PCR验证miR-129通过阻断雌激素受体alpha(ER alpha,ESR1)对Notch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及其调节的具体机制;应用裸鼠成瘤实验验证miR-129在裸鼠体内水平对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影响.结果:肿瘤组织中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比例高于癌旁组织并与肿瘤分期具有相关性;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比例与临床样本中miR-129和Numb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乳腺癌肿瘤干细胞中miR-129的过表达与Notch信号通路的抑制直接相关,这种作用很可能是miR-129通过调控ESR1所引起的Let-7b的表达下调进而导致Numb的释放来实现的;miR-129在裸鼠体内实验中可以抑制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成瘤.结论:miR-129在乳腺癌组织中可以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影响乳腺癌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的能力,具体的调节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ESR1所引起的Let-7b的表达下调进而导致Numb的释放来终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

  • hTERT-ASON-Cy5光学反义探针肿瘤靶向显像研究

    作者:任炳秀;韩胜;靖功伟;王娇亚;王欣;周呈义;陶敏;邱懋灵

    目的:以光学方法活体内检测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为肿瘤靶向显像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以荧光染料Cy5对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反义寡核苷酸(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hTERT-ASON)进行标记制备hTERT-ASON-Cy5分子探针;建立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荷瘤裸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反义探针后在Ivis Spectrum光学成像仪下进行平面成像,以肿瘤(tumor,T)及裸鼠背部皮肤(skin,S)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T/S比值;显像后48 h处死小鼠,对肿瘤进行端粒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hTERT-ASON-Cy5可靶向A375肿瘤,T/S比值可达2.15±0.38,A375细胞端粒酶表达呈强阳性,并可被hTERT-ASON所抑制.结论:hTERT-ASON-Cy5可用于活体内端粒酶阳性肿瘤靶向显像研究.

  • CXCL4对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熊海林;孙爱华;周思维;袁霞

    目的:探讨血小板因子4(CXCL4)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诱导法建立顺铂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60/DDP,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采用CCK-8法分别检测H460及H460/DDP对顺铂的耐药性.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亲本细胞株H460及顺铂耐药株H460/DDP中CXCL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过表达或者敲低CXCL4后亲本细胞株H460或顺铂耐药株H460/DDP对顺铂的敏感性.后利用Western Blot及qRT-PCR法探讨CXCL4抵抗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敏感性的调控机制.结果:成功构建了非小细胞肺癌顺铂耐药株H460/DDP(H460/DDP IC50=55.005μg/ml),CCK-8结果提示顺铂耐药株H460/DDP与亲本细胞株H460细胞的增殖速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顺铂耐药株H460/DDP中,CXCL4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增高(P<0.0001);在亲本细胞株H460中稳定过表达CXCL4能显著降低其对顺铂的敏感性(P<0.0001),而于顺铂耐药株H460/DDP中敲低CXCL4能显著增加H460/DDP对顺铂的敏感性(P<0.0001);Western Blot及qRT-PCR结果显示,CX-CL4能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下游基因MYC、CyclinD1、MMP-7、CDK4的表达.结论:CXCL4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对顺铂的耐药性.

  • Aglaroxin C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对其脏器的影响

    作者:辛丹丹;袁东方;肖雪珍;陈利军;武莉萍;杨留勤;王天翼

    目的:探讨楝酰胺衍生物Aglaroxin C对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瘤的影响及在实验剂量下对小鼠各脏器有无影响.方法:建立BALB/C小鼠H22腋下实体瘤模型,并随机分为Ⅰ组(尾静脉给药对照组)、Ⅱ组(尾静脉给药组,0.1 mg每只)、Ⅲ 组(瘤内给药对照组)、Ⅳ组(瘤内给药组,0.05 mg每只)、Ⅴ组(瘤内给药组,0.1 mg每只),每组各5只.隔天给药(Aglaroxin C)一次,共4次.每日测量小鼠体重.末次给药24小时后切除肿瘤及各组小鼠主要脏器并称重,计算抑瘤率、脏器系数.用各组肿瘤及各脏器制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的瘤体质量分别为(2.11±0.50)g、(1.59±0.14)g、(2.30±0.64)g、(1.66±0.12)g、(1.06±0.14)g,Ⅱ组瘤体质量明显小于Ⅰ组(P<0.01),Ⅲ组、Ⅳ组、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Ⅴ组的抑瘤率高达53.91%.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病理切片,给药组坏死肿瘤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肿瘤细胞坏死轻微;各组小鼠体质量组间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下观察各脏器病理切片,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异常;脏器系数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glaroxin C对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在实验剂量下对小鼠各脏器无明显影响.

  • 胃癌腹腔镜辅助手术与开放手术临床疗效回顾性配对研究

    作者:于震;葛磊;王海江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手术应用于胃癌治疗是否具有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716例确诊为胃癌且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1:1配对设计,终获得行腹腔镜辅助手术和开腹手术各116例纳入本研究.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在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为(115.8±58.2)ml,开腹组为(185.9±165.4)ml;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腹腔镜组为(2.4±0.7)天,开腹组为(3.3±1.1)天;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镜组为(3.8±1.5)天,开腹组为(4.4±1.7)天;术后流质饮食时间腹腔镜组为(3.9±1.5)天,开腹组为(4.7±2.3)天,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平均清扫淋巴结(24.7±12.1)枚,开腹组为(24.3±10.2)枚;术中淋巴结清扫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临床疗效显示,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3年的累积生存率腔镜组与开腹组为79.0%vs 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结论:对于胃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方式近期疗效优于开放手术,且该手术方法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两者远期临床疗效相似.

  • 血清微量元素与老年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永顺;赵铁军

    目的:探讨血清微量元素与老年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自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前列腺癌患者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73例、健康体检者52例.所有研究对象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清微量元素含量.结果:前列腺癌组血清铁和铜含量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和对照组,而血清锌含量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和对照组(P<0.05);前列腺增生组血清铁和铜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血清锌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低分化血清铁和铜含量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而血清锌含量低于中分化和高分化(P<0.05);中分化血清铁和铜含量高于高分化,而血清锌含量低于高分化(P<0.05).T 4期血清铁和铜含量高于T 3、T 2和T 1期,而血清锌含量低于T 1期(P<3、T 2和T 0.05);T 3期血清铁和铜含量高于T 2和T 1期,而血清锌含量低于T 2和T 1期(P<0.05);T 2期血清铁和铜含量高于T 1期,而血清锌含量低于T 1期(P<0.05).血清铁、铜与低分化和T 3-T4分期前列腺癌患者呈正相关,而血清锌与低分化和T 3-T4分期前列腺癌患者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前列腺癌血清铁和铜含量升高,而血清锌含量下降,且血清铁、铜与前列腺癌低分化和T 3-T4分期呈正相关,而血清锌与其呈负相关.

  • MUC1和MUC16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段海章;陈进忠;石岩;孙岩

    目的:研究MUC1和MUC16在正常胆囊黏膜、胆囊腺瘤及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胆囊癌中MUC1和MUC16的表达与胆囊癌Nevin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胆囊息肉行胆囊切除术病例60例、胆囊腺瘤病例60例及胆囊癌病例60例,进行MUC1和MUC16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病理图像,分析其在正常胆囊黏膜组织、胆囊腺瘤及胆囊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UC1在正常胆囊黏膜组、胆囊腺瘤组和胆囊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8.33%、81.67%.MUC16在正常胆囊黏膜组和胆囊腺瘤组中,无阳性表达.在胆囊癌组中,阳性表达率为36.67%.MUC1和MUC16在Nevin分期I期组、II期组、III期及III期以上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0%、80.00%、95.83%和18.75%、30.00%、54.17%.MUC1和MUC16在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78.95%、96.15%和13.33%、26.32%、57.69%.结论:MUC1和MUC16的阳性表达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UC1和MUC16的阳性表达促进胆囊癌的发生发展.MUC1和MUC16作为一种胆囊癌的肿瘤标志物,并且预示胆囊癌的恶性程度及浸润程度.

  • 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对前列腺癌易感性的影响

    作者:李华福;谢群;叶啸;聂奇伟

    目的:用Meta分析评价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对前列腺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对纳入的研究运用Revman 5.3软件以及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共47726例患者,其中BRCA1基因突变人群5745例,BRCA2基因突变人群512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BRCA1基因对前列腺癌易感性(OR:1.62,95%CI:0.83~3.15,P=0.16)、Gleason评分(OR:1.39,95%CI:0.89~2.15,P=0.15)、T分期(OR:0.84,95%CI:0.44~1.58,P=0.59)、总生存时间(OR:1.12,95%CI:0.64~1.95,P=0.69)无统计学差异;在BRCA2基因对前列腺癌易感性(OR:2.24,95%CI:1.70~3.44,P<0.00001)、Gleason评分(OR:4.34,95%CI:3.06~6.15,P<0.00001)、T分期(OR:2.33,95%CI:1.09~4.96,P=0.03)、总生存时间(OR:1.53,95%CI:1.37~1.71,P<0.00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BRCA2基因突变的人群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以及预后明显比非突变人群的要高.

  • 胃癌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杨宝玉;林小燕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38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按是否加用腹腔灌注化疗分为两组,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组194例,单纯术后辅助化疗为对照组194例,计算患者的生存率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388例患者1年、3年、5年总生存(OS)率为95.0%、65.3%、53.0%,1、3、5年无病生存(DFS)率为79.0%、53.0%、44.7%.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期、淋巴结状况N、R0/R1切除术、静脉化疗周期数、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是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状况N、R0/R1切除术、是否联合腹腔灌注化疗对OS及DF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淋巴结状况N、R0/R1切除术以及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为进展期胃癌预后的判断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化疗案提供了有力依据.强调早诊早治,施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是提高胃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 脉冲式低剂量率放疗治疗胃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君;刘宝瑞;杨阳

    目的:本文通过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探讨脉冲式低剂量率放疗(pulsed reduced dose-rate radiothera-py,PRDR)治疗胃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的可行性.方法:对1例胃癌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致腰背部疼痛的病例应用脉冲式低剂量率放射治疗,结合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治疗前腰背部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影像学提示腹膜后巨大淋巴结肿大影.采用脉冲式低剂量率放疗治疗后靶区转移灶体积缩小90%以上,腰背部疼痛消失,复查CT疗效评价达到部分缓解.放疗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达11个月.结论:胃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因解剖位置特殊导致无法耐受常规放疗的毒性,而应用脉冲式低剂量率放疗可以在降低不良反应的同时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因此脉冲式低剂量率放疗可作为胃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一个治疗选择.

  • 间歇性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患者排尿症状评分的影响

    作者:赵少雄

    目的:探究间歇性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患者排尿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期间我院收治的晚期前列腺癌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进行持续治疗,研究组60例患者进行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观察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PSA水平、IP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2/60),对照组为15.00%(9/60)(P<0.05);治疗后研究组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QLQ-C25量表各维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内分泌治疗有利于改善排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肝动脉化疗栓塞序贯微波消融治疗初治大肝癌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安建立;韩孝宇;沙俊峰;牛洪涛;邹子博;武京鹏;董艳超

    目的:研究并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治疗大肝癌(含巨块型肝癌)1年内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51例行TACE联合WMA治疗的初治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治疗前后住院资料及随访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求TACE联合MWA治疗大肝癌1年内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51例患者平均行TACE治疗(1.48±0.43)次、WMA治疗(1.23±0.16)次;联合治疗1个月后,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0.8%、92.7%;治疗1年内局部复发率为45.7%;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瘤体大直径、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肝门淋巴结转移、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毗邻危险区域、病毒载量、靶向治疗7方面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瘤体大直径(OR 7.5~10 cm=3.935;OR>10 cm=6.379)、术前合并门静脉癌栓(OR=7.877)、术前AFP≥400 ng/ml(OR=3.411)是TACE联合WMA治疗大肝癌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术后服用索拉菲尼则是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19)(P<0.05).结论:术前AFP≥400 ng/ml、瘤体大直径超过7.5 cm、合并门静脉癌栓是TACE联合WMA治疗大肝癌短期内复发的预测因子,而术后联合靶向治疗有助于降低短期复发率.

  • 肾细胞癌合并腔静脉癌栓诊治体会(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费尚春;周明;贺兴军;祁乐中;王小祥;范其兵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合并腔静脉癌栓患者临床特点、诊断、综合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肾细胞癌合并腔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其中3例接受开放肾癌根治性切除+癌栓取出术,1例接受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性切除+癌栓取出术,1例行靶向药物治疗.结果:4例手术均成功,手术平均时间213.7 min(135~31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650.0 ml(600~3500)ml,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肾透明细胞癌,术中、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12.2(5~30)个月,影像学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远处转移表现.结论:肾细胞癌合并腔静脉癌栓患者治疗上以根治性手术为主,条件合适患者可采用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方式,术前充分评估,术中多学科合作、严密监测、预防癌栓脱落,术前采用新辅助靶向药物治疗可能降低癌栓等级、手术难度.

  • INPP4B和PTEN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蒋汉刚;李峥;李舜;唐晓平

    目的:检测磷脂酰肌醇4-磷酸酶Ⅱ型(inositol polyphosphate 4-phosphatase typeⅡ,INPP4B)和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希望对胶质瘤的诊断分级、预后判断及治疗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分别测定25例正常脑组织和60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中INPP4B和PTEN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IHC、qRT-PCR中显示:INPP4B、PTEN在正常脑组织组和低级别胶质瘤组、高级别胶质瘤组三组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胶质瘤组中IN-PP4B、PTEN表达均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组(P<0.05),正常脑组织组中INPP4B、PTEN表达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P<0.05).INPP4B与PTEN mRNA在正常脑组织、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三组中表达呈正相关(P=0.000).结论:INPP4B与PTEN的表达水平均与胶质瘤的恶性级别呈负相关,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二者的表达水平下降.INPP4B与PTEN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具有正相关性,推测其可能在抑制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增殖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 Ⅰa2-Ⅱa期宫颈癌术后盆腔小野放化疗取代盆腔标准野放疗的临床探究

    作者:幸茂晖;戈伟;冉瑞智;陈典;齐创;黄金汉;张芳;罗丽华;谭冬梅

    目的:观察采用盆腔小野放化疗与盆腔标准野放疗治疗 Ⅰa2-Ⅱa期术后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之间行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后的 Ⅰ具有肿瘤复发中危因素行术后治疗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盆腔小野放化疗组、盆腔标准野放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采用盆腔小野放化疗组、标准放疗组的4年生存率分别为97.6%、92.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良反应方面,盆腔小野放化疗组的直肠反应及泌尿道反应明显低于标准野放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小野放化疗组与盆腔标准野放疗组的4年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因此采用盆腔小野放化疗对行根治性手术的I a2-Ⅱa期宫颈癌患者中具有中度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患者是可行的,且采用盆腔小野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较标准放疗组明显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女性阴道中肾管肿瘤临床病例观察

    作者:宋子璇;张丹丹;欧阳玲

    目的:探讨女性阴道中肾管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一例阴道中肾管肿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32岁,体检发现阴道肿块一月.巨检:阴道壁多发乳头样突起,质地细嫩,切面淡黄色.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不同方式排列:立方状、柱状,核分型易见,腺体增生呈管状结构,腺腔内可见透明的嗜酸性分泌物,小管内皮由立方的和扁平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CEA阳性,Ki-67部分阳性,CD10、EMA、ER、PR均为阴性.结论:女性阴道中肾管肿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并应与支持-间质细胞肿瘤、子宫内膜样腺癌、粒层细胞瘤和腺瘤样瘤等其他妇科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 卵巢浆液性肿瘤中Ley抗原和TGF-β1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娟娟;王圣坦;林蓓

    目的:研究Ley抗原与转化生长因子 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卵巢组织(30例浆液性囊腺癌、13例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15例良性浆液性囊腺瘤和10例正常组织)中Ley与TGF-β1的表达.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二者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的结构关系.结果:TGF-β1在囊腺癌中的阳性率(80.00%)高,明显高于良性瘤(66.67%)及正常组(40.00%)(P均<0.05).Ley表达与TGF-β1相似,Ley在癌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00%,明显高于交界性瘤(69.23%)、良性瘤(46.67%)及正常组(0)(P均<0.05).TGF-β1和Ley的表达均明显增高,二者存在正相关性(C=0.439,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GF-β1与Ley抗原存在空间位置上的共定位.结论:随着卵巢浆液性肿瘤的恶性进展,Ley抗原和TGF-β1的表达上调,且两者的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可作为判断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生物学行为和恶性潜能的参考指标.

  • 不同剂量紫杉醇静滴联合顺铂腹腔化疗与单纯顺铂腹腔化疗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作者:李娟;顾笑梅

    目的:研究紫杉醇不同剂量联合顺铂与单纯顺铂腹腔化疗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60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根据紫杉醇给药剂量不同随机分为顺铂组、小剂量组(60 mg/m2)、中剂量组(135 mg/m2)和大剂量组(175 mg/m2),顺铂给药剂量均为60 mg/m2,每组均40例,3周为1疗程,共6疗程,通过比较各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VEGF、MMP-2、OPN、B7-H4、CA-125指标水平对化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治疗后OPN、B7-H4、CA-125水平、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明显的优于顺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疼腹泻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顺铂组及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周后,小剂量组与中剂量组VEGF、MMP-2指标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均优于大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中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接受紫杉醇联合顺铂腹腔化疗临床疗效较单纯顺铂更加显著,且随着紫杉醇剂量的减少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 奥沙利铂脱敏治疗及皮试的探索性研究

    作者:李惠;林榕波;林娇;刘捷;赵珅;范南峰

    目的:探讨运用抗过敏药物预处理、奥沙利铂减慢速率输注或脱敏治疗进行奥沙利铂再化疗的可能性.尝试对奥沙利铂过敏的患者进行3个浓度梯度的皮试,同时分析奥沙利铂皮试结果与临床奥沙利铂过敏的符合率,了解皮试结果与临床奥沙利铂过敏的符合率.方法:对在本中心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治疗的患者进行筛选,经临床医师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判断为奥沙利铂Ⅰ-Ⅲ度过敏反应的患者进入本研究.对Ⅰ-Ⅲ度奥沙利铂过敏的患者进行3个浓度梯度(0.01 mg/ml、0.1 mg/ml和5 mg/ml)的奥沙利铂皮试,并以5%葡萄糖水作为阴性对照.15~20分钟读取测试结果.如果皮疹大径大于阴性对照3 mm判为阳性结果.之后根据奥沙利铂过敏反应的等级进行不同方式的干预措施.主要研究终点为奥沙利铂再次化疗3周期的完成率,次要终点为奥沙利铂皮试结果与临床医师判断之间的符合率.结果: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126例在本中心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治疗的患者中,14例(11.1%)发生奥沙利铂过敏.发生奥沙利铂过敏反应的中位疗程数为第8疗程,过敏反应时患者已接受的奥沙利铂中位累积剂量为1200 mg(600~1500 mg),男性8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1岁(43~73岁).Ⅰ、Ⅱ度过敏反应10例,Ⅲ度过敏反应4例,无Ⅳ度过敏反应的患者.14例患者的皮试结果为:13例阳性.皮试结果与临床的符合率为92.9%.除1例Ⅲ度过敏反应的患者拒绝继续接受奥沙利铂治疗,其余13例均接受了奥沙利铂的再化疗.总体再化疗成功率为100%.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本中心设计的奥沙利铂过敏的干预措施是可行的.奥沙利铂皮试与临床医师判断之间的符合率高.

  • 奥施康定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性癌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明慧;王跃蓉;付小明;周淼;钟国成;岳伦莉;王奎;江恒;孙薏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性癌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我院收治的286例骨转移性癌痛患者.根据患者疼痛评分给予奥司康定起始剂量,有爆发痛予即释吗啡止痛治疗,第二日根据前日总剂量调整奥施康定用量.1周后行注射用唑来膦酸4 mg输注,每4周重复用药.评价用药后患者止痛疗效、生活质量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疼痛均有所缓解;奥施康定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后,191例患者奥施康定用量减少,87例患者维持原剂量,仅有8例患者奥施康定用量增加.治疗前所有患者KPS评分为67.5±12.7,奥施康定治疗后KPS评分为73.8±18.3,奥施康定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后KPS评分为78.4±17.1.治疗毒副反应主要为发热、一过性骨痛加剧、消化道症状及嗜睡等,经对症治疗后耐受性好.结论:奥施康定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性癌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TIPE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杨珮雯;郑焱;杨皎;李昌吉;王敏;樊文昕;张秀

    目的:研究TIPE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1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和31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IPE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TIPE1弱表达于表皮基底层及棘层下部,在表皮全层表达的阳性率为23.20%.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可见TIPE1高表达于大部分的癌细胞中,阳性率为77.41%.TIPE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TIPE1可能参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

  • 钙化性腱膜纤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霍媛媛;张玉;张桃桃

    目的:探讨钙化性腱膜纤维瘤(CAF)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2例CAF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治疗与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CFA好发于青少年手掌和足底.肿瘤多<3 cm,界不清;切面呈灰白色,质硬.镜下可见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的钙化小灶及软骨小岛.免疫组化:vimentin(+),SMA(+),CD68(+),CD99(+).结论:CAF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其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且还需与腱鞘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肿瘤样钙盐沉着症、掌跖纤维瘤病、婴儿型纤维瘤病、婴儿纤维性错构瘤、软组织软骨瘤、单相纤维型滑膜肉瘤鉴别.

  • 年轻女性乳腺包块的X线及MRI征象分析

    作者:马佳琪;梁秀芬;戴强;王茵;李宏娟;申甜;宋张骏;杨晓民;袁勇

    目的:分析年轻女性乳腺包块X线、MRI特点,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研究33例临床、病理证实的年轻女性乳腺单发包块患者的临床及术前X线、MRI资料.结果:全组包括原发血管肉瘤2例,浸润性导管癌17例,导管内癌微浸润7例,纤维腺瘤7例;X线征象包括肿块或结节13例,结构扭曲2例,局灶性不对称致密影7例,大片泥沙样钙化1例,细小多形性钙化2例,簇状泥沙样钙化2例,无阳性征象6例;MRI平扫+增强征象包括:结节或肿块样强化22例,局灶性片状强化3例,沿导管走行分布多发强化4例,段样强化1例,多发导管样强化2例,多发线样强化1例,曲线平台型12例,流出型15例,流入型6例.结论:X线对年轻女性乳腺内典型良性结节、表现为结构扭曲及钙化灶的乳腺癌检出及诊断价值极高,但因乳腺腺体致密,X线仍存在假阳性.MRI可敏感检出乳腺包块,结合强化特点,准确鉴别病灶良恶性价值巨大.

    关键词: 乳腺包块 X线 磁共振
  • 颅咽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梅继新;杨明慧;邱晓明

    目的:研究颅咽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颅咽管瘤的MRI表现.结果:9例呈圆形或类圆形,4例呈不规则形.平扫6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3例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2例短T1长T2信号,1例等T1短T2信号,1例混杂T1混杂T2信号.其中囊内见出血1例,分层征象2例,钙化3例,壁结节4例,3例DWI弥散不受限呈低信号.增强后3例实性颅咽管瘤和5例囊实性颅咽管瘤实性部分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5例囊实性和4例囊性颅咽管瘤囊壁呈弧形或环形强化,4例囊性颅咽管瘤壁结节明显强化,1例囊性颅咽管瘤未见明显强化.结论:颅咽管瘤的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但需注意与垂体腺瘤、Rathke囊肿、生殖细胞瘤等鉴别.

  • 男性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畅;于韬;邬晓明;陈雁威

    目的:分析引起男性乳腺肿块常见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特征,以提高其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因乳腺肿块而手术的男性乳腺疾病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及临床特点,归纳引起男性乳腺肿块的常见疾病.结果:术后病理包括男性乳腺发育症41例,男性乳腺癌21例,慢性乳腺炎5例,脂肪瘤3例,纤维腺瘤1例,脂肪坏死1例.本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1%.结论:男性乳腺发育症和男性乳腺癌是引起男性乳腺肿块常见的病因,超声能明确诊断大多数类型的男性乳腺发育症及乳腺癌.边界不清型乳腺发育及罕见的男性乳腺慢性炎症及脂肪坏死的确诊仍有赖于病理诊断.

  •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全麻对小儿喉乳头状瘤切除术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作者:汤荣兴;王晓军;徐连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全麻对小儿喉乳头状瘤切除术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喉乳头状瘤切除术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前予以右美托咪定1μg/kg稀释成10 ml在10分钟内泵注完;对照组予以10 ml生理盐水10分钟内泵注完.入室后两组均予以面罩8%七氟烷+高流量氧气(6 L/min)麻醉诱导,保持自主呼吸气管插管,患儿仰卧行喉乳头状瘤切除术,术中3% ~4%七氟烷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镇静评分和诱导前(T 0)、插管前(T 1)、插管后(T 2)、手术开始(T 3)、手术结束(T 4)、清醒拔管(T 5)各时间点的MAP、HR、BIS;记录两组苏醒时间、清醒拔管后5 min(T 6)及拔管后10 min(T 7)的躁动评分.结果:观察组诱导前镇静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的MAP、HR、BIS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醒拔管后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全麻应用于小儿喉乳头状瘤切除术可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防止患儿苏醒期躁动.

现代肿瘤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4 05 06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