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Journal of Modern Oncology 현대종류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1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4992
  • 国内刊号: 61-1415/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52-297
  • 曾用名: 陕西肿瘤医学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肿瘤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李树业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生物钟基因与肿瘤时辰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熊娟;李光明

    近年来,生物钟基因及昼夜节律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研究已成为肿瘤研究领域内的热点.生物钟基因普遍存在于生物界,是生物昼夜节律运转的分子基础.其表达紊乱会增加肿瘤的发病率,通过对肿瘤时间节律性及时间生物学的研究,对指导肿瘤的治疗、预后及转归开辟了一条新思路.本文就生物钟基因及肿瘤的时辰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S-1抗肿瘤药物在胃癌病人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包佳琪;李文新

    药物治疗在胃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S-1作为一种新型口服抗肿瘤药物具有高效低毒、病人依从性好的优势,合理开展含S-1及S-1单药方案治疗胃癌的临床试验具有重要意义.

  • PIK3CA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丽;楚慧丽;毕经旺

    结直肠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改变的结果,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PIK3 CA基因是近年发现的除KRAS突变之外的结直肠癌常见的突变基因,PI3K下游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在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PIK3CA基因的生物学作用,参与肿瘤不同阶段的发展,以及PIK3CA作为肿瘤标志物和分子靶点的潜在临床价值简要作一综述.

  • 恶性肿瘤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张红菊;樊婧;卓娜;李雪;吕静

    化学治疗引起肿瘤患者的静脉炎因后果严重令护理人员感到棘手.本文为提高化疗病人的耐受性,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从预防和治疗的角度综述了国内新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措施.

  •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选忠;王峰;侯明星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s)是理论认为肿瘤中存在一小部分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具有特异性表面标志的细胞.目前已经从乳腺癌、结直肠癌、皮肤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鉴定分离出了各自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本文就与胃癌相关的干细胞标志物进行综述.

  • 晚期结直肠癌靶向治疗进展与出路探讨

    作者:章群;钱晓萍;刘宝瑞

    对结直肠癌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认识有助于在靶向治疗中确定特异的分子标志物.本综述基于此点进行论述,揭示BRAF、NRAS等多个有潜力的生物学标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及意义,系统介绍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寻求真正有价值的分子靶标在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Shh在消化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芳;郑洪彦;石艳宏;陈英准

    Sonic hedgehog(Shh)基因为人体胚胎发育中具有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作用的一类基因.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胚胎发育,器官发生以及细胞增殖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Shh基因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激活,导致细胞异常增生,直接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Shh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食管癌,胃癌,胰腺癌,肝细胞癌,大肠癌等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

    关键词: Shh 消化系统 肿瘤
  • 癌性疲劳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陈娟;卢宁

    过去的几十年中,化疗药物所引起的副反应对肿瘤患者产生的影响一直以疼痛为明显,近年来随着吗啡、芬太尼制剂等止痛药物的广泛应用,这一主诉对患者的影响逐渐下降,而疲劳感对肿瘤患者的影响逐渐凸显出来.本文旨在对癌性疲劳(cancer-related fatigue,CRF)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癌症 癌性疲劳 进展
  • 不可切除晚期胰腺癌的综合治疗

    作者:刘金鹏;崔立春;耿会生;杜建飞;王旋;田春琴;许世成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恶性度高,肿瘤生长迅速,是癌症死亡常见病因之一,在欧美国家排名第4位,我国排名第9位.尽管目前在诊断方面有所进展,但80%以上患者确诊时已为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患者,所以在治疗上必须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本文就目前各学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不可切除晚期PC的临床综合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5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邢德广;王军;王运杰;欧绍武;丁大领;管格非;仇波

    Nav1.5钠离子通道是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一种,研究发现Nav1.5不仅在维持正常电生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其多种变构体的表达被认为是和肿瘤形成有密切关系的胚胎基因的再表达.近的研究证明Nav1.5在人体许多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如人脑胶质瘤、乳腺癌等.深入研究发现其在各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对电压-门控Na+通道Nay1.5的新研究进展及本小组的工作,对Nav1.5及其与相关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 HCMV感染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丁大领;邢德广;管格非;陆威成;吴安华;郭宗泽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一种广泛传播的β疱疹病毒,在胎儿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引起严重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脑胶质瘤、结肠癌、前列腺癌等肿瘤中存在HCMV的感染和表达.许多学者发现HCMV感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HCMV通过对肿瘤细胞周期、细胞的侵袭、血管生成、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主要从HCMV感染与肿瘤的关系以及HCMV感染对肿瘤的可能致病机制等方面进行总结.

  • DNA损伤修复调控因子与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欣楠;魏敏杰;赵琳

    DNA分子是生物细胞中易受辐射损伤的敏感分子,亦称靶分子.多种理化因素如紫外线、电离辐射、化学诱变剂等导致细胞DNA损伤,同时生物体内本身又存在修复体系.肿瘤细胞DNA修复能力与化疗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本文综述DNA损伤修复机制-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错配修复、DNA双链断裂修复等研究进展以及与肿瘤耐药之间的联系.

  • 芳香化酶抑制剂致乳腺癌患者关节痛的病因及防治

    作者:牛雪姣;崔宇;姚嫱

    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已经广泛用于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与单独应用他莫昔芬相比,AIs能显著地提高治疗效果,但同时也会带来骨肌系统的副作用,主要包括骨丢失和关节痛,而这已成为导致治疗中断的主要因素.本文对芳香化酶抑制剂导致关节痛的可能病因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钙结合蛋白S100家族成员与肿瘤的关系

    作者:石琳;乔晓娟;李云霞

    肿瘤是体细胞自律性、无目的过度增殖.S100蛋白家族是钙结合蛋白中大的亚族之一,拥有20余个成员,包括S100A1-A5、S100B、S100P等.因可在中性饱和硫酸铵溶液中100%溶解而得名.S100蛋白通过改变Ca2+浓度而影响蛋白磷酸化,从而作用于某些离子通道及神经电生理过程.尽管众多研究已经报道了一些成员的物理性质、功能及表达,但对其他成员知之甚少.研究发现S100蛋白参与一些生物过程,如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胞外活动.许多报道认为S100蛋白在大量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值、浸润及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近年国内外S100蛋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冠中;杨纪华;焦顺昌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局部进展或复发转移的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资料.贝伐珠单抗7.5mg/kg,每3周1次,联合多西他赛、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铂类化疗.化疗2周期后按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疗效,按美国癌症研究所制定的常见毒性判定标准(NCI-CTC) 3.0版评价不良反应.结果:21例患者中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4例,稳定13例,进展4例,客观缓解率19.0%(4/21),疾病控制率81.0%(17/21),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7.0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0.4月.与贝伐珠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出血6例(28.6%),高血压1例(4.8%),主要为Ⅰ、Ⅱ度,Ⅲ、Ⅳ度少见.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或复发的非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耐受性好.

  • 食管癌常规放疗内支架与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学分析

    作者:张建文;杨波;罗惠群;庞皓文;孙晓杨

    目的:分析金属支架与食管癌常规放疗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关系.方法:1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支架组和无支架组,行增强模拟定位CT扫描,在TPS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设置3野常规放疗计划.放射源为6MV-X线.结果:适型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支架组与无支架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食管内支架采用多野同中心常规照射可获得无支架的剂量分布.

  • 肺癌MSCT灌注成像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纪俊雨;李雯;王文秀;高江峰;蔡杰

    目的:对肺癌MSCT灌注成像及相关灌注参数进行分析,研究肺癌MSCT灌注成像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肺癌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肿瘤的中心层面,然后采用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连续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渗透性(PS),以此评价肿瘤灌注情况,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心型肺癌与周围性肺癌各灌注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各型肺癌的灌注参数进行分析得出:各型肺癌BF、PS值大小关系为鳞癌<腺癌(P<0.05),鳞癌<小细胞癌(P<0.05),腺癌BF、PS值小于小细胞癌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肺癌BV值大小顺序为鳞癌<腺癌<小细胞癌(P<0.05);各型肺癌MTT值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肺癌MSCT灌注成像反映各型肺癌血流特点及肿瘤内部微血管密度变化,有利于肺癌病理分型诊断.

  • ERK-1和p27在三阴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秦景云;王蕾;牛丽辉;李兰梅;苏钰清

    目的:检测三阴乳腺癌(TNBC)组织中ERK-1和p27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TNBC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ERK-1和p27的表达情况.结果:TNBC组织中ERK-1和p27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其表达率分别为55.36% (31/56)和30.36% (17/56),分别高于和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 <0.05);56例TNBC组织中,ERK-1和p27蛋白在组织学分级G3级表达率高于G1+G2级(P<0.05),ERK-1的病理分期Ⅲ期的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5),ERK-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类型无关(P>0.05),而p27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ERK-1和p27在TNBC中分别呈高表达和低表达,提示ERK-1、p27与TNB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 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48例乳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陈坚贤

    目的:分析应用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乳腺癌患者48例.随机抽取24名患者作为实验组,即三维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组,在双螺旋CT上定位扫描,用Leibinger 3D-TPS设计治疗计划,Varina 600 C/D直线加速器实施计划.每次4-6Gy,隔日1次,共10-15次.其余24名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普通放射治疗.分别进行治疗前康复评定及治疗后疗效分析.结果:乳腺癌经过三维适形立体放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45%.结论:三维立体适形放射治疗乳腺癌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小平;施璠;刘锐

    目的:观察替吉奥胶囊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56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替吉奥+放疗,n =28)和对照组(单纯放疗,n =28).两组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组在放疗同期行替吉奥单药化疗,80mg/(m2·d),2次/天,服两周停一周,3周为一周期,至放疗结束.结果:所有5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82.1%,明显高于对照组64.3%(P<0.05).治疗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高于对照组(P<0.05),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明确,毒副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治疗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 Survivin和Cox-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蕴众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并探讨两种蛋白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9例乳腺癌组织、30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和Cox-2的表达,并分析各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关系.结果:79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Cox-2的表达率分别为64.56% (51/79)和58.22% (46/79),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和Cox-2的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大小、肿瘤大小无关(P>0.05).在乳腺癌中Survivin和Cox-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和Cox-2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非小细胞肺癌中Id蛋白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作者:廖娟;梁静;雎岩;赵金;李洁;李涛

    目的:研究4种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s of differentiation,Id)Id1,Id2,Id3和Id4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非小细胞肺癌及对应癌旁肺组织中4种Id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NSCLC患者临床参数及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68例非小细胞肺癌中4种Id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7.4%,89.7%,88.2%和64.7%,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 <0.05);Id1和Id3蛋白与分化程度相关(P<0.05),Id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4种Id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Id2蛋白阴性与阳性表达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4种Id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达上调,Id1和Id3与NSCLC的分化程度相关,Id2蛋白与NSCLC的转移及患者的预后相关,可能作为评价其预后的标志.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胸腔循环热灌注治疗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作者:康艳霞;闵婕;附舰;马楠;李娜;单宇鹏;苏海川;刘理礼;张贺龙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90例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A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顺铂联合组:胸腔热灌注术循环时胸腔内注入顺铂40mg,术毕胸腔内注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30mg,2次/周,连续3周;B组顺铂组:胸腔热灌注术循环时胸腔内注入顺铂40mg,2次/周,连续3周.评价近期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RR 86.67%,B组53.33% (P <0.01).A组生活质量改善者32例(71.11%),B组19例(42.22%)(P<0.01).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顺铂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

  • 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微创治疗纵隔肿瘤22例体会

    作者:马跃峰;孔冉冉;周斌;张晋;张潍;李少民;乔哲;姜建涛

    目的: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微创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行胸腔镜手术的纵隔肿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2例均完全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16例在单孔操作下完成,6例因游离困难加开副操作孔,手术时间30-1 10min,平均65min;术中出血30-200ml,平均100ml;术后胸管引流时间2-4天,平均3天;术后住院时间5-8天,平均6.5天.均顺利恢复出院,无术后出血、气胸、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随访1-20个月,未有局部复发.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切除纵隔肿瘤可达到双操作孔的手术效果,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 全身热疗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meta分析

    作者:郭俊召;刘文超;张红梅

    目的:分析全身热疗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在CENTRAL/Pub Me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1995年-2013年间比较全身热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5篇文献(包括422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总缓解率分别为66.19%、24.68%,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1.59(95%CI:1.32-1.91),个体RR值波动于1.52-1.90之间.异质性检验未发现明显偏倚(P=0.99).结论:全身热疗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优于单纯化疗.

  • 原发乳腺淋巴瘤4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丹;战雪梅;靳宁

    目的:探讨原发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原发乳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光镜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病理诊断依据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2008版)进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行免疫表型检测,选用的抗体有CD20、CD3ε、CD79a、PAX-5、CD10、Bcl-6、MUM-1、CD5、Bcl-2、p53、细胞周期蛋白D1和Ki-67等.结果:4例均为女性,年龄38-79岁.其中2例发生于左乳腺,1例发生于右乳,1例双侧乳腺均有肿物.患者均表现为孤立性无痛包块.Ann Arbor分期:1例为Ⅰ期,2例为Ⅱ期,1例为Ⅳ期.其中3例行乳腺肿块单纯切除术,1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2例放弃治疗,1例行CHOP方案治疗,1例行R-CHOP方案治疗.4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根据Hans免疫组化亚群分类,其中1例为生发中心源性,3例为非生发中心源性.大体上,肿瘤呈灰白或灰红色结节状,直径2.5-5cm,质地韧或较脆.2例获得随访资料,1例随访12个月仍健在,1例已随访24个月仍在治疗之中,未发现复发及转移迹象.结论:该组4例PBL均为DLBCL.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可确定诊断.其诊断应充分排除系统性淋巴瘤累及乳腺.预后与肿瘤细胞免疫组化亚群及临床分期相关.

  • TFPI-2和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梁江水;殷桂林;董永强;朱水波;张晓明;纪涛;徐家行;刘雷霆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2,TFPI-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NSCLC组织TFPI-2和MMP-9的表达,并分析TFPI-2和MMP-9的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NSCLC中临床分期为Ⅰ、Ⅱ、Ⅲ期的患者中TFPI-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8%、25.0%和40.0% (P <0.01),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TFPI-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38.1% (P <0.01),肿瘤直径>5cm和≤5cm的患者TFPI-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5.0%、77.5% (P <0.01).临床分期为Ⅰ、Ⅱ、Ⅲ期的患者中MMP-9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5%、83.3%和93.3% (P<0.01),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MMP-9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4%、85.7% (P <0.01),肿瘤直径>5cm和≤5cm的患者MMP-9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0%、52.5% (P <0.01).NSCLC组织中TFPI-2的低表达与MMP-9的高表达呈负相关(r=-0.476,P=0.001).结论:TFPI-2的低表达和MMP-9的高表达与NSCLC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TFPI-2可能通过抑制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NSCL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 周剂量奈达铂同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于正荣;程明;汪德文;范丽华;王春英;高宏

    目的:探讨周剂量奈达铂化疗同步放射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90例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奈达铂同步放疗组(R+C组)和单纯适形放疗组(R组).R组患者仅接受适形放疗,总量(60-70) Gy/(6-7)w,R+C组患者在放疗的基础上加用奈达铂,每周30mg/m2一次,连续6-7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R+C组完全缓解率(CR) 55.6%,R组CR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2年、3年生存率R+C组分别为77.8% (35/45)、44.4% (20/45)、37.8% (17/45),R组分别为66.7% (30/45)、31.1% (14/45)、22.2%(10/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发生急性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稍高于单放组,多数为Ⅰ-Ⅱ级.结论:周剂量奈达铂同步放射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小,易耐受,方便门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06例胸下段食管癌Ivor-Lewis与Sweet手术方法的比较

    作者:吴光航;刘青春;雷娟

    目的:探讨低位食管癌Ivor-Lewis与Sweet径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106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Ivor-Lewis组38例和Sweet组68例.结果:全组共清除淋巴结1120枚,平均10.57枚/人,Ivor-Lewis组平均(14.42±4.16)枚/人,显著高于Sweet 组(8.41±5.49)枚/人(P =0.000 <0.01);Sweet组手术时间(150.1±19.1)分钟,显著低于Ivor-Lewis组(189.9±9.5)分钟(P =0.000 <0.01);两组转移性淋巴结19.8%(222/1120),Sweet组为17.5% (100/572),显著低于Ivor-Lewis组22.3%(122/548) (P=0.045);上纵隔淋巴结转移Ivor-Lewis组(19.5%,17/87)、腹腔淋巴结转移(17.1%,24/140)均显著高于Sweet组(7.5%,5/67;9.5% 17/179) (P <0.05);而中、下纵隔淋巴结转移两组差异不显著;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2%(14/106),两组无差异.结论:Ivor Lewis径路清除淋巴结的部位、数量较Sweet径路更多,特别是对于上纵隔及腹腔淋巴结的清除具有明显优势;而Sweet径路手术时间较短.

    关键词: 食管癌 Ivor-Lewis Sweet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

    作者:于正荣;范丽华;郑亚君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射频热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组(R+H组)和单纯适形放疗组(R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综合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RR) 90.5%;单纯适形放疗组RR 7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81.0%、47.6%、33.3%、23.8%,单纯适形放疗组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8.1%、28.5%、1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疗联合放疗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生存期,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HO-1在食管鳞癌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杨蕾;绕强智;赵国宏;薛琳;康建琴;陈景荷;张德新

    目的:研究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在食管鳞癌侵袭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O-1在114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验证高低转移食管鳞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差异;Western blot及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HO-1在两株食管鳞癌高低转移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提示HO-1在食管癌组织细胞质和细胞膜呈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P=0.039)、浸润程度T分期(P=0.020)、淋巴结转移(P =0.017)、淋巴管浸润(P=0.037)、远处转移(P =0.038)有显著相关性;细胞划痕实验验证了食管鳞癌高低转移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差异,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提示HO-1 mRNA及蛋白在两株高转移食管鳞癌细胞株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应的低转移细胞株.结论:HO-1在食管癌组织及高转移性细胞系中呈高表达,提示HO-1和食管鳞癌的侵袭转移相关.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膜转移的临床分析

    作者:管琳;洪文娟;洪志鹏;黄韬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MRM)前不同原发肿瘤直径、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治疗在术后发现胸膜转移及转移后死亡时间的差异.方法:132例既往行改良根治术后发现胸膜转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按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阴性组13例,1-3枚组20例,4-6枚组34例,7-14枚组38例,全部转移组27例;按原发肿瘤直径(以大长径表示)分为<2.0cm组20例,2.0-5.0cm组73例,>5.0cm,<7.0cm组39例;按术后治疗方式分为常规化疗组65例,常规化疗联合三苯氧胺(tamoxifen,TAM)组67例.观察术后发现胸膜转移、转移后死亡的月数和不同月数段上的病例数.结果:术后发现胸膜转移的月数平均为33.57个月,转移至死亡月数平均为15.64个月.阴性组、原发肿瘤直径< 2.0cm组、常规化疗联合TAM组术后胸膜转移、转移后生存时间较长,与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且原发肿瘤直径越大发生术后胸膜转移和转移后死亡时间,以及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发生术后胸膜转移的时间有缩短趋势.结论:术前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原发肿瘤直径与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胸膜转移时间及转移后死亡时间有关.早期手术、术后综合治疗仍是大程度预防胸膜转移的重要措施.

  • Fox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浸润的影响

    作者:孔飞飞;袁海花;王炯轶;赵美;郭跃辉;时婧;公小迪;王竞;姜斌

    目的:探讨Fox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EMT过程中的作用进而研究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和浸润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Foxm1和EMT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小RNA转染技术干扰H1299细胞中Foxm1的表达.Transwell试验观察Foxm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浸润能力的影响.结果:Foxm1在四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均有表达,且H1299表达量相对较高,H1650表达量相对较低.分别以上述两种细胞为试验对象,结果显示Foxm1的表达与EMT相关分子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呈明显相关性.CCK-8结果显示:Foxm1抑制剂Thiostrepton处理72h后对H1299、H1650的IC50值分别为1.21μmol/L和3.08μmol/L.Thiostrepton处理和干扰后,Foxm1和Vimentin的表达量明显下降.Transwell小室迁移试验24h后,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和干扰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42.6±6.9,36.3 ±4.2,4.6±1.1;侵袭试验24h后,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和干扰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2.3 ±3.4,10.0 ±1.4,3.1 ±2.6.结论:Foxm1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可能通过调节EMT进程来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能力.

  • 西妥昔单抗与NK、T混合淋巴细胞联合应用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瑾昱;张国庆;孙胜杰;焦顺昌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与NK、T混合淋巴细胞联合应用对肺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和扩增外周血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扩增后细胞表型.CCK-8法检测西妥昔单抗与NKTm细胞以不同时间点联合应用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采用金氏公式计算增效Q值,评价合用的效应强度是否优于单用.结果:西妥昔单抗与NK、T混合淋巴细胞联合应用组的抑制率高于两者单独应用组(P<0.01),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Q>1.15),西妥昔单抗应用后18小时再给予NK、T混合淋巴细胞组的Q值高(Q=1.31).结论:西妥昔单抗与NK、T混合淋巴细胞联合应用对A549细胞的抑制具有协同效应.

  • AKT抑制剂DC885对鼻咽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及其机制

    作者:秦娟;邓蓉;戢娇;冯公侃;陈文丹;常少华;丁克;朱孝峰

    目的:探讨2-嘧啶-5-酰胺基噻唑类AKT抑制剂DC885对鼻咽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抑制及其机制.方法:AKT激酶活性实验检测DC885在体外对AKT激酶活性的影响;MTT法检测DC885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细胞迁移力和侵袭力;蛋白质印迹检测细胞AKT及其下游底物磷酸化水平、MMP2、MMP9、EMT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DC885在体外抑制AKT激酶活性,并下调AKT下游底物的磷酸化水平.当使用较低浓度(1.25、2.5、5μmol/L)的DC885作用细胞24h,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划痕实验(H=15.025,P<0.01)、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H=14.608,P<0.01)、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H=14.980,P<0.01).不同浓度DC885抑制MMP2、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并呈浓度依赖性.DC885上调E-cadherin、α-Catenin表达水平,下调Vimentin、Fibronectin表达水平,均呈浓度依赖性.结论:DC885对鼻咽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MP2、MMP9的表达水平、逆转EMT现象有关.

    关键词: DC885 鼻咽癌 迁移 侵袭
  • 三氧化二砷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的生长及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尔迪;尹春燕;肖延风;易小青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生长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胃癌细胞株SGC7901,加入不同浓度的As2O3干预,用Western bloting和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VEGF蛋白和mRNA表达,加入外源性重组人VEGF165,观察VEGF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刺激以及As2O3对此作用的抑制.结果:胃癌细胞株SGC7901经As2O3作用后,VEGF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但VEGFmRNA拷贝数无差异.在SGC7901细胞培养中加入外源性VEGF165,其细胞活力有所增加,细胞存活率均大于100%;当同时加入VEGF165和As2O3时,其细胞存活率明显减低.结论:As2O3在蛋白水平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VEGF表达,抑制SGC7901的生长.

  • 四硫化四砷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郭兴罡;陈杰;张纪妍

    目的:探讨四硫化四砷(As4S4)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增殖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四硫化四砷对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的抑制作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RT-PCR法检测bcl-2和bax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四硫化四砷具有体外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的作用,能诱导细胞凋亡,细胞中bcl-2的表达降低,bax 的表达增强.结论:四硫化四砷具有抑制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生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和调节bcl-2与bax表达有关.

  • 坎地沙坦对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王睿聪;杨清;毕芳芳;萨日娜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1R)拮抗剂坎地沙坦是否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抑制子宫内膜腺癌裸鼠荷瘤模型肿瘤生长.方法:将24只BALB/C裸鼠随机分成3组,建立子宫内膜癌裸鼠荷瘤模型,分为对照组、坎地沙坦10mg·kg-1·d-1组,坎地沙坦100mg·kg-1·d-1组.观察各组裸鼠成瘤时间、测量肿瘤体积、绘制成瘤曲线并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皮下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不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坎地沙坦组皮下移植瘤体积均显著减少(P<0.05),并且两组坎地沙坦组皮下移植瘤VEGF、MVD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AT1R拮抗剂坎地沙坦可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子宫内膜癌的生长,故AT1R拮抗剂将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一种新型药物.

  • Hsa-let-7诱导肺癌细胞凋亡与G0/G1期阻滞及其分子机制

    作者:魏辉;侯俊明;董明;杜宁;任宏

    目的:研究hsa-let-7对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GenesilTM-let-7a和pGenesilTM-control,经脂质体介导稳定转染人肺鳞癌细胞系KUM-LK2、肺腺癌细胞系A549,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446,经qRT-PCR检测转染后3种肺癌细胞中let-7a的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let-7a下游基因Ras、ERK的表达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探索let-7a通过MAPK信号转导通路影响肺癌细胞的功能及机制.结果:转染pGenesilTM-let-7a后,let-7a在实验组肺癌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肺癌细胞,Western blot证实p-Ras、p-ERK在实验组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t-Ras及t-ERK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实验组肺癌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癌细胞,实验组肺癌细胞S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G0/G1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et-7a通过作用于靶基因Ras,影响ERK的表达,调节MAPK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肺癌细胞的凋亡,使G0/G1期肺癌细胞比例增加,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 Livin促进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旭;李岩;程世孝;李雷明;孟凡贺;王立国;王君;范广宇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成员Livin基因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以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联合RNA干扰和质粒重组技术构建Livin基因短发夹RNA (shRNA)表达载体,筛选稳定沉默Livin表达的克隆.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状况.划痕实验(Wound healing)和侵袭实验(Matrigel invasion assay)评价沉默Livin表达后细胞迁移和浸润能力的变化.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shRNA稳定转染的骨肉瘤U2-OS细胞中Livin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增殖,游走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并且该克隆中Cyclin D1,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也明显减弱.结论:凋亡抑制蛋白Livin能够在体外条件下促进骨肉瘤细胞增殖和侵袭作用,这一过程可能与Cyclin D1和MMP-2,9的表达增强有关.

    关键词: Livin 骨肉瘤 侵袭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siRNA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邢静;吴维光;闫红亮;王筝;孙兆翎;唐雅娟

    目的:观察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对人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合成针HDAC1的小干扰RNA(siRNA),脂质体法转染人官颈癌SiHa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HDAC1蛋白和乙酰化组蛋白H4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DAC1基因、p21基因和p53基因mRNA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经转染HDAC1基因siRNA后,宫颈癌SiHa细胞HDAC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内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增加,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凋亡增加.同时SiHa细胞p21基因和p53基因mRNA表达增加.结论:HDAC1基因siRNA能够通过抑制宫颈癌SiHa细胞HDAC1基因表达,抑制SiHa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加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上调抑癌基因p21和p53因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 阿霉素联合他莫昔芬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贾玖丽;马晓欣;柯孝瑜

    目的:分别研究阿霉素、他莫昔芬及两者联合用药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相应机制;方法:建立裸鼠活体二次移植肿瘤的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为阿霉素用药组、他莫昔芬用药组、阿霉素他莫昔芬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用药处理裸鼠移植瘤模型3周.对照组予以注射生理盐水3周.计算各组移植瘤体积、抑瘤率及裸鼠体重情况,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Ki67蛋白的表达,并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及对照组的瘤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各组裸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对照组与单独用药组及联合用药组的体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及对照组的抑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的Ki67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联合用药组Ki67表达低;TUNEL法检测联合用药组肿瘤细胞凋亡率为(32.33 ±3.68)%,明显高于阿霉素组(17.40±2.58)%、他莫昔芬(15.40±6.05)%和对照组(3.5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霉素、他莫昔芬均可抑制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两者联合应用较两药单独应用对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 小肠肿瘤37例诊疗体会

    作者:张桂成;李斌辉;赵亮;姜成文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包块、黄疸、消瘦、肠梗阻等.病理检查结果恶性肿瘤占26例,以腺癌、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为主.良性肿瘤11例,以平滑肌瘤、血管瘤、腺瘤为主.术前确诊率仅为24.32% (9/37).结论:小肠肿瘤恶性程度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检查手段相对不足,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小肠肿瘤的认识.

  • mFOLFOX6方案一线治疗大肠癌肝转移42例临床研究

    作者:徐爱兵;沈茜;张一心;田思源;黄洪华;谭清和

    目的:探讨mFOLFOX6方案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改良FOLFOX6方案治疗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既往在我院住院并采用传统FOL-FOX6方案治疗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4周期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7.14%和61.90%(P=0.657),总反应率分别为85.71%和88.10% (P =0.746),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和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12.1个月和6.2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和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12.9个月和6.6个月,二者中位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有肠梗阻的患者治疗效果较不伴有肠梗阻的患者差,而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肿瘤的分化程度及肿瘤的大小与化疗效果无关.结论:mFOLFOX6方案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与传统FOLFOX6方案相似,但不良反应较后者少,患者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是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理想方案.

  • Twist、N-cadherin表达与移行上皮肿瘤恶变及病理参数的关系

    作者:王民增;刘峦松;李东魁;李建明

    目的:研究上皮间质转换相关基因蛋白Twist、N-cadherin在移行细胞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wist和N-cadherin在移行上皮乳头状瘤、具有恶性潜能的乳头状瘤、低级别尿路上皮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并与其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Twist、N-cadherin在移行上皮乳头状瘤、具有恶性潜能的乳头状瘤、低级别尿路上皮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病变级别升高而明显增加;表达水平与病变程度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 =0.6791,P=0.0021;r =0.6612,P=0.0001).Twist在尿路上皮癌中表达水平与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肿瘤体积、TNM分期无关(P>0.05);N-cadherin表达水平与肿瘤体积、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浸润深度无关(P>0.05).Twist和N-cadherin在移行细胞肿瘤不同病变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r=0.6723,P<0.05).结论:Twist和N-cadherin在移行细胞癌变过程中明显升高,同时两者共同参与移行细胞癌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 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二线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金钟;马蕾;何铁汉

    目的:研究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二线治疗转移性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经病理检查确诊同时影像学证实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脏器转移的36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采用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法治疗.替吉奥胶囊80mg/(m2·d),早、晚餐后口服,d1-14.伊立替康60mg/m2,第1、8天.每3周重复,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全组36例病例中CR 2例(5.56%),PR 11例(30.56%),SD 10例(27.78%),PD 13例(36.11%),总有效率36.11%.主要不良反应为乙酰胆碱综合症、延迟性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等,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二线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有效率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是转移性大肠癌患者较为理想的化疗方案.

  • 全胃切除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72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锋;任书伟;余强

    目的:探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在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施行全胃切除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吻合口瘘发生.随访12个月至24个月,部分病例出现轻度反流性食管炎,代胃容量300ml以上,排空时间30-100min.术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结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效果满意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方式.

  • 肾脏平滑肌瘤1例及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立伟;韩洪秀;杜光烨;陆玲娟;董君波

    目的:报道1例起源于肾脏血管的肾脏平滑肌瘤,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1例肾脏平滑肌瘤进行大体检查、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大体观察: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色,均质实性,质地柔韧,无出血及坏死.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分化好的梭形细胞呈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瘤细胞SMA+,desmin+,Vimentin+,NSE-,Bcl-2-,CD117-,S-100-,CD34-.结论:来源于肾脏小静脉血管壁的肾脏平滑肌瘤十分罕见,仅依赖临床病史及影像学很难做出明确诊断,病理学检查则弥补了二者的不足.肾脏平滑肌瘤需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神经纤维瘤、平滑肌肉瘤、间质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肾细胞癌等相鉴别.

  •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的对照研究

    作者:蒋书算;曾福华;韩惟青;谢宇;刘志中;莫曾南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至2012年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的病人,对照选自同一医院同一时期的泌尿外科开放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带膀胱病人,按年龄、性别、疾病及手术方法进行1∶2匹配,回顾性分析病历.结果:腹腔镜组32例及开放组64例.腹腔镜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组(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腹腔镜组大于开放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膀胱全切及尿流改道方法,但是在初期开展腹腔镜手术可能需花费时间更长.

  • JUNB基因和TOB1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彧;陈铃;何国珍;邓伟;张春燕;黄天壬

    目的:探讨JUNB基因和TOB1基因的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技术检测55例肝癌患者、55例其它肿瘤患者和33例对照组患者外周血JUNB基因和TOB1基因的表达.结果:各组间外周血JUNB基因和TOB1基因阳性表达率无差异,JUNB基因和TOB1基因在肝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分别为P=0.003和P=0.000),其他组之间无差异.结论:JUNB基因和TOB1基因在外周血中的mRNA表达水平可能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提示其表达水平可能与预测HCC发生、发展有明显相关性.

  • 晚期胃癌ERCC1和BRCA1表达与铂类化疗疗效及预后关系

    作者:顾术东;茅国新;张曙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 1,ERCC1)和乳腺癌易感基因l(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的表达状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铂类方案化疗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晚期胃癌癌组织中ERCC1和BRCA1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晚期胃癌癌组织中ERCC1和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8.9%和19.0%.ERCC1和BRCA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PS评分及肿瘤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胃癌癌组织中ERCC1蛋白表达与BRCA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48,P=0.006).ERCC1和BRCA1蛋白表达阴性患者铂类方案化疗有效率高于表达阳性患者(P<0.05).ERCC1和BRCA1蛋白表达阴性患者化疗后,中位生存期高于表达阳性患者(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RCC1和BRCA1蛋白的表达状态及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晚期胃癌ERCC1和BRCA1蛋白的表达状态可作为化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的依据.

    关键词: 胃癌 ERCC1 BRCA1 铂类 预后
  • 2002年-2011年广西肿瘤医院6173例肝恶性肿瘤分析

    作者:冯庆云;贺海平

    目的:分析近十年来广西肿瘤医院肝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及地区分布,病理类型情况和转归,以了解本地区肝恶性肿瘤发病趋势,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肿瘤形态学及肝恶性肿瘤病理分类原则进行检索,收集我院2002年-2011年肝恶性肿瘤首次入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首次入院人数比2002年增加78.6%.男女比7.14∶1,发病高峰年龄30-60岁,30岁以后发病率为94.5%.就诊患者多来自广西中南部地区,其中汉族和壮族就诊人数占98%以上.原发性肝癌占肝恶性肿瘤的97.7%,其它肝恶性肿瘤(如神经内分泌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占2.3%.甲胎蛋白(AFP)阳性者为71.8%,HBsAg阳性率为80.4%,两者皆为阳性者62.8%,两者皆为阴性者10.6%.234例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中,肝内转移占35.0%、肺转移34.6%、骨转移9.4%、脑转移3.0%、周围淋巴结15.4%、其它2.6%.结论:近年来本地区肝恶性肿瘤患病人数快速增加,且男性远多于女性,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30岁以后为高发人群.本病好发于广西中南部地区,民族之间无差异.病理学分型主要以原发性肝细胞癌为主,混合性肝癌较少见.HBsAg和AFP与肝癌关系密切,且HBsAg和AFP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十年来我院采用手术和联合治疗的方法,使肝恶性肿瘤的治愈率不断上升,死亡率逐年下降.

  • 25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切除体会

    作者:蔡鸿宇;张素青;邵冰峰;周益龙;张学良;周元;张一心

    目的:探讨巨块型肝癌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2年手术切除的25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病例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6例行肝左外叶切除,2例行左半肝切除,3例行肝中叶切除,4例行右半肝切除术,10例行肝叶不规则切除术.手术切除率100%.其中,门静脉切开取栓、门静脉化疗泵植入5例,胆总管切开取栓、胆总管T管引流1例.术中根据肿瘤部位选择性阻断肝脏血流.平均手术时间280±125min,术中出血720±260ml,无手术死亡.术后21例有不同程度腹水,胸腔积液12例,肺不张4例,乳糜漏1例,肝功能衰竭1例.无住院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生存率59.6%,3年生存率29.8%,5年生存率19.5%.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及断肝方法,保证余肝体积,巨块型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 血清miR-29a-5p和miR-222的表达与肝癌的诊断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徐飞;李硕;杨凡;王岩;向昕;千年松;李玉

    目的:研究血清中miR-29a-5p和miR-222表达与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价值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对比检测76例HCC患者、62例肝良性疾病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miR-29a-5p和miR-222水平.分析miR-29a-5p和miR-222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肝癌切除术预后的关系.结果:HCC患者血清miR-29a-5p和miR-222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肝病和正常对照组(P<0.05),与AFP、肿瘤大小、癌栓、病理分化、TNM分级有关(P<0.05).HCC患者中miR-29a-5p和miR-222低表达组的复发转移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其术后生存率也显著高于高表达组(P<0.05).结论:血清miR-29a-5p和miR-222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不仅是潜在的HCC早期检测指标,且miR-29a-5p和miR-222在HCC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与HCC复发转移率高及预后差密切相关,提示其也可能是判断HCC手术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 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军;周琴;吴克雄;木拉格尔

    目的:探讨EOX化疗方案(表柔比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经病理学证实的晚期胃癌共23例,采用EOX方案化疗:表柔比星50mg/m2,d1;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d1;卡培他滨1250mg/m2,每天分2次口服,d1-14,3周为1个周期,完成6个周期或直至肿瘤进展或毒副反应无法耐受即治疗停止.每2周期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23例均可评价疗效.CR 1例,PR 10例,SD 6例,PD 6例,总有效率(RR)为47.8%,疾病控制率(DCR)为73.9%.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mPFS)6.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 10.6个月,1年生存率为43.5%.其中初治患者总有效率(RR)为56.2%,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mPFS) 7.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1.2个月.毒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及胃肠道反应,手足综合症发生率不高.结论:E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有较高的有效率,患者耐受性良好,生活质量高,是较理想的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方案.

  • 囊性肾癌的诊断和治疗(附6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卜仁戈;孙明;吴斌

    目的:提高对囊性肾癌的认识,探讨囊性肾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治的6例囊性肾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的选择、病理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6例囊性肾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2.1岁(39岁至71岁).6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肾透明细胞癌.6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7.9个月(12个月至48个月),均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囊性肾癌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理亚型,熟悉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特点是提高囊性肾癌诊断率的关键.对可疑囊性肾癌患者,术中须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诊者宜行肾癌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较好.

    关键词: 肾癌 囊肿 肾切除术
  • 龙血竭混合溶液保留灌肠预防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晓洁;周业琴;谭榜宪

    目的:探讨龙血竭胶囊、锡类散、甲硝唑、地塞米松四种药物混合保留灌肠预防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2年9月接受3DCRT技术照射的6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仅行单纯放疗;处理组为放疗+预防性药物保留灌肠,灌肠剂为龙血竭胶囊+锡类散+甲硝唑+地塞米松,2-3次/周,直至放疗结束.结果:处理组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时间上,处理组也较对照组明显延迟(P<0.05).结论:龙血竭胶囊+锡类散+甲硝唑+地塞米松混合灌肠液能够预防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值得推广.

  • 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51例报告

    作者:杨旭凯;王养民;景德善;常德辉;周逢海;董永超;蓝天;张斌;杨琦

    目的:总结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的临床经验,评估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后腹腔镜技术下行肾上腺肿瘤切除51例,其中肾上腺皮质腺瘤24例,嗜铬细胞瘤16例,肾上腺皮质增生3例,肾上腺囊肿2例,肾上腺髓性脂肪瘤3例,神经鞘瘤1例,肾上腺皮质癌1例,肾上腺血肿1例.其中肾上腺腺瘤直径大小为1.2-5.5cm.嗜铬细胞瘤直径大小约为3.3-9.8cm.结果:49例患者手术均在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2例因出血中转为开放.手术时间70-240min.术中出血量30-300ml,均未输血.术后2-4天患者恢复肠蠕动后进食,平均住院时间为5-10天.结论:后腹腔镜下切除肾上腺肿瘤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娴熟的镜下操作技术、扎实的镜下解剖基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较大肿瘤不应成为手术禁忌症.

  • 透明细胞癌样形态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作者:李侠;杨守京;王映梅;马世荣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要点以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报道1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并结合文献对其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该例患者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提示:右侧肾盂结石、右肾功能消失;左侧肾盂轻度积水.病变区肾皮质的正常结构消失,代之大量的透明细胞成瘤样分布,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散在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透明细胞CD68阳性,RCC和KER阴性.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炎性病变,根据其临床特点及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可以进行明确诊断.

  • 喉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与组织病理分析

    作者:任晓勇;罗花南;成颖;侯瑾;康全清

    目的:探讨喉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例喉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组织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本组5例患者病变位于声带或声门下,4例患者采用显微喉镜下二氧化碳激光切除术,其中1例因术后复发采用全喉切除术;另1例患者行喉裂开肿物切除术.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Vim(+),SMA(+),Des(-),CK(-),Ki67(+)<3%,确诊为喉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随访11-66个月不等,均恢复良好,无咽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例行气管切开+喉裂开术的患者术后3月顺利拔管,1例行气管切开+全喉切除术的患者术后长期带管,但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喉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有赖于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本病尚无统一治疗方案,以手术切除为主,存在复发的潜在可能,术后需密切随访.

  •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65例临床分析

    作者:梁锦辉;钟伟铭;高健全;谢艺才;邓滨;刘家豪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MRI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9月确诊为放射性脑病的65例鼻咽癌病例,分析其放射治疗方法,MRI及治疗效果.结果:65例放射性脑病患者76.9%有症状,中位潜伏时间为3年10个月,MRI显示81%的病灶分布在颞叶,11%的病灶位于脑干,8%在多叶.33例经治疗后多次复查MRI结果表现不一.结论:放射性脑病的发生与放疗总剂量、分割剂量等呈正相关,其发生部位与照射野的设计有关,多数在放疗后2-3年发生,其临床表现各异,主要与损伤发生部位有关,MRI是目前优的检查方法.

  • 马鞭草防治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水秀;胡茶花;陈晓亮;万欢儿;赖丽芳

    目的:研究马鞭草对放射性口腔炎的预防与治疗作用.方法:将102例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用计算机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放射治疗并给其含服马鞭草煎剂;对照组放疗并含服生理盐水.每组患者从放疗疗程起,在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第8周末时评价口腔黏膜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疗开始至第2周末两组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第4周末、第6周末、第8周末,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患者口腔黏膜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马鞭草煎水含服可以延缓放疗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的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鼻咽癌引起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颈静脉球瘤的三维立体适形放疗3例报告

    作者:田春琴;耿会生;崔立春

    目的:探讨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颈静脉球瘤的临床资料,3例均采用三维立体适形放疗,肿瘤体积约2-8cm3,肿瘤DT达45-55Gy/9-11f/3-3.5w,随访1-8年.结果:1例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等症状完全缓解,复查颅脑增强MRI显示病灶明显缩小;1例耳鸣、头痛、头晕、手足震颤、出汗均消失,继发性高血压自愈,复查颅脑增强MRI显示病灶缩小;1例耳鸣减轻,颅脑CT显示肿瘤稳定.随访后病情均稳定,无复发或转移.结论:三维立体适形放疗能较好的控制肿瘤生长,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不适合手术、拒绝手术的颈静脉球瘤病人首选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是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的重要治疗手段.

  • 甲状腺微小癌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李国萍;李宝忠;任艳鑫;张楠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在甲状腺微小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复习1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癌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和不同影像学诊断的敏感性.结果:B超、CT及SPECT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0.8%、33.1%和40.8%.结论:B超是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重组人甲状腺刺激激素在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郭一玲;陈佐伟;张英男;辛镇祓

    目的:比较使用重组人甲状腺刺激激素(rhTSH)和停服甲状腺激素(THW)相结合的方法与单独停服甲状腺激素(THW)在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中的优劣.方法:患者分组:实验组(使用rhTSH与THW相结合法)6例,131Ⅰ治疗前低碘饮食并停服甲状腺素1周后再注射rhTSH.对照组(单独THW法)9例,131Ⅰ治疗前低碘饮食并停服甲状腺素(THW)4周.比较两组停服甲状腺激素前后尿碘浓度;131Ⅰ在血液内半排期;病灶对131Ⅰ的相对摄取比值;DTC患者131Ⅰ一次性治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停服甲状腺素1周,尿碘浓度已下降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119.67±25.50) μg/L、(107.33±18.49)μg/L,P>0.05)];实验组患者血液131Ⅰ半排期明显短于对照组[(7.82±1.43)小时、(9.76±1.74)小时,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颈部病灶对131Ⅰ的相对摄取比值无明显差别(48.12 ±5.87、46.96±10.11,P>0.05);两组一次性治愈率无明显差别(66.7%、55.6%,P>0.05).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131Ⅰ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然而实验组中131Ⅰ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放射性碘对非靶组织的照射损伤小于对照组,而还不造成患者明显甲状腺功能低下.因此,可以初步认为131Ⅰ治疗前使用rhTSH与THW相结合的方法优于单独THW方法.

  • 上皮间质转换相关蛋白E-cadherin、Twist表达与子宫颈上皮恶变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

    作者:夏继红;禹志韫;张凡;陈江平;张九鸿;刘军超;林媛媛;舒丽莎;刘博

    目的:探讨E-cadherin、Twist表达与子宫颈癌局部浸润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浸润癌34例、微小浸润癌3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IN)Ⅲ30例、子宫颈慢性炎症30例E-cadherin、Twist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 分析.结果:E-cadherin在子宫颈慢性炎症、CINⅢ、微小浸润癌、浸润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26/30)、60%(18/30)、40%(12/30)、18%(6/34),其阳性表达率随病变级别升高而明显减少;而且浸润癌中E-cadherin在高分化组及TNMⅢ、Ⅳ期组明显高于中低分化组和Ⅰ、Ⅱ期组(P<0.05),与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Twist在子宫颈慢性炎症、CINⅢ、微小浸润癌、浸润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9/30)、40%(12/30)、70%(21/30)、79%(27/34)其阳性表达随病变级别增加而上升;Twist表达水平在肿瘤直径> 2cm组及中低分化组明显高于≤2cm和高分化组(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和不同TNM分期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无关(P>0.05);E-cadherin、Twist表达水平在子宫颈慢性炎症和浸润癌中两者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在CINⅢ以及微小浸润癌中表达存在明显负相关(r=-0.6693,P<0.05和r=-0.7946,P<0.05).结论:Twist和E-cadherin参与子宫颈上皮内病变进展和局部浸润癌的发展,Twist表达升高和E-cadherin表达缺失是子宫颈癌恶性进展的重要指标.

  • 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在宫颈癌与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张玉;景彩萍;霍媛媛;李根;马静;马芳萍;魏晓丽

    目的:将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方法与TBS常规细胞学方法应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比较两者的诊断效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门诊及体检的3165名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用宫颈刷取材,液基薄层制片后,分别进行DNA染色和巴氏染色,并分别进行全自动细胞扫描诊断和TBS常规细胞学诊断,对以上检查可疑的妇女在阴道镜下行宫颈组织学活检.结果:细胞DNA倍体分析系统发现异常303例(9.57%),常规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常189例(5.98%).135例妇女进行了活检,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计算出DNA定量分析方法及常规细胞学方法在筛查CINⅡ以上宫颈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21%、86.96%、84.21%和46.97%、91.30%和83.78%.结论: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方法在官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 Pokemon在卵巢上皮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纪妍;隋丽华;陈杰;贾长茹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Pokemo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卵巢组织、20例卵巢良性肿瘤、30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okemon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卵巢癌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结果:Pokemon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良性肿瘤、正常卵巢组织中表达,表达率分别为90%、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kemon过表达与卵巢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无关(P>0.05).结论:Pokemon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卵巢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乙酰肝素酶蛋白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作者:杜善平;张健;杨晓梅;齐宗利;高积勇;姚蕾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Hp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pa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浸润不超过内1/2肌层者的Hpa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浸润达到外1/2肌层者(P>0.05).有淋巴转移组的Hpa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组(P>0.05).Ⅰ-Ⅱ期组的Hpa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Ⅲ-Ⅳ期组(P>0.05).弥漫型内膜癌中Hpa蛋白阳性率高于局限性(P>0.05).中、低分化内膜癌中Hpa表达与细胞分化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pa蛋白表达只与淋巴转移、临床分级及肌层浸润显著相关(P<0.05).结论:Hpa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Hpa表达与转移、临床分期显著相关.

  • 右丙亚胺对复发平滑肌肉瘤患者化疗的心脏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刘晖杰;许华;吴悠扬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ane,DEX)对平滑肌肉瘤复发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所致心脏毒副反应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9例复发平滑肌肉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DEX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辅助化疗5个周期,治疗组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右丙亚胺∶表柔比星=10∶1),在第一次应用蒽环类药物时即给予右丙亚胺.监测各时期心肌肌钙蛋白(cTnT)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统计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以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副反应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评分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表柔比星(EPI)治疗的第一个周期开始cTnT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高,直到治疗后2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加用DEX组(即治疗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cTnT水平都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LEVF在两组的各个治疗阶段水平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非心脏毒副反应没有差异.结论:EPI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便产生了明显的毒副反应,加用DEX后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副反应.

  • 腹腔灌注化疗加热疗治疗恶性腹水疗效观察

    作者:王晓毓;郑玲;伍建蓉;白娟

    目的:观察腹腔灌注化疗加局部热疗治疗恶性腹水的疗效.方法:将70例恶性腹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腹腔置管引流腹水后,给予顺铂50mg腹腔灌注化疗,治疗组行腹腔灌注化疗后即刻行腹部局部热疗,对照组仅行腹腔灌注化疗,每周1次,4次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CR+ PR)为77.14%,对照组总有效率(CR+PR)为4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灌注化疗加腹部局部热疗治疗恶性腹水较单纯腹腔灌注化疗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 CD8+CD28-调节性T细胞在急性白血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禹兵;侯蕊;赵银利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外周血中CD8+ CD28-Treg细胞和CD8+T细胞与其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3例AL患者外周血中CD8+ CD28-Treg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结果:A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CD8+T细胞、CD8+ CD28-T细胞数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R、CR后(二疗程后)外周血中CD8+T细胞、CD8+ CD28-T细胞数量均低于治疗前,CR较PR降低的更明显,尤其CD8+ CD28-T细胞(P<0.05).与正常组作对照,CR趋于正常,无显著性差异,PR略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中CD8+ CD28-Treg细胞、CD8+T细胞与AL发病机理有一定的相关性.监测其水平,可能对AL的治疗疗效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

  • 1例前列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骨髓转移后细胞形态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邵靓婧;曹红琴;梅建刚;翟勇平;李翰卿;刘诗静;张美娇;孔德华

    目的:分析前列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ERMS)骨髓转移后细胞形态学特点,探讨其作为辅助临床分期和治疗的潜在价值.方法:1例前列腺ERMS患者抽取骨髓,行细胞涂片,采用常规瑞氏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糖原染色,对骨髓中ERMS细胞形态学特征及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合其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治疗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讨论.结果:该患者骨髓象示粒、红、巨三系增生明显受抑,瘤细胞占66%,散在或成团分布;胞体大小不一,胞浆量丰富,色深蓝,易见较多空泡,边缘可见瘤状突起;胞核较大,双核及多核可见;核染色质粗糙疏网状,核仁大而明显.细胞化学染色示瘤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糖原染色粗细不等颗粒状阳性.结论:前列腺ERMS通过对患者原发部位病理活检结合相关免疫组化结果可以确诊.当外周血出现至少一系减低或可见幼红、幼粒细胞时应考虑肿瘤骨髓转移的可能,及时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细胞形态及化学染色结果符合ERMS细胞特征,从而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各亚型(M5a和M5b)免疫分型和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贺敏慧;陈芳;张男;胡延平;张旻昱;张继红

    目的:研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各亚型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特点,并分析M5a和M5b之间的差异及其与非M5白血病之间的差异.方法:取患者骨髓标本进行瑞氏染色及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用于形态学分析,运用四色流式细胞仪对患者骨髓标本进行免疫分型分析,采用R显带培养24小时患者骨髓标本,并对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各亚型(M5a和M5b)之间的免疫分型没有显著差异,与非M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相比CD34表达减少.85例M5患者中正常核型50例,异常核型35例,其中正常核型在M5b中出现率较高.异常核型以+8染色体异常为多见.M5患者与非M5患者的无事件生存率及缓解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非M5在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及细胞遗传学方面存在差异,而临床结局及预后方面差异不明显.M5a和M5b在以上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 免疫表型及FCSS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陈芳;胡延平;刘璇;张继红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免疫表型特点及预后,以及流式细胞术积分系统(flow cytometric scoring system,FCSS)在MDS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2年根据FAB及WHO标准诊断为MDS的1 12例患者.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研究其免疫表型改变,分别对幼稚细胞群、成熟粒细胞群、单核细胞群及有核红细胞进行分析,并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及生存期分析.结果:幼稚细胞群异常表达CD7占20.54%,成熟粒细胞群CD13/CD16结构关系异常占57.14%,单核细胞群CD56异常表达占21.43%,根据FCSS进行分组,各分组之间中位总生存期(mOS)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FCSS积分的增加,生存期显著缩短.结论:免疫表型异常对MDS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FCSS标准作为一种量化的流式细胞术积分系统,可以对MDS的诊断及预后评估起重要作用.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Cystatin C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宋斌;章正华;姜铧;陈雁

    目的:探讨Cystatin C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Cystatin C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清Cystatin 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期Cystatin C水平恢复正常,未缓解和复发患者Cystatin C水平与初诊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清Cystatin C水平变化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病情判断,可作为疗效观察的新指标.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置入PICC佳时机的探讨

    作者:贾旭红;胡晓华;齐爱华;谭文婷;赵启阁;赵一曼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置入PICC的佳时机.方法:将我科2009年5月-2012年4月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117名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置管时间选择在诱导缓解期第5-6天,对照组患儿置管时间为诱导缓解期第1-2天.观察两组患儿置管时的接受配合程度及置管1月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例数.结果:两组患儿中,观察组患儿置管时接受配合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1月内无1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置入PICC的佳时机为诱导缓解期第5-6天.

  • 应用CT结合钡餐造影确定食管癌靶区长度的研究

    作者:黄拔群;刘耿淳;李青;董可;朱义辉;董忠谊

    目的:应用定位CT与食管造影结合的方法,探讨食管癌病变两端在CT上的厚度,为在CT上准确勾画食管癌GTV长度提供依据.方法:接受适形调强放疗的食管鳞癌病人64例,在模拟定位机下吞钡行食管造影,参考食管镜检查,确认食管癌病变两端长度,用铅珠标记,在相同体位固定下CT扫描,逐一测量铅珠标记点层面食管壁的大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管癌病变两端管壁厚度是1.06±0.40cm,95%可信区间0.99-1.13cm,病变起始端与病变末端管壁厚度分别是1.04±0.39cm、1.09±0.40cm(t =0.851,P=0.398).胸上、中、下段食管癌病变两端管壁厚度分别为0.99±0.37cm、0.97±0.40cm、1.22±0.36cm(F=5.963,P=0.003).食管癌长≤5cm、5-7cm、>7cm病变两端管壁厚度分别为0.95±0.34cm、1.16±0.40cm、1.05 ±0.41cm(F =2.851,P=0.062).有外侵与无外侵食管癌病变两端管壁厚度分别为1.13±0.42cm、0.98±0.36 cm(t =2.094,P=0.038).结论:应用定位CT与食管造影结合的方法,在CT上确定食管癌GTV长度,是解决目前CT对食管癌长度定位困难的较好方法,测量的食管癌病变两端管壁厚度值可考虑作为在CT上勾画食管癌GTV长度的参考依据.

现代肿瘤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4 05 06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