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作者:董娜;刘世琼;田燕晓

    目的:分析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蛋白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诊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分析患者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主要有Vimentin蛋白、E-cadherin蛋白和MMP2蛋白,研究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中Vimentin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组织;E-cadheri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正常乳腺组织;MMP2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结论: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相关蛋白表达能够对乳腺癌进行病理分级,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5例的临床及MRI表现分析

    作者:李智晞

    目的:讨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好发于右乳外上象限,病理分级为Ⅱ级多,MRI 上病灶多呈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状,部分也可呈结节状及分叶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多呈高信号影,ADC值降低,20例可见病灶周围多发增生的肿瘤血管影。动态增强扫描,按TIC分型,Ⅰ型(渐增型)5例,Ⅱ型(平台型)11例,Ⅲ型(流出型)9例。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临床及MRI表现上具有较明显的特征。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光镜观察

    作者:苏再丽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癌基因蛋白(c-erb-2),抗癌基因(P53)产物的表达及光镜观察.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进行相关抗原标记物及光镜观察.结果:6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ER阳性表达检出率68.92%,PR阳性表达检出率78.26,c-erb-2阳性表达检出率79.64%,P53阳性表达检出率75.46%.结论:免疫组织化学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 左乳导管癌术后再发右乳肉瘤1例

    作者:张凌波;李育东;赵庆

    病历资料患者,女,33岁,为左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根治术后3年,并行规律化疗6周期,出现右乳房肿胀疼痛并右腋窝淋巴结肿大1个月来诊.入院查体:右乳房高度肿胀,如"排球"大小,未见乳头内陷及桔皮样观等,触压痛明显,右乳张力较高,皮温增高,呈炎症样反应,未能触及确切包块;右腋可触及有肿大淋巴结.B超示:右乳内探及14cm×13cm囊实混合性包块,右腋下探及约1.8cm×1cm实性结节.右乳钼靶片:右乳内占位,恶变可能.给行一周期化疗,完善准备后行手术,术中见包块大小约10cm×10cm,质脆、易破、无包膜,呈烂鱼肉样改变.

  • 从一起因侵犯患者知情权引发的医疗纠纷谈保护性医疗原则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冬

    余某,女,35岁,某知名外企高层管理人员.2010年9月11日,余某于天津市某医院体检时,发现右侧乳房外下象限有-2×3cm大小包块,活动度差,体检医生建议进行专科复查.2010年9月13日,于同一医院行行乳腺超声检查,检查所见:"右乳外下象限可探及低回声肿物,大小约2.33× 1.66cm,边界不清,内回声不均.左乳未探及明显肿物,双腋下未探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初步诊断:"乳腺癌."2010年9月15日,该医院为余某行"乳腺粗针穿刺核芯活检术",2010年9月20日检查结果回报,病理诊断:"(右乳肿物)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探讨

    作者:赵莉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采用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5年8月 ~2016年11月本院疑似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二维及彩色超声诊断,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观察超声检查符合情况,分析诊断图像表现.结果:超声诊断符合情况数据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准确性为95.59%,敏感度为98.25%,特异度为81.82%;左乳房55.36%,右乳房44.64%;外上象限48.21%,乳晕后区10.71%,内上象限21.43%,内下象限8.93%,外下象限10.71%;二维超声48.21% 表现为病灶凹凸不平、边界不完整,35.71%边界表现为蟹足或者锯齿状,内部回声可见实性衰减暗区以及低回声,1.79% 伴有中心液化坏死,76.79% 后方回声出现减低现象,32.14% 可见砂粒样钙化,癌瘤肿块出现向皮肤或者组织浸润现象,病灶血流信号丰富.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予以超声诊断临床价值较高,可保证诊断准确可靠,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联合检测CA27-29和CA15-3的临床分析

    作者:鲁传翠;张珏;陈建中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CA27-29与CA15-3水平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IRMA和CMIA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患者41例、乳腺良性疾病组33例和对照组35名,血清CA27-29与CA15-3水平.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血清CA27-29与CA15-3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27-29与CA15-3的阳性率分别为65.9%和56.1%,这两项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0.5%,提示CA27-29异常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CA27-29可以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联合检测有助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早期诊断.

  • 乳腺癌淋巴管LYVE-1和PROX-1表达程度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唐睿;赵春英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乳腺癌淋巴管LYVE-1和PROX-1的表达程度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90例为实验组,以6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实验组患者肿瘤组织LYVE-1和PROX-1的水平,与对照组患者组织的LYVE-1和PROX-1的水平进行比较;将实验组患者按转移、复发情况进行分类,观察LYVE-1和PROX-1表达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患者肿瘤组织的LYVE-1和PROX-1阳性淋巴管密度(LVD)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中有淋巴转移患者的LYVE-1和PROX-1阳性LVD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YVE-1和PROX-1阳性LVD之间无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LYVE-1和PROX-1是肿瘤转移的相关因素,对LYVE-1、PROX-1与转移的关系绘制ROC曲线,AUC分别为0.716、0.672;按ROC曲线分析所得诊断临界值进行分组,随访观察一年,LYVE-1、PROX-1阳性LVD升高患者,淋巴转移率较高.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肿瘤组织LYVE-1和PROX-1表达与淋巴管生成有关,表达程度高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转移.

  • 乳腺癌中线粒体DNA拷贝量变化的意义

    作者:张默函;金东洙;金映杉

    目的 通过分析mtDNA拷贝量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PCR反应分别扩增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相对应的20例癌旁正常组织的mtDNAD-loop两个高突变区HV1和HV2,并以核基因组β-actin作为定量标准物,经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并利用Gel-Pro Expres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核酸定量分析,比较mtDNA拷贝量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间的差异. 结果 在乳腺癌组织中HV1和HV2的条带的吸光度均较癌旁正常组织弱,其中HV1在两者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HV2在两者比较中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统计学分析发现,HV1和HV2呈明显正相关(P<0.01),且mtDNA的拷贝量与年龄、肿瘤大小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mtDNA拷贝量减少,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乳腺癌标志物.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与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的关系

    作者:刘敏;王莹;金木兰;郭晓娟;王双坤;李杰;刘军;张红霞

    目的 探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的R2*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T-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本院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77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乳腺BOLD-fMRI检查并测定肿瘤组织的R2*值.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GLUT-1的表达.Spearman相关分析肿瘤组织BOLD-fMRI R2*值与GLUT-1表达的关系.结果 病理学检查显示77例患者均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分级为Ⅰ级3例、Ⅱ级48例、Ⅲ级26例,其中伴腋窝淋巴结转移40例.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组织GLUT-1表达阴性6例、弱阳性11例、中度阳性25例、强阳性35例,GLUT-1表达阳性率为92.2%(71/77).腋窝淋巴结转移组GLUT-1表达显著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x2=5.718,P=0.016).BOLD-fMRI检查显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呈混杂信号,R2*值为26.4~90.5 Hz,平均(54.9±16.9)Hz.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组织R2*值与GLUT-1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7,P=0.000).结论 BOLD-fMRI可用于无创性评价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慢性乏氧及葡萄糖代谢水平.

  • COX-2、E-cadherin和KAI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罗秉庆;郑绍光;唐青梅;龚广;陈琼

    目的 COX-2、E-cadherin(E-cad)和KAI1蛋白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SP法检测82例IDG、20例乳腺导管内癌(DCIS)和20例乳腺单纯性增生距癌灶>5 cm的组织中COX-2、E-cad和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IDC中,COX-2、E-cad和KAI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8%、31.7%和47.5%,COX-2在IDC的阳性表达率高于DCIS和单纯性增生,E-cad和KAI1在IDC的阳性表达率低于DCIS和单纯性增生(P<0.05),COX-2、E-cad和KAI1均与IDC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COX-2高表达、E-cad和KAI1低表达与IDC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OX-2表达与E-cad、KAI1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X-2高表达、E-cad和KAI1低表达可能是乳腺组织恶性转变以及ID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COX-2蛋白异常表达是IDC发生的早期事件,联合检测COX-2、E-cad和KAI1蛋白有助于判断IDC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 Van-clear替代二甲苯对乳腺癌Her-2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志强;王莹;米贤军;陈昂;黄华勇;徐秀梅;代新珍;邓文同;段立锋

    目的 比较环保透明脱蜡液Van-clear和二甲苯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Her-2蛋白表达的差异,探讨Van-clear替代二甲苯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中山市博爱医院2013-06-2017-03间住院部送检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95例,同一肿瘤病变部位切取2个样本,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组.A组采用二甲苯透明脱蜡制作切片95张;B采用Van-clear透明脱蜡制作切片95张.观察生物显微镜下Her-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大体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er-2蛋白表达情况,SPSS20.0比较两组间蛋白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生物显微镜下,A、B两组切片Her-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背景清晰、阳性着色定位准确(胞膜)、阳性强度可靠、呈色鲜明,无非特异性染色产生,阴性、阳性对照染色结果可靠.②A、B两组切片Her-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4.2%、26.3%,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0,P>0.05),且Her-2蛋白表达符合率为97.9%.结论 环保透明脱蜡液Van-clear有潜能替代传统试剂二甲苯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Her-2蛋白表达.

  • Omi/HtrA2与XIAP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苏园;杨永福;郑洪;黄佳佳;黎成芳

    目的 研究通过检测Omi/HtrA2与XIA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乳腺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Omi/HtrA与XIAP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Omi/HtrA2与XIAP的表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P<0.05),且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Omi/HtrA2与XIAP的表达分别与临床分期有关,与患者年龄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Omi/HtrA2与XIAP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梁乐;付静;刘永玲;邢炜;冷慧;张宏伟

    患者女,52岁。因“右乳肿物进行性增大”于2010年9月收入院。体检:双乳对称,乳头无溢液、无内陷、无偏斜,皮肤无橘皮样改变,无红、肿、热、痛;于右乳外下象限距乳头约0.5 cm处可触及椭圆形肿物,活动度差;右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乳及左腋窝检查无特殊。无发热、乏力、体重减轻,无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等。双乳彩超:右乳外下象限可探及不均质偏低回声肿物;右腋窝及右锁骨上窝可见肿大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见癌细胞。血常规:白细胞5.09×1010/L,淋巴细胞0.89,中性粒细胞0.09,血小板342×109/L。

  • 腋淋巴结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差异蛋白的质谱分析

    作者:傅金瑞;王高升;王学超;张超;张晨磊;王广舜;刘金波

    目的 筛选可能用于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腋淋巴结转移的血清蛋白标志物.方法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5月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样本24份,按照是否发生腋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每组各12份.将每组的12份血清等量混合,利用双向凝胶电泳(2D-PA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鉴定差异蛋白质,对2D-PAGE图谱与MALDI-TOF-MS质谱进行分析.结果 2D-PAGE图谱分析筛选出差异蛋白点11个;经MALDI-TOF-MS质谱分析鉴定出高可信度的蛋白5种,表达上调的为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组织蛋白酶K(Cat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肌动蛋白相关蛋白复合物3(ARPC3),表达下调的为抑癌蛋白Necdin(覆盖率分别为Tiam1蛋白29%,CatK蛋白12%,VEGF-B蛋白34%,ARPC3蛋白26%,Necdin蛋白18%).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腋淋巴结转移后其蛋白质表达谱也发生了变化,所鉴定出的差异蛋白有可能成为判断其是否发生腋淋巴结转移的血清蛋白标志物.

  • 邻接点算子二和邻接点算子一分析正常乳腺、乳腺脂肪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纹理的对比研究

    作者:姚炜;蒋栋;赵宝珍

    目的:通过邻接点算子二和邻接点算子一对超声纹理差别区分能力的对比研究,寻找逐步改进邻接点算法的途径。方法: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用邻接点算子二对邻接点算子一选用的乳腺超声纹理资料进行纹理参数测算,对比分析其结果。结果:在正常乳腺组和正常乳腺脂肪组、正常乳腺组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之间,邻接点算子二计算的相对不均匀度(HSR2)都有显著差异(P<0.01),而且这些差异都大于邻接点算子一测算的差异(P<0.01)。结论:在区分超声细小纹理和粗大纹理的分析中,邻接点算子二优于邻接点算子一,同时也说明邻接点算法存在着逐步改进的可能。

  • 四邻接点算法分析正常乳腺、乳腺脂肪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纹理的临床实验研究

    作者:姚炜;李晓娟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检验自行设计的四邻接点算法在区分正常乳腺、乳腺脂肪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纹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正常乳腺、乳腺脂肪和病理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用7.5MHz探头切取声像图, 用四邻接点算法对比分析其纹理特征, 并与直方图方法比较.结果:在正常乳腺组和正常乳腺脂肪组、正常乳腺组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之间四邻接点算法得到的相对不均匀度(HSR)都有显著差异(P<0.01),而直方图算法得到的相对不均匀度(HHR)则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小点状结构超声纹理的分析中, 四邻接点算法明显优于直方图算法, 它既能反映小点状结构超声纹理的变化, 也能区分小点状结构超声纹理和非小点状结构超声纹理, 是一种较好的超声纹理分析算法.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超研究

    作者:徐秋华;燕山;袁方;周辉红;陆林国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超特点.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95例.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腋窝淋巴结的彩超特点结合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当乳腺肿块呈不规则形,大小约2cm×1.5cm,内部呈低回声分布不均匀伴钙化,硬度偏硬,腋窝淋巴结肿大,淋巴门结构不清晰,应提示恶性肿块.并且对误诊病例进行仔细回顾和分析.结论 根据其彩超特点结合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具有诊断价值,可以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 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及病理特征

    作者:孙琳;杨顺实;田青青;鲁慧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CIS-MI)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特征差异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5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 IDC组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DCIS组及DCIS-MI组.DCIS-MI组病灶的大小、形状、边界、周边毛刺、强回声晕及血流信号差异的比例均高于DCIS组.DCIS-MI组病灶周边毛刺及强回声晕的例数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粉刺型比例高于DCIS组及IDC组.3组间Her-2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DCIS-MI及IDC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ER、C-erbB-2表达的关系

    作者:庞彩霞;李智贤;丁雪明;张莉;韦康来;黄克强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征象和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C-erbB-2)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0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DC的主要超声表现与术后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的ER、C-erbB-2表达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①在207例IDC中,ER阳性率为57.97%(120/207),超声显示肿块有边缘毛刺征、后方声衰减者肿块ER阳性率高于不具有上述征象者(P<0.05);② C-erbB-2过表达率为29.95%(62/207),有微钙化征象者肿块C-erbB-2过表达率高于无微钙化征象者(P<0.05).结论 IDC的主要超声征象中的边缘毛刺征、后方声衰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块ER的表达水平;微钙化征象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块C-erbB-2的过表达水平.

327 条记录 1/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