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Journal of Modern Oncology 현대종류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1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2-4992
  • 国内刊号: 61-1415/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52-297
  • 曾用名: 陕西肿瘤医学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肿瘤医学》编辑部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李树业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染色法定位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夏诚;张陈平

    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因有可能引起早期癌瘤处理方式上的根本转变,已受到医学界特别是外科学界广泛关注.染色法技术价廉、简便易学,便于大面积推广使用;深入研究,使其技术规范成熟、各技术指标高效稳定,则标志着这一转变的终来临.

  •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立幸;司徒仪;黄健玲;梁雪芳;向东方;黄艳辉;冉青珍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中文简称"内异症")发病率约占人群中的10%,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成为一种"现代病"、多发病[1] ,其主要临床表现如痛经、不孕等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卵巢是内异症常见的发生部位,其与腹膜型内异症、深部浸润型内异症以及其他部位的内异症构成内异症的临床病理类型[2] .大约80%子宫内膜异位病变侵犯一侧卵巢,双侧卵巢同时波及者约为50%[3].本病已受到妇科临床医师、内分泌学专家、内镜专家以及基础医学研究者的广泛重视,相关研究逐步深入.

  • 自杀基因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任涛;李枚娟;颜江华

    肿瘤的自杀基因疗法是近年来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热点,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的新的肿瘤基因治疗策略.本文就近年来自杀基因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取得的研究进展,分别从作用机制、自杀基因系统、旁观者效应、自杀基因的转导以及联合基因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 桥本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佳瑞;王家东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又称桥本氏病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多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伴局部肿块或结节,且临床表现多样化.甲状腺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以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为常见.HT可合并甲状腺癌,其中主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极少数为滤泡癌、髓样癌等[1-2].近年来HT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6],尤以HT合并PTC发病率增长明显[3-8],现已逐渐受到病理科和外科医师的关注,二者的关系也已成为研究热点.现就其流行病学、病理学特点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

  • 分化相关基因NDRG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敬全;耿晓星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经过多个阶段才终形成的极其复杂的生物学现象.随着人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发现,人们已认识到恶性肿瘤是一种基因分子疾病.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年轻化,在全球范围内,其防治仍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因此,如果能找出有预警作用的标志物,在癌变早期准确预报;找到促进肿瘤细胞分化,逆转其恶性表型,减少其侵袭转移的基因,肿瘤的防治就会有战略性突破.

  • CXCR4在乳腺癌生长和转移中的意义

    作者:唐晓燕;仇生龙;刘俊

    CXCR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属于七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成员,功能性的CXCR4蛋白与其G蛋白偶联受体一起,通过复杂的信号网络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为细胞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信号分子.CXCR4及其配体SDF-1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水平可被一些细胞因子所调节,如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CXCR4与配体SDF-1结合启动下游信号通路.大量研究表明CXCR4在乳腺癌细胞生长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参与癌肿转移,也有研究提示CXCR4/SDF-1与乳腺癌预后有关.使用CXCR4小分子拮抗剂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在体外的迁移反应,但用于临床治疗尚需更多支持证据.

    关键词: CXCR4 乳腺癌 生长 转移
  •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进展

    作者:于亚平

    尽管应用各种不同的诱导缓解方案,80%-95%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可获得形态学上的完全缓解,但大部分病人很快复发.能否获得免疫学或分子水平的微小残留病(MRD)状态及达到MRD的速度极为重要.缓解后治疗是病人长期生存的关键.接受异基因移植的病人复发率明显降低.但在年龄35-40岁以上的移植患者中,较高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抵消了异基因移植的生存优势.相配无关供体移植的应用日益广泛,可用于所有高危病人.降低强度的移植可能增加老年患者的生存率.伊马替尼甲磺酸的应用彻底改变了ph阳性ALL的治疗方法,特别是该型老年患者.诊断时有CNS累及的患者,只要给予及时治疗,对预后无明显不利影响.

  • Axl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胡国明;何建军

    Axl是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中的一员,它与配体Gas6结合后可以激活自身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并激活下游信号传导途径,在细胞粘附、增殖、抗凋亡及细胞转化中有一定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Axl在肿瘤形成、侵袭、肿瘤转移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目前Axl与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明静;蒋新建

    在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肺结核、肺癌、或者二者合并发生是常见到的问题,又以后者难确诊,它要求既有癌的病理学证据,又要有结核的病原学证据.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的文献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 年龄相关的EBV-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

    作者:王学文

    EB病毒(EBV)与某些恶性淋巴瘤相关,包括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HL)、免疫缺陷相关的淋巴增殖性疾患(LPD)和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亚组.Shimoyama等近确认系列无免疫缺陷的老年EBV相关(EBV+)B细胞LPD(B-LPD),在许多方面与免疫缺陷相关的LPD相类似,特称该类新生物为"老年性"("senile")或年龄相关的EBV+B-LPDs.EBV+B-LPD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着年龄增加其相对比例较高,≥90岁达到发病高峰(20%-30%),中位年龄71岁,可能与随着年龄的老化所发生的免疫学恶化有关.该病的病理学特征是具有中心母细胞、免疫母细胞、霍奇金和Reed-Sternberg (HRS)样巨细胞及伴不同程度的反应性细胞成分,是血液学家和病理学家面临的鉴别诊断和治疗选择问题.本文进一步阐明该种新认识的年龄相关的EBV+B-LPD和EBV+HL包括形态学和生物学在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 腔镜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孔静;吴硕东;刘子正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并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的手术技巧及内窥镜技术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9例乳腺癌患者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微创外科行乳腺局部切除合并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术,回顾性分析手术过程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9例患者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保乳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0min,术中及术后无重要并发症发生.所有切除乳腺标本经术中冰冻病理证实切缘肿瘤细胞阴性.每例病人分别取出淋巴结10-14个,其中2例术后病理显示腋窝淋巴结受累.所有患者对保乳后的外形满意.结论:熟练掌握腋窝解剖,行保乳并腔镜下腋窝淋巴结廓清术治疗乳腺癌安全可靠,手术效果良好.

  • 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宋红杰;季育娟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方法: 对6例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随访10-84个月.结果: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病史上均有较长时间或数年前相对静止的无痛性肿块.大体结构呈分叶状膨胀性生长、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镜下肿瘤组织由间叶细胞构成,细胞异型性大,主要呈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形态,部分肿瘤组织向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及横纹肌肉瘤方向分化.肿瘤组织可以经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Vim:6/6、AE1/AE3:0/6、EMA:0/6、CD117:3/6、CD34:1/6、S-100:2/6、SMA:2/6、CD99:4/6、bcl-2:3/6、p53:5/6、Ki67:>10%、ER:0/6、PR:2/6、MyoD1:1/6.结论: 乳腺恶性分叶状肿瘤病理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预后主要由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决定.

  • 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改变

    作者:哈英娣;李宁;杨艳丽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 收集21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织化学SMA ,S100,CD34,CD117,CKp抗体等标记.结果: 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以吞咽困难为主,肿瘤直径<3.0cm者17例,>6.0cm的4例.肿瘤无出血坏死,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核分裂0-4个/50HPF.免疫组化染色:CD34阳性20例(20/21),CD117阳性(20/21),SMA阳性20例(20/21),S100蛋白阳性1例(1/21). 结论:食管间质瘤临床症状与食道癌相似,病理改变以良性肿瘤为主.

  •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作者:戴安伟;杨文娟;李胜业;王良花;杨华;王曦

    目的:比较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在靶区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剂量分布.方法: 对29例首程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同时进行三维适形放疗与常规放疗,并对其剂量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三维适形治疗计划、常规治疗计划的GTV大剂量分别为6910.7cGy、6883.4cGy,GTV小剂量分别为5981.2cGy、4776.2cGy,GTV平均剂量分别为6526.7cGy、6430.6cGy,PTV平均剂量分别为6473.0cGy、6262.0cGy,PTV小剂量分别为5504.9cGy、3431.9cGy,右肺平均剂量分别为1292.1cGy、1434.5cGy,V20分别为 24.8%、28.3%,V30分别为13.0%、16.2%,左肺平均剂量分别为1362.0cGy、1549.8cGy,V20分别为25.3%、30.0%,V30分别为17.0%、20.6%,心脏平均剂量分别为1994.6cGy、2404.6cGy,小剂量分别为100.2cGy、125.0cGy,40%心脏体积受量分别为2313.8cGy、2648.3cGy,脊髓大剂量分别为3258.5cGy、4224.1cGy.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能够提高肿瘤靶区剂量,并使周围正常组织得到保护.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对小细胞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任丽芬;陈名声;张志平;刘田;卢宝弼;郝晓柯

    目的:探讨血清NSE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分期及预后的临床价值,以及同时探讨标本溶血程度对NSE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3例SCLC患者,63例肺良性疾病,62例正常对照及35例溶血标本的NSE水平.结果:SCLC组血清NSE水平(37.64±36.95)μg/L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组(11.94±4.19)μg/L和正常对照组(8.92±3.95)μg/L(P<0.01);SCLC Ⅲ,Ⅳ期患者血清NSE水平(53.58±40.87)明显高于Ⅰ,Ⅱ期(14.66±6.48)(P<0.01).SCLC治疗前NSE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P<0.05).以NSE水平为指标诊断SCLC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7.3%、83.1%和85.4%.标本溶血对NSE测定影响很大,并且随着溶血程度的增加NSE结果显著升高.结论:NSE可作为较好的小细胞肺癌肿瘤标志物,对SCLC诊断,尤其对临床分期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血清NSE值随溶血程度呈递增趋势,因此,应严格避免溶血,以减少假阳性的发生.

  •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郭爱萍;余宗阳;林建光;李航;叶磊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相同的PT化疗方案,即紫杉醇135mg/m2,d1,顺铂25mg/m2,d2-4,3周为一疗程.联合组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化疗前3天开始,连用10天.共观察两个疗程.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的肺癌病人功能量表(EORTC QLQ-C43)、肺癌治疗状态评价量表(FACT-L)两种国际生存质量量表及上海胸科医院设计的中医生存质量量表作为测定工具,并以传统疗效评价指标KPS(体能状态卡氏评分)、ECOG(东部协作组体能状态计分)作为参照,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结果:通过三种量表的评价,治疗后联合组较对照组QOL有一定程度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体能状态ECOG、KPS评分结果相似(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提高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 hRad17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田秀春;范钦和;顾学文;王翠梅

    目的:探讨hRad17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90例浸润性乳腺癌、20例良性乳腺组织中hRad17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hRad17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及良性乳腺组织中表达分别为62.2%、1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hRad17蛋白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Ki-67亦呈正相关(P<0.05),与p53、ER、PR及C-erbB-2表达等无相关性.结论: hRad17蛋白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提示浸润性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 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后并发症治疗体会(附106例)

    作者:王晓军;杜爱国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1984年5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825例食管癌、贲门癌,回顾分析发生各类并发症共106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106例中吻合口瘘24例;急性呼吸衰竭20例;乳糜胸6例;脓胸32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18例;膈疝6 例;治愈94例,死亡12例. 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其中以吻合口瘘及循环、呼吸系统并发症多而严重.

  • PTE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作者:黄晓洁;杨俊波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食管癌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TEN蛋白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胞浆.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56.7%明显低于正常组织阳性率90.0%(P<0.05).PTEN蛋白在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21.4%、55.0%、76.9%,三组之间相互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分化程度越低PTEN蛋白表达越低.有淋巴细胞转移的食管癌组织中PTEN表达的阳性率42.9%明显低于无淋巴细胞转移的食管癌组织阳性率76.0%(P<0.05).有外膜浸润的食管癌组织中PTEN表达的阳性率26.1%明显低于无外膜浸润的食管癌组织阳性率75.7%(P<0.05).PTEN蛋白在食管癌早期表达高于晚期(P﹤0.01).结论: PTEN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

  • 三维适形同步TP方案治疗食管癌放疗后复发疗效观察

    作者:叶宏勋;刘阳晨;赵莺

    目的:观察放疗后复发食管癌患者适形放疗联合化疗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06年 12月对38名患者采用适形放疗联合化疗.结果: CR 23例(60.5%),PR 11例(28.9%) ,SD 2例(5.26%),PD 2例(5.26%).1、2年生存率分别为 60.5%、34.2%.死亡原因为局部未控12例(31.6%),远处转移 13例(34.2%).结论: 对食管癌放疗后复发患者采用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可提高局控率,有望提高生存率.

  • 食管鳞癌中NF-κB、p53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作者:郑成义;王朝阳;闻吉军;庄成全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NF-κB和p53的表达情况与术前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法,检测60例新辅助化疗前胃镜活检食管鳞癌组织中NF-κB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肿瘤对化疗反应的关系.结果:在60例食管癌中NF-κB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6%(37/60) ,56.6%(34/60).NF-κB和p53表达与鳞癌分级及肿瘤侵犯深度无相关性( P>0.05),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60例食管鳞癌组织中NF-κB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s =0.279,P<0 05);共阳性25例中22例对化疗反应无效,NF-κB与p53共阳性与化疗敏感性有相关性(P<0.01). 结论:NF-κB和p53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测定其表达情况可作为预测肿瘤对化疗敏感性的指标.

  • 放化疗综合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林连兴;徐志渊;蔡舜吼;陈楚云

    目的:探讨超分割放疗并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来院首诊的109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超分割放疗治疗联合化疗,放疗采用60Co-γ线外照射,1.2Gy/次,2次/d,5d/周,间隔≥6h,全疗程肺部病灶剂量64-84Gy. 结果: 放疗结束时有效(CR+PR)率为97.2%,1年生存率为46.8%,2年生存率22.0%,5年生存率为8.3%.结论: 超分割放疗并化疗患者能耐受,疗效好,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能有效的治疗选择,其确切疗效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 乳腺癌组织内NF-κB p65的表达与淋巴转移的关系

    作者:孙平;王羽;李明秋;刘跃光;滕诚毅;冯克俭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内细胞核因子(NF-κB p65)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对照组织内NF-κB p65与VEGF-C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内NF-κ Bp65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76.0%,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30.0%(P<0.05);乳腺癌组织内VEGF-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4.0%,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20.0%(P<0.05);乳腺癌组织内NF-κB p65蛋白与VEGF-C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γ=0.53,P<0.05),并且均与肿瘤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乳腺癌组织内NF-κB p65的高表达可上调VEGF-C表达,进而导致肿瘤周围淋巴管增生、扩张,促进肿瘤细胞向区域淋巴结转移.

  • 放疗联合紫杉醇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晓阜;刘思海;李明华

    目的:比较常规分割放疗与常规分割放疗协同紫杉醇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66例患者随机分组,36例进入同步放化组,30例进入单纯放疗组.化疗方案:紫杉醇60mg/m2,每周1次,连用6-8周,放疗第1天开始应用,与化疗同步进行.两组均采用常规分割放疗,总剂量60-70Gy/6-7W.结果: 放化组总有效率(RR)为86.1%, 单放组RR为60.0%(P= 0.016),两组1、2、3年生存率分别是55.6%、38.9%、30.6%和33.3%、13.3%、6.67%,1、2、3年生存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化组不良反应大于单放组,但患者可以耐受.结论: 常规分割放疗联合紫杉醇化疗对食管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纯放疗,虽不良反应略增加,但患者可以耐受.

  • 乳腺癌手术方式对女性性功能影响的初步对照分析

    作者:郭萍丽;付秋玲;王玉霞;孙静岚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式对乳腺癌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52乳腺癌手术患者(其中改良根治术113例数,简称改良根治组;保留乳房手术患者39名,简称保乳组)和47例乳腺良性疾病组患者(对照组),采用乳腺癌术后性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估乳癌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手术术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性功能的影响.结果: 三组之间性功能障碍率差异显著(P<0.01),改良根治组性欲低下率、性厌恶率、性唤起障碍率、性高潮障碍程度、性交疼痛程度显著高于保乳组及对照组(P<0.01),保乳术组性欲低下、性厌恶、性交痛、性唤起障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乳腺癌手术对乳腺癌患者性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与保乳术相比,改良根治术对乳腺癌患者性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 钙调神经磷酸酶CaN Aα和CaN Aβ在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刘冬;刘艳;刘睿;闵婕;张贺龙

    目的:检测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Aα和Aβ亚基蛋白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CaN蛋白亚基的表达与肺癌骨转移发生是否相关.方法:应用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BC-5、SBC-3和NCI-H345小细胞肺癌细胞中CaN Aα和Aβ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癌骨转移和肺癌无骨转移患者肺癌组织中CaN Aα和Aβ的表达.结果:CaN Aα和Aβ的表达强度在能产生骨转移的肺癌细胞SBC-5中明显高于非骨转移肺癌细胞SBC-3和NCI-H345.在肺癌伴有骨转移患者的肺癌组织中CaN Aα和CaN Aβ的表达强度也都明显较无骨转移肺癌患者组高(CaN Aα P=0.000;CaN Aβ P=0.000). 结论:钙调神经磷酸酶不同亚基(CaN Aα和Aβ)的表达可能在肺癌骨转移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 厄洛替尼联合佳支持疗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孟凡路;马力

    目的:观察厄洛替尼联合佳支持疗法治疗体力评分较差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曾经接受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失败或复发的Ⅲb/Ⅳ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21人.给予佳支持治疗,并给予厄洛替尼口服150mg/d,直至疾病进展;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随访.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随访率100%.2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0%(0/20),部分缓解(PR)23.8%(5/21),疾病稳定(SD)57.1%(12/21),疾病控制率80.9%(17/21),疾病进展(PD)19.0%(4 /21);中位生存时间为5.9个月;1年生存率为38.1%(8/21).出现皮疹患者的肿瘤缓解率与疾病控制率要显著高于无皮疹患者.结论:给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厄洛替尼联合佳支持治疗,可延长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出现皮疹者治疗效果更佳.

  • 纤维板切除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

    作者:叶青青;王茁;张立军;聂铮;蔡君

    目的:探讨Ⅱ期手术切除纤维板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2008年在我院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皮下积液的9例乳腺癌患者,均置管时间超过15日,行传统处理无效.局麻下行胸壁皮瓣纤维板切除后重新置管、缝合,用绷带加压包扎.结果:9例病人术后无1例发生皮下积液,引流管平均引流时间为(3.00±0.13)d.结论:Ⅱ期手术切除纤维板可以有效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难治性皮下积液.

  • 螺旋CT多平面成像在纵隔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李建生;汤日杰;彭俊琴;傅文海;付东海

    目的:探讨CT多平面成像在纵隔肿瘤诊断及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46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纵隔肿瘤患者,行螺旋CT容积增强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获得纵隔肿瘤多平面图像.结果: 多平面图像能够全面显示纵隔肿瘤上下范围、长度,肿瘤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28例良性纵隔肿瘤包括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瘤、气管囊肿及神经源性肿瘤,多平面图像示肿瘤形态比较规则,轮廓清楚,与大血管、心脏、胸壁及肺组织之间有清晰的脂肪间隙存在;同时清楚显示肿瘤在纵隔分区内的位置.6例纵隔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楚;可见肿瘤与大血管、心包、胸膜、气管之间间隙消失,肿瘤与之黏连或包绕紧密,呈灌铸状;12例淋巴瘤则见纵隔、肺门处多发肿块.结论: 螺旋CT多平面成像可以对纵隔肿瘤生长及有无周围侵犯进行很好观察,对临床手术及放化疗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 乳腺癌中Livin的表达与癌细胞凋亡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史淑红;刘英丽;教伟;孟庆玲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Liv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Livin mRNA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分析Livin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 40例乳腺癌组织中有26例Livin表达,阳性率为 65.00%,而13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Livin低表达,阳性率为15.39%(P<0.01).40例乳腺癌组织中,26例乳腺癌组织Livin表达阳性者,肿瘤细胞早期细胞凋亡率为(4.27±0.72)%;14例Livin表达阴性者,肿瘤细胞早期细胞凋亡率为(4.56±0.7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Liv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细胞凋亡有关,有望成为乳腺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 纤维乳管镜下乳管内占位病变的诊断及定位技术

    作者:温健;涂巍;赵嫚;于作夫;曲文志;金光华;王勤勇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镜(fiberoptic ductoscopy,FDS)对乳管内占位病变的诊断和定位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5月经纤维乳管镜检查诊断为乳管内占位病变并接受手术治疗的61例乳头溢液病例,对比并评价不同手术定位方式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病例中35例行定位针术中定位手术切除病灶,病理检出率为97.1%(34/35).26例经溢液乳管内美蓝注入,选择性区段切除病灶,病理检出率为 73.1%(19/26).定位针术中定位组病理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注入组(P=0.018).结论:纤维乳管镜是乳管内占位病变的可靠诊断方法,在其引导下行定位针术中定位切除病变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PPARγ蛋白与PTEN蛋白表达及其相关性在人乳腺癌中的研究

    作者:周灿;陈武科;何建军;任予;王珂;牛利刚;周瑜辉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 gmma,PPARγ)和第十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人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PTEN与PPARγ的表达情况.结果: PPARγ和PTEN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大小、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孕激素受体(PR)及Her-2表达情况无显著相关性(P﹥0.05);肿瘤组织高分化组患者的PPARγ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者PTEN的表达显著高于≥4个淋巴结转移者(P<0.0125);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PTEN的表达显著高于ER阴性者(P<0.05);癌旁组织PPARγ和PTEN的表达显著高于癌肿组织(P<0.01);PPARγ与PTEN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人乳腺癌中PPARγ与PTEN蛋白表达相关联,并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与转移.

  • 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野中野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

    作者:邢晓汾;郭瑞嵩;王鹤皋;金晓丽;刘建庭;崔桐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野中野适形调强照射技术方法,并与常规全乳切线野照射技术进行剂量学对比.方法:选取22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在CT模拟机下对乳腺部位行薄层定位扫描,将定位图像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全乳野中野计划设计:在全乳两切线适形野的基础上挡去高剂量区部分,另设计2-4个小跳数射野以降低靶区高剂量和调整高剂量区的范围及所在位置.处方剂量50Gy/25次,要求95%的靶区接受处方剂量;然后利用其CT模拟定位资料按照常规切线野射野方法在治疗计划上模拟常规切线野治疗计划,对野中野计划和常规射野计划进行靶区适形性、靶区均匀性和危及器官受量的比较.结果:野中野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的适形度、均匀性优于常规切线野照射,靶区内超过110%处方剂量的体积明显小于常规切线野技术.减少了肺组织V20的体积,降低了心脏的平均剂量和受照体积.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野中野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是一种有益的全乳照射技术.

  • 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兴慧;陈赛华;杨爱建;许广照;沈飚;施民新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对482例乳腺癌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乳腺钼靶与彩超联合检查易发现早期乳癌. 结论: 乳腺普查可以发现无临床症状的早期乳癌患者 .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诊断
  • 重组人内皮抑素30肽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作者:温鸿清;南克俊;刘兴汉;崔宪珍

    目的:探讨重组人内皮抑素30肽对肝癌细胞的生物活性及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建立HepG2肝癌细胞的单层细胞和多细胞球模型,采用MTT方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重组人内皮抑素30肽对单层细胞和多细胞球的生长抑制率和细胞调亡率;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了解重组人内皮抑素30肽与肝癌细胞表面整合素结合的情况.结果:MTT实验表明,在二维细胞中,重组人内皮抑素30肽对HepG-2肝癌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单层细胞和多细胞球中,重组人内皮抑素30肽均可导致细胞凋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无论在单层细胞还是多细胞球中,使用重组人内皮抑素30肽组HepG-2肝癌细胞表面的α5β1整合素和αVβ3整合素的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组人内皮抑素30肽对HepG2肝癌细胞具有直接的杀伤作用.重组人内皮抑素30肽可与HepG-2肝癌细胞表面的α5β1整合素和αVβ3整合素结合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 p53 249 突变Knock-in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吴智群;李庆霞;李臻;于翠娟;罗亚宁;胡静;王红

    目的:观察p53 249突变在肝细胞癌变发生诱导的作用.方法: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在小鼠胚胎干细胞(ES)中引入p53 249编码子Arg(精氨酸)至Ser(丝氨酸)突变,然后经显微注射到小鼠囊胚中,并将注射后的囊胚植入假孕小鼠的子宫.得到嵌合小鼠后与BL/6小鼠杂交得到p53 249 Knock-in小鼠.观察分析该小鼠的生长及肝脏肿瘤发生情况及病理改变.同时用DEN(二乙基亚硝胺)分别处理及饲养含249突变的Knock-in小鼠和不含突变的野生型小鼠,观察比较两组小鼠的生长情况,30周后处死小鼠,研究两组小鼠肝脏癌变情况及病理改变.结果:p53 249编码子突变小鼠的生长和野生型小鼠生长没有明显差别.观察一年时间解剖小鼠,未见小鼠肝脏有肿瘤发生.当使用DEN处理和饲养两组小鼠时,突变组小鼠15周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饮食减退,精神不佳,体重下降等表现,而对照组小鼠无明显异常.30周处死小鼠发现90%(18/20)的突变组小鼠有肝脏肿瘤发生,病理显示为肝细胞肝癌,同时伴有肝硬化表现.而对照组小鼠仅5%(1/20)发现有肝脏肿瘤发生.结论:p53 249编码子突变在肝癌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肝癌 P53 突变 动物模型
  •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结肠癌细胞功能性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贺湘;吴志刚

    目的:研究丙氨酰谷氨酰胺(A1a-Gln)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FasL mRNA表达及其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谷氨酰胺提供依据.方法: 经体外培养结肠癌SW480细胞株,加入不同浓度的A1a-Gln后收集细胞.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T-PCR)法检测人结肠癌SW480细胞FasL mRNA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W480细胞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Real -Time 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A1a-Gln处理后SW480细胞FasL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FasL mRNA表达水平随A1a-Gln作用浓度增加而下调,A1a-Gln不同浓度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随A1a-Gln作用浓度升高,SW480细胞诱导淋巴细胞凋亡率降低,不同浓度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la-Gln可下调人结肠癌SW480细胞FasL mRNA的表达,并能抑制肿瘤细胞反向攻击淋巴细胞.

  • 新型微管抑制剂YB-B1S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冷玲;于鹏飞;柯颖;陈虹;曹波;白淑芳

    目的:探讨吲哚3-草酰胺衍生物YB-B1S在体外实验中诱导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发生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生长曲线法、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及DNA ladder法检测YB-BIS对Hela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作用;RT-PCR检测其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YB-B1S对细胞骨架的影响.结果:YB-B1S在体外实验中对于Hela细胞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有显著的量效关系,荧光显微镜观察到了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检测到了凋亡峰,同时发现YB-B1S诱导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的G2+M期; DNA ladder法检测到了凋亡时DNA降解形成的梯带;YB-B1S作用细胞24h后, caspase-3 mRNA的表达增加,同时Bcl-2 mRNA的表达降低(P<0.01);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YB-B1S处理后的Hela细胞的细胞骨架遭到破坏.结论:YB-B1S体外可以显著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及抑癌基因Bcl-2的表达,阻断细胞周期及抑制微管的聚合,破坏细胞骨架有关.

  • 阻癌胃泰对大鼠胃癌癌前病变VEGF表达的影响

    作者:任明智;张冬梅;王垂杰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阻癌胃泰对大鼠胃癌癌前病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MNNG及胃窦部内置弹簧联合诱发胃癌癌前病变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造模对照组、阻癌胃泰治疗组、维酶素治疗组和正常组.取大鼠胃窦部组织送检作病理检测,采用反转录PCR( RT-PCR)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含量进行测定,用RNA指数(RI)表示.结果:造模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RI指数升高,经药物治疗后RI指数下降.阻癌胃泰组与对照组和维酶素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中药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维酶素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阻癌胃泰影响胃癌前病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 贵州民族药提取物A-3抗H22肿瘤细胞生长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肖婷婷;李淑芳

    目的:对贵州民族药提取物A-3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研究A-3对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肿瘤细胞凋亡、肿瘤血管生成及微管蛋白聚合解聚活性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初步探讨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A-3能明显刺激正常小鼠和荷瘤小鼠的脾脏及胸腺增生,促进DTH反应.每天给予50mg/kg和100mg/kg A-3能见到明显促进H22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但两剂量对H22肿瘤血管生成均无显著影响.浓度为0.1mmol/L时,A-3对兔脑微管蛋白体外的聚合解聚平衡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A-3可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

  • RNAi沉默Cyr61基因对喉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陈向军;余滋中;李国义

    目的:观察RNA干扰技术沉默Cyr61基因表达对人喉癌Hep-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针对Cyr61 mRNA的序列设计合成小干扰RNA(siRNA)的DNA模板,构建pRNAT- Cyr61重组质粒,转染人喉癌Hep-2细胞;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对Hep-2细胞内源性Cyr61表达的影响;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Hep-2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Hep-2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Hep-2细胞凋亡.结果: pRNAT-Cyr61重组质粒在mRNA及蛋白水平分别显著抑制Cyr61基因表达,抑制率分别高达到74.62%和78.43%;Hep-2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率高达68.22%,侵袭细胞数下降至(44.00±2.35)个;Hep-2细胞凋亡率高达52.98%.结论: pRNAT- Cyr61可抑制Cyr61在喉癌Hep-2细胞中的表达,并抑制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

    关键词: CYR61 RNA干扰 Hep-2 喉癌
  • LRP16基因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HO8910生长及E-钙黏着素的影响

    作者:龙海红;韩为东;孟元光;赵亚力;伍志强;田丽媛;尹肖云;陈美霞

    目的:探讨过表达肿瘤相关基因LRP16对卵巢癌细胞株HO8910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含有LRP16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LRP16及空载体质粒转染卵巢上皮癌细胞株HO8910使其稳定过表达,用MTT法测各组细胞生长曲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钙黏着素(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LRP16基因过表达对HO8910细胞增殖无影响,LRP16基因过表达的HO8910细胞的E-钙黏着素( 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结论:LRP16基因对卵巢上皮癌细胞HO8910的增殖无影响,但使E-钙黏着素( E-cadherin)表达明显下降.

  • 胰岛素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效果及机制

    作者:金玉峰;陈绍宗

    目的:研究胰岛素治疗慢性创面的效果和机制,为胰岛素临床治疗慢性创面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45只SD大鼠制作慢性创面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胰岛素4单位组(B组)和8单位组(C组),每组15只.损伤后第8天,测量各组创面面积、血糖,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VEGF表达情况.结果: 创面面积及血糖A组与B组和C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 ;而B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 P>0.05);同A组相比,B组和C组VEGF mRNA表达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结论: 胰岛素有可能通过上调VEGF表达,促进创面愈合.

  • 左金丸对小鼠S180肿瘤细胞获得性多药耐药P-gp的表达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作者:王晓娜;许丽娜;齐艳;韩旭;彭金咏;刘克辛

    目的:研究左金丸、黄连和吴茱萸对小鼠获得性多药耐药S180腹水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肿瘤细胞P-gp的表达和血清4种肿瘤标志物:(TM)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醛缩酶(ALD)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影响. 方法: PFC方案建立S180多药耐药细胞模型,将耐药后S180细胞悬液以每只小鼠0.2 ml接种于腹腔,黄连、吴茱萸及左金丸灌胃给药7d,观察小鼠体重、脾指数、肝指数、生命延长率(ILS),流式细胞仪测定P-糖蛋白(P-gp)的表达率,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活力.结果: 左金丸给药组对小鼠S180多药耐药细胞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降低肝指数,提高脾指数,提高生命延长率(ILS)(60.26%)的作用明高于黄连(21.85%)和吴茱萸单独给药(20.53%)(P<0.01).同时,左金丸给药组能有效逆转S180肿瘤细胞中P-gp的表达(2.69%)至接近S180细胞对照组水平(1.65%),显著低于模型组(16.07%),也强于黄连(5.69%)及吴茱萸(9.15%)单独给药时的逆转效果.并且左金丸可有效降低血清中ALD(75.94±12.47 U·L-1)和LDH(1632.92±494.48 U·L-1 )的活力,提高血清中ACP( 103.28±10.36 U·100ml-1)和AKP(34.56±4.91 U·100ml-1)的活力,与黄连、吴茱萸给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黄连和吴茱萸合用能产生明显的配伍协同抗肿瘤作用,对P-gp的表达和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可能是其抗肿瘤和逆转多药耐药的潜在机制.

  • 安体优I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文仓;杨平;谢长生;吴良村;冯媛;苗迎秋;郑丛龙

    目的:观察安体优I对615小鼠HCa-F肝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生理盐水、干扰素和安体优I分别作用于动物模型,3周后检测转移淋巴结计数及转移率;免疫组化检测VEGF-C和Flt-4,5′-Nase-ALP双重组织化学法检测淋巴管微密度.结果:模型组、α-IFN组和中药组转移淋巴结计数分别为5.88±2.30、4.13±1.64和3.50±1.91个;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8.6%、 61.1%和57.4%;微淋巴管密度分别为25.25±4.59、22.38±4.41和21.75±4.71 ;VEGF-C的阳性率分别为 87.5%、25.0%和25.0%,Flt-4阳性率分别为100.0%、37.5%和50.0%,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体优Ⅰ具有抑制615小鼠HCa-F肝癌淋巴道转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淋巴管生成信号通路VEGF-C及其受体Flt-4的表达,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相关.

  • 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35例

    作者:何兴鸿;贺敏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2000年10月-2007年12月,对3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三维适形放疗,每次3Gy,每周5次,总共15-19次(剂量45-57 Gy).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成治疗,病灶完全缓解率(CR)8例, 占22.9%;部分缓解(PR)22例,占62.9%;无变化5例, 占14.3%,总有效率85.8%,29例黄疸均有不同程度消退,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一年生存率为60%.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有较好的疗效,绝大多数患者能耐受,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种有效方法.

  • Livin与Smac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军;潘峥;覃思繁;陈发龙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因子Livin和凋亡促进因子Smac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其与肝细胞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ivin和Smac蛋白的表达.结果:80例肝细胞癌癌组织中Smac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Livin的表达与临床分期、门脉癌栓、术后复发、肝外转移及肿瘤大小密切相关(P<0.05);Smac的表达与临床分期、门脉癌栓、术后复发、肝外转移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Livin和Smac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r=-0.324,P=0.003).结论:Livin的高表达及Smac的失活可能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及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超声造影在评估肝癌非手术治疗疗效中的应用

    作者:司芩;黄声稀;张华华;仝威;钱晓莉;吕校平

    目的:分析肝癌非手术治疗后的超声造影特征,探讨其在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非手术治疗后138例肝癌患者180个病灶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分析其造影表现并评价疗效.结果 :CEUS对残存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4%和98.9%.在不同非手术治疗中,γ-刀、TACE、RF、PEI、PMCT、TACE+RF/PEI治疗肝癌的完全灭活率分别为61.5%、11.5%、83.3%、72.7%、60%、88.5%;其中3cm-5cm肝癌,TACE+RF/PEI疗效显著,可达92%;3cm以下肝癌RF、PEI疗效可靠,分别为96.8%、92.3%.结论:超声造影可作为一种可靠有效方法,能较准确地评估肝癌非手术疗法治疗后的疗效.

  • 恩度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12例临床观察

    作者:钟漓;张广钰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Ⅳ期患者12例,其中胃癌3例,结肠癌5例,直肠癌4例,接受恩度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恩度15mg加生理盐水500ml匀速缓慢滴注1-14d,间歇7d,重复给药;卡培他滨每日2500mg/m2分早、晚2次口服,于饭后半小时用水吞服,1-14d,休息7d,21d为1周期.按照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用药1周期评价毒性,两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10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共完成24个周期,平均2.4周期,获得CR 1例、PR 2例、SD 5例、PD 2例.客观有效率(RR)为30% ,疾病控制率为80%,生活质量改善者4例、稳定4例、下降2例.毒性反应主要与化疗药物有关,手足综合症1例,腹泻1例,血清转氨酶升高2例.结论:恩度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胃肠道癌具有协同作用,疗效好、毒性低、安全性好、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

  • 小儿肾母细胞瘤30例临床诊疗分析

    作者:邢军卫;刘志刚;耿玲玲;束玉萍;吴红艳;何敏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方法:收集1994年9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且经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的小儿肾母细胞瘤30例,4例行术前化疗,26例行手术及术后化疗,9例行术后放疗.结果:30例患儿22例完全缓解,8例未缓解,其中包括4例放弃治疗者,1例脑转移,2例术中肿瘤未切除干净者和1例肾横纹肌样瘤Ⅲ期,而2例肺转移患儿及1例肝转移患儿经术后放化疗均完全缓解.结论: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及根据临床病理分期分治是本病治疗的关键,而且能取得良好效果.

  • 胃癌组织中hTERT和p16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王颖萍;党冬梅;杨建军;庞宝华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e transcriptase,hTERT)和p1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胃癌组织中hTERT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hTERT蛋白表达阳性率为86.15%(56/65),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1.54%(27/65).hTERT与p16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759,P<0.05).结论:hTERT与p16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端粒酶的激活、p16表达缺失与胃癌浸润和转移可能有密切关系.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班副植;黎荣能;黄承乐;农世泽

    目的:探讨血清CA19-9、CA24-2、TSGF联合检测对胰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检测CA19-9、CA24-2、,化学比色法测定TSGF.结果: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CA24-2和TSGF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三项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比单项检测高.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的CA19-9、CA24-2、TSGF对胰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Integrin β1、Cyclin D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鹏飞;冯义朝;张剑青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及整合素β1(integrin β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中整合素β1、细胞周期素D1 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整合素β1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浸润程度越深阳性表达率越高;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其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浸润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与病理学分级、患者年龄、性别无关.细胞周期素D1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细胞周期素D1和整合素β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结论:整合素β1的表达与胃癌的侵袭、转移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胃癌病人的预后.细胞周期素D1蛋白表达与胃癌病理组织学分级相关,其过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检测细胞周期素D1和整合素β1的表达可以为判断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起一定的提示作用.

  • 肝内胆管囊腺癌1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作者:王瑞涛;刘昌;师建华;吴齐飞;王博;刘学民;于良;吕毅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男性肝胆管囊腺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结果:患者经充分准备后,行肝内多发胆管囊腺癌切除术,术后给予抗炎、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随访6月无肿瘤复发.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癌比较罕见,经肝脏B超、上腹部CT检查有助于诊断,确诊需病理组织学检查.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效果良好.

    关键词: 肝内 胆管 囊腺癌
  • 结肠癌中COX-2对VEGF-C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涛;李焱;高辉;魏东;程朋

    目的:探讨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首先选择56例结肠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OX-2和VEGF-C在人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其次以COX-2诱导剂PMA及特异抑制剂塞来昔布作为干预因素,检测单独PMA孵育和PMA+塞来昔布联合孵育后,结肠癌细胞HCT116中VEGF-C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COX-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6%,VEGF-C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9%.COX-2阳性的结肠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率高于COX-2阴性组中VEGF-C阳性率(P<0.05),而且COX-2表达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结肠癌细胞HCT116中当使用COX-2表达诱导剂PMA后,VEGF-C的表达也相应升高;而加入COX-2的特异抑制剂后,该效应也相应被削弱.结论:COX-2可通过诱导结肠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促进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

  • 阴囊Paget病的诊疗分析(附28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墨;王晓彬;单立平;宋永胜

    目的:探讨阴囊Paget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阴囊Paget病的诊治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进行随访.28例患者术前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阴囊Paget病.Ray分期标准,A1期15例,A2期8例,B期5例.手术治疗27例,其中21例行根治性病灶切除术,6例因病灶较大行病灶扩大切除及股部带蒂皮瓣修补术,5例经病理证实腹股沟淋巴结有转移者行单侧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放疗、化疗1例.结果: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26例获随访,随访3个月-15年,平均4年.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1年局部复发,均再次手术治愈.1例术后2年死于多发骨转移.其余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阴囊Paget病是一种易发于老年男性的少见恶性肿瘤,极易误诊为阴囊湿疹、皮炎等疾病,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以病灶根治切除术为首选方法,早期治疗预后较好.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影响

    作者:孙艳;伍强;何英;张伟星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HIFU)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52个病灶经HIFU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抽取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 NK细胞(CD16+、CD56+)、CD4+、CD8+T细胞百分数和CD4+/CD8+值 .结果:经HIFU治疗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NK细胞百分数升高(P<0.05 ),CD4+T细胞百分数和CD4+/CD8+比值升高(P<0.01 ),CD8+T细胞百分数则下降(P< 0.01 ).随访观察32例病人52个病灶中,35个病灶肿瘤体积缩小50%,17个病灶肿瘤体积保持稳定.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可以改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 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游离癌细胞的变化

    作者:张贤坤;刘宏斌;苏琳;赵宏伟

    目的:探讨胃癌手术对腹腔脱落癌细胞的影响. 方法:收集50例行胃癌手术患者胃癌切除前后腹腔冲洗液,以流式细胞学(FCM)方法检测腹腔冲洗液癌胚抗原(CEA)及角蛋白-19(CK-19),同时采用HE染色进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PLC)检查.结果:胃癌手术患者CEA检查手术前后阳性率分别为46%(23/50)和64%(32/50),CK-19检查手术前后阳性率为48%(24/50)和68%(34/5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C检查结果手术前后分别为20%(10/50)和36%(18/50)(P<0.05).术前、术后PLC阳性者FCM均为阳性.结论:胃癌手术增加腹腔胃癌细胞的脱落.

  •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DSA表现及其与门脉高压间的关系

    作者:陈毓秀;李广琪;张洪新;康军

    目的:研究肝癌中肝动-静脉瘘的发病率、分型、发生部位以及与肝癌类型、肿瘤血供和门脉高压之间的关系.方法:110例选自我科1989-1999年间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资料证实的583例肝癌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DSA检查证实为肝动-静脉瘘.其中男102例,女8例,年龄27-70岁,平均48.5岁.原发性肝癌103例,转移性肝癌7例(其中原发结肠癌3例,壶腹癌2例,胰腺癌1例,贲门癌1例);合并腹水58例,上消化道出血31例.行纤维胃镜检查33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30例.结果:肝癌中肝动-静脉瘘平均发生率为18.9%.肝动-静脉瘘多发生于多血供、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分别为80.9%、 62.7%、93.6%).肝动-静脉瘘中103例为单纯型,占93.6%,表现为:肝动脉-门静脉瘘97例(88.2%),肝动脉-肝静脉瘘4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2例.7例复杂型表现为:同时存在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下腔静脉瘘3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门静脉瘘,后肝动脉-下腔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下腔静脉瘘、后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3处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按肝动-静脉瘘发生部位分型:周围型95例(86.4%),中央型15例(13.6%).上消化道钡餐和纤维胃镜对合并腹水和上消道出血病例的检查结果显示: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论:肝动-静脉瘘在肝癌中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原发性肝癌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肝动-静脉瘘多发于巨块型、多血供肝癌,常提示病变的严重程度;肝动-门静脉瘘可能是中晚期肝癌顽固性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动-静脉瘘引起的门脉高压中,临床表现腹水为主,出血次之.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DSA应做为合并门脉高压肝癌患者的常规检查.肝动脉栓塞可阻断肝动-静脉瘘,缓解门脉高压所致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并减少通过静脉分流引起的远处转移.

  • 超声造影、CT、DSA对肝癌肝动脉栓塞术后残存血供及后续治疗方案的评估作用

    作者:王琼瑶;谢其根;杨章庚;华燕艳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T、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肝癌肝动脉栓塞术(TAE)后残存血供及后续治疗方案的评估作用.方法:对30例接受TAE的肝癌患者行超声造影、CT、DSA检查,对照结果.并对25例有残存血供者再次TAE后的碘油沉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0例中,5例三项检查均提示病灶灭活完全,无残留血供.19例三项检查均显示病灶残存血供丰富,再次TAE碘油沉积良好.6例CT显示病灶灭活无血供,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局部残存少量血供,DSA造影结果与超声造影相符,再次TAE碘油沉积不良.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癌TAE后病灶残存血供的显示较CT更敏感、准确,与DSA相仿,且操作简便、无创.TAE后病灶的碘油沉积情况与血供相关,对于灭活不全但血供不丰富者,应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回顾

    作者:韩秀娟;李艳红;巩丽;朱少君;薛力;刘小艳;赵建业;张伟

    目的:报道1例原发于胰腺体部的淋巴瘤,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排列密集,弥漫分布,核深染,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规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LCA、CD20、CD79α、Vimentin,不表达CD45RO、CK、EMA、NSE、Syn、CgA、CD99、CD3.结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极为罕见,临床诊断应排除其他部位淋巴瘤的转移或白血病.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黄力;杨勇;姚启盛;王晓康;陈从波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2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VEGF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2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VEGF、survivin表达均为阴性;survivin、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阳性表达分别为33例(56.9%)、30例(51.7%).肿瘤不同分级中随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增高,I级与Ⅲ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中随分期的增高,表达增高,Tis-T1与T2-T4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urvivin、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表达呈正相关 (r=0.385,P<0.01).结论:VEGF和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survivin基因可能参与了肿瘤血管的形成.

  • Bcl-2、Caspase-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邓文英;罗素霞;陈小兵;周孟强;李宁;韩黎丽;马杰;韩广森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中Bcl-2 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42例结直肠腺癌、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以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Bcl-2和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Bcl-2、Caspase-3在正常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和Caspase-3与大肠癌分级有关(P<0.05),但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腺癌组织中Bcl-2和Caspase-3 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大肠癌及腺癌进行Bcl-2和Caspase-3基因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

  • MMP-9、LMP-1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颖新;黄启芳;杨云莉;陈军;陈发龙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潜伏膜蛋白-1(LMP-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83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鼻咽部瘤体活检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MMP-9、LMP-1的表达.结果:MMP-9阳性表达率为65%(54/83),其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关系密切(P<0.05).LMP-1阳性表达率为57%(47/83),其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关系密切(P<0.05);且与MMP-9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327,P<0.05).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是临床分期(Ⅲ、Ⅳ期)、颈淋巴结N3阳性、MMP-9阳性表达、LMP-1阳性表达(P<0.05).MMP-9、LMP-1均为阳性表达者远处转移风险更高(P<0.05).结论:MMP-9、LMP-1阳性表达与远处转移明显相关,可作为鼻咽癌远处转移的预测指标.

  • Survivin、Bcl-2、nm23-H1的表达及其与鼻咽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关系

    作者:潘艳东;黎静;尹吉林;陈晓东;李向东;王卓才;李志强;郭晓彤;陈炳旭;张伟;陈敬文

    目的:研究Survivin、Bcl-2及 nm23-H1的表达及其与鼻咽癌(NPC)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分析32例NPC Survivin、Bcl-2及nm23-H1的表达.结果:32例NPC组织中Survivin、Bcl-2及nm23-HI的表达率分别为:68.7%(22/32)、71.9%(23/32)、56.3%(18/32);晚期(Ⅲ、Ⅳ期)患者Survivin、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18/20)、90%(18/20)明显高于早期(Ⅰ、Ⅱ期)患者的表达率33.3%(4/12)、41.6%(5/1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分化癌患者Survivin、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10)、100%(10/10)明显高于低分化鳞癌患者表达率54.5%(12/22)、59.1%(13/2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有颈部淋巴转移的患者Survivin、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18/26)、76.9%(20/26)高于无颈部淋巴转移患者表达率66.6%(4/6)、50%(3/6),但均未见显著性(P>0.05);晚期(Ⅲ、Ⅳ期)患者nm23-H的阳性表达率40%(8/20)低于早期(Ⅰ、Ⅱ期)患者的表达水平100%(12/12),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分化癌患者的阳性表达率(7/10,70%)高于低分化鳞癌患者的表达率54.5%(13/22),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颈部淋巴转移患者nm23-H1的阳性表达率100%(6/6)高于有颈部淋巴转移患者表达水平46.1%(12/2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鼻咽癌中存在着Survivin、Bcl-2及nm23-H1的高表达;Survivin、Bcl-2与鼻咽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具有相关性,而与颈部淋巴转移无相关性,nm23-H1与鼻咽癌的临床分期、颈部淋巴转移具有相关性,但与病理类型无相关性.

  • 多西紫杉醇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临床观察

    作者:罗建奇;陈素琼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放疗治疗局部中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确诊的77例Ⅲ期及Ⅳa期初治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单放组)38例和同步放化疗组(放化组)39例,两组放射治疗剂量及方式相同,放化组同时采用国产多西紫杉醇50mg/m2静滴,每周一次,治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放化组和单放组患者鼻咽部病灶消退率为92.3%、73.7% ,颈部转移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 96.6%和77.8%,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放化组和单放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74.4%和39.5%,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和皮肤、口腔黏膜急性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放疗可提高局部中晚期鼻咽癌原发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消退率,而毒副反应无明显增加.

  • 131I-SPECT/CT融合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郭一玲;陈佐伟;张英男;卢慧;辛镇祓

    目的:评价用131I-SPECT/CT融合显像方法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是否有转移病灶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156例DTC术后患者在随诊的不同阶段行常规核医学全身131I平面显像,对所见的异常摄取灶再进行131I-SPECT/CT融合显像,比较这两种显像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全身131I平面显像发现DTC术后异常摄取灶的阳性率为57.05%(89/156),其中61例有颈部摄取患者中, 131I-SPECT/CT融合显像提高了对该区域复发和转移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在其余颈部以外区域有摄取灶的28例患者中,131I-SPECT/CT融合显像亦可对颈部以外区域可疑摄取灶做出准确定位及定性诊断.结论:131I-SPECT/CT融合显像与常规核医学平面显像相比,在对DTC术后患者随访时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对DTC术后患者的诊疗决策亦有重要意义.

  • 喉部恶性淋巴瘤放射治疗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马俊刚;王阁;杨镇洲

    目的:探讨喉部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喉部恶性淋巴瘤镜下特点,并给予放疗,观察疗效及相关副反应,评价短期治疗效果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组织内见弥漫分布大小较一致的核染色质粗、浓染的淋巴细胞.部分淋巴细胞在腺上皮中聚集,黏膜内可见残存的腺体和小导管.结论: 原发于喉的恶性淋巴瘤极为少见,需行免疫组化检查予以鉴别,对放疗中等敏感,肿瘤局控率与放射剂量有关.

  • 鼻咽癌中B7-H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汪春福;邹桂华;邓院萍;温寿清

    目的:研究鼻咽癌中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B7-H3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7-H3在56例鼻咽癌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类型,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 在鼻咽非角化型分化性癌和鼻咽非角化型未分化性癌中B7-H3阳性表达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标本中B7-H3的阳性表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7-H3的表达可能与鼻咽癌的转移和进展有关,与鼻咽癌组织学类型无关.

  • 81例鼻咽癌误诊分析

    作者:唐天友;王建设;周凤娟;章龙珍

    目的:探讨鼻咽癌误诊的原因,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1997年-2006年收治的165例鼻咽癌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总结误诊过程及原因.结果:165例鼻咽癌患者误诊81例,占49.1%.误诊原因:患者因素占21%,医生因素占79%,平均误诊时间为8.8±4.2月.结论:鼻咽癌患者误诊率高,主要原因是非专科医生诊治、患者对鼻咽癌症状不了解所致.

    关键词: 鼻咽癌 误诊 分析
  • 宫颈癌后装治疗用甘氨双唑钠增敏40例

    作者:秦日晻;徐李容;彭丽芳;申昊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后装治疗用甘氨双唑钠放射治疗的增敏作用.方法:85例接受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增敏组40例和常规组45例,常规组常规放疗,增敏组放疗方案同常规组,但后装治疗时用甘氨双唑钠增敏.结果:增敏组肿瘤完全消退38例(95%),肿瘤消退平均后装次数2.9次,优于常规组肿瘤完全消退35例(85%),肿瘤消退平均后装次数4.5次(P<0.05),肿瘤消退时间约提前1.6周.两组急性放射性肠炎、骨髓抑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后装治疗前使用甘氨双唑钠可达放射增敏目的.

  • 宫颈癌调强放疗应用的剂量特点探讨

    作者:余娴;王阁;杨晓霞;杨镇洲;刘岩海;马俊刚

    目的:分析10例宫颈癌调强放疗(IMRT)与箱式四野放疗各危及器官剂量差别和急性毒副反应,评价IMRT做为宫颈癌常规放疗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6 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收治的10例宫颈癌根治性放疗患者,每位患者均同时作调强计划和箱氏四野计划,比较各危及器官的DVH曲线图.结果:两种方法处方剂量均较好的覆盖了靶区.在50Gy水平,IMRT中小肠、膀胱、直肠的体积分别减少了24.1%、38.1%、28.5%,患者副反应轻微,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好.结论:IMRT在宫颈癌治疗中剂量分布优于箱式四野放疗.

  • 疼痛对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分析

    作者:徐燕;马爱

    对50例住院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主诉疼痛分级法(VRS)和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调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各因素的相关性.其疼痛发生率为90%(45/50),轻度疼痛64%(32/50),中度疼痛22%(11/50),重度疼痛4%(2/50).不同疼痛程度的患者之间其食欲、精神、睡眠、疼痛、面部表情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

  • 颅内肿瘤手术后引流管的选择与应用

    作者:徐岁云;孙小菊;戚水云;王金娟;屈满利

    92例患者颅内肿瘤开颅手术后276件头部引流材料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其中橡皮条、橡胶管、硅胶管、自制脑室引流管、专用脑室引流管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5.9%、13.8%、20%、12.5%.

  • PICC在乳腺癌根治术后化疗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康小云;郭萍丽;康莉;任予

    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多周期化疗患者102例,分为两组,PICC组38例,外周静脉途径组64例,比较两组化疗途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及外漏的发生率.PICC组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100%;外周静脉组,穿刺成功率55.9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药物外渗PICC组0例,外周静脉组64例.PICC有穿刺成功率高、静脉炎发生率低,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外漏的发生率的优点.

  •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忠仁

    目的:观察复方斑蝥胶囊与放疗联合应用对中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137例中晚期恶性肿瘤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放疗方法、剂量相同,治疗组联合应用复方斑蝥胶囊.结果:治疗组CR 84.8% (56/66), PR 15.2% (10/66).对照组 CR 66.2% (47/71), PR 19.7% (14/71) P<0.05. 结论:复方斑蝥胶囊与放疗联合应用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能提高放疗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疗效,减少放疗反应和白细胞下降.

  • 改良快速骨组织脱钙法在临床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邓志勇;李海;陈芳;丁敏;姚丽倩;陈金珍;张阳;徐松;郑晓娟;顾静凤;周静

    将需要脱钙处理的骨组织31例,采用改良AF硝酸脱钙液浸泡骨组织,烧杯加盖置50℃-60℃恒温箱加温10-12小时.用改良脱钙液脱钙法所需时间比常规脱钙法缩短了近48小时以上,而且切片完整,结构清晰,着色均匀,避免浓盐酸对病理技术人员的腐蚀.本方法在骨肿瘤病理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 肠管状腺癌和淋巴瘤并存1例

    作者:丁佩芬;益莉娜

    患者男,75岁,以阵发性下腹部疼痛,腹胀,排便排气减少两月为主诉入院.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肠腔狭窄.病理诊断腺癌.于2008年7月27日拟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收入我院.入院检查:血常规:WBC 3.0×109/L,N 56.1%,Hb 86g/L,PLT 246×109/L.术中所见:腹腔内广泛致密粘连,乙状结肠扪及肿块3cm×5cm大小,质硬,已累及浆膜层,浸润至末端回肠,致近端小肠扩张,水肿,管壁增厚.术后乙状结肠和小肠送病理检查.

  • 右肾母细胞瘤术后复发1例报道

    作者:胡静;邵秋菊;梁军

    对1例右肾母细胞瘤患儿右肾病灶采用立体定向X-刀适形放疗.治疗后复查CT及B超,原肿瘤明显缩小.肾母细胞瘤对放射治疗敏感,采用立体定向X-刀适形放疗疗效肯定.

  • 成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1例

    作者:拓鹏飞;陈进才;陈刚;刘浩

    1 病案摘要患者,男,62岁.2008年11月10日因进行性吞咽困难8月伴消瘦之主诉入院,自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8kg.查体:血压160/109mmHg,消瘦,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胃肠蠕动波,全腹软,未触及包快,肝脾肋下未触及,剑突下压痛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4次/分,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37×1012/L,血红蛋白97g/L;肝功能:白蛋白29g/L,余未见异常.胃镜检查示:贲门口可见不规则隆起,表面糜烂坏死病变累及胃底,病理检查:贲门高分化腺癌.钡餐检查:食管钡剂通过欠顺畅食管下段管壁僵硬,管腔偏心性狭窄,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相连,胃体及胃底部胃壁僵硬,蠕动及扩张度差.

  • 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69例临床分析

    作者:顾瑛;梁进;马莉;杨丽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细胞形态特征、治疗效果与预后.方法:对404例经病理学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行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分析其骨髓侵犯发生率、细胞形态特征、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分期、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404例NHL患者中骨髓侵犯69例(17.1%),形态学特征与原发肿瘤一致,年龄35岁以下者多见(53.6%),病理类型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78.2%),骨髓侵犯晚期多见,其侵犯程度越重,临床症状越重,化疗效果差,缓解率低,预后不良.结论:NHL骨髓侵犯程度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病理类型、治疗与预后等密切相关,骨髓侵犯程度重,临床分期晚,疗效及预后差.

现代肿瘤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4 05 06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