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苯并咪唑对体外培养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影响研究

    作者:于功昌;谢琳;郭启明;赛林霖;李莉;薄存香;王筱芬

    目的 研究苯并咪唑对体外培养大鼠睾丸支持细胞波形蛋白和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18~20日龄Wistar雄性大鼠睾丸支持细胞,通过Tris-Hcl低渗处理进行细胞纯化,用MTT法检测阴性对照组、溶剂对照组、苯并咪唑剂量组(0.1、1、10和100 μg/ml)中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中波形蛋白、α/β-微管蛋白的表达.结果 10和100 μg/ml苯并咪唑剂量组在24、48和72 h时均明显抑制了支持细胞的增殖;10和100μg/ml苯并咪唑剂量组中支持细胞波形蛋白、α/β-微管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苯并咪唑对体外培养大鼠支持细胞毒作用明显,抑制睾丸支持细胞的增殖,影响波形蛋白、d/β-微管蛋白的表达.

  • 丙烯酰胺急性染毒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微管蛋白的影响

    作者:白宝琴;赵倩;黄幸;杨宇君;杨夏;张蓓;杨建一

    目的 研究丙烯酰胺(AA)急性染毒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微管蛋白的影响.方法 36只健康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15、25和50 mg/kg剂量组,每组9只,腹腔注射连续染毒6d,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测睾丸细胞微管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不同剂量AA染毒后小鼠体重增加,睾丸与体重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8,P=0.466).生殖细胞微管蛋白与对照组相比,15 mg/k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mg/kg组和50 mg/k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AA染毒对小鼠生殖细胞微管蛋白产生毒性影响,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 孕期及哺乳期锌缺乏损伤脑组织微管聚合机理研究

    作者:王福倐;赵法伋;郭俊生;景乃禾

    为探讨发育期锌缺乏降低脑组织微管聚合作用的可能机理,作者观察了孕期及哺乳期锌缺乏母鼠其仔代成年时的学习能力以及脑组织α微管蛋白(α-Tub)、β-微管蛋白(β-Tub)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水平.给处于孕期及哺乳期ICR母鼠喂饲含不同锌水平的实验饲料,饲料锌水平分别为1、5、30及100mg/kg.在穿梭箱内检测实验仔鼠成年(70日龄)时的学习能力,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脑组织中α-Tub、β-Tub及MAP2的表达情况.行为学检测发现缺锌组(1和5mg/kg)达到学会标准所需次数明显多于非缺锌组(30及100mg/kg),表明缺锌小鼠学习能力受损;比较各实验组α-Tub、β-Tub及MAP2表达量发现,缺锌组α-Tub、β-Tub及MAP2杂交信号明显弱于非缺锌组.蛋白表达量顺序均为1mg/kg组<5mg/kg组<30mg/kg组<100mg/kg组,表明α-Tub、β-Tub及MAP2的表达水平与膳食锌呈正依赖关系.α-Tub、β-Tub及MAP2表达量降低可能是脑组织微管聚合作用下降的重要机制所在,并且与锌缺乏引发的脑功能损伤密切相关.

  • 造成输卵管妊娠相关因子的表达

    作者:刘丽;王业;胡越

    介绍在输卵管妊娠母胎界面中MMP-9,TIMP-1,上皮性钙粘蛋白,微管蛋白在输卵管中的表达;以及MMP-9,TIMP-1,上皮性钙粘蛋白,微管蛋白与输卵管妊娠发生的关系; 进一步研究它们与妊娠的关系,可望为避孕及不孕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 川陈皮素体外对微管蛋白聚合的影响

    作者:刘义;吴科锋;李延平

    目的:研究川陈皮素对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作用,探讨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在离体条件下,将受试化合物加入到微管蛋白聚合-解聚反应体系中,于37℃,350 nm下检测反应体系吸光度的变化.结果:川陈皮素处理后反应体系的吸光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在不同终浓度川陈皮素(5.0,7.5,10.0,12.5 μmol·L-1)的反应体系中,其对应的高吸光度分别为:0.130,0.109,0.086,0.071;对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率分别为16.7%,30.1%,44.9%,54.5%.提示它对微管蛋白聚合具有抑制作用.结论:川陈皮素能抑制体外微管蛋白聚合,这可能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可能机制.

  • PrP及其缺失突变体与微管蛋白的体外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董辰方;王小凡;安润;陈建明;单冰;韩露;雷艳君;韩俊;董小平

    为了进一步确定PrP蛋白与微管蛋白是否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PrP蛋白多肽链中与微管蛋白相互作用的区域,我们表达纯化了全长的PrP以及PrP蛋白缺失突变体,提取了兔脑组织中天然微管蛋白.利用pull-down及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全长PrP及PrP蛋白缺失突变体与微管蛋白是否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全长His-PrP23-231能与微管蛋白发生体外相互作用,并首次证实了PrP与微管蛋白相互作用的区域位于PrP N端第23位至91位氨基酸.此研究为进一步研究PrP在神经细胞的主动转运机制以及Prion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灰鼠耳蜗损伤对耳蜗核微管蛋白的影响

    作者:杨大海;倪道凤;高扬;丁大连;林嘉友;Richard J Salvi

    研究卡铂损伤灰鼠(Chinchilla)耳蜗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 IHC)后, 耳蜗核(Cochlear Nucleus, CN)神经元出现的变化及可能涉及的环节.采取腹腔内给药, 1月后取出用药组、对照组动物耳蜗,观察毛细胞,绘制耳蜗图,对耳蜗核以冠位连续切片(10μm), 利用原位杂交的方法, 以编码微管蛋白的cDNA片段为探针, 进行检测.发现与耳蜗图所示全长内毛细胞破坏对应,伴随耳蜗核神经元体积缩小, 耳蜗核内表达微管蛋白的细胞数减少.提示随着耳蜗内毛细胞的损伤、破坏,耳蜗核的传入神经冲动刺激被去除,影响了耳蜗核团细胞的信号系统的某些环节, 从而导致细胞体积减少、细胞功能损伤等一系列变化.

  • 日本血吸虫SjBT基因的获得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廖力;肖建华;王可耕;曾桥;梁瑜;杨秋林

    目的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Sj)成虫cDNA文库中获得并分析日本血吸虫新基因,为防治日本血吸虫病提供药物靶标或候选疫苗. 方法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用序列标签法随机挑取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对部分序列进行步移法测序获取其全长c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登录. 结果获得了1个日本血吸虫新基因,全长1 439 bp,编码443个氨基酸,与肝片形吸虫微管蛋白基因具有79%的同源性.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质量为7.219 8 ku,等电点为9.12;抗原表位可能位于cDNA序列373~396处. 结论表达序列标签法、步移法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有利于发现日本血吸虫新基因.

  • 体外培养心肌细胞代谢和微管蛋白对拉伸应变的响应

    作者:魏严;张西正;郭勇;李瑞欣;吴金辉;闫玉仙;张永红

    探讨不同参数的拉伸应变与体外培养心肌细胞代谢和微管蛋白含量的关系.建立体外细胞基底膜拉伸装置,分析膜上应变分布.分离乳鼠心肌细胞接种在膜上,施加不同大小和频率的周期性应变,观察细胞形态,测定培养液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内聚合态微管蛋白β-tubulin含量.自行研制的基底膜拉伸装置性能稳定.所得心肌细胞成活率较高,α-横纹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拉伸后细胞由多角形趋向于杆状,且排列方向改变.固定频率1 Hz时,8%应变组的葡萄糖比消耗速率,乳酸比生成速率和β-tubulin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固定应变8%时,1 Hz的周期性拉伸对细胞代谢的促进作用为明显(P<0.01),频率0.5~2 Hz的拉伸应变均可使β-tubulin含量升高.适当的拉伸应变可促进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的代谢和微管聚合.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氧/复氧心肌骨架蛋白的作用

    作者:江慧琳;王华军;李炳流;陈晓辉;朱永城;林珮仪

    目的 从大体和细胞的角度,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骨架蛋白:肌动蛋白(α-actinin protein)、微管蛋白(tubulin protein)和结蛋白(desmin protein)的影响,并初步探讨EPO对缺氧/复氧心肌骨架蛋白作用机制.方法 经夹闭气管8 min建立窒息性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动物模型.24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健康对照(N)组、全心缺血/再灌注(I/R)组和EPO组.I/R组于窒息致心搏骤停后8 min,予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进行复苏,恢复自主循环(ROSC),监测复苏后心功能状态.EPO组CPR后于ROSC后3 min注射EPO 5000 U/kg).确定模型成功后观察120 min,取心室肌,SABC免疫组化法观察微管蛋白、结蛋白和肌动蛋白变化.分离培养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C)组;②缺氧/复氧(H/R)组(缺氧10 h/复氧4h);③EPO组(缺氧10 h/复氧4h后予EPO 10 U/mL干预),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细胞微管蛋白、肌动蛋白结构及其荧光强度变化.结果 动物实验中,N组、I/R组和EPO组结蛋白、微管蛋白和肌动蛋白的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O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胞研究实验中,H/R组心肌细胞肌动蛋白、微管蛋白荧光染色结构明显破坏,网状结构模糊不清,平均荧光强度值较C组明显减弱,但与EPO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氧/复氧对心肌损伤作用具有时效性,EPO对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肌骨架蛋白无保护作用.

  • 细胞骨架与机械信号传导:椎间盘突出机制研究的新靶点

    作者:薛荣亮;李思远

    椎间盘突出的起始病因不清.作用于椎间盘上的非正常机械力及其导致的细胞外基质代谢变化是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起始原因.细胞骨架蛋白如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和波形蛋白是机械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胞外机械刺激信号转换为细胞生物学反应,以帮助维持椎间盘组织胞外基质成分的正常代谢和更新.多种因素尤其是年龄会导致椎间盘细胞中细胞骨架蛋白结构和表达的改变,影响细胞应对不同机械力刺激时胞内信号传导能力,导致椎间盘组织胞外基质成分代谢和结构改变,终诱发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对于机械力与细胞骨架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由椎间盘突出所引起的腰背痛和腰腿痛提供新的思路.

  • βⅢ-微管蛋白在乳腺癌癌变不同阶段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冯俊;李建军;应荣彪;吴云飞;徐惠绵

    目的 探讨βⅢ-微管蛋白在乳腺癌癌变各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 例乳腺非典型增生、30 例导管内癌和30 例浸润性导管癌中βⅢ-微管蛋白表达水平,另30 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正常乳腺组织、非典型增生、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βⅢ-微管蛋白的表达程度不同(χ2 =31.547,P =0.000).随着从正常乳腺组织到出现非典型增生进展为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发展变化,βⅢ-微管蛋白表达率呈增高趋势.除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在非典型增生组、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高于正常乳腺组(z =-2.168,P =0.030,z =-3.878,P =0.000,z =-5.017,P =0.000);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中βⅢ-微管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组(z =-2.136,P =0.033,z =-3.593,P =0.000).而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482,P =0.138).结论 βⅢ-微管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乳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并有可能在促使乳腺癌过度增殖及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去甲斑蝥素对胆管癌RBE细胞α-Tubulin骨架蛋白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王天阳;王文斌;边伟;张小艳;刘建华;王凤安

    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对人胆管癌RBE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对微管蛋白(α-Tubulin)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胆管癌RBE细胞,分别用不同剂量去甲斑蝥素处理,流式细胞学检测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α-Tubulin结构变化,Real-time PCR检测α-Tubulin mRNA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胆管癌RBE细胞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G2/M期阻滞作用增强,10、20、40μg/ml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到去甲斑蝥素作用下,胆管癌RBE细胞α-Tubulin骨架结构被破坏,Real-time PCR证实去甲斑蝥素使胆管癌RBE细胞α-Tubulin转录水平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P=0.000,P<0.01)。结论去甲斑蝥素可以通过破坏胆管癌RBE细胞Tubulin骨架、抑制α-Tubulin mRNA的表达,阻止纺锤体的形成,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导致生长抑制,是其抗肿瘤机制之一。

  • 用ITS和TUB序列差异鉴定临床相关波氏假阿利什霉/尖端赛多孢

    作者:王思卜;张杰;余进;陈少杰;万喆;李若瑜

    目的 探讨用rDNA基因ITS及TUB的差异对15株致病性波氏假阿利什霉/尖端赛多孢重新分类鉴定,以了解致病菌株种类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15株北京大学真菌与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的临床相关波氏假阿利什霉/尖端赛多孢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下特征,糖同化试验方法观察菌株对D-核糖的利用,以及对菌株ITS及TUB进行Clustal X序列比对和MEGA 4方法种系发生研究.结果 15株波氏假阿利什霉/尖端赛多孢菌落形态学和显微镜特征无明显差异,仅1株出现有性期表现.糖同化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均可利用D-核糖.15株菌经与荷兰CBS网站(http://www.cbs.knaw.nl)数据库中模式株比对以及绘制种系发生图,显示分属于波氏假阿利什霉复合种第4支Scedosporium apiospermum和第5支Pseudallescheria boydii,且分别为4和11株.结论 对于波氏假阿利什霉复合种仅依赖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难以准确鉴定,且耗时长,而通过多位点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能可靠鉴定波氏假阿利什霉/尖端赛多孢.对临床相关的波氏假阿利什霉/尖端赛多孢建议在形态学基础上结合分子方法进行种水平鉴定.

  • ITS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鉴定曲霉菌的临床应用

    作者:朱敏;耿佳靖;王玫;黄艳飞;王利君;鲁辛辛

    目的 研究ITS序列分析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在曲霉菌鉴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7月至201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真菌性鼻窦炎病原菌株中曲霉菌124株,分别对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形态学包括传统培养方法、玻片培养和乳酸酚棉蓝染色及KOH消化后显微镜镜检.将菌株的PCR扩增产物进行ITS序列分析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其测序结果与GenBank、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和DNA Data Bank of Japan 3个数据库比对,得到分子鉴定结果.结果 形态学鉴定为黄曲霉的56株曲霉中,经ITS序列分析鉴定为黄曲霉55株,寄生曲霉1株,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与ITS序列分析相同;形态学鉴定为烟曲霉的37株曲霉中,ITS序列分析鉴定为37株烟曲霉复合种,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烟曲霉35株和仑图卢斯曲霉2株;形态学鉴定为杂色曲霉的21株曲霉中,ITS序列分析鉴定为杂色曲霉16株和未鉴定到种的曲霉5株,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杂色曲霉16株和聚多曲霉5株;形态学鉴定为构巢曲霉的10株曲霉中,ITS序列分析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均鉴定为构巢曲霉.结论 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曲霉的分辨率较ITS序列分析高,可以将曲霉准确鉴定到种,ITS序列可以分析到曲霉复合种.

  • β-tubulin-Ⅲ、E-cadherin和α-catenin在乳腺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

    作者:王刚平;张红;梁云爱;张作峰;袁宗怀;郭小艳

    目的 探讨乳腺癌前病变及浸润性癌中β-tubulin-Ⅲ、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及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UhraSensitiveTM S-P法检测20例乳腺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DH)、6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和90例浸润性乳腺癌(IDC)中的β-tubulin-Ⅲ、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以3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结果 β-tubulin-Ⅲ微管蛋白的表达:(1)β-tubulin-Ⅲ微管蛋白在正常对照组、ADH、DCIS和IDC组中表达率为22.0%,55.0%,71.7%,8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2.298,P<0.05),两两组间比较,导管原位癌组、浸润性导管癌组与非典型导管增生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39.525,22.474,6.551,P<0.05).2.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在正常对照组、ADH、DCIS和IDC组中,E-cadherin的表达率分别为100%、75.0%、68.3%和41.1%,α-catenin的表达率为100.0%、80.0%、73.3%和56.7%,在四组中E-cadherin和α-cateni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5,10.97,P<0.05).结论 乳腺癌前病变中β-tubulin-Ⅲ过表达,可能是乳腺癌形成的早期事件;E-cadherin和α-catenin在乳腺细胞过度增殖、恶性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组织病变程度及侵袭能力强弱的因素,β-tubulin-Ⅲ微管蛋白及E-cadherin、α-catenin有可能成为诊断和评估乳腺癌变和治疗的指标.

  • 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Ⅲβ微管蛋白和磷酸化塌陷反应介导蛋白2表达与化疗预后的关系

    作者:胡立红;俞芳;田欢栋;邬海燕;林丽;李勇诚

    目的 观察老年Ⅲ期和Ⅳ期菲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磷酸化塌陷反应介导蛋白2(pCRMP2)和Ⅲβ微管蛋白(Ⅲβ tubulin)的表达,以及与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TP)方案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分期为Ⅲ期和Ⅳ期、体力活动状态评分(PS)0~2分的患者,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pCRMP2和Ⅲβ微管蛋白表达情况,根据pCRMP2和Ⅲβ微管蛋白表达高低分为A组:pCRMP2和Ⅲβ微管蛋白均为低表达,B组:pCRMP2和Ⅲβ微管蛋白均为高表达,C组:pCRMP2高表达、Ⅲβ微管蛋白低表达,D组:pCRMP2低表达、Ⅲβ微管蛋白高表达4组,入选患者首次均给予TP方案,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有效患者继续给予TP方案,无效患者给予二线方案.评价pCRMP2和Ⅲβ微管蛋白表达与疗效、总生存时间(OS)以及至肿瘤进展时间(TTP)的关系. 结果 127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pCRMP2高表达51.2% (65例),Ⅲβ微管蛋白高表达47.2%(60例).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CRMP2和Ⅲβ微管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低分化腺癌较其他分化好的肿瘤表达高;在与临床病理参数的比较结果显示,pCRMP2和Ⅲβ微管蛋白均与病理分级及组织分类相关,且pCRMP2还与临床分期有关;同时发现pCRMP2和Ⅲβ微管蛋白高表达患者比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下降.4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在化疗前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后A组客观缓解率(RR)(65.3%)明显高于其他3组,而C组、D组RR分别为48.1%、44.0%,高于B组(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OS分别为(510.5±20.9)d、(215.7±31.5)d、(326.9±25.7)d、(298.7±21.2)d,A组较其他组明显延长,C组、D组与B组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pCRMP2和Ⅲβ微管蛋白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检测可作为判断肺癌预后和预测化疗耐药的重要指标.

  • 早老素:阿尔茨海默病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彭丹涛;许贤豪;刘伟

    老年性痴呆(AD)是神经系统的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ADL)减退、精神行为异常(BPSD)及认知功能减退(Cognitive impairment),并伴有神经炎斑及神经元纤维缠结等特征性病理改变.AD的发生与许多基因突变相关,其中早老素(PS)基因突变可导致早发性家族性及散发性AD的发生,推测PS基因突变导致细胞骨架发生变化及细胞内钙信息紊乱,促进微管蛋白(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改变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剪切,从而加速神经炎斑及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形成.

  • 微管蛋白在体外牵张刺激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席雨涛;马爱群;耿涛;白晓君;吴格如

    目的探讨细胞骨架微管蛋白在牵张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体外牵张培养的心肌细胞,采用3H-亮氨酸掺入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反映心肌细胞肥大指标和活心肌细胞数目,激光共聚焦定性、定量微管蛋白的合成和分布情况.结果 20%的持续性牵张引起心肌细胞的3H-亮氨酸掺入量[12 h为(1870.0±112.5) cpm,24 h为(2015.5±193.7) cpm],与对照组[12 h为(1122.7±126.5) cpm,24 h为(1210.7±222.7)cpm]比较显著增加,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素(4 μmol/L)可以明显抑制3H-亮氨酸掺入量[12 h为(1292.7±142.6)cpm,24 h为(1327.8±97.4) cpm].牵张12 h即可见微管蛋白荧光强度增强,24 h部分细胞呈现微管蛋白结构坍塌,纹理模糊,荧光强度分布不均,微管蛋白高光密度值1600(任意单位),可被4 μmol/L秋水仙素抑制.结论细胞骨架微管蛋白系统是牵张刺激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反应的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之一.

    关键词: 微管蛋白 心肌 牵张
  • 角质素结构、分布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作者:

    1 角质素的结构真核细胞内含复杂的细胞骨架,由三种结构蛋白组成:含肌动蛋白的微丝(microfilament,直径6nm)、含微管蛋白的微管(microtubule,直径25nm)和粗细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IF,直径10nm).根据其基因结构和蛋白排列顺序的特点,可将IF分为六个亚型:Ⅰ、Ⅱ、Ⅲ、Ⅳ、Ⅴ和Ⅵ型.其中Ⅰ型和Ⅱ型即为角质素(keratin),是所有IF蛋白中为复杂的,可作为上皮增生、分化的特征性蛋白.

184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