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5-己二酮对大鼠坐骨神经骨架蛋白的影响

    作者:程东;韩晓英;姚文环;李慧;郭婕;颜燕;周雯;张天亮

    目的 探讨2,5-己二酮(HD)对大鼠坐骨神经中神经丝、微丝、微管等骨架蛋白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经腹腔染毒,剂量分别为100和300 mg/(kg·bw),连续8周(每周5d).处死一半动物并分离、冻存坐骨神经.另一半动物停止染毒、自然恢复8周后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高分子量神经丝(NF-H)、中分子量神经丝(NF-M)、低分子量神经丝(NF-L)、β-肌动蛋白(β-actin)和β-管蛋白(β-tubulin)的相对含量.结果 剂量组NF-H、NF-M、NF-L相对含量在染毒8周时均降低,下降至对照组的81% ~92%,且呈现剂量-反应关系;染毒8周又自然恢复8周时相对含量较染毒8周时无明显变化.β-actin的相对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β-tubulin的相对含量在染毒8周时无明显变化,染毒8周又自然恢复8周时300 mg/(kg·bw)剂量组明显降低.结论 HD导致大鼠坐骨神经中骨架蛋白的改变自然恢复8周后无明显变化.

  • 2,5-己二酮对大鼠血清中骨架蛋白含量的影响

    作者:张天亮;谢克勤;赵秀兰;张翠丽;韩晓英;于丽华

    目的初步探讨正己烷型慢性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模型大鼠血清中神经丝、微丝、微管等骨架蛋白含量涤跋初步探讨其作为正己烷接触的效应指标以检测和评价神经系统损伤的可行性.

  • 补肾壮筋汤对兔膝骨关节炎软骨形态学和骨架蛋白ROCK、Cofilin、Phospho-Cofilin、LIMK1和Phospho-LIMK1的影响

    作者:梁杰;柳维林;韩平;邱艺斌;罗庆禄

    目的:探讨补肾壮筋汤对兔膝骨性关节炎(OA)模型形态学和细胞骨架蛋白的影响.方法:将48只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用Hulth法造成早期OA模型.空白组常规喂养;模型组以0.9%氯化钠溶液灌胃;低剂量组以补肾壮筋汤10.5g/kg灌胃,每天1次;高剂量组10.5g/kg灌胃补肾壮筋汤灌胃,每天2次,持续4周.采用HE染色观察软骨形态结构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OA软骨细胞ROCK、Cofilin、Phospho-Cofilin,LIMK1和Phospho-LIMK1蛋白含量变化.结果:HE:低剂量与高剂量组关节软骨退变程度较模型组轻(P<0.05);Western blot:软骨细胞骨架蛋白ROCK、Cofilin、Phospho-Cofilin,LIMK1和Phospho-LIMK1蛋白表达,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补肾壮筋汤可能通过调节细胞骨架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了软骨细胞骨架破坏的进程,减缓膝关节关节炎的退变.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氧/复氧心肌骨架蛋白的作用

    作者:江慧琳;王华军;李炳流;陈晓辉;朱永城;林珮仪

    目的 从大体和细胞的角度,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骨架蛋白:肌动蛋白(α-actinin protein)、微管蛋白(tubulin protein)和结蛋白(desmin protein)的影响,并初步探讨EPO对缺氧/复氧心肌骨架蛋白作用机制.方法 经夹闭气管8 min建立窒息性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动物模型.24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健康对照(N)组、全心缺血/再灌注(I/R)组和EPO组.I/R组于窒息致心搏骤停后8 min,予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进行复苏,恢复自主循环(ROSC),监测复苏后心功能状态.EPO组CPR后于ROSC后3 min注射EPO 5000 U/kg).确定模型成功后观察120 min,取心室肌,SABC免疫组化法观察微管蛋白、结蛋白和肌动蛋白变化.分离培养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C)组;②缺氧/复氧(H/R)组(缺氧10 h/复氧4h);③EPO组(缺氧10 h/复氧4h后予EPO 10 U/mL干预),免疫荧光法观察各组细胞微管蛋白、肌动蛋白结构及其荧光强度变化.结果 动物实验中,N组、I/R组和EPO组结蛋白、微管蛋白和肌动蛋白的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O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细胞研究实验中,H/R组心肌细胞肌动蛋白、微管蛋白荧光染色结构明显破坏,网状结构模糊不清,平均荧光强度值较C组明显减弱,但与EPO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氧/复氧对心肌损伤作用具有时效性,EPO对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肌骨架蛋白无保护作用.

  • 扩张型心肌病基因突变及基因治疗

    作者:赵春霞;黎明;汪道文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为36.5/10万人[1],由于存在一些无症状患者,所以实际的发病率可能更高.DCM以心室扩张及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可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和栓塞性疾病,这些也是导致DCM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决定因素.近十余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在DCM的病因、发病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与该类疾病有关的基因突变,家系研究提示约25%~30%的"原发型"DCM是由心肌骨架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2].

  • 基于骨架蛋白的噬菌体肽库研究

    作者:赵安;薛沿宁;王会信

    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是研究蛋白质分子进化的理想工具.从选择合适的蛋白骨架入手,构建在此结构基础上的构象型肽库,结合高通量大规模的筛选技术,可以方便地获得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质.这些新功能蛋白因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将有可能在许多生物技术领域中替代天然抗体.

  • 一次性离心运动对大鼠骨骼肌骨架蛋白表达和肌力的影响

    作者:马新东;周越;王瑞元

    目的:探讨一次性离心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肌力和收缩蛋白myosin,细胞膜骨架蛋白dystrophin、a-DG、β-DG,细胞外基质蛋白laminin-2、collagen Ⅳ表达的影响,以及上述蛋白与骨骼肌收缩力和拉断力的相关关系.方法:42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n=6)和运动组(n=36).运动组大鼠进行一次性离心运动,坡度为-16°,跑速为26.8 m/min,运动5 min,间歇1 min,共进行10组.分别于运动后即刻、4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7天,将大鼠腓肠肌在半离体状态下固定于微型材料实验机,用电刺激法测试大鼠腓肠肌收缩力,然后测拉断力,后取材测试血清CK、LDH,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腓肠肌myosin、dystrophin、α-DG、β-DG、laminin-2、collagen Ⅳ蛋白和laminin-2基因表达.结果:一次性离心运动后即刻,大鼠血清CK和LDH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一次性离心运动后即刻和48小时,大鼠腓肠肌收缩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运动后24小时拉断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收缩力与拉断力呈正相关(r=0.501,P<0.01);一次性离心运动即刻laminin-2基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运动后24小时laminin-2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骨架蛋白含量与大鼠腓肠肌收缩力无相关关系,laminin-2蛋白含量变化与大鼠腓肠肌拉断力呈负相关(r=-0.727,P<0.01).结论: (1)一次性离心运动致骨骼肌损伤,收缩力下降和肌肉损伤有关. (2)大鼠腓肠肌的材料力学特性在一次性离心运动后24小时弱.(3)大鼠腓肠肌收缩力和骨架蛋白变化无相关关系. (4)大鼠腓肠肌拉断力在一次性离心运动后和laminin-2蛋白含量高度负相关,其内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 黄芩苷对肺炎支原体骨架蛋白质的影响

    作者:李振宇;张树明

    目的:通过给药前后,对肺炎支原体骨架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探讨黄芩苷对肺炎支原体骨架蛋白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确定黄芩苷Mic,利用 ccU法测定肺炎支原体生长曲线,通过sds-PaGe分析肺炎支原体骨架蛋白的变化。结果黄芩苷Mic为16ug/ml,接种105~106ccU/ml的支原体传代,72h后达峰值7.0×107ccU/ml,在黄芩苷干预下,支原体骨架蛋白条带减少,表达降低。结论黄芩苷能能降低肺炎支原体骨架蛋白的表达。

  • 输尿管结扎对小鼠肾皮质骨架蛋白与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迎华;杨汝春;林宜;王军;朱晓玲

    目的 通过对UUO小鼠肾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炎症介质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表达的研究,探讨肾间质纤维化机制.方法 实验取单侧输尿管结扎(UUO)21天小鼠结扎侧肾组织,肾组织α-SMA、Vimentin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技术;ICAM-1蛋白质表达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MCP-1基因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结果 UUO模型组小鼠肾小管间质α-SMA、Vimentin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肾组织中ICAM-1蛋白表达、MCP-1基因表达亦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结论 输尿管结扎21天可诱导肾小管间质肌成纤维细胞的大量积聚,可能与肾组织炎症因子的高度表达相关.

  • PDT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护理体会

    作者:郜瑞红

    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安阳是食管癌的高发区.2004年4月30日~6月9日,我院与挪威国立医院进行合作,采用光动力治疗(photo dynamic treatment,PDT)治疗早期食管癌,利用口服和静脉应用光敏剂,即以常规剂量的细胞光敏剂ALA佐以小剂量的血管光敏剂PHOTOSAN以被挪威的临床前期研究证明具有协同作用,用激光直接照射病变部位,使细胞的膜脂质氧化、膜核昔转运受阻、酪氨酸摄取受抑制、一些重要的酶活性降低,浅粒体、膜蛋白和骨架蛋白的结构被破坏,能量代谢发生紊乱,终而导致癌细胞死亡.我科是此项目的试点科室,现根据PDT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情况浅谈一下护理体会.

  • 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与肿瘤血管生成

    作者:胡赞;胡成平;李敏

    肿瘤生长和转移均依赖于肿瘤的血管生成,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是肿瘤血管生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现从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促血管生成因子、骨架蛋白解聚、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三个方面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进行综述.

  • 埃兹蛋白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庆飞;杨兵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关于肿瘤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忆取得重大突破,但对于肿瘤细胞转移的具体机制仍不甚清楚.这篇综述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已被证实参与肿瘤发生、转移的分子:埃兹(Ezrin)蛋白,作为埃兹蛋白/根蛋白/膜窘态蛋白(ezrin/radixin/moesin,ERM)蛋白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一种细胞膜与细胞骨架的连接蛋白,是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骨架蛋白的重要联系分子,参与细胞黏附和运动,并参与细胞凋亡和吞噬.

  • 丹参酮ⅡA对嘌呤霉素诱导肾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贺良平;熊国良;曾又佳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嘌呤霉素诱导肾足细胞骨架蛋白F-actin、synaptopodin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条件永生性人肾足细胞株AB8/13随机分为对照( control)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 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 PAN)组、不同剂量(10,20,40,80μmol)丹参酮ⅡA干预(tanshinone ⅡA,TⅡA)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骨架蛋白F-actin、synaptopodin在足细胞内的分布及形态;通过DAPI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核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p-Rac1/Cdc42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F-actin、synaptopodin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较control组,PAN组F-actin、synaptopo-din结构紊乱,胞质回缩,细胞边缘褶皱,凋亡小体增多。各浓度TⅡA组上述情况较PAN组显著改善。(2) p-Rac1/Cdc42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PAN组p-Rac1/Cdc42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与PAN组相比,TⅡA组p-Rac1/Cdc42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且呈浓度依赖方式。结论:TⅡA可改善PAN诱导的足细胞骨架蛋白F-actin、synaptopodin的重排及结构紊乱,对足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Rac1/Cdc42磷酸化水平,减少足细胞丝状伪足、层状伪足形成,从而稳定PAN诱导的细胞骨架变构有关。

  • 2,5己二酮对大鼠大脑组织骨架蛋白的影响

    作者:张天亮;赵秀兰;谢克勤;朱振平

    目的探讨2,5己二酮(HD)对大脑组织中神经丝、微管、微丝等骨架蛋白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经腹腔染毒,剂量分别为200和400 mg/(kg.d),连续8周(每周5次),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大脑组织匀浆28000g、30 min离心后所得上清和沉淀中低分子量神经丝(NF-L)、中分子量神经丝(NF-M)、高分子量神经丝(NF-H)、β-肌动蛋白、α-管蛋白和β-管蛋白的相对含量.结果上清中NF-L和NF-M未能检测到,其它神经丝亚单位的含量在沉淀和上清中均明显降低,下降至对照组的33%~73%,且呈现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β-肌动蛋白、α-管蛋白、β-管蛋白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HD导致大鼠大脑中神经丝含量的降低,神经丝含量的改变和其神经毒性有关.

  • 骨架蛋白Shank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和作用

    作者:陆珊;王蓬文

    Shank是一种多结构域的骨架蛋白,可介导多种蛋白连接而成功能复合体,在神经系统有广泛分布,对于维持神经元突触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 骨桥蛋白对压力过负荷心衰小鼠的影响

    作者:安君;王宁;安康;高健;刘旭光

    目的 同步观察心肌骨桥蛋白(OTN)、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过负荷心衰(HF)、过负荷心衰重置于正常负荷小鼠心脏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昆明种系小鼠C57BL/6 野生型小鼠,分为Sham组、过负荷HF组、过负荷心衰重新置于正常负荷(HF-NL)组,观察三组形态学改变、血清NT-proBNP浓度以及OPN mRNA表达.结果 光镜下Sham组小鼠心肌细胞结构完整,肌纤维排列整齐;过负荷HF组小鼠心肌纤维间隙增宽,心肌细胞呈不同程度变性及肥大,部分心肌细胞呈局灶性坏死;HF-NL组与过负荷HF组比较,心肌纤维间隙增宽得到改善,心肌细胞变性、肥大以及局灶性坏死变轻;血清NT-proBNP浓度在Sham组、过负荷HF组、HF-NL组分别为(54.10±8.91)mg/L、(459.78±22.79)mg/L(与Sham组比较,P<0.01)、(362.67±43.73)mg/L(与过负荷HF组比较,P<0.01).OPN mRNA表达在正常小鼠中的表达较弱〔(0.95±0.10)%〕;在过负荷HF组增强〔(3.38±0.12)%,与Sham组比较,P<0.01〕,而在HF-NL组表达减轻〔(1.97±0.14)%,与过负荷HF组比较,P<0.01〕.结论 OPN参与过负荷心衰置于正常负荷后的心肌重塑过程,抑制OPN表达可能是减轻、减缓过负荷HF发生、发展的干预靶点之一.

  • 内皮素-1与CGRP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温世奇;陈泉

    目的 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素(ET-1)及CGRP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及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用MTT法测定ET-1及ET-1与CGRP联合应用对VSMC增殖的影响,运用3H-TdR法检测其对DNA合成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对增殖周期的作用,实时定量观察对VSMC表型变化及SM22α、骨架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T-1能促进VSMC的增殖;增加VSMC DNA合成;促使VSMC从G0期向S期的转变,使G0/G1期细胞百分比降低,S期细胞百分比增加;使VSMC发生表型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中SM22α及骨架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加入CGRP后可逆转ET-1的上述作用,使VSMC的增殖及DNA合成均被抑制,且G0/G1期细胞百分比增加,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另外,亦可抑制VSMC向合成型转变,增加SM22α、骨架蛋白表达量.结论 ET-1不仅能促进VSMC的增殖,还可使VSMC向合成型表型转化;而CGRP可逆转ET-1的作用,抑制增殖及表型转化;ET-1与CGRP的上述作用可能与两者调节SM22α、骨架蛋白的表达有关.

  • 黄芪甲苷Ⅳ通过影响β-actin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调节作用

    作者:米琼宇;邰婷;潘玉琴;何帮顺;赵树立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Ⅳ(AS-Ⅳ)对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调节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A.Hy926,用AS-Ⅳ进行干预,同时给予或不给予骨架蛋白β-actin聚合稳定剂phalloidin,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eNOS与单体β-ac血结合状态的变化,用L-3H-精氨酸转化为L3H-瓜氨酸的同位素法测定eNOS活性,I125环一磷酸鸟苷(cGMP)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内cGMP水平,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中eNOS和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水平,总蛋白水平.结果:①AS-Ⅳ作用10min后,细胞内单体β-actin与eNOS的结合明显增加(P<0.05或P<0.01),预先给予phalloidin显著抑制了AS-Ⅳ引起的两者结合的增加(P<0.01).②AS-Ⅳ明显增加了eNOS活性(P<0.05)、cGMP含量(P<0.01)、eNOS Ser-1177磷酸化水平(P<0.01)、Akt Ser-473磷酸化水平(P<0.001),预先给予phalloidin明显降低了AS-Ⅳ引起的eNOS活性(P<0.05)、cGMP含量(P<0.01)和磷酸化水平的增加(P<0.01),但对Akt的磷酸化没有影响.结论:单体β-actin与eNOS的结合在AS-Ⅳ激活eNOS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作用,其主要是通过促进Akt对eNOS Ser-1177的磷酸化来实现的.

  • 红细胞膜蛋白异常与膜骨架相关溶血性贫血的发生

    作者:王也飞;胡翊群

    红细胞膜为双层磷脂结构,其间镶嵌着多种膜蛋白.这些膜蛋白包括包埋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整合蛋白及存在于膜内侧的细胞膜骨架蛋白,而后者与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溶血关系密切.

  • CD44v6与肝细胞癌转移的关系

    作者:陈冰琳

    1991年Günthert等[1]采用针对大鼠转移性胰腺癌细胞表面糖蛋白的一种单抗,其相关抗原的cDNA序列与CD44同源,后证实为CD44v6,将这种单抗与肿瘤细胞同时注入裸鼠体内,可延缓甚至完全阻断其淋巴结和肺转移灶形成.他们早提出了CD44v6与肿瘤转移相关,而1998年李祖国等[2]首次证明在肝细胞癌(HCC)细胞中CD44v6可能通过细胞内羧基端结构影响细胞内骨架蛋白的构象和分布,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促进肿瘤转移的发生.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