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激光诱导胃体组织自体荧光诊断早癌的检测系统研究及临床实验

    作者:陈正义;欧辉彬;傅昇;林松挺;钟文州

    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诊断技术是利用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自体荧光光谱及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来诊断病变,克服常规取样活检容易出现微小病变和较深层病变漏检的缺点,使临床诊断早癌变为现实.该系统在相同条件下对海口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41个患者进行在体连续LIAF光谱检测和分析,以磷状细胞癌光谱图为中心分别与正常胃体组织,炎性组织、增生组织等进行横向分析比较查找出其差异性.LIAF光谱检测技术可以明确区分正常组织与癌变组织,实时发现早癌和癌前病变,实现"光活检".

  • 智能龋齿侦察仪的研究及应用

    作者:王成;杨梅;陆雨菲;方丽萍;陈鹏;周成;蔡青

    龋齿是目前主要的口腔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覆盖面广的特点,影响国民生活质量.龋齿发病因素包括细菌因素、食物因素、牙齿因素和唾液因素等.早诊断早预防是治疗龋齿的关键.传统的龋齿检测方法包括视诊、探诊、X线片等.传统检测方法主观性强,对牙齿甚至身体伤害大,已不能满足将龋齿从"破坏性治疗"提升到"早期性预防"转变的要求.智能龋齿侦察仪利用405 nm紫外光激发牙齿的自体荧光,采用滤光片将激发光滤出,由FH8610无线摄像机成像并经Wi-Fi无线传输到手机伢侦探APP上智能显示,通过医生远程看诊,实现在牙齿脱矿时期早期诊断龋齿,具有无损、可视、智能、便携的特点.

  • 自体荧光在组织中的传输规律研究

    作者:陈晓冬;郁道银;谢洪波;徐智

    利用一系列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研究自体荧光在组织中的传输规律,分析组织的光学参数、结构、边界条件以及组织荧光团的量子产量等因素对荧光光谱的影响.首先模拟分析半无限大介质模型中的荧光,认为终逸出组织表面的荧光在组织中的产率是深度的函数;然后分别对正常组织和粘膜癌变组织,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粘膜下层对产生荧光的影响较小,即当粘膜层随着癌变的发展而不断增厚时,癌变组织产生的荧光总量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 自体荧光光谱检测胃浆膜识别胃癌组织

    作者:马君;毛伟征;李颖;史晓风;王荣;郑荣儿;孟继武

    目的探讨自体荧光光谱从胃浆膜识别胃癌的可行性,为手术中准确确定胃癌切除范围奠定基础.方法选用激光源Xe灯的308、337、365和405 nm4种激发波长测试和比较了41例患者胃癌、癌旁、正常处胃浆膜的自体荧光光谱.结果405 nm激发正常组、癌旁组、胃癌组的单主峰强度依次减弱(P<0.05),可依此区分3组标本.胃癌组在610~630 nm存在卟啉特征峰,胃癌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365 nm激发可识别胃癌与正常组,但不能区分癌旁组(P>0.05);337 nm、308 nm激发从正常组到胃癌组双主峰强度逐步成相反的变化趋势,双峰强度比可有效区分3组标本,但308 nm激发(P<0.01)比337 nm激发(P<0.05)的可区分度更高.结论4种波长激发均能区分正常胃浆膜与胃癌浆膜,其中308 nm、337 nm、405nm激发的荧光光谱能更灵敏地区分胃癌、癌旁及正常胃浆膜,308 nm的效果好.

  • 激光诱导自体荧光技术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王渊璟;张阳德;任力峰

    自从1984年Alfano等[1]报道利用低功率激光诱导乳腺、肺组织的自体荧光,Richards等[2]用290~600 nm波长范围的激光诱发结肠粘膜组织产生自体荧光以来,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利用激光诱导荧光(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LIF)技术进行光谱分析,早期诊断大肠恶性肿瘤.

  • 组织自体荧光的Monte Carlo仿真方法

    作者:夏代林;何继善;张阳德;彭健;刘雁群

    目的Monte Carlo仿真是研究光在组织中传播规律的有效方法.该文在组织漫反射光MonteCarlo仿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荧光光子迁移方法,并由此实现了对组织自体荧光的仿真.方法根据荧光光子产生和传播的原理,模型中对激发光和荧光光子采用了加权的光子模型.激发光子和荧光光子的运动彼此独立,每产生一个荧光光子,将跟踪其运动直至终止,然后继续跟踪激发光子的运动.所有统计量采用改进的Monte Carlo仿真软件计算.主动脉中层组织模型的仿真结果与文献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主动脉组织模型,在520 nm和600nm处有两个荧光峰,这与文献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荧光强度与荧光逃逸位置的关系表明,随着逃逸半径的增大,荧光强度迅速减小,这一结果对于激发和采集光纤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结论该文所述组织荧光仿真方法直接从荧光光子产生及运动的原理出发,简单明了,计算简单,易于实现.由于MonteCarlo方法是基于大量事件的统计规律之上的,因此进行一次仿真所需的时间是制约其应用的一大因素,其算法有待于作更进一步的优化.

  • Cr:LiSAF激光在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张阳德;董可;谭宁;刘东非;王毅;陈威

    目的该文以Cr:liSAF激光作为激发光源,针对生物大分子设计了荧光实验,以探讨其在组织自 体荧光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氙灯泵浦Cr:LiSAF二次谐波用来产生可调谐蓝光脉冲激光输出,并设计了自体荧光试验.结果后设计并实现了可调谐蓝光脉冲激光输出,得到了良好的输出特性.结论氙灯泵浦Cr:LiSAF二次谐波产生可调谐蓝光脉冲激光输出得到了良好的输出特性,该实验为进一步研究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自体荧光产生机制打下了基础.

  • 激光诱导大鼠大肠早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征

    作者:黄秋林;张阳德

    目的:探索激光诱导大肠早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征.方法:采用二甲肼ip法建立SD大鼠大肠癌动物模型,对大鼠结肠和直肠可疑病变或肿块部位用370 nm激光照射,诱导组织产生自体荧光并收集光谱后取材,根据病理诊断分为正常组、早期癌组、进展期癌组,分析各组光谱特征.结果:正常64例,早期癌78例,进展期癌84例,共226例.各组光谱在460 nm和505 nm处附近有波峰;正常组460 nm左右波峰对应的波长与早期癌组、进展期癌组对应波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57.66±3.28 vs 467.87±7.71,468.60±4.53,P<0.05).73%(61/84)的进展期大肠癌组织、69%(54/78)的早期大肠癌组织荧光光谱在635 nm附近有荧光峰,而正常组织缺乏该峰.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自体荧光在460nm处的荧光强度比在正常组相应强度弱.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I635/I460(1.9507±1.1460,2.1368±1.4721)和I635/I600值(0.4215±0.2582,0.4482±0.2309)分别较正常组I635/I460和I635/I600值大且差异有显著性(0.7494±0.1077,0.1416±0.0439,P<0.05).结论:激光诱导的鼠大肠正常组织与大肠癌组织(包括早期和进展期大肠癌)自体荧光光谱之间存在差异,自体荧光光谱部分特征可用于大肠癌早期诊断.

  • 激光荧光光谱诊断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翟力平;李世荣

    激光是本世纪60年代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以其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等突出特点,广泛运用于农业、通讯、医疗、军事等各个方而,并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重大领域里,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激光荧光光谱技术用于诊断疾病具有灵敏、快速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所以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荧光光谱诊断肿瘤的研究相当活跃,特别是早期诊断肿瘤方面已获得了一定进展,成为医学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荧光分为原子荧光、分子荧光、自发荧光、外源性荧光。1 激光荧光光谱在诊断上的应用1.1 激光荧光光谱仪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氙离子激光、氮分子激光、氪离子激光、可调染料激光等均作为激励光源,可观察并记录肿瘤组织的特征荧光,激光荧光光谱仪由激励光源、专输光纤及荧光检测记录系统三部分组成。1.2 使用荧光药物诊断肿瘤 用激光荧光谱技术诊断肿瘤的方法早在70年代初期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获得新发展,肿瘤荧光辐射有两种类型:是由肿瘤组织本身经紫外光激发的,称自体荧光;另一种是聚集在肿瘤组织上荧光物质作光敏剂经激发后发出,然后根据荧光光谱对肿瘤进行鉴别诊断。使用荧光药物诊断肿瘤为其中的一种,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荧光物质主要有荧光素钠盐,血卟啉衍生物,即HPD(Hematoporphy rin Dirivative)。

  • 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和血浆自体荧光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丽娜;张良才;何月涵;张帆;孙红梅;朱翔;贾婿

    目的:探讨脂代谢紊乱在2型糖尿病中的表现和作用。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伴有高胰岛素血症( hyperinsulinemia , HINSE)和不伴有HINSE两组;用荧光偏振技术测量红细胞膜的流动性;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血浆的自体荧光发射光谱。结果伴HINSE组较不伴HINSE组,红细胞膜的微粘度增大,流动性降低;糖尿病患者在445 nm的荧光峰明显增强,且伴HINSE组较不伴HINSE组增强明显。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脂质代谢紊乱,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膜流动性和通透性改变。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血脂异常导致血浆自体荧光光谱改变。

  • 荧光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淑德;许国铭;李兆申

    荧光内镜是内镜诊断上一新的领域,既往对荧光内镜诊断结肠病变的研究报道较多.近年研究表明,荧光内镜对食管、胃及胆管良恶性疾病(特别是对癌前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荧光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阿霉素眶下神经注射后对兔三叉神经节的影响

    作者:刘云生;王智强;郭丽华;张廷国;孙善珍

    目的观察阿霉素对兔眶下神经及三叉神经节的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阿霉素20μl注入眶下神经.从三叉神经复合动作电位、阿霉素自体荧光和形态学3个方面分不同时期对眶下神经、三叉神经节的病理生理改变予以观察.结果在适当浓度阿霉素作用下,阿霉素自体荧光于注射后10h出现,20h后达到高峰.复合动作电位振幅10h后开始降低,20h后基本消失.6个月后观察无恢复.术后15d始,可观察到病理改变,随时间延长而加重.6个月后无神经细胞再生表现.坏死神经和三叉神经节周围组织未见形态学改变.结论阿霉素可引起神经轴突和与其对应的神经元的永久损害.其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和自限性.

  • 阿霉素的神经肌毒性实验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作者:李超;姜晓钟;赵云富

    阿霉素为常用的抗肿瘤药,近年来应用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献报道较多,且已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其治疗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尤其是对肌细胞及神经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特点及不同的给药方式和剂量选择尚不够明确.本文详细介绍了阿霉素对神经元及肌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和特点、作用的选择性和自限性以及不同给药方式产生的不同药理效应,显示出其在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神经肌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

  • 大鼠眶下孔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后三叉神经节内的荧光表达

    作者:李超;李娜;姜晓钟;赵云富;马蓓

    目的:观察大鼠眶下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10:1)的混合溶液后,神经干及三叉神经节内阿霉素自体荧光的表达及其时相变化.方法:将含10%NaCl和1%阿霉素的混合溶液(A组)或单纯10%NaCl(B组)注入大鼠眶下孔后,分别于lOh、20h、2d、4d、7d和10d观察眶下神经及神经节内阿霉素荧光的表达.给药后每天观察大鼠须垫部的感觉功能变化.结果:眶下孔内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溶液后10h、20h、48h时,眶下神经外膜呈现连续强阳性荧光表达,神经干和三叉神经节内荧光表达呈上升趋势,48h达高峰,10d消失.A组对照侧、B组三叉神经节及所有动物的下颌神经、眼神经前根纤维及后根均未见荧光表达.结论:大鼠眶下孔内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后,可在三叉神经节前外侧区见到神经节细胞内的荧光表达.神经节细胞的荧光表达是阿霉素破坏神经节细胞的必要条件,经皮穿刺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有望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选方法.

  • 早期口腔癌检查及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金忠;李鑫;郑家伟

    过去几十年,口腔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中晚期口腔癌的预后并未碍到明显改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然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措施.早期确诊的主要方法是切取活检,但该方法有创,且异常增生与早期口腔癌的区分过于依赖病理医师的临床经验.为诊断口腔异常增生和早期口腔癌,迫切需要可在门诊条件下操作简便、实用且无创的诊断工具.目前发展迅速的早期口腔癌检测方法包括光学系统检查、活组织染色、唾液检测、刷取活检、DNA分析等.本文对这些方法诊断口腔鳞癌及癌前病损的价值进行回顾与评价.

  • 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淋巴结良恶性增生细胞的观察

    作者:李俊;丁祖玖;洪素珍;程洁;朱扬;翟倩;吴世雄;袁自均;叶兵;沈秋云;鲍良弼

    目的 观察淋巴结良恶性增生细胞在LSM下的一般形态,特别是自体荧光特征.方法 采用LSM对淋巴结反应性增生(5例)、恶性淋巴瘤(15例)的细胞进行激光透射(LT)、激光反射(LR)及荧光观察.结果 发现增生细胞的一般形态要比CM下更为显著.在488nm单色激光激发下,良恶性增生细胞及其周围RBC的自体荧光相对强度有显著不同.结论 LSM下淋巴结良恶性增生细胞及周围RBC的自体荧光特征可为其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胃肠肿瘤自体荧光诊断及物质来源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胜林;李威

    利用激光诱导荧光技术进行光谱分析胃肠道的固有荧光,从而早期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本文对诱导荧光技术的原理、胃肠道肿瘤固有荧光的常见物质来源作一综述.

  • 126例胃癌的临床分析

    作者:乔秀丽;车金玲;岳静;高孝忠;王玉莲

    目的通过对2002年度胃镜检查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法及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根据临床表现,通过胃镜检查、病理活检进行诊断.结果1年中发现胃癌126例,早期胃癌仅3例,112例胃癌做过Hp检查,38例阳性占34%,3.例早期胃癌Hp均阳性,胃癌以50~60岁为高发年龄.结论早期胃癌诊断率较低,原因可能:早期胃癌无症状或症状不特异;病人缺乏早期就诊意识;病人不愿意接受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敏感性仅81%,有必要发展新的诊断技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 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自体荧光差异病理学基础

    作者:张阳德;刘蔚东;何剪太;万小平;李年丰;彭健

    目的:比较胶原Ⅰ、Ⅲ、Ⅳ型在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分布差异,分析组织癌变后胶原的改变对自体荧光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半定量计分分析Ⅰ、Ⅲ、Ⅳ型胶原亚型在26例病人正常和腺癌组织中的分布差异。结果:正常组织的基底膜呈现很强的Ⅳ型胶原抗体阳性反应,在基底膜形成较粗的环形染色带;Ⅰ型和Ⅲ型胶原抗体阳性反应在细胞外基质呈连续的细丝纤维样,紧贴基底膜,间质中染色较基底膜稍深。癌组织Ⅳ型胶原抗体反应在癌巢周边为阴性,或仅在残存的基底膜有片断的阳性反应;Ⅰ型和Ⅲ型胶原在癌巢周边的反应呈阴性或不连续性的阳性,但癌间质的阳性反应较正常间质内明显。癌细胞浸润深肌层后癌巢周边间质内三种胶原抗体反应均呈阴性。Ⅰ型、Ⅲ型和Ⅳ型在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十分显著性差异(P<0.001),但在不同分化程度腺癌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位于基底膜的胶原主要是Ⅳ型胶原;大肠组织癌变后,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内Ⅳ型胶原显著减少;Ⅰ型和Ⅲ型胶原在癌巢周边减少,但癌间质内的染色稍有增强;Ⅳ型胶原是大肠粘膜基底膜和间质自体荧光的主要来源。组织发生癌变后,基底膜和间质中Ⅳ型胶原的降解是癌组织自体荧光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 大肠早期癌症血卟啉和组织卟啉浓度研究

    作者:贾泽明;万小平

    目的:研究癌变肠道局部卟啉浓度差异并阐述其在自体荧光光谱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检测30例大肠癌病人,30例正常人血原卟啉Ⅸ浓度差异,以及60例大肠组织(30例正常;30例异常)原卟啉Ⅸ的含量.结果:癌症病人血液中血原卟啉IX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大肠癌组织原卟啉IX含量大于大肠正常组织的含量(P<0.05).结论:癌变肠道局部卟啉含量异常升高,是大肠早期癌症自体荧光诊断技术(644.3±5.7)nm处特异荧光峰值的物质基础.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