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涎腺肿瘤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作者:佘杨杨;杨靖;张敏;农晓琳

    目的 系统评价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涎腺肿瘤(salivarygland tumors,SG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重庆维普网等数据库,纳入符合条件的相关研究.HPV感染与SGT的关系采用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s,ORs)和相应的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进行评价.使用Stata 11.0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算.发表偏倚采用漏斗图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符合条件的研究,包含142例恶性肿瘤患者、220例良性肿瘤患者和37例正常对照,分析结果显示:恶性SGT与良性SGT患者相比有更高HPV感染率(OR=2.46,95%CI l.40~4.3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GT患者与健康人群相比,HPV感染率更高(OR=19.24,95%CI 4.08~90.7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现有数据分析,感染HPV是SGT的危险因素,并且可能增加恶性SGT的患病风险.未来有待纳入更多高质量的文献,以对HPV与SGT的关系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 涎腺肿瘤20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符攀峰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收治涎腺肿瘤患者200例。分析其发病部位、临床症状、病理诊断结果。结果:200例患者中肿瘤发生在腮腺67.5%、颌下腺26.0%、舌下腺5.0%、口腔1.0%、喉部0.5%。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涎腺肿瘤所在部位出现无痛性肿块、多数患者此肿块生长缓慢。本组患者中良性肿瘤132例,其余为恶性肿瘤。结论:涎腺肿瘤好发于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等部位,良性病变较多,但要做好良恶性鉴别,利于正确诊断及选择治疗措施。

  • 热休克蛋白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

    作者:王桂兰;顾晓林;陈莉;鄂群;曹斌

    P<0.01),同时HSP70、HSP86(90α)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显著增加,尤其HSP70/HSP86(90α)在恶性肿瘤中双阳性表达率高达100%(Fisher's exact P<0.05).结论 (1)HSPs共同参与了涎腺肿瘤的发生,但存在表达种类和率的差异.(2)HSP27表达减弱可能是涎腺肿瘤分化降低的标志.(3)HSP70、HSP90,尤其HSP86(90α)可能通过致瘤顾客蛋白的持续活化促使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以HSP86(90α)为主的Hsp90可能是涎腺恶性肿瘤治疗的靶点.

  • 涎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

    作者:龙秀荣;石群立;孟奎;周晓军;陆珍凤;谢海龙;陈琴;周敏;盛春宁

    目的了解涎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4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LEL)和5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进行观察,同时复习临床相关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涎腺MLEL好发于腮腺、颌下腺,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47岁.组织学: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瘤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呈空泡状,核仁大而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K;EBV阳性检出率92.9%,BLEL仅1例阳性.原位杂交:4例MLEL检出EBV EBERs;2例BLEL均为阴性.PCR:4例MLEL检出EBV/IR3,1例BLEL未检出.结论涎腺MLEL是一类较少见、好发于腮腺、女性多见的未分化癌,组织学类似于鼻咽部的淋巴上皮癌.肿瘤的发生与EBV感染密切相关.

  • 涎腺分泌癌3例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赵连花;付萍;杨新;肖华亮

    目的 探讨涎腺分泌癌(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S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肿瘤均与周围涎腺组织的分界比较清楚,2例为实性结节,1例为囊性病变.肿瘤组织由大囊、微囊、实性、管状及乳头状结构构成,大量的嗜酸性均质蛋白样分泌物存在于微囊及管状腔隙内(类似甲状腺滤泡),3例均未见神经侵犯、脉管内癌栓形成,未见坏死.3例肿瘤细胞均具有低级别的形态学特征:细胞大小一致,胞质空泡状或嗜酸性细颗粒状,小到中等大的胞核,明显小核仁.均未见胞质内酶原颗粒及核分裂象.肿瘤细胞均S-100、mammaglobin弥漫强(+),GCDFP-15弱(+),DOG-1(-).3例ETV6的FISH检测结果均为(+).结论 SC为实体病变,易误诊.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 涎腺淋巴上皮样癌1例

    作者:赵尔增;吴继华;景青萍

    患者女性,57岁.左耳下无痛性包块进行性增大2年余.曾在外院行左耳下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术后1个月于原手术部位再次发现花生米粒大小肿物,并不断增大,期间无发热、局部疼痛等症状.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左侧耳后下及颈部明显隆起,可触及大小不等多个结节状肿物,约10 cm×6 cm大小,无触压痛.活动度差.左锁骨上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与颈部结节状肿物相连接,其他浅表淋巴结不大.鼻咽部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MRI示鼻咽部及鼻窦未见异常.B超示肝、脾、胰、胆囊及双肾等脏器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临床以腮腺混合瘤恶变于全麻下行左腮腺肿瘤切除+颈部、锁骨上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肿物呈结节状,相互粘连,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易于分离.

  •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廖秋林;李莲花;赖日权;陈晓东;陈敬文;周永梅

    目的分析涎腺原发性恶性肌上皮瘤临床表现、形态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6例涎腺恶性肌上皮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法,所用抗体包括肌动蛋白、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S-100、结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红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白细胞共同抗原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果 16例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12~65岁,平均44岁.肿瘤主要发生于腮腺和腭部小涎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快速生长或生长突然加速的局部包块,可有溃疡形成、骨质破坏和神经侵犯.16例中7例为复发病例,2例有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转移.大部分肿物侵犯周围涎腺组织或邻近脂肪、肌肉、骨组织,侵入程度不一.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化,有透明、梭形、上皮样、浆细胞样型和混合型,有一定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较多.肿瘤以透明细胞型为主,占9例.免疫组织化学示瘤细胞CK、EMA、MSA、结蛋白、S-100阳性.结论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为比较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肿瘤,不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但容易复发,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易受侵犯,生物学行为不一,在组织学的基础上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等其他检查可以确诊.

  • 涎腺细针吸取细胞学分类诊断价值和存在问题

    作者:吕炳建;祝佳;高力;谢磊;许敬尧;来茂德

    目的分析涎腺疾病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形态学特点和准确分类,探讨涎腺FNAC的诊断价值和存在问题.方法回顾113例涎腺FNAC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分类诊断,并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FNAC失败2例,诊断非肿瘤12例、肿瘤99例(良性肿瘤82例,恶性17例).富于细胞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和基底细胞腺瘤相似,鉴别诊断困难.腮腺淋巴上皮癌与未分化型鼻咽型鳞状细胞癌转移完全一致,鉴别需结合临床分析.与组织学比较发现,FNAC误诊3例,分别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疑为非霍奇金淋巴瘤、黏液表皮样癌诊为"少量异型细胞"和淋巴上皮癌疑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FNAC区分良、恶性准确率97.4%(110/113),良性病变99.0%(95/96),恶性肿瘤88.2%(15/17).总体分类准确率90.3%(102/113),特异性91.9%(102/111);良性病变准确率91.7%(88/96),特异性92.6%(88/95);恶性肿瘤准确率82.4%(14/17),特异性87.5%(14/16).结论 FNAC诊断涎腺良、恶性病变敏感、可靠,可提供准确的分类诊断,但诊断某些肿瘤仍有局限性,需要活检证实.

  • 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细胞学诊断及其与基底细胞腺瘤的鉴别

    作者:白玉萍;张勇;田澄;邢莉;刘红刚

    目的 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ADCC)的细胞学形态特点,探讨涎腺ADCC与基底细胞腺瘤(BCA)的细胞学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头颈部30例涎腺ADCC及12例涎腺BCA的细胞学涂片/印片.除2例ADCC为针吸涂片外,余病例均为组织印片.所有病例诊断均经组织学证实.结果 ADCC的肿瘤性导管细胞呈三维簇状、实性片状或单个散在分布;半透明黏液小球常见(20/30,66.7%);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有不同程度(多为轻度)的异型性;核仁常见(21/30,70.0%),部分病例核仁明显;瘤细胞胞质稀少.ADCC细胞核的异型性具体表现在:(1)核染色深,核染色质粗或略粗、分布不均;(2)细胞核略大,且大小不一;(3)细胞核形状有不同程度(常为轻度)的不规则.核分裂象少见,30例ADCC均未见坏死.BCA细胞学形态特点部分与ADCC重叠,其与ADCC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单个散在分布的肿瘤性导管细胞少见;(2)半透明黏液小球少见(1/12);(3)细胞核染色浅或略深,形状规则一致、大小均一、无异型性,较ADCC者小且更为细长,无核仁或见不明显小核仁;(4)瘤细胞胞质较ADCC丰富.结论 涎腺ADCC与BCA细胞学表现既相互重叠又各有特点,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细胞学诊断、鉴别.半透明黏液小球是细胞学诊断ADCC的重要线索,但不是该肿瘤的特异性改变.肿瘤性导管细胞核的异型性是诊断ADCC的必要条件,也是鉴别ADCC与BCA可靠的细胞学指标.

  • 涎腺乳腺样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学平;倪皓;王璇;陈辉;时姗姗;余波;周晓军;饶秋

    目的:探讨涎腺乳腺样分泌癌( MA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997—2014年17例涎腺MASC(10例为会诊病例),另选取9例腺泡细胞癌及18例腺样囊性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100蛋白、SOX10、GATA3和CD117的表达情况,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结果患者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47岁。肿瘤组织镜下均呈浸润性生长,可见分叶状、囊性乳头状、微囊、腺管状和实性巢状结构;肿瘤组织管腔和微囊内充满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分泌物,部分类似甲状腺滤泡;未观察到坏死、神经或血管侵犯。涎腺MASC的S-100蛋白、SOX10均弥漫性强阳性(17/17),GATA3(3/17)和CD117(4/17)部分阳性。17例涎腺MASC中12例成功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其中10例阳性,2例阴性。结论综合考虑S-100蛋白、SOX10和CD117表达水平对MAS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ETV6-NTRK3基因融合亦可作为重要的诊断参考。

  • MYB 蛋白表达在腺样囊性癌诊断中的意义及 MYB 基因拷贝数状况

    作者:霍真;曾瑄;武莎斐;吴焕文;孟云霄;刘媛媛;罗玉凤;曹金伶;梁智勇

    目的:探讨MYB蛋白表达在腺样囊性癌诊断及与其他涎腺源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并进一步研究MYB基因拷贝数的改变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0至2014年近15年间活检或手术切除且资料完整的涎腺源性肿瘤89例,其中腺样囊性癌34例,多形性腺瘤10例,基底细胞腺瘤10例,上皮肌上皮癌10例,基底细胞腺癌9例,黏液表皮样癌8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4例,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4例腺样囊性癌和55例非腺样囊性癌中MYB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MYB阳性表达的病例通过荧光原位杂交( FISH)方法检测MYB基因拷贝数。结果 MYB在34例腺样囊性癌和55例非腺样囊性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4%(28/34)和9.1%(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2/18)腺样囊性癌发现MYB基因拷贝数增加,非腺样囊性癌组病例未发现该基因拷贝数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435)。结论MYB蛋白表达对腺样囊性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可通过MYB免疫组织化学法帮助确诊腺样囊性癌。此外,在少数腺样囊性癌病例中发现有MYB基因扩增,不是导致MYB蛋白过表达的主要因素。

  • 涎腺肌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特征

    作者:倪皓;吴楠;王小桐;夏秋媛;王璇;时姗姗;李锐;周晓军;饶秋

    目的 探讨涎腺肌上皮肿瘤(myoepithelial tumor, MT)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2006-2016年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标本,筛选出37例MT,其中恶性13例,良性24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临床资料采集、组织学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EWSR1基因重排情况,归纳本研究中FISH阳性MT的形态特点以及EWSR1基因重排检测在判断该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结果 37例MT均发生于腮腺,患者多以无痛性肿块就诊. 13例恶性MT中,男性7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62岁;24例良性MT中,男女比5∶7,中位年龄54岁. 37例(100%)MT均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并表达p63、S-100蛋白、Calponin、CK14中至少1种肌上皮标志物. 26例检测到EWSR1信号,其中8例(4例恶性MT、4例良性MT)EWSR1分离探针检测阳性.根据MT肿瘤细胞主要形态划分,4例EWSR1重排阳性的恶性MT中,2例呈透明细胞样,2例呈上皮样组织学形态;4例EWSR1重排阳性的良性MT中,有2例呈透明细胞样、1例呈浆细胞样、1例呈梭形细胞形态.结论 MT多发于腮腺,男女发生比例相近. MT均表达CKpan,并至少表达1种肌上皮标志物. EWSR1基因重排存在于一部分MT中,伴有该重排的 MT 形态学特征多样,EWSR1 基因重排检测对于判断该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价值不大.

  • p63蛋白在涎腺组织和肿瘤中的表达

    作者:杨亦萍;曹阳;卿海云

    关于p63基因的研究刚刚开始,目前认为p63基因是乳腺正常和肿瘤组织中肌上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也被认为可能是干细胞的标记物[1].因此我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p63蛋白产物在涎腺正常组织和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p63基因表达与涎腺肌上皮细胞和干细胞的关系.

  • 涎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许寅宏;哈斯;黄季春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检测涎腺肿瘤血管的病理学基础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涎腺肿瘤患者术前应用CDE检测肿瘤的血流信号及计算机辅助测定血流信号像素网格数,术后对切除肿瘤组织分别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血管内皮细胞膜抗原(CD34)单克隆抗体对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及VEGF染色强度,与CDE血流信号像素网格数作相关性研究.结果良、恶性涎腺肿瘤MVD与CDE像素网格数的等级相关关系显著且均呈正相关,良性组和恶性组的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和0.981.涎腺恶性肿瘤MVD与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肿瘤(P<0.01)且VEGF与MVD呈正相关.结论病理形态学基础研究表明CDE在诊断涎腺良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腮腺腺泡细胞癌的超声表现

    作者:李佳;熊屏;龚霞;陈亚珠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腮腺腺泡细胞癌的超声表现.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原发性腮腺腺泡细胞癌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腮腺腺泡细胞癌均为单发,多数腮腺腺泡细胞癌表现为不规则形或分叶状(29/48,60.4%),边界清楚(38/48,79.2%),低回声(35/48,72.9%),内部回声不均(44/48,91.7%),血流信号不丰富(40/48,83.3%).结论 原发性腮腺腺泡细胞癌缺乏特异度,但多数呈良性肿块声像图表现.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涎腺肿块中的应用

    作者:李锐;吴薇;王凇;杨薇;郝艳红;严昆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在涎腺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涎腺肿块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资料.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如果为恶性可定为真阳性;如果为良性或未见恶性,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并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终确定诊断.计算穿刺活检的成功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并比较涎腺良、恶性肿块穿刺前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彩色多普勒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的56例涎腺肿块,穿刺次数l~3次.确诊良性病灶32例,恶性肿瘤23例;1例穿刺病理诊断不明确,后经切除活检确诊为B细胞淋巴瘤.穿刺成功率、敏感度、特异度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8.21%(55/56)、95.83%(23/24)、100%(32/32)、4.17%(1/2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6例良恶性涎腺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中,肿块的边界、形态、回声均匀性、包膜完整性和血流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彩超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具有安全、准确、并发症少的优点,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对涎腺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 腭部涎腺肌上皮癌1例

    作者:孟静媛;贺丽贤

    1 病历摘要男,31岁.主因腭部无痛性肿物2 a余于我科就诊,患者2 a前无意中发现腭部右侧长一花生米大小的肿物,无任何不适,曾在多家医院诊治,多考虑为血管瘤,未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2个月前肿物表面破溃出血,未治疗出血自行停止.检查:腭部正中偏右可见一2.5 cm×2.5 cm大小的肿物,无压痛,表面光滑,质地中等硬度,表面黏膜呈蓝色,肿物邻近牙齿无松动及叩痛,区域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 小涎腺腺泡细胞癌1例

    作者:马新波;赵俊杰

    1病历摘要女,16岁.2个月前发现右面颊部肿物,无疼痛,无面部麻木,右颊部略隆起,张口略感疼痛不适入院,既往体健.查体:颊黏膜区膨隆,可触及一约3 cm×1 cm大小的肿物,质韧,触痛,下游离缘光滑,活动度尚可.MRI检查:右侧翼腭窝区可见一大小约为1.8 cm×2.7 cm×3.3 cm的等T1长T2信号,其内夹杂长T1长T2信号.手术及病理所见:于上领窦后外侧壁找到肿物边缘,其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边界不清.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状及腺泡型,以透明细胞为著.免疫组织化学检查:AACT(+),CK8(+),CK5/6部分阳性.病理诊断:涎腺腺泡细胞癌.

  • 涎腺上皮肌上皮癌1例

    作者:杜奕;何静;赵雪梅;高翔;姜荣兴

    患者男,44岁,因“左侧耳下无痛性肿物7月余”入院.查体:左侧耳垂下隆起,可触及2,3 cm×1.6 cm包块,边界清楚,质硬,无压痛,局部皮温正常,左侧腮腺导管口无肿胀,无脓性或血性分泌物.CT:左侧腮腺浅叶类圆形混杂密度肿块,约2.4 cm×2.4 cm,边界清晰,部分侵及皮下,平扫病灶边缘呈高密度,中心呈低密度(图1A),咽旁间隙对称;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可见环形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病灶内可见多房分隔(图1B).CT诊断:左侧腮腺浅叶占位,考虑良性肿瘤.左侧腮腺浅叶及肿物摘除术中见肿瘤呈囊实性,质地中等.

  • 超声诊断涎腺腺样囊性癌

    作者:黄冠兰;除秋华;燕山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声像图特点.方法 结合病理特征,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均为单发,实质呈低回声,其中22例(22/36,61.11%)肿瘤形态不规则,21例(21/36,58.33%)肿瘤边界不清,28例(28/36,77.78%)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瘤血流信号少量及中等量各15例(15/36,41.67%).超声定性诊断为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58.33%(21/36).结论 腺样囊性癌具有涎腺恶性肿瘤常见的灰阶声像表现,但彩色多普勒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429 条记录 1/22 页 « 1234567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