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MRI诊断颌面部、口腔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杨月;高志国;王长生

    患者 女,64岁.近3个月来右侧颊部出现一软组织肿块,表面皮肤颜色无改变,质软,有波动感,无破溃、压痛及搏动感.患者右额部、下颌、上唇、舌尖等表面皮肤可见多处拇指大小的暗红色改变,无明显隆起.各项生命体征平稳.MRI表现:右侧颊部皮下软组织内可见一不规则团块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欠清楚,其内信号欠均匀.左侧头长肌、胸锁乳突肌,右侧颈长肌、喉部、颧骨皮下、额部,双侧咬肌、眼眶上斜肌以及下颌、硬腭可见大小不一的长T1、长T2信号,边界较清楚,部分病灶内信号欠均匀(图1~4).

  • 颈部软组织先天性纤维肉瘤一例

    作者:马立公;马占龙;鲍海华;吴有森

    患儿 女,1个月.出生时即发现右腮腺区一核桃大小肿物,生长快,无明显压痛.体检:面部不对称,右腮腺区见一大小约8.0 cm×8.0 cm×10.0 cm肿物,质硬,边界清,呈结节状,占据整个腮腺区及颌下区.CT扫描:右腮腺区及颌下区见一大径为6.8 cm×5.6 cm形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平扫CT值为53 HU,其内密度均匀,外缘光滑、锐利,表面呈结节状,病变区向内侵及右侧腮腺内叶,向外突向面颊部(图1).骨窗示:右下颌骨升支前部骨质破坏,下颌骨向内侧轻度移位(图2).

  • 树胶肿型神经梅毒一例

    作者:杨慧;陈卫国;吴元魁

    患者 女,39岁.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间断性发作,可自行缓解,伴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既往有梅毒史2年.体检:神志清楚,视力下降,以左眼明显,左侧面部浅感觉减退,角膜反射正常,无面瘫,左侧肢体浅感觉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PA法)阳性.CT表现:左额叶皮层区见等密度结节影,周边水肿明显,左侧脑室受压变窄移位,中线结构明显右移(图1).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小片状强化,大小约2.5 cm×2.1 cm(图2、3).CT诊断:考虑星形细胞瘤.

  • 多层螺旋CT容积重组诊断重度颈动脉海绵窦瘘一例

    作者:潘小杰;赵兴圣;周茂义;张仕状;邢美芬

    患者 男,20岁.右侧眶周肿胀并眼球突出6个月.体检:右侧眼眶外上部软组织肿胀、隆起、色紫,触诊有波动感,听诊于右侧眶上、颞部可闻及明显连续性血管杂音.视力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临床初步诊断为眶周血管瘤.64层螺旋CT平扫示右侧眼球向前下方突出,大小、形态正常,球后、眶顶及眶内上外侧皮下可见大量条状或成团的软组织密度影,眼外肌增粗.右侧眶上裂扩大,周围骨质压迫性吸收.注射对比剂后,动脉期见双侧眼上静脉、眶上静脉、面静脉及颞浅静脉显著强化,且明显迂曲增粗,以右侧为著.右侧眼上静脉直径达11.4 mm,左侧较轻,直径约2.2 mm.经容积重组(VRT)可见双侧皮下静脉于鼻根处连续,右侧海绵窦明显扩大,大小约30.9 mm×28.5 mm×19.6 mm,动脉期提前显影(图1~4).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 弹力纤维瘤一例

    作者:邢焕英;周文花;纪金梅;张胜花

    患者 女,54岁.发现双侧肩胛部肿物8个月,局部有酸胀不适,双上肢无麻木及活动障碍.体检:右侧肩胛下角可见肿物隆起,触诊约8 cm×8 cm大小,表面光滑,质韧,边界尚清,活动度差,无压痛;左上臂上举前伸时可触及肿物,大小约3 cm×4 cm.CT表现:双侧肩胛下部均见类似梭形肿块,边界欠清,其内呈等低相间的条纹状影,CT值约-68~31 HU;右侧约4.7 cm×9.6 cm,左侧约2.0 cm×7.4 cm,相邻肋骨未见骨质破坏(图1).

  • 真性前列腺囊肿一例

    作者:赵小华;陆蓬;朱向阳;张宗兵;曹劲松

    患者 男,17岁.尿频、尿急、尿后滴沥10余年.患者母亲述:自患者3岁起即尿后滴沥不尽,后随年龄增大,症状日渐加重,伴尿频、尿急,以下尿路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但症状无明显缓解.10岁时曾行"左侧隐睾下降牵引固定术".体检:尿道外口明显狭窄细小,直径约0.2 cm.行尿道外口成形术后,尿道膀胱镜检发现后尿道精阜后有一开口,约0.5 cm,稍进入,其内为一"憩室",后尿道及膀胱颈位于"憩室"开口之上.在"憩室"和膀胱内分别留置引流管.经引流管分别向"憩室"和膀胱内适量注入20%泛影葡胺,见"憩室"和膀胱不相通,排尿造影,见"憩室"内对比剂滞留(图1) .

  • 巨大左室假性室壁瘤一例

    作者:宋会军;徐仲英;赵世华;张岩;刘蕾;陈俊;高立建

    患者 男,38岁.反复发作胸闷、心前区疼痛1年余并呈进行性加重.既往有腰椎结核手术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体检:胸骨左缘Ⅲ~Ⅳ肋间闻及连续性杂音;呼吸、脉搏、血压无明显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异常Q波,ST-T改变.

  • 食管-胸膜-支气管瘘一例

    作者:蔡志钢;靳伟

    患者 男,57岁.因咳嗽、痰中带血15天,伴右侧胸背部痛6 h入院.患者入院前因反复咳嗽,咳鲜红色血丝痰在外院治疗后略有好转,入院前6 h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侧胸背部持续剧烈疼痛,伴出汗、气促、低热、不能平卧,咳嗽呈进行性加重,无明显恶心、呕吐,予强心、利尿治疗无好转.患者既往体健.入院体检:T 37.5℃,R 32 次/min,P 130 次/min,Bp 130/80 mmHg,半卧位,呼吸急促,精神差,急性痛苦面容,桶状胸,呼吸浅表,右下肺呼吸音明显减弱, HR 130 bpm,偶闻及早搏.外院胸片示右下肺大片高密度影,心电图提示房颤.

  •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一例

    作者:邓雪英;陈小启;戚乐;杨文君

    患者 女,78岁.因发现左颈部肿块半个月入院.体检:左侧甲状腺区可触及大小约为6.5 cm×5.5 cm肿块,质偏硬,表面光滑,无压痛,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无明显震颤及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查:T3 1.31 ng/ml,T4 100.43 ng/ml,RT3 47.63 ng/dl,TSH 6.06 mU/L,FT3 3.05 pmol/L,FT4 18.19 pmol/L,TG-AB 83.00%,TM-AB 43.00%.CT扫描:左侧甲状腺见一大小约6.5 cm×5.5 cm肿块,边缘光整,其内密度较均匀,与周围肌肉密度相仿,CT值约为43 HU,增强后CT值约为81 HU,气管明显受压变窄、右移.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1、2).

  • 先天性左心室巨大憩室一例

    作者:杨峰;王勇;周静然

    患者 女,23岁.心慌十余年,有长期心动过速史,近期多次晕厥.体检:血压180/6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110次/min.心电图提示房颤、心动过速.X线胸片:示心影后下方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部分边缘可见弧形钙化,透视下可见搏动.CT表现:心脏后部见大小约7.4 cm×5.9 cm类圆形高密度影,周围见环形钙化,左心房及左心室受压(图1).MRI表现:左心室后方、左心房下方可见一囊袋状腔室,大小约8.0 cm×7.0 cm×6.4 cm,壁较薄,内壁可见不规则环形低信号,局部与左心室后上部相通,口径约1.8 cm;增强扫描与心脏各腔同时显影,左心房受压上移,左心室受压轻度前移(图2、3).

  • 少年痛风一例

    作者:韩燕乔;吴于淳

    患者 女,14岁.反复关节肿痛2年余.体检:双侧指、腕、踝关节肿痛明显,活动障碍.心肺无异常.肾区叩击痛阴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4.0~6.94)×109/L,血沉60 mm/h,血尿酸662 μmol/L(正常《420 μmol/L),类风湿因子255 U/ml(正常《50 U/ml). X线表现:右手第1~5掌骨远侧干骺端见不规则低密度灶,第5掌骨外侧见骨皮质呈半圆形缺损,掌指关节局部软组织肿胀(图1、2).双跟骨后方见囊状不规则骨质缺损(图3).双侧胫骨远端骨小梁密度不均匀,有少许纵形短条状高密度影.

  •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作者:陈世林

    患者 女,57岁.受凉后出现乏力,左胸部闷胀不适,伴上腹饱胀感,余无其他不适.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外院胸片提示左下肺占位性病变.CT表现:左上肺舌段及左下肺野区域见巨大中等密度肿块影,大小约13.3cm×8.7cm,边界清楚,与胸膜以广基相连,周边未见毛刺(图1).左侧斜裂明显增厚并与肿块相连(图2).增强扫描肿块内见多个类圆形强化结节(图3).

  • 管状肠外瘘的分期和影像学表现

    作者:黄伟;卢光明;苏宏;王修来;李峰;袁立友;梁泉

    目的 对管状肠外瘘进行分期并探讨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518例管状肠外瘘分别实施瘘管造影、口服造影、置管造影和CT检查.根据病程和瘘管情况,将管状肠外瘘分为瘘管形成期、成熟期和闭合期.结果 瘘管形成期的影像学表现以炎症为主;成熟期是管状肠外瘘持续时间长的一期,可见到各种形态的瘘管;闭合期瘘管的内口封闭,管腔逐渐消失.腹腔脓肿和腹膜后脓肿发生率与瘘管分期有非常显著的关系(P<0.005),在瘘管形成期腹腔脓肿发生率高,而腹膜后脓肿多见于瘘管成熟期.结论 瘘管分期与局部炎症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瘘管形成期和闭合期多用CT检查观察病情,而瘘管成熟期和闭合期,瘘管造影可对瘘管进行准确分辨.

  • 16层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对肾癌亚型的诊断价值初探

    作者:彭令荣;韩希年;单鸿;邓星河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肾癌患者的三期动态CT扫描资料,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3种肾癌亚型图像进行双盲法对比分析,比较肿瘤的大小、强化程度与模式(均匀、不均匀及主要周边强化)、有无钙化、出血、坏死与囊变、肿瘤扩散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同时结合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析3种亚型肾癌之间的影像学差异.结果 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在强化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的坏死、囊变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亚型,3种亚型肾癌观察到血管成分的比例分别为21.6%、10%、0%.80%的嫌色细胞癌显示均匀强化,而乳头状癌占40%,透明细胞癌占2.7%,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内的钙化成分所占比例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的强化程度是区别肾癌的亚型有价值的参数,而肿瘤有无钙化、出血、坏死及囊性、血管状况及强化模式对区别肾癌亚型有一定的作用.

  • 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

    作者:李惠章;李威;方芳;王蕊;杨正汉;于经瀛;周诚

    目的 探讨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表现特点,提高术前CT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少脂肪肾AML的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标本对照.结果 6例均表现为实性肿块,5例CT增强各期均发现散在点状低密度影,尤以薄层静脉期显示清晰.大体标本及镜下均见散在小结节状脂肪组织.结论 散在点状低密度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脂肪肾AML中脂肪成分,有助于少脂肪肾AML的定性诊断.

  • 卵巢的多层螺旋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邵志红;王培军;郑少强;董宁欣;赵小虎;高晓龙;黄宗良

    目的 分析卵巢的多层螺旋CT解剖表现,探讨其在卵巢与非卵巢起源盆部肿块中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临床和B超证实的正常成年女性盆腔以及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部肿块的多层螺旋CT表现,盆部肿块中卵巢和非卵巢起源者分别为35例和16例.结果 多层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卵巢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通过卵巢静脉追踪至盆腔悬韧带及卵巢窝处,20例正常盆腔中卵巢的识别率为90%(36/40).卵巢肿块患者中13例较小者见卵巢实质包绕肿块,22例较大者约95%(21/22)见"卵巢静脉征".8例浆膜下肌瘤中约13%(1/8)见"卵巢静脉征";另有5例能识别同侧正常卵巢.8例盆部腹膜外肿块均未见"卵巢静脉征",而且肿块与髂血管、输尿管关系密切,输尿管向内侧移位或直肠向前推移.结论 多层螺旋CT可清楚地显示卵巢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利于识别正常卵巢以及鉴别卵巢与非卵巢组织起源的盆部肿块.

  • ROC分析评价MRI和MSCT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振生;李澄;王礼同;杜芳;薛贞龙;何玲;聂良华

    目的 用接受器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以手术和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23例肝外胆管癌和30例胆胰系统其他疾病患者完整的MS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用SPSS 11.0软件对上述诊断结果进行ROC分析研究.结果 ROC分析显示:MSCT诊断肝外胆管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CT=0.946,MRI诊断肝外胆管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MR=0.926.经Z检验(Z=0.38,P>0.0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和MRI均是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有效方法.

  • DWI对病毒性脑炎、脑梗死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彭娟;罗天友;吕发金;方维东;欧阳羽;吴景全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病毒性脑炎、脑梗死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病毒性脑炎和25例脑梗死病例在急性或亚急性阶段、19例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在治疗前或手术前接受了常规MRI、DWI检查.病毒性脑炎和脑梗死病例均经临床治疗及随访证实,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测量并计算3组病例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采用SAS 8.2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组病例ADC值之间以及rADC值之间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病毒性脑炎平均小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0.93±0.29)×10-3 mm2/s和1.07±0.31,脑梗死平均小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0.49±0.14)×10-3mm2/s和0.65±0.19,脑低级星形细胞瘤平均小ADC值和rADC值分别为(1.35±0.25)×10-3 mm2/s和1.60±0.34.病毒性脑炎、脑梗死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的平均小ADC值(F=62.33,P<0.01)之间以及rADC值(F=53.04,P<0.01)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低级星形细胞瘤的ADC值和rADC值高,脑梗死的ADC值和rADC值低.结论 DWI的ADC值和rADC值能较好地鉴别病毒性脑炎、脑梗死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表现与MMP-9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李萍;张云亭;张敬;申宝忠

    目的 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鞍底、鞍旁的不同MRI表现与MMP-9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90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MMP-9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对鞍底及鞍旁的不同侵犯程度的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手术证实侵袭性垂体腺瘤59例.蝶窦腔内见肿瘤者30例(58.8%),对诊断肿瘤侵袭性的敏感性为59%,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5%.受侵犯的海绵窦中有95%(57/60)超过该侧颈内动脉外侧壁连线,对诊断肿瘤侵袭性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垂体腺瘤包绕范围>2/3者37侧,对诊断相应侧别海绵窦受侵袭的敏感性为62%,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4%.侵犯海绵窦或鞍底的垂体腺瘤的MMP-9表达水平均高于未侵犯海绵窦或鞍底的垂体腺瘤.结论 将鞍底破坏,窦腔内直接可见肿瘤组织作为鞍底受侵袭的MRI标准,将肿瘤向两侧超过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床突段外侧壁连线,或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范围>2/3至完全包绕作为海绵窦受侵袭的MRI标准.

  • 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CT诊断

    作者:花蒨蒨;张雪林;宛四海

    目的 探讨发生于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和CT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 资料与方法 对39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半球各类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行CT扫描.结果 39例均单发于一侧小脑半球,其中,血管母细胞瘤15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6例,转移瘤5例,髓母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其他胶质瘤3例,淋巴瘤1例,血管畸形3例;各种病变均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特点,部分肿瘤表现相似需加以鉴别,部分少见肿瘤的定性诊断有难度.结论 发病年龄及MRI、CT特征性表现对于小脑半球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的1H-MRS比较研究

    作者:张苗;李坤成;卢洁;王默力;宋宏杰;王志群

    目的 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改变,探讨1H-MRS在TI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0例TIA和24例脑梗死患者行1H-MRS检查,同期选择2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分别比较TIA患者病变侧和对侧半卵圆中心、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与对侧正常脑组织代谢物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含量的差异,并观察有无乳酸(Lac)峰出现,再对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脑内NAA、Cho、Cr和Lac含量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TIA患者病变侧半卵圆中心NAA降低、Cho升高,与对侧相应区域以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侧Cr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梗死灶内NAA、Cho和Cr与对侧正常脑组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IA患者NAA下降幅度明显小于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TIA患者、23例脑梗死患者于病侧发现Lac峰,TIA的Lac含量低于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TIA患者缺血脑组织存在代谢异常,但较脑梗死轻微,1H-MRS能够早期发现这种异常,对TI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DWI在鉴别诊断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中的影像学价值

    作者:黄萨;吕俊峰;袁庆海;张光

    目的 研究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7例脑脓肿和23例脑肿瘤(胶质瘤和转移瘤)行常规MR和DWI检查.DWI采用b=1000 s/mm2,b=0 s/mm2时进行采集,测量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两个独立样本间行秩和检验,与常规MR比较,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大部分脑脓肿在DWI上为高信号,ADC值为(0.33±0.11)×10-3 mm/s,除2例外其余脑肿瘤的坏死、囊变部分在DWI上为低信号,ADC值为(2.46±0.49)×10-3 mm/s.结论 DWI在鉴别脑脓肿和坏死、囊变脑肿瘤方面是十分有意义的,比常规MR有更大的优越性.

  • MR扩散张量成像对颞叶癫痫定侧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泉;张云亭;张敬;李威;张权;郭慧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TLE)患者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变化特点,并评价DTI在TLE病灶定侧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42例发作间期TLE患者和32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定量测量海马平均扩散系数(Dcavg)、部分各向异性(FA)、1-容积比(1-VR)和相对各向异性(RA)值,应用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TI参数测量法、参数差值(D)法和不对称指数(AI)法对TLE定侧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发作间期TLE患侧海马DTI参数变化特点:Dcavg升高,FA、1-VR、RA减低.参数测量法:Dcavg、FA、1-VR和RA对TLE定侧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1%,87.5%;92.9%,93.7%;90.5%,93.7%;88.1%,93.7%.差值法: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87.5%.不对称指数法:AIDCavg、AI1-VR和AI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87.5%;76.2%,59.4%;66.7%,62.5%.结论 DTI是TLE病灶定侧诊断的有效方法.DTI参数测量法对TLE的定侧诊断价值优于参数差值法和不对称指数法.

  • 16层螺旋CT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测量

    作者:罗银灯;赵建农;曹新山;曾燕;敬永勇;倪卫国;沈霞;邝晓;兰先彬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左心房、肺静脉和食管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 40例心房颤动患者在术前1~3天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组并测量各肺静脉口直径、左心房至肺静脉第一分支的距离、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范围、食管壁厚度、左心房后壁厚度以及左心房与食管间的脂肪垫厚度.结果 共显示肺静脉165支,右上肺静脉口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16.3±3.1) mm和(19.0±2.6) mm;右下肺静脉分别为(16.4±3.6) mm和(18.0±3.5) mm;左上肺静脉分别为(14.4±3.0) mm和(18.4±3.6) mm;左下肺静脉分别为(12.6±2.8) mm和(17.0±2.8) mm.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平均长度为(56±12) mm,在双上、下肺静脉水平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食管平均宽度分别为(10±5) mm和(14±5) mm.60%的食管位于左心房后壁中线偏左,大致与左上、下肺静脉口平行;40%的食管沿左上肺静脉向右下肺静脉斜行走行.左心房后壁和食管前壁的平均厚度分别为(2.2±0.8) mm和(3.5±1.6) mm.95%的左心房与食管间可见脂肪垫,其平均厚度为(0.8±0.2) mm.结论 应用MSCT造影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各肺静脉口直径、分支特征、走行以及有无发育畸形,同时还能评价食管与左心房的关系,为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解剖依据.

  •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上官景俊;徐文坚;李九文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LB)的MRI、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6例PLB患者的MRI、CT表现资料.结果 MR检查病灶信号强度在T1WI上与肌肉类似;2例行T2WI,信号强度高于肌肉低于脂肪;在脂肪抑制T2WI上呈高信号,其中信号较均匀4例;2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呈明显高信号.MRI上4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其中2例未见骨皮质破坏,CT检查1例,未见骨质破坏;另2例骨皮质明显破坏,均行CT检查,1例骨皮质部分性中断,1例骨皮质明显破坏.骨皮质内条状高信号1例.结论 PLB信号较均匀,软组织肿块明显而骨皮质破坏较轻,较具有特征性.

  • 正常绝经后女性椎体骨密度测量——2000QCT与QCT3000的对照研究

    作者:兰永树;唐光才;李春志;邱丽华;蒲坤明;郑崇贤;刘杰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定量CT(QCT)体模对本地区正常绝经后女性椎体骨矿密度(BMD)的测量,探讨QCT体模对BMD测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分别采用2000QCT与QCT3000两种体模及相同的扫描参数,对绝经后1~27年(平均15年)的正常受检者116人行T12~L2椎体QCT骨密度测定.(1)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QCT体模测量的椎体BMD值、T值、Z值的统计学差异,并分别计算出95%的可信区间作为正常值的参考;(2)对两种QCT体模椎体的BMD值、T值、Z值按年龄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两体模各组椎体的BMD值、T值、Z值,并通过SNK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2000QCT体模BMD值、Z值的均值明显高于QCT3000,而T值的均值则<QCT3000,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组统计结果显示:两种体模BMD值、T值的均值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变小,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Z值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T体模及其软件系统对QCT测量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其他许多因素对QCT测量也存在影响,当使用其结果对骨质疏松症(OP)进行诊断和治疗时,要结合当地该人群及该体模的正常值标准进行综合分析.

  • 眼眶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

    作者:黄新文;吕红彬;兰永树;欧光乾

    目的 探讨眼眶淋巴管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眼眶淋巴管瘤的临床与CT表现,患者术前均行CT横断位扫描,其中5例加冠状位扫描,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8例中,3例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呈椭圆形,位于肌圆锥外间隙;5例为弥漫性肿块,同时累及肌圆锥内外间隙及眼睑,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3例呈等密度(与眼外肌密度相比),5例呈混杂密度,其中4例肿瘤内有囊性低密度,1例有高密度;增强的5例中,4例显示不均匀强化,1例不强化.结论 常规CT扫描能清晰显示眼眶淋巴管瘤的部位、形态及内部结构,加上冠状位扫描能准确判断其位置与毗邻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 眼外肌病变的MRI表现

    作者:周全;陈金城;刘斯润;黄力

    目的 探讨眼外肌病变的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1例眶部疾病累及眼外肌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129例病变仅累及眼外肌肌腹(其中Graves眼病123例),22例病变同时累及肌腱和肌腹(其中非特异性眶部肌炎7例,无Graves眼病病例).77.8%的非特异性眶部肌炎仅累及单块肌肉,88.6%的Graves眼病是多块肌肉受累,眶部淋巴瘤、炎性假瘤和蜂窝织炎均是多肌肉受累.大多数Graves眼病及非特异性眶部肌炎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大小、长形、边缘清楚的眼外肌病变,而肿瘤侵犯、眶部炎性假瘤和蜂窝织炎所致眼外肌病变则表现为不规则形、边缘不清.39例慢性期Graves眼病所致的眼外肌病变发生脂肪变性.61例急性期Graves眼病在T2WI上增粗的眼外肌表现为高信号,其T2值延长,均值为123 ms(100~174 ms ). 结论 眼外肌病变的位置、形态及其信号特征在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 多层螺旋CT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作者:王荣品;先正元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而致的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严重地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4‰~6‰[1];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1‰,我国每年新出生CHD患儿约20万,其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约占50%[2,3].

  • 主动脉-下腔静脉瘘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

    作者:张伟;韩新巍

    主动脉-下腔静脉瘘(aorto-caval fistula,ACF)临床罕见,文献报道很少.笔者结合文献,就AC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做如下综述.1 病因及发病机制ACF多为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并发症,按病因可分为3型:自发性(80%)、外伤性(15%)和医源性(5%)[1].自发性起因大多数是动脉硬化性AAA(90%以上),还可有感染性AAA(4%)[1]、Marfan综合征、主动脉夹层、Ehlers-Danlos综合征,亦有报道结节性多动脉炎.AAA的直径通常>6 cm,平均13 cm;外伤性多见于腹部穿透伤,如:刺伤或枪伤后,也可见于钝性外伤,多见于青年人;医源性常是腰椎间盘手术或分娩损伤的并发症,也可见于肱动静脉、股动静脉的穿刺或插管后.少数的原因可以是梅毒、病毒感染、霉菌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2].亦有文献报道先天性者[3].

  • 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珺;王维;童琼娟;刘煌辉;欧阳彬

    目的 比较定量CT(QCT)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所得测定值与灰重密度的相关性以及两种方法所得体积骨密度的偏离度,探讨QCT测量BMD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取15节猪腰椎椎体,去除周围软组织及附件,分别用QCT及DXA两种方法测量骨密度,再将去附件椎体灰化,将各自测得的总骨矿含量及骨密度与灰化后得到的椎体的灰重以及灰重密度比较.计算出DXA测量的体积骨密度,QCT测得的皮质骨密度、松质骨密度以及DXA测量得到的体积骨密度分别相对灰重密度的偏离度.结果 QCT与DXA测量结果与灰重、灰重密度均有显著相关性(P<0.005),其中以DXA测得总骨矿含量与灰重的相关性显著(r=0.9995). 且相对灰重密度,QCT 测得松质骨密度的偏离度(平均值0.1489)低于DXA测量得到的体积骨密度的偏离度(平均值0.2708)(P<0.05).结论 QCT和DXA都是判断骨矿含量和诊断骨质疏松症较好的方法;QCT测量松质骨密度更接近于作为标准值的灰重密度;QCT测量松质骨密度比DXA测量骨密度能更好、更准确地反映骨质疏松的骨代谢变化.

  • 小型猪脂肪肝模型肝脏血流灌注的多层螺旋CT评价

    作者:黎宁钦;黄仲奎;龙莉玲;廖锦元;黄军祯;冯震博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探讨小型猪脂肪肝模型血流灌注状况.材料与方法 实验组10头小型猪制备脂肪肝模型,同时设立3头小型猪为正常对照组.在0周、4周末、8周末分别进行肝脏CT灌注成像和肝穿刺病理活检,计算各项灌注参数.结果 实验组4周末出现脂肪性肝炎、8周末出现脂肪性纤维化,对照组正常无脂肪肝.0周、4周末、8周末实验组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HBF)均逐渐下降,分别为(28.00±11.42)、(19.30±9.12)、(17.52±16.29)ml·min-1·100 ml-1,(79.58±21.78)、(41.87±28.41)、(22.84±13.44)ml·min-1·100 ml-1,(107.58±25.70)、(61.17±31.87)、(40.37±17.19)ml·min-1·100 ml-1,而肝动脉灌注指数上升(26.76±9.01),(38.24±21.85),(43.52±24.4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0周、4周末、8周末HAP、PVP、THBF以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31.30±15.01)、(27.19±11.60)、(21.33±8.57)ml·min-1·100 ml-1,(91.68±25.67)、(69.02±21.21)、(81.90±14.60)ml·min-1·100 ml-1,(122.98±33.97)、(96.21±24.00)、(108.23±13.48)ml·min-1·100 ml-1,(26.21±9.01)、(28.91±9.56)、(24.88±8.21)%.同期对比,除0周外,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灌注参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可以测量脂肪肝的血流灌注参数,与正常时期相比,小型猪脂肪肝的血流灌注参数发生了变化.

  • 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及t-PA溶栓效果的评价

    作者:周智鹏;邱维加;邓燕贤;余俊雄;冯飞玲;何卓凯;韦瑛;甘瑞静;韦日明;容明智;黄志宏

    目的 探讨猴脑缺血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该模型中的溶栓效果.材料与方法 对21只成年食蟹猴,术前做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行介入法于大脑中动脉注入自体血栓造成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MCAo);再经介入血管造影和CT灌注扫描证明栓塞成功,术后30 mic颈内动脉t-PA灌注溶栓,术后2 h再次做CT灌注扫描和(或)介入血管造影确认溶栓成功,术后14天连续观察行为学表现. 结果 21只实验动物中,3只手术前发现病变,未行手术(占14.3%).18只进行手术的动物中,共有17只DSA及CT灌注扫描证实栓塞成功,成功率94.4%, 1只栓塞后介入血管造影及CT灌注扫描均未发现明显缺血,动物麻醉复苏后无脑缺血的行为学表现,占5.6%.17只栓塞成功的动物中13只发现明显血管闭塞、消失(占76.5%),4只表现为部分血管分支显影不良(占23.5%),1只由于栓塞体积过大死亡,1只手术后因穿刺部位出血而死亡,手术死亡率为11.1%.将栓塞术成功并存活的15只动物随机分成两组,8只作为假治疗组;7只为溶栓组,其中1只由于溶栓后颅内出血死亡,溶栓后死亡率为14.3%.MCAo后CT灌注扫描可见缺血区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增高,和对侧相同区域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 (1)血管介入法导入自体血栓制作猴脑缺血模型,手术创伤小,能降低动物的死亡率,增加手术的稳定性;(2) t-PA溶栓治疗脑缺血可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

  • 胸廓内动脉栓塞在肺咯血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江森;朱晓华;孙兮文;支文祥;虞栋;彭刚;尤正千;马骏

    目的 探讨胸廓内动脉(IMA)栓塞在肺咯血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13例肺咯血患者,在完成降主动脉各分支出血动脉栓塞术后,根据对患者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及术中的DSA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后行单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造影,对出血的IMA行栓塞术.术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并发症分析.结果 出血的IMA有不同程度扭曲、增粗、增生、动脉瘤样改变、动脉与肺循环分流、对比剂外渗等,基础病变多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栓塞术后即时止血率为100%,符合长期随访的10例患者中治愈5例(50%),显效和好转4例(40%),无效1例(10%).术后并发症有:中低度发热,恶心、呕吐,胸痛,呃逆,呼吸困难并发呼吸衰竭.结论 肺咯血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应结合基础病变性质、部位并仔细分析术前、术中各影像学资料后行相应的锁骨下动脉造影以检出出血的IMA,对其进行栓塞以完善治疗效果,并且IMA栓塞术是安全的.

  • 脑结节性硬化合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

    作者:王波;赵茜;张志明;杨清华

    脑结节性硬化合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tuberous sclerosis associated with renal angiomyolipoma,TSAR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疾病,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殊.笔者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SARA患者资料3例,结合有关文献探讨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3例均为男性,年龄22~46岁.3例均有皮肤多样皮损,包括咖啡色素斑、皮脂腺瘤.智力低下2例,癫痫1例,脑积水1例,腹部疼痛伴腹胀2例,2例可扪及质地较硬的腹部肿块,1例术前误诊为肾恶性肿瘤.3例患者均做头颅CT平扫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

  • 成人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

    作者:黄光海;邱荣;赵丽;刘杨;李长喜;周月圆

    腰腿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发生在30岁以后.引起慢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是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不能仅注重椎间盘突出症,而忽略椎小关节退变引起的临床症状.笔者搜集近两年来的56例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 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轴扫驱动电机故障一则

    作者:李斌;浦仁旺

    故障现象 扫描时,按定位灯不亮,并且机器发出异常声响,Gantry架不旋转;系统提示错误代码260107413;Wed Sep 13 10:52:36 2006;Host:Table Gantry Processor Error #:260107413;Exception Class:Abort Severity:Primary;File:Ax2fault.c Line#:195;Function:AXIAL Control:Axial Communications;Scan Type:None/unknown Scan:0/0/0;%s The Axial AC Drive reported fault code:F:13;Ground Fault;Check the motor and external wiring to the drive output terminals for a grounded condition.

  • X线机更换球管后中心线简易调整法

    作者:晁晖

    更换X线机球管后,极易出现中心线与指示灯光偏离现象,给摄片带来不便.笔者总结出一种简易调整方法,介绍如下:(1)用5 in×7 in(1 in=0.0254 m)片裁出1 in×5 in的片条,竖置于5 in×7 in片盒中间,并于其上用铅字标示出左右(图1).将片盒置于胸片架上,片架与机头相距以2 m为佳.(2)打开机头指示灯光,调整光栅,使灯光成线束状,投影于片盒正中(图2).固定好机头、胸片架,曝光.

  • Tim技术3D DCE-MR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与DSA对比研究

    作者:宋云龙;孟利民;张挽时;毕永民;鲁晓燕;王东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评价Tim(total image matrix)技术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在下肢动脉(腘股段和腘下段)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41例可疑下肢动脉狭窄患者,采用Tim线圈、多通道并行采集技术,并结合自动移床及无缝连接方法,行3D DCE-MRA检查.延迟时间采用试验团注(test-bolus)法,对靶血管作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重组.所有病例均在1周内行动脉法DSA (IADSA)检查,对比分析3D DCE-MRA所示的轻度狭窄(≤50%)、显著狭窄(51%~99%)、完全闭塞(100%)的符合情况,并计算显示显著狭窄及完全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为95.1%.与IADSA对照,3D DCE-MRA显示腘股动脉段显著狭窄及完全闭塞(狭窄程度>50%)的敏感性91.1%,特异性92.9%,准确性92.3%;显示肢下动脉段的敏感性82.2%,特异性75.4%,准确性83.9%;显示下肢动脉狭窄总的准确性为87.5%.结论 Tim线圈、多通道并行采集技术3D DCE-MRA是一种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无创、安全、可靠、实用的血管检查方法,对腘股动脉段狭窄的诊断更加可靠,但对细小血管(尤其足部)的分辨率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