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PTP损伤侧猴中脑黑质组织的基因表达

    作者:杨有文;段德义;张进禄;孙高歌;刘玉军;满瑞欣;徐群渊

    目的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mRNA DD),寻找MPTP诱导和未诱导的猴中脑黑质组织差异表达的cDNA。 方法 对诱导侧及未诱导侧的黑质mRNA用3′端3个锚定引物分别与5’端30种随机引物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显示目的条带。结果 获得一批表达差异的cDNA片段,对其克隆后作DNA序列测定、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其中2个克隆为未知序列,已被GenBank接收,接收号为AF159161、AF159162。 结论 MPTP诱导后黑质可能有新基因的表达。

  • Ⅰ型和Ⅱ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在大鼠、猫和猴脊髓内的定位分布

    作者:刘涛;李金莲

    目的观察Ⅰ型和Ⅱ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和VGluT2)在大鼠、猫和猴脊髓内的定位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结果 VGluT1和VGluT2在大鼠、猫和猴脊髓灰质内均有分布.VGluT1在大鼠和猫脊髓背角Ⅱ层内侧部(ⅡI)及Ⅲ~Ⅵ层的内侧部分布为密集,在Ⅰ层和Ⅱ层外侧部(Ⅱo)的分布较稀疏,其他层能观察到中等密度的分布.而在猴脊髓,VGluT1的分布与大鼠和猫有所不同,Ⅰ层、ⅡI层、Ⅲ层及Ⅳ~Ⅵ层内侧部分布密集,在Ⅱ o层及Ⅳ~Ⅵ层外侧部较稀疏,甚至观察不到阳性结构.在猴的脊髓前角,仅在Ⅸ层观察到较稀疏的阳性产物,而其他层未见阳性产物.除此之外,在猴的脊髓后索内侧部能见到散在的阳性结构,而在大鼠和猫未观察到.VGluT2阳性产物在3种动物脊髓灰质内均呈中等强度的分布,其中在Ⅰ层、Ⅱ层和Ⅹ层内呈密集分布,在Ⅲ~Ⅵ层内侧分布较稀疏.在猴的背角深层外侧部,阳性产物非常少.在大鼠的外侧脊核(LSN)能见到中等强度的VGluT2阳性产物,而在猫和猴中并未观察到.在3种动物脊髓中,VGluT1和VGluT2阳性产物均呈点状分布. 结论 VGluT1和VGluT2在3种动物脊髓内均有分布,但其分布有一定的种属差异.提示它们可能在不同动物脊髓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 腹膜毛细淋巴管网的形态结构特征

    作者:纪瑞成;三浦真弘;下田浩;加藤征治

    目的 探讨腹膜淋巴管的形态特征,为研究内皮和间皮细胞的物质转运机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方法 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了猴腹膜毛细淋巴管网的分布及其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结果 腹膜毛细淋巴管有丰富的网状连接、显著的瓣样结构和大量盲端,管径变化较大(约40~120*!μm)、管腔极不规则。淋巴管周围结缔组织稀疏,并常见到内皮细胞与覆盖其表面的间皮细胞直接相贴。网膜和系膜内可见由大量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构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乳斑,起于乳斑的淋巴管与间皮细胞之间缺乏基底膜。膈腹膜小孔的边缘附着有大量的细纤维成分,形成小孔的间皮细胞与其深面的淋巴管窦均有较强的5’-Nase酶活性。 结论 腹膜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及结构显示出明显的部位性差异,其内皮细胞与间皮细胞间有密切的形态学联系。

  • 成年动物骨骼肌细胞原代培养及转染外源基因的初步研究

    作者:吕捷;赵春礼;鲁强;张进禄;徐群渊

    目的观察损伤对成年动物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获取基因治疗自体移植的载体. 方法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将pRSV-LacZ或pRch-TH质粒转入培养肌细胞. 结果骨骼肌损伤后,分离出的肌卫星细胞及组织块游离成肌细胞数均显著增高;外源基因能在细胞内表达. 结论损伤可诱导成年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并促进体外培养肌细胞成活.

  •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联合减毒活疫苗猴体神经毒力研究

    作者:李萍萍;李伟;刘胜;屈哲;齐卫红;贾丽丽;易玲;王月

    目的 观察恒河猴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Mumps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Combined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M-JEV)的神经毒力产生及其严重程度,对M-M-JEV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 猴两侧丘脑和腰髓内注射M-M-JEV,同时设阴性对照和麻疹减毒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及麻疹-流腮联合减毒活疫苗对照,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查注射部位、体温、血液学、血液生物化学、摄食量、眼科学以及血清抗体等变化情况;实验结束进行大体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各项观察指标及检查结果均与对照疫苗或阴性对照相似,相关数据与对照疫苗或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M-JEV表现出与单价疫苗或相关联合疫苗相似的安全性.

  • 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联合减毒活疫苗猴体神经毒力研究

    作者:李萍萍;李伟;刘胜;屈哲;齐卫红;贾丽丽;易玲;王月

    目的 观察恒河猴对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Combined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JEV)的神经毒力产生及其严重程度,对M-JEV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 猴两侧丘脑和腰髓内注射M-JEV,同时设阴性对照及麻疹减毒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对照.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查注射部位、体温、血液学、血液生物化学、摄食量、眼科学以及血清抗体等变化情况;实验结束进行大体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各项观察指标及检查结果均与对照疫苗或阴性对照相似,相关数据与对照疫苗或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JEV表现出与单价疫苗相似的安全性.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卡铂所致猴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

    作者:左从林;徐明波;王勇波;易辉;冯宇霞;李涛;刘秀珍;黄向东

    用卡铂建立的猴骨髓抑制模型观察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作用.给予模型动物rhIL-11 50或100μg/kg皮下注射,连续19天.给rhIL-11治疗的猴血小板计数从第8天开始下降,在第12-14天达低点,其下降程度远低于模型动物.rhIL-11治疗后11-13天血小板计数开始回升,13-15天达到或超过建立模型前水平,停药后血小板数继续升高,并维持在高水平.停药4天后血小板计数开始回落.实验结果证实rhIL-11具有显著的促血小板生成的作用,不仅可以缩短卡铂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持续时间,而且可以减轻血小板减少症的严重程度.结论提示rhIL-11可作为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药物.

  • Epstein-Barr病毒BARF1基因协同TPA诱发猴肾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研究

    作者:郭秀婵;盛望;张永利;黄燕萍;T Ooka;曾毅

    目的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BARF1基因单独或协同佛波醇乙酯(TPA)诱发猴肾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方法用猴肾永生化上皮细胞PT1和PT7单独或进一步加促癌物TPA注射裸鼠或Scid小鼠背部皮下,观察成瘤情况.结果 EB病毒BARF1永生化细胞PT1和PT7在裸鼠不能形成肿瘤,但在免疫力严重缺陷的Scid小鼠能形成肿瘤,成瘤率为66.7%~100%,成瘤时间较长为45~60 d.加TPA后裸鼠及Scid小鼠均能形成肿瘤,裸鼠的成瘤时间为20~22 d,Scid小鼠的成瘤时间为5~7 d.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可从肿瘤组织中扩增出BARF1基因.结论 EB 病毒BARF1基因是致癌基因,甚至无需促癌物等辅助条件,也能诱发猴肾上皮细胞恶性转化.

  • 恒河猴肠道腺病毒聚合酶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作者:卢建溪;曹红;钱师宇;王强;李刚

    目的 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猴腺病毒的分子多样性。方法 采集圈养的57只恒河猴粪便样本,以腺病毒聚合酶基因为目的基因,用PCR方法进行扩增,对PCR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57只恒河猴粪便样本有12份样本中存在腺病毒DNA,系统进化分析提示这些序列主要可分为两大组:类SAdV-6组(2个非重复序列)和类SAdV-7组(9个非重复序列)。此外,有三个克隆,其相似序列分别为:SAdV-1,SAdV-3和HAdV-52。结论 我们的研究证实了腺病毒的确在非人灵长类粪便中普遍存在,揭示了本研究所涉及动物肠道内腺病毒的多样性以及系统进化情况。

    关键词: 恒河猴 腺病毒 基因
  • 种植骨髓干细胞的多孔人工骨在猴脊柱后外侧融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居勇;沈惠良;折井久彌;张庆明;四宮謙一

    目的 使用种植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孔人工骨应用于动物的脊柱后外侧融合手术,评估组织工程骨能否替代自体骨的使用.方法 6只食蟹猴行双侧L4-5脊柱融合手术.分为3组,分别移植种植细胞的β-磷酸三钙(β-TCP)、自体骨和单纯β-TCP.手术后12周处死.采用手法触压检查、微CT和外周定量CT(pQCT)以及组织学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手触检查显示,4例中有3例移植组织工程骨和自体骨形成硬性融合,而移植单纯β-TCP组均无硬性融合形成.组织学分析显示,移植组织工程骨组存在大量骨形成.pQCT显示,组织工程骨新骨形成增加了骨密度.结论 组织工程骨可以用于替代自体骨的使用.

  • 清醒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乐洪波;马树华;王兆新;程晓玲

    清醒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对于行为神经科学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潜能.由于各种技术困难,这一方法 尚未得到广泛采用.本文就清醒猴的fMRI研究方法 及其在行为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作一介绍,并简要讨论其优势、局限与发展前景.

  • 帕金森病猴模型血清抗氧化系统改变的研究

    作者:朱青;孙圣刚;张允建;曹学兵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猴模型血清中抗氧化系统的动态改变与PD病期的相互联系.方法 采用逐日肌注MPTP法[按体重0.1 mg/(kg·d)]制造PD猴模型,运用行为学评分量表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 将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量化并划分病期.抽取不同病期猴的血样,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GSH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病程早期血清MDA、GSH水平及SOD、GSH-PX活性与造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晚期MDA、GSH水平及SOD、GSH-PX酶活性与造模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D血清中抗氧化系统指标随病期呈规律性动态改变,作为早期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指标有一定临床应用前景.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功能显像研究

    作者:曹依群;周晓平;张致峰;胡小吾;姜秀峰

    目的 通过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显像研究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 DBS)对纹状体多巴胺系统代谢的影响.方法 对2只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猴及4例临床PD患者在施行单侧STN DBS手术前后给予SPECT检查,测定纹状体区域多巴胺转运体(DAT)及多巴胺D2受体(D2R)含量变化.结果 STN DBS电刺激后2只偏侧PD模型猴及3例疗效较好的PD患者纹状体区DAT含量明显增加,2只PD模型猴D2R含量逐渐下降,4例患者D2R检测与术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N DBS可以明显改善PD症状,SPECT检查显示刺激侧纹状体区DAT含量升高,提示STN DBS可能改善了刺激侧纹状体区多巴胺的代谢,这可能是STN DBS的作用机制之一.

  • 选择性脑超深低温技术对常温脑血流阻断猴的治疗作用

    作者:江基尧;徐蔚;梁玉敏;高永军;罗其中

    目的研究选择性脑超深低温技术是否对常温下脑血流阻断10min猴仍有治疗作用.方法8只恒河猴双侧颈动脉和颈静脉系统分离、常温下脑血流阻断10min、建立严重脑缺血缺氧模型.4只动物通过一侧颈内动脉灌注4℃林格氏液同侧颈内静脉回流,阻断其他颈部血管,脑温维持在(15.4±2.03)℃、中心体温(32.2±1.23)℃.60-80min后恢复脑血流.另外4只猴采用相同方法脑灌注37℃林格氏液.实验前后观察猴脑神经功能变化、MR扫描和脑电镜检查.结果4只选择性脑超深低温治疗的猴正常存活、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MR扫描正常、脑组织电镜检查无异常;而4只常温组猴全部死亡.结论早期采用脑选择性深低温技术对十分严重脑缺血缺氧、甚至脑无血无氧有肯定治疗作用,为今后临床使用该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 神经导航下猴苍白球区电生理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淑军;李新钢;张元鹏;刘方军;王东海;宫崧峰;李刚

    目的探讨猴苍白球区(Gp)电生理的特性.方法运用Brainlab神经导航系统通过微电极技术记录猴Gp不同部位的电活动.结果微电极可在Gp的不同部位记录到不同特征的电活动.苍白球外侧部(Gpe)背侧可测到低频的电活动,Gpe腹侧可测到高频的电活动;苍白球内侧部(Gpi)可测到高频、高幅的电活动.结论猴Gp不同部位电活动的频率、幅度、放电方式均有统计学意义,利用Gp不同部位的电生理特性可以帮助立体定向手术中的精确定位.

  • 选择性脑超深低温技术对猴颈动脉血流阻断时限的研究

    作者:江基尧;徐蔚;杨朋范;朱诚;高永军;高国一;孙亮

    目的研究选择性脑超深低温断血流对猴神经功能、神经元超微结构和对全身主要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一侧颈内动脉冷灌注,同侧颈内静脉回流,阻断其他颈部血管,建立选择性脑局部体外循环通路,60~80min后恢复脑血流,实验动物自然复苏.脑血流阻断前后监测各主要脏器的生化指标变化、观察脑神经功能变化、定时处死动物行全脑电镜检查.结果5只猴都实现了脑选择性深低温,低脑温达15.5±2.29℃,中心体温30.4±0.96℃.降温过程中及术后猴生命体征平稳;4只长时间存活(1~40周),术后神经功能评分无异常,神经元超微结构无明显异常;各主要脏器生化指标无显著变化.结论脑选择性深低温可明显提高脑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对全身主要器官无明显损害.为临床使用该技术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 电磁脉冲对恒河猴眼损伤的研究

    作者:姜涛;王德文;张建;高亚兵;崔雪梅;彭瑞云;谷庆阳

    目的通过观察受电磁脉冲(EMP)照射恒河猴,探讨猴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的病理变化,研究EMP对视觉系统的影响.方法场强为6×104V/m的EMP照射恒河猴,采用Feulgen、AgNOR、PI染色方法,以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图像分析技术对眼辐射损伤进行检测.结果 EMP照射后30天死亡猴晶状体上皮细胞的AgNOR和DNA含量下降,照射后136、265和365天,AgNOR和DNA含量升高.眼组织对EMP损伤敏感程度依次为:晶状体》角膜》视网膜.晶状体后囊水肿,空泡和液泡形成,白内障发生.结论高场强EMP可引起视觉系统的损伤,晶状体对EMP损伤为敏感,可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 食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钢;柯以铨;姜晓丹;徐如祥;王伟;邹雨汐

    为观察食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情况,分离食蟹猴的BMSC,以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分化诱导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结果发现,分离得到的食蟹猴BMSC能在体外培养中增殖、分化,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BMSC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并能进一步诱导分化出胶质细胞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有GFAP和NSE抗原表达.提示灵长类BMSC是多分化潜能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分化能力,在适当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形成具有神经系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特征的细胞;BMSC可作为神经干细胞的种子细胞.

  • 金甲王颗粒对吗啡依赖猴和大鼠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素青;何蕾;崔艳英;黄新洁;宁亚清;尹萍;陈磊;朱蓉;邱毅;潘励山

    目的:观察中药金甲王颗粒对吗啡依赖猴和大鼠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自然戒断模型以及吗啡依赖猴模型,观察金甲王颗粒对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结果:(1)3个剂量的金甲王颗粒 (3.54、7.03和14.07 g生药·kg-1)均可显著降低吗啡依赖大鼠的催促戒断症状分值(P<0.01);(2)金甲王颗粒治疗组在大鼠自然戒断后期的体重恢复优于吗啡依赖组,3.54 g生药·kg-1剂量的金甲王颗粒组大鼠体重下降百分率低于吗啡依赖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猴自然戒断治疗实验中,金甲王颗粒3个剂量(3.24、6.47、12.94 g生药·kg-1)均能明显抑制吗啡依赖性猴的戒断症状(P<0.05,P<0.01),金甲王颗粒中、大剂量组可明显抑制猴戒断后的体重下降(P<0.05),但对体温下降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金甲王颗粒能改善吗啡依赖性动物催促戒断和自然戒断后所产生的戒断症状.

  • 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犬和猴的眼科学检查方法

    作者:齐卫红;沈连忠;李伟;王三龙;李欣;张琳;范玉明;李保文;王雪;李波

    系统介绍了犬和猴的实验室眼科学检查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针对猴或犬选取合适的保定方式,肉眼对动物眼外观检查,使用裂隙灯对动物眼前节检查,动物散瞳后使用检眼镜观察眼后节,并说明检查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眼科学
109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