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弥漫性化脓性胃炎一例

    作者:孙红军;朱键;王学建

    患者 男,60岁.因食欲不振伴上腹部胀痛1周就诊,门诊以“食欲不振原因待查”收入消化内科.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思饮食,伴上腹部不适,呈持续性胀痛,不剧烈,无牵涉痛及放射痛,与进食、体位及排便无关,伴反酸、嗳气,夜间加重,无胸骨后烧灼感,无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入院时,体温36.8℃,于当日下午出现发热,高体温达38.8℃.体检:营养差、消瘦;全腹软,上腹部压痛,剑突下为主,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Murphys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33×109/L,红细胞3.273×1012/L,单核细胞比率13.2%,中性粒细胞比率74.11%,淋巴细胞比率11.02%.

    关键词:
  • 右侧胸腔巨大横纹肌肉瘤一例

    作者:王正元;刘衡;余洪;李邦国;张体江

    患者 女,24岁.因右侧胸部隐痛10个月,加重4个月入院,患者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部隐痛,以右侧季肋区较明显.就诊外院提示右侧胸腔积液,以右侧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半年后症状无好转,复查胸部CT示右侧胸腔占位性病变,穿刺病理示梭形细胞瘤,未予以特殊处理.体检:右肺呼吸运动减弱,右侧胸壁轻压痛,右肺叩诊实音,心相对浊音界左移.实验室检查:癌胚抗原<0.20 ng/ml(<5.0),甲胎蛋白<0.24 ng/ml(<2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00 ng/ml(<13.0),糖类抗原CA19-9 2.04 ku/L(<35.0),尿蛋白(+-),尿胆原(+),血小板分布宽度23.6%(正常值10% ~ 18.1%).

    关键词:
  • 腹膜后巨大隐匿功能性嗜铬细胞瘤一例

    作者:龚晓虹;袁玲玲;付传明

    患者 女,50岁.于1年前发现上腹部包块,约鸡蛋大小,无明显疼痛,无腹胀、腹泻,近来发现腹部包块较前明显增大,无畏寒、发热,无黄疸,无呕血、黑便.患者否认乙肝、结核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及手术外伤史,无输血史.体检:T 36.9℃,P 82次/分,R 18次/分,BP 100/60 mmHg,左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包块,质地稍硬,活动度差,无压痛.

    关键词:
  • 中枢神经系统Rosai-Dorfman病二例

    作者:贾思;孙波

    例1 女,50岁.双小腿间断发作性抽搐1个月.体检:神经系统无阳性发现.MRI检查显示病变位于双侧额顶部交界区上矢状窦旁,呈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楚,信号均匀.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邻近硬脑膜增厚(图1A~D).术前诊断为脑膜瘤.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见病变侵犯双额顶硬脑膜下及上矢状窦,灰白色,血供中等,实性、质硬韧,与脑膜粘连紧密,大小约2.5 cm×2.0 cm×2.0 cm.

    关键词:
  •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作者:柏拉拉;张体江;刘衡;江林;王亚男;周全中

    患者 男,64岁.因“低血糖原因”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伴心慌、大汗、双眼黑朦,发作时不能站立,有饥饿感,进食约20 min后缓解.夜间好发,发作时血糖2.3 mmol/L.体检:蛙腹,左上腹触及一包块,质硬无压痛,移动度欠佳.CT表现:左中上腹见形态不规则肿块,大小约14.7 cm×16.8 cm×17.0 cm,密度不均匀(图1A),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图1B~D),邻近肠管受压移位,与胰腺尾部、左侧肾上腺分界欠清.

    关键词:
  • 脑内原发囊性淋巴瘤MR表现一例

    作者:梁长松;陈忠

    患者 女,61岁.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乏力、构音不清,间有头晕、头痛,无畏寒发热.体检:神志清楚,构音不清,双侧浅感觉对称;右上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0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肌力V级.相关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表现:CT平扫示左侧额叶皮层区一环状肿物,周边呈稍高密度、中央呈低密度,周围见“指压状”水肿(图1).

    关键词:
  • 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CT诊断

    作者:赵英华;李景雷;赵祥成;李绍林;梁长虹

    目的 探讨CT对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浆液性囊腺癌(SCAC)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并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临床病理确诊的31例实性成分 ≥50%的卵巢SCAC的CT影像资料.结果 31例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SCAC中,病理证实Ⅱc级8例,Ⅲ级23例;全部病灶均经CT检出.结论 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SCAC虽然在术前很难做出具体诊断,但CT能够显示肿瘤的特点,对诊断实性成分为主的卵巢SCAC具有很大的价值.

  • 卵巢交界性浆液性、黏液性囊腺瘤的MRI表现及对比分析

    作者:方如旗;曹代荣;翁淑萍;邢振;陈霞平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SBOT)、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MBOT)的MRI表现,并探讨MRI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经病理证实的SBOT、MBOT患者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BOT12例,单侧6例、双侧6例,共18个病灶,单房7个,多房11个,18个病灶囊内均有实性结节,卵巢外非浸润性种植7例.MBOT 13例,均为单侧,共13个病灶,单房1个,多房12个,12个多房病灶可见“囊内套囊”征象.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囊内套囊”征对MBOT有较高预测价值,比值比(OR)为308,囊内结节对SBOT有较高预测值,OR为999.结论 SBO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内可见实性结节,MBOT表现为多房,可见“囊内套囊”征象,MRI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基于Fisher判别模型初步分析肾透明细胞癌CT征象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作者:何花;郭玉林;李昕;李婷;张小彪

    目的 建立定量估测肾透明细胞癌术前分级的判别模型,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9月具有术前腹部双能量CT和手术病理资料的2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根据文献确定与病理分级相关的CT征象,按Fisher判别方法将选定的4项CT征象:肿瘤直径,肿瘤边缘是否清楚,是否有假包膜,是否发生液化、坏死作为判别指标,建立判别方程式,求得判别值,采用交叉核实法估计误判率.结果 肾透明细胞癌术前预测分级的Fisher的判别函数为:Z=3.247肿瘤直径+0.836肿瘤边界(清楚=1,不清楚=0)+1.038假包膜(有=1,无=0)+2.415液化、坏死(有=1,无=0),判别值为:Z=5.2,误判率为17.4%,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5.0%.结论 Fisher逐步判别可以通过CT征象作为肾透明细胞癌术前分级预测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MR动态增强扫描对早期宫颈癌的诊断及分期价值的研究

    作者:陈婷;张晶;张玉东;鲁珊珊;马占龙;王小宁

    目的 研究MR动态增强扫描在ⅠB~ⅡB期宫颈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对在本院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后行手术治疗的42例宫颈癌患者MR资料,双盲法进行术前分期,再结合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信号曲线,并结合病理分期,计算分期的准确率,应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统计两者准确率的差异性.结果 平扫结合增强图像的术前MR分期准确率为66.7%,常规MR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后准确率提高到88%,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5).结论 MR动态增强扫描早期时相,可以评价早期宫颈癌的浸润范围和宫旁、阴道侵犯程度,提高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 后肾腺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附1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史玉书;冯湛;杨虹;许顺良

    目的 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MA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间本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MA 11例及文献复习,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MA女性多发,单侧发病,肿块多局限于肾实质内,且边界清晰,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后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CTA未见明显供血血管,MRI呈长T1、稍长T2,强化方式亦为渐进性不均匀强化,DWI一般为稍高信号.结论 CT和MRI对于MA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 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大小的CT测量研究

    作者:吴青山;陈均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肾上腺大小与正常人群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搜集在本院行上腹部CT检查的患者101例,测量肾上腺的大径.其中肿瘤患者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46~83岁),搜集两次检查图像,第一次为手术前或术后第1次复查(一般小于3个月),第二次为间隔一年半(18个月)以上复查,根据有无复发转移分为治愈组(P,Past),治愈组(N,Now),未愈组(P),未愈组(N);非肿瘤检查者39例(男15例,女24例,年龄22~86岁),归为对照组.将不同组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肿瘤患者过去和现在之间比较,治愈组(P-N)肾上腺大小不存在差异(P>0.05),未愈组(P-N)则存在差异(P<0.05).未愈组(P),治愈组(P、N)与对照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各组男女间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都会伴随着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肾上腺的功能,促进相关激素的分泌,长期的不良情绪终会造成肾上腺体积的增大.在日常工作中要认识这种变化,避免误诊.

  • 18F-FDG PET/CT在宫颈癌初诊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孙倩;陈文波;刘恩涛;王秋实;王淑侠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宫颈癌初诊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FIGO分期ⅠB期及以上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前10天内18F-FDG PET/CT及同机增强CT的影像资料.结果 PET/CT与同机增强CT诊断宫颈癌原发灶的灵敏度分别为100%、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9,P=0.034).分别以患者和淋巴结分区为单位计算,18例患者伴区域淋巴结转移,36例手术患者共切除的351组区域淋巴结中,病理学证实存在27组转移淋巴结,PET/CT灵敏度均为77.8%,同机增强CT的灵敏度为63.2%,48.1%.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计时,两者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082,P=0.024).43.5%患者依据PET/CT影像资料更改了临床治疗方案,其中3例发现远处转移灶.结论 18F-FDG PET/CT不但可准确判断宫颈癌原发灶的侵犯范围,而且可以检出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在宫颈癌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CT表现

    作者:张京刚;邢伟;邱建国;陈杰;孙军;丁玖乐;顾正章;卢海涛

    目的 总结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CT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TSCC的CT表现.男6例,年龄为45 ~ 77岁,中位年龄52岁,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分析病灶的位置、大小,肿瘤内部密度,强化,周边侵犯及转移等表现.结果 左肾4例,右肾2例,大径在3.1~11.2 cm之间.4例病灶密度欠均匀,以等低密度为主,其中3例病灶内见点片状高密度出血,2例呈均匀低密度.6例MTSCC病灶主体均位于肾内,其中3例有包膜.平扫时肿瘤的CT均值为33.4 HU,增强后肾皮质期、髓质期和延迟期分别为44.8 HU,57.1 HU,68.0 HU.6例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结论 MTSCC的CT表现有一些特征性,平扫密度不均匀,常伴囊变、出血,病灶主要位于肾内且有包膜,增强后早期轻度强化、然后呈渐进性强化,这些CT表现对提高该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 卵巢卵黄囊瘤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作者:刘衡;史军丽;王永涛;刘江勇;金开元;李邦国;张体江

    目的 分析卵巢卵黄囊瘤(YST)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卵巢YST的CT和MRI表现.6例行CT扫描(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4例YST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3例形态不规则,有明显分叶.肿瘤大小约7.5cm×10.4cm~19.0cm×21.5 cm.CT平扫6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均伴有斑片状低密度区,1例病灶内见钙化;MR平扫T1WI病灶以等、低信号为主,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囊变、坏死区呈更长T1、更长T2信号.CT、MRI增强扫描:动、静脉期肿块不均匀强化,延迟期肿块持续强化,且强化范围扩大,有逐步强化特征,5例肿块内见扭曲血管.结论 卵巢YST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特别是血清甲胎蛋白(AFP),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 皮层下梗死远隔皮层重塑VBM初步研究

    作者:蔡建新;冀旗玲;那旭;李坤成

    目的 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方法,探讨皮层下梗死患者远隔部位的脑灰质结构重塑及其与运动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1例皮层下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5天内、3个月后行高分辨率MRI全脑容积扫描,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运动力指数(MI)评估,应用VBM方法计算患者急性期、陈旧期全脑灰质体积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康复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陈旧期时患侧中央前回、中扣带回及健侧小脑Ⅵ区、Crus1灰质体积明显减少,而健侧中央前回、眶额回、腹侧前额叶及患侧小脑Crus1灰质体积增加,且双侧中央前回、健侧小脑Ⅵ区、眶额回灰质体积与康复评分(NIHSS和MI)相关.结论 皮层下脑梗死后存在广泛的远隔皮层重塑,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对揭示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原发性脑淋巴瘤与继发性脑淋巴瘤的MRI对比研究

    作者:张继;张禹;骆祥伟;莫子;秦添;冯雨婷;邓雪飞

    目的 回顾性分析33例原发性脑淋巴瘤(PCNSL)和16例继发性脑淋巴瘤(SCNSL)的MRI表现,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 所有PCNSL得到病理证实,所有SCNSL经过临床证实.所有病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3例PCNSL共有脑内病灶71枚,16例SCNSL共有脑内病灶52枚.PCNSL和SCNSL在脑内病灶>3枚者、脑膜受累者、颅神经受侵者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T1WI信号、T2WI信号、DWI信号、强化方式、水肿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PCNSL的脑浅部病灶与脑深部无统计学差异(P>0.05),SCNSL的脑浅部病灶多于脑深部(P<0.05).结论 PCNSL和SCNSL具有相似的MRI信号表现,与PCNSL相比,SCNSL易出现脑膜和颅神经受累、好发于浅部脑组织、更倾向于多发(病灶>3枚).

  • 3D双反转恢复序列检测脑转移瘤的应用分析

    作者:陈军;李淑华;孙云霞;谢国华;徐金法;狄玉进

    目的 对比分析3D双反转恢复(DIR)序列和颅脑MR常规扫描序列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探讨3D DIR序列检测脑转移瘤病灶的价值.方法 选择在本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28例,均行颅脑MR常规扫描、3D DIR、对比增强T1WI序列扫描,以对比增强T1WI检出的脑转移瘤数量为标准,由2名高年资医师共同分析判断颅脑MR常规扫描和3D DIR序列分别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颅脑MR常规扫描、3D DIR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28例患者中,对比增强T1WI、颅脑MR常规扫描、3D DIR分别检出脑转移瘤病灶数量为91、62、79.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P<0.05,颅脑MR常规扫描、3D DIR对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3D DIR有效抑制了脑白质和脑脊液的信号,突出了脑转移瘤病灶的信号对比,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对脑转移瘤有较高的检出率.

  •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作者:王刚;郑晓林;张镇滔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PF 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57 ~ 85岁,平均72岁,心率61~ 97次/分,平均76次/分.25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后处理方法: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结果 CPF单侧冠状动脉供血7例,双侧冠状动脉同时供血14例,占66.7%;供血动脉以左前降支近段居多,为13例(61.9%).21例均可直接观察到畸形血管团,表现为“毛线团”样或“筛网”样分布.12例可见供血动脉区动脉瘤形成.15例供血冠状动脉呈轻~中度狭窄,且均位于畸形血管开口处附近.21例均可观察到畸形血管向肺动脉内染色、供血,其中18例可见对比剂“喷射征”.结论 多排螺旋CTA技术重组方法多样,能够直观、准确地显示CPF的畸形血管形态以及“喷射征”等典型征象.

  • 双源CT对正常人群心内膜下首过灌注分布和时相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喻杰;刁楠;陈艳;韩萍;史河水;周国锋

    目的 使用双源CT(DSCT)研究正常人群心内膜下区静息首过心肌灌注的节段分布和时相变化,探讨其定性评估心肌血流灌注的价值并为进一步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符合正常组入选标准的45例体检者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其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62±10.5)岁.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非离子型对比剂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观察以5%间隔重组的0~100% RR间期的图像,选择佳收缩期和佳舒张期作为评价时相,使用TVA(Time volume analysis)软件自动测量17个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区心肌首过灌注.17个节段的心肌首过灌注强化值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每个节段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首过灌注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45例744个心肌节段进行了测量,除心底的少数节段和心尖外,绝大部分节段舒张期首过强化高于收缩期,并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节段分布显示前壁、下壁和心尖的首过强化较低,而室间隔壁和左室侧壁则相对较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SCT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首过灌注的时相变化特征和心肌节段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基于常规冠状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和发现心肌缺血.

  • 256 iCT对左心耳容积和功能的评价

    作者:刘晓伟;李彩英;汪国石;于晨

    目的 利用256 iCT冠状动脉成像多期相三维容积重组评价左心耳的容积和功能.方法 选取本院40例行256层螺旋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阴性患者的影像资料;将原始扫描数据重组成10个时相(5% ~95%,间隔10%),于Philips EBW 4.5工作站测量各时相左心耳容积,观察左心耳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容积的变化,确定其大容积(LAAVmax)、小容积(LAAVmin),并计算左心耳排血量(LAAEV)、左心耳排空分数(LAAEF).分析左心耳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个体常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左心耳容积在整个心动周期中是不断变化的,期间有两次排空;65% ~ 85%时相期间左心耳容积变化较小,接近其自然状态.LAAVmax与LAAVmin明显相关,并分别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相关;LAAEV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LAAVmax、LAAVmin明显相关;LAAEF与LAAVmin呈明显负相关,与LAAVmax无关.结论 256 iCT冠状动脉成像多期相三维容积重组可以对左心耳的容积和功能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MSCT 左心耳 容积 功能
  •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徐生芳;郭顺林;雷军强;翟亚楠

    目的 系统评价多层螺旋CT(≥128层)对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3年9月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万方数字化期刊,维普数字化期刊数据库,查询MSCT(≥128层)在诊断冠状动脉ISR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计算MSCT(≥128层)诊断冠状动脉ISR灵敏度(SEN)、特异度(SPE)及其95%可信区间(CI),绘制及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基于支架分析,MSCT(≥128层)诊断冠状动脉ISR的SEN为0.90(95% CI:0.82~0.94),SPE为0.91 (95% CI:0.89 ~ 0.93),AUC为0.95.亚组分析320层MSCT诊断冠状动脉ISR的SEN和SPE0.93(95% CI:0.85~0.97)和0.95(95% CI:0.89~0.98).结论 MSCT(≥128层)对评价冠状动脉ISR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其临床随访的一种有效且无创的检查方法.

  • 新疆伊犁哈萨克族与汉族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分析研究

    作者:关伟锋;刘文亚;张锦烜;潘存雪;托尔根

    目的 分析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族与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双源CT特征,比较两民族间的差异.方法 搜集自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TA)确诊为冠心病的哈萨克族患者185例,按性别比例及不同年龄段分层随机抽取同期汉族患者185例,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成分、部位、血管狭窄程度及累及冠状动脉的分支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1)哈萨克族和汉族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均以前降支多发,其次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主干低.两民族斑块成分比较,均以非钙化斑块(NCAP)为主,哈萨克族NCAP构成比高于汉族(P<0.05).(2)哈萨克族女性NCAP构成比高于汉族女性(P<0.05),斑块引起管腔重度狭窄比例高于汉族女性(P<0.05).(3)按年龄段分组,在40 ~49岁年龄段哈萨克族斑块发生率低于汉族(P <0.05);50 ~59岁年龄段哈萨克族NCAP构成比高,钙化斑块(CAP)构成比低于汉族(P<0.05); ≥70岁年龄段哈萨克CAP的构成比低,管腔中度狭窄的比例低于汉族(P<0.05).结论 哈萨克族和汉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存在差异,哈萨克族总体NCAP构成比高于汉族;哈萨克族女性NCAP构成比高于汉族女性,病变程度高于汉族女性.提示临床工作中对哈萨克族NCAP的一级预防显得尤其重要.

  • 与肝硬化相关的周围肺血管扩张的CT征象

    作者:吕蓉;韩宇欣;于长路

    目的 研究与肝硬化相关的周围肺血管的扩张情况及其在CT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 搜集满足条件的112例肝硬化患者组成肝硬化组,60例非肝硬化人员组成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在胸部CT征象上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内容包括:(1)肺血管纹理增粗达胸膜面;(2)双肺小结节影;(3)双肺底层面网格状影;(4)右肺底层面平均密度.征象(1)~(3)为计数资料,出现的记为阳性用1表示,没出现的记为阴性用0表示,征象(4)为计量资料,用CT值记录具体数值,随后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 肝硬化组及非肝硬化组之间在上述4项CT征象上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征象(1):P=0.000,征象(2):P =0.002,征象(3):P =0.002,征象(4):P =0.000,均P<0.05].结论 肝硬化病变可通过某些途径影响肺周围血管,使之扩张,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胸部CT征象.

  • 双源CT诊断二尖瓣脱垂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高茜;成官迅;朱熠;秦鑫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对二尖瓣脱垂(MVP)诊断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例3个月内同时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心脏DSCT检查的受检者,其中9例为MVP患者,11例为正常.由2名有心血管诊断经验的影像医师分别对20例受检者图像进行分析,测量脱垂幅度及二尖瓣厚度,并与TTE进行对比.结果 9例MVP患者,共10个脱垂瓣膜,DSCT诊断的敏感性80%~ 90%,特异性100%.且重复性好(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不同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好,k=0.925).DSCT测量MVP幅度(3.95±1.43) mm)与超声测量值(4.22±1.4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7).MVP组中平均瓣膜厚度为(2.23±1.04) mm.结论 与TTE相比,DSCT对MVP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MVP的检查方法之一.

  •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诊断价值

    作者:张雷;迟达;赵丹;路鹏;辛英;李森;罗娅红

    目的 探讨侵袭性纤维瘤病(AF)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9例AF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4例腹壁型均为育龄期女性,腹外型及腹腔型男、女分别为27例、28例.CT上18例为均匀稍低密度,16例呈稍低-稍高混杂密度,增强后稍低密度区逐渐强化;46例MRI表现为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伴有范围不等的短T2信号,增强后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区强化明显,短T2信号区轻微强化.结论 AF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四肢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研究

    作者:张灵艳;李绍林;魏清柱;陈燕萍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征象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总结其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2000年至2012年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6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影像、病理资料.结果 6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分别发生于大腿、髂部、前臂、腋部及膝部,其中2例诊断时已分别发生肝脏和肺部转移.X线检查帮助不大,CT上见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MRI上信号不均匀,大部分内部见索条状“信号流空”,增强扫描中等~明显强化,3例周围见延迟强化的迂曲血管.结论 四肢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MRI能提供相对较多信息,较大软组织肿块内部见到索条状“血管流空”及肿块周围见到延迟强化血管,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 MSCT全景齿科重组在埋伏牙拔除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振平;罗是是;李国;李建军;余宁;陈井鑫

    目的 探讨MSCT齿科重组在颌骨埋伏牙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例埋伏牙病例进行256层螺旋CT扫描,并通过Dental planning软件进行齿科全景重组后处理,对埋伏牙进行定位诊断.结果 20例患者共27颗埋伏牙均被精确定位,埋伏牙的牙体形态、位置以及与邻牙的关系均清晰显示,并根据Dental planning 软件分析佳手术入路后均顺利拔除埋伏牙.结论 MSCT全景齿科重组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定位诊断埋伏牙的方法,在埋伏牙拔除的方案制定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颌骨造釉细胞瘤的影像学对比分析

    作者:陈德华;曹代荣;游瑞雄;江飞;郑义浩

    目的 通过对造釉细胞瘤不同影像学检查的比较,提高对造釉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术前行口腔全景片、多层螺旋CT及MR检查,术后病理证实的造釉细胞瘤31例,从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内容物的性质、牙根的改变、病灶周围骨质的改变及对下颌管的侵犯等方面对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31例中,3种检查方法均能清楚显示病灶的位置,口腔全景片中有27例可清楚显示牙根的改变;CT检查中31例均能清楚显示病灶的形态及病灶周围骨质的改变,27例可清楚显示牙根的改变,25例可明确病灶内容物的性质,18例可显示下颌管的侵犯;MR检查中31例均能明确病灶的范围及病灶内容物的性质.结论 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对造釉细胞瘤影像学特征的显示能力不同,联合应用能提高造釉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

  • 腭部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

    作者:余长亮;宋文;李小虎;线银锋;王万勤;余永强;刘斌

    目的 探讨腭部多形性腺瘤(PA)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腭部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1例行增强扫描.重点对病灶的部位、数目、形态、边缘、密度及强化特征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3例病变中发生于硬腭9例,软硬腭交界处8例,软腭6例.16例呈类圆形,7例呈椭圆形肿块,界限清楚,平扫时肿块密度等于或稍低于邻近肌肉,14例密度均匀,9例密度不均匀,病灶内可见斑片状或裂隙样低密度区,4例可见钙化或骨化,12例伴有邻近骨质受压吸收,14例病灶周围见环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实性部分为轻至中等强化,9例呈不均匀强化,瘤内可见斑片状或裂隙状不强化区,病灶周围环状低密度影不强化,2例强化均匀.结论 腭部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能为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

    作者:霍英松

    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是一种利用磁性标记的动脉血作为一种内源性示踪剂,对脑部微血管灌注进行定量测量,与动态对比增强的磁共振灌注成像不同,它无需对比剂,是一种可重复使用且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1].目前ASL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和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用以评估脑部疾病不同阶段血流灌注情况,并可以监测局部区域脑血流量与该区域神经活动的关系.同时提供了大量病变特征和治疗后组织灌注情况.

    关键词:
  • 炫速双源CT在肺动脉成像中不同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

    作者:孙国臣;梁桂芳

    目的 探讨炫速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对肺动脉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3种肺动脉CTA检查方案分别为:Flash扫描(100 kV),双能量扫描(80/140 kV)和常规扫描模式(100 kV).每种检查方案,随机选择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组图像质量先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主观评估,然后在工作站上测量各组图像肺动脉主干的CT值、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各种扫描方案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各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良好的比例大于98% (118/120),各种检查方案的图像质量在主观评估和客观测量(CT值、SNR、CNR)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在不同方案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Flash扫描100kV扫描方案中辐射剂量低,双能量扫描模式剂量高.结论 炫速双源CT的3种扫描方案获得的主观和客观影像质量评估结果相似,但患者接受辐射剂量存在显著性差异,Flash 100 kV方案剂量低,值得推广应用.

  • 基于体重指数的低辐射剂量CTU显示上尿路结构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杨峰;查云飞;赵宗海

    目的 探讨基于体重指数(BMI)的降低管电流低辐射剂量CTU显示上尿路结构的可行性.方法 110例临床拟诊泌尿系疾病的患者行CTU检查,其中50例行标准剂量扫描(120 kV、250mA),60例根据患者的BMI大小分别采用120mA、80 mA、50 mA行低剂量扫描.2名医师对两种方法显示肾内集合系统、近段、中段、远段输尿管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不同扫描方法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比较两种方法对肾脏集合系统及输尿管各段显示的差别.结果 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P>0.05).标准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DLP分别为(424.51 ±40.28)和(148.43±33.88) mGy·cm,CTDIvol分别为(10.39±0.61)和(3.71±0.87) mGy,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2,P<0.01).低剂量1组、低剂量2组与标准剂量组比较,3个组间DLP和CTDIvol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71.19,F=2439.17,P<0.01),其中3个组之间两两比较DLP和CTDIvol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pa一致性检验示2名医师对肾内集合系统、近段、中段、远段输尿管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均大于0.75).标准剂量组CTU与低剂量组CTU对上尿路各节段结构的显示效果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根据患者的BMI采用不同管电流的CTU可以降低患者辐射剂量,该扫描方案显示上尿路结构是可行的.

  • 不同对比剂对脑转移瘤MRI动态增强定量参数(Ktrans)的影响

    作者:范兵;杜华睿;王霄英;宛然;罗晶晶;张珏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对比剂(钆布醇与钆喷酸葡胺)对脑转移瘤容积转移常数(Ktrans)的影响.方法 招募10例脑转移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个体内自身随机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2次头颅MRI动态增强检查,分别注射2种不同对比剂.采用交叉设计,利用随机表确定注射钆布醇和钆喷酸葡胺的次序,两次检查间隔24~ 48 h.对比剂剂量0.1 mmol/kg体重,注药流率3.0 ml/s,注射对比剂同时启动MR动态增强检查,对直径>5 mm的病灶测量Ktrans值及细胞外血管外间隙(Ve)值.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对2种不同对比剂所测Ktrans值及Ve值分别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2例患者因病灶较小(直径<5 mm)无法测量Krans值而排除,对8例患者共21个病灶进行分析,钆布醇及钆喷酸葡胺所测Ktrans值分别为(0.32±0.19) min-1,(0.35±0.19) min-1 (F=0.315,P>0.05),两者Ve值分别为0.89±0.10,0.88±0.09(F =0.009,P>0.05).两种对比剂所测Ktrans值及Ve值均呈正相关(Ktrans:r =0.712,P<0.001;Ve:r=0.616,P<0.05).结论 使用不同含钆对比剂(钆布醇与钆喷酸葡胺)行MR动态增强扫描,对脑转移瘤病灶所测Ktrans及Ve值具有相关性.

  • TACE联合经皮125I粒子植入序贯治疗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临床研究

    作者:黄宁;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兢姚;申权

    目的 评价经皮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瘤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48例,行介入治疗,TACE术后1周进行经皮门静脉瘤栓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随访时间为24个月,对比序贯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影像学的变化,以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48例患者共接受215次TACE治疗,平均每例4.5次,平均植入粒子数16枚,技术成功率100%,全组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肝内病灶客现缓解率为37.3% (18/48).瘤栓3个月后影像复查平均回缩3.9mm,完全缓解(CR) 15例,部分缓解(PR)25例,稳定(SD)6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为83.3%.门静脉主干内径恢复>80%共41例(85.4%).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47.9%,33.3%,中位生存时间为15.8个月.48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肝功能、血常规与术时比较,P=0.0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联合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序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 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儿童头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疗效研究

    作者:范晶;王立丹;黄穗;刘帆;马琦

    目的 探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儿童头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6例大囊型淋巴管畸形进行瘤内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1%聚桂醇原液通过涡流法按液气比例为1:4制成泡沫硬化剂.抽取部分囊液后,根据淋巴管畸形大小调整用量,一般总量≤8ml(25 mg).分期治疗者1次/周,2次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间隔1个月观察疗效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结果 经过1个至多个疗程后,46例头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全部治愈.其中6例注射1次肿块完全消退,18例注射2个疗程,13例注射3个疗程,7例注射4个疗程.另2例注射4个疗程后2个月复发,行再次硬化治疗1个疗程,肿块完全消失.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头颈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疗效高、无并发症及严重不良反应,大程度保持了患儿容貌,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非手术疗法.

  • 数字化根尖片、曲面断层片、CBCT测量牙齿长度准确性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艺强;刘琪;庄东鹏;何通文;葛振林

    目的 评价数字化根尖片、曲面断层片、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三种临床常用X线影像测量牙齿长度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160颗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单根或融合单根前磨牙,数显游标卡尺测量离体牙齿真实长度,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10组,每组16颗牙齿,分别排列于人头颅标本的磨牙区、前磨牙区、尖牙区、前牙区,拍摄数字化根尖片、曲面断层片和CBCT;并利用影像设备自带测量软件测量影像牙齿长度,与真实长度进行比较.结果 平行投照数字化根尖片影像长度和牙齿实际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数字化曲面断层片影像长度和牙齿实际长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失真率为17.05%.CBCT冠状面测量结果中除上颌前磨牙区、下颌前磨牙区与真实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6个分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面测量结果中上颌磨牙区、下颌磨牙区、下颌前磨牙区、下颌尖牙区、下颌前牙区与真实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行投照数字化根尖片较曲面断层片和CBCT能更加精确地反映牙齿的真实长度.

  • 肝脏淋巴瘤:薄层增强MRI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迎春;陈加源;吴筱芸;印隆林;孔维芳;赵黎明

    目的 探讨肝脏淋巴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肝脏淋巴瘤的MRI表现,MRI扫描包括T1WI、T2WI、薄层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结果 8例肝淋巴瘤共18个病灶,12个病灶见门静脉紧贴或穿行.MRI T1WI呈等信号(2个)或稍低信号(16个),T2WI呈等信号(1个)或稍高信号(17个).增强扫描时,4个病灶无强化,14个病灶弱强化(低于肝脏信号)、呈“慢进慢出”强化表现,其中10个强化病灶边缘见环形强化(高于肝实质信号)、呈“快进慢出”强化表现.3个病灶内见小裂隙状坏死.3例肝实质对比剂灌注不均.结论 肝脏淋巴瘤主要分布于门静脉周围,大多数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呈无强化或弱强化表现,弱强化病灶边缘常有强化环包绕.病灶内常有正常血管穿行,坏死少见.

  • 消化系统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表现(附4例报告)

    作者:周乐夫;金贤德;王甄;周杰;袁建军

    目的 探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 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MFH患者的临床与CT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4例中,发生于胃、小肠各l例,为单发;位于直肠者伴“左侧甲状腺”MFH和肝脏MFH各1例,为多发;就诊时已有转移或浸润者3例.位于胃肠道者增强早期病灶强化均不明显,可见延迟强化,呈现“决进慢出”模式.结论 消化系统MFH与该系统常见病变表现有所不同,但术前CT准确诊断仍存在困难.

  •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唐菲;刘辉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的MRI表现及其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颅内HPC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像表现.结果 5例颅内HPC,男3例,女2例;年龄37 ~ 60岁,均为单发病灶,4例位于小脑幕上,1例位于小脑幕下.MRI表现肿瘤呈分叶状,呈等T1,稍长T2信号,瘤体内可见囊变坏死、出血及流空血管,周围可见轻度水肿,位于小脑幕下的1例病灶可见第三脑室受压,并可见侧脑室明显扩张积水,5例病灶均表现为“窄基底”与脑膜相连.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其内及周边可见较多的血管,5例病灶均未见明显“脑膜尾征”,1例病灶侵犯颅骨,1例病灶累及静脉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5例CD34、波形蛋白及CD99均为(+),EMA,S100,GFAP均未见表达;Ki-67标记,其中2例为<5%表达,3例为5% ~ 10%表达;5例Syn染色均为(-).结论 颅内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特点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儿童创伤性胼胝体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董景敏;王红霞;姜兴岳;陈亮;冯艳;王培源;张林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儿童创伤性胼胝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实验组12例,对照组12名,所有患者均在外伤后的14天之内进行检查.常规磁共振检查后,行DTI扫描,分别测量实验组、对照组相应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用t检验分析感兴趣区域的FA值,并对实验组的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胼胝体膝部(FA =0.621 ±0.02)、压部(FA =0.608 ±0.04)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胼胝体压部的FA值与GCS评分相关性较好(P<0.05).结论 DTI可以较常规MRI检查更敏感地发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病灶,FA值可作为评估儿童创伤性胼胝体损伤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 GE64排VCT故障维修一则

    作者:杨立强;朱春;王小红;张立智

    故障现象 GE 64排VCT在结束前一名患者扫描后,进入后一名患者扫描序列时突然禁止曝光,包括定位像曝光扫描.故障分析与维修 首先打开操作系统信息提示栏显示:“Scanning hardware has been shut down”(扫描硬件关闭).然后打开“维修”窗口的信息提示栏,找到CT机禁止曝光时出现的报错信息“Heater inverter permanent overcurrent.Issued by the heater board when an overcurrent has been detected and restarts have been tried without success within 100ms.Jedi detected open filament circuit.Verify tube.HV cable.HV tank filament transformer and jedi interconnect cables are properly installed.RMS filament current measurement(every 0.5 msec)on heater board too high."

    关键词:
  • 盆腔右侧椭圆形高密度影——请分析病变性质

    作者:李加其

    患者 男,8岁.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及脐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体检: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部微膨隆,未见胃肠型、异常蠕动波及腹壁静脉曲张;触诊全腹部压痛,尤以中下腹为甚,有反跳痛、轻度肌紧张,全腹未触及包块.B超:腹腔局限性少量积液.实验室检查:WBC19.96×109/L、RBC 5.26×1012/L、HGB 143.00g/L、NEUT% 89.71%.

    关键词:
  • 肺透明细胞瘤的CT诊断(附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军;李勤勍;郑蕊;廖承德

    目的 探讨CT对肺透明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肺透明细胞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病理、CT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1例为左肺下叶外基底段结节,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另1例为左肺上叶舌段类圆形肿块,密度不均匀,内部见钙化灶,增强扫描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结论 CT检查是目前诊断肺透明细胞瘤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其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为圆形、边界光滑的实性结节或肿块,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当肿块内出现钙化时则为轻~中度强化.确诊需依靠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