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

    作者:肖玉辉;许孟君

    患者 男,17岁.因"反复左下肢疼痛半年,伴腰部酸痛1个月"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左下肢疼痛,无畏寒、发热,无午后低热;于1个月前开始出现腰部酸痛,并逐渐加重,以夜间为著,口服药物无效.体检:腰椎无侧弯畸形;左大腿肌肉明显萎缩;L2~3棘间及左棘旁压痛、叩击痛,左大腿前侧及左小腿内侧皮肤感觉减弱,左股四头肌肌力3级,肌张力松弛,左膝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

  • 美克尔憩室翻转入肠腔一例

    作者:陈晓林;杨成;周建雄

    患者 女,54岁.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呈间断性发作,伴全身乏力,无腹痛、腹胀.在当地医院做胃镜示"慢性胃炎",结肠镜未见明显异常.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就诊.血常规示HGB76g/L.口服钡剂小肠造影显示距回盲瓣口约60cm处肠腔内见一孤立、细长、边界光滑的腔内肿块,呈棒状,其纵轴与肠管长轴平行,病变在肠腔内有一定的移动度,邻近肠管黏膜形态正常,管壁柔软,蠕动对称(图1、2).拟诊:回肠息肉.

  •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骨节改变二例

    作者:李玉清;丁建平;张泽坤;王溱

    例1 男,12岁.因双膝节反复肿胀(左侧明显)2年就诊.2年前双膝节肿胀,反复发作.半年前无明显外伤右股骨骨折,已愈合.近半年出现斑点状斑秃.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体检:身高125cm.智力中等程度低下,跛行,无疼痛.左膝膨隆似球形.双手皮肤粗糙、结茧,指甲发育不良,左食指末节短小.患者触觉存在,痛觉非常迟钝,肌肉注射、切割伤等均无痛觉,大腿骨折后稍感疼痛.除鼻尖出汗外,其余部位不出汗.患者双亲非近亲结婚,生2子1女,家族中无类似病例.

  • 皮质旁软骨瘤一例

    作者:吴莉;韩丹;何波

    患者 女,22岁.右肩节无明显诱因间歇性疼痛2年余.疼痛为刺痛,白天发作.体检:左上臂后侧触及3cm×3cm大小质硬肿块,无活动、压痛,与周围软组织无粘连.

  • 曲霉菌性脑脓肿一例

    作者:白洁;程敬亮

    患者男,58岁.因头痛2周,恶心、呕吐,左侧肢体无力并进行性加重5天入院.患者有糖尿病史3年余,慢性支气管炎病史40年,平素体弱.半年前曾患大叶性肺炎,在当地住院治疗2个月余.体检:体温36.4℃,反应迟钝,定向力差,左侧肢体偏瘫,肌张力3级,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6.3×109/L,淋巴细胞比例下降(12.4%),血糖7.49mmol/L(参考值3.6~6.1mmol/L).

  • 大腿滑膜肉瘤误诊为黑色素瘤转移一例

    作者:安瑞馥;张伟

    患者 女,62岁.因发现左侧大腿内侧肿物2个月,明显增大1周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发现左侧大腿内侧肿物,约有花生米大小,近1个月肿物明显增大,约有鸡蛋大小,伴疼痛.半年前曾行左足拇指黑色素瘤截趾术.体检:左侧大腿内侧可见一8.0cm×4.0cm大小肿块,表面光滑,有触痛,无明显波动;局部皮肤可见瘀斑,压之不褪色.心肺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CEA5.8μg/L(正常值0~10μg/L).

  • 肝脏巨大局灶性结节增生一例

    作者:张炜;郑少强;李铭华;王培军

    患者 女,15岁.因中上腹反复胀痛1年余就诊.疼痛为间歇性,进食后加重,发作频率渐增加.体检:剑突下可触及一质硬肿块.无肝炎病史,无疫水接触史,有多年胃病史.

  • 肺泡蛋白沉着症CT误诊一例

    作者:李志成;杨亚英;韩丹

    患者 男,28岁.反复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或黏稠痰6年,活动后喘息1年入院.体检:体温正常,口唇轻度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底可闻及细小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

  • SENSE心脏阵列线圈在前列腺MRI检查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作者:刘金来;沈钧康;王灌忠;杨晓春;张彩元;周丽娟;徐孝秋;王水珍;钱铭辉

    目的 对灵敏度编码(SENSE)心脏阵列线圈和直肠腔内线圈在前列腺MRI检查中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研究,初步评价SENSE心脏阵列线圈在前列腺MRI检查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取前列腺病变患者50例.在相同扫描参数下,均使用SENSE心脏阵列线圈和直肠腔内线圈进行前列腺MRI常规检查,对使用两种线圈所分别获得的前列腺轴位(TRA)小视野、薄层T2WI图像的均匀度、对比信噪比(CNR)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采用SENSE心脏阵列线圈所获得的图像均匀度优于采用直肠腔内线圈者(配对t检验,P<0.05);采用SENSE心脏阵列线圈所获得的图像CNR亦优于采用直肠腔内线圈者(配对t检验,P<0.05).结论 SENSE心脏阵列线圈在图像均匀度和CNR这两个图像评价指标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直肠腔内线圈进行前列腺小视野、薄层、高分辨率T2W成像.

  • 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价值

    作者:郝粉娥;牛广明;韩晓东;高阳;张颖;郭冬玲

    目的 评价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临床可疑胆总管下段结石97例,均行上腹部常规MRI、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检查,同时对感兴趣区行薄层扫描.比较增加薄层扫描前后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符合率.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ERCP证实.结果 常规扫描诊断符合率为76.29%,增加薄层扫描后符合率为94.8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P<0.05).结论 薄层扫描可提高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符合率,有助于小结石、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尿外渗及尿瘤的CT诊断

    作者:陈信坚;刘忠;黄文才;曾晓华

    目的 探讨尿外渗、尿瘤的发生机理,分析其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尿外渗5例、尿瘤9例CT影像资料,其中11例行1次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追踪CT扫描1次,9例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尿外渗共5例:钝性肾外伤2例,排泄期显示对比剂漏出和肾盏撕裂口;非外伤性尿外渗3例,动态CT可见肾小盏穹隆部对比剂漏出,经肾窦向肾周间隙弥散、肾被膜对比剂漏出各1例;1例经尿道引流膀胱内尿液后,CT复查扫描示尿外渗消失.尿瘤共9例,均为单发,右侧肾周间隙3例,左侧肾周间隙4例,左侧输尿管旁1例,盆腔1例;囊肿大截面3.4cm×4.2cm~13cm×17cm;呈类圆形6例,肾周间隙铸形1例,串珠状1例,不规则形1例;囊壁厚薄不均,平扫囊壁密度均较囊液略高,增强扫描强化均不明显.大多数病例首次CT增强显示尿瘤内无对比剂充盈.结论 梗阻以上尿路内压升高,同时存在着瘘口或先天性薄弱区是尿外渗、尿瘤形成的必要条件,CT对尿瘤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 ASSET联合EPI-DWI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林志超;王秀河;罗良平;陈汉芳;黄力

    目的 探讨并行采集技术(ASSET)联合平面回波扩散加权像(EPI-DWI)技术在脑梗死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搜集40例脑梗死患者资料,均行T1WI、T2WI、ASSET-EPI-DWI及EPI-DWI扫描.比较分析ASSET-EPI-DWI及EPI-DWI对脑梗死灶显示图像质量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1)ASSET-EPI-DWI的对比噪声比(CNR)均值高于对应EPI-DWI(t=6.327,P=0.0001).(2)ASSET-EPI-DWI丘脑的ADC值均高于对应EPI-DWI的ADC值(t=10.494,P=0.0001);其梗死灶/对侧的脑组织ADC值的比值均大于对应EPI-DWI的ADC值的比值(t=4.844,P=0.0001).(3)与EPI-DWI相比,ASSET-DWI序列的病灶清晰显示率高(EPI-DWI:80%,ASSET-DWI:100%,P<0.05).结论 ASSET-EPI-DWI技术不但具有成像时间短的优势,而且图像质量较高,正常的ADC值及病灶与对侧脑组织的比值有助于对脑梗死临床分期诊断,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优于EPI-DWI技术.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判断脑梗死预后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毕国力;包颜明;田伟;戴敏方

    目的 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期脑梗死进行观察,探讨受累的皮质脊髓束与临床运动功能损害的相互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5例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DTI检查,对所得的原始数据利用纤维束重组软件行三维皮质脊髓束重组,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系;并对其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 皮质脊髓束若从梗死灶边缘通过,其可表现无受压、移位、中断,患者的运动症状可表现为无或轻微影响;若皮质脊髓束部分从梗死灶中通过,其可表现部分受压、中断,患者运动功能出现症状,治疗后症状部分恢复;若皮质脊髓束全部从梗死灶中通过,其可表现大部分中断、破坏,临床运动功能表现为大多数运动功能无恢复或轻微改善.结论 通过DTI可对脑梗死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功能解剖学依据.

  • MR FLAIR序列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脑单发转移瘤中的价值

    作者:马丽;高培毅;林燕;隋滨滨;薛静

    目的 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图像上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在鉴别高级别胶质瘤和单发转移瘤中的作用和价值;评价此征象对高、中、低3个年资的神经放射科医师诊断胶质瘤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2例高级别胶质瘤和12例脑单发转移瘤患者做MRI时加扫FLAIR序列.42例高级别胶质瘤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15~76岁,平均48.8岁.13例单发转移瘤中,男7例,女6例,年龄37~73岁,平均57.6岁.分析上述病例的FLAIR及T2WI图像上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征象,进行χ2检验,并在高、中、低3个年资各两名神经放射科医师前后两次读片后进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并应用Z检验对前、后两次ROC曲线下面积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 29例的FLAIR图像上存在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胶质瘤27例,转移瘤2例,这一征象在高级别胶质瘤组和单发转移瘤组显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T2WI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征象在胶质瘤组和转移瘤组显示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前后两次阅片的总体ROC曲线、每一年资及每位医师前后两次阅片的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名医师的胶质瘤诊断准确率均有所提高,以低年资为著.结论 FLAIR强化边缘外邻近皮层异常信号有助于高级别胶质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在无FLAIR图像的情况下,T2WI可作为显示此征象的替代方法 .

  • 原发性脑淋巴瘤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MR灌注成像对照研究

    作者:季学满;卢光明;张宗军;唐晓俊;王中秋;黄伟;张志强

    目的 评价MR灌注成像鉴别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或定向穿刺活检证实的11例原发性脑淋巴瘤行MRI常规平扫、MR灌注成像和增强扫描.另随机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资料,用于MR灌注成像对比研究.MR灌注成像采用动态磁敏感性对比增强技术,计算每例肿瘤大相对脑血容量(rCBV)比值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比值,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原发性脑淋巴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平均大rCBV比值和平均rMTT比值.结果 增强后11例脑淋巴瘤均有强化,其中7例重度强化、3例中重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25例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实质部分多呈不均匀性中重度强化,肿瘤内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囊变.11例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平均大rCBV比值为2.05、平均rMTT比值为1.07;25例胶质母细胞瘤的平均大rCBV比值为6.78、平均rMTT比值为1.04.两者之间平均大rCBV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P<0.01)、平均rMT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P>0.05).结论 原发性脑淋巴瘤具有低rCBV比值的趋势,结合其常规MRI表现,MR灌注成像可作为鉴别原发性脑淋巴瘤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

  • 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在评价颅内小动脉瘤中的价值

    作者:陈文华;邢伟;彭亚;姚洁;邱建国;李蓓;孙益芳;俞胜男;宣井岗;吴小凤;张敏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评价颅内小动脉瘤(直径≤5mm)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3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其三维CT图像与常规DSA和外科手术结果 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三维重组方法 为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结果 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337例中的84例患者发现95个小动脉瘤.CTA漏诊4个小动脉瘤,DSA漏诊6个小动脉瘤.16层螺旋CTA对于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显示小动脉瘤的瘤体和瘤颈与周围血管的系,为小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论 16层螺旋CTA在小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颅内小动脉瘤筛查的首选影像方法 ,能够在小动脉瘤的治疗方面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

  • 常规MRI和1H-MRS成像对假瘤型脱髓鞘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咏梅;谢鹏;罗天友;吕发金;杨琴;方维东;李信友;彭娟

    目的 联合常规MR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假瘤型脱髓鞘病变(DPLs)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和4例临床证实的DPLs的MRI表现,其中3例作了多体素和单体素短回波1H-MRS检查.结果 (1)4例表现为局限性肿块伴有轻到中度水肿,3例为不规则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2)增强扫描:4例为开环样强化,2例为斑片状强化,2例为结节强化,1例为稀疏的轻度强化;3例病灶内侧缘显示多条平行线状血管影延伸到病灶中央,并与邻近的正常脑组织或室管膜下静脉相续.(3)1H-MRS分析:3例均有NAA峰不同程度降低,Cho峰、Lac和Lip峰升高,急性期过后随访Lac和Lip峰明显降低,2例在急性期出现了谷氨酸/谷氨酰胺复合物(β,γ-Glx峰)的升高.结论 DPLsMRI增强显示开环样强化具有特征性,病灶内侧缘扩张的血管影提示脱髓鞘炎症病变;1H-MRS急性期有β,γ-Glx峰的升高和在急性期后随访Lac和Lip峰的降低具有较大价值.

  • 脑膜病变的增强FLAIR成像

    作者:钱银锋;张诚;余长亮;余永强;柏亚

    目的 通过与平扫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增强T1WI的对比研究,探讨增强FLAIR在脑膜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9例脑膜炎和10例脑膜转移癌患者行增强前后FLAIR和增强后T1WI,观察并比较各序列图像上脑膜病变的显示情况及病变的显著性.结果 平扫FLAIR、增强T1WI和增强FLAIR对脑膜炎的敏感性分别为42.1%、73.7%和89.5%,对脑膜转移癌则分别为30%、80%和100%.增强FLAIR显示了全部平扫FLAIR发现的病例,且病变范围更广.22例增强T1WI显示异常的脑膜病变中,9例在增强T1WI上病变更显著,10例在增强FLAIR上更显著,3例在两序列上相似.结论 增强FLAIR在脑膜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与增强T1WI结合更有助于病变的评估.

  • 椎-基底动脉病变引起脑干形态及位置变化的3.0TMRI研究

    作者:李晖;刘怀军;杨桦;贺丹;耿左军;杨冀萍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与脑干形态及位置之间的系.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经临床及MRA或CTA检查发现有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218例及正常对照组218名,常规行MRI及MRA检查.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分型、颅内椎-基底动脉形态位置分级、血管与脑干的系、脑干有无旋转,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椎动脉越过中线及基底动脉移位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椎动脉:χ2=60.398,P<0.05;左椎动脉:χ2=54.461,P<0.05;基底动脉:χ2=205.007,P<0.05).病例组脑干与血管接触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7,P<0.05).对照组脑干未见旋转,病例组103例患者脑干发生旋转,椎动脉是否越过中线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467,P<0.05)且系密切(C=0.89),椎动脉粗细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357,P<0.05)且系密切(C=0.76).结论 应用先进的MRI技术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准确真实地显示血管移位、脑干变形旋转等形态学上的改变,为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 MRS联合DTI技术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李郁欣;汤伟军;耿道颖;李振新;吴平

    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MRS)联合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6例MS患者和16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均进行半卵圆中心层面的多体素MRS扫描和全脑的DTI扫描.分别测量MS患者的额叶病灶区、对侧正常表现的脑白质区(NAWM)以及对照组的双侧额叶对应脑白质区的NAA/Cr、Chow/Cr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FA)值.比较三组之间MRS代谢物比值和DTI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性.结果 NAA/Cr在MS的病灶组(1.617±0.336)、NAWM组(1.809±0.339)中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103±0.245);Chow/Cr在病灶和NAWM内可见轻度升高,但与正常人比较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MS病灶内,NAA/Cr与ADC(r=-0.575,P=0.002)和FA(r=0.479,P=0.013)呈明显相.结论 MRS联合DTI技术能同时发现MS病灶的轴索损伤和髓鞘脱失,在反映MS的病理变化和探讨病理机制方面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脑实质内脑膜瘤的MRI诊断

    作者:唐小平;肖新兰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脑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及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内脑膜瘤6例,均为男性,年龄6~22岁(平均12岁),行MRI检查6例,全部平扫加增强,同时行MRI及CT检查1例.结果 脑实质内脑膜瘤位于大脑外侧裂附近3例,额叶1例,颞叶1例,枕叶1例.6例均表现为实质性肿块,边界清楚.T1WI肿瘤实质呈略低信号2例,等信号4例,T2WI呈高信号2例或稍高信号4例,T2FLAIR呈高信号5例、等信号1例,囊变区呈低信号.瘤周脑白质水肿1例,增强扫描所有肿块实质明显快速持续强化.合并囊变5例、钙化3例.结论 脑实质内脑膜瘤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MRI在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结合其发病部位和患者性别,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 脑实质 脑膜瘤 MRI
  • ADC值与rADC值诊断脑肿瘤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茂;邓德茂;黄志碧;梁漱溟

    目的 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值(rADC)诊断脑肿瘤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9例拟诊脑肿瘤患者除常规序列及增强扫描外加作DWI,并测算肿瘤实质及肿瘤实质对侧镜面正常区的ADC和rADC值.结果 低级胶质瘤42例,高级胶质瘤15例,脑膜瘤12例.3组肿瘤的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DC:F=13.882,P=0.000,rADC:F=19.858,P=0.000);低级胶质瘤与高级胶质瘤、脑膜瘤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1499和6.4714,P<0.01),低级胶质瘤与高级胶质瘤、脑膜瘤r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1344和7.7569,P<0.01),高级胶质瘤与脑膜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q=1.4697,P>0.05,rADC:q=1.7915,P>0.05).结论 ADC值和rADC值对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很有价值.

  • 喉癌术后发声重建中语言功能脑区的重组特点研究

    作者:尹建忠;薛永刚;林鹏;翁旭初;祁吉

    目的 运用ER-fMRI对喉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研究语言功能脑区在不同恢复阶段功能脑区的变化,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别.资料与方法 18例喉癌全喉切除术的患者参加了实验,根据患者的语言恢复情况分为三组:发音差组(1组);发音中等组(2组);发音良组(3组).每组分别完成朗读"i"和朗读任务.刺激采用视觉呈现.结果 三组患者和正常人比较,在朗读音节任务时,左侧额中回、左侧SMA和左侧扣带前回区域激活体素和强度变化率2组明显大于其他组;朗读任务时,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SMA和右侧梭状回激活体素和强度变化率2组明显大于其他组.此外,岛叶在各患者组的激活频率均大于正常组;豆状核和海马旁回在2组和3组激活频率大于1组和正常组.结论 上述功能脑区在语言重建过程中发挥着学习作用,可指导患者更好地发音.

  •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结果 存在差异的原因

    作者:毛定飚;滑炎卿;吴昊;葛虓俊;张国桢

    目的 分析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与冠状动脉CT成像结果 存在差异的原因.资料与方法 152例患者行冠状动脉CT成像,并与CAG的结果 作对照分析.结果 共有32个冠状动脉分支的诊断结果 存在差异.差异由CAG引起的包括:投照位置(3个分支)、管壁病变(6个分支)、复杂病变(3个分支).由MSCT造成的包括:运动伪影(8个分支)、严重钙化(12个分支).结论 CAG只能观察动脉的管腔,无法评价血管壁的病理结构.CAG的二维图像常不能适当地评价偏心型病变和复杂病变的严重程度.而在心率过快、心律不齐和血管严重钙化的患者中,MSCT的结果 值得怀疑.MSCT和CAG互为补充可提高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 肺部肿瘤首过期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李树平;王敏杰;史丽静;田建明;王培军;杜丽娟;邵成伟;左长京;吕桃珍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首过期灌注值和强化峰值来描述周围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和肺部转移瘤的灌注特征.资料与方法 92例肺部肿瘤患者(包括48例周围型肺癌,31例中央型肺癌,13例单侧肺转移瘤)接受检查.注射对比剂同时屏气,在固定层面连续扫描30层(1层/s).分别以整个肿瘤、肿瘤富强化区、肿瘤少强化区取感兴趣区来评价其时间密度曲线.通过Miles大斜率法计算灌注值和强化峰值,依据肿瘤大小、位置(中央型/周围型或转移瘤)及病理类型的不同进行比较.结果 大的肿瘤(直径>4cm)的灌注值及强化峰值明显低于小的肿瘤(直径≤4c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不考虑大小因素,中央型肺癌的灌注值与周围型肺癌的灌注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者的强化峰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中央型肺癌与转移瘤灌注值及强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周围型肺癌与转移瘤灌注值及强化值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上述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灌注值及强化峰值与肿瘤大小位置有,但与病理类型无,可以对不同大小、位置的肿瘤预后进行评估.

  • MSCT肺密度测定在COPD预测诊断的应用研究初探

    作者:李凯;龙莉玲;黄仲奎

    目的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MSCT扫描,结合临床肺功能检查(PFT),评价MSCT的肺密度指标在预测诊断COPD方面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40例临床确诊为COPD的患者及对照组26名健康志愿者,使用MSCT进行胸部扫描,测量和计算各肺密度相指标,并与临床肺功能指标进行相性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法评价肺密度各项指标在预测诊断和筛检COPD患者的准确性和敏感性.结果 正常组与COPD组在大吸气末平均密度(ALDin)、大呼气末平均密度(ALDex)、肺密度差(ALDin-ALDex)、肺密度比(ALDex/ALDin)及肺密度变化比率[(ALDin-ALDex)/ALDin]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ALDex与COPD的PFT诊断指标FEV1/FVC相性较好,ALDex与FEV1和FEV1/FVC相系数分别为0.600,0.759.ALDin、ALDex、ALDin-ALDex,ALDex/ALDin、(ALDin-ALDex)/ALDin恰当的预测COPD的临界点分别为-865、-769、-84、0.90、0.098,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42、0.73、0.709、0.709、0.709.其中以ALDex的临界值预测诊断准确性高,应用该临界值在诊断COPD病变的敏感性为73.9%,诊断特异性为93.7%,约登指数为0.73.结论 MSCT能便捷、准确地获得评价肺功能的指标,与临床PFT检查的指标有很好的相性.肺密度指标的临界值可用于预测诊断和筛检COPD患者,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孤立肺结节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慎江;肖湘生;刘士远;李成洲;张沉石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85例孤立肺结节(直径≤4cm,57例恶性,15活动性炎性,13例良性)患者,在增强(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前、后采用ToshibaAquilionMarconi16层螺旋CT(采用4×i模式,i代表扫描层厚)及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采用8×i或16×i模式,i代表扫描层厚)进行同层动态扫描.11~41s,每1s扫描1次;90s扫描1次.16层螺旋CT:病灶直径3~4cm时,扫描层厚8mm;2~3cm时,扫描层厚6mm;1.5~2cm时,扫描层厚4mm;1~1.5cm时,扫描层厚3mm;<1cm时,扫描层厚2mm.64层螺旋CT:病灶直径3~4cm时,扫描层厚5mm;<3cm时,扫描层厚2.5mm.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分别计算肺结节有效层面的强化值、灌注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有效层面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结果 恶性(36.52±11.07)HU与炎性(37.69±7.10)HU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7.02±5.85)HU结节(P<0.001;P<0.001).恶性与炎性结节强化值无显著差异(P=0.686>0.05).炎性结节与大动脉增强峰值比(17.49±3.78)%明显高于良性(2.78±2.23)%与恶性(14.73±4.28)%结节(P<0.001;P=0.019<0.05).恶性结节与大动脉增强峰值比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47.83±31.29)mlmin-1100g-1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3.03±3.01)mlmin-1100g-1与恶性(31.15±9.66)mlmin-1100g-1结节(P<0.001;P<0.001).恶性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33.00±8.87)HU与恶性(40.45±7.03)HU结节平扫的CT值明显低于良性(50.51±10.87)HU结节(P<0.001;P<0.001).炎性低于恶性结节平扫的CT值(P=0.002<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有助于结节鉴别诊断.

  • MRT2-mapping成像对外伤性膝节软骨早期损伤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红伟;李小明;漆剑频;薛鹏;皇甫幼田

    目的 探讨T2-mappingMR成像对外伤性膝节软骨早期损伤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照组10名,病例组20例,运用T2-mapping成像分别测量对照组节软骨的T2值和病例组相对应于半月板撕裂处节软骨的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半月板撕裂中节软骨表面T2值范围39.9~65.3ms,平均(52.54±7.63)ms,对照组节软骨表面T2值范围37.6~43.8ms,平均(41.18±1.66)ms.病例组与对照组节软骨表面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2-mapping成像可以发现没有形态学改变的损伤性节软骨组织成分的改变,对诊断外伤性膝节软骨早期损伤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正常踝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解剖学观察及其MRI扫描方法 学的研究

    作者:任彦玲;侯建明;叶添生

    目的 寻找踝节外侧韧带于自然体位下MRI显示佳的扫描方位.资料与方法 首先解剖6例(12个踝节)自然体位的正常踝节标本,分离出外侧韧带,测量其走行角度,据此制定MRI扫描方案;然后对25名自愿者(50个踝节)行不同方位MRI扫描,比较不同扫描方位上各韧带的显示效果.结果 距腓前韧带(ATFL),在-20°斜断面显示效果佳,评分高;-15°和-25°斜断面显示效果次之;横断面和-30°斜断面显示效果不及上述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显示效果差.跟腓韧带(CFL)在15°斜断面显示效果佳,评分高;20°和25°斜断面显示效果次之;30°斜断面显示效果不及上述断面;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显示效果差.结论 MRI评价踝节外侧韧带时,选择适当的扫描方位可以达到佳的显示效果.

  • 多层CT评价TIA患者颈动脉狭窄及卒中预测的意义

    作者:王立平;赵春禹;李树艳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多层CT血管成像(CTA)及脑灌注成像(CTP)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及随访价值.资料与方法 短期内行CT平扫、颈动脉CTA的TIA患者46例,其中25例行脑CTP,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与灌注异常的相性及部分病例随访情况.选择23例符合实验组年龄段且无TIA发作史、头CT平扫无异常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46例中,平扫未见异常17例,29例有腔隙性脑梗死,其中多发13例.CT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38支,轻度11支(28.9%),中度20支(52.6%),重度7支(18.4%).对25例行脑CTP,发现异常22例,正常3例.随访15例中11例一年中发生卒中或TIA.结论 颈动脉CTA结合脑CTP能及时判断颈内动脉病变的存在及对脑血流的影响,并预测卒中发生的危险,对TIA患者的早期临床干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评价多层螺旋CTA诊断价值

    作者:周建军;周康荣;陈祖望;曾蒙苏;严福华;王建华

    目的 分析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表现,探讨MDCTA在头臂型大动脉炎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临床已确诊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21例,行MDCTA,范围从主动脉弓到颅底颈动脉,注射流率4ml/s,有效层厚为1.3mm,获得的容积数据采用大密度投影重组.将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分段评价,采用NASCET标准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 21例大动脉炎中,左侧弓上分支及颈动脉段正常或轻度狭窄31段,中度狭窄32段,重度狭窄45段,闭塞16段,瘤样扩张2段.累及右侧依次为60,26,29,8,3段.弓上分支及颈动脉近心段病变发病率为57.1%,中远段为61.9%.动脉管壁厚度为1.2~4.1mm,平均3.2mm.其他征象包括管壁模糊47段,管壁环状强化35段,管壁不均匀强化23段,双环征12段.结论 头臂型Takayasu's动脉炎弓上分支及颈动脉狭窄比闭塞多见,闭塞比动脉瘤样扩张多见.其中,左侧颈总动脉受累的概率高于右侧,狭窄程度重于右侧.原始横断面图像可显示大动脉炎特有的管壁改变,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以及判断病变是否活动.

  • 酷似海绵状血管瘤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鲜军舫;张云亭;王振常;李彬;史季桐;刘兆会;何立岩;燕飞;安裕志

    目的 探讨酷似海绵状血管瘤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CT和MRI表现以及MR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 7例均表现为眼眶椭圆形肿块,其中4例累及眼眶后部和眶尖,视神经明显受压移位.7例CT表现均呈等密度,密度均匀.MRI显示7例均呈略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T2WI显示肿块内有散在的条状和小片状低信号.7例MR动态增强扫描都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征象,其中5例肿块强化范围扩大较快.结论 表现为眼眶内椭圆形肿块的海绵状淋巴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相似,但肿块累及眼眶后部和眶尖及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强化范围扩大较快高度提示肿瘤为海绵状淋巴管瘤.

  • 脑功能成像技术与经穴脑功能界定的研究

    作者:朱记超;陈燕萍

    经穴脑功能界定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脑功能成像技术可无创地检测人体脑功能的变化,它的出现和应用,为经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组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应用

    作者:石士奎;程敬亮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脑血管变异性疾病,初由Smoker等[1]命名,发病率约0.05%~0.06%[2,3],病因至今不明,Schievink等[4]报道VBD可能与遗传因素有,VBD可产生一定的临床症状,有些甚至是致命的[5].

  • 温热(60℃)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曹玮;张洪新;万毅;倪代会;齐连君;梁志会;王执民

    目的 观察经肝动脉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采用"郭峰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热化疗栓塞前后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肝癌组RBC-C3bRR(14.72±3.45)明显低于对照组(22.38±2.59)(P<0.01),RBC-ICR(16.82±4.72)明显高于对照组(5.21±2.67)(P<0.01);肝癌治疗后RBC-C3bRR(19.5±3.35)明显增高(P<0.01),RBC-ICR(10.71±5.26)明显降低(P<0.01).结论 肝动脉热化疗栓塞可改善肝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

  •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纪昌学;涂蓉;欧盛秋

    目的 探讨结肠癌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对肝转移及总生存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87例结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组(A组,38例)和全身化疗组(B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转移率及总生存率.结果 A组1、2、3年的肝转移率分别为2.63%,7.89%,10.52%,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0.20%,26.53%,36.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2.10%,71.05%,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95.91%,75.51%,53.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区域灌注化疗能有效预防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显著提高总体生存率.

  • 兔肝脏纤维化模型CT灌注成像参数变化实验研究

    作者:李绍林;张雪林;朱幼芙;陈斌;曲华丽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参数在兔肝脏纤维化模型中变化情况.材料与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只为对照组,兔肝脏纤维化模型13只,对其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以肝脏病理组织学评分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为标准,研究分析CT灌注参数变化.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方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全部CT灌注成像参数在肝脏纤维化分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指数(HAI)、肝动脉灌注量(BFA)测量结果 在病理评分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表面积乘积(PS)和门静脉灌注量(BFP)在病理评分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脏纤维化时BF、BV、HAI和BF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肝脏病理变化的进展和纤维化分期的增加BF、BV、和BFP值下降越加明显.形成这一变化的病理基础为Disse间隙内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窦状间隙变小、伴有肝细胞肿胀、炎性浸润、肝细胞再生和假小叶形成等,使得肝内血管阻力升高,导致肝脏血流量减少.

  • 自体血栓栓塞性兔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影像学模型的建立

    作者:全冠民;袁涛;刘怀军;雷建明;杨洁;李顺姬;曹志勇;毛咏梅

    目的 探索建立兔自体血栓性脑梗死模型的方法 ,观察是否适合使用常规影像学设备研究.材料与方法 家兔4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颈部正中切口,穿刺颈外动脉,实验组向颈内动脉内注射自体静脉血栓,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3h后行CT灌注(CTP)成像、MR常规及扩散加权、扩散张量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血流灌注、MR信号及血管是否异常.结果 实验组26只(86.67%)动物可见手术侧MCA区CT灌注异常、MRI异常信号及DSA上手术侧MCA闭塞,其中8只(30.77%,8/26)同时可见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异常灌注及MR信号异常,病理学表现为Evans蓝(EB)异常染色,镜下可见急性脑梗死典型征象.对照组影像学及病理学均无异常.两组CTP灌注参数差异明显(P<0.01或0.05).结论 自体血栓性兔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制作较简单,成功率较高,各种临床型影像学设备均能显示其异常.

  • 碘过敏试验阴性的碘对比剂副反应三例探讨

    作者:彭丽蓉;胡文极

    众所周知,使用碘对比剂常规要做碘过敏试验.但是,碘过敏试验阴性患者,在实施静脉尿路造影过程中也会发生某些不适反应.有时,甚至是比较严重的反应.笔者遇到3例,现报道如下.

  • 不典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初探

    作者:万象新;蒋朝利;李英蓉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A)的CT和MRI不典型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ICA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1~72岁,平均35岁.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4例行CT扫描.结果 9例均位于脑内.病灶大径平均值5.5cm.行CT检查的4例中,2例表现为等、高密度,2例表现为等、低密度;3例病灶内可见钙化.9例T1WI和T2WI呈混杂信号,周围低信号环4例,囊实性病灶5例,囊内见液平面3例,其中囊变伴附壁结节4例,6例出现明显灶周水肿.增强扫描8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发现瘤体巨大伴有囊性变、瘤体占位效应、病变多种形式的强化等ICA不典型的CT和MRI征象时,应考虑ICA的诊断.

  • 心脏憩室的电子束CT诊断

    作者:杨有优;郑丽丽;戴汝平;李向民;周旭辉;彭谦;孟悛非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心脏憩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EB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脏憩室患者资料6例,男女各3例,年龄1.5~24岁.采用美国Imatron-C150型扫描机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3例,单层容积增强扫描2例,单层增强扫描与横断电影1例.结果 心室憩室1例、心房憩室3例和心内间隔憩室2例.EBCT扫描能准确显示憩室来源、大小、形态与对邻近结构的压迫推挤,而且对其他并发异常,如心内间隔缺损和主动脉缩窄等,可明确提示.电影序列尚可提供心功能方面资料.结论 EB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心脏憩室的方法 .

  • 神经梅毒的MRI特点及SPECT脑灌注成像的表现三例

    作者:刘晖;季孙平;尤年兴

    目的 提高对神经梅毒的MRI特点的认识,并探讨SPE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神经梅毒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3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有临床资料,包括头颅MRI和SPECT脑灌注成像的资料.结果 3例患者的头颅MRI表现各有特点:1例患者表现为右顶叶占位病变,另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多发性斑点状缺血性改变,其中麻痹性痴呆患者伴有脑萎缩.SPECT检查3例患者的脑血流,都表现出局部脑血流降低.结论 头颅MRI是神经梅毒患者影像学检查首选技术,对血清学复发和治疗后随访的神经梅毒患者可进行SPECT脑血流检查.

  • 儿童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的16层螺旋CT诊断

    作者:孙爱敏;朱铭;钟玉敏;王谦

    目的 评价儿童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MSCT应用于8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患儿检查中,平均年龄4.12岁(5个月~10岁),其中4例采用无心电门控CT血管成像,MSCT参数:准直0.625~1.25mm,层厚0.625~1.25mm,螺距为0.562,旋转速度0.5s/r,床进5.62mm/r,0.31~0.625mm重建间隔,4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结果 8例冠状动脉起始、右冠状动脉近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近端显示率100%.7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瓣窦上的肺动脉总干,1例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总干右后壁,1例伴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入上腔静脉,1例伴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结论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肺动脉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MSCT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有潜力的无创伤性诊断方法 应用于其诊断中.

  • 飞利浦INTEGRISALLURA12数字血管造影机维修一则

    作者:吴树华;山岩;林宽

    故障现象 系统开机后,一切正常.机架纵向移动的瞬间,系统显示"GEOrestarting",同时机架部分重启.故障检修 由机架纵向移动控制电路图(longitudinalmovementscleaceiling/poly-g2)中可以看出,此功能主要由以下各功能部件来完成:(1)SPC3(控制电路板):进行软件控制及提供相的参数和指令,可以看作是完成此功能的CPU.(2)SPC4(扩展电路板):是SPC3的功能扩展板,可以看作是SPC3的接口板.(3)SPC6(电机电源板)为驱动电机提供电源.

  • 上期读片窗答案

    作者:曾晓华;王鹰;刘忠

    手术所见 肝左叶外侧段内见一直径约40mm肿瘤,脏面发白,质地中等.肝右叶大小、形态、质地、色泽无异常.游离并切除肝左叶.

  • 请分析病变性质

    作者:王琦;郭彦;郭雅茹;刘江

    患者女,65岁.反复发作腰痛10年,近3年加重,且伴左下肢麻木无力.体检:L3~S1棘突处叩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左侧10°(+),右侧45°(+).CT显示L4椎体变扁,局部骨质虫蚀样破坏,且病变累及椎旁软组织;MRI示L4椎体明显压缩变扁,外形似呈"蝴蝶结"状,而相邻椎间盘未见受累,病椎信号强度异常,T1WI呈低信号(图1),T2WI呈低于骨质信号而高于肌肉信号(图2),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呈稍高信号(图3),病椎两侧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其后方椎管内亦见受累(图4),MR诊断纤维肉瘤可能性大.腹主动脉DSA:示双侧第4腰动脉明显增粗,左侧更明显,病变区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ECT示L4椎体呈团块状异常放射性浓聚区.

  • MR结肠水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任连兴;全世杰;王琦;殷曰慧;于秀荣

    目的 评价MR结肠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0例患者进行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和MR结肠水成像的对比研究.结果 结肠癌共36例,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34例见病区肠壁僵硬、不规则,肠管扩张受限,2例病变显示欠佳;MR结肠水成像29例显示肠管的狭窄、肠壁僵硬,且病变范围显示更清晰.肠套叠3例,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均只显示部分套头及套鞘;MR结肠水成像均确切地显示了套入肠管的全貌.结肠癌合并肠套叠1例,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仅显示部分套头及套鞘,癌肿病灶未显示;MR结肠水成像不仅使套入肠管全貌显示良好,而且使癌肿内坏死区良好显示.结肠息肉6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在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中病变的大小、形态、数目均得以良好显示,但MR结肠水成像仅能使部分病变清晰显示.两者结果对比表明,MR结肠水成像对结肠癌、肠套叠等病变的显示更清晰、具体,更能确切地显示病变的实际大小和内部结构;两者在定性诊断上无显著性差异(定性诊断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χ2=1.95,0.1<P<0.25),但MR结肠水成像对结肠多发性小病变的定量诊断不如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结论 MR结肠水成像对结肠癌、肠套叠等梗阻性病变的检查,比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更具优越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可作为结肠病变的辅助检查应用于临床.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