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环状软骨软骨瘤一例

    作者:刘景旺;郑宝霞;赵静;张景义

    患者 女,50岁,因体检B超发现甲状腺环状软骨占位性病变就诊.既往体健,无声嘶等症状,喉镜检查可见双侧声带活动正常,喉腔通畅.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检查:B超见甲状腺右叶深部异常回声团,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肿物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CT平扫示环状软骨右侧骨质破坏,呈软组织密度,边界不清,CT值约为30~43 HU,局部可见点状钙化,右侧杓状软骨形态规则,右侧声带未见明显增厚(图1);增强后见病灶周边轻度强化,病灶内呈不均匀强化(图2).冠状面显示病变与声带、甲状腺右叶边界清晰.

    关键词:
  • 小肠肉瘤样癌一例

    作者:万玉珍;贾永庚;周璟

    患者 女,56岁,发现盆腔包块半年,10天前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乏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以“膀胱炎”治疗无效入院.患者精神差,饮食差,大便正常,近期体重减轻约5~6 kg.体检:子宫触诊不清,不规则包块占据盆腔,固定.肛诊直肠壁不光滑,囊性凸向肠腔,指套无血染,粪便呈黑色,盆腔内可触及大小约10 cm的包块,囊实性,轻压痛.B超检查提示盆腔占位.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3.13 ng/ml,癌胚抗原2.13 ng/ml.,CA-125 195.7 U/ml,CA-199 29.86 U/ml.

    关键词:
  • 新生儿枫糖尿病MRI表现一例

    作者:许蕾;许道洲;肖文丰;周云鹏

    患儿 男,10天.因拒食、吐沫、反应差2天入院.患儿胎龄38+4周,生后无窒息,Apgar评分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入院体检:发育差,哭声弱小,面色轻度黄染,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心肺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漏斗胸,尿液呈特殊的“枫糖浆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4×109/L,血糖3.8 mmol/L,酮体(-),血氨187 μmol/L,总胆红素71μmol/L.

    关键词:
  • 脾高雪氏病一例

    作者:罗显丽;王正元;李邦国;金开元;刘盼;王凤;黄婷婷

    患者 男,39岁,因反复鼻出血20余年,1天前再次出现鼻出血入院,出血量约1500 ml.无类似家族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贫血外貌,皮下可见散在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眼结膜无异常,巩膜无黄染,肝肋下4 cm,脾肋下5 cm,双下肢水肿.血常规:白细胞2.08×109/L,红细胞1.73×1012/L,血小板5×109/L,血红蛋白60.0 g/L.肝功能:AST 5 U/L,总胆红素23.5 μmol/L,直接胆红素5.5μmol/L.

    关键词:
  • 腹膜后异位胸腺瘤一例

    作者:金雁;李鹍;丁莹莹

    患者 女,46岁.因外院体检CT发现腹膜后占位就诊.2002年于外院行“胸腺瘤切除术”,病检示“恶性胸腺瘤”,术后给予放化疗,具体疗程及方案不详.2003年至2008年间出现“重症肌无力”,曾口服“溴吡斯的明+强的松”治疗后好转.B超:左肾上极与脾之间可见一肿块,大小约9.6 cm×8.3 cm×7.1 cm,形状不规则,边界尚清楚,内部为低回声,分布不均质,后方回声稍增强,肿块呼吸移动度与脾不一致.

    关键词:
  • 颅骨表皮样囊肿一例

    作者:刘伯胜;刘赤岩;陶福典

    患者 女,41岁.因头顶部肿块20余年,近来增大入院.近两月午后盗汗,体温37.8℃,既往有肺结核病史.体检:头颅额顶部可扣及一肿块,约6.0cm×5.0 cm,质韧,轻压痛,局部皮温正常.双侧肌力V级,神经系统病理征未引出.CT及MRI平扫表现:额顶骨可见膨胀性骨质破坏,形成肿块向颅骨内外生长,颅骨内外板骨质破坏消失,肿块呈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其内密度/信号不均,可见点条形致密影或低信号,可见完整包膜,局部脑质受压内移;MRI增强扫描:病灶内部强化不明显,包膜轻度强化(图1~4).影像学诊断:结合结核病史,考虑为颅骨结核并脓肿形成可能.

    关键词:
  • 肌内黏液瘤一例

    作者:李洋;范国华

    患者 女,32岁.一周前偶然发现右大腿内侧一肿块入院.体检:右大腿内侧上段可触及一移动性肿块,位置较深,大小为50 mm×60 mm,质韧,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无红肿,无波动感,无压痛,左下肢末梢血液循环好,末梢感觉及肢体运动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年前行右大腿内侧纤维瘤切除术.MRI检查:右侧股骨上段股中间肌占位,呈均匀性T1WI低信号,T2WI/SPAIR/DWI高信号,边界锐利,大小约为72 mm×42 mm×44 mm(图1~6).

    关键词:
  • 腹盆腔非实质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柴亚如;梁盼;高剑波

    目的 探讨腹盆腔非实质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图像特点,从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特点、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无转移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表现特征及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11例IMT发生于肠系膜及腹膜后各3例,髂窝及膀胱各2例,大网膜1例.CT征象为不规则分叶状或多结节状肿块,直径2~18.5 cm;9例黏液血管型为混杂囊实性密度,增强后实性部分呈花环样、结节状明显延迟强化;1例梭形细胞密集型为实性等密度,呈中度均匀延迟强化;1例黏液血管型和梭形细胞密集型同时存在,局部病灶为实性,中度均匀强化,局部病灶为囊实性,明显不均匀强化;9例黏液血管型中,4例病灶为多发,2例与周围组织黏连,1例伴有子宫、腰大肌侵犯及肺转移.结论 腹盆腔非实质脏器IM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初步反映其病理分型.

  • MSCT淋巴管成像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作者:孙小丽;陈孝柏;王仁贵;温廷国;赵君;沈文彬

    目的 探讨MSCT淋巴管成像在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PI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行胸腹部MSCT联合扫描,并行内镜检查,将MSCT图像和手术病理及内镜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6例患者MSCT淋巴管成像均能清晰显示病变肠管及肠管以外病变,肠管扩张14例,肠壁增厚13例,胸腔积液5例,腹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3例,肠系膜水肿12例,肠系膜结节6例,腹腔淋巴管瘤2例;肠淋巴干反流7例,腰淋巴干反流13例,胸膜及肺内淋巴反流3例,心包纵隔淋巴反流3例,纵隔肺淋巴反流4例,T8以下水平胸导管梗阻1例,胸导管出口梗阻14例.结论 MSCT淋巴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PIL肠管本身及肠管以外病变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脾种植的CT和MRI表现

    作者:张斯佳

    目的 探讨脾种植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腹部脾种植患者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例患者均有脾外伤破裂或脾切除史,有19个脾种植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1)1例脾种植位于腹膜后,1例2个病灶分别位于脾区和胰腺尾部,3例位于脾区.上述5例脾种植直径10~50mm.螺旋CT扫描2例,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为均匀稍高密度.MRI平扫5例,2例T1WI正相位均为等信号,T1WI反相位信号降低;3例T1WI正相位为稍低信号、T1WI反相位信号无明显降低.T2WI均为中高信号.MRI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为高信号.病理检查脾种植内无或少量含铁血黄素.(2)1例多发脾种植患者,5个病灶位于肝脏,7个病灶位于上腹部大网膜和肠系膜区;1例脾种植位于脾区;上述2例脾种植直径10~40mm,2例同时行CT和MR扫描.CT平扫1例为略高密度(脂肪肝背景),1例为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为高密度.MR平扫,T1WI 2例均为稍低信号,T1WI反相位1例信号无降低,1例信号降低;T2WI 2例均为不均匀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脏病灶呈轻度高信号,延迟期呈低信号;大网肠和肠系膜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中等高信号.1例脾区脾种植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低信号.病理检查病灶内见大量含铁血黄素.结论 脾种植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学基础.

  • 成人肠扭转MSCT的诊断价值

    作者:龙腾河;崔惠勤;罗焕江;覃程

    目的 探讨成人肠扭转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成人肠扭转患者的16层MSCT腹部检查影像资料.结果 有血管的漩涡征70例、肠管的漩涡征58例、靶环征35例、鸟喙征37例.结论 MSCT检查对成人肠扭转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

  • 腹部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MDCT表现

    作者:姜天娇;杨青;李伟;段峰

    目的 探讨腹部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V-CD)的MDCT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腹部HV-CD患者术前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结果 11例中,9例病变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11例均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平扫CT值为(46±4) HU,部分肿块内部可见斑片样、放射状低密度影及斑点样、树枝样钙化灶.2例局部边界不清.5例周围可见增大的淋巴结.4例周围腹膜局限性增厚.动态增强扫描:9例动脉期、门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80±14) HU,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延迟期强化程度退出;2例呈中度强化,且延迟期为著;1例动脉期边缘强化明显;病变内低密度区未强化;11例病变周围均可见供血及引流血管.结论 腹部HV-CD的MD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病变内的钙化及强化程度具有诊断价值.

  • 华法林过量引起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许永明;杨志辉;梁雯雯;余日胜

    目的 探讨华法林过量引起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例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MSCT表现,其中5例行全腹增强CT扫描.结果 6例均出现单发弥漫性肠壁环形增厚,其中空、回肠各3例;3例表现为肠壁全层密度增高,另3例表现为肠壁黏膜下层密度增高;增强扫描可见“靶征”;1例出现小肠肠壁积气;6例均伴有肠腔狭窄、腹腔积血,均出现受累小肠周围及相应肠系膜区密度增高,其中3例并发肠梗阻.结论 对于正在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突发腹痛伴凝血功能异常,且有典型的CT表现,应高度警惕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可能.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 医源性膈疝MSCT多平面重组表现

    作者:黄理华;曹和涛;于芹;苏海;田浩;刘婷婷;陈小华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继发医源性膈疝(IDH)的MSCT多平面重组(MP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间食管癌术后继发IDH 16例.将其CT号随机混编入其他50例食管癌术后无食管裂孔(EH)扩大患者队列,由2名不知研究目的从事腹部影像诊断的高年资医师分别就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对不同医师、不同方法判断结果及影像表现差异采用x2检验.结果 16例IDH中3例局限性于EH,横断位2例呈假“肠套叠”征,1例呈肠扭转表现;MPR直观显示肠管挤入EH顶压胸腔胃呈“壁贴壁征”.13例超出EH范围,横断位表现为胸腔内肠管于各方向汇聚于EH处胸腔胃,其中,前外、后外及前后外侧分别为9例、5例和2例,前外侧明显多于前后外侧(x2 =6.79,P<0.05),2例并肠系膜扭转;MPR直观显示胸腔内管肠及其系膜血管通过EH与腹腔相应结构连通.由2名医师横断位提示IGH诊断分别为3例和4例,MPR全部提示IDH诊断,均显著高于横断位(x2=21.89,19.20,P值均<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继发IDH横断位表现隐匿,仔细观察并及时辅以MPR,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基于ALFF的静息态功能MRI成像研究

    作者:沈连芳;仇莉;葛海涛;荣玉涛;李祥;徐凯

    目的 采用基于低频振荡振幅(ALFF)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静息状态下的脑活动特点.方法 采用3.0T MRI对29例PTN患者和2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利用DPARSF软件对图像预处理并计算两组受试者全脑ALFF值,采用SPM 8软件对数据行两样本t检验,终获得PTN患者ALFF值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并将PTN患者振幅增高脑区的ALFF值与病程做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校正后,P<0.05水平),PTN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双侧丘脑、中央后回、岛叶、杏仁核及小脑等脑区ALFF值均增高;双侧前扣带回、后扣带回、角回、楔前叶等脑默认模式网络脑区ALFF值减低;未发现PTN患者ALFF值增高脑区的ALFF值与病程有相关性.结论 PTN患者双侧丘脑、中央后回、岛叶、杏仁核及小脑等脑区ALFF值增高,提示这些脑区可能与三叉神经痛的发生发展有关;PTN患者ALFF值增高脑区的ALFF值均与病程无显著相关性.

  • 伴海马硬化及占位性内侧颞叶癫痫脑灰质形态学研究

    作者:魏渭;张志强;许强;谭启富;黄育斌;卢光明

    目的 研究伴海马硬化及占位性内侧颞叶癫痫(mTLE)脑灰质形态改变的差异,并探讨不同类型mTLE脑结构损伤特征及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对30例伴海马硬化mTLE(mTLE-HS)、30例颞叶占位性mTLE患者(mTLE-OL)以及3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全脑扫描,采用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成像(MPRAGE)序列获得三维T1结构图像.运用代价函数对图像预处理,应用非线性映射空间变换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病因mTLE颞叶外脑灰质体积(GMV)的改变,并观察mTLE患者GMV改变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于正常对照组,两组mTLE均有颞叶外的GMV改变,但变化脑区分布模式不同:mTLE-HS显示更广泛的脑灰质萎缩(P<0.01,Alpha-Sim校正).mTLE-HS患者局部GMV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mTLE-OL患者对侧顶下叶及患侧基底节区GMV与病程负相关.结论 不同类型mTLE脑灰质形态学改变不同,提示两者存在的癫痫网络有所不同,进一步证实了mTLE-HS为一种特异性癫痫综合征.

  • 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脑微出血的评价及其诊断价值初探

    作者:余晖;赵大聪;蒲伟;黄明明;沈桂权;方旭明;楚兰;官志忠

    目的 通过对脑小血管病(CSVD)认知障碍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部位和数量进行评价,探讨CMBs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诊断中的可能价值.方法 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微出血灶31例,其中符合CS-VD伴有认知障碍患者10例(VCI组),符合CSVD但无认知障碍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按照CMBs分布的解剖区域对其数量和严重程度分级进行评价,比较两组脑叶型、深部脑组织型和幕下型CMBs的数量和严重程度的差别.结果 VCI组脑叶型CMBs的数量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CI组深部脑组织型和幕下型CMBs的数量和严重程度与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叶型CMBs及其数量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对CMBs的部位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有助于VCI的诊断.

  • 静息态下耳鸣患者脑区域功能连接的BOLD-fMRI研究

    作者:薛伟;徐海波;范文亮

    目的 探讨静息态下耳鸣患者脑区域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 45例耳鸣患者,分为右侧、左侧、双侧耳鸣3组,在静息态下,采用BOLD-fMRI序列对耳鸣患者及37名正常人进行扫描.结果 (1)耳鸣患者听觉系统部分区域功能连接异常,非听觉系统部分区域亦出现异常;(2)在听觉系统中,皮层下区域的神经元活动背离默认网络,而听觉皮层的神经元活动则主要有向默认网络靠近的趋势;(3)听觉网络中,异常的皮层下区域主要位于右侧,而异常的听觉皮层则位于左侧颞上回;(4)在双侧耳鸣患者组,右侧枕颞内侧回、右侧小脑山坡、额叶部分区域功能连接异常,这些区域在单侧耳鸣组并未发现.结论 静息状态下耳鸣患者听觉皮层的功能改变与皮层下结构的功能改变不同,听觉网络在功能上存在着优势通路,与耳鸣侧别无关,双侧耳鸣对患者相关脑区的影响与单侧耳鸣可能不同.静息态下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非听觉系统(如边缘系统、前额叶联合皮层)参与耳鸣.

  • 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MRI表现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李春花;陈兵;石洋洋;李斌

    目的 探讨成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PNET)的MRI表现与病理联系,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SPNET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结合病理归纳其联系.男女比例为7∶3,中位年龄45.0岁,7例以头痛、呕吐首发,2例头痛伴晕厥,1例面部及舌根部麻木.均采用GE 1.5 T MRI扫描仪行MRI平扫+增强检查.结果 病灶均单发,其中额叶5例、颞叶3例、顶叶2例,1例累及胼胝体膝部,无一例术前发生转移.病灶体积大,边界清,占位效应显著,3例无水肿,5例伴轻度水肿,2例伴明显水肿,2例伴出血,未见钙化.囊实性为主6例,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壁结节多位于大脑凸面,囊变常靠近中线,实性为主4例,可伴灶性坏死,MRI上呈等或低T1WI、高或稍高T2WI信号,增强后呈“印戒”样或“蜂窝”样强化.结论 成人SPNET的MRI表现与组织学特点密切相关,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仍依靠病理学确诊.

  • 肺撕裂伤的CT诊断及分型

    作者:刘成磊;孙志先;刘婕;孙毅;耿磊;张毅

    目的 分析肺撕裂伤的CT征象并探讨其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肺撕裂伤的CT表现.结果 28例患者共累计47个肺叶(63个病灶),其中右肺上叶10个,右肺中叶7个,右肺下叶18个,左肺上叶8个,左肺下叶20个,63个病灶中34个位于肺表面或胸膜下,20个位于脊柱旁,9个病灶位于肺深部.CT表现为肺气囊14个、肺气液囊17个、胸膜下气泡影22个,肺血肿10个,肺撕裂伤周围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肺挫伤.CT分型为Ⅰ型5例,Ⅱ型12例;Ⅲ型8例,Ⅰ型+Ⅱ型同时存在3例.25例患者伴有肋骨骨折,13例患者合并血气胸,6例患者合并皮下气肿,2例患者合并纵隔气肿,1例患者合并血管损伤.结论 CT检查可早期发现、诊断和动态观察肺撕裂伤,气液囊及胸膜下气泡影为其特征性表现.

  • 支气管扩张:多层螺旋CT厚层和薄层比较

    作者:郭红丽;赵晶;彭楠;潘纪戍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的5 mm(厚层)和1.25 mm(薄层)层厚图像在诊断支气管扩张中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在薄层MSCT上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平均年龄67.42岁,在肺叶、肺段水平及支气管扩张的范围、类型上比较薄层与厚层MSCT之间的诊断差异.所用设备为64排MSCT,扫描层厚5 mm,螺距0.94,并作1.25 mm薄层重组.采用x2检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在200例薄层MSCT诊断为支气管扩张者中,厚层MSCT仅检出其中的153例(76.5%),两者有极显著差异(P=0.000);在1200个肺叶中,薄层MSCT检出437个(36.41%)肺叶有支气管扩张,而厚层MSCT仅检出284个(23.67%)肺叶,有极显著差异(P =0.000);在3600个肺段中薄层MSCT检出682个(18.94%)肺段有支气管扩张,而厚层MSCT检出459个(12.75%)肺段,有极显著差异(P=0.000);在支气管扩张范围级别上,厚、薄层在1级范围之间有显著差异,而在2、3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厚层MSCT漏检的支气管扩张都是柱状支气管扩张.结论 在检出局灶性、柱状支气管扩张的能力上薄层MSCT要显著高于厚层MSCT.

  • 肺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梁辉清;曾庆思;袁国奇;刘海明;黄锦钊;杨剑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MEC)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肺原发性MEC的MSCT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本组24例均表现为单发病灶.CT平扫显示中央型17例,其中腔内息肉型14例,合并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11例;腔内外肿块型2例,合并阻塞性肺炎及肺气肿1例,合并肺泡积血1例;管腔全层浸润型1例,增厚的管壁可见散在钙化,气道轻度狭窄.外周型7例,3例见分叶及毛刺,3例见不规则厚壁空洞.增强后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11例,明显强化9例.3例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合并骨转移.结论 中央型肺MEC好发于年轻人,多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或类圆形腔内肿块,增强后中度或明显强化;而外周型MEC好发于中老年人,缺乏特征性CT表现,确诊终依赖病理.

  • CT血管成像对COPD支气管动脉变化与肺功能关系的研究

    作者:施珏倩;肖湘生;范丽;管宇;夏艺;于红

    目的 利用CT血管成像技术(CTA)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PFT)指标间的关系,探索COPD支气管动脉变化与气道重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COPD患者的支气管动脉CTA图像,利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对患者支气管动脉重建,统计支气管动脉支数,评价支气管动脉的显示情况,测量肺门水平各支支气管动脉管径,并分析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FEV1/FVC)的关系.结果 共显示支气管动脉102支.左支气管动脉41支(40.2%),平均管径1.51 mm.右支气管动脉61支(59.8%),平均管径1.98 mm.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支气管动脉管径与肺功能指标FEV1(r=-0.468,P<0.001)、FEV1%(r=-0.476,P<0.001)、FVC(r=-0.381,P=0.002)、FEV1/FVC(r=-0.468,P< 0.001)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r=-0.314,P=0.046)、FEV1%(r=-0.357,P=0.022)呈负相关,与FVC(r=-0.265,P=0.094)及FEV1/FVC(r=-0.284,P=0.072)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TA可清晰显示COPD患者支气管动脉.右支气管动脉管径较左侧粗.右支气管动脉管径均与肺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左支气管动脉管径与FEV1、FEV1%预呈负相关,说明支气管动脉与COPD的气道结构重塑关系密切.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

    作者:李金环;钱银锋;张婧婧;陆璐;张诚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1例SFT的CT及MRI表现.13例行CT检查,其中10例行增强扫描;7例行MRI检查,4例行增强扫描;1例行CT、MRI平扫及CT增强扫描.结果 21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肿瘤位于胸部10例,腹部4例,颈面部3例,颅内2例,椎管内1例,眼眶1例.肿瘤大径1.5~30.0 cm,平均9.9 cm.体积较小者呈椭圆形或圆形,体积较大者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CT表现:肿瘤实质呈与肌肉相似的等密度,8例内见斑片状囊变坏死区,1例肿瘤内见条状钙化,3例伴出血;MRI表现:肿瘤实质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3例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4例呈高信号,1例呈等高混杂信号,4例肿瘤内见囊变.增强表现:10例呈不均匀性强化,其中7例强化呈“地图”样;7例肿瘤内或周边可见明显强化的迂曲血管.结论 SFT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术前的正确诊断.

  • 腰椎MR扩散加权成像对骨质疏松的定量诊断价值

    作者:何杰;方浩;李晓娜;崔建岭

    目的 探讨腰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骨质疏松的评估价值,研究不同性别的差异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定量CT(QCT)所测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对12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腰椎常规MR及DWI扫描,DWI采用自旋回波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b值为0和600 s/mm2),矢状位扫描,测量L2~4椎体ADC值.随即行L2~4椎体QCT检查,采用Mindways公司QCT分析软件进行BMD测量,根据国际临床骨密度协会(ISCD)推荐的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骨密度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性别各组间的差异,分析ADC值与BMD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各组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无相关性(P>0.05).(2)女性ADC值随BMD减少而降低,骨量正常组[ADC值(0.450 ±0.130)×10-3mm2/s]与骨量减少组[(0.303±0.068)×10-3mm2/s]及骨质疏松组[(0.287±0.04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偏相关分析,ADC值与BMD呈正相关(r=0.307,P< 0.05).(3)在骨量正常组中,女性ADC值[(0.450 ±0.130)×10-3mm2/s)]高于男性[(0.310 ±0.087)×10-3mm2/s](P<0.01).结论 腰椎骨髓扩散有性别差异,女性腰椎ADC值与BMD呈正相关,DWI可对女性骨质疏松的椎体做定量评价,可以反映BMD的变化.

  • 结节性筋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于永慧;吴晶涛;吴海涛;王立兴

    目的 探讨MRI和CT对结节性筋膜炎(NF)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NF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其中6例行MRI检查,2例行CT检查.结果 8例NF中,位于上肢5例,位于颈部、胸部、下肢各1例,大小1.5 ~5.0 cm.皮下型均表现为皮下小结节影,伴周围软组织水肿;肌内或肌间型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楚或呈浸润性生长.CT平扫显示肿块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边界清楚或伴少许渗出.MRI表现与组织学构成相关,本组病例组织学上可分为黏液型6例,细胞型1例以及纤维瘤、黏液混合型1例,大多数病灶在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T2WI则以高信号为主,可伴钙化或囊变,增强扫描病变呈中、重度强化,可不均匀.结论 NF影像学表现与病程和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一些特征性表现,如皮下型表现为皮下结节伴水肿,以及“靶征”或“筋膜尾征”,有助于诊断,但终确诊还需密切结合临床.

  • 骨巨细胞瘤MRI表现与骨质破坏相关蛋白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佩佩;金大为;许晶晶;丁晓毅

    目的 研究骨巨细胞瘤(GCT)骨皮质破坏与肿瘤组织中P65、RANKL、OPG、MMP-9表达程度的关系,初步探讨MRI所示的侵袭性征象所代表的生物学行为.方法 搜集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本院诊治的28例GCT患者,根据MRI表现有无骨皮质明显中断和软组织肿块形成分为2组,运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各个肿瘤组织中P65、RANKL、OPG、MMP-9的mRNA的表达程度,分析2组间P65、RANKL、OPG、MMP-9的mRNA的表达程度有无差异以及各种蛋白的mRNA表达间有无相关性.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秩和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有骨皮质明显中断和软组织肿块形成的GCT较无骨皮质明显中断和软组织肿块形成的GCT的P65、RANKL、MMP-9的表达量升高,OPG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表现有骨皮质中断征象的GCT,其骨质破坏蛋白表达增加,提示GCT中骨质破坏活动增加.

  • 髋关节功能位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观察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相关征象的价值

    作者:吴慧钊;宋岩;吴文娟;郭哲;王竹海;钟志伟;于宝海

    目的 探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功能位下行数字化断层融合(DTS)成像观察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相关征象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症状、体征、数字X线摄影(DR)前后位平片表现均符合FAI诊断的42例患者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功能位下行DTS检查,以配对四格表x2检验比较DR前后位和DTS功能位对FAI各个相关征象检出的差异.结果 DTS功能位对股骨颈疝窝、股骨头颈交界处骨质突起、髋臼盂唇骨化、髋臼囊变4个征象的检出率(24%、43%、22%、19%)高于DR前后位(13%、22%、7%、6%)(二项分布确切概率法P=0.031、0.001、0.008、0.016);两种检查方法对髋臼骨赘、深髋臼、关节间隙狭窄、后壁征的检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DTS:72%、57%、11%、13%,DR:67%、57%、11%、13%,二项分布确切概率法P=0.25、1、1、1).结论 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功能位下行DTS可细致地观察撞击试验阳性患者髋关节的解剖结构异常及继发性骨质改变,并对相关征象进行精确定位.

  • 45例甲状腺癌MSCT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作者:莫洪波;覃天;赖伟坚;陈保君;蒋明迎;黄明辉;谢平;欧阳寄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MSCT误诊、漏诊原因,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45例CT误诊、漏诊而手术、病理学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中,误诊腺瘤13例(28.9%);结节性甲状腺肿漏诊合并甲状腺癌19例(42.2%);原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误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13.3%);甲状腺转移癌误诊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15.6%).误诊、漏诊主要原因为:CT表现不典型27例(60.0%);良、恶性并存观察不仔细15例(33.3%);认识不足及综合分析能力不足23例(51.1%).结论 甲状腺癌CT表现不典型,与良性病灶并存及认识不足时容易误诊、漏诊.要降低甲状腺癌CT误诊、漏诊率,应在提高对甲状腺癌CT不典型表现认识的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和ECT检查等综合分析.

  • 慢性疼痛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毛椿平

    疼痛是伴随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常伴有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影响.慢性疼痛是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大约有20%的成年人遭受中度至重度的慢性疼痛[2].痛觉是由分散的脑系统网络互相协调的活动所产生,持续的疼痛作为一种刺激能影响大脑重要网络的形成,但不同网络节点的相对作用并没有完全弄清[3].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慢性疼痛上的研究有独特的优势.研究表明,静息态fMRI的大脑网络研究能够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关于脑神经活动的细节,包括显示参与疼痛处理的大脑区域、这些区域的激活顺序以及相互联系.本文就近年来慢性疼痛静息态f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肝癌射频消融术疗效的影像学评估

    作者:李冰清

    肝癌是世界上第六常见的肿瘤,亦是第三常见导致死亡的肿瘤[1~3].在中国,肝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5~59岁,而在欧洲及北美,平均年龄为63~ 65岁.在一些低危人群中,发生肝癌的年龄为75岁或更大[4].在我国,促使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乙型肝炎及黄曲霉毒素B1,而在北美、欧洲和日本主要的危险因素则是丙型肝炎及酒精[1].肝癌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毗邻血管等限制着手术治疗,因此发展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5].对于小肝癌(病灶≤3 cm),射频消融术(RFA)是首选治疗手段[6].当周围温度高于45℃~50℃,肿瘤细胞将会出现蛋白质变性和细胞膜破坏,RFA是基于这一原理运用超过60℃温度对肿瘤细胞进行破坏而致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5,7].现主要针对RFA术后残留肿瘤及肝癌复发进行影像评估的常规影像技术有超声、CT、MRI.本文综述了超声、CT、MRI对肝癌RFA术后的疗效评估,旨在为临床提供帮助.

    关键词:
  • 正常肝脏扩散峰度成像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研究

    作者:谢丽芬;陈世林;刘再毅;梁长虹

    目的 研究正常肝脏扩散峰度成像(DKI)的可行性及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方法 使用飞利浦1.5TMR扫描仪和相同的序列及参数,对35名年轻志愿者进行2次肝脏DKI扫描,生成平均扩散系数(MD)图和平均峰度系数(MK)图.在左、右肝内分别选取上、中、下3个代表性层面的左、中、右9个测量位置,每个位置放置大小相同的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并比较各ROI的MD值和MK值及左、右肝各9个ROI的平均参数值,并评估各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 前后2次DKI扫描b=800 s/mm2图像上肝脏的信噪比(SNR)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扫描左、右肝内不同测量部位的MD、MK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右肝中层及左肝下层的MD、MK值可重复性较好.左肝的平均MD值、MK值较右肝高(t=-5.665 ~8.095,P<0.001),但左肝的平均MD、MK值可重复性均较右肝差;MD值、MK值的可重复性相近.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肝脏DKI是可行的,右肝中层和左肝下层的MD、MK值的可重复性较好;左肝的平均MD、MK值较右肝高,但可重复性较右肝差,MD、MK值的可重复性相似.

  • 直接数字X线摄影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爱农;翟荣存;童昕;陈小焕;曹诚;汪国东;章全球;杭元华;钱俊清

    目的 探讨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随机抽取的298例接尘对象分批组织同期分别摄高仟伏和DR胸片,先由6名具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医师随机均分甲、乙两组分别进行诊断,然后甲、乙两组合并阅片,使分组诊断不一致的结果得到统一.对DR和高仟伏两种胸片统一后诊断的胸片质量、小阴影的形态和大小、总体密集度、小阴影分布肺区数、尘肺分期等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R胸片质量等级集中在优片(97.99%),高仟伏胸片集中在良片(93.63%);DR胸片和高仟伏胸片小阴影的形态和大小、小阴影总体密集度、尘肺分期经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642、0.406、0.436,符合率分别为88.26%(263/298)、67.79%(202/298)、65.77%(196/298);小阴影分布肺区数在下肺区DR胸片明显多于高仟伏胸片.结论 DR胸片质量明显优于高仟伏胸片,可用于尘肺病的诊断.

  • 双能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

    作者:付雨菲;王弘;邱晓明;尹建军;韩丹

    目的 探讨Flash双能量CT单能谱成像技术去除颅内金属伪影用于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的患者使用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以10 keV为间隔重组16组单能量图像.通过比较混合组和各keV组图像的客观指标伪影指数(AI)、对比噪声比(CNR)以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4分法),寻找单能谱去金属伪影佳的keV.结果 AI在120 keV时达小,CNR在90 keV时大,120 keV之后的单能谱图像的主观评分之间无明显差异.利用单能谱软件获得佳单能量成像条件为90~ 120 keV,其图像均能满足诊断.结论 双能量单能谱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去除金属伪影,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术后的细微结构.

  • 256 CT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组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肖利华;郑晓林;张玉兰;蔡庆文;李建鹏;袁灼彬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80 k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将75例临床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随机编入A、B、C三组,每组25例.A组为常规剂量扫描,参数为120 kV、300 mAs,经滤波反投影(FBP)重组;B、C组为低剂量扫描,管电流和管电压分别为120kV、180 mAs,80 kV、180 mAs,采用iDose4迭代重组.对比分析CT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强化值、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图像质量评分采用非参数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图像质量主观评分:A组3分1例,4分24例;B组3分2例,4分23例;C组3分5例,4分20例;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2)A、B两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动脉强化CT值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CT动脉强化值高于A组(P<0.05).(3)C组的背景噪声[(12.5±1.9)HU]高于A组[(9.0±1.6)HU](P<0.05);两组的CNR分别为(49.2±9.4)、(43.0±12.6),无统计学差异(P>0.05).(4)A、B、C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925.1±48.5)、(571.4±24.2)、(164.1±7.0)mGy·cm;辐射有效剂量(ED)分别为(2.87±0.15)、(1.77±0.08)、(0.51±0.02) mSv,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约82.3%.结论 256 CT头颈部CTA采用低管电压(80 kV)联合迭代重组技术能提供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优化腹腔干动脉成像质量的研究

    作者:殷小平;刘笑非;黄桦;左紫薇;田笑;徐英进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技术对腹腔干动脉CTA图像质量优化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部能谱CT检查的32例腹部肿瘤患者资料,应用能谱分析软件,分别采用混合能量模式(QC,140 kVp)、佳单能量和70 keV的单能量模式进行腹腔干动脉重组,比较140 kVp混合能量、70 keV单能量和佳单能量3组腹腔干动脉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图像平均噪声值(IN)及其图像质量评分,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佳单能量组、70 keV单能量组、140 kVp混合能量组腹腔干动脉的CNR分别为18.74±7.91、13.89±6.27和13.14±6.25,SNR分别为21.38±8.39、17.50 ±7.12和17.19 ±7.90,IN分别为27.49±7.48、17.53±4.56和15.75±5.34,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24、4.14±0.24和3.71±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423、19.463、80.669和307.63,P值均<0.01),两两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佳单()量组CNR、SNR、IN和主观评分优于70 keV单能量组和140 kVp混合能量组.结论 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能够提高腹腔干动脉成像的CNR,从而优化腹腔干动脉的CTA质量.

  • 低剂量MSCT一站式全脑灌注与动态动脉成像评价脑动脉瘤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吴寅波;史河水;韩萍;丁忠祥;孔祥闯;刘悦;刘永华;李慧

    目的 探讨低剂量MSCT摇篮扫描技术一站式全脑灌注与动态CTA检查的可行性及其在评价脑动脉瘤中的优越性.方法 选择63例临床疑诊脑动脉瘤的患者,分为两组,动态CTA组(33例)应用80 kV和100 mAs的MSCT摇篮扫描技术进行一站式全脑灌注与动态CTA检查.常规CTA组(30例)CTA前平扫参数为100 kV和100 mAs,CTA检查参数为100 kV和260 mAs.对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与CTA图像质量分别进行比较;另对动态CTA组患者进行灌注分析.结果 动态CTA组患者一站式脑灌注与动态CTA检查平均辐射剂量仅为(1.64±0.00) mSv,常规CTA组患者平均辐射剂量为(1.68±0.17) mSv,两组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CTA中佳时相图像质量与常规CTA比较,血管强化程度及图像噪声较高,然而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94%(31/33)患者成功获得灌注图像,其中2例发现局限性灌注减低区域.结论 低剂量MSCT摇篮扫描技术一站式脑灌注与CTA检查,能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前提下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可实现脑动脉瘤患者动脉形态学与脑灌注功能的一站式综合评估.

  • 肝脏恶性病变经皮穿刺不同活检方式比较

    作者:冯勇;庄一平;韦强;张婷;张晋;马大伟;夏雷

    目的 探讨不同活检方式对肝脏恶性病变穿刺活检的价值.方法 105例肝脏恶性病变患者行B超或CT引导下肝脏病变穿刺活检术113次,其中57次行切割活检,40次行负压抽吸活检,16次应用同轴活检枪系统行切割加抽吸活检,分析不同穿刺活检方式的敏感性.不同穿刺活检方式与病理诊断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所有病例一次穿刺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05例中穿刺诊断恶性病变88例,敏感性83.8%(88/105).切割穿刺活检敏感性82.5%(47/57),抽吸穿刺活检敏感性70.0% (28/40),切割加抽吸活检敏感性81.3%(13/16).本组病例切割取材与抽吸取材敏感性比较P =0.149;切割加抽吸取材与抽吸取材敏感性比较P=0.390;切割取材与切割加抽吸取材敏感性比较P=0.911.不同穿刺活检方式与病理诊断敏感性之间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活检方式对肝脏恶性病变穿刺活检的敏感性虽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效可行.

  • 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合并急性尿潴留

    作者:刘源;曾文彤;刘洋;曾伟;张丽峰;林瑶;何春水

    目的 评价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AE)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急性尿潴留(AUR)的操作技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聚乙烯醇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患者前列腺动脉,观察患者术后排尿通畅情况,比较手术前后国际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前列腺体积变化情况.结果 24例患者中,23例成功接受栓塞治疗,12例患者术后1~2周内成功拔除尿管,在6~24个月随访中排尿保持通畅,有效率52.2%.术前、术后患者IPSS、QOL、前列腺体积分别为23.1±2.42、4.7 ±0.70、(124±7.21) cm3和17±2.11、2.3±0.61、(89±3.43) cm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无围手术期大出血、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AE治疗高危BPH伴尿潴留有一定疗效,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应注意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技巧.

  • 酪氨酸酶-黑色素报告基因系统在HepG2细胞表达的MRI实验研究

    作者:刘壮盛;龙晚生;李卓永;梁碧玲;钟镜联;元建鹏

    目的 探讨酪氨酸酶-黑色素系统作为MR报告基因的可行性.方法 将pcDNA3.0空白质粒和不同数量的pcDNA3.0-tyr重组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培养72 h后行MRI T1WI序列扫描,测量各组细胞的信号强度.将信号强度高组细胞分为不同细胞数量组,行MRI T1WI扫描并测量其信号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小显著差异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信号强度差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内酪氨酸酶mRNA的转录水平,Masson-Fontana浸银法及电镜检查验证细胞内黑色素的合成.结果 阴性对照组细胞的MRI T1WI信号强度明显低于实验组.实验组细胞的信号强度随转染质粒量的增多而增高(F=801.024,P<0.05).信号强度高组细胞随细胞数量的减少,细胞团信号逐渐减弱(F=743.876,P<0.05),当细胞数量约为14000个时仅见微弱信号,当减少到约6000个时,接近背景信号.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到实验组细胞内大量的酪氨酸酶基因cDNA片段,Masson-Fontana染色、电镜检查均检测到实验组细胞内黑色素的表达.结论 酪氨酸酶-黑色素系统可以作为MR报告基因反映体外细胞的基因转染情况.

  • 梅毒患者的颅脑MRI表现

    作者:徐晖;刘奎伟

    目的 探讨梅毒的颅脑MRI改变,提高对梅毒MRI表现的认识能力.方法 搜集临床与血液学检查证实为梅毒患者,采用1.5 TMR进行颅脑MRI检查,分析其中5例累及颅脑的MRI表现.结果 颅脑MR表现伴有多发梗死灶,大小不一,可累及皮层;T1WI呈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1WI增强后可有不规则强化.结论 梅毒检查以实验室检查为主;MRI无特异性改变,但可以显示其病变范围,出现影像学高度怀疑的征象对早期发现及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梅毒 磁共振成像
  • 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CT表现与病理相关分析

    作者:任延德;李向荣;龙莉玲;黄仲奎

    目的 探讨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与病理之间相关性,以提高CT诊断本病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肠系膜淋巴管瘤CT与病理表现.结果 16例中起源于小肠系膜10例,大网膜5例,小网膜1例.病变位于腹腔7例,跨腹腔、盆腔6例,盆腔3例.4例单房型淋巴管瘤呈圆形、类圆形;12例多房型淋巴管瘤中类圆形2例,哑铃形2例,爬行式或塑形式生长或呈口袋征8例.囊壁及分隔呈线状或网格状.囊腔内容物呈囊性密度10例,囊实性密度6例;另见含脂肪4例,钙化2例.12例囊壁及间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囊性或囊实性囊腔不强化.6例病变内见血管穿行,穿行血管不为肿瘤提供血供.16例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中囊性淋巴管瘤12例,海绵状淋巴管瘤4例.16例病变中4例没有血管成分,12例含5% ~30%不等血管,病变内血管成分与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容物是否强化没有关系.结论 爬行式生长,口袋征,血管穿行征,条形脂肪征,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呈渐进性强化而囊腔内囊性或囊实性成分不强化特点相结合,CT检查可以对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做出正确诊断.

  • Joubert综合征的MRI表现

    作者:徐志勇;范程;张飘尘;赵祖来;童欣;胡亚

    目的 探讨Joubert综合征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Jouber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 Joubert综合征的典型MRI表现包括小脑半球间“中线裂”、“蝙蝠翼”状和“三角形”第四脑室,以及脑桥中脑连接处的“磨牙征”.结论 Joubert综合征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

  • 正常中晚孕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随胎龄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

    作者:曾旭;周芷溪;许林;董国礼;陈天武;唐敏;高友淑;李晓欢

    目的 探讨正常中晚孕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随胎龄增长变化的一般规律,为临床监测胎儿眼球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4年2月期间发育正常的中晚孕胎儿共99名(198只眼球)MRI资料;按胎龄大小分成5组,即17 ~21周、22 ~ 26周、27 ~31周、32~36周、37 ~40周.分别测量各胎龄组眼球信号值大小,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 ~21、22~ 26、27~31、32~36、37~40周胎龄组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分别为600.63±171.77、492.73±214.97、421.43±181.47、388.04±137.11、329.99±119.73.经方差分析显示,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随胎龄增长有逐渐减低趋势,组间比较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常中晚孕胎儿眼球玻璃体信号值随胎龄增长有逐渐减低趋势.

    关键词: 胎儿 眼球 信号值 MRI
  • GE CT750HD(宝石CT)系统重启失败故障的维修

    作者:周军;尹建军

    故障现象 机器无法扫描,数据采集系统2白色LED灯闪烁(显示忙状态).故障分析与检修 (1)查看错误日志,复位时通过串口连接失败.一些控制器(TGP、ORP、IPC、PSC)不响应,扫描硬件重启失败.(2)做快速检测,TGP、ORP、CCB、DCB、IPC等都报错,显示错误在查询中.(3)检查OC到TGPU的网线和信号线,在系统重启失败情况下ping TGP、ORP、IPC通讯正常.(4)重新插拔网线和信号线,故障依旧.将Z400主机和TGPU直连后进行重启测试,失败.

    关键词:
  • GE ADVANCE Discovery LS PET-CT前端扫描故障误判一则

    作者:程广斌;刘阳;黄金清;张冕;胡昕

    故障现象 GE ADVANCE Discovery PET-CT CT扫描时中止Rx显示器操作状态框显示“Scanner hardware stoped scanning”.错误日志(Error Log)显示:Error:245190System aborted Scanning.No views,either offset or data,were collect/received.Datat views expected:1199Host:ICEProc:dataacqFunction:Data Acquisition:Scan Data Acquisition Error:230000084TAXI data violation detected by forward error collection.故障检修 根据故障现象判断问题出在CT数据采集传输部分.因滑环上的碳刷换过时间不久,根据经验,该故障多是由滑环上的高速数据转换器、传输光纤接收器损坏造成.因此笔者从简单的传输光纤人手更换一条多模光纤后问题依旧.故障原因似乎就剩下高速数据转换器、接收器二者了,但操作技师反映此故障时有时无,故障出现后尝试关机重启后做warm up、fastcal然后停机较长一段时间(约2~3 h)有时又能恢复.据此推理,若高速数据转换器、接收器故障,停机一段时间重新开机应该故障依旧.

    关键词:
  • 双腮腺肿大——请分析病变性质

    作者:刘红宣;林雪雷;陈任政;张哲;司徒敏婷

    患者 女,64岁.因发现双侧腮腺肿物5年就诊,肿块呈缓慢渐进性增大,质实,可稍移动,无疼痛、红肿、发热,无局部皮温升高,无面部感觉障碍,有口干,未行任何检查及治疗.20年前有子宫全切手术史,有癫痫病史30年.体检:双侧腮腺部位外观稍饱满,皮肤无破溃或红肿,均可触及类圆形肿物,右侧肿物大小约4.0 cm ×3.0 cm,左侧约4.0 cm ×5.0 cm,肿物质地稍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无压痛,无黏连.全身未触及肿大浅表淋巴结,无关节肿痛、无眼干、眼涩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血沉,心电图均无异常发现.

    关键词:
  • 儿童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累及甲状腺3例影像学表现并文献回顾

    作者:胡迪;段晓岷

    例1 女,10岁.1年前发现颈部包块并逐渐增大,外院考虑桥本氏甲状腺炎,未予治疗,曾一度出现窒息,于当地医院行气管切开并颈部包块、淋巴结取活检,病理结果:甲状腺组织及气管前淋巴结内均可见大量肿瘤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CDIa(+++),S-100(++),考虑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并累及甲状腺.外院行局部放疗1个月后,颈部包块较前明显缩小,1年后再次肿大遂入院.体检:颈部正中锁骨上窝可见一长约6 cm手术瘢痕.双侧甲状腺Ⅱ°肿大,质硬,无压痛,无血管性杂音.实验室检查:T4略减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甲状腺微粒抗体升高显著,余无异常.影像学检查:头颅X线平片示左侧顶骨不规则骨质缺损.胸部平扫CT+气道重建,见肺内散在小灶性透亮区,口咽气道旁软组织弥漫性增厚,双侧甲状腺对称性肿大,密度均匀减低,CT值约35~41 HU,左侧颌下腺略肿大,颈部多个小淋巴结(图1A、B).

    关键词:
  • 血管黏液瘤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探讨

    作者:钟群;方梦诗;张盼;聂玫;王蕾;吴玉珍;林燕;曲利娟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及浅表型血管黏液瘤(SA)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病理证实AA 8例及SA1例的影像学资料,女性7例,男性2例,年龄23~ 57岁,其中6例超声、8例CT、7例MRI、1例PETCT,分别描述病灶大小、质地、形态、强化方式等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5例病灶>10 cm;B超呈不均匀偏低/低回声6例;CT平扫呈不均匀低/等低密度影8例,增强扫描表现不均匀逐渐强化3例,分层漩涡征2例,灶内含小血管影4例;MRI T2WI呈高/略高信号6例,其中分层漩涡卷云征3例;增强后逐渐持续强化7例,分层漩涡征3例,2例时间-信号动态曲线(TDC)为缓升型;1例18F-FDG-PETCT示低浓聚摄取.结论 本病女性多见,超声为低回声或囊实性;CT增强后具有小血管影和/或分层漩涡征的不均匀逐渐强化灶;MRI亦为逐渐强化,T2WI及增强后显示特征性分层漩涡征,PETCT低摄取,这些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 全身MR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淋巴结肿大原因的应用研究

    作者:陈淑香;尹化斌;高峰;钱亭;孟凡华;包强

    目的 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 MR DWI)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初诊淋巴结病变患者78例,其中淋巴瘤31例(淋巴瘤组),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病变30例(转移性淋巴结组),炎性淋巴结17例(炎性淋巴结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行WB MR DWI检查,分别记录淋巴结病变个数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每两组病变的ADC值鉴别价值.结果淋巴瘤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炎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97 ±0.388)×10-3mm2/s、(1.343±0.299)×10-3mm2/s和(1.677 ±0.466)×10-3mm2/s,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均明显小于炎性组,淋巴瘤组的平均ADC值也小于转移性淋巴结组(P<0.01),应用ROC曲线得出鉴别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与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及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鉴别诊断阈值分别为1.085×10-3mm2/s、1.575×10-3mm2/s、1.655×10-3mm2/s和1.575×10-3mm2/s,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5%、80.9%,78.6%、64.5%,84.5%、57.1%和78.2%、64.5%.结论 WB MR DWI结合ADC值对初诊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原因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但对淋巴瘤与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有限.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