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CT诊断右侧腰疝一例

    作者:赵刚;黄为宁;尹建军

    患者 女,73岁.以右侧腰部不适,可触及可复性肿块10天为主诉就诊.体检:右侧腰大肌偏外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1 cm ×9 cm ×6 cm包块,质软,无明显压痛,肿块随体位、深呼吸等改变而发生变化,易于还纳.既往无外伤及手术史.患者取仰卧位,于包块处放置定位器,常规扫描.平扫可见L12水平,右侧腰大肌外侧,部分肠管、腹膜后组织经腰上三角向外疝出,可见典型的一大小约4 cm×3.8 cm×3.6 cm的疝囊及宽约3.2 cm的疝颈,疝囊内可见肠管影(图1).术中见右侧腰腹部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机明显萎缩,部分升结肠肠管疝出.

    关键词:
  • 颅内硬膜下巨大支气管源性囊肿一例

    作者:张帅;张秀梅;巨昕薇;刘佳;高洋

    支气管源性囊肿是先天发育异常疾病,近年来相关报道较多,多位于纵隔、颈、胸、肩背部及腹部,在神经系统多发生于胸段椎管内硬膜下脊髓外,但发生于颅内硬膜下且体积巨大者较罕见,国内仅丁明修等[1]曾报道1例.本院经MRI、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右侧额颞部硬膜下巨大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 棕色瘤误诊一例

    作者:王慧明;王仁法

    患者 女,53岁.因“右手背包块5年余并逐渐长大”就诊外院,行右手DR正位片检查示右手诸骨骨小梁稀疏,第三掌骨局限性膨大,其内呈囊状骨质破坏区,无钙化,周边皮质变薄,第三近节指骨内侧缘皮质不连续,可见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右侧桡骨茎突处骨质破坏(图1A).曾多家医院会诊诊断为骨肿瘤,需鉴别于内生软骨瘤、骨化性纤维瘤及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等,拟行手术治疗.后入我院,拟诊为棕色瘤可能性大.实验室检查示血清PTH升高,血钙增高,血磷降低.行B超示左侧甲状旁腺区一直径约2 cm结节而进一步证实相应诊断.后于外院行甲状旁腺结节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术后半年复查右手DR正位片示第三掌骨、第三近节指骨及桡骨茎突病灶范围缩小,并可见新生骨形成(图1B).

    关键词:
  •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伴巨大骨化及下腔静脉受累一例

    作者:张福来;孔祥磊;贺召焕;孙宇田

    患者 女,26岁.因间断性刺激性干咳半年就诊.患者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无咳痰、胸痛及呼吸困难,半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曾于当地医院发现右肺下叶占位病变.既往无结核病史.胸部CT平扫示右肺下叶支气管显示欠清,局部见团块状高密度影,大小6.8 cm ×6.9 cm,边缘不光滑,其内密度不均匀,远端近边缘处见多个结节状、团块状钙化影(图1).增强扫描非钙化的实质成分二期CT值分别为122 HU、142HU;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图2).

    关键词:
  • MRI诊断颈部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一例

    作者:胡昊;许晓泉;吴飞云;陆辉;张智弘

    患者 女,50岁.因“左侧颈部肿块一年”入院.患者一年前发现左颈部侧后方“鸡蛋”大小肿块,轻度疼痛感,无发热,于当地医院抗炎治疗后肿块无明显缩小.既往无颈部外伤史及颈部病变史.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左颈部侧后方扪及一质硬肿块,表面欠光滑,无触痛,活动度差,相关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关键词:
  • 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作者:张依凡;汪世存;潘博;展凤麟;倪明

    患者 男,46岁.咳嗽伴痰中带血10天就诊.体检: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及出血点,左下肺呼吸音稍低,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实验室检查提示十二项肿瘤指标均正常.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左肺下叶后基底段见一团块状高密度影,纵隔窗无减影,略呈浅分叶状,大小约3 cm×4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匀强化.诊断:炎性病变,建议抗炎治疗后复查.给予患者止血、抗感染治疗7天,症状无明显好转,复查胸部CT扫描肺无明显改变.

    关键词:
  • 小脑不典型血管母细胞一例

    作者:陈小军

    患者 男,34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7天,以后枕部持续性胀痛为主.CT示:右侧小脑半球见团片状稍高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小脑中线稍移位,幕上脑室系统有所增宽(图1).CT诊断:右侧小脑占位性病变.MRI检查:右侧小脑见一不规则长T1、稍长T2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大小约为4.7 cm ×4.5 cm ×2.8 cm,其内信号不均,边界尚清楚,周围见少许长T1、长T2信号,右侧小脑、桥脑及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图2~4).

    关键词:
  • 腹膜透析并发包裹性腹膜硬化症2例报告

    作者:李美娇;许玉峰;江柳;王霄英

    包裹性腹膜硬化症是长期腹膜透析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尽管发生率低但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我院近期发现两例,报告如下.例1 女,58岁.发热、腹痛腹胀急诊入院.腹部触诊轻压痛,中下腹肌紧张,轻度反跳痛,未及包块.腹平片:中上腹可见一长约4.0 cm的气液平面,盆腔可见多发弧形钙化(图1A).CT平扫:小肠肠壁及脏层腹膜多发弧形钙化,部分小肠肠管聚拢,肠管轻度扩张,腹腔积液(图1B、C).既往持续非卧床式腹膜透析(CAPD)治疗11年.临床诊断为腹膜炎,包裹性腹膜硬化症.

    关键词:
  • 骨母细胞瘤误诊一例

    作者:罗琼

    患者 女,21岁.发现右小腿包块3年.体检:右侧胫骨中段可触及大小约9 cm×3 cm包块,质硬,无活动度,无明显压痛,局部皮温不高.MRI示(图1、2):右侧胫骨中段骨皮质明显增厚,骨质内可见斑片状环形稍短T1、长T2信号,边缘毛糙,邻近骨膜明显增生,对应骨髓内可见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胫骨前肌受压向前推移.其周围血管明显扩张.MRI诊断:右侧胫骨中段骨皮质占位性病变并髓内侵犯可能,建议行进一步检查.

    关键词:
  •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MRI表现

    作者:杨旦君;谭延斌;钱姿桦;许永明;方圣伟;徐敬峰;余日胜

    目的 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SANT患者的MRI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10例均行MR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其中7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双回波同反相位磁共振成像(IP/OP).结果 (1)单发9例,均为类圆形肿块,4例(44.4%)见假包膜;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8例(88.9%),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11.1%);动态增强扫描均为向心性、渐进性强化,其中辐条轮状强化7例(77.8%),明显结节样强化2例(22.2%),延迟期呈等或高信号,内均见裂隙;7例DWI检查中,低信号6例(85.7%),等信号1例(14.3%);病灶内出血2例(22.2%),均未见坏死囊变.(2)多发1例,表现为脾内弥漫分布的类圆形小结节(>10个),T1WI均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渐进性强化.结论 单发脾SANT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特别是病灶周围假包膜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多发SANT与脾脏其他脉管性肿瘤鉴别困难.

  • 3.0 T磁共振相位对比法定量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与肝功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殷鑫;袁肖娜;陈勇;高知玲;朱凯;马彩花;郭玉林

    目的 运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法(PC-MRI)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参数进行测量,探讨PC-MRI在乙肝肝硬化肝功能状况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 4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男32例,女8例,年龄29~70岁,平均52.3岁,其中Child-PughA级15例,B级13例,C级12例;10例对照组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40 ~ 60岁,平均42岁.通过PC-MRI测量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截面积(S,mm2)、平均血流量(Q,ml/s)和平均流速(V,cm/s).结果 对照组门静脉截面积(SPV)明显小于肝硬化各组(P<0.05);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门静脉平均血流量(QPV)和平均流速(VPV)逐渐减小(P<0.05),Child-Pugh C级的VPV明显低于Child-Pugh A、B级(P<0.05);肝硬化各组肠系膜上静脉截面积(SSMV)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Child-Pugh B级低于Child-Pugh A、C级(P<0.05);Child-Pugh B、C级SSV较正常组明显增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PV、VPV、脾静脉平均血流量(QSV)和脾静脉平均流速(VSV)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96、-0.464、-0.453、-0.549.结论 PC-MRI可有效评价乙肝肝硬化不同肝储备功能状态的门静脉系统血流状态,是评价肝硬化严重程度及肝脏储备功能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 18F-FDG PET/CT显像在宫颈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彭辽河;胡晓燕;邱大胜;李蕾;李杰;朱佳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宫颈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临床可疑宫颈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患者65例,年龄23~77岁,平均48.7岁.所有宫颈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并行根治性治疗,其中鳞癌47例,腺癌12例,腺鳞癌4例,透明细胞癌1例,小细胞癌1例.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采用目测法和半定量法判断结果,并与组织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比较其诊断的准确性,以及评价其诊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结果 65例患者经组织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50例复发和转移.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肿瘤局部复发18例,肿瘤转移33例,复发和转移病灶的SUVmax 2.91 ~ 16.70,平均SUVmax 9.81,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宫颈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灵敏度为98.00%,特异性为86.67%,准确性为95.38%,阳性预测值为96.08%,阴性预测值为92.86%;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结果与组织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x2检验,P>0.05);二者结果的吻合度有统计学意义且吻合度较强(系数k=0.867,P=0.000).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宫颈癌术后复发和转移,且真实性和可靠性好;同时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是肿瘤远处转移探测有效的方法,可较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对协助临床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 3.0 T扩散张量成像在评估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的价值

    作者:王倩;巩涛;王锡臻;房俊芳;王光彬;王滨

    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各向异性分数(FA)与其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的关系,评价ADC值与FA值对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及评价前列腺癌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方法 采用3.0TMR对70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行DTI检查,b值为0和800 s/mm2.测量前列腺癌的ADC值及FA值,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按Gleason评分系统分为高、中、低危三组:Gleason≥8分、Gleason=7分、Gleason≤6分.对三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前列腺癌ADC值及FA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将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7与Gleason 评分≥8两组之间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判断低中危组与高危组诊断界值.结果 三组前列腺癌区平均ADC值分别为(0.96 ±0.10)×10-3mm2/s、(0.76±0.15)×10-3mm2/s和(0.62 ±0.12)×10-3mm2/s,FA值分别为0.39 ±0.06、0.31 ±0.09和0.22±0.06;三组ADC值、FA值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FA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ADC值r=-0.768,P<0.05;FA值r=-0.662,P<0.05),两者均随Gleason评分的增高而减小.以ADC =0.68×10-3mm2/s为临界点,区分低中危组与高危组癌灶的诊断敏感性84.2%,特异性76.9%,准确性87.1%;以FA =0.24为临界点,区分低中危组与高危组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9.5%,特异性75.8%,准确性78.4%.结论 前列腺癌ADC值及FA值与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之间呈负相关,具有预测癌灶恶性程度的潜力,有助于预测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

  • 4D-THRIVE动态增强扫描评价早期宫颈癌微血管通透性的价值

    作者:郭吉敏;朱志军;张碧娟;曹满瑞;刘鹏程;阮继银;虞祝娟

    目的 应用4D-THRIVE动态增强扫描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早期宫颈癌微血管通透性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宫颈组、48例宫颈癌组(Ⅰ期16例均为宫颈鳞癌Ⅰb期,Ⅱ期32例包括宫颈鳞癌27例,宫颈腺癌5例)分别进行4D-THRIVE动态增强扫描,在Matlab平台下对兴趣区内STC及CTC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血管通透性相关参数Ktrans,Kep及Ve值,评估正常宫颈组、宫颈癌组血管通透性的特点.结果 正常宫颈组及宫颈癌组比较,Ktrans及Kep有显著性差异(P<0.05),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颈癌Ⅰ期组与宫颈癌Ⅱ期组比较,Ktrans及Kep有显著性差异(P<0.05),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级别宫颈鳞癌组与宫颈腺癌组相比较,Ktrans及Kep有显著性差异(P<0.05),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D-THRIVE动态增强定量分析宫颈癌微血管通透性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在宫颈癌血管的生成、对治疗的反应、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以及预后评价等方面提供一种无创性检查技术.

  • 肝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在肝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张静;许乙凯;崔丹婷;唐力昊

    目的 探讨肝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后肝脏信号强度在肝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80例患者(肝硬化49例,非肝硬化31例)使用Gd-EOB-DTPA作为对比剂行肝脏MR检查,肝硬化组按照Child-Pugh分级法进行肝功能分级.统计分析肝硬化组及非肝硬化组、肝硬化组不同功能级别间肝脏信号强度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肝硬化组与非肝硬化组间、肝硬化组中三种不同级别肝功能间肝脏与脾脏、竖脊肌信号强度比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肝脏信号强度与Child-Pugh分级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Gd-EOB-DT-PA MR增强后肝脏信号强度可反映肝脏细胞的功能,有望成为肝脏功能评估的一种可靠方法.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肝脏及相关脏器时间-密度曲线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作者:吴晶晶;李迎春;普福顺;罗家滨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肝脏及相关脏器时间-密度曲线(TDC)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方法 对拟行TIPS的20例肝硬化患者于术前2~3天、术后1周分别行肝脏灌注扫描.记录并观察第一肝门下方(TIPS支架下端)门静脉主干层面门静脉、肝实质、脾实质等3个感兴趣区的TDC形态、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V)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TIPS术前比较,术后门静脉、肝脏、脾脏TTP提前(t/Z=3.322、2.242、-2.298,P=0.004、0.037、0.022)和门静脉PV增高(t=-2.613,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实质PV降低(t=1.137,P=0.270),脾脏PV升高(t=1.137,P=0.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脏TDC由术前的速升缓降型、缓升平台型、持续缓升型转变为术后速升缓降型.结论 门静脉、肝实质、脾实质TDC变化可直观地反映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

  • 肾上腺囊性病变的CT、MRI表现

    作者:刘衡;王安平;柏永华;李彦容;唐志明;张体江

    目的 分析肾上腺囊性病变(ACL)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CL的CT和MRI表现.32例行CT平扫,其中24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5例同时行CT和MRI扫描.结果 非肿瘤性ACL 20例,其中内皮性囊肿8例,非肿瘤性假性囊肿7例,囊性淋巴管瘤2例,畸胎瘤1例,肾上腺血肿2例;肿瘤性20例,其中嗜铬细胞瘤9例,皮质腺瘤2例,皮质腺癌2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神经纤维瘤2例,肾上腺转移瘤4例.ACL的大小、形态、囊壁(厚度、有无壁结节)、密度或信号、强化程度和方式等特征有助于非肿瘤性、(良性与恶性)肿瘤性囊性病变的鉴别.结论 部分ACL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术前可做出正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SCT表现及与尿路上皮乳头状癌的鉴别

    作者:李洋;范国华;张彩元;潘冬梅;沈钧康;龚建平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的MSCT表现特点及其与尿路上皮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IPB及25例尿路上皮乳头状癌患者的MSCT表现,比较两者的发病部位、病灶形态及强化程度,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4例IPB中10例位于三角区,4例位于侧壁,伴局部膀胱壁增厚者5例;13例呈乳头状,1例呈菜花状.25例尿路上皮乳头状癌中6例位于三角区,19例位于顶侧壁,伴局部膀胱壁增厚者18例;10例呈乳头状,15例呈菜花状.IPB和乳头状癌病灶向腔内突出的长径与基底部宽径之比分别为2.164 ±0.761、0.747 ±0.196;两者强化值为:动脉期分别为(25.357±17.376) HU、(37.400±14.705) HU,静脉期分别为(34.143 ±22.055) HU、(41.680±17.264) HU,延迟期分别为(42.357±12.701) HU、(39.360±22.038) HU.两者发病部位和病灶形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动脉期强化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PB强化程度呈逐渐升高趋势,而乳头状癌静脉期强化程度高,延迟期减低.结论 IPB多位于三角区,呈乳头状,窄基底与膀胱壁相连;增厚膀胱壁无明显强化;病灶长径明显大于基底部宽径;三期强化程度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相对较弱.上述影像特点有助于与尿路上皮乳头状癌相鉴别.

  • 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CT影像特点与病理对照

    作者:母华国;李丹;桑玲;王忠平;陈平友;陈伦刚;魏万清;刘超;徐霖

    目的 探讨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的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间的关系,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1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CT影像及病理资料,CT平扫10例,增强扫描9例.结果 本组10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32~79岁,平均53.4岁,其中8例无任何临床症状,由B超体检发现,仅2例有与脾脏增大相关的轻微临床症状.10例均为单发,共10个病灶,直径3.2 ~6.6 cm,CT平扫所有病灶均为囊性低密度灶,境界清楚8例,不清楚2例,其中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分隔的病灶有6例,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海绵状淋巴管瘤,另外4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的病灶,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密度均匀、均无强化,病理均诊断为囊状淋巴管瘤.10例中误诊为脾脏囊肿1例.结论 孤立型脾脏单发淋巴管瘤少见,成年人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患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其CT影像特点与病理类型有关,海绵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内见粗细不均的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除分隔外无强化;囊状淋巴管瘤CT平扫病灶形态较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内无分隔,增强后病灶囊壁较薄,囊壁轻~中度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密度均匀.

  • MRA和MR灌注加权成像在不同类型烟雾病脑血流动力学中的研究

    作者:王斌;姚振威;李征宇;何光武;朱勇;周茜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烟雾病分期、分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MR灌注加权成像(PWI)判断不同类型烟雾病脑血流动力学的情况.方法 搜集经DSA证实的28例烟雾病,按Suzuki分期(Ⅰ~Ⅵ期)方法分期,将尚未形成明显颅外至颅内侧支循环的Ⅰ、Ⅱ、Ⅲ期归第1类,将颅外向颅内侧支循环逐步明显的Ⅳ、Ⅴ、Ⅵ期归第2类.分别对DSA及MRA图像进行分期与分类,以DSA结果作为标准,比较MRA分期、分类结果的可靠性.运用MR PWI研究两类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情况,测量患者拟手术侧及对侧大脑中动脉(MCA)分布区的灌注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延迟时间(DT),计算拟手术侧MCA分布区/对侧MCA分布区灌注参数相对比值(rCBF、rCBV、rMTT及rDT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类型烟雾病PWI灌注参数相对值的差异.结果 28例烟雾病患者DSA显示第1类16例,其中Ⅰ期0例,Ⅱ期5例,Ⅲ期11例;第2类12例,其中Ⅳ期9例,Ⅴ期2例,Ⅵ期1例.MRA显示第1类14例,其中Ⅰ期1例,Ⅱ期6例,Ⅲ期7例;第2类14例,其中Ⅳ期10例,Ⅴ期3例,Ⅵ期1例.MRA与DSA对比分期符合率仅为67.9%.PWI参数中MTT、DT两项参数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敏感.第2类烟雾病患者拟手术侧MCA分布区/对侧镜像区的rMTT(2.35±0.49)及rDT(2.47±0.51)高于第1类rMTT(1.48±0.47)及rDT(1.51±0.56)(t值分别为4.46、4.87,P值均<0.05),第2类烟雾病患者拟手术侧MCA分布区/对侧镜像区的rCBF(0.72±0.16)及rCBV(0.75±0.27)与第1类rCBF(0.89 ±0.25)及rCBV(1.01±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8、-1.79,P值均>0.05).结论 MRA对烟雾病的分期有局限性,与DSA对比符合率低.PWI发现不同类型烟雾病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rMTT和rDT存在差异.

  • 垂体瘤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致垂体增生的MRI鉴别

    作者:张繁;肖新兰

    目的 探讨垂体瘤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减)致垂体增生的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术后病理已确诊垂体瘤64例及治疗后确诊原发性甲减致垂体增生17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及MRI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垂体瘤组平均年龄为(53.2±18.9)岁,明显高于原发性甲减致垂体增生组[(24.5±16.3)岁],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282,P<0.01);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4,P>0.05);垂体大腺瘤组的平均高度为(18.2±7.2) mm,高于原发性甲减致垂体增生组病变平均高度[(10.6±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P<0.05).垂体瘤因其血供差而易发生囊变、出血和坏死,MRI上常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常侵犯附近组织结构,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垂体柄偏移或中断,增强扫描垂体瘤不均匀异常强化;原发性甲减致垂体增生MRI表现为垂体前叶均匀增大,上缘对称性山包状隆起,呈等T1、等T2信号,其垂体后叶高信号清晰可见,垂体柄居中,增强扫描均匀一致强化,无异常强化或延迟强化区域.结论 两者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影像表现,MRI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 1H-MRS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黄日升;曹代荣;邢振;刘颖;佘德君;张宇阳

    目的 探讨单体素不同回波时间(TE =30 ms/135 ms)和多体素长回波(TE=135 ms) MRS在原发性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与高级别胶质瘤(HGG)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PCNSL(13例经病理证实,6例经诊断性治疗确诊)和22例HGG(均经病理证实)患者影像资料.19例PCNSL均行单体素短和长回波MRS检查,其中15例行多体素长回波MRS检查.22例HGG均行单体素短和长回波MRS及多体素长回波MRS检查.分析不同TE时间单体素MRS在瘤体中的不同代谢物相对比值,同时分析多体素长回波MRS在瘤体及瘤周中的不同代谢物相对比值.结果 单体素短回波MRS的Cho/Cr和NAA/Cr在PCNSL与HGG的鉴别诊断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NAA和(Lac+ Lip)/Cr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体素长回波MRS的Cho/Cr、NAA/Cr和Cho/NAA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体素长回波MRS瘤体的Cho/Cr、NAA/Cr和Cho/NAA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周的Cho/Cr、NAA/Cr和Cho/NAA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体素MRS代谢物是鉴别诊断PCNSL与HGG的有效指标,多体素长回波MRS鉴别诊断价值有限.

  • 3.0 T HRMRI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显像优势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梅芳;胡培铅;王双青;曲华丽;陈斌;许娟;李彩霞;文戈

    目的 应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I,HRMRI)研究MRA未见明确狭窄的急性有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 搜集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在南方医院住院的4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MRI常规扫描发现急性腔隙性梗死灶、3D-TOF法MRA未见明确狭窄后,进一步行HRMRI检查.31例HRMRI提示中度以上狭窄后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 大脑中动脉责任斑块位置以上壁和下壁多见,基底动脉以前壁和后壁居多,28例责任斑块突入或覆盖穿支动脉开口;HRMRI狭窄处狭窄率与DSA狭窄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01),HRMRI显示的血管重构与DSA狭窄程度之间有相关性(P<0.05),MRA局部管腔信号是否减低与DSA血管狭窄有相关性(P<0.05).结论 3.0 T HRMRI在评价脑动脉管壁结构有明显的优势,与3D-TOF MRA互补,可以较好地评价脑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指导临床早期进行正确的干预和治疗.

  • 探讨联合应用MRS和DWI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姜亮;刘文;肖朝勇;李宗鸿;胡军;殷信道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相关代谢物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9例脑胶质瘤的MRS和DWI图像.按照WH0 2007标准,将病例分为两组:低级别胶质瘤组(Ⅰ~Ⅱ级,24例)和高级别胶质瘤组(Ⅲ~Ⅳ级,35例),测量并计算肿瘤实质区、健侧脑组织区代谢物及ADC值的相对值和比值,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59例脑胶质瘤中,rNAA、Cho/Cr、NAA/Cr、NAA/Cho及rADC在低、高级别组胶质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Cho和rCr在两组胶质瘤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rNAA、NAA/Cr、NAA/Cho、rADC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0.5,MRS+ rADC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0.956)>单独运用MRS(0.893)或rADC的曲线下面积(0.805),MRS+ rADC诊断低、高级别胶质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8.6%、95.8%.结论 联合分析MRS参数(rNAA、NAA/Cr、NAA/Cho)和DWI参数(rADC)对诊断胶质瘤分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及PET-CT表现

    作者:陈淮;曾庆思;伍筱梅;李新春;王寿扬;何建勋

    目的 总结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及PET-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CT及PET-CT的影像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1例平扫.病灶密度均匀,除1例可见钙化外,其余病变均未见钙化,未见明显低密度区,平扫平均CT值为(47±11)HU,增强后平均CT值为(77±13) HU.发病部位以跨叶分布为主,19例有右中叶或左舌叶病变;CT征象:多发实变15例,多发结节3例,单发肿块2例,单发结节1例(合并结节病,多发小粟粒病灶).其中病灶内支气管气相征16例,增强后病灶中出现血管造影征16例,病灶紧贴纵隔呈三角型灌注征13例.合并支气管扩张6例,有3例结节合并晕征,小叶间隔增厚9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9例,CT均显示为直径<1.5 cm小淋巴结;胸腔积液7例,2例胸膜增厚,1例侵犯胸壁.6例行PET-CT检查,均显示病灶明显放射性浓聚,SUV值均>2.5,为3.5~11.7,平均6.7±3.6;4例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有放射性浓聚,SUV值为2.7 ~3.4,平均3.0±0.3.结论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部分病灶在CT上有较具特征性的表现,对于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PET-CT对于病灶活性的判断有一定优越性,终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 大气道黏液表皮样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邓宇;梁长虹;刘再毅;伍筱梅;曾庆思;李新春

    目的 探讨大气道黏液表皮样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搜集2005年至2012年间经手术或支纤镜病理证实的9例气管、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资料,对病灶的多层螺旋CT特征进行评价.结果 位于气管、主支气管的瘤灶3例,大径< 20 mm,表现为息肉样软组织密度影向管腔内突出,无阻塞性改变.位于中间段支气管、叶或段支气管的瘤灶6例,均表现为球形病灶,大径20~68 mm;阻塞性肺不张1例,阻塞性肺炎6例.所有瘤灶均表现为表面光滑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54±16) HU,增强后均明显均匀强化,强化前后差值为(64±14) HU.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结论 大气道黏液表皮样癌好发于中青年,多位于主支气管以下的大气道,瘤灶强化明显,常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 髌骨稳定性与髌股关节炎MRI表现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祎;宋亭;黄健威;陈永露

    目的 研究髌骨位置四项描述指标与髌股关节炎(PFOA) MRI特征之间相关性.方法 搜集PFOA患者87例,正常人群35名.对膝关节进行MRI检查,评估髌骨长度率(PLR)、滑车沟(SA)、髌骨外侧倾斜角(LT-PA)、二等分处平移(BO)四项指标与髌股内外侧关节面软骨形态改变和骨髓水肿样病变(BML)的相关性.结果 (1)PLR与软骨缺损程度和外侧BML相关(r=0.674、0.734、0.67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A与软骨缺损和外侧BML相关(r=0.541、0.664、0.646,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小LPTA(9°~14°)与外侧软骨缺损相关性大,OR(95% CI)=1,但大LPTA(23°~ 29°)与外侧软骨缺损相关性小,OR(95% CI) =0.4(0.3 ~0.6).LPTA与外侧BML相关性也有同样的趋势.(4)BO值与内侧软骨丢失和外侧BML相关(r=0.544、0.459,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项髌骨稳定性指标与髌股关节软骨缺损及外侧关节面骨髓水肿程度都存在着相关性,但对内测关节骨髓水肿程度影响不大.四项髌骨稳定性指标对于PFOA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金腾;彭莉;李小明;王仁法

    目的 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SPS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 ~62岁,平均32.1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其中4例行MR增强扫描,1例行MR增强扫描与MRA,2例行MRS扫描,2例行CTA检查.结果 ASPS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11/11)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呈球形或类球形(9/11),肿瘤内外可见多发扭曲的血管流空信号(8/11)与线状低信号分隔(9/11).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5/5).MRA示肿瘤有丰富的供血动脉(匹配于平扫序列中的流空信号区)以及多发紊乱的引流静脉.2例1 H-MRS均表现为3.2 ppm处出现明显的胆碱峰.ASPS容易发生在年轻患者;肿瘤没有特定的好发部位,但更趋向于躯干的中下段(7/11),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肺4例,脑1例,淋巴结2例).结论 ASPS虽为罕见肿瘤,但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点,有利于ASPS的诊断.

  • 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与临床腰腿痛症状相关性的MRI研究

    作者:邱雷雨;龚向阳;葛祖峰

    目的 探讨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腰腿痛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921例腰骶椎MRI影像,根据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分级标准,将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者列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发生率、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另外,按有无腰腿痛症状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研究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与腰腿痛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6921例中,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发生率为2.76%,其中男性和女性发生率分别为3.84%和1.79%,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间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症状组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发生率2.21%,无症状组5.93%,症状组发生率低于无症状组.症状组中96.15%的病例有明确的腰骶部骨和/或椎间盘异常,包括椎间盘病变或退变者70.77%,椎管狭窄37.69%,小关节病变29.23%,黄韧带肥厚23.84%,退变或峡部不连椎体滑移9.23%和椎体终板炎8.46%.中重度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硬膜囊末端位置多位于腰5、骶1水平,症状组与无症状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腰骶部中重度硬膜外脂肪增多在腰腿痛患者及无症状人群中较常见,尤其在男性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现象与年龄和临床腰腿痛症状无明确相关性.只有在MRI横断位显示硬膜囊变形,而患者缺乏其他影像学异常能够解释临床腰腿疼症状时,腰骶部硬膜外脂肪增多现象才需要考虑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可能性.

  • DWI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灿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DWI)是一种已确认的从细胞水平检测水运动精细平衡的有效功能性影像技术[1].DWI能测量水质子运动性改变引起的靶组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差异,故能反映微观水平的组织特征和病理过程[2].DWl能(常规MRI则不能)提供水质子微观运动定量和定性方面的附加信息,采用不同b值,通过测量ADC值可进行肿瘤量化评估.DWI测量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之间呈负相关,故ADC值能反映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3-5].并行成像技术的引入,使回波时间、回波链长度和K-空间填充时间均缩短,大大减少了图像采集时的运动伪影(motion artifacts),从而极大改善了高b值DWI的图像质量.

    关键词:
  • 颅内动脉瘤形成、发展及破裂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陈国中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会引起许多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由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高达4.1%[1],所以对其正确的检出以及恰当及时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大部分的颅内动脉瘤是无症状的,对于颅内动脉瘤不恰当的外科治疗,往往会带来超过其本身破裂的更大风险.所以,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正确评估及预测亦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以及破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主要包括了壁切应力、壁切应力梯度、动脉瘤囊内的血流类型等[2].除此之外,基因学方面的危险因素、分子学方面的危险因素、血压、饮酒、吸烟、雌性体质等因素在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及破裂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3].

    关键词:
  • 回顾性心电门控-支气管动脉CT成像前瞻性研究

    作者:张万军;龚建平;张伟;周金亮;钱铭辉

    目的 分别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常规螺旋CT扫描技术对支气管动脉(BA)进行CT成像,并探讨BA显示的差异.方法 将120例在本院行胸部肺动脉期增强CT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B组和C组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扫描速度分别为0.4 s/r和0.5 s/r,对BA的纵隔段及叶段采用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1)A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100%和62%,高于B组和C组;A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为66个(66/95),高于B组和C组.A组肺动脉期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为15.6 mSv,高于B组和C组.(2)B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89%和33%,高于C组.B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30个(30/84),高于C组的11个(11/63).B组的平均扫描时间为3.2s,仅为A组(9 s)的36%.结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BA-CTA可提高BA的成像质量,但有效剂量(ED)偏大.使用0.4 s/r的64排螺旋CT扫描,BA的显示率和图像质量居中,有降低有效剂量和缩短扫描时间的优点,适用于咯血等急诊患者BA的CTA检查.

  • 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成像扫描时间对灌注参数的影响

    作者:徐妍妍;孙宏亮;王丽雯;王武

    目的 评估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扫描时间变化对灌注参数的影响,以获取基于首过效应阶段灌注扫描序列的佳灌注扫描时间.方法 搜集术前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由术后病理证实结直肠腺癌病例29例,进行256层螺旋CT全肿瘤灌注检查.每位患者总灌注扫描时间为60.8s,通过后处理软件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60.8 s、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测量肿瘤大层面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观察其变化.将扫描时间60.8s所测灌注参数分别与扫描时间(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灌注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医师两次分析结果运用Bland-Altman分析进行一致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受到总扫描时间影响.扫描时间为60.8s时,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分别为(34.12±17.83)ml·min-1·100g-1、(14.76±4.99) ml/100g、(18.92±10.22)s、(36.35±14.64)HU.总扫描时间减至41.8s,其BF值为(40.35±28.52)ml·min-1· 100g-1,与60.8s所测BF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总扫描时间减至45.6 s,其TTP值、PEI值分别为(15.23±7.79)s、(33.68±13.72) HU,与60.8s所测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P=0.022).随着扫描时间缩短,BV值逐渐减小,与60.8s所测BV值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首过效应法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成像总扫描时间对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有明显影响.总扫描时间46 s左右能够保证BF、TTP及PEI测定的准确性,而BV值的准确测定可能需延长扫描时间.

  •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针芯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隋爱霞;于慧敏;邱刚;杨双臣;张宏涛;吴娟;王娟;高贞

    目的 研究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实体肿瘤时,针芯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患者术中42个圆形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每个ROI对应的无植入针、有植入针拔针芯、有植入针未拔针芯的CT值和CT值噪声标准差(SD).得到3组CT值、SD,其中无植入针组为A组、有植入针拔针芯组为B组、有植入针未拔针芯组为C组,以A组数据为基准,分别计算B组与A组、C组与A组CT值、SD的差值百分比.结果 A、B、C3组CT值的平均数分别为(17.09±39.40)、(106.86±52.28)、(120.05±73.47)HU,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19,P<0.05);A、B、C3组SD的平均数分别为(41.42±38.71)、(106.86±52.28)、(239.88±112.08) HU,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5.26,P<0.05);B组与A组、C组与A组CT值的差值百分比分别为(121.34±160.35)%、(438.00±441.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3,P<0.05);B组与A组、C组与A组SD差值百分比分别为(251.53±240.25)%、(785.67±766.9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6,P<0.05).结论 CT成像参数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粒子植入针明显影响图像质量,拔出一定距离的针芯可明显减少该影响,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粒子的准确布源.

  • 经皮骨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骨转移瘤临床应用

    作者:肖全平;吴春根;王涛;田庆华;程永德;李明华;王卫国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骨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60个病灶)骨转移癌患者,年龄21 ~ 73岁,平均(56±5)岁.40个病灶同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及125I粒子植入术,20个病灶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然后复查MRI后再行125I粒子植入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肿瘤大小变化及行动功能改变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手术均在DSA引导下成功完成,平均VAS评分由术前7.63±1.19降至:术后1天5.53±1.11,术后1个月3.97±1.40,术后3个月3.27±1.80,术后6个月2.27±2.03,术后12个月2.01±1.35.术后10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33.3%),18例患者部分缓解(60%),2例患者无效(6.7%).术后1个月肿瘤局部有效率达到50%,术后3个月为70%,术后6个月为73.3%,术后12个月75%.术前20例行走困难者,术后有15例可独立行走,3例无改善,2例截瘫,行动能力改善率达到75% (15/20);10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经皮骨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骨转移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

  • 经皮胆道支架联合支架内外粒子植入治疗胰头癌伴胆道梗阻

    作者:黄兢姚;杨维竹;江娜;郑曲彬;黄宁;申权;池桢

    目的 探讨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者在施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的基础上,经胆道支架内外置入放射性粒子治疗胰头癌的疗效.方法 23例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患者均行PTCD基础上先行胆道支架成形术,然后经支架留置8F胆道引流管,后将装有粒子条的导管经胆道引流管送入所需照射部位,随后配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胰头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结果 23例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者,22例成功施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中位支架通畅期为1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支架内外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术后所有患者的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P<0.05).结论 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后联合支架内外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MRI体外定量测定SPIO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孙凤;杨汉丰;张川;王尔立;徐晓雪

    目的 测定MRI监测SPIO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的低SPIO浓度,寻找MRI体外定量测定SPIO标记r-MSC的方法.方法 分离、培养r-MSC,不同浓度SPIO标记r-MSC 24 h后采用3.0 T MRI T2*W-GRE、T1W-GRE、T2W-PROPELLER序列扫描标本.结果 3种序列中,T2 * W-GRE序列体外监测SPIO标记干细胞的能力佳,1×105/ml、1 × 106/ml细胞浓度下,T2 *W-GRE序列测定的平均MR信号衰减率(△SI)与SPIO浓度之间具有强相关.结论 适宜细胞浓度下,T2 * W-GRE序列可用于定量近似预测SPIO标记浓度.

  • 原发性睾丸胚胎癌的MRI/CT诊断价值

    作者:龙德云;潘建伟;高芙蓉;柳杰;张福刚;陈明安

    目的 探讨原发性睾丸胚胎癌(PTEC)的临床特点和MRI/CT表现,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睾丸PTE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7例PTEC患者表现睾丸渐进性肿大1周~5个月,质硬7例,表面结节感6例,光滑1例;肿瘤大径7 ~ 10 cm,7例均因有出血、坏死,MRI或CT表现为混杂不均匀信号或不均匀密度,4例CT检查见条形钙化,附睾或精索受累2例,后腹膜腔淋巴结转移4例,远处脏器转移4例;7例PTEC中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4例;全部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后腹膜淋巴结清扫术.结论 睾丸胚胎癌生长快,体积巨大,转移早,其临床和MRI/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MRI/CT对睾丸胚胎癌的诊断和临床分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高场磁共振表现

    作者:张高峰;吴应行

    目的 初步探讨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高场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3例低血糖脑损伤新生儿的临床和MRI资料,MRI序列包括常规T1WI、T2WI、DWI及FLAIR序列.6例患儿有1个月后MR复查资料.结果 脑损伤早期DWI主要表现为高信号和ADC值降低,常规序列或表现正常,或表现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受累脑区包括双侧顶枕叶23例,胼胝体11例,双侧基底节区9例,双侧大脑广泛受2例;6例随访,2例正常,4例顶枕叶出现软化灶.结论 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多发生在顶枕叶、胼胝体和基底节,DWI早期诊断优于常规序列,常规MRI结合DWI扫描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 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在非肿块强化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崔晓琳;周纯武;李静;李二妮;张仁知;赵莉芸

    目的 探讨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在非肿块强化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接受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诊1年以上的203例非肿块强化患者资料,根据BI-RADS分类研究其动态增强形态学特征和时问-信号强度曲线(TIC)、进行分类并与病理学结果相对照.结果 203例患者中共209个非肿块强化病灶,良性病变58个(27.75%),恶性病变151个(72.25%).良性病变中以腺病多,占25.86%(15/58);恶性病变中浸润性导管癌多,占47.68%(72/151),且均伴有导管原位癌成分.在形态学上,良恶性病变在局灶性分布、节段性分布、簇状环形强化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3、0.010);良恶性病变在TIC类型Ⅰ型和Ⅲ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8).恶性病变的危险性相关因素包括节段性分布、簇状环形强化、TIC为Ⅲ型(OR值分别为3.5、4.22、2.48).MRI BI-RADS分类对非肿块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04%、55.17%、83.25%.结论 MRI BI-RADS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但特异性较低.

  • MR多参数联合评估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

    作者:石桥;黄嵘;郭丽;秦乃姗;王霄英;蒋学祥

    目的 探讨MRI多参数联合评价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例经术前穿刺、术后病理确诊的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分别于NAC前、NAC 2周期后、4周期后行动态MRI增强扫描及DWI成像.按照Miller&Payne改良病理反应性分级,将所有病例分为组织学反应显著(MHR)与组织学非显著反应组(NMHR).以病理反应性为应变量,分别对NAC 2、4周期后获得的MRI半定量参数进行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构建新的参数,研究各新构建参数评价乳腺癌NAC反应性的效能.结果 NAC 2周期后新构建参数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0(95% CI:0.72~0.87),大于单独使用癌灶大径变化率作为评价指标(Az=0.66,95% CI:0.57 ~ 0.76)(P<0.05),佳截断点1.8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6.81%和72.41%;NAC 4周期后,新构建参数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6(95% CI:0.79 ~0.93),大于单独使用第4周期后癌灶小ADC(Az=0.75,95% CI:0.67 ~0.84)及癌灶大径变化率(Az=0.73,95% CI:0.62 ~ 0.80) (P< 0.05)作为评价指标,佳截断点-1.19,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4.06%和81.03%.结论 MRI多参数联合评价局部进展期乳腺癌NAC疗效具有较高诊断效能,能充分利用各指标信息.

  • 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范光荣;陈翠芬;朱志军;张芳璟;郭吉敏;王小鹏;严芳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和18例乳腺癌患者的MRI、DWI表现,并测量ADC值,取对侧乳腺对应部位正常腺体ADC值作为对照组.DWI采用单次激发的平面回波(EPI)序列,b值为0 s/mm2和800 s/mm2.结果 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44±0.51)×10-3mm2/s、(1.08±0.27)×10-3mm2/s、(1.73 ±0.23)×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023 P=0.00),组间两两比较,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测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 CT机图像环形伪影故障的维修

    作者:肖捷;周军;尹建军

    故障现象 图像A通道出现环状伪影(图1):行胸部腹部扫描有环状伪影,但行头部扫描时没有(大视野有伪影,小视野没有伪影).故障分析 (1)检查log未发现异常,仔细检查以往病例图像,发现大视野且奇数图像才有伪影(腹部为大视野,有伪影);(2)用以前没有伪影的图像进行不同方式重建,重建后图像正常(大小视野均正常);(3)做扫描分析,得出如下图像(图2、3);(4)检查POR/ISO/BOW,发现位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新换的球管(一周前更换该机球管),可以排除球管原因所造成的伪影;(5)向操作人员询问了解机器状况,如该伪影出现的时间以及以前机器是否进行过检修(得知检修过DAS);(6)采用半径测量法,测得环形伪影所对应的为转换板A1,于是将转换板A1与其他板对调,做完序列一之后,发现环形伪影跟着转换板A1一同变化.提示故障在A1板;(7)更换转换板A1,测试曲线正常,伪影消失,机器运行正常.

    关键词:
  • 东芝Aquilion/CX螺旋CT扫描床纵向运动故障维修

    作者:史进忠

    故障现象 主台闪现错误提示后扫描床不能运动.故障分析 主台闪过好似er_gts_warning_hight_encorder error的错误提示,此提示疑似扫描床高度编码器错误.重新启动机架,按下操作面板向上(UP)按钮,扫描床不能升高,按向下(DOWN)按钮,扫描床在此位置能够下降,然后降低到低位置(-465 mm)并卡在此处,此时操作面板的上下和前后运动的按键均熄灭.扫描床在低位置,向上的按钮应该常亮却不能亮起,说明扫描床上升功能失效.

    关键词:
  • 前纵隔肿块——请分析病变性质

    作者:袁柳;戴辉;卢雨婷;苟璇;卢泠如;张体江

    患者 男,35岁.间断咳嗽1年半,加重1个月就诊.曾于2005年在当地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否认传染病、系统性疾病、肿瘤等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胸骨左缘第2、3肋间见一大小约40 mm×40 mm皮肤隆起,质硬,无压痛.胸部CT平扫:前纵隔见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图1),大小约55 mm×50 mm,密度不均,囊壁厚薄不均,病变经第2肋软骨下缘突向前胸壁(胸骨左缘、胸大肌后缘),肿块前缘与胸小肌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及囊壁轻度不均匀强化(图2),静脉期病变实性部分有延迟强化(图3),邻近肋骨骨质结构未见异常.

    关键词:
  • 肾癌胆囊瘤转移的CT表现(3例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王新宇

    目的 探讨肾癌胆囊转移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肾癌胆囊转移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肾癌胆囊转移瘤均为单发,2例为实性,平扫为稍高密度,增强病灶明显强化;1例为囊实性,平扫为等低混杂密度,增强病灶呈环形明显强化;所有病灶均伴有胆囊外转移.结论 肾癌胆囊转移瘤少见,常为单发病灶及胆囊外转移,CT主要表现为稍高密度、动脉期强化明显,病灶可有囊变坏死,结合原发病史可作出准确诊断.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