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

临床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 림상방사학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
  • 影响因子: 0.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324
  • 国内刊号: 42-118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57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临床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冯敢生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原发性卵巢卵黄囊瘤一例

    作者:朱玉春;周伟;张怀信

    患者 女,25岁.体检发现盆腔肿块入院.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 5000 ng/ml,余无特殊.CT:平扫示子宫左后方盆腔内一较大囊实性肿块,大小约8.7 cm ×7 cm,边界清晰,实性成分呈较高密度,CT值约34 HU,其边缘低密度环绕,CT值约23 HU,邻近子宫、附件受压推移(图1);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内实性成分明显“花斑”样强化,CT值约85~124 HU,偏左侧见粗大血管,周围液性区无强化(图2),实质期肿块实性成分显示清晰,呈渐进性强化趋势,CT值约87~120 HU(图3),延迟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基本均匀强化,CT值约100 HU,其内见低密度强化区,实性肿块周围低密度区无强化(图4).

  • 胃脂肪肉瘤一例

    作者:杨嘉;徐楠弋;夏进东

    患者 男,74岁.上腹部隐痛不适3个月余、黑便伴乏力2天入院.体检:慢性病容、贫血貌.上腹略饱满,左上腹可触及“鸡蛋”大小包块,轮廓不清,轻压痛,质软,略有活动,肝脾未触及.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09×1012/L、血红蛋白76 g/L、白细胞5.0×109/L、中性粒细胞0.851、C-反应蛋白6 mg/L、血沉38 mm/h.血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指标正常.胃镜检查:胃体中上段前壁见一直径约6 cm半球形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局部见溃疡、凹陷,伴出血,质地偏软,胃腔内残留大量咖啡色液体.考虑为胃体黏膜下肿瘤(图1、2).超声内镜示病灶来源于黏膜下层,内部呈中等偏高回声,不均匀,见多发局灶液化暗区,包膜较完整,大小约6.2 cm ×3.0 cm(图3、4).

  • 青少年胸腔内巨大黏液性脂肪肉瘤一例

    作者:何伟明;王刚;张达志;冯汉辉

    患者 男,16岁.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活动后明显且日渐加重.两个月前出现眼睑浮肿,渐延至头面部.体检:面部稍浮肿,颈静脉稍怒张.气管左偏,右肺扣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消失.实验室检查:无特殊.CT扫描:右侧胸腔内见巨大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多发条片样脂肪密度影及多发小斑片样钙化影.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轻度强化,脂肪部分无明显强化,病灶部分包绕前、上纵隔结构(头臂动静脉、上腔静脉、奇静脉),与气管、气管隆凸、食管等境界不清,纵隔受压推移向左侧移位(图1 ~3).手术及病理:右侧胸腔内填满脂肪样肿块,呈分叶状,包膜完整,与纵隔、膈肌及胸顶、前胸壁均无粘连,肿块根部位于T6、7右侧旁,蒂部大小约5 cm ×4 cm,与肺门及奇静脉无粘连,右肺受压不张,将肿块分叶及蒂部胸膜切除.病理所见:镜下见瘤组织主要由脂肪及梭形细胞构成,伴黏液样变性及灶性坏死,脂肪细胞大小不一,偶见脂肪母细胞,部分梭形细胞核伴非典型性(图4).病理诊断:高分化黏液性脂肪肉瘤,术后右肺复张良好.

  • 腹腔内原发性弥漫性丛状神经纤维瘤侵及腹腔脏器一例

    作者:孙琪;谢道海;黄仁鹏

    患者男,22岁.因阵发性全腹疼痛3天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腹部B超探及上段腹主动脉周围13.5 cm×12.8 cm大小肿块,盆腔积液.实验室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3×109/L,中性粒细胞0.88,C反应蛋白(CRP):7.18 mg/L.转入我院体检:T:38.0℃,P:83次/min,R:18次/min,Bp:101/55 mmHg(1 mmHg=0.133kPa).一般状态尚可,全身未触及肿大浅表淋巴结,腹部稍膨隆,未见胃肠型蠕动波.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脐周及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深触诊扪及固定包块,大小约为10.0 cm× 12.0 cm,边界不清,有压痛.腹部叩诊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6~8次/min.无神经纤维瘤病家族史.胸片及心电图无明显异常.

  • 腹部纱布瘤一例

    作者:郝丽;刘爱连;郎志谨

    患者 女,43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呈持续性,偶有加重,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近来体重无明显下降.患者9年前曾行剖宫产手术.专科检查:上腹部可触及一大小约5 cm×5 cm肿物,压痛(+),质硬,活动度良好.超声:腹内见不均质低回声,其内见少许血供.腹部MRI示:中腹部近前腹壁处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晰,边缘光滑,病灶内见液化坏死,囊壁较厚,囊壁T1 WI、T2WI均呈等低信号,其中心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1、2),增强扫描囊壁强化明显,囊壁内侧呈“锯齿”样强化,其中心区域未强化(图3、4).MRI拟诊:胃肠道外间质瘤.

  • MSCTA在巨大卵巢及子宫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冯汝静;黄仲奎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对卵巢及子宫巨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1例卵巢及子宫巨大肿瘤患者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重建成像.结果 71例盆腔巨大肿瘤患者中,卵巢动脉显示率约42.3% (30/71),子宫动脉显示率约97.2% (69/71);56例患者的肿瘤来源于卵巢,其恶性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约95.2%( 20/21);15例患者的肿瘤来源于子宫,定位诊断准确率约66.7% (10/15).结论 MSCTA可以清楚显示卵巢及子宫巨大肿瘤的供血动脉,在女性盆腔巨大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 前列腺癌及直肠癌对盆腔筋膜侵犯的MRI表现

    作者:赵博;韩悦;杨连海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及直肠癌对盆腔主要筋膜侵犯的MRI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前列腺肿瘤侵犯尿生殖膈及Denonvilliers筋膜患者、4例直肠肿瘤侵犯直肠系膜或直肠系膜筋膜患者的MRI表现特点.结果 肿瘤对筋膜侵犯的MRI表现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为筋膜连续性中断,局限结节样侵犯;间接征象为脂肪间隙消失,周围淋巴结肿大.结论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盆腔筋膜受累情况,对确定肿瘤分期有意义.

  • CT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正磊;吴昊;毛定飚

    目的 探讨CT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对其CT图像以及临床表现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灶均靠近手术切口处.6例完全位于脂肪层中,4例深达腹直肌,3例达腹膜.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灶,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楚,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在显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位置以及对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具有应用价值.

  • 慢性肾脏病的皮髓质ADC值与肾脏功能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琼;张泉;孙浩然;韦丽;白人驹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皮髓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变化规律及其与肾脏功能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诊断并接受肾脏穿刺活检的21例CKD患者(CKD组)和27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均行常规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取0、500 s/mm2和0、1000 s/mm2两组,测量健康志愿者与CKD患者的肾脏皮髓质ADC值,并分析皮髓质ADC值与肾脏功能指标及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KD患者的肾脏皮髓质ADC500、ADC1000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CKD患者的皮髓质ADC1000值与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均呈正相关(P<0.01),皮质ADC500、ADC1000值与CKD分期呈负相关(P<0.05).CKD患者的皮髓质ADC500、ADC1000值与小管间质损伤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以皮质ADC1000值为著(P<0.01).结论 肾脏皮髓质ADC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KD患者的肾脏功能及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以皮质ADC1000值敏感.

  •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CT、MRI表现(附8例报告)

    作者:方如旗;曹代荣;翁淑萍;施跃全

    目的 探讨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CT、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卵巢未成熟畸胎瘤的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8例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较大.3例CT平扫实性部分表现为高低混杂密度,内见多发小囊状低密度影、“碎片”状脂肪密度影及多发散在高密度钙化灶,增强扫描呈“破絮”状强化;5例MRI实性部分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内见多发大小不等长T1、长T2信号囊状影、散在碎片状短T1、长T2信号脂肪组织以及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实性软组织影,4例增强扫描见实性部分呈破絮状强化.结论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有较特征性的CT、MRI表现.

  • 子宫及附件占位性病变CT扫描前针对性准备方法探讨

    作者:王春香;刘三军;董榕波;吕娟;熊华林;钱新初

    目的 探讨子宫附件占位性病变CT扫描前有针对性盆腔准备方法及其选用原则.资料与方法 将113例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子宫附件占位病变分别采用有针对性“小肠准备法”、“小肠、结直肠准备法”或“阴道栓放置准备法”进行CT扫描前准备,并分别对其病变显示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中,小肠准备法37例,其附件、子宫体局限性占位病变显示满意34例(91.9%);小肠、结直肠准备法30例,其子宫体、附件区弥漫性占位病变显示满意28例(93.3%);阴道栓放置准备法46例,其宫颈及宫颈口区占位病变显示满意43例(93.5%).结论 根据子宫附件占位性病变不同部位、性质及检查目的,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扫描前准备方法能有效避免因“准备不足”或“准备过度”所导致的弊端.

  • 腹部隐睾合并肿瘤的MSCT征象分析

    作者:李良才;唐秉航;张晓东;李芳云;何亚奇;吴任国;黄晖;黄德成

    目的 探讨腹部隐睾合并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腹部隐睾肿瘤患者的MSCT表现及血供特征.结果 7例中5例肿块位于右侧腹膜后,2例位于盆腔腹膜外.CT示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密度多不均匀,1例内部较多“条网”状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4例瘤体内可见“索条”状纤维血管分隔;多平面重组(MPR)或容积再现(VR)重组示肿块长轴多与睾丸下行途径一致,1例毗邻腹股沟管内口肿块可见“指”状突起;血管成像可显示肿瘤供血动脉为同侧睾丸动脉,2例显示睾丸静脉引流;同侧精索结构均未见显示.结论 腹部隐睾肿瘤有一定影像学特征,MSCT与后处理技术联合使用是术前定位定性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 MSCT多期扫描对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史玉振;童明敏;田迎;王中秋;吴越飞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四期扫描对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与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cell renal carcinoma,CCRC)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9个)RO和15例CCRC患者的资料,术前全部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采用SPSS 16.0软件对两种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病变平扫时密度值、钙化、强化的均匀性及中央星状瘢痕在RO组和CCRC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的大小、增强扫描各期的强化程度以及病变出现包膜、出血、坏死囊变、“辐轮”状强化及节段性增强反转等征象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术前RO和CCR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平扫密度值、钙化、强化的均匀性及中央星状瘢痕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侯刚强;张雪林;张小静;沈比先;高德宏

    目的 通过比较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与常规MR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病灶的显示情况,探讨SWI对DAI的诊断价值;比较SWI及常规MRI序列在检测DAI病灶数目及体积方面的差别,探讨SWI显示DAI病灶数目、体积与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36例临床确诊为DAI的患者分别行常规MRI及SWI扫描;常规MRI与SWI在显示病灶数目及体积方面分别采用U检验及配对t检验.结果 SWI显示DAI病灶分布于皮髓质交界以及白质区域,呈“斑点”状、“串珠”状、“线条”状明显低信号病灶;常规MRI序列检出96个病灶,SWI检出511个病灶,两种方法在检测病灶数目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801,P=0.000).常规序列检测病灶总体积约29.09 cm3,SWI显示病灶总体积约为66.95 cm3,两种方法在检测病灶总体积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16,P=0.000).SWI显示病灶数目与患者GCS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796,P=0.000);SWI显示病灶体积与患者GCS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652,P=0.000).结论 SWI在显示DAI病灶及评价患者病情方面优于常规MRI序列.

  • P型多系统萎缩的MRI表现

    作者:邝岚琼;王小宜;邢妩;廖伟华;谢芳芳;那伟

    目的 分析P型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的MRI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为MSA-P型9例患者的常规MRI资料.结果 9例中,6例壳核有异常发现,其中壳核萎缩4例,壳核边缘长T2信号(裂隙征)2例,壳核弥漫性稍长T1、稍长T2信号3例,壳核后外侧极长T1、极短T2信号4例.6例中,单纯表现为壳核萎缩及壳核后外侧极长T1、极短T2信号各1例,余4例为多种壳核异常改变重叠出现.5例脑干有异常发现,其中“十字征”1例,全脑干萎缩4例;大脑半球异常5例,其中双额颞顶枕叶均萎缩3例,双额叶萎缩2例.小脑异常改变4例,其中2例小脑半球萎缩,2例小脑中脚对称性稍长T1、稍长T2信号.MSA-P型后期出现“十字征”;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有利于发现异常信号.结论 MRI对于MSA-P型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 CTA对星形细胞肿瘤血管定量评价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毅;王舒楠;肖华亮;陈金华;张乐天;张伟国

    目的 评价CT血管成像(CTA)星形细胞肿瘤血管指数(tumor vessel index,TVI)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星形细胞肿瘤分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53例脑肿瘤患者行CTA检查,经手术病理学证实为星形细胞肿瘤者30例纳入本研究.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进行CTA,在ADW 4.2后处理工作站重组肿瘤血管,并测定血管密集区和对侧正常组织的血管指数.手术获取脑肿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级和MVD测定.结果 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TVI均显著高于对应正常侧脑组织(P<0.01),高级别组TVI显著高于低级别组(P<0.01),TVI与MVD具有显著等级相关(rs =0.805,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TVI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P <0.01),采用TVI=48.295%作为分界点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2%和91.9%.结论 CTA可用于评价星形细胞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态特征,CTATVI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帕金森静止性震颤脑局部一致性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作者:刘岘;郑金枝;刘波;陈俊;李宁娜

    目的 探讨静息状态下,帕金森静止性震颤患者的脑局部一致性.资料与方法 在静息状态下,对9例左侧静止性震颤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分析其脑部局部一致性,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侧静止性震颤的帕金森病患者表现为对侧的楔前叶、额下回、额中回、顶上小叶及同侧前扣带回等区域的局部一致性增强;小脑蚓部的局部一致性减弱.结论 静息状态下,帕金森病静止性震颤患者的脑部局部一致性异常,为该病的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 扩散加权成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倪建明;张追阳;张威江;施琴

    目的 初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认知功能损伤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异常改变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49例TIA患者在发病3天内行DWI检查,发病7天内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测试.根据是否存在DWI异常,将49例TIA患者分为DWI异常组和DWI正常组,同时选取25名正常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神经认知功能评分的差异性.结果 TIA患者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延迟记忆评分及MoCA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且DWI阳性的TIA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DWI阴性患者;DWI阳性及DWI阴性组的命名、语言、抽象思维及定向力评分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DWI阳性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较DWI阴性者更显著.

  • 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内侧颞叶癫痫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白卓杰;张志强;王正阁;谭启富;陈至立;朱建国;卢光明

    目的 采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内侧颞叶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中特定的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改变进行研究,探讨其在mTLE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5例单侧mTLE患者(左侧13例,右侧12例)及21名健康自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在1.5 TMR扫描仪下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数据采集.采用Trackvis软件对受检者颞叶相关的5对白质纤维束进行追踪显示,测量其整体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将两组mTLE患者的左、右侧纤维束FA值分别与对照组相应侧纤维束FA值进行两样本t检验.后将病例组纤维束FA值与临床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左侧mTLE组5个患侧纤维束FA值均减低(P<0.05),而对侧仅扣带束(t=2.458,P<0.05)、上纵束(t =2.112,P<0.05)、下纵束(t=2.093,P<0.05)的FA值减低;右侧mTLE组5个患侧纤维束FA值均减低(P<0.05),而对侧仅下纵束FA值减低(t=2.384,P<0.05).左侧mTLE组左侧钩束FA值与始发年龄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764,P<0.01),与发病时长呈线性负相关关系(r=-0.678,P<0.05).结论 DTT可用于颞叶癫痫相关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检测,并有助于mTLE定侧研究,加深对mTLE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理解.

  •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作者:谌丹丹;成官迅;陈维翠;梁文倩

    目的 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GLN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GLNH患者的MSCT表现,其中平扫+增强5例,2例仅行平扫.结果 7例中,1例弥漫型病变表现为肺内间质性炎症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局灶型病变中,腹膜后和肺门各1例,纵隔和颈动脉鞘区各2例,平扫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孤立软组织密度影,其中腹膜后1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网格”样强化,余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动脉期中度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持续强化.2例纵隔病变内可见“分支”状、“斑点”状钙化;3例周边可见大血管分支,4例周围可见大小不等的淋巴结.结论 局灶型GLNH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可以确诊;弥漫型GLNH的MSCT表现无显著特征,需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考虑.

  • 64排CT仿真支气管镜诊断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吕方方;卢刚;张泉;顾欣;张玉华;贾策

    目的 评价64排CT仿真支气管镜(CTVB)对于呼吸道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30例临床初诊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均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CT常规横断面扫描,使用随机软件将原始图像数据重组为三维支气管立体图像,分析CTVB对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30例中,肺癌16例,CTVB表现为:支气管管腔内不规则狭窄,管壁不光整;炎症6例,CTVB表现为:管腔狭窄,管壁似水肿样改变;多软骨炎5例,CTVB表现为:支气管管腔狭窄无隆起,管壁尚光滑;气管内异物2例,CTVB表现为:支气管腔内呈完全隆起样阻塞,管壁光滑;正常1例,CTVB表现为:气管、支气管管腔通畅,管壁光滑.与纤维支气管镜结果相比,CTVB在气道广泛狭窄、气道异物、腔外病灶所致的气管形态改变的诊断上与纤维支气管镜高度一致.结论 64排CTVB可以反映气管支气管腔内病变的形态特征及腔外病变所致管腔形态改变,结合横断面CT扫描对呼吸道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容积CT主动脉根部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黄小勇;黄连军;薛玉国;濮欣;郭曦;李勐

    目的 应用容积CT全心动周期成像技术探讨正常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至8月间共50名来本院体检的正常成人,行单容积全心动周期CT心脏成像,所得影像资料经多期重组及相应后处理心功能分析软件处理,测量主动脉窦管交界以远2 cm、1 cm处主动脉内径(A2、A1),窦管交界部内径(B),主动脉窦内径(S),主动脉瓣环内径(0),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同侧窦底垂直距离(L、R),并分析其在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之间、同期轴位前后径与左右径之间的变化规律,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质量(LV mass)及主动脉瓣开放面积、主动脉瓣环面积等参数.结果 (1)两名测量者对主动脉根部各径线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r =0.765 ~0.803,P>0.05);(2)主动脉窦管交界以远2 cm处内径(A2)在左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2.622,P<0.05);轴位测量窦管交界水平(S)同期相主动脉前后径(a-p)与左右径(r-l)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8、-0.030,P>0.05);正常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同侧窦底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距离分别为(15.36±2.13) mm、(15.46±2.29)mm和(13.31±3.01) mm、(13.64±2.59) mm,且在全心动周期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4、-1.169,P>0.05);高度差均数为1.827 mm; (3)左室平均射血分数(67.00±4.40)%,平均左心室心肌质量(129.01±28.90)g,平均主动脉瓣口开放面积(323.64±78.94) mm2,平均主动脉瓣环面积(462.09±76.23) mm2,平均主动脉窦面积(916.36±209.93) mm2.结论 应用容积CT全心动周期采集模式可以分析主动脉根部细微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并测量左心室功能,在主动脉根部病变诊治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MRI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杰;袁军辉

    目的 探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的骨骼肌MRI表现与临床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2例经临床表现、血清肌酸激酶(CPK)、肌电图检查及开放式骨骼肌活检、组织及免疫病理学证实的PM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型肌病MRI受累肌肉分布特征为:杜兴型和贝克型为大腿前部肌群;肢带型2B型为大腿后部肌群;远端型中Welander型为大腿后部肌群及小腿前群、外侧群肌肉;Nonaka型为小腿前群、外侧群肌肉;Miyoshi型为小腿后部肌群;先天性为大、小腿后部肌群;强直性为大、小腿前、后肌群.MRI上的病变程度与病程无一致性关系.除假肥大型无肌肉水肿表现外,其余类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肉水肿.结论 MRI表现提示不同的肌病类型有特定的分布,有助于临床鉴别某些类型的肌病.利用对脂肪沉积和水肿敏感的MRI序列,有助于理解肌病的病理过程,协助临床检查监测对治疗的反应.

  • 颅内软骨瘤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作者:段芙红;邱士军;姜建威;刘珍银;冯霞

    目的 探讨颅内软骨瘤的CT和MRI特征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软骨瘤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行头颅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例中肿瘤位于颅底者4例,大脑镰区者1例.CT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5例伴明显钙化,瘤周无水肿,4例邻近骨质破坏,增强扫描无或轻度强化.MRI上肿块信号不均,实质部分T1Wl呈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高或高低混杂信号,钙化部分T1 W1及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5例均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呈“石榴籽征”.结论 颅内软骨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 涎腺肌上皮瘤的CT表现

    作者:余长亮;宋文;钱银锋;余永强;王万勤;刘斌

    目的 分析涎腺肌上皮瘤( myoepithelioma,ME)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ME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2例肿瘤中发生于大涎腺9例(其中腮腺6例,颌下腺3例),小涎腺3例(鼻腔、硬腭、咽旁间隙各1例).8例肿块边界清楚,4例肿块边界不清,其中1例发生于硬腭伴有骨质吸收破坏.平扫肿块多呈中等软组织密度,9例密度不均,3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7例,肿块内可见结节样强化,囊变区不强化,均匀强化1例,1例位于硬腭病灶强化不明显.结论 涎腺ME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能为临床诊断和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帮助.

  • CT对泌尿系统结石成分分析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杰

    泌尿系结石病(Urinary stones disease)简称尿石病,是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据统计一般人群发病率达10% ~ 14%,并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约25%的患者需住院治疗,治疗后易复发,10年复发率高达50%[1].根据其化学成分是否含有无机盐可分为: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磷酸镁铵结石(又叫鸟粪石)、胱氨酸结石、尿酸结石、混合性结石和其他一些比较罕见的结石,其中尿酸和含钙结石约占90%[2].不同成分的结石病采用的治疗方式不同.尿酸和胱氨酸结石首先碱化尿液;含钙结石因其硬度较大,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效果差,常采用经皮肾镜技术(PC-NL);而磷酸镁铵结石需抗感染治疗后,采用ESWL治疗效果较好.目前临床上尚无法在治疗前获取结石的成分资料,90%以上的结石患者首选ESWL治疗,这不仅为患者带来有创痛苦,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调查统计治疗方法的进步并没有降低结石的复发率[3],说明盲目选择治疗方式对结石病的治疗及预防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治疗前分析结石成分不仅能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而且也可以为预防结石复发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低剂量对比剂CTU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舒小钢;查云飞

    目的 探讨采用低剂量对比剂64排螺旋CT尿路造影(CTU)显示尿路结构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将60例临床拟诊泌尿系病变患者分成3个使用不同剂量对比剂组(2.0 ml/kg体重、1.5 ml/kg体重、1.0 ml/kg体重),每组20例,然后行64排螺旋CTU检查与图像后处理,获得三维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和二维曲面重组(CPR)图像,并对图像中尿路解剖结构与连续性状况的显示效果和尿路的充盈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对比剂剂量组间CTU解剖结构显示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对比剂剂量组间CTU图像尿路连续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对比剂剂量组间排泄期输尿管测量的大管径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低剂量对比剂64排螺旋CTU显示尿路结构具有可行性.

  • 肾移植急性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

    作者:贺祥;张和平;靳海英;张杰;杜信毅

    目的 探讨肾移植急性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15例肾移植动脉狭窄患者均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良.均采用股动脉插管造影,明确诊断后行球囊扩张(PrA)和/或置入支架.结果 15例中,6例行PTA治疗,9例行支架置入,操作全部成功.6例PTA治疗者中2例术后1个月出现再狭窄,行支架置入;9例支架置入者1年内有1例出现再狭窄.15例肾移植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均有血压下降和肾功能改善.结论 肾移植动脉狭窄分为受体动脉狭窄、供体肾动脉狭窄和吻合口狭窄.血管造影是诊断肾移植动脉狭窄的金指标.介入治疗应作为肾移植急性动脉狭窄的首选疗法.

  • 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

    作者:袁锋;梁惠民;韩萍;熊斌;郑传胜;冯敢生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长段闭塞腔内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资料与方法 使用腔内介入治疗方法治疗61例共75段长段动脉闭塞性病变.病变长度为10.7~40.5 cm,平均(24.7±7.8)cm.其中13例共13段闭塞动脉采用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rA),48例共62段闭塞动脉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ngioplasty,SIA).结果 两种方法结合共有55例69段闭塞动脉再通成功,其中47例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8例无明显改善.共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2例因并发症较严重放弃介入手术,余7例经处理后均得以妥善治疗,未影响临床疗效.术后1年随访一期通畅率为75.5%.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性高、可行性强,近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其可部分取代传统外科手术,可作为治疗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的首选方法.

  • 经大隐静脉插管栓塞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君辉;朱培菊;任毅;贺平;熊洪莉;周显波

    目的 评价X线监视下经导管注入无水乙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对69例(78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穿刺或切开内踝上方大隐静脉插入导管,在X线及对比剂监视下注入无水乙醇栓塞治疗.结果 75条(96.%)患肢均一次性栓塞成功;75条患肢于术后7天~3个月多普勒超声显示栓塞的大隐静脉未探及血流信号.随访3 ~55个月(平均31.2个月),术后3~7天曲张的静脉均塌陷,2~3周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7条小腿溃疡于术后4~6周愈合.13例(18.8%)术后出现咳嗽、胸闷,5~10 min内消失;7条患肢(9.0%)术后肢体出现迟发性感觉异常,2~3周内恢复正常;31条(39.7%)患肢术后第2天出现轻度肿胀,1~2周内均消失;3条(3.8%)患肢于术后12个月内出现小腿浅静脉局限性轻度曲张,无1例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大隐静脉插管注入无水乙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并发症少,远期疗效肯定;有望成为下肢静脉曲张新的治疗方法之一.

  • 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癌化疗栓塞后疗效评价的实验性研究

    作者:魏君臣;李献祖;胡喜斌;白雪琴

    目的 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评价兔肝癌化疗栓塞疗效.材料与方法 首先建立兔VX2肝癌模型,采用Seldinger's法经股动脉插管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成功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行MR DWI,记录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DWI图像质量随b值增加而明显下降.整个肿瘤ADC值TACE术前为(1.48±0.36) ×10 s/mm2,TACE术后为(1.78±0.15)×10 s/mm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5,P<0.05).结论 MR DWI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评价肝癌化疗栓塞疗效.

  • 新西兰兔下腔静脉内置入125I粒子条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雯;颜志平;罗剑钧;吴林霖;方主亭;刘清欣;瞿旭东;王建华

    目的 评估兔下腔静脉腔内置入125I粒子条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2枚粒子)和B组(4枚粒子),各12只.将6711型125I粒子制成粒子条.备好的粒子条经下腔静脉前壁荷包中央置入并悬挂固定在下腔静脉内壁.比较125I粒子条置入前后血常规及肝功能的变化;分别饲养1周、2周、4周、2个月、4个月后称体重,行实验室、多层螺旋CT(MDCT)增强扫描、DSA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两组间做比较.结果 两组均未发现与125I粒子辐射相关的腹泻及死亡.各组12I粒子条置入前后及两组间体重、血常规、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CT增强及DSA显示下腔静脉血流通畅,但CT显示粒子金属伪影严重、计数困难.大体标本示下腔静脉无穿孔、血栓形成.两组光镜下均见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中膜及外膜无明显改变.两组邻近125I粒子旁肝细胞坏死明显,B组较A组严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所修复;远处肝脏及其他组织无异常.结论 兔下腔静脉管腔内置入线状排列125I粒子条是安全、可行的.影像学尤其DSA是粒子置入术对血管影响较好的评价手段.

  • 妇科腹腔镜术后5mm Trocar部位疝2例CT表现与临床对照分析

    作者:游幼匡;吴秀蓉;吴准

    目的 分析腹腔镜术后Trocar部位疝(trocar site hernia,TSH)的CT表现特点以及与临床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例腹腔镜术后TSH并发肠梗阻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手术对照,结合相关文献对其发生率、发病机制、分型、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CT诊断特点.结果 2例患者CT像上均表现为左下腹壁小肠局部疝出并高位小肠梗阻,结合患者手术史,CT均拟诊为TSH;手术也均证实部分小肠嵌顿于Trocar切口内,近端小肠扩张积液.结论 CT对腹腔镜术后TSH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TSH的早期手术治疗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以累及脑干为主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6例临床、影像学分析

    作者:高波;吕翠;李瑞生;高伟

    目的 探讨以累及脑干为主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研究其发病机制.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以累及脑干为主的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6例中5例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例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及肢体活动障碍,无明显抽搐发作、视物障碍及神经系统局灶性定位体征.结果 MRI表现为脑干内异常信号,多累及延髓、小脑,也可合并幕上室旁白质病变.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影像学恢复正常提示其良性疾病过程.结论 脑干型PRES作为一种影像学分布模式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形式.MRI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CT平扫对Bouveret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夏裕平;俞同福;胡晓云;方向明;李东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对Bouveret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Bouveret综合征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7例CT平扫均见肠腔内异位结石,结石上方肠梗阻,梗阻以下肠管空虚;胆道及胆囊积气2例,胆囊窝结构紊乱伴积气5例.结石位于空肠1例,位于回肠6例.1例随访可见胆石梗阻部位移动.结石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3~ 5cm,高密度阳性结石4例,低密度阴性结石3例.7例术前CT平扫确诊为Bouveret综合征,准确率为100%.结论 单纯CT平扫能对Bouveret综合征进行确诊,“肠袢扩张、胆系积气、异位结石”为Bouveret综合征三大重要的CT平扫表现.

  • 异位支气管囊肿的CT、MRI表现(附19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杨宝军

    目的 探讨异位支气管囊肿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异位支气管囊肿患者资料,讨论并复习其CT及MRI表现.结果 椎管内8例,颈部3例,颅内3例,皮下组织2例,左侧肾上腺区、腹膜后及蝶窦内各1例.病变多为类圆形及椭圆形,偶有分叶,边界清楚,在CT像上呈较高密度影或囊性密度影,在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或双高信号,均无强化.异位支气管囊肿可继发感染并伴有先天畸形或肿瘤.结论 异位支气管囊肿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及MRI有助于病变定位,明确病变性质,但要发现其支气管来源需依靠病理.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及多平面重组在婴儿声门下血管瘤的应用

    作者:胡迪;孙记航;路春兰;蒋玲;段晓岷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三维(3D)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显示婴儿声门下血管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行MSCTA增强扫描的10例声门下血管瘤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瘤体外形、大小、交通血管及与气道的关系.结果 3D MPR清晰显示了10例声门下血管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范围以及与气道、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MSCTA 3D MPR技术对声门下血管瘤的定位,显示其大小、范围、与气道关系等方面具有优势,是声门下血管瘤急症发作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选择替代方法.

  •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并发肺水肿的胸部X线表现分析

    作者:程军林;刘凯;汪欢;徐子魁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患儿并发肺水肿的胸部X线表现.资料与方法 对14例临床确诊为重症HFMD并发肺水肿患儿的胸部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HFMD患儿并发肺水肿的胸部X线表现为双肺广泛分布的实变影,病变密度多样,可分布于肺野的内、中、外带,肺尖和/或肋膈角区域较少累及或累及程度较轻;随着病情的变化,肺水肿易反复,表现为加重与消散交替变化.结论 重症HFMD患儿并发肺水肿的胸部X线表现能够反映病情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DR胸部立位摄影出现滤线栅状伪影的分析与处理

    作者:郭强

    故障现象 New Medical(新医)公司750型平板探测器在胸部立位摄影时图像出现“滤线栅”状伪影.“滤线栅”状伪影在成人胸部立位摄影图像中会偶尔出现,而儿童胸部立位摄影图像中全部出现.故障分析与检修New Medical公司750型平板探测器使用的是活动式滤线栅.根据滤线栅原理,在发出曝光信号后,滤线栅应先运动直至X射线曝光结束后再停止,并在运动过程中吸收散射线,达到提高图像质量的目的.本则胸部立位摄影时图像出现“滤线栅”状伪影,考虑是在发出曝光信号的同时,发给滤线栅的运动信号没有同步响应,致使滤线栅未运动或运动延时启动造成的.笔者由这个思路本着先机械后电路的原则检测滤线栅各组成部分.

  • 原发性肾滑膜肉瘤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李炯佾;杨呈伟;崔久法;王林;彭国辉;李秉诚;孙伟;张维明;张浩;曹文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滑膜肉瘤(primary renal synovial sarcoma,PRSS)及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像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PRSS的临床、影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以及术后随访资料,结合文献探讨PRSS及其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像学征象与临床和病理表现间的关系.结果 CT像上呈不均匀强化的囊实性肿物,大小约10.7 cm× 12.3 cm× 15.5 cm,肿块外缘可见出血;腰大肌受累;腹膜后未见淋巴结,双肺未发现转移病灶.超声探及右肾回声不均包块,边界略清,内中强回声和多发囊性回声区,多分隔,肿瘤内“星点”状血流信号.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细胞异型,可见核分裂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Vimentin)、CD99、癌基因(Bc1-2)阳性,细胞角蛋白(CK)阴性.术后随访出现局部复发及肺转移,术8个月后死亡.结论 PRS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确诊需依靠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SYT-SSX融合基因检测.CT在诊断肿瘤良恶性、肿瘤分期和随访方面有重要价值.

  • 胸内孤立性纤维瘤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姚海泉;胡智斌;史河水;林洪平

    目的 探讨胸内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内SFT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3例均行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1例行MRI平扫;结合文献探讨胸内SFT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3例胸内SFT分别位于肺内、斜裂胸膜、后胸壁脏层胸膜,肿块均为孤立肿块.1例左下叶背段外周肿块CT平扫为界限清楚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内见“簇”状、“线”状强化小血管影,延时扫描肿块呈非均匀强化,部分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MR T1WI上肿块呈稍短T1信号,T2WI上呈‘地图”样高低混杂信号,以短T2信号为主;1例斜裂肿块平扫表现为“卵圆”形边缘光滑均质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强化;1例后胸壁脏层胸膜肿块CT平扫为非均质肿块,增强后肿块呈轻度类环状强化,内部见大片非强化坏死区,邻近见“贴边血管征”.3例均未见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手术病理结果示肿块界限清楚,有包膜或假包膜.镜下肿瘤细胞为长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漩涡”状或“不规则”状,细胞密集区与疏松区交替出现,可见粗大的“瘢痕”样玻璃变性的胶原纤维相间,部分视野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1例左下叶背段病变示陷入的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34或CD99、癌基因(Bc1-2)、波形蛋白(Vimentin)均呈强阳性.结论 胸内SFT少见,其影像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临床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