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嗜酸细胞腺瘤螺旋CT诊断(附10例分析)

    作者:余松涛;汪登斌

    目的: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螺旋CT表现,为该病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1)平扫6例大直径小于3 cm的肿瘤平扫时呈等密度,仅表现为肾轮廓局限性隆起;4例大直径大于3 cm的肿瘤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病灶内见斑点状钙化.(2)增强扫描 5例较均匀强化,5例强化不均匀,其中4例在皮髓期病灶出现中央"星状瘢痕".(3)全部病灶内实质成分强化程度均小于同期肾实质,在肾实质期测量、计算病灶-肾皮质强化比值为0.84(0.73~0.98).(4)10例增强后行MIP、MPR重建显示9例肿瘤血供来自同侧肾动脉,1例血供来自腹主动脉.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CT诊断困难,但是如果出现了一些特征性的征象(如"星状斑痕"征),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结合术中病理检查,可避免不必要的肾脏根治性手术.

  • 86例肾嫌色细胞癌与33例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分析

    作者:于双妮;肖雨;赵大春;周娜;贾丛伟;邵汇琳;班新超;陈杰

    目的 探讨比较肾嫌色细胞癌(CRCC)与嗜酸细胞腺瘤(Oncocyt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以及比较CD44、CK7、CK20和线粒体抗体的免疫组化在两者以及亚组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2-10-2014-05间手术切除的86例肾嫌色细胞癌和3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标本进行总结,并对其组织进行CD44、CK7、CK20和线粒体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评判,评估他们在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并分析他们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嫌色细胞癌、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三组中,患者的性别构成、肿瘤大小、肿瘤发生的左右部位、采取的手术切除方式、肿瘤是否侵犯包膜以及生存时间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嫌色细胞癌组的患者年龄(均数51.3岁,标准差12.4)倾向于<嗜酸细胞腺瘤组(均数56.4岁,标准差15.1)的患者年龄,但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在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与非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的比较中,临床分期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为较低的临床分期(主要为Ⅰ期及Ⅱ期);而在TNM分期的比较中,两组未显示出有明显差异(P>0.05).CK7分子在嫌色细胞癌组(54/86,63%)与嗜酸细胞腺瘤组(0/33,0%)两组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在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11/14,79%)与嗜酸细胞腺瘤组两组中的表达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CK7在嫌色细胞癌组中均高表达;而CK20分子的表达在嫌色细胞癌(49/86,57%)、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8/14,57%)以及嗜酸细胞腺瘤(15/33,45%)三组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CD44分子的表达在嫌色细胞癌(20/86,23%)、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1/14,7%)以及嗜酸细胞腺瘤(5/32,16%)三组中的表达也无显著性差异;线粒体抗体的表达在嫌色细胞癌(68/84,81%)、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12/14,86%)以及嗜酸细胞腺瘤(25/32,78%)三组中的表达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三组病例中,包括生存时间等的多数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著的差异,三者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比非嗜酸亚型嫌色细胞癌组临床分期低;CK7(+)支持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CK20、CD44和线粒体抗体的免疫组化表达在嫌色细胞癌及其亚组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无显著差异.

  • 肾嗜酸细胞腺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伟;李玉军;刘燕;蒋艳霞;韩增磊;尚芳芳;韩芳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0例RO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4-78岁,平均57.8岁.病变位于左肾6例,右肾4例.大体见瘤组织边界清楚,切面均质、棕红色或褐色,3例瘤中心可见纤维性瘢痕.镜下,肿瘤由形态一致的小圆形细胞组成,呈巢团、腺泡状或致密片状排列,间质常可见特征性的疏松水肿的纤维结缔组织.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呈小圆形、规则,偶见局灶性核异型,但无核分裂象或罕见.免疫组化示10例CK18和E-cadherin均(+),9例EMA(+),CD117、CD10和CK7不同程度(+),CKpan和RCC各有1例(+);而vimentin、34βE12、HMB45和S-100均(-),Ki-67均<1%.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上皮性肿瘤.巢团状排列的瘤细胞分布于细胞稀少、疏松水肿的纤维结缔组织中是肾嗜酸细胞腺瘤重要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瘤细胞EMA、CD117和E-cadherin(+),vimentin、CK7和CD10(-),有助于与其他肾肿瘤鉴别.

  • 泪腺嗜酸细胞腺瘤恶变1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罗蓉;黄国富;庄恒国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4岁.因右眼肿痛反复发作13年加重10天入院.患者于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疼痛,并于右眼眶处触及一界限不清的肿物.行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右眼眶嗜酸细胞腺瘤(来源于泪腺)".此后因相同原因多次住院,均按炎性假瘤治疗可缓解.查体:右眶上缘触及3.0cm×1.5cm大小质硬区,边界不清,与眶骨粘连,压痛(++),右眼上转受限,右眼突出度22mm>98mm<12mm.入院诊断:右眼肿物性质待定,炎性假瘤?CT检查示右眼眶外上壁有4.0cm×5.0cm×4.0cm肿块影,内见钙化.肿块累及眼眶外侧壁及右侧额骨.诊断:右眼眶外上占位,异位脑膜瘤可能性大.术中见肿物位于眶上缘及颞肌腱膜下,包膜较完整,切除少量组织送检.

  • 肾脏管囊状嗜酸细胞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赵明;余晶晶;马杰;张大宏;何向蕾

    嗜酸细胞腺瘤是仅次于乳头状腺瘤,第二常见的肾小管上皮来源的良性肾肿瘤,组织学上大多数由致密的嗜酸细胞巢或岛屿状结构组成,管囊状结构少见[1]。形态学上完全由管状囊状或以囊性结构为主的嗜酸细胞腺瘤非常罕见,容易与各种具有管囊状特征的肾细胞癌混淆[2]。因此,我们收集2例以管囊状结构为主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对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绍玲;赵斌;娄丽;李吉昌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肾嗜酸细胞腺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二维声像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从病灶的大小、边界、内部回声、血供情况等指标做综合分析.结果 14例肾嗜酸细胞瘤均为单发病灶,8例位于右肾,6例位于左肾.病灶长径1.9~11.4 cm,平均6.7 cm.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呈中等略强回声11例(78.57%),等回声或略低回声3例(21.43%),声像图中2例中央可见放射状低回声区,而病理标本中5例显示星状瘢痕.CDFI:9例瘤体周边和内部探及点条状血流信号.结论 肾嗜酸细胞瘤特征性声像图表现为回声均匀略强回声包块,中央可见放射状低回声区,超声检查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兰慧

    患者女,49岁.因腹部隐痛不适、憋尿时疼痛加重2月余就诊.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右肾下极见—中等回声(略高于肾实质回声)肿块,大小约52 mm×45 mm×47 mm,肿块大部分突出于肾外,呈椭圆球形,高回声边界,光滑,整齐,有包膜,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回声无增强或衰减(图1).右肾窦区无积水或受压表现.左肾未见异常.CDFI示肿块周边及内部丰富血流信号.

  •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螺旋CT鉴别诊断

    作者:张洁;马大庆;贺文;张忠嘉;胡玉敏;徐岩

    目的 提高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螺旋CT表现的认识水平,增加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共17个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①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CT形态表现比较:16例共17个嗜酸细胞腺瘤中,88.2%(15/17)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平扫为密度均匀的肿块,70.6%(12/17)为等密度,所有肿瘤内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时52.9%(9/17)不均匀强化,11.8%(2/17)在增强扫描皮髓期表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其中1例星状瘢痕在肾盂期强化,呈星状高密度.30例早期肾细胞癌平扫时76.7%(23/30)为密度均匀的肿块,70.6%(19/30)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时86.7%呈不均匀强化(26/30),13.3%(4/30)在皮髓期病灶出现中央星状瘢痕,2例出现轮辐状强化,其中1例可同时观察到轮辐状强化及中央瘢痕.②平扫时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值较肾癌高,P值<0.05.增强扫描各时相二者CT值无明显差异,但是嗜酸细胞腺瘤的增强峰值出现在皮髓期,而肾细胞癌的增强峰值出现在实质期.结论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肾癌鉴别诊断很困难,平扫多为等密度、没有包膜、没有钙化、增强扫描的峰值为皮髓期的肿块可提示嗜酸细胞腺瘤,但确诊还需穿刺活检.

  • 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田晓军;马潞林;肖春雷;卢剑;黄毅

    目的 报道1例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患者,男,37岁,体检发现左肾上腺肿物15 d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低血钾等病史.实验室检查血钾、血儿茶酚胺、血皮质醇、立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皮质类固醇均正常.B超及CT检查示左肾上腺区肿物,直径约7 cm.术前诊断为左肾上腺区肿物,行后腹腔镜下左肾上腺肿物切除术.结果 术中发现肿物体积较大,包膜完整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肿物表面血管较为丰富,术中碰触肿物,血压无波动,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嗜酸性,内部充满颗粒,诊断为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随访2个月无复发.结论 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良性肿瘤,可手术切除,但需密切随访.

  • 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CT和MRI表现特征分析

    作者:张丽红;王林省;陈东风;陈月芹;李娴;郭静

    目的 总结肾上腺嗜酸细胞腺瘤(AOC)的CT和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AOC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AO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3例,女8例.年龄24 ~ 65岁,平均46.8岁.实验室检查示2例皮质醇明显升高.11例均行CT平扫,其中9例行CT增强扫描;8例同时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AOC在CT和MRI检查上的表现特征.结果 11例(13枚)中,10例为单发,1例为单侧多发(3枚).右侧5例,左侧6例.椭圆形10枚,圆形3枚.肿块直径1.4~9.9 cm,平均3.9 cm.13枚瘤灶中,9枚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4枚密度不均匀,CT值32.6 ~ 48.6 HU,平均37.9 HU,其中1例内见点状钙化.9例增强扫描表现为轻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呈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均具有延迟强化的特征.8例MRI平扫在T1 WI上呈等信号或等低信号,T2WI压脂相上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反相位信号无明显减低;三期增强扫描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延迟强化的特征.瘤周无邻近结构侵犯、淋巴结肿大及脏器转移征象.结论 AOC CT平扫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密度影,MRI反相位像上信号无改变;多期增强扫描以明显不均匀延迟强化为特征.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分析

    作者:黄剑文;杨旭峰;李雪华;董帜;罗宴吉;洪庆奋;崔敏毅

    目的 总结肾嗜酸性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提高对RO的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例RO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记录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包膜及强化模式,分别测量病灶在CT平扫、增强扫描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的CT值. 结果 CT平扫:7例RO平均直径4.1 cm,2例可见包膜,平均CT值为39 Hu,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4例密度均匀,2例病灶内见瘢痕样低密度影,1例见小囊状低密度灶.动态增强CT:实质部分在皮质期的平均CT值为109 Hu、实质期为123 Hu、排泄期为105 Hu;2例病灶的中心瘢痕呈轻微强化,2例病灶表现为皮质期至排泄期的节段性强化逆转,2例包膜轻度延迟强化. 结论 RO的CT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RO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 甲状腺嗜酸细胞癌2例

    作者:韩杰;张静;邢颖;耿玮;胡风林

    甲状腺嗜酸细胞癌亦称H~rthle细胞癌,临床较少见.我院近期内诊治2例,报告如下.例1,男性,30岁.颈部发现肿物半月.查体:一般情况好,颈左、右侧分别可触及2.5cm×2.0cm、1.0cm×1.0cm肿物,表面光滑、边界不清、质地中等、无压痛,随吞咽上下活动,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血T3、T4、TSH正常,TGA、TMA均阴性,甲状腺吸131I率略低于正常,SPECT:甲状腺左叶及右叶下极结节均吸收核素功能差,为多发"冷结节".以结节性甲状腺肿在颈丛麻醉下手术,见左叶甲状腺下极肿物5.0cm×4.0cm×4.0cm,质囊实性,右叶下极1.0cm×1.0cm×1.0cm肿物,质硬、黄白色,二者均有包膜,予以双侧次全切.病理报告:左侧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右侧嗜酸细胞癌.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MRI征象

    作者:勾振恒;王海屹;闫非;郭爱桃;马鑫;马露;钟燕;陈鑫;叶慧义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7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RO,且术前进行肾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26例患者的资料,根据病灶直径将RO分为直径≥3 cm组(16例,共16个病灶)和直径<3 cm组(10例,共11个病灶).观察每个病灶的特征,包括部位、假包膜、脂质等11项指标.比较两组间肿瘤影像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7个RO病灶,12个位于左肾,15个位于右肾,25个(92.6%, 25/27)表现为外生形态,10个(37.0%,10/27)出现外生锥形交界面,25个(92.6%,25/27)出现假包膜,4个(14.8%,4/27)出现脂质,2个(7.4%,2/27)出现囊变坏死,1个(3.7%,1/27)出现出血,13个(48.1%, 13/27)出现纤维瘢痕,19个(70.4%,19/27)表现为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9个(33.3%,9/27)出现辐轮状强化,2个(7.4%,2/27)出现节段性强化反转.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外生性锥形交界面、纤维瘢痕、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辐轮状强化在直径≥3 cm组和<3 cm组RO病灶中比较优势比分别为0.054、9.898、8.400、1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纤维瘢痕、辐轮状强化剔出模型,选入回归模型的变量为外生性锥形交界面、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在直径≥3 cm组和<3 cm组RO病灶中出现率有差别,优势比分别为0.033、15.381.结论 MRI上RO主要表现是双肾均可发生,多外生形态,具有假包膜,较少出现脂质、囊变坏死及出血及节段性强化反转;较小的病灶(直径<3 cm)容易出现外生性锥形交界面,较大的病灶(直径≥3 cm)可以有纤维瘢痕、辐轮状强化、皮质期中度及明显强化的特点.

  •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作者:王骋;田冲;刘江勇;曾宪春

    目的 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和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该院2013年4月-2017年11月该院收治的9例经病理确诊的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病变形态、密度均匀性、边缘边缘、强化特征等CT征象.结果 9例肿瘤均为单发,呈类圆形,平扫8例呈等或稍高密度、边缘不清,6例密度均匀,1例中央可见低密度瘢痕影.增强后7例肿瘤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均有"快进慢出"型强化特征,其中l例部分肿瘤实质还有渐进性强化表现;1例中央可见星状或小片状无明显强化区.结论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多为单发的富血供肿瘤,边界清晰,强化均匀,当肿瘤内出现裂隙状或星芒状瘢痕时,有特征性诊断价值.

  •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

    作者:刘永杰;贾振丽

    目的 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方法 对本院200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且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合其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及影像表现,对照国内外相关病症文献资料探讨研究,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结果 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可避免使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根治手术.结论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与其他肾脏肿瘤有着一定的差异,加强术前CT诊断能够有效减少肾脏全切除,对肾多灶性肿瘤、肾功能不全患者保留肾功能有重要意义.

  • 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并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陈怡;朱卫国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一般不典型,大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误诊率高.本研究报道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1 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已婚.主因"右侧腰部疼痛5年余,发现右肾占位2周余"入院.患者于外院就诊,CT检查示:右肾下极有不规则低回声包块,癌可能性大,建议行肾脏增强CT检查.收入我院后B超检查示:右肾大小12 cm×5.2 cm,轮廓欠规则,中极可见一大小约7.6 cm×6.1 cm低回声团,边界较清晰规则(图1),内分布不均匀,其内及周边可见丰富动静脉血流信号:PS:52 cm/s,PI 0.50.泌尿外科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赢洁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CT资料.5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示5例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左肾,大径2.0~10,5 cm.肿块密度多较均匀,无出血、坏死,可见点样钙化1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病灶明显强化3例,肾髓质期病灶持续强化2例,延时期所有病灶密度降低.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3例,有相对完整假包膜3例.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当CT显示密度较均匀的肿块伴有中心低密度疤痕及完整肿瘤包膜时可提示肾嗜酸细胞瘤.

  •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1例

    作者:杨立民;刘美莲;魁国菊;黄江宾;孟加榕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adrenocortical oncocyt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上腺皮质肿瘤,大多数为无功能性肿瘤,部分可有内分泌异常,包括皮质醇增多症和性激素异常等.该病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靠病理诊断.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不足200例[1],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肾嗜酸细胞腺瘤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张华;季洪波;李世君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结果: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9~64岁,平均52.7岁.大体切面灰红到棕褐色,1例瘤中心有纤维性瘢痕.镜下,肿瘤由形态均匀一致的多角形到圆形细胞组成,呈实性巢状,管状及腺泡状排列,胞浆可见嗜酸性颗粒,核小,圆形.免疫组化3例CD117和AE1/AE3均(+),而CK7,CD10,RCC各有1例弱阳性,Vimentin(-).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上皮性肿瘤,巢团状排列的瘤细胞分布于细胞稀少、疏松水肿的纤维结缔组织中是肾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学特征.CD117(膜+)和AE1/AE3(胞质+),CK7,CD10、RCC及vimentin(-).形态结合免疫组化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鉴别诊断有帮助.

  • 眼眶嗜酸细胞腺瘤恶变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罗蓉;黄国富;庄恒国;林华欢;骆新兰;胡彩莲

    眼及附件的嗜酸细胞腺瘤极其罕见,国内尚未见有关报道.本文报道1例泪腺来源的嗜酸细胞腺瘤及复发恶变过程,结合少量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7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